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3篇文章
< 1 2 2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渣热阻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争奇 张璟业 +2 位作者 郑文章 徐玉峰 谈俊卿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为了研究钢渣替代天然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首先,用钢渣等体积替代玄武岩粗集料制备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混合料,对其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室内等效热辐射试验对钢渣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进行评价;其次,采用数值模... 为了研究钢渣替代天然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首先,用钢渣等体积替代玄武岩粗集料制备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混合料,对其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室内等效热辐射试验对钢渣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进行评价;其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路面面层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利用单轴静载蠕变试验获取沥青混合料蠕变参数,建立基于上述温度场的车辙分析模型,对钢渣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钢渣的掺入使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降低,比热容增大,变化幅度最大可以达到40%以上;随着钢渣掺量增大,路表温度小幅度上升,而中下面层温度逐渐降低,其中4 cm深度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当钢渣掺量为100%时,温度相较于纯玄武岩沥青路面降低了3.4℃,而75%掺量沥青混合料钢渣的车辙变形量最小,相较于玄武岩沥青混合料下降幅度达到43%,可有效提高路面抗车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钢渣沥青混合料 热阻性能 抗车辙 有限元分析 热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UHPC结合段PBL连接件和钢梁端面承压联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俊 李克阳 +2 位作者 周建庭 冷景晨 邹杨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6,共9页
钢-混结合段作为钢梁和混凝土连接为整体的核心部件,传力构件的受力性能对钢-混凝土结合段至关重要。为提高结合段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仅有钢梁端面承压、PBL连接件和两者联合作用3组推出试验。结果表明:3组试件最终破坏裂缝分布均为钢梁... 钢-混结合段作为钢梁和混凝土连接为整体的核心部件,传力构件的受力性能对钢-混凝土结合段至关重要。为提高结合段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仅有钢梁端面承压、PBL连接件和两者联合作用3组推出试验。结果表明:3组试件最终破坏裂缝分布均为钢梁端面侧“八”字形分布;钢梁端面组(D组)试件破坏模式主要为UHPC的开裂破坏而失效,PBL连接件组(P组)和联合作用组(PD组)试件主要是贯穿钢筋的剪切破坏而失效;3组试件的荷载-滑移曲线均包含弹性、裂缝开展和屈服3个阶段,由于贯穿钢筋和UHPC榫具有抑制裂缝开展和提高试件延性的作用,P组和PD组试件裂缝开展阶段较D组更短,屈服阶段更长,延性更好。对荷载-滑移曲线进行拟合,提出了钢梁端面承压和PBL连接件承载力随滑移量变化的计算公式。引入滞后滑移差Δs_(j),当Δs_(j)=0~0.67 mm时,联合作用计算结果偏于安全。计算得到钢梁端面承压传力比例约为43%,PBL连接件传力比例约为57%,两者传力效果基本相当。利用UHPC作为外包混凝土时,建议采用承载能力更高的贯穿钢筋,以充分发挥UHPC的高强性能,从而提高结合段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混组合结构 UHPC 结合段 PBL连接件 传力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点云与BIM模型的桥梁施工进度识别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冯东明 葛健 +1 位作者 吴刚 员建斌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为准确实现桥梁施工进度监控自动化,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点云和BIM模型的桥梁施工进度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UAV路径规划及三维重建获取实际进度点云,通过BIM模型转点云的方式将BIM模型转化为计划进度点云,... 为准确实现桥梁施工进度监控自动化,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点云和BIM模型的桥梁施工进度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UAV路径规划及三维重建获取实际进度点云,通过BIM模型转点云的方式将BIM模型转化为计划进度点云,配准实际与计划进度点云,基于最近邻搜索及颜色区域生长分割桥梁构件,获得桥梁各构件的完成度。以山西临猗黄河大桥为研究对象,采集实际与计划点云数据,计算所得的各构件完成度准确度均在95%以上。该方法可快速采集进度数据并实现构件级别的桥梁施工进度识别,提高桥梁施工进度监控的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施工进度识别 无人机 点云 BIM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纵组合的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行车安全评价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驰 王茜茹 +2 位作者 向宇杰 高艳阳 冉光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90,共13页
受制于地理和经济条件,山区高速公路在建设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连续下坡路段,其中平纵组合路段对车辆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分析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平纵组合路段的行车安全,利用西南山区高速公路数据,以80 km/h的设计速度,... 受制于地理和经济条件,山区高速公路在建设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连续下坡路段,其中平纵组合路段对车辆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分析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平纵组合路段的行车安全,利用西南山区高速公路数据,以80 km/h的设计速度,在连续下坡路段的不同位置、不同平纵组合工况构建了驾驶仿真实验。根据驾驶者的心理数据、车辆速度变化数据和横向偏移数据推出综合评价指标;将综合评价指标与平曲线半径和纵坡进行相关性分析;再通过累计频率图划分评价阈值;提出了基于平纵组合的连续下坡路段行车安全评价方法,并依托评价方法提出了连续下坡路段坡顶、坡中和坡底位置的平纵组合设计建议值;并以西南山区某高速公路为例对该评价方法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行车安全评价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 平纵组合 行车安全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L的钢箱节段虚拟预拼装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朱爱珠 王佳盟 +2 位作者 潘文铭 崔冰 朱宏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针对目前工程应用中的虚拟预拼装技术存在主观性强、自动化程度低、数据处理过程较为复杂等缺点,首次提出将PCL应用于基于点云数据的钢箱节段虚拟预拼装技术。首先根据钢箱节段截面特征设计一套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控制点提取方法;然... 针对目前工程应用中的虚拟预拼装技术存在主观性强、自动化程度低、数据处理过程较为复杂等缺点,首次提出将PCL应用于基于点云数据的钢箱节段虚拟预拼装技术。首先根据钢箱节段截面特征设计一套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控制点提取方法;然后基于PCL中的高效点云处理算法对待拼装截面初始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控制点提取及匹配,输出拼装误差结果;最后将虚拟预拼装技术中使用到的算法串联成群,形成一套完整的钢箱节段虚拟预拼装程序,实现从数据输入到结果输出。将提出的虚拟预拼装技术应用于某钢箱结构桥梁相邻节段,并将计算所得最大拼装误差1.22 mm与规范规定误差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基于PCL的虚拟预拼装技术可以有效完成钢箱节段的预拼装工作,具有结果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吊装有应力状态下的节段控制点竖向位移处于0.08~0.14 mm范围内,结果表明工厂扫描得到的控制点坐标可用于指导实际工程拼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箱节段 虚拟预拼装技术 P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快速路合流区加速车道长度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航 马宝林 +1 位作者 储泽宇 吕能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0,共8页
设计长度合理的加速车道能有效地缓解快速路合流区频繁出现的交通瓶颈问题,因此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对快速路合流区的加速车道长度进行研究。利用无人机设备测取了快速路合流区的交通数据,从交通流特性及车辆汇入行为这两个角度对实测数据... 设计长度合理的加速车道能有效地缓解快速路合流区频繁出现的交通瓶颈问题,因此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对快速路合流区的加速车道长度进行研究。利用无人机设备测取了快速路合流区的交通数据,从交通流特性及车辆汇入行为这两个角度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合流区车辆的驾驶行为;根据合流区交通流特点,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使用生成对抗式网络训练不同合流区汇入行为车辆的跟驰换道模型,并与实测数据和SUMO仿真软件中内置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应用生成对抗式网络模型进行交通环境仿真,选取速度、交通密度、交通冲突率指标建立奖励评价函数,得出了加速车道长度设计的推荐值。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主线车辆提前减速和向内侧车道换道这两种手段,可实现协同换道避让匝道汇入的车辆;相比SUMO软件内置模型,生成对抗式网络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仿真得出的单车道平行式加速车道长度分别在100、80、60 km/h情况下的推荐值为280、240、2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合流区 加速车道 跟驰换道模型 生成对抗式网络 交通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力效应的裂缝边坡稳定性非线性能耗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罗伟 卢茜 +2 位作者 徐长节 陈静瑜 陶智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4,53,共10页
现有考虑水力效应的裂缝边坡稳定性分析大多基于线性破坏准则,而岩土体破坏往往呈现非线性特征,因此开展水力效应影响下的裂缝边坡稳定性非线性极限上限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及强度折减技术,结合“外切线法”非线性... 现有考虑水力效应的裂缝边坡稳定性分析大多基于线性破坏准则,而岩土体破坏往往呈现非线性特征,因此开展水力效应影响下的裂缝边坡稳定性非线性极限上限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及强度折减技术,结合“外切线法”非线性破坏准则,构建坡顶含竖直裂缝的边坡对数螺旋线破坏模式,根据虚功原理推导出裂缝边坡安全系数解析式,通过MATLAB优化计算,结合边坡工程实例探讨了典型因素对裂缝边坡稳定性、临界裂缝及滑动面位置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h的持续上升,边坡安全系数不断降低,临界裂缝深度逐渐增大且临界裂缝位置逐渐向坡顶缘偏移;非线性系数m明显影响边坡的稳定性,边坡安全系数随着非线性系数的增大显著减小,采用线性破坏准则会高估地下水位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随着非线性系数的增大,临界裂缝深度随之增大,临界裂缝位置距离坡顶缘越来越远,滑坡体体积逐渐增大;裂缝与坡顶缘距离l m随着非线性系数m的增大而增大(当m增大0.2时,l m增大约1 m),且随着裂缝与坡顶缘距离的增大,边坡安全系数无明显变化,临界裂缝深度先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稳定性分析 极限分析上限定理 安全系数 非线性破坏准则 强度折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GRU网络的4D航迹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翟文鹏 宋一峤 张兆宁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01,共8页
航空器的4D航迹预测作为基于航迹运行(TBO)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Transformer-GRU(T-GRU)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航迹预测方法,结合Adamax优化器实现了4D航迹预测。利用Transformer网络的自注意力机制对输入序列进行建模... 航空器的4D航迹预测作为基于航迹运行(TBO)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Transformer-GRU(T-GRU)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航迹预测方法,结合Adamax优化器实现了4D航迹预测。利用Transformer网络的自注意力机制对输入序列进行建模,通过GRU网络获取时序数据的特征;对原始航迹数据进行重采样插值和中值滤波等预处理,以便消除数据缺失和异常值等对预测的影响;通过E E、E AT、E CT、E A等误差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与其他常用的航迹预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深度学习方法相比,基于T-GRU网络的4D航迹预测模型在航迹预测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空中交通管理 TBO 4D航迹预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间距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航 彭翔 +2 位作者 马宝林 王星月 吕能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69,共9页
针对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处车辆行驶安全与通行效率问题,对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间距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分析了主线与匝道设计速度的差异以及高速公路主线匝道连续入口间距各部分长度对交通冲突率、平均... 针对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处车辆行驶安全与通行效率问题,对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间距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分析了主线与匝道设计速度的差异以及高速公路主线匝道连续入口间距各部分长度对交通冲突率、平均拥堵车辆数和平均速度的影响;提出了不同主线与匝道设计速度组合下的主线同侧连续匝道入口间距推荐值;并对不同间距组合下的工况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主线与匝道设计速度的差异较大时,现有规范中的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间距难以满足交通安全与通行效率要求;相比采用规范中的一般值,采用文中推荐值时的主线车辆平均速度由81.39 km/h上升到95.29 km/h,匝道车辆冲突率由0.0335次/(km·veh)下降到0.0256次/(km·veh),匝道车辆平均拥堵数由0.0077 veh/s下降到0.0022 veh/s,提高了车辆通行效率,降低了车辆发生事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连续入口 元胞自动机模型 高速公路 仿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云模型和线性规划优化算法的山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莉 倪波 +3 位作者 强跃 吴恒滨 汪魁 赵东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3,共10页
泥石流是一种由暴雨或地震诱发常发生在山区的破坏力强大的地质灾害,为了提前预防和减少其破坏能力,使用特定算法评价其危险性十分必要。采用云模型雾化特性对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后耦合,得到合理的权重阈值区间。以线性规划... 泥石流是一种由暴雨或地震诱发常发生在山区的破坏力强大的地质灾害,为了提前预防和减少其破坏能力,使用特定算法评价其危险性十分必要。采用云模型雾化特性对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后耦合,得到合理的权重阈值区间。以线性规划优化算法通过设定目标函数后对各评价指标在权重区间内动态取值,从而得到各个泥石流沟渠最危险评分。改进了单指标的云数字特征公式,构建覆盖更全面的综合云模型,输入最大危险评分对研究区泥石流沟渠进行危险性分级。将该研究应用在汶川地震后北川县产生的72条泥石流沟渠实例中,其评价结果显示与研究区实际地形环境情况相吻合,为相似类型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泥石流 危险性评价 线性规划 云模型 耦合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拱桥加固施工次序方案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略勤 杨忠友 +2 位作者 周水兴 岳克锋 沈正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共8页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拱桥最优的加固施工次序,以一座在役4跨箱形拱桥的加固方案为背景,设计了3组针对性的加固方案,并对不同拆除加固施工次序下的主拱圈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恒载应力变化率(αD)和荷载效应变化率(αN)评价了施工中拱圈...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拱桥最优的加固施工次序,以一座在役4跨箱形拱桥的加固方案为背景,设计了3组针对性的加固方案,并对不同拆除加固施工次序下的主拱圈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恒载应力变化率(αD)和荷载效应变化率(αN)评价了施工中拱圈的应力变化规律及加固后原拱圈的荷载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拱上结构的拆建次序对加固后主拱圈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对加固过程中主拱圈的受力状态影响较大;拱顶对称拆除时αD<0,结构处于“卸载”状态,有利于拱桥施工中的受力;αN随着拱上结构恒载减小而增大,且增速减缓,故加固层材料利用率也随拱上结构恒载减小而增大,且增幅变缓;αN越大,则加固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筋混凝土拱桥 恒载应力变化率 荷载效应变化率 加固施工次序方案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和TOPSIS模型的区域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柳鹏 翁艳君 雷智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53,69,共8页
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准确评估区域的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4项二级指标与30项三级指标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为了降低主观性影响,基于云模型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TO... 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准确评估区域的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4项二级指标与30项三级指标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为了降低主观性影响,基于云模型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TOPSIS评价模型计算评价对象各指标与最优指标之间的距离,得出各评价对象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的优劣排序。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案例,通过该模型对其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中,江苏省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较高排名第1位;上海市评分略高于浙江省排名第2位;浙江省评分较低排名第3位;安徽省排名最低。长三角应根据各指标计算结果及得分情况,结合各省市自身实际补齐交通短板,实现高质量交通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综合交通 云模型 TOPSIS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匝道合流数据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测试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文礼 李超 +2 位作者 李中峰 易帆 李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不明确、评价模型主观性强等问题,研究了高速匝道汇入场景下的典型测试场景提取方法和自动驾驶汽车匝道汇入安全性客观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匝道汇入功能场景下的逻辑场景要素,对自然驾驶数据中的自车速度、车...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不明确、评价模型主观性强等问题,研究了高速匝道汇入场景下的典型测试场景提取方法和自动驾驶汽车匝道汇入安全性客观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匝道汇入功能场景下的逻辑场景要素,对自然驾驶数据中的自车速度、车间距离、前车车速等逻辑场景要素进行聚类,得到两类典型的匝道汇入测试场景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仿真测试。构建多层次自动驾驶汽车评价体系,引入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核密度估计模型来获取指标最优阈值,建立以最优阈值为参考序列、以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赋权法(CRITIC)为权重输入的灰色关联理评价模型,对自动驾驶汽车在汇入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灰色关联理论模型评价结果与主观模糊综合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相似率达98.01%,验证了客观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测试评价 客观评价模型 聚类分析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交优先的干线协调信号控制改进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欣 李瑞 酆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4,98,共9页
基于公交信号优先策略,对MULTIBAND模型进行改进,重新定义了权重系数、车道清空时间和最小绿波带宽,结合不同相位放行方式实施红灯早断或绿灯延长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公交车辆的车速与停靠时间,建立对公交车辆的约束,提出基于公... 基于公交信号优先策略,对MULTIBAND模型进行改进,重新定义了权重系数、车道清空时间和最小绿波带宽,结合不同相位放行方式实施红灯早断或绿灯延长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公交车辆的车速与停靠时间,建立对公交车辆的约束,提出基于公交优先的干线协调信号控制改进模型。通过VISSIM仿真,将该模型与传统干线协调信号控制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协调控制模型相比,模型使社会车辆平均延误降低了4.77%,停车次数降低了3.77%,公交车辆平均延误降低了11.35%,停车次数降低了2.06%,人均延误降低了7.22%,且在不同的公交流量下均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公交优先 干线协调信号控制 MULTIBAND 绿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网联混驾车辆分阶段动态轨迹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欣 马佳宝 +1 位作者 周姝含 袁旺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02,121,共9页
随着城市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智能驾驶车辆逐渐代替路段中的部分人工驾驶车辆,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人工驾驶车辆并不会被完全取代,此时出现网联车与人工驾驶车辆的混驾环境,即目前以及未来时间内我们面临的驾驶环境。网联车与人工驾驶车辆... 随着城市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智能驾驶车辆逐渐代替路段中的部分人工驾驶车辆,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人工驾驶车辆并不会被完全取代,此时出现网联车与人工驾驶车辆的混驾环境,即目前以及未来时间内我们面临的驾驶环境。网联车与人工驾驶车辆驾驶行为在路段内相互干扰,造成混合车流行驶效率低下。为减弱2种车辆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分离混驾环境下网联车和人工驾驶车辆的分阶段动态车道引导算法(dynamic lane guidance algorithm for separating CAVs and HDVs in mixed traffic environment,SCHME)。通过该算法分离在交叉口上游路段的混合流车辆集合,调整智能驾驶车辆的行驶路线并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在满足运动学约束收敛的条件下,人工驾驶车辆根据网联车的动态路线进行相应调整,实现在每辆车广义安全损失成本最小的情况下提高路段内混驾环境下车辆运行效率。通过MATLAB模拟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前的车辆运行状态,结果表明,SCHME算法可在广义安全损失成本最小的情况下提高路段内平均车辆通行效率(17.29%),同时当车辆优化数组越大,车辆集合距离交叉口越远时,智能驾驶车辆渗透率越低,每辆车的道路广义安全损失成本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智能驾驶车辆 接近区域 优化车辆组 混合路段 安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速度特征的内河LNG船舶三维动态安全区建模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立家 王冰 +1 位作者 吴小红 李胜为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0,共9页
为提高LNG船舶安全区设置的科学性,保障内河水域LNG船舶的通航安全,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特征的内河LNG船舶三维动态安全区建模方法。基于LNG船舶航行方向和速度变化的特点,将传统速度的线性分布模型改进为随机分布模型;利用区域分解法,... 为提高LNG船舶安全区设置的科学性,保障内河水域LNG船舶的通航安全,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特征的内河LNG船舶三维动态安全区建模方法。基于LNG船舶航行方向和速度变化的特点,将传统速度的线性分布模型改进为随机分布模型;利用区域分解法,将复杂的三维几何区域分解成若干个子区域,建立相应的边界方程;基于船舶间极限通过设定约束条件,根据其几何形状,运用停船视距理论、船舶漂移计算方法和富余水深计算方法对安全区内部结构不同方位的安全距离进行数值求解。针对某内河LNG船舶,通过设置不同速度条件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真实反映船舶安全区在速度影响下的差异变化,为内河LNG船舶航路规划起到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工程 内河水域 LNG船舶 动态安全区 速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混合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的伦理决策模型设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国满 罗玉峰 +1 位作者 盛敬 陶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2-97,共6页
针对目前自动驾驶汽车伦理困境下很难做出确定、合理的决策,阻碍了自动驾驶技术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混合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汽车伦理决策模型。首先,依据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以及伦理困境特点,设计卷积神经网... 针对目前自动驾驶汽车伦理困境下很难做出确定、合理的决策,阻碍了自动驾驶技术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混合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汽车伦理决策模型。首先,依据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以及伦理困境特点,设计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模型和参数,运用训练集中伦理困境对该训练模型进行训练,构建多尺度混合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然后,运用测试集中伦理困境对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相对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准确率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加入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相对于未加入模型,稳定性得到加强;多尺度混合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率和稳定性都较高,最高准确率达到了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自动驾驶汽车 伦理决策 注意力机制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深度学习的轨道交通短时进站客流预测模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淑庆 李伟 +1 位作者 刘耀鸿 马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共8页
针对轨道交通短时进站客流考虑不充分和特征学习不全面而导致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选取客流特征、天气、空气质量和道路交通拥堵指数等多个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深度学习的轨道交通短时进站客流预测模型(CNN-ResNet-BiLSTM)。基于卷... 针对轨道交通短时进站客流考虑不充分和特征学习不全面而导致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选取客流特征、天气、空气质量和道路交通拥堵指数等多个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深度学习的轨道交通短时进站客流预测模型(CNN-ResNet-BiLSTM)。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多因素客流时间序列进行自动提取,在CNN网络中插入多个残差神经网络(ResNet)来加深网络深度,利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BiLSTM)捕捉前后两个方向的客流时间序列特征并得到预测结果;以杭州市全网80个站点工作日的进站客流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常用的几种模型相比,多因素CNN-ResNet-BiLSTM组合模型的均方根误差(E RMS)至少降低了8.50%,平均绝对误差(E MA)至少降低了6.74%,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E MPA)至少降低了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短时客流预测 组合深度学习 轨道进站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车辆悬架高频异常振动故障诊断 被引量:5
19
作者 牛礼民 胡超 +1 位作者 万凌初 张代庆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7,共7页
在车辆悬架故障诊断过程中,深度学习故障诊断模型在面对少量样本数据时模型训练效果不佳,导致诊断模型的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较小的问题,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 在车辆悬架故障诊断过程中,深度学习故障诊断模型在面对少量样本数据时模型训练效果不佳,导致诊断模型的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较小的问题,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对采集的车辆悬架高频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处理,根据每个经验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的能量,提取高频异常振动故障特征,构建了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诊断模型;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对小样本特征矢量信息进行故障知识迁移处理,通过参数微调更新权值,优化故障诊断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模型的AUC值为0.89,模型故障诊断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悬架 故障诊断 深度迁移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经验模态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丽娜 石磊 +2 位作者 杨斌 徐红星 张戎令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1,共8页
为分析雄安新区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采用GDS多功能动态循环三轴试验系统,对雄安新区粉质黏土进行14种工况(不同围压、固结比和加载频率)下的动三轴试验,深入分析了动骨干曲线、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等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 为分析雄安新区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采用GDS多功能动态循环三轴试验系统,对雄安新区粉质黏土进行14种工况(不同围压、固结比和加载频率)下的动三轴试验,深入分析了动骨干曲线、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等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动应变呈非线性增长,且存在某一临界动应力值;随动应变的增大,动模量逐渐减小,且减小速率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稳定;随动剪应变增长,阻尼比呈非线性增长,且阻尼比最大值不超过0.12;随围压与固结比增大,动强度和动模量均明显增大;围压与固结比对阻尼比影响较小,具有归一性特征;随频率增大,动应力幅值、动弹性模量增大,但增长幅度并不明显。综合分析三变量对雄安新区粉质黏土动力特性的影响程度得出:围压影响最大、固结比次之、加载频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粉质黏土 动三轴试验 动弹性模量 动剪切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