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011篇文章
< 1 2 2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迈向数字文明的教育生态重塑与深思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现民 张盛 李新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驱动世界文明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数字文明呈现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交往的主要特征,从知识观、育人观以及教学观层面推动教育底层运行逻辑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教...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驱动世界文明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数字文明呈现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交往的主要特征,从知识观、育人观以及教学观层面推动教育底层运行逻辑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教育生态将呈现数字元素充分融入、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充分彰显、数字习惯充分形成以及数字礼仪充分遵守五项新特征,有望在育人目标、教育空间、课程内容、教育治理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发生系统性重塑。然而,数字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价值取向与实践样态等方面的冲突,导致当前教育生态重塑面临着思想僵化、体制束缚、模式固化、环境割裂以及安全隐患等现实挑战。为了更好地推进适配数字文明的教育生态重塑,建议从七个方面入手,包括大力发展教育领域的数字文化、培育社会公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不断壮大数字教育产业与产品供给、建设无缝流通与共享的数字资源体系、构建安全与可信的数字教育生态体系、打造教育空间融合的一体化育人场域、深度探索百花齐放的创新性教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明 教育生态 逻辑理路 现实挑战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模型与评估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邱飞岳 张彭丽 +2 位作者 袁霄 黄江 郭海东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全球教育革新和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正在主动求变、积极应变。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估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及能力,研究基于成熟度模型视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全球教育革新和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正在主动求变、积极应变。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估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及能力,研究基于成熟度模型视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具体而言,研究首先从院校个体、群体标杆、职教蓝图三个层面展开价值探索,系统剖析了成熟度模型的构成要素及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的共性特征;其次,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特色,构建了一个包含五个成熟度等级、四个能力要素、九个能力域和二十五个能力子域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模型;最后,详细阐述了评估方法与实施流程。该模型旨在帮助职业院校评估自身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识别发展瓶颈,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数字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数字化 能力成熟度模型 成熟度等级 评估方法与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情境下多智能体促进观点涌现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珂 卞茗慧 张瑾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作为一种社会性学习形式,以观点涌现作为核心驱动,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与知识建构。然而,观点涌现的质量与深度并非自然生成,而是受到学习者背景知识、团队协作频率、任务复杂性,以及技术支持环境等多重因素...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作为一种社会性学习形式,以观点涌现作为核心驱动,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与知识建构。然而,观点涌现的质量与深度并非自然生成,而是受到学习者背景知识、团队协作频率、任务复杂性,以及技术支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多智能体(LLM-MA)在协作过程中凭借其实时引导与反馈机制,展现出优化观点涌现过程的显著潜力。现有关于LLM-MA促进观点涌现的研究多聚焦于静态结果分析,较少关注观点生成的动态过程及其质量提升。因此,本研究以“社会知识建构互动分析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共享信息、发现冲突、意义协商、知识构建、应用反思”五阶段协作流程,并结合过程挖掘分析与内容分析,系统探讨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智能体在学习者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中对观点涌现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智能体不仅能够优化观点涌现的过程结构与效率,还能显著提升观点的深度与清晰度,而传统协作方式在观点涌现的广度上更具优势,表现出较强的探索性与创造力。最后,本研究针对教师介入、技术开发及学习者的社会性参与提出具体建议,旨在通过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支持,优化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中的观点涌现,推动大语言模型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习者的协作效率与知识建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 大语言模型 多智能体 观点涌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人机协同教学的决策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彭红超 韩小利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1,93,共10页
人机协同教学是数智时代的典型教学范式,但因协同决策机制的缺失,其创新发展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在解析各阶段人机协同教学理念及其决策样态的基础上,结合人机优势互补原则,构建了能够处理不同复杂度教学事务、兼容教师不同程度... 人机协同教学是数智时代的典型教学范式,但因协同决策机制的缺失,其创新发展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在解析各阶段人机协同教学理念及其决策样态的基础上,结合人机优势互补原则,构建了能够处理不同复杂度教学事务、兼容教师不同程度参与的人机协同教学决策机制,包括业务逻辑连贯的教学事务的复杂度判定机制、人机协同决策的分流机制以及三条人机协同的教学决策路径。三条路径分别为:教师辅助人工智能(AI)进行决策的数据驱动协同路径、教师与AI在决策过程中相互配合以生成决策的数据启发协同路径以及教师统筹安排部分任务给AI决策的设计驱动协同路径。研究成果有助于业界同仁理解人机协同教学的底层机理,并能够为人机协同教学的本地化实践与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教学 教学决策 决策机制 数据驱动 数据启发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成效逻辑转向增值逻辑:数字化技术支持教师评价改革的未来指向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南中 邱骏鹏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当前,效率主义主导的教师评价遵循成效逻辑,导致教师的关注视角从“教学”转向“成果”,进而引发了评价中的异化现象,如强调问责而非促进教师成长、重视指标完成而忽视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偏向个体诉求而忽略公共需求、关注个人发展速度... 当前,效率主义主导的教师评价遵循成效逻辑,导致教师的关注视角从“教学”转向“成果”,进而引发了评价中的异化现象,如强调问责而非促进教师成长、重视指标完成而忽视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偏向个体诉求而忽略公共需求、关注个人发展速度而忽视集体协同等。为了纠正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转向以能力增值为导向的评价逻辑。参考“技术—制度—文化”分析框架,结合技术赋能理论与生态理论,并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研究设计了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增值评价体系,涵盖其内涵、优势、运行思路和技术架构。该体系强调教师评价中的人文关怀与德性主张,旨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营造“诗意栖居”的育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效逻辑 增值逻辑 教师评价 数字化转型 教师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冲突: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中的张力与调适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向东 卢淑怡 易乐湘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43,共14页
凭借其卓越的知识处理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大语言模型正逐步重塑教育生态。然而,这一技术创新同样伴随着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尤其在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神经网络和大模型固有的文化偏差与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错位,已成为制... 凭借其卓越的知识处理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大语言模型正逐步重塑教育生态。然而,这一技术创新同样伴随着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尤其在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神经网络和大模型固有的文化偏差与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错位,已成为制约其教育效能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大语言模型在教育应用中的多维度分析,从技术与文化的双重视角,系统探讨了三类典型的文化冲突:内容层面的“教什么”,过程层面的“怎么教”,以及技术层面的“用什么教”。基于此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缓解文化冲突的策略:充分发掘大语言模型的“世界知识”、有效利用模型的参数化知识特征、汲取不同文化和群体的语料、构建跨文化评估和检测机制以及规范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的伦理。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应对文化冲突的一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主权AI,以反映大模型教育推进过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复杂纠结。文化冲突是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中不可回避的挑战,亟须在全球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应对。通过应对这一挑战,大语言模型有望为全球教育提供更加包容、有效的支持,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促进文化共融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教育应用 文化冲突 教育公平 主权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智能体赋能科学教育:概念特征、应用价值与实施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娅峰 黄璟玥 包昊罡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共9页
科学教育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现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支撑。当前,以教育智能体为载体的前沿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成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如何理解教育智能体的特征和价值,以及如何将其有效赋能中小学... 科学教育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现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支撑。当前,以教育智能体为载体的前沿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成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如何理解教育智能体的特征和价值,以及如何将其有效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重点关注议题。基于此,阐述了教育智能体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典型样态,凝练了其在多模态内容生成与知识整合、精准意图识别与推理决策、个性化与可扩展学习支持和多场景迁移与多元交互体验方面的核心特征,进而总结了教育智能体赋能科学教育的应用价值。同时,设计和展示了教育智能体赋能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个性化科学论证学习和科学思维水平智能诊断三个科学活动场景的典型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育智能体未来在科学知识增强、教学策略增强、技术工具增强、人机协同增强四个方面的有效实施策略,为教育智能体有效融入科学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智能体 科学教育 概念特征 价值内涵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政策的十年追踪——基于“工具—区域—客体”三维框架的文本分析
8
作者 张屹 潘施丹 +2 位作者 李天宇 任旭 陈邓康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3,共10页
数字校园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为全面了解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政策的整体概况与区域、院校特性,把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开展政策文本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研究构建了“政策工具—... 数字校园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为全面了解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政策的整体概况与区域、院校特性,把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开展政策文本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研究构建了“政策工具—政策区域—政策客体”三维分析框架,并通过内容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政策的工具应用情况,以及各区域、各类院校的工具适配程度。在政策引领下,我国数字校园建设展现出政策工具多样有效但组合配置不均衡,区域与工具使用契合但区域特色彰显不足,政策客体工具存异但未能满足各类院校需求等特点。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释放多重工具组合效能”“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强化区域特色建设”“结合院校办学需求,精准配置政策工具”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加快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校园 政策工具 文本分析 教育数字化转型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社会:面向2035的中国老年教育政策分析
9
作者 吴峰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5,共10页
依据《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确立的分级标准,我国于2001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23年底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将迈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阶段。系统分析我国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社会期间的老年教育政策,能够为未来的老... 依据《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确立的分级标准,我国于2001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23年底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将迈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阶段。系统分析我国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社会期间的老年教育政策,能够为未来的老年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为此,研究基于政策工具与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双维度分析框架,对2001年至2023年我国142份老年教育相关的政策进行文本分析与系统评估。研究发现:(1)环境型政策工具占主导地位,供给型工具不足,需求型工具相对匮乏;(2)各类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参与程度呈现出不平衡性,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和开放大学主导地位明显,而社会组织、普通院校参与程度较低。研究对于未来我国老年教育政策的制定提出五点建议:(1)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加强需求型工具配置;(2)完善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机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供给体系;(3)激励社会组织参与,实现“赋权—赋能—赋利”;(4)均衡政策工具的实施,促进老年教育服务的公平发展;(5)推动老年教育数字化,构建智慧社会下的老年教育体系。研究结果揭示了老年教育政策在工具应用与主体协同上的结构性矛盾,为构建“精准供给—多元共治”的老年教育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教育 老龄化 教育政策 政策工具 终身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进行时:谁在领导?如何领导?
10
作者 郁晓华 程佳敏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6,76,共13页
我国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已近三年,亦是对学校领导力变革的一场考验。从领导力过程视角出发可以揭示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导组织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研究结合领导权变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以及组织变革理论,构建了领导力过程... 我国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已近三年,亦是对学校领导力变革的一场考验。从领导力过程视角出发可以揭示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导组织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研究结合领导权变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以及组织变革理论,构建了领导力过程视角下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模型,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和输入性、诱发性以及能动性三大动因,包含外部环境、组织结构、学校文化、制度规划、基础设施、支持保障、人员素质和矛盾冲突共八个维度。基于对10所样本学校高层、中层、基层三类群体1319分钟访谈资料,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四类领导力组织结构,分别为:正式结构的传统行政部门领衔团队和信息化行政部门领衔团队、非正式结构的工作坊团队和专职信息化团队,并讨论了它们各自运作的主要影响因素,还进一步分析了学校高层、中层、基层三类群体关注点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推动效应,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结构下学校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的差异。研究开拓了对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新视野,还提出了数智时代学校领导力变革的一些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力 数字化转型 中小学 组织变革 推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身教育法典化: 理念、价值、逻辑与思路
11
作者 李洁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终身教育法典化既指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法典编纂逻辑,亦指教育法典编纂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立法技术纳入终身教育相关内容。终身教育法典化可助力:推进教育法治治理,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 终身教育法典化既指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法典编纂逻辑,亦指教育法典编纂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立法技术纳入终身教育相关内容。终身教育法典化可助力:推进教育法治治理,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变革,建设教育强国。终身教育法典化的编纂逻辑包括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立法宗旨、以终身学习权利法典为价值定位、以公民终身学习的实现为逻辑主线、以公民终身学习与受教育权保障为逻辑起点。终身教育法典化之总体思路为:依据编纂逻辑,总则篇目的条款嵌入公民终身学习与受教育权保障,并以该权利为核心构建教育法典权利体系;分则篇结构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布局展开内容构造,其最紧迫的筹备工作之一是出台终身教育单行法助力构建社会教育规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典化 终身教育法典化 编纂逻辑 终身教育立法 社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直觉”到“科学”:学术思想史视角下知识碎片理论对科学概念转变的理解与解释
12
作者 郑旭东 陈月高 杨佳美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7,共11页
过去几十年,科学教育领域的“概念转变”研究经历了从连贯性理论到碎片化理论的范式变迁。研究基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对此展开了考察。在与连贯性理论的对比中,碎片化理论彰显出对科学概念转变之理解与解释的独特价值。以物理学为样本,... 过去几十年,科学教育领域的“概念转变”研究经历了从连贯性理论到碎片化理论的范式变迁。研究基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对此展开了考察。在与连贯性理论的对比中,碎片化理论彰显出对科学概念转变之理解与解释的独特价值。以物理学为样本,知识碎片化理论构建了一个旨在解释科学概念转变的整体性、系统性框架。在微观层面,该框架以现象学基元概念重组模型及重组过程中的结构化优先级认知机制,来描述直觉物理学的心理机制;在宏观层面,该框架通过协调类概念来组织模型,并利用感知与推理的认知机制,来描述科学物理学的心理机制。二者的结合,阐释了学习者在科学概念转变过程中如何从“直觉”走向“科学”,从而为科学教育中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科学概念转变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碎片化理论 科学概念转变 现象学基元 协调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野下的理论深耕与实践推展——《成人教育研究》评介
13
作者 何爱霞 高小军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成人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支柱,始终肩负著助力个体发展、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使命。构建中国成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乐传永教授与...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成人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支柱,始终肩负著助力个体发展、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使命。构建中国成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乐传永教授与孙立新教授合著的《成人教育研究》一书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现代化 终身学习 成人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驱动的IPCRF框架:课堂问答数字化分析的创新与实践
14
作者 孙发勤 王雯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数字化评价成为新的改革方向,课堂问答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对其进行数字化、客观化、自动化的分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三元对话理论,研究构建了由教师提问、学生候答、教师叫答、学生回答、教师理...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数字化评价成为新的改革方向,课堂问答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对其进行数字化、客观化、自动化的分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三元对话理论,研究构建了由教师提问、学生候答、教师叫答、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构成的IPCRF(initiate-prepare-call-response-feedback)分析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分析方法。在应用研究阶段,选取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同课同构数学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基于IPCRF框架深入剖析两类教师在提问策略、提问风格、问题深度和应答特征等维度的差异。最后,提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提问体系、优化认知递进的问题链、调控动静平衡的时间分配等优化课堂提问的建议。研究不仅构建了一个可操作的课堂问答数字化分析框架,也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框架的应用价值,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课堂问答 IPCRF 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教育护栏: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价值对齐与技术适配
15
作者 武法提 李坦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7,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同时,其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投射”“人工智能幻觉”等“价值错位”现象,也对教育应用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有效疏解上述问题,构建能够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稳健且高质...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同时,其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投射”“人工智能幻觉”等“价值错位”现象,也对教育应用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有效疏解上述问题,构建能够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稳健且高质量提供教育服务的“教育护栏”成为当前亟需。研究首先从教育哲学、教育学和教学三个层面系统诠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价值对齐的内涵,进而深入剖析了涵盖“主体性”“科学性”和“道德性”等在内的11项价值原则的本质要义。在此基础之上,研究提出应通过构建教育护栏实现相关价值对齐目标,并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从三个层面阐述教育护栏的具体构建技术路径:借助微调技术实现教育哲学层次的价值对齐;依托思维链技术实现教育学层次的价值对齐;基于智能体技术实现教学层次的价值对齐等。由此构筑的教育护栏模型为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过程中遵循相关价值原则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有助于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规范、健康且高效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对齐 教育护栏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驱动的教育多智能体系统应用研究——技术架构、发展现状、实践路径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石奇 刘智 +2 位作者 段会敏 粟柱 彭晛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5,共13页
随着生成式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模型驱动的单智能体在教育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然而,在处理需要多角色协作的教育任务时,如教育资源开发、模拟协作学习等复杂场景,单智能体仍面临认知视角单一和角色定位固定等局限,难以满足教育领... 随着生成式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模型驱动的单智能体在教育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然而,在处理需要多角色协作的教育任务时,如教育资源开发、模拟协作学习等复杂场景,单智能体仍面临认知视角单一和角色定位固定等局限,难以满足教育领域深层次的发展需求。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大模型驱动的教育多智能体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首先,构建了教育多智能体的多层次应用技术架构体系,为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教学辅助、学习支持、教育评价和教育研究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教育多智能体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典型案例;再次,从应用机制、技术实现和教育效果三个层面,系统阐释了多智能体系统赋能教育的内在机理,并提出“机制设计-系统建模-效果评估”的闭环实践路径;最后,探讨了教育多智能体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成果对推动多智能体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智能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多智能体系统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应用 教育变革 智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差异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婧 孙凌云 +1 位作者 吴飞 李艳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5,105,共10页
本研究针对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临的学生需求多样性、知识更新速度、教学规模扩大和核心价值塑造等挑战(简称“4V挑战”),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弹性理论,构建了面向不同学科背景与学习需求(理工农医类、人文社科类和人文艺术类)... 本研究针对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临的学生需求多样性、知识更新速度、教学规模扩大和核心价值塑造等挑战(简称“4V挑战”),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弹性理论,构建了面向不同学科背景与学习需求(理工农医类、人文社科类和人文艺术类)的差异化教学模式。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试点,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评估了该模式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在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知识掌握、技术应用能力与跨学科融合素养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在伦理意识培养上仍有进步空间。据此,本研究提出构建发展区递进的多维教学体系、建立智能化教学资源支持系统、完善多维度适应性评价体系、深化伦理教育模块设计等优化策略,旨在系统提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相关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差异化教学模式 最近发展区理论 认知弹性理论 4V挑战 跨学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与混合检索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性评价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永固 刘泉 +1 位作者 李晓娟 余泽宇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4,共14页
在全球教育发展进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智能化教育评价已然成为主流趋势。其中,表现性评价作为衡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于当下教育评价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然而,当前表现性评价在实践层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课程标准导... 在全球教育发展进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智能化教育评价已然成为主流趋势。其中,表现性评价作为衡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于当下教育评价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然而,当前表现性评价在实践层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课程标准导向性欠缺、真实情境构建不充分以及评价规则推理效能低下。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基于概念性测评框架(CAF)理论,融合多智能体协同推理与混合RAG策略,构建了一套集评价目标提取、任务设计和量规制定于一体的智能化表现性评价设计系统。为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研究选取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三个典型教学单元展开实验评估。结果显示:其一,系统生成的评价目标文本在语义准确度和内容完整度方面均表现优异;其二,在任务设计维度,系统在真实性、多样性以及目标一致性上成效显著;其三,在量规设计方面,系统在核心素养导向性和高阶思维递进性维度显著优于教师组设计成果。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多智能体与混合RAG策略的深度融合,构建了证据驱动的智能化表现性评价设计范式,为提升核心素养评价设计的科学性与效率提供了新理论路径和创新技术方案,对推动学科核心素养智能化评价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证据为中心 核心素养 表现性评价 多智能体 检索增强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研究的硅基样本——基于大模型技术路线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泽民 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45,共15页
大模型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教育研究方法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契机。基于此背景,研究聚焦于大模型驱动的硅基样本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对其理论基础、实现路径以及潜在影响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探究。研究伊始,深入剖析了大模型通过世界... 大模型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教育研究方法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契机。基于此背景,研究聚焦于大模型驱动的硅基样本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对其理论基础、实现路径以及潜在影响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探究。研究伊始,深入剖析了大模型通过世界知识的广泛习得、认知能力的自然涌现以及心理理论能力的精准模拟,为硅基样本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提炼虚拟抽样、数字孪生和社会模拟这三种实现教育硅基样本的关键技术路线,为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为切实验证硅基样本在教育研究中的可行性,研究设计了一项探索性案例,模拟针对不同职业背景和技术熟练度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的虚拟访谈。通过对案例的细致分析,研究初步证实了硅基样本在教育研究中的可行性,以及其在捕捉教育群体异质性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硅基样本对教育研究知识生产模式所引发的深刻变革。同时,研究也客观地指出了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方法论风险,如确认偏误、模型坍缩以及生态效度等方面的挑战。展望未来,教育研究或将呈现出“赛博格化”的发展趋势,在人机协同的全新模式下开拓崭新的探索空间,不断重塑教育研究的范式与边界,可为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样本 大模型智能体 虚拟抽样 数字孪生 社会模拟 教育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时代数字人赋能人机协同学习:价值、框架与路径 被引量:5
20
作者 余越凡 赵志群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2,共8页
在当今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正深刻推动着人机协同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受限于语音、文本等传统媒介形式,AIGC在交互方式和应用成效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引发诸如知识机械投喂、情境创设不足以及情感交互缺失等一系... 在当今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正深刻推动着人机协同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受限于语音、文本等传统媒介形式,AIGC在交互方式和应用成效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引发诸如知识机械投喂、情境创设不足以及情感交互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数字人作为智能时代新兴的媒介形态,与AIGC深度融合后,展现出反身媒介性、具身在场性和智能演绎性等核心特征。在人机协同学习场景下,AIGC赋能的数字人具备独特价值,能够重塑学习的行动场域、实践模式、认知路径以及学习理念。基于上述背景,研究构建了AIGC时代数字人赋能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框架。该框架涵盖案例习得、案例迁移和知识创新三个阶段,并且可广泛应用于素质教育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职业教育中基于工作的学习以及终身教育范畴内的泛在学习等多元场景。为推进这种人机协同学习方式的全面推广与有效落地,还需在技术和应用层面进一步探索,包括开发能够实现情感与智能共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智能化能力评价算法,以及灵活运用多元学习场景和多样化组织形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字人 人机协同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