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华南语言接触的语词借用模式 |
龙国贻
潘悟云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2
|
从吴语动词介词“勒、勒勒”说起 |
张惠英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3
|
语文辞书负面义词语的处理策略--《新华字典》收词、立义、配例的经验借鉴 |
张博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4
|
虒 |
刘钊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5
|
“尴尬”考 |
俞理明
宋雨涵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6
|
德国学者那保罗(Paul Nagel)《根据陈澧的〈切韵考〉对〈切韵〉音系构拟的探讨》译后记 |
冯蒸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7
|
吉兆海话归属新论 |
薛才德
邵兰珠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8
|
修辞词汇化与词典编纂 |
傅惠钧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9
|
叹词小议:基于词典编纂的视角 |
李明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0
|
中国辞书融合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
张永伟
李宇明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1
|
《韵镜》的声母系统及其相关问题 |
马德强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2
|
“视”和“见” |
刘钊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3
|
尋 |
刘钊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4
|
古文字字符集与古文字工具书的编纂——以《古文字构形类纂·金文卷》为例 |
刘志基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5
|
上古前元音假说与闽语中“面”和“眠”的读音 |
野原将挥
秋谷裕幸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6
|
“聊”的“闲谈”义来源探析--兼论“聊”与“谈”的竞争与分工 |
郝璐杰
陈昌来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7
|
汉语中欧美外来词汉化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
黄婷婷
章宜华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8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学习词典研究可视化分析 |
董静文
于屏方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19
|
略论融媒体辞书的众源编纂模式——以韩国《标准大词典》的Urimalsaem数字版本评介为中心 |
刘婷婷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
20
|
来源复杂的“复杂”——日源词札记一则 |
李雪敏
汪维辉
|
《辞书研究》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