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62篇文章
< 1 2 1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1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西部林业科学》系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林业各专业的科学试验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等方面的科技文章,含造林、林木育种、森林经营... 《西部林业科学》系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林业各专业的科学试验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等方面的科技文章,含造林、林木育种、森林经营、经济林果、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森林工业、林产品加工与利用、森林经济、林业应用基础等专业内容。《西部林业科学》以云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立足点,力求反映中国西部林业科学技术水平,面向全国征订发行。欢迎全国各地的林业工作者投稿,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论文 科学试验研究报告 西部林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2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2-I0002,共1页
《西部林业科学》系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林业各专业的科学试验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等方面的科技文章,含造林、林木育种、森林经营... 《西部林业科学》系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林业各专业的科学试验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等方面的科技文章,含造林、林木育种、森林经营、经济林果、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森林工业、林产品加工与利用、森林经济、林业应用基础等专业内容。《西部林业科学》以云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立足点,力求反映中国西部林业科学技术水平,面向全国征订发行。欢迎全国各地的林业工作者投稿,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学术交流。本刊为双月刊,对来稿要求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论文 科学试验研究报告 西部林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椒新品种‘川椒2号’选育与嫁接繁育研究
3
作者 陈善波 王莎 +5 位作者 王丽华 罗德智 金银春 冯世静 刘茂 张志清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共6页
为选育具有丰产、质优且少刺等特性的藤椒新品种,在对四川乡土藤椒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藤椒新品种选育、容器苗嫁接繁育研究。结果显示:(1)选育的‘川椒2号’平均果穗长12.88 cm,果穗宽7.92 cm,穗粒数101.20个,盛果期树冠投影... 为选育具有丰产、质优且少刺等特性的藤椒新品种,在对四川乡土藤椒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藤椒新品种选育、容器苗嫁接繁育研究。结果显示:(1)选育的‘川椒2号’平均果穗长12.88 cm,果穗宽7.92 cm,穗粒数101.20个,盛果期树冠投影面积鲜椒产量达1.415 kg·m^(-2),丰产性强且少刺。(2)鲜椒(含种子)挥发油含量4.00 mL·100 g^(-1),酰胺类物质含量5.19 mg·g^(-1),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含量3.61%,分别高于对照(CK)8.50%、3.27%和5.82%,且桉油精含量为17.88%。(3)采用枝接方法,‘川椒2号’的平均成活率为91.95%,12月中旬嫁接的成活率高于11月中旬;以藤椒做砧木,‘川椒2号’平均成活率、平均新梢生长量分别高于‘九叶青花椒’2.98%、1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新品种 川椒2号 选育 嫁接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在人造板无损检测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邹红艳 洪问轩 +4 位作者 赵茂程 王军 王正 齐亮 谢为俊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0,共8页
当前,无损检测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造板检测的主要手段,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凭借着较高检测准确性和高效性成为人造板无损检测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使用方法之一,无损检测技术通过非破坏性方式,能有效检测人造板物理力学性能、表面以及内部... 当前,无损检测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造板检测的主要手段,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凭借着较高检测准确性和高效性成为人造板无损检测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使用方法之一,无损检测技术通过非破坏性方式,能有效检测人造板物理力学性能、表面以及内部缺陷,为人造板质量与安全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不同检测原理(脉冲反射法、脉冲透射法、衍射时差法、共振法)、不同探头数量(单个探头、双探头、多个探头)、不同波形(Lamb法、横波法、纵波法、表面波法)以及不同耦合方式(直接接触法、液浸法、电磁耦合法、干耦合法、空气耦合法)对超声波检测方法进行概括分类。从物理力学性能检测与缺陷检测深入分析了国内外超声波在人造板无损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究影响超声波检测效果的原因和不同人造板在检测方法、内容上的差异。提出今后应着重关注4个方面研究重点:非接触式技术推动检测智能化与自动化;深度学习算法提升力学性能评估效率;高分辨率成像实现缺陷可视化;化学材料引入对性能检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人造板 无损检测 物理力学性能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聚类法的古树旅游资源评价——以郑州中心城区为例
5
作者 郭二艳 尹淦 +1 位作者 陈超 李小双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为促进古树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以郑州中心城区的古树为研究对象,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加权求和、K-均值聚类法对222株古树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显示:郑州中心城区的古树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级别:极品级资源共有3株... 为促进古树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以郑州中心城区的古树为研究对象,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加权求和、K-均值聚类法对222株古树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显示:郑州中心城区的古树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级别:极品级资源共有3株,综合得分0.6602~0.7484,占总数的1.35%;优良级资源共有52株,综合得分0.2785~0.5122,占总数的23.42%;普通级资源共有167株,综合得分0.0531~0.2689,占总数的75.23%。在开发郑州市中心城区古树旅游资源时,应优先保护和有限开发极品级资源,建立隔离带并推广“云旅游”管理;适度开发优良级资源,动态监测并设置游客承载力阈值管理;修复保护普通级资源,暂缓开发并实施专项修复基金申请,开展社区认养计划管理。研究成果可为郑州市中心城区古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旅游资源 层次分析法 聚类分析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KAP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金敏丽 钟伟良 傅丹诺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3,共8页
为探究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KAP现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于2024年7月至8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自然保护区社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共发放问卷275份,获得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94.19%;(2)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知、... 为探究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KAP现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于2024年7月至8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自然保护区社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共发放问卷275份,获得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94.19%;(2)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70±0.76)、(3.67±0.65)、(3.11±0.86)分。认知和行为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态度得分处于高水平;(3)认知与态度、态度与行为、认知与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认知、态度和行为与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呈显著正相关,而同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影响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主要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职业类别,影响态度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年收入,影响行为是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影响KAP是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和家庭年收入;(5)针对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KAP现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强化社区科普宣教活动工作,构建有效的社区共管参与机制,生态旅游提档升级和完善保护区相关补偿制度等对策。研究结果证实了KAP模型在解释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拓展了KAP模型理论的应用范围,可为自然保护区制定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共赢的策略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KAP现况 影响因素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核桃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7
作者 杨璇玺 宁德鲁 +5 位作者 王高升 吴涛 潘莉 肖良俊 刘娇 马婷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研究云南主产区核桃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为核桃园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决策提供依据。在云南核桃主产区的8个州市选择57个典型的核桃园,采集土壤样品进行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测定,并对养分状况进行分... 研究云南主产区核桃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为核桃园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决策提供依据。在云南核桃主产区的8个州市选择57个典型的核桃园,采集土壤样品进行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测定,并对养分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云南省核桃主产区有91.2%的土壤分布在酸(pH 4.5~5.5)和微酸(pH5.5~6.5)区间,91.24%有机质含量在适宜及以上级别;样本中有91.23%土壤全氮含量在适宜以上级别,有12.28%的样本全磷含量缺乏、5.26%为极缺乏,有12.28%土壤全钾含量缺乏;土壤中碱解氮有12.28%缺乏、1.75%极缺乏,有效磷含量仅17.55%在适宜及以上水平,速效钾适宜及以上样本占96.49%;不同产区之间土壤营养状况差异较大,大理、丽江有一定量全氮缺乏,除临沧外的7个州市碱解氮缺乏,保山、楚雄、临沧有一定量全磷缺乏,8个州市有效磷均一定程度缺乏,丽江地区全钾较为缺乏,速效钾含量总体丰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全氮与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全磷与碱解氮、有效磷,全钾与速效钾,碱解氮与有效磷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核桃园管理过程中,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园地土壤情况,重视土壤酸化问题,通过施用生石灰、土壤改良剂等提高pH值,注意及时补充速效氮肥和磷肥,控制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核桃主产区 土壤 养分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关系演进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童瑶 薛小杰 +2 位作者 徐冬平 刘楠 路秋玲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0,共7页
回顾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历程,以探究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在各阶段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可将管理理念变革和法律体系完善视为二者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以自然保护地相关条例为线索,可剖析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从“冲突”过渡为“协调... 回顾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历程,以探究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在各阶段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可将管理理念变革和法律体系完善视为二者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以自然保护地相关条例为线索,可剖析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从“冲突”过渡为“协调”直至达到“融合”等多个阶段的动力因素。保护地与社区间关系演进的底层逻辑为权衡考虑保护地管理方和社区的切实诉求,在厘清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的前提下,可归纳推进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关系状态变动的主要因素为四类: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与反噬的困境、法律政策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文化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尺度。因此,自然保护地需要遵循关系演进的动态规律,坚持实行社区共管、生态反哺等新管理模式以促进自然保护地与社区融合发展的步伐,紧随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融合发展 关系研究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锥栗幼苗的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童琪 任少华 +6 位作者 张梅 张驰强 王陈 李贵 陈瑞 吴敏 李媛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锥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为探究其响应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以锥栗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80%~90%)以及干旱胁迫T2(土壤相对含水量40%~50%)和T4(土壤相对含水量20%~30%)两个处理组,采集叶片进行代谢组... 锥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为探究其响应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以锥栗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80%~90%)以及干旱胁迫T2(土壤相对含水量40%~50%)和T4(土壤相对含水量20%~30%)两个处理组,采集叶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CK vs T2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28个,CK vs T4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24个,T2 vs T4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64个。在干旱胁迫10 d和20 d条件下共有极显著上调(P<0.01)的差异代谢物为衣康酸,判定其是锥栗抗干旱的关键代谢物质。通过代谢通路的影响因子总共筛选出14条主要通路,其中β-丙氨酸代谢与淀粉和蔗糖代谢是干旱胁迫10 d和20 d条件下共同存在的代谢通路,证明这2条代谢通路与锥栗抗旱性存在密切关联。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锥栗的耐旱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 干旱胁迫 代谢组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核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宁德鲁 曹福亮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核桃是云南省山区覆盖面最大、产业带动性最强、群众受益面最广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核桃产业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针对市场供求失衡导致云南核桃“价廉滞销”的产业现状... 核桃是云南省山区覆盖面最大、产业带动性最强、群众受益面最广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核桃产业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针对市场供求失衡导致云南核桃“价廉滞销”的产业现状,从种植面积、产量、经营主体、核桃加工、市场开拓及核桃科技支撑共6个方面总结了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的3个对策建议:(1)开拓发展思维,多路径提升产业种植效益;(2)壮大经营主体,打造云南核桃品牌及市场;(3)加强精深加工,延长核桃产业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产业 发展战略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含量及抑菌活性分析
11
作者 李圆梦 罗甸 +6 位作者 牛王慧 李楚然 朱宏涛 张颖君 杨晓琴 朱国磊 赵平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2,共7页
为比较不同产地积雪草中主要三萜皂苷含量差异,采用HPLC法对15个不同产地积雪草中积雪草苷B(1)、羟基积雪草苷(2)和积雪草苷(3)的含量进行分析,并评价三萜皂苷(1-3)对植物病原真菌芸苔链格孢、尖孢镰孢和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 为比较不同产地积雪草中主要三萜皂苷含量差异,采用HPLC法对15个不同产地积雪草中积雪草苷B(1)、羟基积雪草苷(2)和积雪草苷(3)的含量进行分析,并评价三萜皂苷(1-3)对植物病原真菌芸苔链格孢、尖孢镰孢和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在15个供试样品中,云南昆明产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总含量最高(53.64±1.51)mg·g^(-1),其次为云南玉溪(49.72±0.75)mg·g^(-1)、广西南宁(39.12±0.60)mg·g^(-1)和云南普洱(37.77±0.69)mg·g^(-1)产积雪草,而安徽亳州和贵州遵义产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总含量最低,分别为(6.91±0.38)mg·g^(-1)和(8.40±0.39)mg·g^(-1);三萜皂苷(1-3)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羟基积雪草苷对芸苔链格孢的抑制作用(MIC=15.63μg·mL^(-1))强于阳性对照噻菌灵(MIC=31.25μg·mL^(-1))、积雪草苷B和积雪草苷与阳性对照噻菌灵相当,但均弱于阳性对照多菌灵(MIC=3.91μg·mL^(-1))。进一步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抗真菌活性皂苷(1-3)与抗真菌关键靶点蛋白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CYP51)的结合能分别为-9.75、-9.82 kcal·mol^(-1)和-6.40 kcal·mol^(-1),表明3种三萜皂苷与靶点蛋白之间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研究结果为积雪草优质种源的筛选及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 三萜皂苷 含量分析 抑菌活性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花序桉木材力学性质相关的基因表达及可变剪接分析
12
作者 陈升侃 黄瑞琛 +5 位作者 李建凡 孙熹 黄星波 邓紫宇 卢翠香 李昌荣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为加深对木材力学性质基因调控的了解,促进大花序桉的遗传改良,以大花序桉群体为材料,根据群体的木材力学性质(包括基本密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建立极值基因池,并对其形成层进行转录组测序,研究大花序桉木材力学... 为加深对木材力学性质基因调控的了解,促进大花序桉的遗传改良,以大花序桉群体为材料,根据群体的木材力学性质(包括基本密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建立极值基因池,并对其形成层进行转录组测序,研究大花序桉木材力学性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剪接基因。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数据经质控后,平均获得高质量reads数42227420条,平均GC含量51.72%,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率平均为69.62%。基本密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比较组分别筛选出3983、2774、3038个和177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81个为核心差异表达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木质素的含量和单体比例、次生细胞壁厚度和强度、网络结构修饰、细胞伸长、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状态等,影响大花序桉的木材力学性质。大花序桉形成层检测到可变剪接事件5302~5894个,最主要的可变剪接形式是外显子跳跃,占38.5%~40.7%,基本密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的极值比较组中分别筛选出差异剪接基因63、100、180个和75个,表明可变剪接也是调控木材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差异剪接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重叠较少,转录组和mRNA剪接的调控相对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序桉 木材力学性质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可变剪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纸浆材优良家系选择
13
作者 苏子梅 杨章旗 +4 位作者 冯源恒 覃富健 胡拉 梁永海 符韵林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5,共8页
为探究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不同家系间的遗传变异情况,以广西横州市镇龙林场36个马尾松家系子代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材性性状及化学成分,筛选出优良纸浆材家系。结果显示:(1)除纤维特性在家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都达到了差异显... 为探究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不同家系间的遗传变异情况,以广西横州市镇龙林场36个马尾松家系子代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材性性状及化学成分,筛选出优良纸浆材家系。结果显示:(1)除纤维特性在家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都达到了差异显著以上水平。(2)各家系生长、材性和化学成分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2.66%~42.04%,家系遗传力为0.31~0.95,具有较大的的选育空间。(3)对各家系生长、材性和化学成分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生长性状间相关性较强,材性性状间相关性较弱,除干物质产量外,生长、材性、化学成分三者间相关性较弱。(4)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以15%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筛选,最终选择9号为优良纸浆材家系,入选家系胸径、晚材率、干物质产量、综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遗传增益分别达到6.86%、1.26%、15.04%、2.64%、-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家系子代 遗传参数 优良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杨泽宇 肖石红 +4 位作者 马姣娇 高常军 魏龙 李佳鸿 何东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为探讨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其他理化指标间关系,以广东珠海淇澳岛内典型红树林群落(秋茄、桐花树、银叶树、8 a无瓣海桑、13 a无瓣海桑、18 a无瓣海桑、无瓣海桑+木榄)为研究对象,测定其0~40 cm... 为探讨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其他理化指标间关系,以广东珠海淇澳岛内典型红树林群落(秋茄、桐花树、银叶树、8 a无瓣海桑、13 a无瓣海桑、18 a无瓣海桑、无瓣海桑+木榄)为研究对象,测定其0~40 cm土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分析典型红树林群落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7个红树林群落土壤容重均值为0.57~0.87 g·cm^(-3),pH值均值为5.30~6.97,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05~2.43、0.38~1.26、14.83~22.73 g·kg^(-1)。7个红树林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17.18~42.71 g·kg^(-1),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值分别为0.54~2.06 g·kg^(-1)、43.33~125.33 mg·kg^(-1)、243.78~701.40 mg·kg^(-1)。(2)土壤有机碳与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群落类型、地理位置、根系投入,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也会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间也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婷 陈宜均 +4 位作者 徐佳文 常梦琦 肖胜生 余林 毛瑢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从生物降解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研究方法、关键影响因素等3个方面综述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Litte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LDOM)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生物降解过程中LDOM性质的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 从生物降解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研究方法、关键影响因素等3个方面综述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Litte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LDOM)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生物降解过程中LDOM性质的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重点探讨了LDOM化学组成、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分解者、凋落物混合、全球环境变化对LDOM生物降解的影响。基于LDOM降解过程、凋落物性质、森林结构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1)建立一套统一且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LDOM生物降解的过程机制;(2)研究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LDOM的生物降解特征,提升对凋落物生物降解和淋溶过程相互关系的认知;(3)探讨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变化对LDOM混合降解的影响,深入阐明LDOM的生物降解动态;(4)探究多个环境变化因素对LDOM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全面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LDOM生物降解的生态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质 凋落物淋溶 凋落物性质 微生物分解者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木质凋落物分解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徐佳文 李婷 +4 位作者 常梦琦 肖胜生 况小宝 余林 毛瑢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2,共8页
针对森林木质凋落物分解,从生物和非生物调控因素2个方面综述研究现状。对于生物因素,阐明土壤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对木质凋落物的分解过程,重点分析木质凋落物自身理化性质对其分解的调控机制。对于非生物因素,阐述淋溶和破碎化等木质... 针对森林木质凋落物分解,从生物和非生物调控因素2个方面综述研究现状。对于生物因素,阐明土壤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对木质凋落物的分解过程,重点分析木质凋落物自身理化性质对其分解的调控机制。对于非生物因素,阐述淋溶和破碎化等木质凋落物的物理分解途径,揭示环境因子影响木质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机制。基于木质凋落物分解途径的多样性、理化性质的复杂性、分解周期的长期性,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1)明确木质凋落物分解途径及其相互作用;(2)揭示树皮影响木质凋落物分解的生物学机制;(3)加强对木质凋落物分解中后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残体 凋落物分解 树皮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研究
17
作者 罗仕秋 李浩铭 +3 位作者 徐先银 陈光剑 刘恩德 向建英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1,共8页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中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滇中地区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掌握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组成现状,本研究采用样线、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中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滇中地区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掌握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组成现状,本研究采用样线、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的植被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32个群丛。此次调查新记录了1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以及7个群系,其中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新增黄毛青冈林及滇石栎林2个群系,进一步完善了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紫溪山拥有滇中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滇中地区极其重要的“水塔”和生态屏障。因此,加强紫溪山的生态保护,对滇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紫溪山自然保护区 植被类型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柄乌头传粉限制的季节内动态变化对性分配的影响
18
作者 胡莉娟 刘妍弟 杨雅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5,共5页
植物交配环境假说认为:花粉在不同花之间传递的概率变化会影响花对雌性和雄性功能的分配。为了解植物的性分配在传粉昆虫不稳定的高山环境中如何变化,以雄先熟的高山植物短柄乌头为对象,通过不同时期野外采样和实验并在室内统计花药数... 植物交配环境假说认为:花粉在不同花之间传递的概率变化会影响花对雌性和雄性功能的分配。为了解植物的性分配在传粉昆虫不稳定的高山环境中如何变化,以雄先熟的高山植物短柄乌头为对象,通过不同时期野外采样和实验并在室内统计花药数量、花粉数量、胚珠数量和种子数量,揭示了总状花序上不同开花时间花的性分配和传粉限制,以期在高山环境中验证交配环境假说对植物性分配的预测。结果显示:从短柄乌头总状花序的基部花到顶部花,花药数量呈增加的趋势,胚珠数量、花粉数量和花粉胚珠比例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交配环境假说预测的雄先熟植物晚期开放花的花粉胚珠比例增加的趋势相反;传粉限制水平呈现增加的趋势。短柄乌头总状花序顶部花的胚珠和花粉数量降低与总状花序结构顶部花的资源减少有关,而高山环境中季节内传粉限制的动态变化会模糊交配环境假说对雄先熟植物晚期花偏雄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先熟植物 高山植物 短柄乌头 花期性分配 花粉胚珠比例 花粉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达措国家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9
作者 赵德柱 和正华 +2 位作者 赵冬莲 王雷光 叶江霞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是中国大陆最早探索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自然保护地之一,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参考。研究其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可以揭示其生态保护及试点体制成效。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为对象,基于CASA模...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是中国大陆最早探索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自然保护地之一,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参考。研究其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可以揭示其生态保护及试点体制成效。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为对象,基于CASA模型,利用Landsat等系列遥感数据及相关气候数据,反演了2007-2023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再借助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探究NPP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1)空间分布上,普达措国家公园2023年NPP均值为571.41 gC·m^(-2)·a^(-1),多年均值为554.91 gC·m^(-2)·a^(-1),总体分布均匀;(2)时间变化上,2007-2023年间国家公园年均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8.41 gC·m^(-2)·a^(-1),2019年NPP均值高达664.46 gC·m^(-2)·a^(-1),且园区北部NPP增长速度高于南部;(3)17年间普达措国家公园NPP的增长主要受气温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在二者综合影响下保持增长趋势。结果表明:自2007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公园NPP持续增长,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普达措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也可给其他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时空格局 相关性分析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株L2-2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20
作者 杨威平 颜倩 侯瑞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1,111,共8页
为明确生防菌株L2-2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治机理,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对菌株L2-2进行鉴定,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蓝莓灰霉病致病菌灰葡萄孢菌HM4-1菌丝和生长的抑制效果;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菌株L2-2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对蓝莓... 为明确生防菌株L2-2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治机理,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对菌株L2-2进行鉴定,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蓝莓灰霉病致病菌灰葡萄孢菌HM4-1菌丝和生长的抑制效果;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菌株L2-2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对蓝莓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蓝莓叶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结果显示:(1)菌株L2-2为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L2-2及其发酵液对蓝莓灰霉病原菌抑制率分别为72.01%、41.56%;(2)菌株L2-2回接蓝莓盆栽苗处理中对蓝莓灰霉病预防和治疗效果达75.55%、69.58%;(3)植物防御酶SOD、POD、CAT、PPO、PAL活性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出现的最高提升分别为142.04%、199.35%、428.85%、1318.74%、127.33%;(4)叶际微生物群落分析中,菌株L2-2处理的盆栽苗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提高了52.53%。可得结论:菌株L2-2能够有效降低蓝莓灰霉病的发生,研究结果能够为蓝莓灰霉病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灰霉病 苏云金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防御酶活性 叶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