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61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彦小说的知识书写及其艺术经验--《星空与半棵树》阐释一种
1
作者 李震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11-21,4,共12页
本文尝试从知识书写角度阐释陈彦新作《星空与半棵树》,提出小说是对特殊性知识的书写,并在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基础上,提出时间性知识和行业性知识概念,作为小说构成机理的特殊性知识。同时指出,现代性的、西方化的、科学意义上的普遍... 本文尝试从知识书写角度阐释陈彦新作《星空与半棵树》,提出小说是对特殊性知识的书写,并在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基础上,提出时间性知识和行业性知识概念,作为小说构成机理的特殊性知识。同时指出,现代性的、西方化的、科学意义上的普遍性知识,须经个人化、情景化和隐喻化书写方可进入小说写作。《星空与半棵树》的叙事结构是由多维知识书写构筑的人、猫头鹰和天文望远镜三重视界和四维空间及其相互隐喻的文内互文关系组成的;其人物性格是在不同知识规约及其相互关系中生成的。同时,陈彦在该作中基于戏曲行业性知识书写,进行了“破框”“穿帮”“嵌入”三种元叙事实验。在不可虚构的知识与可虚构的小说之间,陈彦以真实而精准的特殊性知识书写,建立了写作的诚信,并为小说写作提供了独特的艺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彦小说 特殊性知识书写 地方性知识 时间性知识 行业性知识 元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少数民族诗歌的当代书写
2
作者 魏巍 梁苏琴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50-60,4,共12页
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川渝两地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之间的显著差别,固有的文化根性使两者呈现出了“保守”与“开放”的文化特色,对两地少数民族诗歌特色的对照分析,是把握川渝少数民族的发展脉络和厘清川渝少数民族诗歌的当代书写轨迹的... 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川渝两地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之间的显著差别,固有的文化根性使两者呈现出了“保守”与“开放”的文化特色,对两地少数民族诗歌特色的对照分析,是把握川渝少数民族的发展脉络和厘清川渝少数民族诗歌的当代书写轨迹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诗歌既是族群文化的载体,又是地域文化的集合体,还是随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体,因此只有从族群意识、地域性书写、代际差异、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入手,才能对川渝少数民族诗歌进行更深入、可靠和有效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族群意识 地域性书写 代际差异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下网络文学叙事的实践新态
3
作者 翟羽佳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36-40,4,共6页
人机叙事的新解:从工具客体到协作分布不同于主要依赖创作者个体灵感与经验的传统文学创作,人工智能的介入正重塑着网络文学创作模式,不断实践着人机协同创作的新范式。单小曦在《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重大变革》中提到,网络文学的创... 人机叙事的新解:从工具客体到协作分布不同于主要依赖创作者个体灵感与经验的传统文学创作,人工智能的介入正重塑着网络文学创作模式,不断实践着人机协同创作的新范式。单小曦在《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重大变革》中提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呈现人类作者、增强性人类主体(如使用AI辅助的写作者)、人工智能拟主体(如自动生成内容的AI)以及“人-机交互主体”共同参与创作的多元化特征(1),这对传统的作者身份观念构成了挑战。传统人机交互理论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性客体”,这个认识取决于当时AI功能输出的精确性与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网络文学 创作模式 人机协同 增强性人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简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
4
作者 王东辉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战国时期的楚简书法,作为楚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书写技艺,成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本文深入探讨了楚简篆书的美学特征:宽扁欹斜的字体形态、丰富多变的笔画特征以及简... 战国时期的楚简书法,作为楚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书写技艺,成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本文深入探讨了楚简篆书的美学特征:宽扁欹斜的字体形态、丰富多变的笔画特征以及简洁平衡的结构,揭示了楚简书法在笔法、结字、章法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楚简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和影响,为楚简篆书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书法 篆书 美学特征 战国时期 书法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西部文学精神的承续与弘扬——以红柯与雪漠的小说为中心
5
作者 樊娟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中国西部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与风物,也蕴含着丰富的不同于别处的精神资源。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如何凸显中华文明优势建构精神高地则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以文学方式进行文明溯源时,则可发现西部文学正逐渐摆脱苦难与... 中国西部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与风物,也蕴含着丰富的不同于别处的精神资源。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如何凸显中华文明优势建构精神高地则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以文学方式进行文明溯源时,则可发现西部文学正逐渐摆脱苦难与落后的固有印象,因有文明源头而成为能提供精神力量的新西部文学,而红柯与雪漠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徘徊于关中与天山之间,红柯的写作正是受异域资源影响,不仅给古老皮影注入太阳的力量,还整合出万物平等、人类团结,具有福乐智慧的伦理。而雪漠的近作正是在穿越荒漠的极致体验中,借助对凉州贤孝等民间歌谣的激活,召唤渐益遗失的侠义精神与武魂,同时还在武林人物的常态生活刻画中,倡导更宽广的尚武精神与讲求和善的武德。而他们对西部文学精神的承续,其实就是在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特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部文学 红柯 雪漠 民间文学 民间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文到戏剧考察羌族释比戏
6
作者 李祥林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羌戏是中华戏剧共同体的成员。释比戏是羌族戏剧的主要形态,诞生于羌族民间社会土壤,属于仪式戏剧范畴。较之人们熟知的汉地成熟形态戏曲,羌族释比戏作为从祭仪向演艺、从经文说唱向角色扮演转化的民俗艺术,带有质朴的民间色彩。从艺术... 羌戏是中华戏剧共同体的成员。释比戏是羌族戏剧的主要形态,诞生于羌族民间社会土壤,属于仪式戏剧范畴。较之人们熟知的汉地成熟形态戏曲,羌族释比戏作为从祭仪向演艺、从经文说唱向角色扮演转化的民俗艺术,带有质朴的民间色彩。从艺术发生学研究羌戏,从释比经文和释比戏剧的比较入手,对于我们立足田野考察仪式场景中戏剧发生和演剧形态不无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释比经 释比戏 口头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我国电影档期开发利用的冷思考
7
作者 张霆 李靖洁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143-151,107,共10页
近年来,国产电影新片发行放映的激烈竞争,推动了电影档期营销的持续升温。从贺岁档的遥领新风,到暑假档、国庆档、春节档的生成、发展及成熟,再到清明档、五一档、中秋档等档期的接续入场,国内电影档期数量不断扩增,有效助力了国产新片... 近年来,国产电影新片发行放映的激烈竞争,推动了电影档期营销的持续升温。从贺岁档的遥领新风,到暑假档、国庆档、春节档的生成、发展及成熟,再到清明档、五一档、中秋档等档期的接续入场,国内电影档期数量不断扩增,有效助力了国产新片的市场投放和观影消费,进而为国内电影票房规模的扩增提供了坚实支撑。不过,随着档期效应的日益凸显,各影片方在新片发行上的档期竞争和博弈愈演愈烈,并伴生了诸多复杂效应。在国内电影供需结构不均衡、大众观影期待升级的新形势下,中国电影亟须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档期,创新发行放映机制,进而让新片最大化地实现其公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档期 国产电影 开发利用 票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训 变形 梦幻--韩江早期作品中的隐性权力
8
作者 袁洪庚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68-74,4,共8页
韩江早期作品《玄鹿》《素食者》等作品折射出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困境,其中人物受到多方规训,致使心灵扭曲变形,在梦幻中集聚力量,反抗隐性权力的迫害。他们在逆境中的执着的绝望挣扎,足以令醉生梦死的当代人沉痛自省。韩江的写作... 韩江早期作品《玄鹿》《素食者》等作品折射出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困境,其中人物受到多方规训,致使心灵扭曲变形,在梦幻中集聚力量,反抗隐性权力的迫害。他们在逆境中的执着的绝望挣扎,足以令醉生梦死的当代人沉痛自省。韩江的写作游离于离奇的梦幻与平实的生活之间,既折射式地见证大事件的演进,亦以“小叙事”表达小人物的无奈。她将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策略与韩国本土的历史创伤深度结合,直面丑陋与暴力。她突破前辈作家描摹现实生活的窠臼,在这些实验性文本中从身体政治、性别话语、精神分析等多重视角探讨当代人的生活,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隐性权力 梦幻与现实 后现代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吉才让油画艺术中的视觉构建和生命表达
9
作者 杨青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200-205,共6页
桑吉才让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艺术家,通过对生命、人生、自然以及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独特体验,使得其油画作品中具有以生命为主题的艺术形象构建的“人生之思”、造型语言与情感表达完美契合的“创作之魂”、审美意境与人文精神高度... 桑吉才让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艺术家,通过对生命、人生、自然以及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独特体验,使得其油画作品中具有以生命为主题的艺术形象构建的“人生之思”、造型语言与情感表达完美契合的“创作之魂”、审美意境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艺术之根”、油画语言探索性与时代性深刻表达的“立新之象”。他以自己对民族文化和生活情感体验为依托,不断创作着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内在精神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为我国民族油画创作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吉才让 视觉构建 生命表达 审美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焦虑与时代认同--评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
10
作者 许峰 刘深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75-81,4,共8页
作为打工文学代表作家的王十月在2024年发表长篇小说《不舍昼夜》。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王端午50余年的人生闯荡,展现了70后一代南下打工者的“创业史”与心灵史。本文通过解读主人公王端午身上所展现的三种身份模态:狼王、凡人与圣哲,探... 作为打工文学代表作家的王十月在2024年发表长篇小说《不舍昼夜》。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王端午50余年的人生闯荡,展现了70后一代南下打工者的“创业史”与心灵史。本文通过解读主人公王端午身上所展现的三种身份模态:狼王、凡人与圣哲,探究打工群体身份频转中的焦虑与空虚,以及对社会身份失格的恐惧,从而陷入的精神与肉体双重流浪漂泊。并且通过对“端午”这一符号化命名的解读,揭示其与市场化浪潮之间的隐喻关系。进而剖析王端午个人负罪与救赎背后,是作者寄托的70世代集体忏悔意识,并希冀在勇于自省和承担历史责任中完成时代的审定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舍昼夜》 身份焦虑 时代认同 忏悔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胭脂地》的叙事密码--论相裕亭中篇小说《胭脂地》
11
作者 侯德云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92-96,4,共6页
江苏作家相裕亭的《胭脂地》,是一部以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叙述小人物命运起伏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家族血脉延续为叙事动力,以苏北柘枉镇大财主余老爷与余家大少奶奶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讲述了社会动荡背景下底层人物的喜怒忧... 江苏作家相裕亭的《胭脂地》,是一部以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叙述小人物命运起伏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家族血脉延续为叙事动力,以苏北柘枉镇大财主余老爷与余家大少奶奶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讲述了社会动荡背景下底层人物的喜怒忧悲恐。作者以其擅长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塑造了余海水、庄让秋、余广洋等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为小说家族里的芸芸众生增添了别样的面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背景 人物关系 细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青诵怀--冯远中国画作品展(西北师范大学)作品选登
12
作者 冯远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乡土现实书写中重识乡村价值——论乔叶长篇小说《宝水》中的乡村书写
13
作者 郝婷 魏家文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宝水》是一部重新发现乡村多元价值的长篇力作。在“季节时间”意识和农裔城籍者“现实还乡”的心路历程的相互交织中,小说不仅从熟人社会的伦理人情角度,重新建构了孤独个体与乡村社群在伦理情感上...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宝水》是一部重新发现乡村多元价值的长篇力作。在“季节时间”意识和农裔城籍者“现实还乡”的心路历程的相互交织中,小说不仅从熟人社会的伦理人情角度,重新建构了孤独个体与乡村社群在伦理情感上的认同,为在城市中处于精神漂泊状态的现代人指明了精神疗愈的路径,而且从重释乡土文化的角度,既建立起个人与乡村共同体的精神性联结,又为城市化大潮中乡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确立了合法性。在此过程中,作家乔叶并未过度拔高乡村的形象,而是在现代的外在视角与乡村内部的本地视角、启蒙与反启蒙、乡村与城市之间,找到了观察和表现乡村世界的独特的“居间性”立场,从而打破了传统城乡二元对立中乡村面貌的单一性,建构出一种身心共建、互通融合与互补双赢的新型城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叶 《宝水》 城乡关系 乡土文化精神 “居间性”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改编“水浒戏”中的革命想象、人民书写与英雄成长——以《逼上梁山》为中心
14
作者 吴双芹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121-127,共7页
改编“水浒戏”是延安戏剧运动的重要内容,因其大都是“官逼民反”“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故事,最能体现当时抗战形势下阶级对立和农民起义的社会问题。因此,延安的旧戏改编,将传统的民间故事置于新的历史阶段中进行全新阐释:新的... 改编“水浒戏”是延安戏剧运动的重要内容,因其大都是“官逼民反”“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故事,最能体现当时抗战形势下阶级对立和农民起义的社会问题。因此,延安的旧戏改编,将传统的民间故事置于新的历史阶段中进行全新阐释:新的革命主题与历史内容,新的英雄形象和人民群像的塑造,表现新的群众时代,以此激发大众的革命热情,从而实现了文艺在普及革命思想与增强民族凝聚力两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和“借古鉴今”,体现出文艺强大的现实功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改编“水浒戏” 《逼上梁山》 革命想象 人民群众 英雄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重构、反叛叙事、现代转译:《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文化隐喻与后现代表达
15
作者 王昆 田龙过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166-171,107,共7页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春节档上映以来,创下多项票房纪录,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五,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现象级作品,通过解构传统神话框架、重构反叛叙事逻辑以及运用后现代视...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春节档上映以来,创下多项票房纪录,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五,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现象级作品,通过解构传统神话框架、重构反叛叙事逻辑以及运用后现代视觉符号,完成了从经典神话到当代文化隐喻的现代转译。影片以“魔童”哪吒的个体化抗争为核心,隐喻全球化语境下青年群体的身份焦虑与社会反抗,并借助技术赋能的视听语言实现传统文化的后现代表达。通过消解神话的权威性、重构善恶二元论、植入赛博朋克美学,这一实践不仅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了新范式,更揭示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自觉与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吒之魔童闹海》 神话重构 反叛叙事 文化隐喻 后现代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生存观照、青春成长探询与个体生命的敞开——评张柠长篇小说《江东梦》
16
作者 张高峰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86-91,共6页
张柠长篇小说《江东梦》与《三城记》《春山谣》,共同构成了不同代际人生故事的“青春三部曲”。其中《江东梦》以江东市“德茂公寓”为叙述视点,围绕董方均、蔡豪生两大家族年轻一代的青春成长展开,个人经验化的历史生成中,寄寓着作者... 张柠长篇小说《江东梦》与《三城记》《春山谣》,共同构成了不同代际人生故事的“青春三部曲”。其中《江东梦》以江东市“德茂公寓”为叙述视点,围绕董方均、蔡豪生两大家族年轻一代的青春成长展开,个人经验化的历史生成中,寄寓着作者自觉的历史观照与时间审视意识。本文从个体生命与整体生存相交融的历史语境包容力、叙事界面中“离散”与“寻找”故事的延宕张力,和人物性格塑造与精神创伤承受的心灵辩证法等方面,探究《江东梦》时间跨度下的历史叙事结构意识,以及经由个体生命探察,进入到无限的存在与时间的叙事话语空间拓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柠 《江东梦》 个体生命 青春成长 叙事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还乡后的生命拷问--评北乔短篇小说集《尖叫的河》
17
作者 吴青倩 晏杰雄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87-91,4,共6页
北乔的短篇小说集《尖叫的河》通过返乡实现双重时空经验的并置,找寻对现代性和人类命运的答案。作者不仅通过原始本能的性与暴力揭露现代文明对人性本真的遮蔽与异化,而且借边缘人形象的孤独困境,探讨被抛入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在群体... 北乔的短篇小说集《尖叫的河》通过返乡实现双重时空经验的并置,找寻对现代性和人类命运的答案。作者不仅通过原始本能的性与暴力揭露现代文明对人性本真的遮蔽与异化,而且借边缘人形象的孤独困境,探讨被抛入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在群体排斥与自我疏离间的挣扎,凸显存在主义式的荒诞与无解。同时,以重复叙事与神秘书写强化宿命感,揭示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暴力下的恒常断裂与命运困境。北乔的“当下性的过去式写作”既是对原乡记忆的再审视,亦是以双重经验叩问现代人的精神归途,最终指向生存本质的哲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乔 《尖叫的河》 文学原乡 现代性 重复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再现:国产动画电影文化产业观察
18
作者 林疆豫 周星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170-174,共5页
电影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长安三万里》《雄狮少年》《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用优异的票房表现,不断提振中国动画电影产业从业者信心。这些电影无一... 电影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长安三万里》《雄狮少年》《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用优异的票房表现,不断提振中国动画电影产业从业者信心。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是由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创作的动画电影,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符号,饱含历史文化底蕴。可见在历史洪流中,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再创造直至今日依然生生不息。在新技术来临之际,本文试图观察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范式,探寻国产动画产业如何在动画电影影像传承中赓续优秀文化基因,通过动画电影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潮之风”之下的“国漫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动画 电影产业 传统文化 文化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画写生传统的哲学根底与创生意趣--读《祥云润物--冯祥云写生集》有感
19
作者 汪涌豪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2期5-10,4,共7页
“写生”一词虽早见于唐人,却借南朝六法论才得以形成。“六法”之“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传移模写”,在陈人姚最的《续画品》中演化为“立万象于胸怀”与“心师造化”,揭出写生所追求的图貌写真,无非是为明物象与追造化。以后,... “写生”一词虽早见于唐人,却借南朝六法论才得以形成。“六法”之“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传移模写”,在陈人姚最的《续画品》中演化为“立万象于胸怀”与“心师造化”,揭出写生所追求的图貌写真,无非是为明物象与追造化。以后,荆浩因惊太行山洪谷的山石树木之异,“遍而赏之”,“携笔复就写之”,即如此,事见其所作《笔法记》。黄公望《写山水诀》要人体古人所谓“天开图画者”之意,“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自己“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窱中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南朝六法论 立万象于胸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著作权申明
20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M0002-M0002,共1页
本刊全文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数据库、中邮阅读网、博看网、长江文库数据库。非经特别注明,著作权归甘肃省文联及本刊。本刊独家发表的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改编、汇编。... 本刊全文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数据库、中邮阅读网、博看网、长江文库数据库。非经特别注明,著作权归甘肃省文联及本刊。本刊独家发表的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改编、汇编。本刊已许可第三方平台(含本刊微信公众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第三方平台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 第三方平台 学术期刊数据库 微信公众平台 数字化方式 视为同意 特别注明 信息网络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