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7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储层前置CO_(2)压裂返排提高原油动用机理--以长庆油田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齐银 薛小佳 +7 位作者 戴彩丽 陶亮 陈文斌 杜现飞 张同伍 陈强 陈超 孙永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和长7层采出程度接近,均好于长6层岩心。长8和长7层增能系数比长6层提高9.5和3.8倍,具有更好的增能效果。压裂过程前置CO_(2)能够在返排过程中抽提原油中的低碳数组分,C 13以下增加6.2%,C 13—C 33减少7.5%。CO_(2)在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同时,促使原油在纳微米孔隙中形成连续相,进而减少气液相界面运移阻力。CO_(2)返排驱油可有效降低孔喉原油动用下限,最低可达14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提高采收率 作用机理 页岩油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喜伟 王瑞虎 +2 位作者 李兆允 杨虹 何立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观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分布是分析乳状液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对掌握乳状液微观特性、指导溶液乳化和破乳过程非常重要。首先,设计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对W/O型原油乳状液显微图像分别采取中值滤波、Otsu二值... 观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分布是分析乳状液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对掌握乳状液微观特性、指导溶液乳化和破乳过程非常重要。首先,设计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对W/O型原油乳状液显微图像分别采取中值滤波、Otsu二值化、连通域标记、粒径计算、液滴统计等处理方法,获得乳状液液滴数量、液滴面积、液滴粒径和液滴分布;其次,开发了基于3层结构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系统,顶层界面导入乳状液显微图像,中间业务层采用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计算液滴粒径大小、统计液滴分布,底层数据库保存检测结果。系统应用结果表明: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系统运行简单便捷,具备可行性、高效性和扩展性,能满足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粒径检测 连通域标记 图像处理 检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YOLOv5焊缝表面缺陷检测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向前 李星 张永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解决当前检测技术中存在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5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模型,在其Neck层加入自注意力机制CoTNet,有效减少特征点之间的冗余信息,加速模型的训练,引入BiFPN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结构,加强对缺... 为解决当前检测技术中存在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5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模型,在其Neck层加入自注意力机制CoTNet,有效减少特征点之间的冗余信息,加速模型的训练,引入BiFPN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结构,加强对缺陷特征信息的融合,从而提高模型的检测性能。在自建全新的焊缝缺陷数据集上,通过消融实验对比分析改进的YOLOv5模型的检测性能,其中mAP@0.5比原YOLOv5模型提高了8.2%;通过与当前主流检测模型对比分析发现,改进的YOLOv5模型的mAP@0.5值比Faster-RCNN高8.5%,比SSD网络模型高22.3%,满足管道表面焊接缺陷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缺陷检测 目标识别 YOLOv5 自注意力机制 BiF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排井地面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杰 崔淑云 +4 位作者 冯永振 张家伟 邓家岳 阎晓雨 KARIMOV Rinat M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 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水为介质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实验选用UT-5D型起泡剂,在气液比0.55~137.42范围内,测试分析起泡剂浓度、起始温度、管径等7个因素影响下的气-液-泡沫多相管流流型、阻力特性及泡沫稳定性。基于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各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气液比增加,管内依次出现液-泡沫分层流、气-泡沫段塞流、气-泡沫波动流、气-泡沫分层流4种流型;气液比、起泡剂浓度和管长对压力梯度和泡沫高度影响显著,其余因素影响均较小,不同因素影响泡沫高度和压降的显著性强弱分别为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温度>弯管>聚合物>管壁粗糙度>管径、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管径>管壁粗糙度>温度>弯管>聚合物;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气液比均表现为强负相关,上述研究可为泡排采气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排采气 多相流动 流型 阻力特性 泡沫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分析——以马岭长8_(1)^(2)油藏为例
5
作者 王进 李书恒 +4 位作者 陈小东 陈坤 刘强 年涛 郭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32,共11页
为了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富油靶区,促进致密油的高效勘探开发,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马岭地区长8_(1)^(2)典型致密砂岩油藏为例,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密闭取心)、物性、油水相渗和地层水... 为了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富油靶区,促进致密油的高效勘探开发,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马岭地区长8_(1)^(2)典型致密砂岩油藏为例,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密闭取心)、物性、油水相渗和地层水等资料,以试油及稳产数据为含油性评价依据,从岩相、泥质含量、物性、润湿性、烃源岩、构造幅度和断裂体系等内外因出发,明确了不同因素对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岩相、泥质含量、物性和润湿性是储层含油性差异的主控因素,而烃源岩条件、构造幅度和断裂体系并未指示对含油性的显著控制。高含油区主要分布在厚砂体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主河道地区,受高能量水体的作用,沉积物粒度相对偏粗、泥质含量偏少,储层物性较好,发育了区内的Ⅰ类、Ⅱ类储层;重点井区剖析进一步指示在其他控制因素相似的情况下,亲水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虽然相对较低,但可动油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含油性 控制因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合川区块致密砂岩气藏沉积微相划分与有利区预测
6
作者 刘坤 曲立才 +6 位作者 康鑫 尹华铭 孟凡聪 刘刚 于海生 何云俊 梁树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为了深入认识合川区块的沉积相特征,明确沉积相砂体展布规律,确定有利相带。以钻井、岩芯、测井及露头剖面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古地貌演化特征与三维地震资料,人工识别追踪河道,以波形分类属性和瞬时振幅切片属性进一步明确河道展布特征,... 为了深入认识合川区块的沉积相特征,明确沉积相砂体展布规律,确定有利相带。以钻井、岩芯、测井及露头剖面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古地貌演化特征与三维地震资料,人工识别追踪河道,以波形分类属性和瞬时振幅切片属性进一步明确河道展布特征,确定合川区块须二段的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的发育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合川区块须二段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的河道充填、河道漫溢、泛滥平原为主,局部发育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环境。河道充填微相是研究区须二段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高孔优质储层主要富集于主河道带。须二_(1)、须二_(2)砂组储层发育优于须二_(3)砂组。研究成果可以为合川区块致密砂岩储层有利区划分及天然气勘探开发方案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相 须二段 合川区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页岩孔隙结构及渗透率变化特征
7
作者 习丽英 黄朝 +4 位作者 米燕华 王磊 孙龙 曹青赟 邓宝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共7页
为研究微观和宏观尺度下气态CO_(2)和超临界态CO_(2)作用对页岩孔隙结构及渗透率特征的影响,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饱和页岩后,微孔(0~10 nm)比例增大,小孔(10~100 nm)和大孔(10... 为研究微观和宏观尺度下气态CO_(2)和超临界态CO_(2)作用对页岩孔隙结构及渗透率特征的影响,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饱和页岩后,微孔(0~10 nm)比例增大,小孔(10~100 nm)和大孔(100~1000 nm)比例降低,平均孔径减小,BET比表面积和BJH总孔体积增大,而气态CO_(2)作用效果与之相反。2种相态CO_(2)饱和页岩后的渗透率随饱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超临界CO_(2)作用下渗透率达到稳定的饱和时间比气态CO_(2)长3 h,且渗透率降低幅度在8.4%~77.9%。随CO_(2)饱和时间的增加,压缩系数减小,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增加,超临界CO_(2)作用下的压缩系数和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均大于气态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渗透率 超临界CO_(2) 吸附 溶胀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输送管道微小缺陷智能检测方法
8
作者 胡青松 李飞 +3 位作者 单露露 刘许 李世银 孙彦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2,共9页
管道缺陷特征在管道漏磁图像中通常表现为小目标甚至微目标,且与图像背景区分度弱,严重影响了智能检测的准确度。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输油管道缺陷小目标智能检测方法。首先,对获取到的管道漏磁数据进行预处理,为后续智能检测... 管道缺陷特征在管道漏磁图像中通常表现为小目标甚至微目标,且与图像背景区分度弱,严重影响了智能检测的准确度。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输油管道缺陷小目标智能检测方法。首先,对获取到的管道漏磁数据进行预处理,为后续智能检测奠定基础。随后,构建管道缺陷智能检测网络,它以YOLOv4为基准网络,通过引入RFB模块增强感受野,提高不同尺度特征的提取能力;通过增加注意力机制,提高网络对微小缺陷的关注度;通过对主干网络的轻量化,显著提升检测速度。最后,通过低质量漏磁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使得缺陷特征信息更丰富更明显,进一步提升检测精确度。实验表明:该算法的模型大小降低了79%,所有缺陷的实际检测准确度都在95%以上,部分缺陷的准确度达到了100%,能够满足现场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磁图像 缺陷检测 网络轻量化 注意力机制 超分辨率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差异富集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6_(1-4)段为例
9
作者 柳朝阳 姚东升 +6 位作者 辛毅超 荣亦鸿 顾开放 李莲庆 王丽 李世宏 徐文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3,56,共13页
延长组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的主要产油层位,但油藏分布复杂,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认识不清,成为制约石油勘探的关键因素。基于岩心观察、高压压汞和X全岩衍射等分析测试实验,并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对长6段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延长组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的主要产油层位,但油藏分布复杂,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认识不清,成为制约石油勘探的关键因素。基于岩心观察、高压压汞和X全岩衍射等分析测试实验,并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对长6段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砂体规模、成岩作用和源储结构是控制长6段差异成藏的重要因素。砂体的厚度、物性和含油饱和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厚度较大的砂体往往物性更好,含油饱和度更高;压实作用是长6段中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在“湖进砂退”的沉积背景下,纵向上不同亚段中塑性、刚性碎屑含量的差异控制着颗粒的原生孔隙破坏程度,使长6_(1-4)段自下而上压实减孔率逐渐减小,原生孔隙保存逐渐增多;此外,以砂地比40%和60%为标准可将志丹地区划分为储夹源型、源储互层型和源夹储型3种源储结构,其中储夹源型由于排替压力和中值压力较低,大孔径喉道占比较多,最利于致密砂岩油富集,其次是源储互层型,源夹储型最不利于致密砂岩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因素 差异富集规律 成因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长6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动单元划分的缝洞结构量化表征方法
10
作者 李成刚 任文博 +3 位作者 刘培亮 郭忠良 蒋林 宋利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0,共7页
断控型油藏缝洞结构的表征是该类型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基础难题,前期主要通过地震物探手段刻画表征,该方法与开发动态数据的关联性不强。借鉴砂岩流动单元的概念,计算流动系数和存储体积的变化,在缝洞单元内部及缝洞体内部划分流动单元... 断控型油藏缝洞结构的表征是该类型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基础难题,前期主要通过地震物探手段刻画表征,该方法与开发动态数据的关联性不强。借鉴砂岩流动单元的概念,计算流动系数和存储体积的变化,在缝洞单元内部及缝洞体内部划分流动单元,有效突出了不同缝洞结构流动的差异性,将地质结构转化为数值结构,以此实现量化表征断溶体结构,应用于建模赋值与数模剩余油预测动态相互验证。实践证实,该方法在提高采收率与增产方面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断控型油藏 缝洞单元 流动单元 缝洞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井壁取心仪热管理系统温度实时预测模型
11
作者 田志宾 彭嘉乐 +2 位作者 杨庚佳 魏赞庆 罗小兵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5,共7页
热管理系统虽能成功保障井壁取心仪的正常作业,但尚无法获取实时可工作时长。为实时预测高温井壁取心仪的可工作时长,建立了高温井壁取心仪热管理系统温度实时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传热学基本理论,通过C语言代码程序实现。结果表明:实... 热管理系统虽能成功保障井壁取心仪的正常作业,但尚无法获取实时可工作时长。为实时预测高温井壁取心仪的可工作时长,建立了高温井壁取心仪热管理系统温度实时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传热学基本理论,通过C语言代码程序实现。结果表明:实验与模型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6.1%,验证了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同时,该模型的计算时间不超过0.09 s,满足实时性要求。所提出的预测模型普适性强,能够预测各种工况下井下电子器件的温度,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各种井下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理系统 实时 温度预测模型 高温井壁取心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
12
作者 赵书华 卢小蝶 +1 位作者 黎少飞 饶永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模型,研究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规律,详细分析了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道长度、管道防腐涂层类型、土壤电导率对受到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干扰的管... 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模型,研究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规律,详细分析了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道长度、管道防腐涂层类型、土壤电导率对受到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干扰的管道影响较大。管道越长,管道防腐涂层电导率越大,土壤电导率越小,管道的最小防护距离越大,其受到的干扰越大。当管道长度达到或超过600 km时,管道受到的干扰程度趋于稳定;管道常用的3PE、环氧粉末、石油沥青3种防腐涂层中,3PE防腐涂层管道最小防护距离最小,其受到的干扰程度最小;在多层土壤结构中,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主要由电导率最小的一层土壤决定,可将电导率最小的一层土壤的电导率视为整体土壤的电导率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 油气管道 电流干扰 最小防护距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薄片图像与改进EfficientNet建模的岩性识别方法
13
作者 程国建 李宗祥 +2 位作者 李秋实 韩江 孙亚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为了实现岩石薄片岩性高效、准确的分类与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注意力与多尺度融合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方法。采用多尺度融合的策略,通过多个EfficientNet中的轻量反转瓶颈卷积核(MBConv)对橄榄石、普通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多种类... 为了实现岩石薄片岩性高效、准确的分类与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注意力与多尺度融合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方法。采用多尺度融合的策略,通过多个EfficientNet中的轻量反转瓶颈卷积核(MBConv)对橄榄石、普通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多种类别的岩石薄片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以捕获更多的细节信息。引入空间注意力模块(SGE),融合岩石薄片图像中的空间特征信息。此外,采用Ranger优化器,改善模型的性能及收敛速度。实验表明:提出的MFSRE(Multi-Scale Fusion-SGE-Ranger-EfficientNet)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召回率、F1分数分别为98.25%、98.29%,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相较于ShuffleNet、RegNet、MobileNetV2网络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岩石薄片图像 EfficientNet 空间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济东 杨文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等价映射并可视化的新兴技术,在传统的油气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面对当前我国油气行业高生产力、高生产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关键技术及其在油气行...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等价映射并可视化的新兴技术,在传统的油气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面对当前我国油气行业高生产力、高生产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关键技术及其在油气行业中的应用进展,对进一步认清数字油田领域中数字孪生技术存在的不足把握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系统介绍了油气行业数字孪生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与系统中工业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云平台、边缘计算、云计算、5G主要关键技术的关系;其次重点论述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中设备与资源的管理控制、生产流程的模拟、教育技能培训、应急响应训练和未来场景模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指出,未来石油化工中的数字孪生技术应在数据标准化、网络安全、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以及降低维护成本方面展开深入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数字油田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图论与ANP的城镇燃气管道风险半定量评价
15
作者 陈双庆 蒋小渝 +4 位作者 徐哲 王杉龙 周顺 于泽 李文铖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5,142,共13页
城镇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及权重计算受主观影响较大,未考虑风险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导致风险评价方法适用性较弱。基于统计所得国内外城镇燃气管道事故案例,以事故致因关键词间的关联关系及关联强度为切入点,采用图论方法,建立... 城镇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及权重计算受主观影响较大,未考虑风险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导致风险评价方法适用性较弱。基于统计所得国内外城镇燃气管道事故案例,以事故致因关键词间的关联关系及关联强度为切入点,采用图论方法,建立事故致因关键词的特征向量中心度和加权度模型。结合知识图谱分析,筛选了主要致因关键词并构建了城镇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融合图论理论改进了网络分析法,通过建立指标影响关系模型与判断矩阵取值模型,将指标间关联关系与关联强度量化,结合风险矩阵构建了城镇燃气管道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实例验证表明,所构建风险评价方法能够准确地对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级,可为城镇燃气管道以及长输油气管道风险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图论 知识图谱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改进网络分析法 半定量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置旋流器的超音速分离管内流动特性
16
作者 袁淑霞 裴龙瑶 +1 位作者 冯森森 吴松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3,共9页
超音速分离管结构简单,但其流动以及气液相变过程较为复杂,为掌握其成核和相变机理,对超音速分离管内流动特性进行研究。以甲烷-水蒸气双组分为介质,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超音速分离管内流动特性及凝结过程进行研究,... 超音速分离管结构简单,但其流动以及气液相变过程较为复杂,为掌握其成核和相变机理,对超音速分离管内流动特性进行研究。以甲烷-水蒸气双组分为介质,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超音速分离管内流动特性及凝结过程进行研究,得到流场压力、温度、速度以及过冷度变化规律,并研究了流场最值位置。结果表明:受几何结构的影响,混合气体流经超音速分离管会在扩张段产生低温低压区域,此时速度为超音速状态。入口压力、入口温度与出口背压是超音速分离管流动特性研究的关键参数。提高入口压力,降低出口背压,超音速分离管内压降和温降逐渐增大,其过冷度也随之增大;降低入口温度使流场内温度最小值减小,形成的低温低压区域增大,有利于可凝组分自发凝结。超音速分离管流动特性分析结果可为后续管内可凝组分凝结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分离管 前置旋流器 天然气脱水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CNN与多尺度特征提取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威 徐振旺 +2 位作者 未晛 江源 陈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共14页
地震数据中混杂的随机噪声严重影响数据的解释和应用,传统的去噪方法在去除噪音的同时无法避免丢失有效信号,难以满足精准去噪的需求。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降噪卷积神经网络(DnCNN)与多尺度特征提取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在多尺度特征提... 地震数据中混杂的随机噪声严重影响数据的解释和应用,传统的去噪方法在去除噪音的同时无法避免丢失有效信号,难以满足精准去噪的需求。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降噪卷积神经网络(DnCNN)与多尺度特征提取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在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中加入通道注意力机制、空间注意力机制以及深度可分离卷积,并且借鉴残差网络结构,使得网络不仅可以学习不同尺度的特征,还能够合理分配不同通道和空间的权重,充分利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这种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网络训练的效果,而且在去噪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地震数据的有效信号和局部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去噪 深度学习 多尺度特征 Dn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泄漏爆炸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廖丽君 杨杨 +4 位作者 李卫东 李慧源 谢镔 单志伟 滕霖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将一定比例的氢气掺入天然气中并通过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是大规模输氢的有效方式。氢气点火能量低,爆炸范围广,扩散燃烧速度快,掺氢天然气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危害性较常规天然气更大。为探究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发生泄漏后的燃烧爆... 将一定比例的氢气掺入天然气中并通过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是大规模输氢的有效方式。氢气点火能量低,爆炸范围广,扩散燃烧速度快,掺氢天然气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危害性较常规天然气更大。为探究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发生泄漏后的燃烧爆炸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ACS对受限空间内输气管道法兰连接处破损后混合气体的泄漏、扩散、燃烧、爆炸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泄漏后爆炸时混合气体中氢气含量越高,泄漏后气云点火时间越长,爆炸的强度及危害程度越大;顺风向气云爆燃强度显著强于逆风向气云燃爆强度;不同阀室结构会产生不同强度的爆炸超压,泄爆墙对降低阀室燃爆危害的作用有限,露天阀室和棚式阀室结构产生的爆炸危害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管道输氢 阀室 燃烧爆炸 FLA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目视觉的钻机管柱识别与定位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柯 彭斌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134,共11页
针对钻机管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高风险和低效率问题,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的管柱识别与定位方法。该技术利用双目相机系统,通过图像处理、精确标定、立体校正和立体匹配等步骤,生成管柱的深度图。在此基础上,对YOLOv5s目标... 针对钻机管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高风险和低效率问题,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的管柱识别与定位方法。该技术利用双目相机系统,通过图像处理、精确标定、立体校正和立体匹配等步骤,生成管柱的深度图。在此基础上,对YOLOv5s目标识别模型进行了优化,以提升管柱图像的特征识别能力,显著提高了识别精度和速度。通过整合深度信息与目标识别结果,实现了管柱的精确定位。搭建模拟实验平台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视觉引导机械手自动输送管柱和铁钻工自动上、卸扣提供了技术保障,为钻井平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觉 YOLOv5s 管柱自动化处理 目标识别 管柱检测 管柱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探区浅埋藏致密油储层特征及“四元”分类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猛 吴小斌 +1 位作者 高其宇 钱昭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2,64,共13页
浊积砂体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黄陵探区内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受沉积及成岩的影响,物性差属低渗致密砂体储层。为了进一步揭示研究区浅埋藏致密油储层特征,采集了14口钻井260件样品进行大量的测试分析,在铸体薄片、能谱、X-衍射... 浊积砂体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黄陵探区内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受沉积及成岩的影响,物性差属低渗致密砂体储层。为了进一步揭示研究区浅埋藏致密油储层特征,采集了14口钻井260件样品进行大量的测试分析,在铸体薄片、能谱、X-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以及恒速压汞等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建立了适合黄陵双龙-腰坪地区“四元”分类评价参数,以便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的实践工作。研究表明:快速混源沉积、缺乏分选、岩屑偏多是致密储层的基础原因;溶蚀作用欠发育,后期碳酸盐胶结加剧了储层的致密化。埋深浅,驱动压力低以及平均主流喉道偏细,且发育多类型黏土矿物是储层渗流差的原因。整体储层物性与孔喉半径呈正相关,与排驱压力呈负相关,孔隙度受孔喉均值而渗透率受主流喉道半径控制明显。油层评价时选取“四元”(声波时差、电阻率、自然伽马及含油饱和度)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并选取得出其分类系数“Ψ”大于1.1作为优质油层的判别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储层特征 “四元”分类 黄陵探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