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甜柠檬实生后代四倍体创制及其分子细胞遗传组成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礼 张国艳 +4 位作者 李文婷 关斌 陈克玲 刘建军 何建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创制甜柠檬(Citrus lumia Risso)多倍体种质,创建其分子和细胞遗传组成鉴定新体系,为种质资源创新和鉴定利用提供新方法体系。【方法】通过实生苗根尖染色体计数筛选甜柠檬多倍体材料,与二倍体对比分析多倍体的叶形、气孔等植... 【目的】创制甜柠檬(Citrus lumia Risso)多倍体种质,创建其分子和细胞遗传组成鉴定新体系,为种质资源创新和鉴定利用提供新方法体系。【方法】通过实生苗根尖染色体计数筛选甜柠檬多倍体材料,与二倍体对比分析多倍体的叶形、气孔等植物学性状。利用47对分布于柑橘9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分析多倍体甜柠檬的亲本来源。利用柑橘全部9条染色体特异的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Oligo-FISH)涂染探针,精准鉴定多倍体甜柠檬的染色体组成。【结果】染色体计数表明获得四倍体甜柠檬材料1份(2n=4x=36)。与二倍体对照相比,其表现出叶形指数变小、叶片增厚、气孔指数变大、气孔密度降低。47对SSR标记扩增结果显示,四倍体和二倍体甜柠檬拥有完全一致的遗传条带。Oligo-FISH涂染显示,在四倍体中每个染色体特异探针均识别4条同源染色体,无染色体间重排。分子标记和细胞遗传学鉴定结果共同表明,该四倍体甜柠檬系二倍体自然加倍得到的同源四倍体。【结论】创新了柑橘类多倍体材料创制及分子细胞遗传组成鉴定体系,丰富了甜柠檬特色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甜柠檬 多倍体 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生物炭对成都平原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霞 周娅 +2 位作者 罗丽卉 游蕊 李森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1,共7页
【目的】探究油菜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镉(Cd)吸收的影响,为成都平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Cd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油菜秸秆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选择成都平原某Cd污染农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对照... 【目的】探究油菜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镉(Cd)吸收的影响,为成都平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Cd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油菜秸秆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选择成都平原某Cd污染农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对照(CK)、化肥(NPK)、油菜秸秆粉末(RS)、油菜秸秆生物炭(BC)、油菜秸秆生物炭+化肥(BC+NPK)处理,于水稻成熟期采样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生长指标、土壤和水稻植株Cd含量。【结果】BC和BC+NPK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的pH、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有机碳(SOC)以及氮、磷、钾养分含量,且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P<0.05),但对土壤总Cd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为BC+NPK>BC>NPK>RS>CK,其中BC+NPK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实际产量相比CK提高5.15%~36.74%,且BC+NPK处理后的水稻根系、秸秆、稻壳和籽粒Cd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实际产量与土壤pH、CEC、SOC、TN、AN、TP、AP、AK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及水稻根系、秸秆、稻壳和籽粒Cd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成都平原Cd污染稻田中施用油菜秸秆生物炭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能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且以油菜秸秆生物碳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佳,是降低Cd污染农田稻米Cd污染风险的有效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油菜秸秆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3
作者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西南农业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南农业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 《西南农业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南农业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西南农业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4
作者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西南农业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南农业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 《西南农业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南农业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西南农业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5
作者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西南农业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南农业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 《西南农业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南农业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西南农业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6
作者 马杰 刘芳 +6 位作者 贺璐 傅淋 巩养仓 李偲 曾潜 肖才升 李庠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2-580,共9页
【目的】探索卷丹百合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明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生防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种植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16S V3V4基因... 【目的】探索卷丹百合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明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生防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种植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16S V3V4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健康与患病百合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患根腐病百合与健康植株根际细菌群落物种之间差异显著,患病植株根际细菌类群多于健康植株,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进化多样性显著高于健康植株,覆盖度则相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为卷丹百合根际土壤优势菌群,患病百合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等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高于健康百合,绿弯菌门-AD3、Pedosphaeraceae等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百合;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患病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编码膜转运、脂质代谢、运输和分解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等功能基因相对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百合和空白土壤。【结论】卷丹百合患根腐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两者之间部分菌群根际土壤中的多样性和丰度有显著差异,卷丹百合根腐病的发生可能与根际土壤中变形菌、放线菌、伯克氏菌等细菌的增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百合根腐病发病机制及生防菌的筛选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丹百合 根腐病 根际土壤 细菌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家蚕不同组织消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杨伟克 杨丽莎 +5 位作者 王永生 Syed Ahmed Zia 杨海 袁亚杰 陈松 朱水芬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5-660,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5龄家蚕不同组织相关消化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饲料育与桑叶育对家蚕机体消化代谢的生理差异。【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脂肪酶、a-淀粉酶和类... 【目的】研究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5龄家蚕不同组织相关消化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饲料育与桑叶育对家蚕机体消化代谢的生理差异。【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脂肪酶、a-淀粉酶和类胰蛋白酶的活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消化酶基因BmLip-1、Bm Amy1和BmTry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桑叶饲育组家蚕相比,人工饲料育家蚕脂肪体和中肠脂肪酶、a-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淋巴的脂肪酶和a-淀粉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血淋巴和中肠类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增高,脂肪体类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BmLip-1和BmAmy1的表达量仅在饲料育家蚕脂肪体组织中显著高于桑叶饲育组,这与其酶活性变化差异趋势相反。BmTryp的表达量在饲料育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中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桑叶饲育组,这与酶活性变化差异趋势一致。【结论】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消化酶活性及其相关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筛选和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优良家蚕新品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料 桑叶 家蚕 消化酶活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粮食主产区典型作物空间格局分析
8
作者 蒋怡 舒洪涛 +7 位作者 董秀春 陈晋 王小燕 魏来 李章成 龙禹桥 黄平 丁明忠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5-1316,共12页
【目的】研究西藏粮食主产区典型作物空间格局信息,为指导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Sentinel-2时序影像,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获取10 m空间分辨率的西藏粮食主产区典型作物空间分布信息,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 【目的】研究西藏粮食主产区典型作物空间格局信息,为指导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Sentinel-2时序影像,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获取10 m空间分辨率的西藏粮食主产区典型作物空间分布信息,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地形因子对典型作物分布的影响。【结果】(1)青稞是西藏粮食主产区最主要的作物,种植面积占作物总面积的75.83%,其次是小麦,占作物总面积的14.81%,而油菜和玉米比例相对较低;典型作物沿江河流域和主要道路集中连片分布,中部和西部产区是西藏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典型作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青稞全域广布且西部产区最多,小麦则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产区;典型作物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青稞对丘陵山地的适应性优于小麦、油菜和玉米。(2)青稞和小麦种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典型作物的高-高值(H-H)聚类区集中分布于桑珠孜区东侧至察隅县西侧,作物共生关系以高-低值(H-L)聚类和低-高值(L-H)聚类为主;青稞-油菜的共生效应最显著,其次为青稞-小麦,凸显西藏粮食主产区青-油-麦混种模式的普遍性。(3)西藏粮食主产区典型作物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形依赖性。海拔梯度分析表明,65.45%的典型作物集中在海拔3000~4000 m区域,青稞和油菜为该区域的优势作物,小麦和玉米的适宜海拔范围集中在4000 m以下;坡度分析显示,坡度小于15°的区域为典型作物的适宜生境,分布87.26%的典型作物;地形分布指数表明平地和平缓坡地具有最优的典型作物适生性。【结论】本研究可为高海拔复杂地区作物布局优化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小麦 空间分布 地形因子 高海拔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砖红壤果园长期生草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9
作者 赵秋芳 魏长宾 +5 位作者 马海洋 王成艳 马智玲 严程明 汤昕明 冼皑敏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1,共7页
【目的】研究热带砖红壤典型果园生草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存的影响,为砖红壤果园土壤物理结构改良和有机碳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热带砖红壤番石榴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清耕(CK)、自然生草(NG)、热研2号柱花草(Re)、Ubon柱花草... 【目的】研究热带砖红壤典型果园生草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存的影响,为砖红壤果园土壤物理结构改良和有机碳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热带砖红壤番石榴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清耕(CK)、自然生草(NG)、热研2号柱花草(Re)、Ubon柱花草(Ub)4个处理,对果园长期生草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进行分析。【结果】5年长期果园生草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园生草处理显著增加0~20 cm土层>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25~2.00和0.053~0.250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R_(0.25)、MWD和GWD,提高了0~2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但对20~40 cm土层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影响不显著。果园生草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Re、Ub和NG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较CK分别提高55.0%、37.3%和24.8%,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较CK分别提高28.1%、42.7%和25.0%。柱花草(Re和Ub)处理显著提高0~20和20~40 cm土层中>2 mm和0.25~2.00 mm粒级有机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结论】研究表明热带果园长期生草特别是种植柱花草可显著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同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提高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果园生草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稻复种区上部烟叶一次性采收成熟度及经济与品质效应
10
作者 李旭 金江华 +9 位作者 蒋宇丽 张守荣 于大鹏 崔日男 秦凌 成勍松 秦李俊 卿俊翔 旷子扬 邓小华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7,共9页
[目的]探寻烤烟上部6片烟叶一次性采收适宜成熟度及不同采收成熟度的烟叶品质和经济效应,为提高上部烟叶高可用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低(M_(1))、中(M_(2))、高(M_(3))3个成熟度处理,研究不同成熟度鲜烟叶成熟特征... [目的]探寻烤烟上部6片烟叶一次性采收适宜成熟度及不同采收成熟度的烟叶品质和经济效应,为提高上部烟叶高可用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低(M_(1))、中(M_(2))、高(M_(3))3个成熟度处理,研究不同成熟度鲜烟叶成熟特征及上部烟叶一次性采收的经济和品质效应。[结果](1)鲜烟叶成熟度与单叶质量、叶片厚度、叶面积质量、淀粉呈显著负相关,与外观质量指数、总糖、还原糖、烟碱呈显著正相关,对烟叶评吸质量的影响大于外观质量,对烟叶理化性状影响大于经济性状,主要影响单叶质量、叶片厚度和淀粉3个指标。(2)上部烟叶一次性采收成熟度提高,鲜烟叶的叶面由黄绿变全黄、茸毛脱落增加、表面粘手感增强、叶脉由绿变白、成熟斑增多、鲜烟叶SPAD值(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3)上部烟叶中等成熟度采收(M_(2)处理)较M_(1)、M_(3)处理的正组烟叶比例分别提高13.00、3.53个百分点,上等烟率分别提高14.00、7.29个百分点,杂色烟叶比例分别降低9.10、2.41个百分点,微带青烟叶比例分别降低3.91、1.22个百分点。(4)随上部烟叶采收成熟度提高,烤后烟叶的叶片结构疏松、油分增加、色度增强、叶片变薄、单叶质量下降、糖含量和两糖比及糖碱比升高、淀粉含量下降。(5)上部叶中等成熟度采收(M_(2)处理)的烟叶香气量尚足,清晰度中等,但稍有口腔干燥感,整体表现尚协调;高成熟度(M_(3))采收的上部叶枯焦杂气稍有显露,烟香透发度略有下降;M_(2)处理较M_(1)、M_(3)处理评吸总分分别高1.58%、3.20%。[结论]湖南烟稻复种烟区云烟87的上部6片烟叶一次性采收要求叶面黄绿(变黄程度70%~80%)、主脉全白、支脉部分变白(变白程度2/3)、茸毛部分脱落、有成熟斑(主要在叶尖部分)、SPAD值在13.03~24.71为适宜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上部烟叶 一次性采收成熟度 烟叶品质 经济性状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质工艺对山东低次烟叶感观品质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11
作者 李洪涛 管仕栓 +5 位作者 于存峰 郑力文 程春梅 程传玲 杨淑萌 张新龙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7-1335,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处理后山东低次烟叶品质的差异。【方法】对不同工艺处理的山东B3F烟叶进行感官评价,并结合电子鼻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8种不同工艺处理的烟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气味雷达图等方法分析电子鼻响...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处理后山东低次烟叶品质的差异。【方法】对不同工艺处理的山东B3F烟叶进行感官评价,并结合电子鼻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8种不同工艺处理的烟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气味雷达图等方法分析电子鼻响应信号,同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在其他处理工艺相同的情况下,以烘焙三区温度为130、125、120℃的烘焙条件和9%里料施加比例所制的B4卷烟感官质量得分最高,在相同里料施加比例下,高强度烘焙的样品感官品质优于低强度烘焙。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工艺处理的烟叶气味差异主要存在于萜烯类、芳烃化合物、醇类、醛酮类中,里料施加比例对烟叶香气成分的影响大于烘焙强度。GC-MS鉴定出61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筛选出18种差异香气成分,通过绘制差异挥发性香气成分聚类热图,聚类结果与电子鼻PCA结果一致。对差异挥发性香气成分与感官质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感官质量指标呈正相关的香气成分糠醛、苯乙醛、5-甲基糠醛、5-甲基-2-呋喃甲醇、β-紫罗兰酮等在B4中含量较高。【结论】电子鼻结合GC-MS技术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工艺处理的烟叶香气成分,为不同工艺处理的低次烟叶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烘焙 电子鼻 感官质量评价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皮柠檬桉新芽枯萎病病变过程的转录组动态分析
12
作者 甘春雁 唐庆兰 +3 位作者 朱慧 邓紫宇 李昌荣 陈升侃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4,共10页
【目的】研究斑皮柠檬桉新芽枯萎病病变过程的转录组动态,解析发病过程的防御应答规律,为伞房属树种的抗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斑皮柠檬桉发病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RSEM软件计算基... 【目的】研究斑皮柠檬桉新芽枯萎病病变过程的转录组动态,解析发病过程的防御应答规律,为伞房属树种的抗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斑皮柠檬桉发病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RSEM软件计算基因表达量(TPM),通过edgeR和STEM软件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并进行病害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分析。【结果】从病害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D5、D7、D10和D14)分别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16、334、1437和24个,病害发展前期(D5阶段)的DEGs较少,D10阶段的DEGs最多,D14阶段与D10阶段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大;GO功能富集的DEGs主要集中在代谢过程、细胞进程、刺激响应、催化活性、结合和转录调节因子活性等。DEGs的表达模式分析获得5个显著富集的模式,其中4个模式的基因均在D10阶段高表达,模式16基因随病害发展表达量上升,与病害密切相关。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MPK3基因(Cocit.L1842)、WRKY家族转录因子编码基因(Cocit.H3601、Cocit.K0371)及水杨酸信号途径的TGA转录因子编码基因(Cocit.H3839)上调表达,通过调控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的表达、乙烯生物合成、植保素生物合成等过程,进而调控斑皮柠檬桉对新芽枯萎病的防御反应。【结论】斑皮柠檬桉抗病相关基因对新芽枯萎病的响应较迟缓;病菌侵染后第10天的防御响应最激烈,是整个病害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与病害的进一步传播相关;MAPK信号通路和水杨酸信号通路是斑皮柠檬桉防御反应的重要途径,MPK3基因、WRKY及TGA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在防御反应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皮柠檬桉 新芽枯萎病 病害发展 转录组动态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13
作者 付文婷 吴迪 +4 位作者 王楠艺 凃祥敏 黄冬福 杨万荣 何建文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6,共9页
【目的】解析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该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及新品种选育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灯笼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的叶绿体(Chloroplast,cp)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并与来... 【目的】解析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该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及新品种选育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灯笼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的叶绿体(Chloroplast,cp)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并与来源NCBI网站的15个辣椒属和5个番茄、马铃薯、枸杞、龙葵及烟草近似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结果】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7145 bp,GC和AT含量分别是37.7%和62.3%,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注释得到132个基因,包含87个编码蛋白质基因,37个编码tRNA和8个编码rRNA基因。黄灯笼辣椒cpDNA密码子偏爱以A/U结尾,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多(2454个),占总密码子数的10.67%,编码半胱氨酸的数量最少(255个),占1.11%;鉴定出112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发现黄灯笼SSR偏好使用A和T碱基,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占比最高,达63.39%。黄灯笼辣椒与13个辣椒属的叶绿体基因组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IR)边界区域相当保守,黄灯笼辣椒与其他13个辣椒属均有2个基因位于IR区边界处,分别是JLB的rps19和JSA的ycf1,无明显的扩张或收缩;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灯笼辣椒与下垂辣椒的2个变种C.baccatum var.praetermissum和C.baccatum var.pendulum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探明了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基因结构特征,揭示了其与其他茄科近缘种植物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灯笼辣椒种质资源保护、杂交育种与开发利用及开展辣椒属的进化、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灯笼辣椒 叶绿体基因组 简单重复序列 密码子偏好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标记的胡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14
作者 伊六喜 牟英男 +5 位作者 萨如拉 高凤云 周宇 李志伟 邬阳 陈永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9-1236,共8页
【目的】评价269份不同地理来源的胡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胡麻种质创新提供依据。【方法】对269份胡麻种质材料进行Hiseq测序开发SNP数据,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机构分析。【结果】获得1.3684 Tb有效序列数据,与胡麻参考基因组平... 【目的】评价269份不同地理来源的胡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胡麻种质创新提供依据。【方法】对269份胡麻种质材料进行Hiseq测序开发SNP数据,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机构分析。【结果】获得1.3684 Tb有效序列数据,与胡麻参考基因组平均比对率为96.32%,碱基GC含量平均值为38.57%。平均测序深度为12.55 X;通过过滤(deep>=4,miss <0.2,MAF> 0.01)检测到1069 106个SNPs,分布在15条染色体上,平均密度为每千碱基2.87个SNP。按花冠形状269份胡麻种质分为漏斗形群体(47)、五角星形群体(117)、碟形群体(93)、轮形群体(12)4个群体。5个地理来源的品种在4个群体中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品种主要集中在漏斗形群体和碟形群体中,中国华北品种主要集中在碟形群体中,欧洲和亚洲品种主要集中在五角星群体中。群体结构分析表明,最佳分群K值为9,LD衰减数值为15 Kb。【结论】胡麻花冠形状与当地的育种目标和胡麻重要农艺性状有一定关联,有利于形态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SN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疮痂病菌中2个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的鉴定
15
作者 马建荣 余永红 +1 位作者 张源寅 张文彬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9-1087,共9页
【目的】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是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菌,研究其脂肪酸合成起始机制,可为开发马铃薯疮痂病高效绿色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S.scabies基因组中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 【目的】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是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菌,研究其脂肪酸合成起始机制,可为开发马铃薯疮痂病高效绿色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S.scabies基因组中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同源蛋白Sc FabH,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Sc fabH基因异体遗传互补茄科雷尔氏菌fabH突变株RsmH,并分析互补株的生长表型与脂肪酸组分;体外重建脂肪酸合成反应,并验证Sc FabH的催化活性;对不同细菌来源的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构建进化树。【结果】尽管S.scabies基因组标注了4个FabH,但仅Sc FabH1与已报道的FabH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只有Sc FabH1和Sc FabH2具有保守的催化活性位点(Cys-His-Asn);异体遗传互补实验证实,只有Sc fabH1和Sc fabH2能恢复RsmH菌株的正常生长,但2个互补株的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体外试验也证实Sc FabH1和Sc FabH2都具有催化活性,但二者对底物选择性有差异;进化树分析显示Sc FabH1和Sc FabH2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推测Sc FabH1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Sc FabH2可能参与次级代谢过程。【结论】在S.scabies基因组中鉴定出2个具有催化活性的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而Sc FabH2为首次报道,其生物学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ptomyces scabies 脂肪酸合成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寒害环境下玉蕊幼苗的叶片表型差异及生理响应
16
作者 梁芳 蒙宗鑫 +8 位作者 於艳萍 檀小辉 李琳 唐晓丽 廖磅 项再婧 杨诗嘉 黄春霞 王晓平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4-745,共12页
【目的】探明自然平流寒害环境下玉蕊幼苗的叶片表型变化及生理响应差异,为玉蕊寒害防御、栽培保育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三年生玉蕊实生苗为材料,以无寒害为对照,研究在玉林地区引种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自然寒害(轻度寒害... 【目的】探明自然平流寒害环境下玉蕊幼苗的叶片表型变化及生理响应差异,为玉蕊寒害防御、栽培保育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三年生玉蕊实生苗为材料,以无寒害为对照,研究在玉林地区引种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自然寒害(轻度寒害、中度寒害、重度寒害)对玉蕊幼苗叶片形态变化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对测定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寒害程度加深,玉蕊叶片逐渐出现变褐、失绿、卷曲和脱落等现象。在玉蕊叶片表型上,与对照相比,重度寒害下玉蕊叶面积和叶长显著减小(P<0.05,下同);随寒害程度加深,玉蕊叶周长呈先升后降趋势,叶宽及叶长/叶宽出现不同程度波动。玉蕊叶片抗氧化系统中,与对照相比,寒害环境下玉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加;随寒害程度加深,玉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寒害程度加深,玉蕊光合色素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轻度寒害下玉蕊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对照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寒害环境下,玉蕊APX活性与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面积与叶宽呈显著正相关,POD活性与叶绿素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主成分1和主成分2累计贡献率为76.478%,玉蕊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发生适应性变化,并与部分生理指标形成连锁反应。【结论】玉蕊能抵御轻度和中度寒害。受寒害胁迫时,玉蕊通过增加APX活性、POD活性、Pro含量和光合色素含量来增强耐寒性,这些指标可作为评估玉蕊耐寒性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寒害 玉蕊幼苗 叶片表型 光合色素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不同椰子品种AP2/ERF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17
作者 李静 孙熹微 +4 位作者 刘小妹 丁浩 闫恒芳 冯紫菁 杨耀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7-998,共12页
【目的】模拟低温环境,探讨海南高种椰子和绿矮椰子幼苗在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的耐寒性,旨在为耐寒椰子新品种的筛选以及培育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探究椰子低温应答机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抗寒性较强的海南高种椰子以及低... 【目的】模拟低温环境,探讨海南高种椰子和绿矮椰子幼苗在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的耐寒性,旨在为耐寒椰子新品种的筛选以及培育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探究椰子低温应答机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抗寒性较强的海南高种椰子以及低温较敏感材料绿矮椰子的6月龄幼苗为试验材料,8℃胁迫条件下,在0 h、2 h、8 h、2 d和7 d 5个时间点取样,并对样品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拟从基因表达和代谢物水平研究不同品种椰子叶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在8℃低温胁迫下,海南高种椰子和绿矮椰子叶片形态发生轻微变化,进一步的生理生化分析发现,耐寒品种海南高种椰子比寒敏感品种绿矮椰子响应低温胁迫更迅速,耐寒性更强。随着低温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海南高种椰子和绿矮椰子的叶片电导率上升,而丙二醛含量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下降。从海南高种椰子和绿矮椰子低温胁迫不同时间下的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到172个AP2/ERF转录因子,对其中具有显著差异(P<0.05)的36个AP2/ERF转录因子进行结构域以及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发现,36个AP2/ERF转录因子包括31个ERF、2个RAV、3个AP2亚家族成员。CnAP2/ERF转录因子蛋白序列长度为150~1275 aa,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多数成员定位于细胞核。对36个AP2/ERF基因家族成员表达分析表明,在低温胁迫下,其中17个AP2/ERF基因的表达量在低温胁迫2 d时达到最高,在7 d时下降,11个AP2/ERF基因的表达量在7 d时达到最高。选取6个在海南高种椰子和绿矮椰子中差异显著的AP2/ERF基因进行定量PCR验证,发现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结果一致。CBF1/DREB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CBF2基因的表达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低温胁迫2 d时达到最高。【结论】通过探索海南高种椰子和绿矮椰子中不同AP2/ERF基因家族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明确海南高种椰子和绿矮椰子耐寒性差异提供参考。最终挑选出6个响应低温胁迫的CnAP2/ERF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探索椰子低温应答机制及培育耐寒能力更强的椰子品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 低温胁迫 AP2/ERF CBF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KNOX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8
作者 薛薇 张会永 +1 位作者 周玶吉 徐豪峰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6-986,共11页
【目的】挖掘甘薯KNOX基因家族并探究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功能。【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甘薯KNOX基因家族的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保守结构、顺势作用元件、蛋白互作等,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KNOX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部位的... 【目的】挖掘甘薯KNOX基因家族并探究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功能。【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甘薯KNOX基因家族的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保守结构、顺势作用元件、蛋白互作等,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KNOX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同时使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研究甘薯IbKNOXs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程度。【结果】从甘薯基因组中鉴定出16个KNOX基因,IbKNOX蛋白均含有4个典型的保守结构域,但在Motif类型和数量上呈现差异。IbKNOX蛋白主要以酸性、亲水不稳定核蛋白为主。甘薯KNOX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较为均匀,除3号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只含有1个KNOX基因,且与水稻和拟南芥存在多对共线基因对。启动子分析显示,甘薯IbKNOX基因存在多种顺式作用元件,涉及光、激素、生长及胁迫响应元件,其中光响应元件的数量最多。IbKNOX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部位具有典型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甘薯IbKNOX6与IbKNOX14和IbKNOX3蛋白存在相互作用;qRT-PCR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后甘薯IbKNOX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大多数基因表达上调。【结论】甘薯IbKNOX基因具有响应干旱胁迫的功能,为其在干旱胁迫中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OX转录因子 甘薯 干旱胁迫 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中烟草花叶病毒的鉴定及其密码子偏好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19
作者 洪森荣 章雪丽 +1 位作者 林子贻 林道兴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0-1161,共12页
【目的】明确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中的主要危害病毒种类及其病毒的发生和群体遗传结构,了解桂牧一号杂交象草该病毒的遗传变异机制。【方法】首先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进行小RNA深度测序,然后利用大肠杆菌重组蛋... 【目的】明确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中的主要危害病毒种类及其病毒的发生和群体遗传结构,了解桂牧一号杂交象草该病毒的遗传变异机制。【方法】首先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进行小RNA深度测序,然后利用大肠杆菌重组蛋白表达和RT-PCR技术对其病毒进行检测和鉴定,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病毒进行密码子偏好性的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经小RNA测序检测出烟草花叶病毒;病毒蛋白的大肠杆菌重组表达和病毒基因的RT-PCR结果验证小RNA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具有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带电蛋白等6个基因,基因总长度为11037 bp,基因平均长度为1839.5 bp,基因间区GC含量为43.35%;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弱,偏好使用以A/T结尾;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然选择,次要影响因素为内部压力;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的最优密码子为6个(GAA、GCA、GCC、ACU、UUA和AGA),多以A、U结尾;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与重庆烟草分离物Fengjie-1(HE818423.1和HE818424.1)CP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重庆、广西、贵州、湖北、辽宁、四川、云南、韩国、德国、美国10个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美国、韩国和湖北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最高;10个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错配曲线图的实际观测值均背离期望值,均出现锯齿状的峰形分布,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近期均无群体扩张事件;10个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的遗传分化明显(F_(ST)>0.25),基因交流频繁(Nm>1);10个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的dN/dS均远小于1。【结论】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烟草花叶病毒与重庆烟草分离物Fengjie-1(HE818423.1和HE818424.1)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漂变是引起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群体分离物CP基因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烟草花叶病毒群体分离物CP基因处于负向选择的压力之下,保守性较高,序列的遗传结构较为稳定。研究结果为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中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控及其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牧一号杂交象草 烟草花叶病毒 小RNA深度测序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遗传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炭疽病拮抗木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
20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3 位作者 周罗娜 陈恩发 罗可 刘思睿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7-768,共12页
【目的】探明茶树根际土壤中茶炭疽病生防木霉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为生防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绿色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 【目的】探明茶树根际土壤中茶炭疽病生防木霉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为生防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绿色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具有显著效果的拮抗木霉菌;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ITS、Tef1-α双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和关键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分别对筛选出的拮抗木霉菌进行形态学、系统发育树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9株木霉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其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均在70%以上,其中,菌株F2的抑菌率最高,达83.68%。菌落形态观察与ITS、Tef1-α双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菌株F2与云南木霉菌(Trichoderma yunnanense)聚为一枝,相似率达91%,因此将F2鉴定为T.yunnanense。该木霉菌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24 h和48 h的菌落直径及7 d的产孢量均最高,分别为3.73 cm、7.83 cm和24.02×10^(8)个孢子/mL。其最佳培养条件:PDA培养基以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酸碱度(pH)为6.0;温度为25℃,光照时间为光/暗(12 h/12 h)交替培养。在各最佳单因素培养条件下,其7 d产孢量分别达17.95×10^(8)个/mL(碳源)、18.63×10^(8)个/mL(氮源)、18.69×10^(8)个/mL(pH)、21.26×10^(8)个/mL(温度)和19.84×10^(8)个/mL(光照时间)。相较于另一株抑菌效果较差的木霉菌株D6,F2菌株的嗜铁素含量、吲哚乙酸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显著升高87.28%、27.82%和10.71%,但几丁质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病原菌的丙二醛(MDA)含量上升4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58.08%、80.06%、51.50%、43.87%和63.63%。感病茶树经木霉菌发酵液处理,茶青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5.92%,茶炭疽病田间防效达68.55%,表明云南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对茶叶产量和抗病性有显著提升作用。【结论】筛选获得对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云南木霉菌,其可以通过释放嗜铁素和I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而起到免疫诱抗作用;也可以通过提高纤维素酶活性,破坏茶炭疽病原菌细胞壁,进而损坏病原菌的抗氧化保护系统,最终抑制病原菌生长。本研究结果为云南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炭疽病 山茶刺盘孢菌 云南木霉菌 生物学特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