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4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秦文利 张静 +10 位作者 肖广敏 崔素倩 叶建勋 智健飞 张立锋 谢楠 冯伟 刘振宇 潘璇 代云霞 刘忠宽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45,共19页
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 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玉米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布、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破坏率(PAD)、可蚀性因子(K)、容重(BD)、总孔隙度(TP)、毛管孔隙度(CP)、非毛管孔隙度(NCP)、最大持水量(MWHC)、毛管持水量(CWHC)、非毛管持水量(NCWHC)、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团聚体有机碳(AOC)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为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实现作物稳产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FF模式相比,HV模式0~10 cm、10~20 cm土层>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总含量(R0.25)、MWD、GMD、TP、CP、NCP、MWHC、CWHC、NCWHC、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95%、40.84%、30.57%、5.89%、1.47%、4.42%、15.01%、6.41%、27.08%、7.29%和13.13%、62.87%、51.68%、5.02%、0.76%、4.25%、13.11%、3.32%、27.86%、7.10%;PAD、K和BD分别显著降低8.83%、20.79%、5.99%和12.14%、30.73%、7.31%。HV模式下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及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施氮水平对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R0.25及其他物理性状指标、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HV模式50%N处理0~10 cm、10~20 cm土层的SOC含量、>5 mm AOC含量及0~10 cm土层的0.50~1.00 mm AOC含量、10~20 cm土层的BD、TP、CP、NCP、MWD、CWHC、NCWHC及玉米产量较FF模式100%N处理变化均不显著,0~10 cm、10~20 cm土层的2.00~5.00 mm、1.00~2.00 mm、0.25~0.50 mm、<0.25 mm AOC含量及10~20 cm土层0.50~1.00 mm的AOC含量,0~10 cm、10~20 cm土层的R0.25、MWD、GMD,0~10 cm土层的TP、NCP、MWHC、NCWHC均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土层的PAD、K及0~10 cm土层的BD均显著下降。各粒径AOC含量与SOC含量之间、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与其AOC含量之间、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与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之间、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绿肥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是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抗侵蚀、持水能力的重要基础。绿肥对土壤氮、有机碳的输入是其部分替代氮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实现减氮增产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施氮水平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物理性状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饲草产业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加亭 撒多文 +1 位作者 邵麟惠 王宗礼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消费结构正逐步转变,肉类食物的比重逐年增加,口粮作物占比逐步减少。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背景出发,回顾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粮食生产、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和畜产品供给的变化...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消费结构正逐步转变,肉类食物的比重逐年增加,口粮作物占比逐步减少。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背景出发,回顾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粮食生产、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和畜产品供给的变化,总结了粮改饲政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成效,解读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从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增饲草、增牛羊以及提升饲草科技支撑水平等方面展望了饲草产业发展的前景,为我国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政策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产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结构 粮改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饲用高粱/拉巴豆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和氮肥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斌 史佳梅 +6 位作者 王腾飞 张译尹 马江萍 李佳旺 王小兵 邓建强 兰剑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3,共11页
为了探究施氮量对饲用高粱单作及混播模式下饲草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饲用高粱品种“绿巨人”和拉巴豆品种“高值”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在宁夏大学草业科学教学科研基地进行大田裂区试验,设置两个种植模式(饲用高粱单... 为了探究施氮量对饲用高粱单作及混播模式下饲草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饲用高粱品种“绿巨人”和拉巴豆品种“高值”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在宁夏大学草业科学教学科研基地进行大田裂区试验,设置两个种植模式(饲用高粱单播,SS;饲用高粱/拉巴豆混播,SL)为主区,4个施氮量(N_(0),0 kg·hm^(-2);N_(90),90 kg·hm^(-2);N_(180),180 kg·hm^(-2);N_(270),270 kg·hm^(-2))为副区,测定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饲用高粱/拉巴豆混播结合施氮可促进饲草生长,提高草地生产性能,其中饲用高粱/拉巴豆混播结合施氮量180 kg·hm^(-2)模式下的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28352.5 kg·hm^(-2)和2481.1 kg·hm^(-2),较单播饲用高粱分别提高了14.8%和25.9%。混播结合施氮可改善饲草营养品质,混播模式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茎秆糖锤度和相对饲喂价值较单播饲用高粱分别提高10.3%和18.9%。适宜的施氮量也可显著提高氮肥贡献率,单播模式的氮肥贡献率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达到最高,混播模式在180 kg·hm^(-2)时最高。此外,混播模式的氮肥农艺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单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施氮量为9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饲用高粱/拉巴豆混播结合施氮量180 kg·hm^(-2)模式是宁夏干旱区增加饲草产量、改善饲草营养品质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 氮肥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氮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对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4
作者 张敏 杨锐 +7 位作者 黄逸州 林芷昕 郑贤跃 刘庆华 高玉云 林冬梅 林占熺 金灵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88,共18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巨菌草替代不同水平基础饲粮对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从江香猪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对照组饲喂100%基础饲粮,试验Ⅰ、Ⅱ组分别用新鲜青绿巨菌草替代10%... 本试验旨在探究巨菌草替代不同水平基础饲粮对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从江香猪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对照组饲喂100%基础饲粮,试验Ⅰ、Ⅱ组分别用新鲜青绿巨菌草替代10%、20%基础饲粮,试验期90 d。通过测定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肠道机械屏障和盲肠菌群结构,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为巨菌草在猪的生产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巨菌草不计成本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的增重成本降低8.73%,试验Ⅱ组降低11.59%;巨菌草按市场价格0.35元·kg^(-1)计算时,试验Ⅰ组的增重成本降低2.78%,试验Ⅱ组增加1.35%。2)肠道发育: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育肥从江香猪胃的相对重量显著提高(P<0.05),小肠相对重量有升高的趋势(P=0.09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育肥从江香猪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空肠GLP-2和回肠IGF-1R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育肥从江香猪回肠绒毛高度、V/C及空肠GLP-2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3)肠道免疫及机械屏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育肥从江香猪回肠IFN-γ含量显著降低,试验Ⅱ组空肠TGF-β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Ⅱ组回肠ZO-1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试验Ⅱ组空肠Occludin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4)盲肠微生物区系: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育肥从江香猪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链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有上升趋势(P=0.065),螺旋体门(P=0.085)、密螺旋体属(P=0.085)有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巨菌草替代部分基础饲粮对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胃肠道的发育,提升肠道屏障功能,有利于肠道健康。巨菌草不计成本时,替代20%基础饲粮为宜,巨菌草按市场价格0.35元·kg^(-1)计算时,替代10%基础饲粮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育肥从江香猪 生长性能 盲肠菌群 肠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5
作者 胡鹏飞 叶雨浓 +4 位作者 王通锐 王晶 王星 伏兵哲 高雪芹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6,共12页
通过对紫花苜蓿的35个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调查,在分析家系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家系选择,推进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在不同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为5.24%~33.18%;广义遗传力、家... 通过对紫花苜蓿的35个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调查,在分析家系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家系选择,推进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在不同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为5.24%~33.18%;广义遗传力、家系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分别为0.05%~69.04%、1.07%~72.90%和0~20.08;株高、茎粗、分枝数与鲜草产量极显著相关,分枝数与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显著相关,不同茬次间除鲜干比和茎叶比外均显著相关;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FM22、FM7、FM15、FM1这4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株高、茎粗、分枝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茎叶比和种子产量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3.78%、0.43%、10.21%、1.08%、4.82%、-0.16%、-0.27%、9.36%。35个半同胞家系各性状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有较大的改良潜力,初步筛选出的优良家系可以为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半同胞家系 农艺性状 遗传变异 遗传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GLK基因家族鉴定及渗透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6
作者 马超 孙熙婧 +6 位作者 冯雅岚 周爽 琚吉浩 吴毅 王添宁 郭彬彬 张均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90,共17页
GLK(Golden2-like或G2-like)属于GARP超家族,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叶绿体发育、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GLK基因家族成员已在多个物种中被系统鉴定,但在四倍体紫花苜蓿全... GLK(Golden2-like或G2-like)属于GARP超家族,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叶绿体发育、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GLK基因家族成员已在多个物种中被系统鉴定,但在四倍体紫花苜蓿全基因组水平上仍然知之甚少。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新疆大叶”紫花苜蓿基因组中鉴定到100个GLK基因(MsGLKs),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以及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0个MsGLK基因在32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蛋白序列长度为201~860个氨基酸。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MsGLK家族成员分为13个组。共线性分析表明,在紫花苜蓿基因组中共发现193个MsGLK基因重复事件,基因非同义替代数/同义替代数(Ka/Ks)分析显示,大部分重复基因对经历了纯化选择。MsGLK基因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广泛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和胁迫反应。基因表达数据显示,12个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25个基因在所有组织中表达。RT-qPCR检测发现,MsGLK基因在干旱胁迫、盐胁迫和外源ABA处理下均有一定程度的响应。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索MsGLK基因的功能和紫花苜蓿抗逆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GLK基因 生物信息学 渗透胁迫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周年优化对灌区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7
作者 张晓娟 魏娇娇 +5 位作者 陈彩锦 李雪雪 马宏秀 李凯 陈永伟 孙权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52,共15页
为了缓解宁夏季节性青饲料短缺和氮肥施用过量等草畜发展不平衡现状。开展秋播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模式及其周年氮肥合理施用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秋播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周年优化施氮量,均... 为了缓解宁夏季节性青饲料短缺和氮肥施用过量等草畜发展不平衡现状。开展秋播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模式及其周年氮肥合理施用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秋播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周年优化施氮量,均为纯氮水平(单位为kg‧hm^(-2)),分别为N_(1)(0 kg‧hm^(-2),CK)、N_(2)(150 kg‧hm^(-2))、N_(3)(300 kg‧hm^(-2))、N_(4)(450 kg‧hm^(-2))、N_(5)(600 kg‧hm^(-2)),系统研究氮肥周年优化对复种系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周年优化施氮量对复种系统两种饲草株高、茎粗、SPAD值、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两种饲草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增大,小黑麦在开花期,青贮玉米在灌浆期各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在N_(4)水平时呈下降趋势,整体表现为N_(4)>N_(5)>N_(3)>N_(2)>N_(1);复种系统鲜草产量随着周年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_(5)水平时产量最大,为156.8 t‧hm^(-2),比对照增产61.3%,干草产量随周年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_(4)水平时产量最大,为39.1 t‧hm^(-2),比对照增产45.9%,农学利用效率最高为30.2%;复种系统鲜草产量与青贮玉米鲜草产量显著正相关,干草产量与小黑麦干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复种系统氮素利用率与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NDF)极显著正相关,与酸性洗涤纤维(ADF)显著正相关。优化施氮量对饲草营养品质有显著影响,N_(4)水平下各营养指标表现最好,显著提高了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和复种系统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其中,小黑麦、青贮玉米和复种系统CP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33.7%、11.2%和31.8%,显著降低了ADF和NDF含量;经肥料效应方程模拟得出,宁夏引黄灌区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饲草复种系统最高产量施肥量为560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为584 kg‧hm^(-2),可为灌区饲草复种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周年优化 灌区 饲草 复种系统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羔羊断奶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变化
8
作者 占今舜 江浩筠 +4 位作者 王海波 贾浩滨 潘月 钟小军 霍俊宏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21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断奶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变化,分析羔羊早期断奶应激发生规律,为营养调控羔羊断奶应激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2只出生时间相同,体重相近的健康湖羊羔羊于30日龄进行断奶,羔羊断奶前(断奶0 d)和断奶后3、6和... 本研究旨在探究断奶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变化,分析羔羊早期断奶应激发生规律,为营养调控羔羊断奶应激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2只出生时间相同,体重相近的健康湖羊羔羊于30日龄进行断奶,羔羊断奶前(断奶0 d)和断奶后3、6和15 d采集血清用于生化指标以及激素浓度、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与断奶0 d相比,断奶15 d羔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断奶6 d羔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总蛋白(TP)含量显著降低(P<0.05)。断奶6 d羔羊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尿素氮(BUN)含量随着断奶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而各组间葡萄糖(GLU)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与断奶3 d相比,断奶15 d羔羊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浓度和断奶6 d羔羊血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断奶6 d羔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显著低于断奶0和3 d(P<0.05),而各组间肾上腺素(EPI)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3)与断奶0 d相比,断奶3 d羔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断奶15 d羔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T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与断奶0 d相比,断奶3 d羔羊血清丙二醛(MDA)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断奶6和15 d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浓度则显著降低(P<0.05)。断奶0 d羔羊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与断奶3 d相比,断奶15 d羔羊免疫球蛋白A(IgA)浓度显著升高(P<0.05),断奶6和15 d羔羊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各组间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则无显著差异(P>0.05)。断奶0 d血清CD 4^(+)T淋巴细胞(CD 4)浓度和CD 8^(+)T淋巴细胞(CD 8)浓度的比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二者均在断奶6 d最高,而各组间CD 8浓度则无显著差异(P>0.05)。5)断奶3 d羔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干扰素-γ(IFN-γ)浓度则相反。与断奶3 d相比,断奶6和15 d羔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显著下降(P<0.05)。与断奶0 d相比,断奶3、6和15 d羔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22(IL-22)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核因子κB(NF-κB)浓度则相反。与断奶0 d相比,断奶6和15 d羔羊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浓度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羔羊早期断奶后会造成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下降,增强炎症反应。随着断奶后时间的延长,羔羊抗氧化、抗炎能力和免疫力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 早期断奶 抗氧化 血液生化指标 免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9
作者 李雪萍 许世洋 +1 位作者 李建军 漆永红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9,共12页
青稞根腐病危害严重,其发生、蔓延与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密切相关。为明确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对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种植区的根腐病进行系统调查,采集不同发病率青稞根际土壤样品... 青稞根腐病危害严重,其发生、蔓延与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密切相关。为明确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对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种植区的根腐病进行系统调查,采集不同发病率青稞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获得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遗传信息,分析其多样性及演替规律,并通过COG基因库注释其基因功能。结果发现,青稞根际土壤细菌物种组成丰富,均匀程度高,能全面反映样品细菌群落结构。健康样品与发病率为5%青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距离最近,发病率越高,则与健康样品的距离越大。随青稞根腐病发病率升高,不同发病样本特有物种数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与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变化相反;芽孢杆菌目、硝化螺旋菌目,芽单胞菌科、芽孢杆菌科、硝化螺旋菌科及对应的芽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硝化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简单芽孢杆菌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而醋酸钙不动杆菌、嗜根寡养单胞菌等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升高。青稞根际土壤细菌氨基酸转运代谢、转录、脂肪转运代谢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折叠和伴侣蛋白等功能基因的丰度因根腐病的发生而降低,信号转导机制、能量生成和转换等功能基因的丰度则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根腐病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根系的建成
10
作者 宋晋辉 韩云杰 +3 位作者 张继宗 王志辉 张立峰 李会彬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4,共17页
水土资源匮乏背景下的农田精准水肥管理,需要以作物根系时空建成规律为基础。本研究结合分层挖掘与扫描成像分析技术,对两种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生物量、长度、表面积、体积和直径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栗... 水土资源匮乏背景下的农田精准水肥管理,需要以作物根系时空建成规律为基础。本研究结合分层挖掘与扫描成像分析技术,对两种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生物量、长度、表面积、体积和直径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根系生物量的建成规律一致,大致分为缓慢增长、线性增长和缓慢下降3个时期,线性增长期为初花期~结荚盛期,此阶段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鲜重与干重的日增长速率分别为2.46与0.24 g·2株^(-1),沙壤质栗钙土田分别为1.79与0.20 g·2株^(-1);芸豆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与根系鲜干重间呈正相关增长。从垂直分布上看,沙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分布较浅,82.68%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30 cm土层内;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在结荚初期之后86.24%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60 cm土层。从侧向分布上看,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全生育期内77%以上的根系分布在植株两侧30 cm范围内,而沙壤质栗钙土田该范围内根系占比随生育期推移呈下降趋势,至结荚末期降至66%以上。根系的等值线图表明,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的总体分布呈“瘦长型”,沙壤质栗钙土田呈“扁宽型”。本研究为坝上地区菜用架芸豆依根创新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挖掘 滴灌 菜用架芸豆 根系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生物固氮对土壤肥力及根瘤菌的响应特征
11
作者 张磊 杜锦涛 +3 位作者 范倩玉 李顺 高嵩涓 曹卫东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3,共13页
紫云英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绿肥作物之一,高效生物固氮是其典型特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根瘤菌接种能增强紫云英固氮能力。选取主栽紫云英品种弋江籽、湘紫1号和闽紫7号,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 紫云英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绿肥作物之一,高效生物固氮是其典型特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根瘤菌接种能增强紫云英固氮能力。选取主栽紫云英品种弋江籽、湘紫1号和闽紫7号,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接种根瘤菌(菌株7563R)后的生物固氮效应与机制。结果表明,高肥力下的紫云英平均生物量、吸氮量与生物固氮量分别比低肥力下提高了77.5%、52.6%和22.0%。高肥力下紫云英平均固氮效率为44.7%,相比低肥力下的55.1%降低了10.4%。与不接种根瘤菌相比,接种根瘤菌下紫云英平均吸氮量和固氮效率分别增加13.5%和4.3%。不同紫云英品种间生物量、固氮效率和固氮量无显著差异,弋江籽的磷、钾吸收量高于湘紫1号和闽紫7号。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pH对紫云英固氮量具有显著影响,贡献率分别达到10.03%、9.38%和8.28%。综上,土壤肥力和根瘤菌对紫云英生物固氮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合适的土壤环境下种植紫云英并接种根瘤菌,是促进紫云英生物固氮作用、提高吸氮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土壤肥力 根瘤菌 互作效应 生物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对蚕豆秸秆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
作者 陈鑫珠 林平冬 +3 位作者 岳稳 杨雅妮 邱水玲 郑向丽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为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蚕豆秸秆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设3%蔗糖(T_(1)组)、乳酸菌(T_(2)组)、乳酸菌+3%蔗糖(T_(3)组)、乳酸菌+0.2%柠檬酸(T_(4)组)、0.2%柠檬酸(T_(5)组)、0.03%NaCl(T_(6)组)、0.1%维生素C(T_(7)组)7个添加剂处... 为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蚕豆秸秆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设3%蔗糖(T_(1)组)、乳酸菌(T_(2)组)、乳酸菌+3%蔗糖(T_(3)组)、乳酸菌+0.2%柠檬酸(T_(4)组)、0.2%柠檬酸(T_(5)组)、0.03%NaCl(T_(6)组)、0.1%维生素C(T_(7)组)7个添加剂处理组和无添加剂对照组(CK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青贮30 d后开封取样,进行青贮料的感官质量、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感官质量上,7个添加剂处理组均为1级,优于CK组;2)在青贮品质上,与对照组相比,T_(1)组的乙酸(AA)含量显著提高(P<0.05);T_(2)组乳酸(LA)含量显著提高,pH值显著降低(P<0.05);T_(3)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LA和AA含量显著提高(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pH值显著降低(P<0.05);T_(4)组WSC和LA含量显著提高(P<0.05),pH值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T_(5)和T_(7)组的LA和AA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粗蛋白(CP)含量显著降低(P<0.05);T_(6)组WSC、LA和AA含量显著提高(P<0.05),CP含量显著降低(P<0.05);3)在微生物多样性上,各组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均为肠杆菌属(占比19.3%~41.3%)和乳植杆菌属(占比12.0%~40.0%);与对照组相比,T_(3)、T_(5)、T_(7)组的乳植杆菌属、片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其中T_(3)组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添加剂处理能够改善蚕豆秸秆青贮料的感官和青贮品质,调整青贮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乳酸菌联合3%蔗糖处理的青贮发酵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秸秆 添加剂 青贮品质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复种饲用燕麦种植模式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腾飞 马霞 +6 位作者 刘金龙 王斌 张译尹 李佳旺 马江萍 王小兵 兰剑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7,共11页
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燕麦种植模式,以燕麦、箭筈豌豆和毛苕子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混播模式和3种单播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草地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复种燕麦混播模式相较燕麦单作在土地... 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燕麦种植模式,以燕麦、箭筈豌豆和毛苕子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混播模式和3种单播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草地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复种燕麦混播模式相较燕麦单作在土地资源利用、生产力提升、营养品质改善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复种燕麦混播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土地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1%,复种燕麦×箭筈豌豆对草地生产力提高效果明显,其中干草产量(8.37 t·hm^(-2))、粗蛋白产量(1049.58 kg·hm^(-2))和经济效益(8817元·hm^(-2))较复种燕麦单作显著提高了16.97%、42.49%和30.89%。复种燕麦×毛苕子对营养价值改善明显,其中粗蛋白含量(13.33%)和相对饲喂价值(114.55)较复种燕麦单作显著提高了29.92%和17.78%。综上,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麦后复种模式,对牧草需求量大,可优先选择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对牧草营养品质要求较高,推荐燕麦×毛苕子混播模式。研究结果对宁夏引黄灌区耕地资源潜力的挖掘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混播 粗蛋白产量 营养品质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株丹参根内生细菌对宿主生长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召 李晓帆 +5 位作者 孙莉琼 黄智 许垒 鲁霆 唐晓清 王康才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8,共1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株内生细菌对丹参生长、生理及药用品质的影响,为丹参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备选菌种资源。将从丹参根部分离出的3株内生菌(Mesorhizobium amorphae B546、Bacillus thuringiensis NB49、B.thuringiensis Bt12)对其幼...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株内生细菌对丹参生长、生理及药用品质的影响,为丹参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备选菌种资源。将从丹参根部分离出的3株内生菌(Mesorhizobium amorphae B546、Bacillus thuringiensis NB49、B.thuringiensis Bt12)对其幼苗进行灌根处理,测定处理后不同时间(7、14、28、42、56 d)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并于采收期测定其根内8种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3株内生菌均可显著促进丹参生物量的积累,处理56 d后,主根直径、地上及地下部分干重均较对照(CK)显著增加(P<0.05),为CK的1.21~2.49倍。内生菌处理对丹参的生理指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B.thuringiensis Bt12的促进效果最佳,在处理42 d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叶绿素、玉米素(ZT)、6-苄氨基嘌呤(6-BA)和生长素(IAA)为CK的1.36~2.18倍。3株内生菌对丹参活性成分的积累有不同影响,其中B.thuringiensis Bt12可显著促进总丹参酮及总丹酚酸的积累,含量分别为CK的2.10和1.37倍;M.amorphae B546与B.thuringiensis NB49能促进总丹参酮的积累,含量分别为CK的1.08和1.34倍,但抑制了酚酸类物质的合成,总酚酸含量分别为CK的92.21%和69.29%。因此,供试的3株丹参内生菌对丹参的生长、生理代谢和活性成分的积累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以B.thuringiensis Bt12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可作为丹参专用微生物肥料开发的备选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内生菌 微生物肥料 促生长 药用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草甸转为耕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涂晓东 崔俊芳 +4 位作者 况福虹 李春培 杜玖珍 王红兰 唐翔宇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6,共13页
20世纪60年代在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大面积高寒草甸挖渠排水后开垦为耕地,后又用于唐古特大黄等道地药材种植,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会产生重要影响。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若尔盖高寒草甸和唐古特大黄... 20世纪60年代在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大面积高寒草甸挖渠排水后开垦为耕地,后又用于唐古特大黄等道地药材种植,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会产生重要影响。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若尔盖高寒草甸和唐古特大黄土壤0~60 cm土层微生物群落特征,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开垦为耕地后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滞留含水量降低。不同深度唐古特大黄土壤pH值和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草甸土壤,碱解氮和总氮含量仅在土壤深度分别为0~20 cm和20~40 cm时显著降低。与草甸土壤相比,唐古特大黄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加而真菌多样性降低,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有益真菌相对丰度降低,潜在有害真菌相对丰度增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总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养分因子。共现网络分析表明,草甸开垦转为耕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复杂性降低,细菌形成了比真菌更复杂的共现网络。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川西北高寒草甸开垦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可为人工种植唐古特大黄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微生物群落 土地利用变化 唐古特大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向和坡位对祁连山高寒灌丛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文虎 王世林 +2 位作者 梁国玲 李文 曹文侠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明晰坡向和坡位对祁连山高寒灌丛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能够为祁连山地区高寒灌丛系统进行精准分区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祁连山地区山体不同坡向和坡位高寒灌丛为对象,对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高寒灌丛植物群... 明晰坡向和坡位对祁连山高寒灌丛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能够为祁连山地区高寒灌丛系统进行精准分区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祁连山地区山体不同坡向和坡位高寒灌丛为对象,对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高寒灌丛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光照强度和土壤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坡向和坡位对高寒灌丛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结果表明:草本和灌木的高度、盖度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在下坡位最高(P<0.05)。β多样性在阴坡最高、半阳坡最低(P<0.05)。草本、灌木和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随坡位的上升而呈降低趋势。光照强度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均在下坡位显著高于上坡位。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坡向和坡位主要通过影响光照强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草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而坡向和坡位主要通过影响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速效氮含量影响灌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在山地小尺度地形条件下,坡向和坡位主要通过影响光照、水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等因子进而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分布格局。因此,对山地高寒灌丛系统进行精准分区利用管理及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时,应考虑小尺度地形条件下坡向和坡位变化引起的植物群落微生境条件及植被分布格局异质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植物多样性 坡向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8份老芒麦资源农艺性状与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虎 梁国玲 +2 位作者 刘文辉 王凤宇 李文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为了综合评价青藏高原区老芒麦资源的特点,本研究在海晏县开展了8份老芒麦资源的农艺性状与生产性能综合评价试验,分析了不同老芒麦资源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特征,揭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因素,采用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对供试老芒麦... 为了综合评价青藏高原区老芒麦资源的特点,本研究在海晏县开展了8份老芒麦资源的农艺性状与生产性能综合评价试验,分析了不同老芒麦资源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特征,揭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因素,采用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对供试老芒麦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优质的老芒麦资源。结果表明:2龄时,16-364、17-195植株较高,为108.1和109.0 cm;16-093草层高度最高、单株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36.8 cm,170.3 g;15-025、17-195分蘖数较多,为123和124枝·株^(-1)。3龄时,17-195植株最高、冠幅最大,分别为122.7 cm、140.8 cm;16-093草层高度最高、单株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1.8 cm,234.7 g;15-025分蘖数最多,为456枝·株^(-1)。结构方程表明,株高和分蘖数是影响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关键因子,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093饲草生产性能更高、更稳定,是适宜海北州种植的最佳老芒麦资源,可作为下一步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生产性能 资源 饲草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及其与绿肥协同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蕊 常单娜 +3 位作者 周国朋 高嵩涓 柴强 曹卫东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10,共15页
氧化亚氮(N_(2)O)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农业活动是N_(2)O的重要排放源。土壤N_(2)O排放主要源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受土壤pH值、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质地、温度和外源碳氮投入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 氧化亚氮(N_(2)O)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农业活动是N_(2)O的重要排放源。土壤N_(2)O排放主要源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受土壤pH值、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质地、温度和外源碳氮投入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利用绿肥实现化肥减施、驱动土壤健康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关于绿肥参与N_(2)O排放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种植利用绿肥对N_(2)O排放的影响受绿肥种类、土壤理化性状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绿肥主要通过调控土壤无机氮含量影响N_(2)O排放,绿肥生长期间能够吸收土壤盈余的无机氮,翻压后能够替代部分氮肥,通过减少硝化和反硝化底物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但同时存在由于绿肥腐解引发的有机氮矿化导致的N_(2)O排放风险。可根据绿肥种植制度、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等,采用适宜的N_(2)O减排技术。南方水稻与绿肥轮作区,可减施氮肥40%,添加生物炭等碱性调理剂;华北地区主作物与绿肥轮作区,可减施氮肥15%~20%,添加化学抑制剂、结合氮肥机械化深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主作物复种、间作绿肥制度中,可减施氮肥13%~48%,结合添加硝化抑制剂、结合水肥一体化和免耕;西南地区主作物与绿肥轮作制度中,可减施氮肥15%~20%,配合缓控释肥一次性施肥和添加化学抑制剂等。重点探讨了N_(2)O减排技术在绿肥制度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期为更好发挥绿肥作用,进一步减缓N_(2)O排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氧化亚氮 影响因素 减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学喜 高英志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222,共11页
草原灌丛化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发生,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从灌丛化全球分布现状,灌丛化对降水、草地土壤水分、入渗、地表径流、蒸散发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灌丛化广泛发生在... 草原灌丛化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发生,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从灌丛化全球分布现状,灌丛化对降水、草地土壤水分、入渗、地表径流、蒸散发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灌丛化广泛发生在全球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且受到降水的显著影响。在干旱区增加降水抑制灌丛化发生,湿润区降水增加则促进灌丛化发生。灌丛化可以增加草地土壤水分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改变草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组分,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未来应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聚焦降水格局对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影响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旨在为灌丛化草原科学合理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以更好提升草原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草地生态系统 全球分布 降水 径流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下鹰嘴紫云英根系基因差异表达及相关通路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婷 陈奋奇 +3 位作者 王勇 哈雪 李亚君 马晖玲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23,共20页
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限制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鹰嘴紫云英作为优良生态草种、高效绿肥作物和优质蛋白饲草,探究其对NaCl胁迫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对提高鹰嘴紫云英的耐盐性,促进其在盐渍土中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N... 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限制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鹰嘴紫云英作为优良生态草种、高效绿肥作物和优质蛋白饲草,探究其对NaCl胁迫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对提高鹰嘴紫云英的耐盐性,促进其在盐渍土中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NaCl胁迫下不同时间点(0、12、48和72 h)的鹰嘴紫云英根系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探究鹰嘴紫云英对NaCl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与0 h相比,NaCl胁迫处理12、48和72 h后鹰嘴紫云英根系中分别有46051、45653和42869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8027、10053和11042个,下调基因38024、35600和31827个。GO富集和KEGG富集显示,鹰嘴紫云英根系主要通过氧化还原酶活性、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来响应NaCl胁迫。通过趋势分析,发现苯丙素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的差异基因在胁迫处理48 h上调表达或恢复到初始量。C2H2、C3H、NAC、MYB、WRKY和bZIP等转录因子在胁迫处理不同时间点下均有表达,可能与鹰嘴紫云英的耐盐性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鹰嘴紫云英耐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后续提高鹰嘴紫云英的耐盐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紫云英 根系 转录组 NACL胁迫 差异表达基因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