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热辣滚烫》看女性身体改造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颖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9期150-152,共3页
《热辣滚烫》是贾玲自导自演的春节档影片,该片讲述了贾玲饰演的乐莹通过减肥重塑自我的故事。电影《热辣滚烫》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口碑上针对贾玲减肥的议题产生了两极分化的观点。由于自我改造是主体对身体主导权的重新掌... 《热辣滚烫》是贾玲自导自演的春节档影片,该片讲述了贾玲饰演的乐莹通过减肥重塑自我的故事。电影《热辣滚烫》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口碑上针对贾玲减肥的议题产生了两极分化的观点。由于自我改造是主体对身体主导权的重新掌握,因此,本文以电影中的女性身体叙事为关注点,探讨《热辣滚烫》在身体叙事中的成败,以通过电影中的身体叙事观察女性主义意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辣滚烫 身体叙事 女性主义 男性凝视 叙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绘画——画手和算法的共生体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晴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9期36-40,共5页
AI绘画秉承着艺术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特征,不断延伸艺术行为发生的阈值,拓展艺术探索的空间。它以文本和算法“替代”传统艺术创作模式,扩展了艺术创作的新维度。在这个替代性创作机制中,算法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与画手以“共生... AI绘画秉承着艺术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特征,不断延伸艺术行为发生的阈值,拓展艺术探索的空间。它以文本和算法“替代”传统艺术创作模式,扩展了艺术创作的新维度。在这个替代性创作机制中,算法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与画手以“共生体”的形式,共同创造AI绘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绘画 画手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论的“性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建永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3期25-28,共4页
在国内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论被多数人认为完全是一种性理论,这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性化”。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是“泛性论”评价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泛性论”的评价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是误读。在国内文艺心理学... 在国内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论被多数人认为完全是一种性理论,这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性化”。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是“泛性论”评价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泛性论”的评价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是误读。在国内文艺心理学研究中,“泛性论”评价可分为两种:第一,否定弗洛伊德的性理论,进而全盘否定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第二,否定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同时肯定弗洛伊德理论的美学价值。“性化”直接导致对弗洛伊德理论价值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心理学 弗洛伊德理论 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坪民歌中的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承研究
4
作者 蔺丽君 柴占红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7期60-63,共4页
西坪民歌是流传在河南西南部的一种民间歌曲,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坪民歌内容丰富,分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其中部分民歌蕴含着红色文化元素。从歌词主题划分这些红色民歌主要包含宣传革... 西坪民歌是流传在河南西南部的一种民间歌曲,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坪民歌内容丰富,分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其中部分民歌蕴含着红色文化元素。从歌词主题划分这些红色民歌主要包含宣传革命、鼓励参军、激发斗志、歌颂恩人等内容,蕴含着西坪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独立的抗争精神;相忍为国、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恩精神和红军战士视死如归、以身报国的战斗精神。新时代下,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改革、注重教育传承、加强社会集体传唱、重视媒体传播等方式加强西坪红色民歌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坪民歌 红色文化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系列的影像化叙事——基于《Indoors》“消费文化”视觉考古的思考
5
作者 梁政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5期89-91,共3页
《Indoors》个展不论是在对消费文化的再现和分析上,还是在作品与展场这一与观者互动的空间设计上,都基于“视觉考古”的层面梳理了中国式消费文化的符号表征系统。本文旨在从图像系列的影像化叙事角度去深度剖析作品背后潜隐的视觉策略... 《Indoors》个展不论是在对消费文化的再现和分析上,还是在作品与展场这一与观者互动的空间设计上,都基于“视觉考古”的层面梳理了中国式消费文化的符号表征系统。本文旨在从图像系列的影像化叙事角度去深度剖析作品背后潜隐的视觉策略,在新媒体视域下,为反思作为系列的符号如何再现静止图像的“时间性”表达,及其与影像语言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系列 影像化叙事 消费文化 符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淮兵作品
6
作者 刘淮兵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0期F0003-F0003,共1页
作品主题:《徽州的诗意》徽州多变的天气,最喜欢看它山间云雾的缭绕,像仙境和梦境,不管自己怎么锤炼技法也表现不出它的千变万化。林间路边、墙角檐下随意开放的鸡冠花、紫藤花,点缀着写生旅程的快乐。
关键词 紫藤花 作品主题 鸡冠花 仙境 徽州 旅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社会背景下女性容貌焦虑现象分析
7
作者 沈昕 方宝燕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7期37-40,共4页
最近几年社会中频繁出现的容貌焦虑现象,成为困扰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理问题。消费社会的背景下,造成女性容貌焦虑的主要机制和原因可以从消费文化、社交媒体、女性自我呈现三个方面来分析,消费文化利用消费制造出女性虚假的容貌需求,... 最近几年社会中频繁出现的容貌焦虑现象,成为困扰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理问题。消费社会的背景下,造成女性容貌焦虑的主要机制和原因可以从消费文化、社交媒体、女性自我呈现三个方面来分析,消费文化利用消费制造出女性虚假的容貌需求,社交媒体加剧了女性群体的体象障碍,而容貌在女性群体中带有着强烈的指标属性,引发女性自身对于美貌的追求。因此可以从女性主体和社会客体两个角度展开思考,以化解当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女性容貌焦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女性容貌焦虑 体象障碍 身体 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化时空观念的形成及特征
8
作者 陈友峰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0期4-9,共6页
时空是一种物理学概念,而时空观念则是历史文化的建构。古代中国文化的时空观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变的。《周易》的“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的时空观念和《荀子》... 时空是一种物理学概念,而时空观念则是历史文化的建构。古代中国文化的时空观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变的。《周易》的“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的时空观念和《荀子》“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列星随旋,日月遞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时空观念,奠定了时空融合的循环型时空观的基础;杨雄构建的“宇宙模式,呈现出一个循环往复、变化不止的周期性运动的世界,并把阴阳学说纳入其中,把时间范畴“四时”的周期性更替和演变,与作为“空间”范畴的“四方”紧密相连,在把“时间”空间化的同时,也把“空间”时间化,使寓时于空的循环时空观念进一步系统化;张衡和王蕃突破传统的“天圆地方”学说,提出“浑天说”则加强了对这一时空观念的认知;此后,张理所建构的宇宙构成和运行模式与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通书二卷》、黎清德所编在《朱子语类》,以及来集之在《易图亲见》、清人胡煦在《周易函书》、胡渭在《易图明辨》、催述在《易卦图说》等著作中所论,基本是在古代“气化论”的基础上将阴、阳运动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通过精致的理论建构糅合一起,对汉代以来宇宙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丰富、补充和理论上的细化。这一时空观念的形成对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空间 盖天说 浑天说 循环式时空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户时代(1603—1868)《芥子园画传》和刻本初探
9
作者 李杰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9期74-78,共5页
《芥子园画传》(亦称《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明清时期著名的绘画技法图谱。江户时代(1603-1868),“唐本”《芥子园画传》传入日本后,被数次重刻、翻印、并施加训点假名,最终形成版本各异的“和刻本”《芥子园画传》。文章重点对1748年“... 《芥子园画传》(亦称《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明清时期著名的绘画技法图谱。江户时代(1603-1868),“唐本”《芥子园画传》传入日本后,被数次重刻、翻印、并施加训点假名,最终形成版本各异的“和刻本”《芥子园画传》。文章重点对1748年“河南楼宽延版”《芥子园画传》、1800年《芥子园画传考》、1819年《译本芥子园画传》三种和刻本的内容、特点、影响等加以探讨,旨在梳理《芥子园画传》在江户时代的传播与接受轨迹,明确其在中华文化域外传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园画传 和刻本 江户时代 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真人诗词中的生命之美
10
作者 季芳 钱君仪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0期113-115,共3页
道家自古以来致力于对人的自然与精神生命的探索,在精神的时空中寻找出路,寻找生命永恒的承诺。这种追求与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道家真人们的事迹、神迹以及创作的诗篇中。基于历代得道真人的诗词,探讨其中具备的不同于世俗诗人的质,阐... 道家自古以来致力于对人的自然与精神生命的探索,在精神的时空中寻找出路,寻找生命永恒的承诺。这种追求与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道家真人们的事迹、神迹以及创作的诗篇中。基于历代得道真人的诗词,探讨其中具备的不同于世俗诗人的质,阐述其中呈现的生命超越之美、生命能量之美,踏碎虚空的极致境界,超凡脱俗的高维度,探讨生命美学尚未重点论述的领域,探寻中国美学有待开拓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美学 道家真人 诗词 高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藤百合子非完美美学及其理论效应
11
作者 徐晓蕾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9期4-9,共6页
西方美学有完美美学传统,即客体越完美,主体就越愉悦。与之相反,日裔美籍美学家齐藤百合子发现,东方美学尤其是日本美学具有非完美美学传统,即对破旧的、模糊的、贫乏的、残缺的事物保持积极的审美欣赏热情。这种非完美美学恰好可以满... 西方美学有完美美学传统,即客体越完美,主体就越愉悦。与之相反,日裔美籍美学家齐藤百合子发现,东方美学尤其是日本美学具有非完美美学传统,即对破旧的、模糊的、贫乏的、残缺的事物保持积极的审美欣赏热情。这种非完美美学恰好可以满足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对于扩大自然审美对象范围的诉求,因此齐藤百合子将之引入到环境美学领域,提出了“非美自然美学”,将自然审美从优美自然拓展到非美自然,切实推进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对非美自然的重视,体现了东方美学对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藤百合子 非完美美学 非美自然 环境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件到一次——艺术原真性的丧失与恢复
12
作者 张智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8期72-76,共5页
艺术的原真性主要有两个维度的定义:就“一件”的物质上的艺术品,艺术的原真性指的是艺术品制作历史的唯一;就“一次”的表演艺术,艺术的原真性强调表演与欣赏的即时即地,指的是表演事件的唯一。而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原真性不断... 艺术的原真性主要有两个维度的定义:就“一件”的物质上的艺术品,艺术的原真性指的是艺术品制作历史的唯一;就“一次”的表演艺术,艺术的原真性强调表演与欣赏的即时即地,指的是表演事件的唯一。而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原真性不断遭到破坏。但对原真性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古德曼与格罗伊斯分别从制作历史与艺术接受的角度对原真性的内涵做出进一步扩充。复制技术时代,艺术原真性的恢复正在于打破一成不变的原作观、真品观,将原真性理解为随艺术接受而实时变动的艺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 复制技术 制作历史 艺术接受 数字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潮《幽梦影》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13
作者 伏爱华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1期123-125,共3页
本文通过对张潮《幽梦影》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意象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而贯穿其中的是主体的审美情感。因此在张潮眼中,自然物已不是实在之物,而是人的情思灌注其中的“物”,由此体现... 本文通过对张潮《幽梦影》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意象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而贯穿其中的是主体的审美情感。因此在张潮眼中,自然物已不是实在之物,而是人的情思灌注其中的“物”,由此体现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审美物象,而是复合的审美意象。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过多地沉溺于技术之物,而遗忘了自然之物,张潮的自然审美意象让我们重新发现那个被遮蔽的自然物,同时也重新发现我们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潮 幽梦影 植物意象 审美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伦娜·阿尔梅达身体艺术研究——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理论
14
作者 王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6期16-20,共5页
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探索葡萄牙艺术家海伦娜·阿尔梅达在20世纪的身体艺术实践。阿尔梅达的身体艺术融汇绘画、摄影及表演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她以身体为媒介,以摄影手段完成其创作实践,其中对空间的探索打破... 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探索葡萄牙艺术家海伦娜·阿尔梅达在20世纪的身体艺术实践。阿尔梅达的身体艺术融汇绘画、摄影及表演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她以身体为媒介,以摄影手段完成其创作实践,其中对空间的探索打破了二维绘画的传统。而梅洛-庞蒂关于绘画及身体的理论,有助于对阿尔梅达身体艺术的缘由、艺术观念及实现方式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娜·阿尔梅达 梅洛-庞蒂 身体 女性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继续融合还是分道扬镳:也谈民族声乐的发展问题
15
作者 曾丽蓉 向遵红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9期67-70,共4页
民族声乐的发展曾经历过建国之初“土洋之争”的阵动,自80年代开始进入与美声方法论相互融合的快速发展期,在无数前辈们的共同努力下到2000年左右基本完成了学科理论的构建,其结构体系与美声方法论基本保持一致。但自2000年田青老师在... 民族声乐的发展曾经历过建国之初“土洋之争”的阵动,自80年代开始进入与美声方法论相互融合的快速发展期,在无数前辈们的共同努力下到2000年左右基本完成了学科理论的构建,其结构体系与美声方法论基本保持一致。但自2000年田青老师在青歌赛上提出“千人一声”的质疑到2013年青歌赛赛制取消后,民族声乐实际已进入审美分裂与技术崩塌的边缘状态,民美技术理论的几十年融合之路已然失败。那么民族声乐的发展是继续融合还是分道扬镳?本文将从美声方法论非科学性的分析中展开主体性的反思批判,且对民族声乐进行现象学的分析与跨学科的新路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声乐 土洋之争 “主体性”建构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路径探析——以《中国美术报》为例
16
作者 韩帅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1期53-55,共3页
在融媒体时代的浪潮中,传统报业的内容优势难以发挥,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市场行情低迷。在这场信息传播领域变革的关键节点,《中国美术报》深挖优质内容,创新内容形式,积极拓展传播渠道,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形象。... 在融媒体时代的浪潮中,传统报业的内容优势难以发挥,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市场行情低迷。在这场信息传播领域变革的关键节点,《中国美术报》深挖优质内容,创新内容形式,积极拓展传播渠道,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努力打破传统美术报纸的固有局限,实现与新媒体时代的有机融合,旨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媒体转型 中国美术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经济视域下新建本科美育效能提升策略
17
作者 丁兆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4期47-49,共3页
美学经济的提出打破了经济学与美学的理论藩篱,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高校美育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新建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维启迪和路径选择。通过把握美... 美学经济的提出打破了经济学与美学的理论藩篱,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高校美育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新建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维启迪和路径选择。通过把握美育工作新定位、推动美育资源融合、创新管理制度、营造校园文化,本文提出了新建本科高校提升美育效能的改革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经济 高校美育 新建本科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蒋孔阳先生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
18
作者 吴家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是蒋孔阳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部断代史著作。蒋孔阳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成功地确立了他的实践美学论思想及人本主义的美学观点。蒋孔阳先生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他坚定...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是蒋孔阳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部断代史著作。蒋孔阳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成功地确立了他的实践美学论思想及人本主义的美学观点。蒋孔阳先生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他坚定认为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创造性实践的产物这一美论思想打下坚实的唯物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先秦 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画到美术: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历程研究
19
作者 程熠 张为民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4期50-52,共3页
二十世纪前期制度化的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轫于“癸卯学制”下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后经时代变迁、政权更迭、思想发展逐渐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师范学校美术课程体系。本文基于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相关的史料文本,对中等师... 二十世纪前期制度化的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轫于“癸卯学制”下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后经时代变迁、政权更迭、思想发展逐渐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师范学校美术课程体系。本文基于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相关的史料文本,对中等师范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作了详实的分期梳理,力图完整理清其美术课程从“图画”走向“美术”的演进动态与课程样态,进而生成由“萌芽期”到“完善期”这一美术课程发展历程的历史脉络,以期为当下师范院校美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历史经验的启示与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课程 图画课程 中等师范教育 二十世纪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湘“辣”文化的“阳刚”美学精神
20
作者 赵洪涛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1期32-37,共6页
湖湘“辣”文化中刻着“阳刚”的基因。湖南人嗜吃辣椒转化为一种鲜明的地域文化品格:表现在湘菜中,就是湖南人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表现在性别意识中,是湖南人推崇女性的爽朗、泼辣、热情之美;表现在社会人格上,是湖南人敢于不平则鸣、... 湖湘“辣”文化中刻着“阳刚”的基因。湖南人嗜吃辣椒转化为一种鲜明的地域文化品格:表现在湘菜中,就是湖南人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表现在性别意识中,是湖南人推崇女性的爽朗、泼辣、热情之美;表现在社会人格上,是湖南人敢于不平则鸣、砥砺革命的湖湘文化人格;表现在近现代湖湘文学中,是文学作品中那种泼辣、刚劲、平直的风格。将湖湘文化与江南文化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表现为“崇高”之美,后者表现为“优美”。湖湘“辣”文化“阳刚”美学精神与《周易》“阳尊阴卑”的美学思想秘响旁通。从现实上看,湖湘“辣”文化的“阳刚”美学精神对时下过度“阴柔”的社会审美风气具有补偏救弊的现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 “辣”文化 “阳刚”美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