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010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下肢皮肤形变的跑步压缩裤的分区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捷 杨可可 叶梦婷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为了探讨动态运动状态下跑步压缩裤对皮肤形变的影响,选取5名健康男性业余跑步运动员,通过体表描线实验法,测量其在前迈、落地和后摆3个关键动作下的下肢皮肤形变,基于实验结果,设计制作了压缩裤样品,并进行了穿着舒适性的主观评价。结... 为了探讨动态运动状态下跑步压缩裤对皮肤形变的影响,选取5名健康男性业余跑步运动员,通过体表描线实验法,测量其在前迈、落地和后摆3个关键动作下的下肢皮肤形变,基于实验结果,设计制作了压缩裤样品,并进行了穿着舒适性的主观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姿势下皮肤的横向变化量在整体上相差不大,形变率在-4%~8%之间;纵向上皮肤变化量在臀部和腿部的变化明显,特别是膝盖部位的拉伸形变最为显著,达30%以上;压缩裤的分区设计能够给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舒适性和体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压缩裤 皮肤形变 服装结构 分区设计 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青年女性胸型分类
2
作者 周捷 杨雨琪 刘家秀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针对西北地区女性的胸型分类问题,采用三维人体扫描技术对西北地区148名18~25岁女性进行了全面测量。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从中提取出5个能够全面表征西北女性胸部立体形态的关键因... 针对西北地区女性的胸型分类问题,采用三维人体扫描技术对西北地区148名18~25岁女性进行了全面测量。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从中提取出5个能够全面表征西北女性胸部立体形态的关键因子:乳房高度、形态、围度、位置和面积。基于胸部外扩程度、丰满度和乳房相对身体高度等指标,进一步将胸型细分为27个类型,并明确了每种类型的具体取值范围。为了更加精细地刻画胸型特征,对75B号胸型女性进行了专项分析,将其细分为水滴型、外扩型和圆盘型3种,并绘制了每种胸型的正面、横截面和侧视图,以细化胸型特征描述。研究通过三维空间视角提供了更详细的胸部形态表征数据,为文胸尺寸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形态 胸型分类 青年女性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毛羽纱线的高品质再造成纱技术及应用
3
作者 夏治刚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2-24,共3页
短纤纱成形的本质是将散纤维加工成按纵向有序排列的线性集合体。短纤纱成形方法主要有开放端和握持端纺纱^([1])。开放端纺纱以转杯纺、涡流纺为代表,共同点在于:纤维须条在非握持状态下加捻成纱,加捻、卷绕位置分开,实现高速成纱;开... 短纤纱成形的本质是将散纤维加工成按纵向有序排列的线性集合体。短纤纱成形方法主要有开放端和握持端纺纱^([1])。开放端纺纱以转杯纺、涡流纺为代表,共同点在于:纤维须条在非握持状态下加捻成纱,加捻、卷绕位置分开,实现高速成纱;开放端纺纱以纤维缠绕结构为主,其中转杯纺以纤维搭接加捻缠绕方式成形,纱体呈内紧外松式层状包缠结构^([2]);涡流纺以前纤维尾端连续包缠后纤维头端的方式包缠成纱,纱体纤维呈螺旋直径递增的单螺旋包缠结构^([3]),纱表面光洁度、紧密度高,对应织物抗起球等级高。但包缠成纱结构决定了纱体纤维内外转移不足、抱合力差^([4]),纱强低、纱表摩擦易解缠,严重制约纱线高强稳固的高品质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羽纱线 短纤纱 高品质成纱技术 转杯纺 涡流纺 环锭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伤口微环境智能调控的纤维材料
4
作者 吴金丹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5-17,共3页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慢性疾病高发,由此引发的慢性伤口问题日益严峻。这些伤口常伴随持续的炎症反应、高血糖环境诱发的细菌快速滋生以及过量渗液的产生,不仅延缓伤口愈合,还可能进一步引发感染和全身性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慢性疾病高发,由此引发的慢性伤口问题日益严峻。这些伤口常伴随持续的炎症反应、高血糖环境诱发的细菌快速滋生以及过量渗液的产生,不仅延缓伤口愈合,还可能进一步引发感染和全身性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伤口微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创面愈合过程^([1-2]),而传统的伤口护理方法在微环境调控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满足慢性伤口治疗的复杂需求。本研究团队通过纤维结构设计实现微环境pH、湿度等重要因素的调控,进而促进伤口的抗感染和修复,为慢性伤口的精准管理与高效治疗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微环境 智能纤维 纳米酶 长效抗菌 可控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敏电子织物在多学科交叉驱动下的应用拓展
5
作者 田明伟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8-21,共4页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可穿戴技术作为极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前沿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率先提出以来,便正式开启了其意义深远且影响广泛的技术演进征程。该技术创新性地将多媒体、传感器及无线通...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可穿戴技术作为极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前沿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率先提出以来,便正式开启了其意义深远且影响广泛的技术演进征程。该技术创新性地将多媒体、传感器及无线通信等技术融合于日常使用的纺织品中,并支持手势、眼动等多种交互方式,显著拓展了人与设备之间的交互边界^([1])。历经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与创新,可穿戴技术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技术成熟度稳步提升,研究重点也从早期聚焦于原型技术的开拓,转向更具实际价值的应用研究,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广泛应用的浪潮^([2])。纺织品作为“人类的第二层皮肤”,与人体接触时间超过98%,这使其成为可穿戴技术的理想载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敏电子织物 柔性可穿戴技术 医用智能纺织品 离电式织物触摸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物基柔性电子器件的全印刷制造与应用
6
作者 吴伟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3,共3页
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中,纺织行业正经历着深刻转型,纺织青年科学家作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新生力量,其研究成果备受瞩目。2024年12月21日,本刊编辑部举办了以“智融纺织,绿动未来,共筑纺织科技新生态”为主题的第二届纺织青年... 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中,纺织行业正经历着深刻转型,纺织青年科学家作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新生力量,其研究成果备受瞩目。2024年12月21日,本刊编辑部举办了以“智融纺织,绿动未来,共筑纺织科技新生态”为主题的第二届纺织青年科学家论坛。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教授受邀作视频报告。同时,来自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深圳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本校的青年科学家为论坛做了精彩的报告。本次推出的第二届纺织青年科学家论坛观点精要,汇集了11位作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涵盖了纺织材料的创新研发、智能纤维及智能可穿戴纺织品制造技术的突破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纺织工艺等诸多关键议题。每一项成果都展现了青年科学家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研究不仅代表了纺织科研的新方向,也为行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刊将这些观点精要呈现给每一位读者,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学术观点,来促进纺织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激发更多创新灵感,助力纺织行业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共同书写纺织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基柔性电子器件 全印刷电子技术 智能穿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位芳纶纤维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关键技术
7
作者 郑环达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3-35,共3页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简称对位芳纶,是由对苯二甲酰氯和对苯二胺缩聚制得的全对位聚芳酰胺^([1])。对位芳纶大分子结构中苯环与酰胺键上羰基和氮原子间形成共轭大π键,苯环上对位共价键具有较高内旋位能,由此产生的较大分子间氢键作用...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简称对位芳纶,是由对苯二甲酰氯和对苯二胺缩聚制得的全对位聚芳酰胺^([1])。对位芳纶大分子结构中苯环与酰胺键上羰基和氮原子间形成共轭大π键,苯环上对位共价键具有较高内旋位能,由此产生的较大分子间氢键作用使纤维表现出优异的强度模量、耐高温性、耐化学性、本质阻燃和质轻耐磨性,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尖端领域用重要基础材料^([2])。近年来,随着对位芳纶纤维生产日益成熟与产量持续增长,其在军事技术、工业防护、运动材料等民用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获取染色产品需求显著增加^([3])。但对位芳纶纤维水基着色难、污染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扩大应用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 对位芳纶 水基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下空气层量化表征及其在功能性服装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张利华 倪嘉明 肖平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7-96,共10页
为提升功能性服装的防护性、舒适性与合体性,系统分析了衣下空气层量化表征方法的应用现状、优势与局限,探讨其在功能性服装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现有的量化表征方法虽然可以准确描述单层服装下的静态空气层特征,但在动... 为提升功能性服装的防护性、舒适性与合体性,系统分析了衣下空气层量化表征方法的应用现状、优势与局限,探讨其在功能性服装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现有的量化表征方法虽然可以准确描述单层服装下的静态空气层特征,但在动态环境、多层结构和人体运动影响下,测量精度与实时性均存在不足;研究重点从单一性能向多性能交互综合评估转变;现用于传热机制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动态气隙分布的探讨较少,与智能材料的结合还亟待创新,部分功能性服装的产品化进程仍显不足。未来研究应该聚焦于集成多模态传感测量技术,构建动态空气层传热模型,实现衣下空气层的精准测量与动态调控,推动服装智能化集成设计。研究结果可为高性能、智能化功能性服装的设计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下空气层 量化表征 功能性服装 着装人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蛋白/纤维素纳米纤维复合纤维的制备及交联改性
9
作者 徐敏杰 唐树淇 +3 位作者 俞春兰 江灿辉 岳程飞 蔡光明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改善胶原蛋白纤维机械性能差、热稳定性差及遇水溶解等问题,引入纤维素纳米纤维(CNF)为增强组份,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胶原蛋白/CNF复合纤维,并采用1-乙基-3-(3-二甲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丁二酰亚胺(EDC/NHS)对其进行交联改... 为改善胶原蛋白纤维机械性能差、热稳定性差及遇水溶解等问题,引入纤维素纳米纤维(CNF)为增强组份,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胶原蛋白/CNF复合纤维,并采用1-乙基-3-(3-二甲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丁二酰亚胺(EDC/NHS)对其进行交联改性,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力学分析研究了胶原蛋白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CNF的引入可显著改善胶原纤维的力学性能,与纯胶原蛋白纤维相比,胶原蛋白/CNF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度提高了29.31%,经过交联改性后的胶原蛋白/CNF复合纤维断裂强度提高了72.40%;胶原蛋白/CNF复合纤维表面出现皱纹和微取向结构,且具有较高的分子间作用力和规整的结晶结构,保持了完整的胶原蛋白二级结构;胶原蛋白/CNF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胶原复合纤维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纤维素纳米纤维 湿法纺丝 交联浴交联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CdS固溶体光催化材料改性及其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育豪 卢定泽 +2 位作者 王雨 黄迪 李龙龙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1-32,共12页
硫化镉锌(ZnCdS)作为双金属硫化物固溶体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领域,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光吸收范围有限及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不高等问题。文章阐述了ZnCdS固溶体的结构特性,多样化制备方法与创新改性策略。在标志性实验工作中,重点... 硫化镉锌(ZnCdS)作为双金属硫化物固溶体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领域,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光吸收范围有限及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不高等问题。文章阐述了ZnCdS固溶体的结构特性,多样化制备方法与创新改性策略。在标志性实验工作中,重点阐述了通过微观形貌调控、构筑异质结及缺陷工程等手段对ZnCdS固溶体进行改性的研究进展。优化后的ZnCdS材料的光吸收范围得到有效拓宽,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光催化效率显著增强。系统分析了影响ZnCdS光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并详尽阐述了其在环境治理与能源转化等关键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显著成效,为未来该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CdS固溶体 光催化 形貌结构 异/同质节 缺陷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展与前景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美利 张葆龙 +1 位作者 邹海华 陈超余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高效能源供应成为关键问题,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作为新型能量收集技术备受关注。传统织物基TENG虽具柔性,但输出性能有限,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TENG应运而生,其纳米纤维膜可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在多领域潜力巨大。综...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高效能源供应成为关键问题,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作为新型能量收集技术备受关注。传统织物基TENG虽具柔性,但输出性能有限,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TENG应运而生,其纳米纤维膜可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在多领域潜力巨大。综述了电纺纳米纤维基TENG的发展现状,涵盖其构建方式、提高摩擦电性能的机理与方法(包括纳米纤维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器件结构优化),以及在仿生、健康检测、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发现,通过材料优化、结构调控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其性能。综上,电纺纳米纤维基TENG虽取得进展,但仍需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应聚焦开发复合型设备、引入先进算法技术、探索与其他装置结合的新模式,并寻找新制造方法降低成本,以推动其更广泛应用,为可穿戴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纳米发电机 静电纺丝 纤维基 柔性可穿戴 自供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纤维素-螺吡喃光致变色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2
作者 张帆 李艺琳 +3 位作者 蔡再生 黄旭明 陆少锋 刘慧景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因其快速的响应能力、直观可视化的颜色变化等特点,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而大多数螺吡喃衍生物易溶于溶剂,难溶于水,导致使用受限。为开发水溶性螺吡喃,以硅烷化螺吡喃(SP)和纤维素纳米晶(CNC)为原料,通过接枝... 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因其快速的响应能力、直观可视化的颜色变化等特点,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而大多数螺吡喃衍生物易溶于溶剂,难溶于水,导致使用受限。为开发水溶性螺吡喃,以硅烷化螺吡喃(SP)和纤维素纳米晶(CNC)为原料,通过接枝聚合得到水溶性纳米纤维素-螺吡喃光致变色高分子材料(CNC-SP)。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等对CNC-SP及织物进行测试表征。结果显示:CNC-SP具有水溶性,与常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相容性较好;当紫外光照射200 s时,CNC-SP由橙色变成红色;采用可见光照射180 s时,颜色恢复,具有可逆变色性。研究发现CNC-SP可作为Pickering稳定剂,得到稳定性较好的光致变色Pickering乳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浸轧整理即可将水溶性CNC-SP整理到棉织物上,得到匀染性较好的的光致变色棉织物,所获得的光致变色棉织物在经过20次的可逆变化后,仍具有良好的变色性能,但是耐皂洗牢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螺吡喃 光致变色 水溶性 Pickering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文山彝族倮支系女子上衣结构研究
13
作者 赵佳音 王羿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07-115,共9页
为了进一步挖掘云南文山彝族倮支系服饰中蕴含的传统服饰文化信息,通过对文山彝族倮支系女子服饰样本进行信息采集、测绘和结构图复原,并运用多重证据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了文山彝族倮支系女子服饰的配伍与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文山各县... 为了进一步挖掘云南文山彝族倮支系服饰中蕴含的传统服饰文化信息,通过对文山彝族倮支系女子服饰样本进行信息采集、测绘和结构图复原,并运用多重证据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了文山彝族倮支系女子服饰的配伍与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文山各县地的彝族倮支系女子服饰在造型与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辨族别异”的符号化功能;且该支系女子上衣结构均以“十字平面”裁剪为核心,衣身松量在自然环境和稻作文化影响下,始终处于我国南方民族的紧袖窄衣和北方民族宽袍大袖的中间状态,其衣身结构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稳定的文化基因;此外,圆领、交领、直袖的上衣款式是彝人对华夏服饰文化元素的承袭与认同,具有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彝族 倮支系 女子上衣结构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用性能的铁氧体吸波涂层织物制备
14
作者 朱韩飞 刘亚琼 王利君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67-79,共13页
为得到高屏蔽效能兼具优良服用性能的吸波型电磁屏蔽织物,采用铁氧体涂层赋予金属基电磁屏蔽织物吸波特性,研究涂层制备工艺对织物屏蔽效能及服用性能的影响。运用多指标正交试验分析了涂层涂覆对织物屏蔽效能和服用性能的影响,采用综... 为得到高屏蔽效能兼具优良服用性能的吸波型电磁屏蔽织物,采用铁氧体涂层赋予金属基电磁屏蔽织物吸波特性,研究涂层制备工艺对织物屏蔽效能及服用性能的影响。运用多指标正交试验分析了涂层涂覆对织物屏蔽效能和服用性能的影响,采用综合评分法得到了屏蔽效能与服用性能最优的涂层制备工艺,并建立了铁氧体涂层织物电磁屏蔽效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涂层涂覆后织物屏蔽效能得到了提升,耐用性变好、热湿舒适性变差,织物外观更加硬挺、不易皱、合体性较差;最优涂层工艺为3^(#)镀银纤维面料(全银)、铁氧体含量52.5%、涂层厚度0.15 mm、烘干温度110℃;构建的屏蔽效能模型预测精度达9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体吸波涂层 电磁屏蔽效能 服用性能 热湿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曙红Y后修饰Zr-MOF及光化学清除Cr(Ⅵ)离子和活性染料
15
作者 王洋 刘洁 +2 位作者 秦颖彤 翟薇丽 李庆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为了开发能够高效光催化还原Cr(Ⅵ)和降解活性染料的新型双功能光催化剂,将光敏剂曙红Y(EY)原位内嵌于Zr-MOF中,制备了新型EY@Zr-MOF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对其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并探究其光催化还原Cr(... 为了开发能够高效光催化还原Cr(Ⅵ)和降解活性染料的新型双功能光催化剂,将光敏剂曙红Y(EY)原位内嵌于Zr-MOF中,制备了新型EY@Zr-MOF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对其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并探究其光催化还原Cr(Ⅵ)和降解活性深蓝K-R(K-R)的效能。结果显示:在500 W汞灯下,Cr_(2)O_(7)^(2-)的浓度在70 min内从27.99 mg/L降至0.57 mg/L,光催化还原效率为97.94%,还原速率常数为0.0495 min^(-1);相同条件下,360 min内K-R的质量浓度从12.89 mg/L降至0.18 mg/L,光催化降解效率和反应速率常数分别达到98.60%和0.01038 min^(-1)。瞬态光电流响应(TPR)、电化学阻抗(EIS)及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分析发现,光电流强度提升及界面电阻降低是EY@Zr-MOF光催化性能提升的原因;光激发下产生的电子及超氧自由基(·O_(2)^(-))对驱动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有机框架 后修饰 光催化还原及降解 Cr(Ⅵ)和活性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基智能润湿材料界面的能量与信息传递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元丰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9-32,共4页
润湿行为在气、液、固界面间的能量与信号传递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去,种种润湿行为由于其随机发生的不稳定性往往被视为制约能量与信息高效、有序传输的因素(如电器润湿短路、雾滴遮挡光线、汽化界面阻挡散热等)。随着材料... 润湿行为在气、液、固界面间的能量与信号传递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去,种种润湿行为由于其随机发生的不稳定性往往被视为制约能量与信息高效、有序传输的因素(如电器润湿短路、雾滴遮挡光线、汽化界面阻挡散热等)。随着材料体系的精妙设计,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润湿行为来增强能量与信号的传输^([1])。例如,在电传导方面,通过设计具有特殊润湿性的材料表面,优化电荷的分离与传输路径,从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在光传播领域,润湿行为调控的光学表面能够改善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特性,进而提升光电器件的性能。此外,在热交换过程中,利用润湿行为调控的液滴形态和动态行为,可以显著增强热传导效率,实现更高效的热能转换与利用等。这些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界面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行为 纤维材料 界面 能量与信息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呼吸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樊威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2-14,共3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传统纺织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纺织品的形态与功能,更催生了以智能纺织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科技的发展,智能纺织品作为未来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传统纺织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纺织品的形态与功能,更催生了以智能纺织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科技的发展,智能纺织品作为未来纺织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正逐渐从概念迈向产业化,推动行业向智能化、功能化、个性化方向迈进。现有智能服装侧重展现前卫设计与智能体验,却未能有效攻克穿着舒适性与耐久性这两大基本难题。多数智能可穿戴产品因需抵御汗液等外界因素干扰,不得不进行封装。但封装处理致使产品透气性缺失,长时间穿戴易引发不适[1]。并且实验室阶段的智能可穿戴纺织品过度聚焦于优越的电学性能,对实际使用中的耐久性重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纺织品 纱线基器件 纤维基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稿约
18
作者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编辑部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是由西安工程大学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它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培养人才,推动现代化建设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纺织工程、材料科学、服装工程及其智能化方面有创见...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是由西安工程大学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它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培养人才,推动现代化建设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纺织工程、材料科学、服装工程及其智能化方面有创见性或实用性的研究论文与文献综述等。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及研究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工程大学 办刊宗旨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创见性 综合性学术期刊 读者对象 学术交流 培养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Na_(3)Zr_(2)Si_(2)PO_(12)陶瓷的调控及吸波性能
19
作者 陈虹余 高路 +2 位作者 董洁 渠永平 高慧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为了应对吸波材料在高温和腐蚀等恶劣环境下保持优异的性能,探讨多孔Na_(3)Zr_(2)Si_(2)PO_(12)(NZSP)陶瓷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隐身材料的可能性。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多孔NZSP材料,并利用XRD、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分析成型压力对多孔NZS... 为了应对吸波材料在高温和腐蚀等恶劣环境下保持优异的性能,探讨多孔Na_(3)Zr_(2)Si_(2)PO_(12)(NZSP)陶瓷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隐身材料的可能性。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多孔NZSP材料,并利用XRD、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分析成型压力对多孔NZSP的微观结构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成型压力为40 MPa时,在1250℃烧结4 h后,多孔NZSP陶瓷展现出较高的结晶度和均匀的孔隙分布。在厚度仅为2.1 mm时,该陶瓷在10.13 GHz的最小反射率为-12.6 dB,且其反射率小于-5 dB时的带宽达到了3.53 GHz(8.76~12.29 GHz)。与在30 MPa和50 MPa下成型的样品相比,在40 MPa下成型的多孔NZSP陶瓷表现出更好的吸波性能。实验结果说明多孔NZSP陶瓷在适宜的成型压力条件下可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验证了其在吸波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3)Zr_(2)Si_(2)PO_(12) 多孔陶瓷 固相烧结 成型压力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织物基ZnO/BaTiO_(3)/PVDF压电传感器及其性能
20
作者 申国栋 刘喜冉 +1 位作者 姚一军 孙润军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33-40,共8页
为解决现有压电传感器柔性、灵敏性不足的问题,将无机压电体压电应变常数高、有机压电体柔性好和织物基底的可穿着特性相结合,开发兼具良好压电传感性能和可穿戴性能的织物基柔性压电传感器。分别采用水热法、熔盐法合成ZnO、BaTiO_(3)... 为解决现有压电传感器柔性、灵敏性不足的问题,将无机压电体压电应变常数高、有机压电体柔性好和织物基底的可穿着特性相结合,开发兼具良好压电传感性能和可穿戴性能的织物基柔性压电传感器。分别采用水热法、熔盐法合成ZnO、BaTiO_(3)、ZnO/BaTiO_(3)压电粉体,采用流延法制备棉织物基ZnO/PVDF、BaTiO_(3)/PVDF、ZnO/BaTiO_(3)/PVDF压电传感器。采用XRD、SEM、TEM、FT-IR、XPS等表征手段研究制备工艺对材料微观结构与形貌的影响。利用激振器和数字源表评价压电传感性能,揭示压电传感机理。结果表明:ZnO/BaTiO_(3)复合压电体兼具高压电应变常数和低电阻特性,棉织物基ZnO/BaTiO_(3)/PVDF压电传感器的峰值电压为2.55 V,灵敏度为1.02 V/kPa。研究结果可为高灵敏性柔性织物基压电传感器的设计和开发提供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BaTiO_(3) PVDF 复合压电体 压电传感 柔性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