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4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希鹏 汪凯明 +5 位作者 罗薇 高玉巧 刘娜娜 郭涛 周亚彤 武迪迪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6,共13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战略突破,展现出该区煤层气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揭示其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实验分析等资料,从龙潭组煤层分布、煤岩煤质、物性、含气性以及可压裂性特...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战略突破,展现出该区煤层气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揭示其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实验分析等资料,从龙潭组煤层分布、煤岩煤质、物性、含气性以及可压裂性特征等方面入手,开展了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富集主控地质因素研究。研究表明:(1)龙潭组主力煤层具有分布稳定(厚度2.8~5.7 m)、煤体结构好(主要为原生结构煤)、镜质组含量高(平均含量79.7%)、热演化程度较高(R_(o)平均为1.9%)和灰分产率较低(平均14.3%)的特点,具备形成煤层气藏的基本条件;(2)煤储层为孔隙—裂隙型储层,微孔占比78%,其比表面积占比达99.6%,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及压裂后渗流;(3)煤层总含气量为14.0~46.7 m^(3)/t,游离气占比为39%~44%,具有“高含气、富含游离气、过饱和”及含气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特征;(4)研究区地应力适中(35~60 MPa),两向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小(<0.1),顶底板条件好,可形成良好的应力隔挡,有利于压裂改造;(5)南川地区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为沉积环境控制含煤建造、演化程度控制生烃强度、保存条件控制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构造作用 保存条件 富集主控因素 深层煤层气 龙潭组 上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阶煤层CO_(2)-ECBM技术研究与应用启示——以沁水盆地晋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永旺 崔轶男 +3 位作者 李鑫 肖翠 郭涛 张登峰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深层高阶煤层资源潜力大,但具有“强吸附、难解吸”的特点,常规开发方式难以实现效益动用。与化学驱、热力驱等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CO_(2)-ECBM(CO_(2)地质封存及强化煤层开采)技术具有节能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重效益。为明确C... 深层高阶煤层资源潜力大,但具有“强吸附、难解吸”的特点,常规开发方式难以实现效益动用。与化学驱、热力驱等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CO_(2)-ECBM(CO_(2)地质封存及强化煤层开采)技术具有节能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重效益。为明确CO_(2)吸附、解吸特性,论证CO_(2)-ECBM技术提高深层高阶煤层气采收率可行性,助力深层高阶煤层气产能释放,以沁水盆地晋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层高阶煤层CO_(2)吸附、解吸特征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平衡压力的增加,煤层对CH_(4)的吸附量逐渐增加,而受煤层孔裂隙发育特征及CO_(2)特征影响,煤层对CO_(2)的吸附量呈先持续上升再在临界压力附近骤降后大幅上升的特征。深层高阶煤层对CO_(2)的吸附能力约为CH_(4)的2~5倍,超临界CO_(2)在煤层中的吸附能力更强,CO_(2)的敏感解吸压力为CH_(4)的3/4,且吸附于煤层后,CO_(2)呈现出明显的吸附、解吸滞后特征,大比例CO_(2)以吸附封存和残余封存形式滞留在煤层中无法脱附,成为实现大规模封存CO_(2)和替换CH_(4)的有利条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明确了深层高阶煤层气开展CO_(2)-ECBM具备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矿场应用中,可通过超前注气、加大注入压力等方式提高气藏压力水平,提升竞争吸附效率,同时低敏感解吸压力也表明注入CO_(2)后返排率较高,需考虑CO_(2)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高阶煤 CO_(2)-ECBM 竞争吸附 矿场应用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深层煤岩储层特征、发育主控因素及其勘探领域——以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南屯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庚 谢颖逸 +8 位作者 侯蓓蓓 马文娟 徐慧 王玉杰 霍迎冬 张景远 刘世超 赵威 梁源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103,共15页
近年来,深层煤岩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深层煤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继致密油气、页岩油气之后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新热点。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南屯组二段(简称南二段)深层煤岩叠置发育、厚度大,深层煤岩气资源潜... 近年来,深层煤岩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深层煤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继致密油气、页岩油气之后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新热点。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南屯组二段(简称南二段)深层煤岩叠置发育、厚度大,深层煤岩气资源潜力大,是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明确深层煤岩储集层特征、主控因素及发育规律,能够进一步指导东北富煤断陷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与开发。基于呼和湖凹陷的钻井、地震资料,通过岩心、薄片观察与实验分析数据,对南二段深层煤岩优质储集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呼和湖凹陷南二段煤岩储集层具有低灰分、特低水分、中高挥发分的特点,储集空间以有机孔、裂缝和无机矿物质孔为主,孔隙度主要分布在4.5%~7.6%之间,平均为6.0%,渗透率平均为0.45×10^(-3)μm^(2),孔隙结构以微孔为主,宏孔占比高,更易于游离气赋存。沼泽化滨浅湖广泛分布,控制煤岩大面积发育,为深层煤岩气成藏提供物质来源及储集空间。优质煤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沼泽化滨浅湖广泛分布的洼槽带和陡坡带,形成的煤岩主要为光亮—半亮型原生结构煤,割理、有机孔、微裂缝发育,有机孔沟通微裂缝,孔隙连通率高,物性更佳,含气性更优,更富“游离气”,南部洼槽区和陡坡区更易于形成多种有利源储配置关系,成藏条件优越,预测资源量超万亿立方米,是呼和湖断陷深层煤岩气勘探的有利突破区,有望成为海拉尔盆地第一个万亿立方米深层煤岩气田的突破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 沼泽化滨浅湖 微裂缝 游离气 洼槽区和陡坡区 南屯组二段 呼和湖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煤层气成藏条件与选区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余琪祥 田蜜 +5 位作者 罗宇 杨帆 陈彦鄂 王烽 高玉巧 郭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层连井剖面和煤层厚度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内煤层气气源、煤岩基本特征、储层物性、含气性和保存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西山窑组煤层在沙奇凸起以北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连片分布,在沙奇凸起以南则主要分布于吉木萨尔凹陷—吉南凹陷;八道湾组煤层分割性较强,主要分布于凹陷内部分地区。(2)区内存在自源型煤层生物成因气、低成熟热成因气和深部外源型高成熟气条件。(3)煤岩有机组分以惰质组为主,镜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低(0.39%~0.47%),为低煤级煤;煤岩瓦斯气体成分主要为N_(2)、CO_(2)和CH_(4),其中N_(2)占绝对优势;煤岩总含气量中可燃气体(CH_(4))含量低。(4)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分为山前断陷富集成藏模式、深部凹陷富集成藏模式和开放斜坡逸散模式。(5)建立了煤层气评价参数和划分标准,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和吉南凹陷为煤层气勘探有利区;沙帐断褶带和石钱滩凹陷为较有利区;石树沟凹陷和古城凹陷为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评价 成藏主控因素 富集成藏模式 煤层气 东部隆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与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鞠玮 陶树 +4 位作者 杨兆彪 程家耀 尚海燕 宁卫科 吴春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可为发展深部煤层气适应性勘探开发技术提供借鉴。论文年代分布体现了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和产业发展历程:初期探索阶段(1994—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5年)、稳中求进阶段(2016—202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以来)。地质—工程“双甜点”预测是深部煤层气开发地质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地质、工程参数量化表征的基础上,借助三维地质与地质力学建模,开展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是保障效益开发的关键路径。煤储层天然裂缝的产出状态及发育程度显著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压裂前后缝网体系的连通性是决定深部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深部煤层气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是未来需重点探讨的方向之一,深化理论认识、定量刻画地质—工程条件、全方位解析影响因素是决定中国深部煤层气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内部深部—超深部煤层气将是研究和勘探开发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发展历程 地质—工程一体化 缝网连通性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实验地质》征稿简则
6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石油实验地质》是全国油气普查、勘探方面的一份学术性、技术性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本刊遵循“双百”针,提倡学术民主,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果服务,欢迎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技术性刊物 学术民主 学术交流 征稿简则 科技事业 油气勘探开发 《石油实验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实验地质》征稿简则
7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石油实验地质》是全国油气普查、勘探方面的一份学术性、技术性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本刊遵循“双百”针,提倡学术民主,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果服务,欢迎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技术性刊物 学术民主 学术交流 征稿简则 科技事业 油气勘探开发 《石油实验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实验地质》征稿简则
8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石油实验地质》是全国油气普查、勘探方面的一份学术性、技术性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本刊遵循“双百”针,提倡学术民主,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果服务,欢迎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关键词 刊物 技术性 学术民主 石油实验地质 学术性 双百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部煤层气井产量主控因素及合理压裂规模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立春 刘佳 +2 位作者 李娜 李新泽 文恒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3,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差异大,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为进一步揭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生产规律,查明气井产能关键影响因素,指导深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基于神府区块基础地质资料、生产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区内典型煤...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差异大,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为进一步揭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生产规律,查明气井产能关键影响因素,指导深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基于神府区块基础地质资料、生产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区内典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特征,从单井对比、整体规律上认识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主控因素,其中含气量和压裂规模对产量影响较大。利用皮尔逊多元相关系数回归技术对各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深层煤层气压后产能的影响因素,按相关性排序依次为:含气量>压裂砂量>施工排量>压裂液量>构造深度>厚度。明确地质条件一定时,合理的压裂规模是深部煤层气井高效开发的关键。并综合不同专业形成了“地质气藏—压裂—经济评价”多专业一体化研究方法,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层煤层气井井距和压裂规模耦合优化研究,确定神府区块最优井距为300 m、最优簇间距20 m、最优裂缝半长120 m,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距 压裂规模 产量主控因素 产量预测模型 深层煤层气 神府区块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威荣地区龙马溪组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10
作者 赵国伟 邓模 +3 位作者 汪远征 蒋小琼 曾华盛 张长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态对页岩沉积环境和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川南威荣地区WY1井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和ImageJ图像处理等技术,获取了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微晶形态与粒径特征,并结合微量元素、有...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态对页岩沉积环境和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川南威荣地区WY1井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和ImageJ图像处理等技术,获取了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微晶形态与粒径特征,并结合微量元素、有机质丰度、含气性等参数,探讨了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对古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和页岩气富集的表征作用。威荣地区WY1井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微晶平均粒径及微晶晶型等参数在垂向上变化明显,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为4.02μm,微晶平均粒径为0.45μm,自下而上黄铁矿及其微晶粒径逐渐增大;下部微晶晶型主要为截角八面体,上部为截角八面体辅以八面体和截角四面体,自下而上微晶圆度逐渐减小。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微晶形态参数特征表明,龙马溪组一段沉积水体还原性逐渐减弱,从硫化—缺氧环境转变为贫氧环境,这与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氧化还原环境吻合较好。此外,有机质含量、解吸气含量与黄铁矿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及其微晶粒径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指示硫化—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和页岩气生成、储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氧化还原环境 沉积环境 页岩气 龙马溪组 威荣地区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与潜力区带预测
11
作者 倪春华 杨俊 +8 位作者 王彦青 宋在超 蒋天赐 黄炳祺 阎泽昊 邢泽正 朱珍君 李琦 陈贺贺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1-46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新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增长迅速。低角度拆离型断层控烃、古潜山走滑断裂与风化淋滤控储、深水多类型储集体富集等地质认识创新为盆地勘探迎来新机遇。然而,该盆地地质结构复杂、目标类型多样,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因此,... 珠江口盆地新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增长迅速。低角度拆离型断层控烃、古潜山走滑断裂与风化淋滤控储、深水多类型储集体富集等地质认识创新为盆地勘探迎来新机遇。然而,该盆地地质结构复杂、目标类型多样,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因此,在勘探理论突破的指导下,重新评估盆地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明确油气勘探潜力区带至关重要。通过综合分析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沉积耦合作用、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条件评价、油气运移特征,开展了盆地不同区带的油气地质成功概率评估,并计算了新生界总地质资源量。珠江口盆地在新生代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拗陷期及构造活化期的构造演化,形成了陆相沉积、海陆过渡相沉积及浅海相沉积充填特征,控制了古近系两套主要烃源岩及陆、海相两套储层。浅水区的陆丰、惠州、文昌凹陷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含油气概率超过20%,地质风险较低,划分为Ⅰ类有利区带。新生界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38亿吨,其中石油占71%,天然气占29%。基于区带评价和勘探实例,未来应重点加强深层古潜山、古近系及深水油气藏的勘探,特别是在恩平、开平、白云凹陷寻找低角度拆离型油气藏,文昌、阳江凹陷寻找深层走滑断裂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白云、荔湾凹陷寻找深水油气藏。这些凹陷有望成为珠江口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潜力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带含油气概率 有利区带评价 油气地质 勘探进展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川常压页岩气田注CO_(2)吞吐矿场实践
12
作者 高玉巧 郑永旺 +3 位作者 张莉娜 任建华 张耀祖 房大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5,共11页
受吸附态甲烷占比高、地层能量弱等影响,常压页岩气藏采收率普遍不足30%。中国石化率先在四川盆地南川常压页岩气田开展注CO_(2)吞吐矿场试验,验证了海相页岩气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为推广该技术,以南川常压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 受吸附态甲烷占比高、地层能量弱等影响,常压页岩气藏采收率普遍不足30%。中国石化率先在四川盆地南川常压页岩气田开展注CO_(2)吞吐矿场试验,验证了海相页岩气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为推广该技术,以南川常压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吞吐动态分析全链条研究,分析CO_(2)在不同页岩储层中竞争吸附差异性,探究矿场CO_(2)注入、吞吐特征,明确页岩气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增能+置换+解水锁”多机制协同机理,进而指导选井及方案优化。综合利用电镜扫描、测井解释、等温吸附实验等方法,揭示南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常压页岩储层随埋深变浅、地层压力减小以及孔隙度、TOC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CO_(2)竞争吸附能力增强,超临界态CO_(2)吸附量最高可达CH_(4)的6~7倍。现场页岩气井注CO_(2)吞吐后,日产气可提高3.5~6.5倍,采收率提升1.9%~3.1%。根据2井3轮次注入—焖井阶段压力监测,CO_(2)主要集中在近井地带微裂缝中,扩散距离与地层压力、压裂缝网导流能力有关,一般不超过70m。CO_(2)吞吐可划分为初期CO_(2)快速返排、早期提产和中后期稳产3个阶段,增产机理分别为早期增能补能、中期膨胀助排+解水锁、后期吸附置换+分压促解吸。吞吐提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储层改造程度和采出程度。中深层压裂效果较差的井在吞吐中早期换气率高,浅层采出程度较高的井在吞吐中后期累增气量高。结合数值模拟,建议优选吸附能力强、采出程度20%~30%、携液能力较差且关井压力尽可能达到7MPa的井开展矿场先导试验。在低压低产阶段,中深层井可开展小规模多轮次注CO_(2)吞吐以增能助排,浅层井可开展大规模注CO_(2)吞吐以补充地层能量、吸附置换实现采收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页岩气 CO_(2)吞吐 矿场试验 采收率 选井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流体压力梯度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3
作者 刘鹏 孟涛 +2 位作者 闫法堂 李忠新 单程程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3,共11页
流体压力梯度是剩余流体压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速率,可作为指示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区的重要参数,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 流体压力梯度是剩余流体压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速率,可作为指示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区的重要参数,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在古、今流体压力刻画基础上,表征了流体压力梯度的时空展布特征,分析了其受控因素并指出相关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渤南洼陷重点层段的横向压力梯度远小于纵向压力梯度,横向压力梯度高值区主要围绕洼陷边缘呈环带状展布,纵向存在三大压力梯度高值段,纵向压力梯度高值段在平面上呈带状展布,分布范围较广;渤南洼陷主要成藏期始末的时间压力梯度高值区位于洼陷南西和北东区域,以生烃增压为主,其余区域为相对低值区,推测排烃泄压较为强烈;致密岩性层、断裂体系与高渗储集体发育是压力梯度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因,其中致密岩性层控制纵向压力梯度高值段,断裂体系控制横向压力梯度高值区与纵向压力梯度低值段,断层级别及活动性控制时间压力梯度大小,高渗储集体发育易形成横向压力梯度高值区和时间压力梯度低值区;空间压力梯度大小可指示油气的运移优势方向,时间压力梯度差异可指示页岩油与常规油各自的优势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压力梯度 时空展布特征 主控因素 油气地质意义 渤南洼陷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油吸附/游离微观分布定量表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
14
作者 刘飞 杜金良 +3 位作者 孙林 郭睿良 郝博斐 刘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5-658,共14页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其可动性定量评价是当前页岩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页岩油吸附比例方程,对页岩油吸附/游离含量、比...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其可动性定量评价是当前页岩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页岩油吸附比例方程,对页岩油吸附/游离含量、比例、微观分布及可动性特征等开展了综合研究。在饱和正十二烷及20℃离心温度的条件下,长7段页岩游离/吸附油量平均分别为1.9814 mg/g和1.5481 mg/g,吸附油比例平均为0.4307。页岩油吸附相/游离相平均密度比为1.1713,吸附相平均密度为0.8778 cm3/g,平均吸附层厚度为0.9802 nm。吸附油主要赋存于微小孔(小于100 nm),游离油在微小、中、大孔中的赋存含量依次减少。高有机质页岩由于生烃增压微裂缝的存在和较不发育的有机质孔使得总体具有较高的游离油量和较低的吸附油量。石英相关孔隙会明显增大孔隙比表面积进而为吸附油提供更多赋存点位,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会显著减少游离油赋存的孔隙体积。游离油量(Q_(f))与中值离心力(ΔP_(L))的比值(Q_(f)/ΔP_(L))是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的新型有效参数,该值越高,反映页岩油可动性越好。对于长7段页岩而言,Q_(f)/ΔP_(L)=1.3394 mg/(g·MPa)是页岩油可动性发生显著变化的阈值,大于该值,页岩油可动性明显变好。通过吸附比例方程计算的游离油理论赋存孔径下限介于1.9604~5.8812 nm之间,具体大小与孔隙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吸附/游离态 页岩油 微观分布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南缘甫沙8井原油与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
15
作者 王祥 葛祝时 +6 位作者 张慧芳 孙迪 王张虎 谢小敏 孟强 陈果 肖七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分析,从烃源岩基础地球化学性质、分子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刻画普司格组不同层段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初步探讨甫沙8井原油的来源。研究区普司格组上段上部和中段有机质丰度较低,为Ⅲ型有机质,难以作为有效源岩,同时可能存在深部运移烃侵染;普司格组上段下部和下段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为Ⅱ_(1)—Ⅲ型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沉积于偏氧化的浅湖环境,有机质为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下段沉积于还原性较强的深湖—半深湖环境,水生生物贡献相对较高。甫沙8井下侏罗统产出原油的Pr/Ph、C_(24)Te/C_(26)TT和甾烷/藿烷比值较高,C_(19)-C_(23)TT/C_(30)H比值较低,相对富含C_(29)规则甾烷、芴和氧芴,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介于-32.0‰~-29.0‰之间,这与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证实两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稳定碳同位素 普司格组 二叠系 柯克亚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裂缝气水微观渗流过程研究
16
作者 侯世伟 吕寻庆 +2 位作者 孟素云 张皓 杜修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79,共9页
为研究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流体的动态渗流机理,基于深度学习分割结果,构建真实储层三维数字岩心裂隙结构。首先评价其连通性,然后模拟单相流渗透率,利用水平集方法耦合N-S方程进行气、水两相流驱替过程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结果... 为研究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流体的动态渗流机理,基于深度学习分割结果,构建真实储层三维数字岩心裂隙结构。首先评价其连通性,然后模拟单相流渗透率,利用水平集方法耦合N-S方程进行气、水两相流驱替过程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结果显示:深度学习方法可高效自动分割岩心图像中的裂隙,准确率达85%;连通裂隙对于岩石渗透性有重要作用,流体性质的不同,影响流动压力和速度,进而影响其渗透率。驱替模拟过程中可清晰观察到气、水两相分布特征,随驱替时间变化直至渗流结束,狭窄裂隙通道流体饱和度几乎无变化,是残余气相的主要赋存空间;而连通性相对较好的裂隙成为主渗流通道,其具有宽且笔直的特征,气体采收率趋于稳定。该研究结果对微观条件下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的气、水两相流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过程 裂隙结构 裂隙连通性 数字岩心 深度学习分割 致密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勘探思路创新及H3X井钻后认识
17
作者 江东辉 杨鹏程 +3 位作者 程雪彤 曹倩 余永琪 牛华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前期历经几十年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商业发现,分析认为受“优质烃源岩不落实、规模储层发育区不清以及有利成藏区带不明”3个方面问题的制约。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勘探突破,按照盆地分析的思路,重新开展了关键成藏要素...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前期历经几十年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商业发现,分析认为受“优质烃源岩不落实、规模储层发育区不清以及有利成藏区带不明”3个方面问题的制约。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勘探突破,按照盆地分析的思路,重新开展了关键成藏要素的落实,基于原型盆地恢复以及“三古”特征明确了海中凹陷发育始新统流沙港组优质烃源岩;重新厘定了源—汇体系,发现在涠西南低凸起倾末端的海中陡坡带地貌平缓地区发育三角洲—滩坝有利沉积体系;按照“近大型导油气断裂带和储层发育区”的勘探思路,优选了海中陡坡带作为下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按照该思路部署的H3X井取得了高产突破,证实了海中凹陷为富生烃凹陷,油气主要来自于流沙港组,早油晚气,两期成藏;证实了海中陡坡带发育三角洲—滩坝砂沉积体系,滩坝砂虽单层薄但累厚大,深层储层受裂缝的有效改造物性变好;进一步明确了海中凹陷陡坡带是涠西探区规模增储的重要方向,划分为“上部常压构造圈闭”和“下部超压构造—岩性圈闭”2套成藏系统,断砂输导的匹配和有效储层的发育是成藏的关键要素,海三构造高部位是重点扩储方向,海四构造是首要的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思路 油气有利区带 涠洲组 流沙港组 海中凹陷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裂陷盆地斜向伸展变形主控因素分析--来自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18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3 位作者 巩磊 王有功 常德双 张万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多期裂陷盆地中,伸展方向与先存断裂之间的夹角变化控制着走向滑动分量和倾向滑动分量的比例,影响洼槽结构,夹角越大,倾向滑动分量越大,洼槽宽度越大;反之,洼槽宽度减小。(2)受先存断裂分布的影响,不同演化阶段,先存断裂再活动方式不同,对于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过程,先存走滑断裂与边界断裂之间的距离较大时,洼槽呈单断半地堑特征;二者间距较小时,走滑断裂也控陷,洼槽呈现双断地堑结构。(3)多方位展布的先存边界断裂再活动控制形成的洼槽深度和压扭褶皱幅度也受二者距离的影响,随着先存边界断裂与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加,张扭区洼槽深度逐渐增大,压扭区褶皱幅度逐渐增加;反之,洼槽深度越小,褶皱幅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伸展变形 断裂变形 盆地构造 物理模拟 多期裂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钻孔保压取心流程分析及含气量测定方法
19
作者 吴见 张松航 +3 位作者 贾腾飞 晁巍巍 彭文春 李世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含气量是煤层气储量计算和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针对深煤层,由于提心时间长,损失气量计算失准,导致绳索取心含气量测试方法准确性降低。为了准确获取深煤层的真实含气量,确定气体的赋存状态,能够保留样品原位压力和原位含气量的保压取... 含气量是煤层气储量计算和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针对深煤层,由于提心时间长,损失气量计算失准,导致绳索取心含气量测试方法准确性降低。为了准确获取深煤层的真实含气量,确定气体的赋存状态,能够保留样品原位压力和原位含气量的保压取心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非常规储层保压取心的特殊性(含吸附气),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取心流程和标准的含气量测定方法。为此,通过分析保压取心各阶段的环境特点和含气量损失特征,针对深煤层存在吸附气和游离气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保压取心的吸附气和游离气的测定方法。分析表明,保压取心含气量计算具有“四阶段、两损失、两收集”的特点;合理设计保压取心降压集气阶段的压力点,能够有效区分吸附气和游离气。此外,分析保压取心和常规绳索取心的差异和联系,认为通过同井台保压取心含气量可校正绳索取心损失气量,进而建立基于绳索取心的深煤层含气量计算方法。保压取心技术的成功应用对深煤层勘探意义重大,建议在深煤层勘探区适当增加保压取心井测试,以明确储层的真实含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压取心 绳索取心 保压取心流程 含气量校正方法 深部煤层气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侏罗系西山窑组巨厚煤层孔隙多尺度联合表征
20
作者 陈跃 雷琪琪 +4 位作者 马东民 王馨 王兴刚 黄蝶芳 荣高翔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中下部巨厚煤层分布广泛,然而目前对于巨厚煤层孔隙特征的研究较少。为精细表征盆地条湖—马朗凹陷煤储层孔隙特征,以西山窑组9-1和9-2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核磁共振、CT扫描、扫描电镜...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中下部巨厚煤层分布广泛,然而目前对于巨厚煤层孔隙特征的研究较少。为精细表征盆地条湖—马朗凹陷煤储层孔隙特征,以西山窑组9-1和9-2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核磁共振、CT扫描、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和孔隙—裂隙分析系统(PCAS)探究其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两煤分层煤样表面形貌差异较大,9-1煤表面含有大量矿物晶体颗粒,气孔、角砾孔、摩擦孔以及微裂隙发育,孔裂隙拓扑结构明显,9-2煤具有明显的原生纤维结构,裂隙规模小而分散。两煤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9-1煤比9-2煤非均质性更强,液氮吸附曲线属于Ⅱ型,存在H4型曲线滞后环。9-2煤微孔和小孔分维值分别为2.53和2.63,复杂程度更高,渗流孔连通性更强。煤样多重分形特征表明,小孔径孔隙分布较集中,分布范围较小,该孔径段非均质性更强,其中9-1煤孔径分布集中性更强,孔径分布间隔相对更均匀。采用联合表征煤样全尺度孔径分布特征,9-2煤总孔容大于9-1煤,大孔体积占比最大,分别为47.97%和44.48%,其次为中孔和小孔,微孔占比最少;微孔对两煤层孔比表面积贡献最大,分别为62.67%和58.43%;9-1煤各孔径的孔容贡献率与孔径大小呈正相关,而孔比表面积与孔径大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孔裂隙分析系统 多尺度孔隙 多重分形 条湖—马朗凹陷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