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持续航空燃料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柳华 向海 +5 位作者 汪必耀 曾萍 邓川 夏祖西 陶志平 赵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3-560,共8页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已经成为国际民航业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总结SAF的国内外产品标准、工艺及使用要求,比较不同工艺的生产成本,介绍国内外适航审定技术要求。指出SAF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昂和产能不足,其原因包括:...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已经成为国际民航业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总结SAF的国内外产品标准、工艺及使用要求,比较不同工艺的生产成本,介绍国内外适航审定技术要求。指出SAF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昂和产能不足,其原因包括:已批准工艺的原料不足、生产装置投资大、产品性能要求严格以及全流程审定费用高。为解决SAF成本和产能的问题,建议采用共炼的方式减少新建生产装置投资,采用优化审定的方式减少全流程审定的费用和时间,扩展SAF性能范围及增加环烷烃含量来增加产能。最后,展望100%SAF以及可持续性评价对民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航空燃料 性能要求 生产成本 适航审定 可持续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投稿须知
2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1.刊物简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中国科协精品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工艺和催化剂、替代燃料和... 1.刊物简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中国科协精品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工艺和催化剂、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术、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节能环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述评;优先报道这些方面的最新成果。刊载的各类基金资助的项目论文达80%以上。每期论文均被Eicompendex、Scopus、CA、API、AJ、CBST、CSC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等国内外许多重要检索性刊物所收录,是Ei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学报 新能源技术 替代燃料 石油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2)P/N-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海升 任哲辰 +1 位作者 薛媚月 武攀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以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载体,以NiCl _(2)·6H_(2)O为镍源、红磷为磷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Ni_(2)P/N-rGO-x(x为1、2、3,分别代表3种不同磷/镍摩尔比2/1、4/1和8/1... 以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载体,以NiCl _(2)·6H_(2)O为镍源、红磷为磷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Ni_(2)P/N-rGO-x(x为1、2、3,分别代表3种不同磷/镍摩尔比2/1、4/1和8/1)系列催化剂。结果表明,当磷/镍摩尔比为4/1时,Ni_(2)P/N-rGO-2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的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所需过电位较低为292 mV,塔菲尔斜率较小为82.67 mV/dec,表明其具备良好的析氧反应(OER)性能,且具有良好的OER稳定性及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尿素 磷化镍 析氧反应 过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添加剂桐油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
4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3 位作者 钟又皆秀 梁生荣 钟汉斌 徐海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抗磨和降凝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比m(EA)∶m(BzMA)为2∶8、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EBz收率为52.98%,相对分子质量为3.388×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5。在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PEBz后,磨斑直径降低0.584 mm,凝点降低14℃。PEBz抗磨和降凝效果均优于PTBz,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酸 甲基丙烯酸苄酯 共聚物 抗磨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基沸石与石油烃降解菌联合处理陆地泄漏原油
5
作者 李政 陆光 +3 位作者 韩鑫悦 王鑫 鲁玉鑫 顾贵洲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825,共9页
针对陆地泄漏原油的应急处理和原位修复问题,以火力发电厂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原料合成NaP1型沸石,通过油品吸附实验研究粉煤灰和NaP1型沸石对柴油、机油和原油的吸附机理,以及吸附剂与降解菌联合作用对石油烃及其组分降解效果和微生物... 针对陆地泄漏原油的应急处理和原位修复问题,以火力发电厂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原料合成NaP1型沸石,通过油品吸附实验研究粉煤灰和NaP1型沸石对柴油、机油和原油的吸附机理,以及吸附剂与降解菌联合作用对石油烃及其组分降解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aP1型沸石对柴油、机油和原油的吸附量均高于粉煤灰;吸附量与比表面积、介孔体积和介孔面积成正相关,与微孔体积、微孔比表面积无关,与平均粒径成负相关;在吸附过程中,介孔填充和外表面覆盖起主要作用。在处理陆地泄漏油品时,泄漏油品与粉煤灰或NaP1型沸石的合适质量比为0.75~1,并且油品密度越高,吸附量越大。石油污染土壤经过100 d修复后,添加降解菌X-3和吸附剂NaP1型沸石的实验组对总石油烃、饱和烃、芳香烃和非烃类物质降解率均高于其他组。Alpha多样性和高通量测序表明,与只添加降解菌相比,吸附剂的加入增强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了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石油泄漏 粉煤灰基沸石 吸附剂 生物降解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覆型MCM-41和Hβ分子筛负载的Pd催化剂双功能催化性能
6
作者 邹洁 李翔 +2 位作者 盛强 尚森森 王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MCM-41分子筛介孔孔道沿Hβ沸石内核向外生长的包覆型MCM-41和Hβ复合分子筛(Mβ)。以PdCl 2的盐酸溶液做浸渍液,用常规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Mβ催化剂。另外,还以预先硅烷化的Mβ作载体,以Pd(OAc)_(2)的甲苯...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MCM-41分子筛介孔孔道沿Hβ沸石内核向外生长的包覆型MCM-41和Hβ复合分子筛(Mβ)。以PdCl 2的盐酸溶液做浸渍液,用常规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Mβ催化剂。另外,还以预先硅烷化的Mβ作载体,以Pd(OAc)_(2)的甲苯溶液作浸渍液,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S-Mβ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N_(2)物理吸附、透射电镜(TEM)和吡啶吸附红外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十氢萘的开环反应和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认识了金属中心和酸中心沿颗粒内部径向分布对双功催化剂能性能的影响。TEM结果表明,在Pd/Mβ催化剂中,Pd金属颗粒填充于MCM-41介孔相孔道中;而在Pd/S-Mβ催化剂中,Pd金属颗粒分布于催化剂表面。在十氢萘的开环和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中,Pd/Mβ表现出双功能特性,是潜在的性能良好的加氢脱硫催化剂。尽管Pd/Mβ和Pd/S-Mβ酸性质基本一致,但是空间上将表面Pd金属组分与内核Hβ沸石酸组分用不具有酸性的MCM-41介孔相分隔后,会导致Pd/S-Mβ催化剂酸中心不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内分布 双功能催化剂 HΒ沸石 MCM-41分子筛 包覆型分子筛 复合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床加氢装置尾渣气化副产炭黑的理化特性及分离特性
7
作者 王辰 蔡志阳 +1 位作者 唐冬萍 王亦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2,共12页
悬浮床加氢装置尾渣气化副产炭黑,炭黑排放过程中产生黑水。为探究黑水分离炭黑的最佳条件,实现炭黑的资源化再利用,采用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炭黑的基本物理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 悬浮床加氢装置尾渣气化副产炭黑,炭黑排放过程中产生黑水。为探究黑水分离炭黑的最佳条件,实现炭黑的资源化再利用,采用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炭黑的基本物理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采用混凝-沉淀法进行炭黑在水中的分离特性实验,并对分离后炭黑的絮团大小、形貌及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炭黑粒径较小,碳元素质量分数高达97%;选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在添加质量浓度0.4 mg/L、沉降时间3.5 min时,炭黑在水中的絮凝沉降效果最佳,水的透光率可达96.3%,絮凝后的炭黑颗粒尺寸显著变大;炭黑在450℃即可发生氧化,气化过程属于均相模型,平均活化能为171.91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理化特性 混凝-沉淀 分离特性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前置CO_(2)压裂返排提高原油动用机理--以长庆油田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齐银 薛小佳 +7 位作者 戴彩丽 陶亮 陈文斌 杜现飞 张同伍 陈强 陈超 孙永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和长7层采出程度接近,均好于长6层岩心。长8和长7层增能系数比长6层提高9.5和3.8倍,具有更好的增能效果。压裂过程前置CO_(2)能够在返排过程中抽提原油中的低碳数组分,C 13以下增加6.2%,C 13—C 33减少7.5%。CO_(2)在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同时,促使原油在纳微米孔隙中形成连续相,进而减少气液相界面运移阻力。CO_(2)返排驱油可有效降低孔喉原油动用下限,最低可达14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提高采收率 作用机理 页岩油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纳米颗粒与岩石表面间微观力学作用实验解析与润湿调控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袁彬 韩明亮 +1 位作者 张伟 李东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微观作用力决定了纳米颗粒在岩石壁面的吸附行为,进而影响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能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建立力学作用理论模型并分析其主控因素;进行纳米颗粒在壁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验... 微观作用力决定了纳米颗粒在岩石壁面的吸附行为,进而影响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能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建立力学作用理论模型并分析其主控因素;进行纳米颗粒在壁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基于力学机制建立预测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溶液离子浓度越大或离子价态越高,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越倾向于表现为引力,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可高效拟合二者间力学数据;二者间力学作用可由离子浓度、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分子的长度等因素调控,但离子浓度为主控因素;在双对数曲线中纳米颗粒在壁面的黏附功和壁面油相接触角的变化值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活性纳米颗粒 原子力显微镜 润湿调控 纳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10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堵裂缝用物理-化学交联高强度聚乙烯醇颗粒制备
11
作者 葛际江 陈晋 陈伟雄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3,共9页
塔河油田地层内裂缝、溶洞发育,注水过程中水窜严重,用于流道调整的交联聚丙烯酰胺颗粒因在高温、高盐条件下易脱水而使用效果不佳。为解决此问题,以聚乙烯醇为成胶剂、戊二醛为交联剂、二氯乙酸为催化剂,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了耐温、耐... 塔河油田地层内裂缝、溶洞发育,注水过程中水窜严重,用于流道调整的交联聚丙烯酰胺颗粒因在高温、高盐条件下易脱水而使用效果不佳。为解决此问题,以聚乙烯醇为成胶剂、戊二醛为交联剂、二氯乙酸为催化剂,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了耐温、耐盐交联聚乙醇烯醇颗粒,考察了反应温度、交联剂和催化剂用量对颗粒储能模量和热稳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化学交联与循环冷冻-解冻的物理交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可用于温度130℃、盐质量浓度2.2×10^(5) mg/L模拟地层水的高强度交联聚乙醇烯醇颗粒。结果表明:按聚乙烯醇、戊二醛和二氯乙酸质量分数分别为8%、0.1%和1.0%构建成胶液,采用-20℃下冷冻6 h、25℃解冻18 h、循环3次的循环冷冻-解冻法制备交联聚乙醇烯醇颗粒,该颗粒能够在温度130℃地层中顺利完成物理交联至化学交联的转变;所得湿颗粒具有自愈合性,在温度130℃、盐质量浓度2.2×10^(5) mg/L模拟地层水中热处理90 d后脱水率为18.6%,且弹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油藏 颗粒堵剂 交联聚乙烯醇 循环冷冻-解冻法 自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凹陷侏罗系含铁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影响
12
作者 林潼 赵振宇 +1 位作者 武超 张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9,共18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碎屑岩地层含铁碳酸盐矿物广泛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特征差异较大。综合多种测试手段,重点针对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及共生矿物开展系统研究,揭示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碎屑岩地层含铁碳酸盐矿物广泛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特征差异较大。综合多种测试手段,重点针对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及共生矿物开展系统研究,揭示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含铁碳酸盐不同程度地充填孔隙是导致储层孔隙度降低和非均质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其分布同时受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砂体厚度、颗粒粒径、碎屑组分以及杂基含量的影响;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在丘东洼陷表现为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岩屑类型复杂而杂基数量有限,在胜北洼陷则表现为砂体厚度较薄、粒度较细、塑性岩屑及杂基含量均较高;复杂的碎屑组分及较高的杂基含量为含铁碳酸盐矿物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岩石结构、有机质的数量及变化决定了储层成岩演化路径,并进一步导致与含铁碳酸盐有关的矿物组合的时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凹陷 侏罗系 含铁碳酸盐 致密砂岩储层 三工河组 西山窑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浊积砂岩油藏高效开发策略及关键技术
13
作者 王光付 张文彪 +2 位作者 李发有 陆文明 李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针对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开发投资大、方案编制资料少、一次井网成功率要求高、高速采油力争最大采收率等问题,开展了浊积砂岩储层特征分析、地球物理预测、建模数模一体化、高效开发策略等研究。研究表明,深水浊积砂岩水道可划分为大型浊... 针对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开发投资大、方案编制资料少、一次井网成功率要求高、高速采油力争最大采收率等问题,开展了浊积砂岩储层特征分析、地球物理预测、建模数模一体化、高效开发策略等研究。研究表明,深水浊积砂岩水道可划分为大型浊积水道、分支水道和朵叶体等微相;形成了地震平点识别浊积水道油藏原始油气界面、振幅属性刻画浊积水道展布、地震剖面划分多期水道切割关系、波阻抗反演预测砂岩厚度、四维地震监测流体前缘变化等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油藏井筒管网FPSO一体化的开发指标和生产参数优化技术;探索出浊积水道砂岩油藏不规则井网、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经济界限、大井距边缘或缘外早期注水等效益开发策略。上述关键技术和开发策略应用于安哥拉18区块P油田开发实践,实现了少井、高产、高投资和高回报的目标,实现了10余年未动用深水边际储量高效开发,为类似油藏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砂岩 深水水道 岩石物理 边际储量 开发策略 安哥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排井地面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杰 崔淑云 +4 位作者 冯永振 张家伟 邓家岳 阎晓雨 KARIMOV Rinat M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 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水为介质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实验选用UT-5D型起泡剂,在气液比0.55~137.42范围内,测试分析起泡剂浓度、起始温度、管径等7个因素影响下的气-液-泡沫多相管流流型、阻力特性及泡沫稳定性。基于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各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气液比增加,管内依次出现液-泡沫分层流、气-泡沫段塞流、气-泡沫波动流、气-泡沫分层流4种流型;气液比、起泡剂浓度和管长对压力梯度和泡沫高度影响显著,其余因素影响均较小,不同因素影响泡沫高度和压降的显著性强弱分别为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温度>弯管>聚合物>管壁粗糙度>管径、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管径>管壁粗糙度>温度>弯管>聚合物;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气液比均表现为强负相关,上述研究可为泡排采气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排采气 多相流动 流型 阻力特性 泡沫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南部青山口组一段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15
作者 姚玉来 肖飞 +3 位作者 李士超 杨建国 公繁浩 王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1,共13页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一段中下部为半深湖和深湖亚相沉积,上部为浅湖亚相,中下部层状暗色泥页岩更为发育;青一段沉积时期经历气候由潮湿到半潮湿,湖水盐度由微咸水到淡水,还原条件由强到弱,水深由深变浅,水动力由停滞到低能的古环境演变过程;青一段自下而上泥页岩TOC含量逐渐降低,TOC与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和古水深指标相关性最大,表明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泥页岩沉积时期的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和古水深;潮湿气候、缺氧环境下的深水区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深湖相层状富有机质暗色泥页岩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环境 页岩油 有机质富集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70钢在交直流混合干扰下的腐蚀特性研究
16
作者 贺三 余锐 +2 位作者 张剑雄 李彬 徐慧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针对部分地区油气管道和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交叉或平行敷设的情况,导致埋地管道面临交直流混合干扰腐蚀的风险。采用电化学测试,结合偏光显微镜、三维光学显微镜、XRD等检测手段,开展了X70钢在交直流混合干扰下的腐蚀特性研究。... 针对部分地区油气管道和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交叉或平行敷设的情况,导致埋地管道面临交直流混合干扰腐蚀的风险。采用电化学测试,结合偏光显微镜、三维光学显微镜、XRD等检测手段,开展了X70钢在交直流混合干扰下的腐蚀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交直流混合干扰下临界电流密度为120 A/m^(2);2)交直流混合干扰下容抗弧的半径与电流密度不存在正相关关系;3)交直流混合干扰阳极区既延续了直流干扰的腐蚀强度也发挥了交流电的振荡和点蚀作用,导致腐蚀坑内发生二次局部破坏,产生大量点蚀和缝隙,逐渐呈现为刻蚀现象,使部分未完全腐蚀的X70钢(部分覆盖有腐蚀产物膜)失去支撑后脱落在溶液中;4)在180 A/m^(2)的电流密度下,交直流混合干扰试样腐蚀深度达26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散电流腐蚀 交直流混合干扰 X70钢 刻蚀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模量法的数字岩芯三轴压缩行为研究
17
作者 林铁军 曾馨 +2 位作者 孙鑫 于浩 余文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4,共11页
针对深部硬脆性难钻地层取芯困难、难获取完整的岩芯样品、室内岩石力学参数实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数值方法结合矿物组分含量建立以泰森多面体为骨架的多组分数字岩芯模型,提出等效模量法实现三轴压缩条件下矿物力学性能的动态调整。开... 针对深部硬脆性难钻地层取芯困难、难获取完整的岩芯样品、室内岩石力学参数实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数值方法结合矿物组分含量建立以泰森多面体为骨架的多组分数字岩芯模型,提出等效模量法实现三轴压缩条件下矿物力学性能的动态调整。开展数字岩芯三轴压缩过程仿真模拟,获取了数字岩芯破裂裂缝形态、三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及岩石弹性模量,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一致;对比分析了三轴压力对岩石整体和矿物颗粒的损伤和应力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三轴压力对矿物颗粒的影响因矿物种类及空间分布而异,同时抑制了岩石裂纹的扩展。研究方法和结果为研究数字岩芯的力学及破裂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有效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石力学响应和破裂形式,为解决深部硬脆性地层取芯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芯 三轴压缩 岩石力学 裂纹扩展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桩海地区断陷湖盆不同触发机制深水重力流成因扇体沉积特征及其差异
18
作者 袁静 赵广昊 +5 位作者 景安语 宋璠 孙超 高灏 刘晓林 谢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岩心精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录井、测井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和古地貌解释成果,以渤海湾盆地埕岛-桩海地区东营组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断陷湖盆中分别由洪水触发的湖底扇和由浅水沉积物滑动滑塌触发的滑塌扇这两种深水重力流沉积扇体的流体... 基于岩心精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录井、测井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和古地貌解释成果,以渤海湾盆地埕岛-桩海地区东营组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断陷湖盆中分别由洪水触发的湖底扇和由浅水沉积物滑动滑塌触发的滑塌扇这两种深水重力流沉积扇体的流体演化和沉积特征,并建立其沉积模式,对比两者在发育背景、流体类型、岩相类型和砂体展布型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湖底扇通常经历碎屑流和异重流两个演化阶段,以反-正复合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为典型沉积特征,主要发育块状砂岩、CU-FU序砂岩、FU序砂岩相和CU序砂岩相4种岩相类型,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滑塌扇经历浅水砂体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3个阶段,以滑动剪切面、滑塌变形构造、块状层理和粒序层理为主要沉积构造,发育块状砂岩、CU序砂岩和FU序砂岩3种岩相类型,可划分为近端和远端亚相。湖底扇平面上呈规模较大的舌状或朵叶状分布,砂体顺物源方向连续性较好,厚度和砂地比均大于滑塌扇,外扇亚相是其有利砂体发育区;滑塌扇平面上呈透镜状和舌状展布,个体小,数量多,砂体连续性较差,其近端亚相物性好于湖底扇中扇和外扇亚相,为有利砂体的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型重力流 湖底扇 滑塌型重力流 滑塌扇 沉积特征 差异性 有利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北次凹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重力流沉积演化特征
19
作者 南金浩 沙宗伦 +4 位作者 李跃 孔凡顺 刘少然 侯思宇 于东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7,共12页
小型断陷湖盆具有源储距离小、储层发育等有利成藏因素,乌北次凹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发育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地层,成藏砂体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岩心、地震、测井特征识别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等多种沉积类型基础上,以构... 小型断陷湖盆具有源储距离小、储层发育等有利成藏因素,乌北次凹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发育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地层,成藏砂体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岩心、地震、测井特征识别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等多种沉积类型基础上,以构造-沉积学为指导重建乌北次凹断陷期重力流的构造—沉积演化。结果表明:受断陷期强构造运动影响,乌北次凹湖盆面积不断扩张,东西物源扇体交互、满盆含砂逐渐过渡为陆源扇体局限分布在湖盆周围的沉积格局;重力流沉积也由铜钵庙时期仅湖盆中心发育,逐渐过渡为南屯组大面积展布的特征;洼槽中心铜钵庙组顶部和广泛发育的南屯组的湖底扇沉积成为该区主要的油气储层;精细的沉积特征分析认为不同时期湖底扇分别为滑塌重力流和异重流2种类型,其有利目标分别为南屯组时期浊积扇体浊积水道和铜钵庙组湖底扇前端浊流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海拉尔盆地 乌北次凹 沉积充填 滑塌型深水重力流 洪水型深水重力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石英胶结物成因机制
20
作者 王健 李振坤 +3 位作者 操应长 杨海军 莫涛 汪顺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无杂质,通常以加大边或充填孔隙的形式存在,还常见其在裂缝中形成自形—半自形石英。按照阴极发光特征可将石英胶结物分为两期,第一期在阴极射线下几乎不发光,呈蓝黑色,第二期发光略亮于第一期,呈紫黑色。横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克深和克拉3段,在大北段东部其含量也较高;纵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靠近不整合处。第一期石英胶结物Li、Al含量普遍高于石英颗粒,Ti含量低于石英颗粒。第一期石英胶结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溶解的长石,成岩流体为大气水。白垩纪末研究区发生构造抬升时,大气水淋滤溶解了大量长石而富含H_(4)SiO_(4)、Na^(+)、Ca^(2+)等物质,当H_(4)SiO_(4)达到一定活度时,石英即发生沉淀。第二期石英胶结物成因可能和有机酸充注有关,也可能和黏土矿物转化有关,有机酸沿构造裂缝充注到储层中,溶解了附近的长石并发生石英沉淀,黏土矿物转化释放的SiO_(2)被泥岩排出的地层水带到附近裂缝中产生石英胶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胶结物 成因机制 巴什基奇克组 克拉苏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