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5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石油化工》(月刊)征订启事
1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54,共1页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刊号:CN 11-2361/TQ国际刊号:ISSN 1000-8144国内邮发代号:2-401定价:120元/册全年1440元《石油化工》是由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管单位...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刊号:CN 11-2361/TQ国际刊号:ISSN 1000-8144国内邮发代号:2-401定价:120元/册全年1440元《石油化工》是由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本刊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报道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介绍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并承办广告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业务 科技成果 中文核心期刊 主管单位 征订启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石油化工 中国化工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石油化工》(月刊)征订启事
2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1,共1页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刊号:CN 11-2361/TQ国际刊号:ISSN 1000-8144国内邮发代号:2-401定价:120元/册全年1440元《石油化工》是由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管单位...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刊号:CN 11-2361/TQ国际刊号:ISSN 1000-8144国内邮发代号:2-401定价:120元/册全年1440元《石油化工》是由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本刊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报道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介绍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并承办广告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业务 科技成果 中文核心期刊 主管单位 征订启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石油化工 中国化工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增强型清洁压裂液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武 李小斌 +2 位作者 鄢长灏 刘笑春 王晨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以芥酸酰胺丙基二甲胺和H_(2)O_(2)为原料制备了长碳链氧化胺表面活性剂(EDAAO),并以EDAAO为主剂构建压裂液体系,向体系中引入纳米SiO_(2)颗粒,制得纳米SiO_(2)增强型清洁压裂液,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该压裂液的流变性能、携砂性能及破胶... 以芥酸酰胺丙基二甲胺和H_(2)O_(2)为原料制备了长碳链氧化胺表面活性剂(EDAAO),并以EDAAO为主剂构建压裂液体系,向体系中引入纳米SiO_(2)颗粒,制得纳米SiO_(2)增强型清洁压裂液,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该压裂液的流变性能、携砂性能及破胶性能等关键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纳米SiO_(2)增强型清洁压裂液的最优配方为:2.5%(w)EDAAO+0.8%(w)水杨酸钠+3.0%(w)KCl+0.1%(w)纳米SiO_(2),SiO_(2)粒径为10 nm;该压裂液的耐温温度最高可达120℃,相较于普通压裂液提升了20%;在90℃、剪切速率170 s^(-1)的条件下持续剪切1.5 h,纳米SiO_(2)增强型清洁压裂液的黏度能够稳定维持在85 mPa·s以上,较不含纳米颗粒的压裂液黏度高2.43倍;采用煤油作为破胶剂,当煤油用量超过2.0%(w)时,纳米SiO_(2)增强型清洁压裂液可在60 min内实现破胶,黏度降至5 mPa·s以下;该压裂液的破胶液具有低伤害特性,与地层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满足清洁压裂液的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改性 清洁压裂液 黏弹性 氧化胺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石油化工》(月刊)征订启事
4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2-472,共1页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刊号:CN 11-2361/TQ国际刊号:ISSN 1000-8144国内邮发代号:2-401定价:120元/册全年1440元《石油化工》是由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管单位...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刊号:CN 11-2361/TQ国际刊号:ISSN 1000-8144国内邮发代号:2-401定价:120元/册全年1440元《石油化工》是由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本刊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报道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介绍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并承办广告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展 科技成果 学术期刊 征订启事 石油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化工》征稿简则
5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607,共2页
《石油化工》为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期刊,由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石油化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收录期刊,CA、JST数据库收录期刊。
关键词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石油化工 科技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DA/无机纳米颗粒交替吸附沉积及提高钻井井壁稳定性
6
作者 刘振东 李海斌 +2 位作者 徐海 李公让 吕建仁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由贻贝等生物体外壳得到启示,采用带有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和纳米无机颗粒相互吸引逐层成膜,模拟生物矿化的过程,研究了不同形式的纳米CaCO3与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聚电解质矿化沉积形成沉积膜的性能,并模拟评价了沉积膜对岩石表... 由贻贝等生物体外壳得到启示,采用带有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和纳米无机颗粒相互吸引逐层成膜,模拟生物矿化的过程,研究了不同形式的纳米CaCO3与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聚电解质矿化沉积形成沉积膜的性能,并模拟评价了沉积膜对岩石表面的封堵加固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米CaCO3和PDDA形成的沉积膜具有很好的光滑表面和黏附性,能够有效提高岩石表面的致密性,对提高井壁加固具有一定的作用,这对该技术在钻井领域的应用展示了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无机颗粒 矿化沉积 加固效果 井壁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抗盐纳米渗吸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7
作者 石芳 金韦彬 +3 位作者 吴景春 柏明星 张春龙 王浩然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2-508,共7页
以氨基化氧化石墨烯(sj-s)、乙二醛、对氨基苯磺酸钠为原料,通过共价键功能改性合成了一种耐高温抗盐氨基化氧化石墨烯纳米渗吸剂(sj-1),采用FTIR,Raman,TEM,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对sj-1进行表征,考察了sj-1的耐温性、抗盐性能、油... 以氨基化氧化石墨烯(sj-s)、乙二醛、对氨基苯磺酸钠为原料,通过共价键功能改性合成了一种耐高温抗盐氨基化氧化石墨烯纳米渗吸剂(sj-1),采用FTIR,Raman,TEM,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对sj-1进行表征,考察了sj-1的耐温性、抗盐性能、油水界面张力、稳定性及渗吸剂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sj-s上成功接枝了对氨基苯磺酸钠,sj-1在水中具有良好的自分散性,在130℃和16×10^(4)mg/L矿化度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岩心渗透率为3.814×10^(-4)μm^(2)时,渗吸采收率最高可达37.9%,自发渗吸采收率效果优于sj-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耐高温 抗盐 稳定性 氧化石墨烯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拓扑结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性能
8
作者 殷杰 韩翎 +3 位作者 王珅 贾雪飞 张龙贵 祝桂香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通过溶液流延的方式制备了不同拓扑结构带支链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Kx)薄膜,利用^(1)H NMR、GPC、TG、DSC、XRD、流变测试等方法对PBST-Kx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支化剂的引入不会影响PBST-Kx分... 通过溶液流延的方式制备了不同拓扑结构带支链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Kx)薄膜,利用^(1)H NMR、GPC、TG、DSC、XRD、流变测试等方法对PBST-Kx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支化剂的引入不会影响PBST-Kx分子链的化学组成、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能,但随支化剂官能度的增加,PBST-Kx的支链数增加,Mn呈减小的趋势,分子量分布变宽。支化结构的引入增加了PBST-Kx的熔体黏度,使其具有更高的弹性和更长的松弛时间,且随着支化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支化度的增加,PBST-Kx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结构 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支化剂 熔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郭鹏 徐玮良 +3 位作者 吕明福 徐耀辉 张宗胤 高达利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7,共10页
开发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是解决由传统石油基发泡材料引起的白色污染和微塑料问题的重要手段。首先介绍了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的主要类型,接着评述了改性技术对材料流变特性及发泡性能的影响。概述了主要的发泡工艺,并分析了发泡过程中遇... 开发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是解决由传统石油基发泡材料引起的白色污染和微塑料问题的重要手段。首先介绍了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的主要类型,接着评述了改性技术对材料流变特性及发泡性能的影响。概述了主要的发泡工艺,并分析了发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探讨了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的潜在应用领域。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塑料 发泡 改性 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巴胺改性的耐磨双疏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10
作者 许春梅 伊卓 +3 位作者 徐伟 张增丽 杨金彪 吴嘉蕾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
结合贻贝仿生学原理,以钢片为基材,利用多巴胺和硅氧烷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了双疏材料,利用SEM、FTIR、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对双疏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它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双疏材料具有较高的疏水疏油性,水滴和油滴在该双疏... 结合贻贝仿生学原理,以钢片为基材,利用多巴胺和硅氧烷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了双疏材料,利用SEM、FTIR、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对双疏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它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双疏材料具有较高的疏水疏油性,水滴和油滴在该双疏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158°,128°。双疏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擦性、机械耐久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在原油中的耐温性,在复杂原油管道运输环境中的应用前景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疏 耐磨擦 机械耐久性 化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原油精馏塔中抑制铵盐腐蚀的一种硫脲缓蚀剂性能及其机理
11
作者 魏晓静 闻小虎 +2 位作者 李小龙 葛鹏莉 龙武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5-363,共9页
以N,N'-二苄基硫脲(DBTU)为缓蚀剂,将其加入NH4Cl中对SAE1020碳钢进行腐蚀,通过SEM、原位电化学测试探讨了DBTU对NH4Cl腐蚀行为的抑制机理。同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分析了DBTU分子在Fe表面的吸附行为及... 以N,N'-二苄基硫脲(DBTU)为缓蚀剂,将其加入NH4Cl中对SAE1020碳钢进行腐蚀,通过SEM、原位电化学测试探讨了DBTU对NH4Cl腐蚀行为的抑制机理。同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分析了DBTU分子在Fe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对NH4Cl腐蚀过程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DBTU同时通过提升电荷转移电阻和产物层电阻来有效提高界面处的阻抗,提高了产物膜的致密性与均匀性从而抵抗腐蚀介质渗透。DBTU含量为80 mg/L时SAE1020碳钢的缓蚀效率可达95%左右。DBTU分子的主要活性位点为S原子和邻近的C原子,DBTU在Fe表面的吸附通过4个S—Fe键和1个C—Fe键形成,从而提高了DBTU分子在Fe表面的覆盖度,抑制了NH4Cl水解,降低了腐蚀介质的电荷传递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Cl腐蚀 缓蚀剂 第一性原理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超稠油绿色掺稀降黏采油技术研究
12
作者 唐晓东 李小雨 +2 位作者 卿大咏 李晶晶 毛乾斌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5,共7页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优劣顺序依次为自制药剂SW-1>聚甲氧基二甲醚>催化裂化柴油>塔河稀油;掺稀比为0.070,油相中SW-1回收率可达99.50%,水相中SW-1可完全被回收;在单井产液量100 m^(3)/d、超稠油含水率为30%(w)条件下,采用SW-1掺稀降黏,超稠油产量提高62.61%,置换出塔河稀油13290.6 t/a,显著提高了油田的超稠油产量及经济效益,为稠油绿色高效掺稀开采,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超稠油 掺稀介质 掺稀降黏 绿色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脱酸剂清洁高效脱除减二线馏分油中环烷酸
13
作者 赵强 汪鹏飞 +3 位作者 杨帅康 张浩哲 乔英云 田原宇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一种复合脱酸剂对减二线馏分油进行脱酸及回收环烷酸。利用酸值测定、黏度测试和FTIR等方法考察了反应工艺条件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剂油体积比0.50,反应时间15 min,相分离温度25℃,... 采用一种复合脱酸剂对减二线馏分油进行脱酸及回收环烷酸。利用酸值测定、黏度测试和FTIR等方法考察了反应工艺条件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剂油体积比0.50,反应时间15 min,相分离温度25℃,相分离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脱酸率达到92.70%,精制油酸值降为0.33 mg/g,满足了工业上设备耐腐蚀的要求(酸值小于0.50 mg/g),环烷酸在该复合脱酸剂相和油相的表观分配比达到了24.79。与一级萃取相比,达到酸值小于0.50 mg/g的标准时,三级萃取比一级萃取脱酸剂用量减少了40%以上。回收的环烷酸副产物品质较好,酸值为177.03 mg/g,达到了石油酸一级品55号酸值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二线馏分油 复合脱酸剂 萃取分离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与正己烷耦合芳构化流程模拟及分析
14
作者 杨丽娜 王兴宇 +1 位作者 魏永峰 李剑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8-354,共7页
以甲醇与正己烷耦合芳构化工艺为研究对象、以甲醇和正己烷的转化率和产物分布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甲醇与正己烷耦合芳构化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自带的灵敏度分析功能,对萃取精馏塔和苯、甲苯、二甲... 以甲醇与正己烷耦合芳构化工艺为研究对象、以甲醇和正己烷的转化率和产物分布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甲醇与正己烷耦合芳构化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自带的灵敏度分析功能,对萃取精馏塔和苯、甲苯、二甲苯精馏塔进行了模拟优化。模拟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进料比m(甲醇)∶m(正己烷)=3∶1、反应温度420℃、反应压力0.5 MPa、WHSV=2.0 h^(-1);萃取精馏塔的最优塔板数为34、回流比为0.6、进料位置在第17块塔板、NFM加入位置在第4块塔板;苯、甲苯、二甲苯精馏塔的最优塔板数分别为42,41,24,回流比分别为21.0,6.5,3.0,进料位置分别为17,24,14;优化后苯、甲苯、二甲苯产品的纯度分别达到了99.14%,99.92%,99.64%(w),均达到合格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正己烷 耦合芳构化 Aspen Plus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载量Zn改性HZSM-5催化甲醇芳构化
15
作者 杨丽娜 项洋 +1 位作者 刘金宝 李剑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为了充分利用ZnOH^(+)物种并保证适宜酸性,用低浓度Zn(NO_(3))_(2)溶液对H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得到甲醇芳构化催化剂;利用XRD、FTIR、N2吸附-脱附、XPS、NH3-TPD、Py-FTIR、TG-DTG等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表征,探究低负载量(0.1%~0.5%... 为了充分利用ZnOH^(+)物种并保证适宜酸性,用低浓度Zn(NO_(3))_(2)溶液对H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得到甲醇芳构化催化剂;利用XRD、FTIR、N2吸附-脱附、XPS、NH3-TPD、Py-FTIR、TG-DTG等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表征,探究低负载量(0.1%~0.5%(w))Zn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改性后催化剂的MFI结构保存完整,孔道类型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高负载量(大于0.5%(w))相比,低负载量时,Zn与骨架Al有较强相互作用,强酸和B酸减少幅度小,B酸和L酸量比值更高,催化剂平均积碳速率降低,寿命更长;低负载量中,Zn0.2-HZ5的Zn与骨架Al的相互作用更强,催化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ZSM-5分子筛 Zn改性 低负载量 甲醇芳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酮(醛)类香料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杜峰 宋大伟 +2 位作者 孔敬文 严文娟 金鑫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417,共7页
缩酮(醛)类香料是由醛或酮与醇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所得的产物,该产物具有优异的性质、香味持久,近年来在香料香精化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而如何选取合适的催化剂以及合成方法对缩酮(醛)类香料进行高效绿色合成一直是本行业... 缩酮(醛)类香料是由醛或酮与醇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所得的产物,该产物具有优异的性质、香味持久,近年来在香料香精化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而如何选取合适的催化剂以及合成方法对缩酮(醛)类香料进行高效绿色合成一直是本行业的研究热点。以酸性催化剂为例,介绍了杂多酸、离子液体、分子筛以及无机盐等缩酮(醛)类香料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电催化、光催化和微波辅助等方法合成缩酮(醛)类香料进行分析,为缩酮(醛)类香料的低碳绿色高效合成工艺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酮(醛) 香料 催化剂 合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通道扭带强化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17
作者 陆威 熊松宁 +1 位作者 吴志根 刘柏群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插具有交替顺、逆时针扭转方向(C-CC)结构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在Re=6000~12000范围内的流动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插有C-CC结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的Nu与通道数量(N)和Re呈正相关,与扭转比(T_(R))负相关...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插具有交替顺、逆时针扭转方向(C-CC)结构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在Re=6000~12000范围内的流动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插有C-CC结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的Nu与通道数量(N)和Re呈正相关,与扭转比(T_(R))负相关,相对于经典扭带(N=2)最高提升了30.7%;摩擦系数与N呈正相关,与Re和T_(R)负相关,相对于经典扭带最高增加了304%;综合换热因子与Re和N呈负相关,随T_(R)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高为0.887。较小T_(R)时,所研究的新型C-CC结构多通道扭带有着比常规多通道扭带更好的强化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多通道扭带 强化传热 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乳液的影响因素
18
作者 吴云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自主研发了特殊润湿性不锈钢筛网,分别考察了温度、过滤压力、pH、水油比、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油水乳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对单层和双层筛网分离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乳液均有利;较低的过滤压力... 自主研发了特殊润湿性不锈钢筛网,分别考察了温度、过滤压力、pH、水油比、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油水乳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对单层和双层筛网分离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乳液均有利;较低的过滤压力对W/O型乳液有利,过高的压力会直接影响筛网的疏水阻隔作用,双层筛网的分离机理决定了低过滤压力下分离无法进行,而更高的压力对双层筛网分离O/W型乳液更有利;低pH对两种类型的乳液分离均有利,随着pH的增大,分离效果下降;随着W/O型乳液含水率增大,单层筛网的分离效果不断下降,水在疏水筛网表面的占据会导致油的通过阻力迅速增大,甚至无法通过,而随着O/W型乳液含油率增大,双层筛网的分离效果呈增大趋势,这与水量下降导致的油水二次混合几率减少有关;乳化剂用量增加导致乳液稳定性增强,对两种类型乳液的分离均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特殊润湿性 筛网 乳液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赤泥吸附甲苯废气的性能
19
作者 梁文俊 马琛 +1 位作者 杨晓彤 朱玉雪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9,共8页
对赤泥材料进行酸改性,利用XRD、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改性赤泥材料结构进行表征,通过DFT计算结果对赤泥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分析,考察了赤泥用于甲苯氧化的吸附性能及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d负载量为0.3%(w)的改性赤泥对甲苯的... 对赤泥材料进行酸改性,利用XRD、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改性赤泥材料结构进行表征,通过DFT计算结果对赤泥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分析,考察了赤泥用于甲苯氧化的吸附性能及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d负载量为0.3%(w)的改性赤泥对甲苯的吸附效果最优,饱和吸附容量为18.4 mg/g。酸改性有效提高了赤泥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甲苯分子的吸附,负载Pd有助于提高赤泥的甲苯吸附性能,适量的Pd可增加赤泥材料的活性位点,有利于Pd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和分散。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赤泥材料的甲苯催化效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赤泥 吸附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合成与应用
20
作者 许胜 段文静 史永森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合成了一系列茂配体,在其中的一个茂环上引入多个甲基,制备了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以甲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进行了烯烃聚合评价研究,并与市售的二氯二茂锆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二... 合成了一系列茂配体,在其中的一个茂环上引入多个甲基,制备了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以甲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进行了烯烃聚合评价研究,并与市售的二氯二茂锆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二氯二茂锆相当,最高可达7951 kg/(mol·h);可催化乙烯与1-己烯共聚,共聚物中1-己烯含量最高可达6.8%(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甲基茂配体 茂金属催化剂 烯烃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