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2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新类型页岩气形成机理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彤楼 邓虎成 +2 位作者 赵爽 魏力民 何建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等资料,采用矿物扫描、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突破压力及三轴力学测试等方法,开展筇竹寺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高产条件、页岩气形成机理和富集模式... 基于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等资料,采用矿物扫描、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突破压力及三轴力学测试等方法,开展筇竹寺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高产条件、页岩气形成机理和富集模式。研究表明:①深水富有机质和浅水低有机质两类粉砂质页岩都具有很好的含气性;②页岩脆性矿物组成具有长石、石英含量相当的特征;③页岩孔隙以无机质孔为主,有机质孔含量低,孔隙发育受长英质矿物与总有机碳含量(TOC)共同控制;④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成烃生物为藻类和疑源类,成熟度高,生烃潜力高;⑤深水相、浅水相页岩气分别具有原地和混合成气的特点。⑥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基本规律是“TOC控藏、无机质孔控富”,富集模式为以ZY2井为代表的富有机质页岩“三高一超”(高TOC、高长英质矿物含量、高无机质孔、地层超压)原地富集模式和以JS103井为代表的低有机质页岩“两高一中一低”(高长英质、高地层压力、中无机质孔、低TOC)原地+输导层富集模式,是有别于志留系龙马溪组的新类型页岩气。研究成果丰富了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形成机理,部署的多口探井实现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系 筇竹寺组 页岩气 无机质孔 长英质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勇 贾承造 +8 位作者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全粒序储层 孔喉结构 原油可动性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世达 汤达祯 +7 位作者 侯伟 黄道军 李永洲 虎建玲 许浩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394,共10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探井上古生界岩心的测试化验资料,结合构造、埋深及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揭示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研究表明:①1500~1800 m深度段为中浅层开放型流体系统和深层封闭型流体系统的转换深度带,150...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探井上古生界岩心的测试化验资料,结合构造、埋深及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揭示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研究表明:①1500~1800 m深度段为中浅层开放型流体系统和深层封闭型流体系统的转换深度带,1500 m以浅水侵改造强度大,储层压力梯度分布离散,甲烷气存在不同程度的次生生物成因气混入,整体呈富含水、吸附气欠饱和特征;1800 m以深呈现出极低渗储层自封闭特征,水动力侧向封堵和致密盖层围限共同作用形成封闭型流体系统,系统内地表径流入渗微弱,流体次生改造程度低,压力梯度相对统一,大部分层段吸附气含气饱和度超过100%,游离气含量主要为1~8 m^(3)/t,个别层段可超过10 m^(3)/t;②在深部地层温压环境约束下,煤储层聚气能力受控于煤岩煤质、储盖组合和构造位置主导的储集性、润湿性和封闭性,高变质程度、低灰分产率煤和灰岩、泥岩盖层等多因素叠合区聚气优势明显,正向构造高点和宽缓负向构造低点是有利的富气场所,两翼陡坡含气量相对较低。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煤储层聚气机理认识,可为深部资源精准选区评价和适应性增产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煤层气 流体系统 封闭性 吸附气 游离气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灰岩孔隙发育与保持机理--以四川盆地中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文龙 罗冰 +6 位作者 张本健 陈骁 李文正 刘一锋 胡安平 张玺华 沈安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5,共14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蓬深10、合深9、潼深17和正阳1等井钻探证实深层上二叠统长兴组发育一套孔隙型礁滩复合体灰岩储层,突破了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和岩溶缝洞型灰岩储层的传统认识。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地... 近年来四川盆地蓬深10、合深9、潼深17和正阳1等井钻探证实深层上二叠统长兴组发育一套孔隙型礁滩复合体灰岩储层,突破了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和岩溶缝洞型灰岩储层的传统认识。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井震联合的储层识别和追踪,开展深层礁滩灰岩孔隙形成机理研究,取得4个方面认识:①深层长兴组孔隙型礁滩复合体灰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格架孔、生物体腔孔、铸模孔和溶孔为主,形成于沉积和早表生环境;②断续分布的多孔礁滩复合体被相对致密的泥晶灰岩包裹,在复合体持续增温条件下导致局部异常高压的形成;③长兴组储层的底板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互层的致密泥岩和灰岩,顶板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致密泥晶灰岩夹泥岩,在致密顶底板的夹持下,导致长兴组区域异常高压的形成;异常高压(超压封存箱)是沉积和早表生环境形成的孔隙在深层得以保持的关键;④在顶底板和礁滩复合体识别基础上,通过井震联合预测有利礁滩灰岩储层分布面积达10.3×10^(4) km^(2)。上述认识奠定了深层孔隙型灰岩储层发育的理论基础,拓展了四川盆地深层灰岩储层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灰岩 孔隙型礁滩灰岩储层 孔隙形成与保持 异常高压 长兴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老油田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翁定为 孙强 +7 位作者 梁宏波 雷群 管保山 慕立俊 刘汉斌 张绍林 柴麟 黄瑞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针对低渗透老油田老井侧向深部剩余油气资源动用难度大的问题,形成了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并开展了现场试验。该技术首先采用柔性侧钻钻具在老井筒中实现低成本侧钻,然后采用水力喷射工艺诱导多条裂缝起裂,最后下入油管柱对侧钻井眼... 针对低渗透老油田老井侧向深部剩余油气资源动用难度大的问题,形成了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并开展了现场试验。该技术首先采用柔性侧钻钻具在老井筒中实现低成本侧钻,然后采用水力喷射工艺诱导多条裂缝起裂,最后下入油管柱对侧钻井眼实施笼统多簇暂堵压裂,从而实现井间剩余储量的高效挖潜。该技术包含柔性侧钻水平井钻井和侧钻水平井压裂2项技术,前者主要涉及柔性钻杆结构和材料优化、钻进工艺、密闭取心工具3个方面,后者主要涉及压裂方案优化、压裂工具及实施工艺优化2个方面。该技术在长庆安塞油田开展了多轮现场试验,发现通过改变井型、缩小油水井排距,可以较好地建立压力驱替系统,实现压力的有效传导,从而达到低产低效井提液增产的目的,同时验证了该技术可为低渗透油藏剩余储量精准挖潜、储层精细动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老油田挖潜 柔性侧钻 超短半径水平井 多簇压裂 安塞油田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的致密砾岩人工缝网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覃建华 鲜成钢 +6 位作者 张景 梁天博 王文中 李思远 张津宁 张阳 周福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为明确玛湖致密砾岩储层水力压裂后缝网发育特征,借鉴北美水力压裂试验场的成功经验,在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T1b2)和三段(T1b3)建立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共实施12口水平井和1口大斜度取心井,根据取心井MaJ02岩心裂缝CT扫描、成... 为明确玛湖致密砾岩储层水力压裂后缝网发育特征,借鉴北美水力压裂试验场的成功经验,在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T1b2)和三段(T1b3)建立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共实施12口水平井和1口大斜度取心井,根据取心井MaJ02岩心裂缝CT扫描、成像测井以及岩心直接观测结果,结合示踪剂监测资料,研究水力压裂缝产状、连通情况、扩展规律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水力压裂形成张性和剪切两种性质的裂缝,张性缝近似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自井筒射孔簇最远可延伸50 m;剪切缝分布于张性缝之间,大部分受缝间诱导应力场影响呈走滑剪切模式,部分呈共轭成对出现,整体上压裂缝呈先张后剪、张剪相间、剪切为主的特征。②示踪剂监测结果表明,生产早期井间普遍存在连通,随着生产的进行,缝内静压力逐渐降低,井间连通性下降。③岩性和压裂参数影响水力裂缝密度,泥岩夹层水力裂缝密度低于砾岩,并限制裂缝的扩展;更大的改造规模、更小的簇间距可提高裂缝密度,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 致密油 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 大斜度井取心 张性缝 剪切缝 缝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庞雄奇 贾承造 +3 位作者 徐帜 胡涛 鲍李银 蒲庭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8,共12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因缺乏统一的资源评价方法,且存在资源评价关键参数难以获取的难题,导致全球资源评价结果差异巨大。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通过油气动力场控藏分析,建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与常规类油气资源的...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因缺乏统一的资源评价方法,且存在资源评价关键参数难以获取的难题,导致全球资源评价结果差异巨大。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通过油气动力场控藏分析,建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与常规类油气资源的定量关系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模型,进而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反演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并采用钻探结果体积类比法和前人评估结果变化特征趋势分析法进行检验。该评价模型考虑了天然气生物降解和热降解两种成因机制、常规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地表体积转换系数、有利区分布面积和厚度的差异性等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众数值分别为99×10^(12),30×10^(12) m^(3),平均值分别为214×10^(12),68×10^(12) m^(3),均不到常规类油气资源总量的5%,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全球未来能源的补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新模型开辟了评价方法和技术的新途径。经可靠性综合分析检验验证,该模型获得了较为可信的水合物资源量数据,为下一步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全油气系统 非常规油气 油气资源评价 化石能源 自然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条件对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与流动性保持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文智 刘伟 +9 位作者 卞从胜 刘显阳 蒲秀刚 陆加敏 李永新 李军辉 刘诗局 关铭 付秀丽 董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保存条件主要有3方面的关键作用:①确保足够多的轻烃(C_(1)—C_(13))、中组分烃(C_(14)—C_(25))和小分子芳香烃(含1~2个苯环)留在地层中以增加页岩油流动性和流动量;②确保地层具有较高的能量场(异常高压),以推动页岩油最大量流出;③确保滞留烃保持多组分烃(轻烃、中质烃、重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混相流动条件,使重烃(ΣC_(25+))和重质组分(非烃和沥青质)有最佳流动度和最大流动量。经实例解剖证实,凡经济可采性较好的陆相页岩油除有机质类型、丰度与热成熟度及储集空间等有利条件外,页岩层系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油经济成藏的关键因素,应纳入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标准,成为有利勘探靶体选择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 保存条件 地层能量场 烃组分混相 滞留烃流动度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成因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3
9
作者 谭秀成 何如意 +7 位作者 杨文杰 罗冰 师江波 张连进 李明隆 唐宇欣 肖笛 乔占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7,共16页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为主,具有典型的早成岩期岩溶特征,岩溶系统边缘和充填物中的白云石皆具溶蚀港湾,且白云岩角砾周缘具泥晶套和环边胶结等现象,指示白云石化作用早于早成岩期岩溶。②中等盐度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是滩相薄层状白云岩的主要成因,成储关键因素为生屑滩沉积叠合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和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局部受裂缝和热液作用改造。③白云岩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主要发育于四级旋回的高位晚期,且白云岩规模与地层厚度密切相关,集中分布于地层厚薄转换处,其次为厚度薄值区。④结合三级旋回高位晚期地貌高地可容纳空间不足、颗粒滩向地貌低地迁移的认识,提出滩控白云岩规模储层具有“沿高环坡”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沉积期微地貌与海平面升降变化联合控滩-控云-控溶的成储模式。在此基础上,井震结合恢复茅二段下亚段沉积期古地貌并进行了储层分布预测,最新探井和试油结果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为类似地质背景下的白云岩薄储层预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 沉积期地貌 颗粒滩 薄储层 白云岩 孔洞型储层 岩溶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雍锐 杨洪志 +3 位作者 吴伟 杨雪 杨雨然 黄浩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6,共14页
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地质实验等基础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大隆组海相页岩地质特征及页岩气富集高产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隆组优质页岩形成于二叠系吴家坪组沉积后,主要发育在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内,深水陆棚沉积... 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地质实验等基础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大隆组海相页岩地质特征及页岩气富集高产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隆组优质页岩形成于二叠系吴家坪组沉积后,主要发育在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内,深水陆棚沉积相和硅质生物繁盛的深水还原环境形成了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页岩。②大隆组页岩有机质孔与无机质孔发育,脆塑性矿物交互成层,4500 m以深的超深层依然发育大量无机质孔,总孔隙度大于5%,显著拓展了页岩气储集空间。③大隆组顶底板灰岩既有助于早期埋藏生烃持续处在封闭系统,又为页岩段持续生烃和富气保存提供有利条件,在后期改造中利于缝网横向延伸,达到最优改造效果,提高井控资源量。综合地质、工程、经济条件,优选出5500 m以浅的有利区面积为1800 km^(2),资源量达5400×10^(8) m^(3)。④大隆组页岩储层具有“薄而肥”的特征,埋深5500 m以浅的川东高陡构造区内远离主体断裂的向斜区,是当前工程技术条件下最有利的二叠系页岩气建产区域,主要包括南雅向斜、檀木场向斜和梁平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开江—梁平海槽 二叠系 大隆组 硅质页岩 页岩气 富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岩压裂液稠化剂吸附损害机理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游利军 钱锐 +1 位作者 康毅力 王艺钧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共9页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典型8~#深层煤岩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损害实验,评价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在深层煤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引起的渗透率损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表征稠化剂的吸附形貌,分析稠化剂吸附的主要控...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典型8~#深层煤岩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损害实验,评价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在深层煤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引起的渗透率损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表征稠化剂的吸附形貌,分析稠化剂吸附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采用Zeta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揭示稠化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实验条件下,深层煤岩对羟丙基胍胶、聚丙烯酰胺的吸附量分别为3.86mg/g和3.29mg/g,吸附后煤岩渗透率分别下降35.24%~37.01%和14.31%~21.93%;压裂液稠化剂吸附层厚度与稠化剂质量分数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pH值降低将减小羟丙基胍胶吸附层厚度、使聚丙烯酰胺吸附层厚度分布频率更集中;官能团缩聚、分子间作用力是深层煤岩吸附压裂液稠化剂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力。通过优化稠化剂质量分数、对稠化剂分子进行化学改性、对聚合物进行氧化生热降解、添加解吸附剂等方法可降低煤岩微纳米级孔隙、裂缝的损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压裂液 稠化剂 吸附形貌 吸附机理 控制因素 渗透率损害 损害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滑脱层控制的冲断构造特征及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宝利 贾承造 +6 位作者 刘可禹 邓勇 王伟 陈鹏 李超 陈佳 郭泊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刻画准南深层先存古构造与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解析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厘清多套烃源岩展布特征,重新梳理重点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而探寻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表明:①构造变形受两期古构造与3套滑脱层叠合控制,滑脱层横向展布差异显著,侏罗系滑脱层厚度中等且分布广泛,白垩系滑脱层厚度最大但滑脱能力受限,古近系滑脱层薄但横向推覆距离大,由此划分出4层复式构造变形层序并提出“古凸横向分段控带、多滑脱层垂向控层”的构造成因模式;②烃源岩展布方面,首次通过高精度重磁与时频电磁资料联合刻画出二叠系烃源岩“西段窄槽、中段多凹、东段广盆”的分布模式,并重新厘定侏罗系烃源岩“泥岩西厚、煤岩东富”的展布特征;③基于构造变形强度、圈闭有效性及烃源-圈闭匹配关系,构建准南两套主力油气系统、4层复式油气成藏结构模式,将准南划分为“3段10带”,提出“集中勘探五大现实区、甩开突破三大潜力区、风险引领两大准备区”的准南深层下组合分层次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冲断构造 滑脱层 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深层下组合 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勘探与开发》征稿简则
13
作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石油勘探...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石油勘探与开发》开辟“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撰写相关的中、英文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田开发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勘探与开发》征稿简则
14
作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石油勘探...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石油勘探与开发》开辟“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撰写相关的中、英文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田开发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勘探与开发》征稿简则
15
作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石油勘探...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石油勘探与开发》开辟“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撰写相关的中、英文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田开发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勘探与开发》2024年CiteScore再创新高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16
作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2025年6月3日,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Scopus数据库发布CiteScore 2024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数据。《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文版、英文版2024年CiteScore再创新高,在不同学科中均名列前茅。《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文版CiteScore由2023年的8.... 2025年6月3日,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Scopus数据库发布CiteScore 2024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数据。《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文版、英文版2024年CiteScore再创新高,在不同学科中均名列前茅。《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文版CiteScore由2023年的8.4上升至2024年的9.9,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地质学(B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Geology)学科330种期刊中排名第13,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学(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Geology)学科239种期刊中排名第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与开发 地球和行星科学 CiteSco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北最古老海相页岩油资源潜力与勘探前景
17
作者 王晓梅 于志超 +4 位作者 何坤 黄秀 冶明泽 管墨迪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3-579,共17页
基于中国华北燕辽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洪水庄组页岩样品大视域岩石薄片扫描、高分辨场发射电镜扫描、荧光光谱分析和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结合沉积正演模拟,对元基2井洪水庄组页岩的储集性、含油性、分布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岩石... 基于中国华北燕辽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洪水庄组页岩样品大视域岩石薄片扫描、高分辨场发射电镜扫描、荧光光谱分析和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结合沉积正演模拟,对元基2井洪水庄组页岩的储集性、含油性、分布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①洪水庄组页岩原始有机碳平均含量高达6.24%,原始生烃潜量为44.09 mg/g,产油能力强;②页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低黏土含量硅质页岩,发育页理缝和有机质收缩缝,可压性和储集性好;③洪水庄组上部洪五段和洪四段为页岩油甜点段,两者以40%的厚度占比贡献了60%以上的页岩油量;④宽城—老庄户地区是燕辽盆地页岩油最有利勘探区,面积约7200 km^(2),原始总生烃量约741.1×10^(8)t,现今页岩油残留资源量下限为11.48×10^(8)t,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相当,显示出燕辽盆地洪水庄组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油 洪水庄组 硅质页岩 储集性 含油性 资源量 中元古界 燕辽裂陷槽 燕辽盆地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雄探1井寒武系油源特征与超深层勘探潜力
18
作者 苏劲 王晓梅 +11 位作者 张成栋 杨宪彰 李谨 杨煜鹏 张海祖 方玙 杨春龙 房忱琛 王亚龙 魏彩云 翁娜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61,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化斜坡、深水陆棚和局限海湾3种不同沉积环境的“等时异相”烃源岩。2024年在塔北西端的雄探1井寒武系发现高产凝析油气,原油中检出完整的芳基类异戊二烯烷烃生物标志物,但未检测到三芳甲藻甾烷,这与轮探1、旗探1井为代表的纽芬兰统硫化斜坡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十分一致,表明雄探1井寒武系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雄探1井寒武系原油还呈现出C29甾烷优势,并且富含长链三环萜烷(最高达C39),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成为有效区分硅质泥岩和碳酸盐岩等不同岩相的油气源指标。结合逆冲和走滑断裂输导系统的成藏分析,认为F5走滑断裂以西具备接受满西生烃中心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有效供烃的可能,这预示着除了盆地东部寒武系超深层台缘带相控型油气藏外,该走滑断裂以西有望成为寒武系超深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雄探1井 超深层 分子化石 芳基类异戊二烯烃 三芳甾烷 烃源岩 走滑断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淡水湖盆细粒沉积成因机制及页岩油储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19
作者 刘显阳 刘江艳 +6 位作者 王秀娟 郭芪恒 吕奇奇 杨智 张岩 张忠义 张文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3亚段沉积期研究区古环境整体表现为温暖湿润、梅雨事件频发、水体深度较大的淡水湖盆特征,古地貌呈现西南陡、东北缓的不对称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等微古地貌单元。②长73亚段发育一套极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凝灰岩等细粒沉积,垂向多呈薄互层—纹层组合分布,砂岩粒径大多小于62.5μm,单层厚度为0.05~0.64 m,含完整植物碎片,发育波状层理、逆粒序-正粒序组合、爬升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揭示异重流沉积成因。③环形水槽模拟实验再现了异重流搬运过程及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初期的密度流速差造成头部较厚且粒径较大,上部较薄且粒径偏小的特征;中期滑水作用促使流体头部抬升并向前快速搬运,由此产生的多个“新前端”促使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细粒砂岩向湖盆中部长距离搬运。④明确了盆地西南部细粒砂质岩以异重流成因为主,指出频繁发育的洪水事件、西南部陡坡地形是异重流发育的主控因素。⑤长73亚段砂岩、泥页岩发育微纳米孔喉系统,不同岩性均含油,但可动油含量差异大,砂岩中可动油含量最大。⑥明确了长73亚段多期异重流砂岩与泥页岩形成的细粒沉积复合体具有“整体含油、差异储集”特征,低TOC泥岩与粉砂岩组合为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异重流 水槽模拟实验 储集特征 长7_(3)亚段 三叠系延长组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的范围、性质及其勘探意义
20
作者 何登发 成祥 +10 位作者 张国伟 赵文智 赵喆 刘新社 包洪平 范立勇 邹松 开百泽 毛丹凤 许艳华 成昌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7-771,共15页
基于地表地质、探井、重磁电与地震勘探资料分析,将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相结合统一成图,对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边界、分布范围、地质结构与构造属性等开展系统解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的西界为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东界为太行... 基于地表地质、探井、重磁电与地震勘探资料分析,将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相结合统一成图,对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边界、分布范围、地质结构与构造属性等开展系统解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的西界为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东界为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北界为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南界为商丹缝合带;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界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为板块边界,在中新生代为陆内变形边界;该盆地在中元古代—奥陶纪为覆盖整个鄂尔多斯地块的海相克拉通盆地、石炭纪—二叠纪为板块边缘岛弧隆起带围限下的海陆过渡相坳陷盆地、三叠纪为陆内统一湖相坳陷盆地、新生代为裂谷体系环绕的陆内克拉通盆地,盆地范围自古至今逐步缩小。大型原型盆地的广覆性决定了油气勘探范围远超现今沉积盆地范畴,勘探层系为纵向多目的层系。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全油气(或成矿)系统”的特点,盆地深层中元古界宽裂谷体系“盆下盆”和寒武系—奥陶系被动陆缘盆地与克拉通内坳陷将成为油气勘探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边界 原型盆地 构造属性 能源矿产 叠合盆地 全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