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090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2021年鄱阳湖及其河口渔业资源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斌 章海鑫 +5 位作者 吴子君 张桂芳 傅培峰 王昌来 张燕萍 付辉云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调查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为禁捕后长江流域通江湖泊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1年在鄱阳湖水域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84次渔业资源调查,获渔获物14333尾、10300.048 kg,经鉴定有93种。7个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 调查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为禁捕后长江流域通江湖泊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1年在鄱阳湖水域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84次渔业资源调查,获渔获物14333尾、10300.048 kg,经鉴定有93种。7个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其中湖口站位优势种仅2种,都昌站位和鄱阳站位优势种均为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158~2.909、4.265~6.459和0.617~0.822。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即体长更长,增幅为6.1%~61.26%;体重更大,增幅为15.14%~291.57%;年龄结构更优,1龄和2龄所占比例明显减少,3~4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其中鳜(Siniperca chuatsi)是禁捕下上述变化的代表性鱼类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青鱼(My-lopharyngododon piceus)数量仍然较少,且未发现4龄及以上个体,但2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多样性 禁捕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入海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装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宇 高明 +3 位作者 曲贵伟 张春鹏 李晓玲 李富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model analysis)解析细菌群落组装机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最高(38.5%),其次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8.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9.7%)。6种土壤类型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整体差异显著(P<0.05)。主要菌门和菌属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电导率(EC)、全硫(TS)和pH是主要影响因子。基于零模型的群落组装分析表明,鸭绿江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组装以随机性为主导,其中扩散限制贡献最大,在群落组装中占40.52%。研究结果可为鸭绿江口湿地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组装机制 鸭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尼湿地水质评价及污染源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伟 杨崛园 +3 位作者 熊健 黄瑞卿 杨博 吕学斌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31,共13页
评价雅尼湿地水质状况,解析水体的污染来源,为雅尼湿地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雅尼湿地流域平水期58个样品的9项理化指标,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指数法(WQI)对目标水体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水... 评价雅尼湿地水质状况,解析水体的污染来源,为雅尼湿地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雅尼湿地流域平水期58个样品的9项理化指标,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指数法(WQI)对目标水体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对雅尼湿地水质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雅尼湿地总磷(TP)、氨氮(NH_(3)-N)和化学需氧量(COD)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总氮(TN)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湿地整体水质良好;湿地TLI为36.88,为中营养状态;综合污染指数为0.74,表现为轻污染,TN和TP值的污染分担率高于60%,是湿地水体主要的污染因子;WQI总体处于“良好”水平;(2)PCA结果显示,前4项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2.497%,第1主成分(PC1)推测为自然源,第2主成分(PC2)推测为农业-生活源,第3主成分(PC3)推测为畜禽养殖-农业源,第4主成分(PC4)推测为藻类暴发源;根据主成分/综合主成分得分分析雅尼湿地水质空间变化总体呈上游优于中下游的特征;(3)APCS-MLR模型结果显示,自然源对雅尼湿地水质影响的贡献率为31.64%,未知源贡献率为30.47%,畜禽养殖-农业混合源贡献率为23.30%。TN、TP和NH_(3)-N的主要来源为农村化肥施用、牲畜集聚排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尼湿地 水质评价 污染源解析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博福 张吉洪 +4 位作者 何刘洁 吴之见 罗甜 朱锦奇 万炜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1,共13页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除2015年水生态空间规模小幅下降外,20年来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规模呈上升趋势,总体增加6085km^(2),以横断山区、长江中下游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原地区等地的变化情况最为典型。水生态空间分布重心整体向西迁移,迁移距离为19.8km。(2)在水生态空间与各类空间转化过程中,与农业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丹江口水库以及长江沿岸地区。其中水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空间9236km^(2),农业空间转为水生态空间规模达11404km^(2),城镇空间与水生态空间转化规模最小,转入、转出规模分别为1799 km^(2)和1079 km^(2)。(3)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以及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自然环境类及区位交通类因子在单因素及多因素交互作用中的贡献度q值大部分在0.7以上,这2类因子是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演变特征 土地利用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湘江长沙段丰水期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文玉 刘梦月 +2 位作者 林本平 郭珊 刘祯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湘江长沙段表层水及底泥样品中鱼类DNA片段测序,可补充湘江长沙段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并验证eDNA技术用于鱼类资源调查的可行性。2021年8月14日沿湘江长沙段流向采集表层水与底泥样品各18份,采用E.Z.N.A.®土壤DN...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湘江长沙段表层水及底泥样品中鱼类DNA片段测序,可补充湘江长沙段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并验证eDNA技术用于鱼类资源调查的可行性。2021年8月14日沿湘江长沙段流向采集表层水与底泥样品各18份,采用E.Z.N.A.®土壤DNA提取试剂盒,以线粒体基因的12S rRNA为靶点,采用鱼类特异性引物Tele 02进行PCR扩增,与MitoFish和NCBI核酸数据库比对并经人工核实。结果显示,调查共获得淡水鱼8目13科32属39种;鲤形目(Cypriniformes)最多,共计27种,OTU相对丰度占比最高为48.56%;其次是鲇形目(Siluriformes)占22.87%,胡瓜鱼目(Osmeriformes)占17.65%,鰕鯱目(Gobiiformes)占8.48%,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占1.48%,鲈形目(Perciformes)占0.83%,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占0.08%,攀鲈目(Anabantiformes)占0.05%;属分类水平下,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银鱼属(Salanx)、拟鲿属(Pseudobagrus)、䱗属(Hemiculter)、鲤属(Cyprinus)和吻鰕鯱属(Rhinogobius)为优势属。表层水与底泥中的Alpha多样性指数分布较为均匀,且中下游鱼类多样性水平稍高于上游,可能与水源地保护措施改善了水生态质量及禁渔政策有关。研究表明,eDNA技术可作为鱼类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大数据统计的重要手段,与传统调查方法结合,可用于快速监测流域鱼类资源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丰水期 湘江长沙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
7
作者 杨潇 唐泓淏 +5 位作者 陈志敏 白蕾 王志鹏 夏颖颖 安太天 代欣召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9,共10页
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为推动海洋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海洋高质量发展与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分析兼容用海的国内外实践探索及现存问题,以功能、空间、时间为维度构建兼容用海框架机制,设计四维时空分析模型,并提出... 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为推动海洋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海洋高质量发展与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分析兼容用海的国内外实践探索及现存问题,以功能、空间、时间为维度构建兼容用海框架机制,设计四维时空分析模型,并提出实施路径。结果表明,兼容用海机制可利用海洋空间规划、规划技术审查、用海审批和用海监管等全链条管理,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管理。具体路径包括国家地方相结合、推动先行试点,基于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控制区、预留区管理规则等。未来需进一步明确兼容用海类型、设计兼容矩阵,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以促进海洋空间管理向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迈进,实现海洋空间集约化、生态化利用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容用海 生态系统管理 海洋空间管理 四维时空分析 全链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口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碳循环的宏基因组学
8
作者 宋宇 高明 +2 位作者 张春鹏 曲贵伟 李富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8-268,共11页
研究鸭绿江口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碳循环,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了2022年9月鸭绿江口湿地滩涂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5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碳循环功... 研究鸭绿江口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碳循环,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了2022年9月鸭绿江口湿地滩涂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5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碳循环功能基因组成及来源微生物物种,并探讨了土壤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和真菌群落间Chao1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Shannon指数差异显著(P<0.05),古菌群落间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差异显著;细菌菌门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为主,古菌菌门则以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为优势菌门。真菌菌门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占绝对优势。主要菌门与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总磷、电导率和pH为细菌主要影响因子;总磷、总硫和电导率为古菌菌门主要影响因子;电导率、总磷、总硫和总氮为真菌菌门主要影响因子。基于DiTing数据库检测到114个基因家族参与的29个碳通路,参与各功能循环途径的土壤类型和基因丰度均有差异。WL(Wood-Ljungdahipathway)碳固定途径及以甲醇和乙酸为底物合成甲烷途径只发生在沼泽土中,滩涂盐土在rTCA和甲烷代谢中贡献最大,水稻土在CO_(2)合成甲烷途径中占较大优势。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基因与理化因子间的曼特尔检验结果表明pH、总氮、土壤有机碳和总磷是主要影响因素。桑基图分析结果显示碳循环主要来源于变形菌门、广古菌门、奇古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等5个菌门及对应的18个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微生物群落结构 碳循环 鸭绿江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山溪性河流生态保护措施效果评价
9
作者 孟祥周 寇晓梅 +7 位作者 李平 王潇凯 万帆 牛乐 王文添 刘睿 吕瑞博 李建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8-228,共11页
明晰秦岭北麓黑河流域内水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健康状况,既可以评估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也可以为后续类似水利工程实施生态保护提供参考。2021年4月至7月在黑河干支流布设了19个采样点,围绕鱼类及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相关指标开展了3次水生... 明晰秦岭北麓黑河流域内水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健康状况,既可以评估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也可以为后续类似水利工程实施生态保护提供参考。2021年4月至7月在黑河干支流布设了19个采样点,围绕鱼类及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相关指标开展了3次水生态调查,基于遥感解析和实地生态调查,构建了适用于山溪性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依据评价,河流健康综合得分82.02,基于10项河流生态完整性指标的得分81.85,处于非常健康水平,其中,水文情势、物理生境及水质状况3个准则层的得分分别为90.04、84.09和95.40,评级均为非常健康,而鱼类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的综合得分69.35,评级为健康,与2017年相比,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2021年河流健康状态没有显著变化。引汉济渭工程对黑河流域水生态敏感区的防洪及河岸景观影响较小,社会服务功能指标得分达到93.28。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黑河水生态敏感区总体处于健康水平,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对规避工程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汉济渭 生态完整性 水生态敏感区 秦岭北麓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德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地继 田楚铭 +5 位作者 高玉磊 齐青松 路斌 刘妍 毕永红 米武娟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4,共11页
分析乌东德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为水库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资料。2022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冬季(12月)在乌东德水库设置10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和环境因子调查,采用ANOSIM分... 分析乌东德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为水库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资料。2022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冬季(12月)在乌东德水库设置10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和环境因子调查,采用ANOSIM分析各季节的优势种,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生物量及细胞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探究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季节演替。调查期间共采集并鉴定出浮游植物124种,隶属于7门77属,主要为硅藻和绿藻,优势种有11种;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支流>干流的特征;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细胞密度与水温、总氮、总磷、透明度、流速、浊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NMDS分析表明优势种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浮游植物群落呈明显的季节演替;RDA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与水环境因子关系密切,驱动时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为总磷、正磷酸盐、浊度和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演替 环境因子 乌东德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P与LEV混合物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11
作者 沈洪艳 刘爱真 +4 位作者 杨雷 孙新宇 白玉玮 宁静 孙昊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共9页
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单一毒性试验、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二元联合毒性试验,运用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判别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及评估强度,探究典型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丁酯(TBP)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混合暴露对2种藻的... 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单一毒性试验、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二元联合毒性试验,运用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判别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及评估强度,探究典型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丁酯(TBP)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混合暴露对2种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BP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EC_(50)分别为2.0×10^(-6)和6.7×10^(-5) mol/L;LEV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EC_(50)分别为3.4×10^(-7)和4.3×10^(-6) mol/L。TBP与LEV对铜绿微囊藻的单一毒性均大于斜生栅藻。基于均分射线设计的二元联合实验结果表明,随LEV占比降低,联合毒性减弱,且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大于斜生栅藻。不同TBP和LEV配比下的二元混合体系对2种藻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均具有浓度依赖性,表现为低浓度协同、高浓度拮抗。联合毒性作用强度随TBP和LEV浓度配比变化而变化,LEV浓度占比与其联合毒性作用呈正相关,TBP浓度占比与联合毒性作用呈负相关。TBP和LEV单一及混合体系对藻类生长均呈现出毒物兴奋(Hormesis)效应,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研究结果可为有机磷阻燃剂和抗生素共存时的水生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丁酯 左氧氟沙星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联合毒性 毒物兴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12
作者 杨威 舒政博 +3 位作者 张先炳 王丽 杨胜发 李文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3,共12页
应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检测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多样性,为区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提供新方法。2021年8月在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5个典型江段共26个采样区域进行水样采集,应用e 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共检测分... 应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检测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多样性,为区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提供新方法。2021年8月在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5个典型江段共26个采样区域进行水样采集,应用e 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共检测分析出鱼类68种,隶属于8目18科56属,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鱼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3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5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3种,外来鱼类1种,鲤(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鲇(Silurus asot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等为优势种且具有较高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序列数。5个典型江段的鱼类组成存在差异,且在平绥坝—丝瓜碛等重点淤积的江段检测出较高的鱼类丰度,库区新形成的边滩生境可能是鱼类重要的育幼场。研究结果表明eDNA宏条形码可用于快速检测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可作为关键技术组建无损伤性的鱼类资源监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鱼类多样性 变动回水区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洛阳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评价
13
作者 林伟 李诗华 +2 位作者 韦旭 苏颖 曾吉雨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62,共13页
红树林湿地已成为海岸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组成部分,从景观格局尺度开展洛阳江河口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可为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控制、沿海红树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视化分析和决策依据。利用2016、2... 红树林湿地已成为海岸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组成部分,从景观格局尺度开展洛阳江河口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可为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控制、沿海红树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视化分析和决策依据。利用2016、2020和2024年洛阳江湿地土地利用数据,基于ArcGIS 10.8和Fragstats 4.2平台揭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2016—2024年,洛阳江湿地红树林面积逐渐增加,互花米草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光滩和水域保持稳定。(2)2016—2024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别变化活跃,其中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是洛阳江湿地变换最频繁的类别。(3)洛阳江湿地景观风险在2016年以低风险和中风险为主,在2020年以中风险和高风险为主,到2024年景观生态风险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评估 土地利用变化 洛阳江河口湿地 红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南典型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
14
作者 李萍 刘春 +5 位作者 张立杰 刘钊琳 张宇恒 樊光辉 朱颖洁 左悦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研究桂东南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来源,评价其潜在风险,为西南地区矿区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控与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流域支流——义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季节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7种重金属(Cu、Pb、Zn... 研究桂东南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来源,评价其潜在风险,为西南地区矿区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控与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流域支流——义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季节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7种重金属(Cu、Pb、Zn、Ni、Mn、Cr、Cd)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协同评估重金属积累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Cu、Pb、Ni、Cr在秋季最高,Cd、Zn在夏季最高,Mn在春季最高;Pb、Zn、Cd含量上游>下游>中游,而Cu、Cr、Mn含量下游>中游>上游。相关性分析表明,Pb、Zn、Cd之间以及Cu、Ni之间具有相同来源,受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Cd为中度污染,Mn为偏中度污染,其余重金属为轻度或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进一步表明,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危害程度为高风险,其余重金属危害程度均为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桂东南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土著菌共培养模式处理养殖尾水效果研究
15
作者 凌云 李淼鑫 +1 位作者 周英娴 孙诤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7,共10页
研究微藻与土著菌在处理养殖尾水中的净化效果与相互作用,为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提供参考。2022年10月从养殖尾水中分离鉴定1株产油栅藻(Scenedesmus sp.),研究其与土著菌共培养模式下养殖尾水中氮磷降解率、胞内外有机物质和土著菌群... 研究微藻与土著菌在处理养殖尾水中的净化效果与相互作用,为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提供参考。2022年10月从养殖尾水中分离鉴定1株产油栅藻(Scenedesmus sp.),研究其与土著菌共培养模式下养殖尾水中氮磷降解率、胞内外有机物质和土著菌群的变化状况,探讨产油栅藻与土著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生物反应器(PBR)系统中藻株和土著菌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71.37%、对总磷和氨氮去除率达到100%,均达到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利用养殖尾水代替BG11培养基时,栅藻的脂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藻菌组合比单一藻株的脂质含量增加了8.11%;栅藻在生长过程中会改变土著菌群的组成,降低土著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抑制原污水中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47.55%)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14.69%),选择利于自身生长的Porphyrobacter(相对丰度57.11%)成为优势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油栅藻 养殖尾水 胞外聚合物 土著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HA-RVA法的黔中喀斯特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16
作者 杨梅 贺中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2,共12页
以贵州省黔中喀斯特流域乌江上游干流三岔河龙场桥站为研究站点,采用IHA-RVA生态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对水电梯级开发条件下龙场桥站1979—2020年水文情势变化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双累积曲线法分析降雨和人类活动对龙场桥站径流量变化的... 以贵州省黔中喀斯特流域乌江上游干流三岔河龙场桥站为研究站点,采用IHA-RVA生态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对水电梯级开发条件下龙场桥站1979—2020年水文情势变化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双累积曲线法分析降雨和人类活动对龙场桥站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龙场桥站年均径流量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32个生态水文指标中,5个为高度改变,3个为中度改变,24个为低度改变,整体水文改变度为40.51%,属于中度改变;随着流域梯级开发的不断推进,下游龙场桥站径流量降幅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导致龙场桥站年均径流量降低,降雨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人类活动的影响;1985年以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的增加,林地、草地、灌木、水域等地类面积的减少,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截流作用不强,但因耕地面积增加导致的农业用水需求增长可能是龙场桥站径流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龙场桥站上游梯级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及调度对下游水文情势产生了影响,增加了流域两岸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不利于流域两岸生物多样性的维续。研究结果可为梯级开发条件下黔中喀斯特流域水文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文改变度 土地利用转移 乌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坝群对疏浚整治河道生物栖息地修复效果研究
17
作者 南军虎 陈垚 刘一安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共11页
为评估丁坝群对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修复效果,以江西省金沙溪弯曲河段为研究对象,进行疏浚整治后,选择鲢为目标物种,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耦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和栖息地模型计算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探讨了不同缩窄率的3种单丁... 为评估丁坝群对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修复效果,以江西省金沙溪弯曲河段为研究对象,进行疏浚整治后,选择鲢为目标物种,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耦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和栖息地模型计算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探讨了不同缩窄率的3种单丁坝和最优缩窄率组合的单丁坝群对整治河道内鲢栖息地的修复效果,并分析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后有效降低了汛期洪水位,水流平均流速增大,鲢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可用面积百分率PUA由原来的17.99%锐减到5.03%;各单丁坝鲢栖息地面积随着缩窄率增大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其栖息地变化过程中均出现明显的拐点;丁坝1和丁坝2最优缩窄率为0.4,丁坝3最优缩窄率为0.35,丁坝3改善效果优于其他丁坝;丁坝3下游大部分区域流速都集中在0.2 m/s左右,与鲢适宜的最佳流速较为接近,其下游流速适宜度Su分布比较均匀,主要集中在0.6~0.9;丁坝群对鲢栖息地修复效果较显著,其PUA增长至18.72%,较整治河道增长272.09%,增加的高等级栖息地占比达到了60%以上,同时河道内栖息地质量较原河道也有所提升;丁坝群对沿程行洪水位和流速影响较小,与原河道相比,丁坝群河道有效缓解了防洪压力。丁坝群下游弗劳德数Fr和剪切速度值减小到0.1以内,水流流速下降到0.5 m/s以下并且形成一定范围的回流区,可在洪水期为鱼类提供有利的庇护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栖息地 丁坝 修复效果 金沙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茅尾海及其入海河流水质的贡献度
18
作者 宋志英 张寒博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8,共16页
解析土地利用变化对茅尾海水质的贡献度,为推进茅尾海水质改善和开展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茅尾海及其入海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GF-2数据、Sentinel-2数据和实测水质数据,综合运用遥感解译、参数反演、马尔科夫转移矩阵、... 解析土地利用变化对茅尾海水质的贡献度,为推进茅尾海水质改善和开展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茅尾海及其入海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GF-2数据、Sentinel-2数据和实测水质数据,综合运用遥感解译、参数反演、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变化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了2015—2021年茅尾海土地利用和丰水期水质的变化特征,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贡献度解析。结果表明:2015—2021年茅尾海土地利用转出以水体、林地和池塘养殖为主,分别占转出总面积的38.57%、25.85%、15.23%,转入以海上养殖、建筑用地和林地为主,分别占转入总面积的33.37%、27.07%、14.66%;2015—2021年茅尾海丰水期4种水质参数浓度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浓度显著变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及海上养殖区;2015—2021年间,建筑用地对茅尾海入海口水质的贡献度均在40%以上,是水质浓度变化主要控制因素;池塘养殖次之,贡献度呈波动递减趋势;海上养殖的贡献度年增长率最高,其面积的改变是影响茅尾海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质参数反演 遥感解译 冗余分析 贡献度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干流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多鹏 刘洋 +8 位作者 白雪 罗鑫 杨佳莉 李正飞 刘振元 蒋玄空 莫扬新 陈娟娟 谢志才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3,共13页
开展西江干流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为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支撑。2021年春季从源头(曲靖市马雄山)至河口(肇庆市沙浦镇)设置50个采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的全面调查,评估该水域的物种多样... 开展西江干流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为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支撑。2021年春季从源头(曲靖市马雄山)至河口(肇庆市沙浦镇)设置50个采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的全面调查,评估该水域的物种多样性,刻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甄别关键驱动因子和生态过程。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143种,隶属于5门10纲21目66科117属。其中,水生昆虫85种,软体动物34种,环节动物15种,软甲类6种,其他类群3种。全干流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39.58±206.9)个/m^(2)和(39.11±61.0)g/m^(2)。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段间差异极显著(P=0.001),上中下游底栖动物的密度差异不显著,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上游和下游的密度较高,分别为275.50和276.30个/m^(2);上游生物量较高,为62.84 g/m^(2)。全流域的优势种为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不同河段的优势种各异。方差分解显示,局域环境、土地利用和空间因子共同解释了22%的群落变异。其中,空间(6%)和环境因子(5%)的独立作用相当,表明局域环境过滤和空间制约(主要是扩散限制)是驱动群落变异的关键生态过程。典范对应分析进一步甄别出驱动群落变异的关键局域环境因子(海拔、河宽、水深、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空间变量(包括大尺度的PCNM1、PCNM2、PCNM3、PCNM4、PCNM5、PCNM7、PCNM8和小尺度的PCNM23、PCNM34、PCNM35、PCNM37、PCNM39)和土地利用因子(耕地和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 西江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水湖鱼类群落结构及优势种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姗 曾燏 +4 位作者 杨晴 丁庆秋 胡莲 史方 邹曦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调查衡水湖鱼类资源现状及优势种鱼类的生长状况,为该地区鱼类资源保护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21年及2022年5—6月在衡水湖设置3个采样点,对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 调查衡水湖鱼类资源现状及优势种鱼类的生长状况,为该地区鱼类资源保护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21年及2022年5—6月在衡水湖设置3个采样点,对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等分析衡水湖鱼类群落结构,以W=aLb方程对优势种鱼类体长体重关系进行拟合,并结合鱼类的Fulton状态指数(K)与相对体重(Wr)分析优势种鱼类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衡水湖共分布鱼类39种,隶属于6目14科33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有27种,占总种数的69.23%;2021年衡水湖鱼类的H'为2.77、D为3.91、J'为0.79,2022年H'为2.68、D为3.57、J'也为0.79;衡水湖主要以杂食性(22种,占56.41%)、底层性(18种,占46.15%)、产黏性卵(22种,占56.41%)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红鳍原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张氏䱗(Hemiculter tchangi)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6种优势种鱼类均为异速生长,Fulton状态指数为0.32~14.73,相对体重为18.50~560.28。研究表明,衡水湖鱼类处于低生产力环境,有必要开展长期的鱼类资源监测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多样性分析 优势种 体长-体重 衡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