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2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隔与归属:保罗·利科文本诠释学的迂回路径
1
作者 胡友峰 赵海霞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保罗·利科对笛卡尔“我思”的再反思构建了自我的反思哲学,他主张经由符号与文本等他者的中介实现理解自身的主体性。文本中介的引入使读者理解自身不再是自明性的,而是在阅读中具体地面临着言说与所言、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文本... 保罗·利科对笛卡尔“我思”的再反思构建了自我的反思哲学,他主张经由符号与文本等他者的中介实现理解自身的主体性。文本中介的引入使读者理解自身不再是自明性的,而是在阅读中具体地面临着言说与所言、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自身与自身的四重“间隔”。利科赋予间隔以积极的生产意义,在存在论基础上引入方法论实践,将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深层语义学对接,在文本内部的话语、世界、主体层面分别提出了向四重间隔归属的方法,以及经由“文本诠释学”中介进行主体性反思的迂回路径,以积极的态度回应了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以来主体消弭、意义没落等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文本诠释学 主体性反思 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性论》与古罗马黄金时代诗歌
2
作者 李永毅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卢克莱修以《物性论》的杰出成就对古罗马黄金时代的诗人施加了巨大压力。维吉尔反客为主,让卢克莱修成为自己作品的一个声音、一种视角,引入其他声音和视角与之抗衡,并在结构和主题上加以统摄,他尤其采用了再神话化策略化解《物性论》... 卢克莱修以《物性论》的杰出成就对古罗马黄金时代的诗人施加了巨大压力。维吉尔反客为主,让卢克莱修成为自己作品的一个声音、一种视角,引入其他声音和视角与之抗衡,并在结构和主题上加以统摄,他尤其采用了再神话化策略化解《物性论》的理性主义。贺拉斯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物性论》的伊壁鸠鲁哲学和文学元素,拒绝与卢克莱修正面交锋,在后期作品中甚至经常暗讽这位前辈。奥维德毫无保留地赞美卢克莱修,他通过融合神话史诗、探源史诗和科学史诗三种传统,创造了不同于《物性论》的另一种以宇宙为题材的总体史诗。面对荷马以降令人生畏的史诗传统,卢克莱修挑战的勇气和智慧给了古罗马三大诗人如何与前人争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克莱修 维吉尔 贺拉斯 奥维德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与道德价值--对“伦理符号学”核心思想的阐发
3
作者 唐小林 于子然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伦理符号学的主旨是探讨被既往符号学理论所遗忘的伦理问题。伦理符号学认为符号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是自我与他者间的对话关系,并将倾听他者视作符号活动中应当追寻的道德价值。由于深受巴赫金影响,伦理符号学将“对话”作为最根本的符号... 伦理符号学的主旨是探讨被既往符号学理论所遗忘的伦理问题。伦理符号学认为符号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是自我与他者间的对话关系,并将倾听他者视作符号活动中应当追寻的道德价值。由于深受巴赫金影响,伦理符号学将“对话”作为最根本的符号活动,并指出了“对话”中不可回避的他者性。在自我问题上,伦理符号学吸纳了皮尔斯的思想,重视自我的符号本质,强调无法从社群中抽离出来的“符号自我”,并将“元符号活动”视作衔接道德判断与道德行动的桥梁。同时,伦理符号学通过巴赫金对“怪诞身体”的探讨,提出了“肉身交互性”概念以纠正皮尔斯忽视身体的偏颇。受惠于列维纳斯对“说”与“所说”的区分,伦理符号学强调被“意义”所遮蔽的“表意”,并以“表意”召唤自我之于“绝对他者”的回应。在列维纳斯的基础上,伦理符号学进一步界定了“倾听”和“听取”的区别,并将“倾听”视为符号自我应当追寻的道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伦理 对话 自我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典学视野来看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4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70,共15页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用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研究法”的教学提纲,以述词章、列文体为基本的内容,将其书分为十六专题,并以传统的“纪事本末”之体,对每一文学史专题问题进行通史式的叙述。林著是在经、史、子、集四分的体系中叙述文学史,与后来以历时为结构、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单元体的文学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林著着重于“文章”,其书所述古文、骈文的内容较多,其述诗歌史不太成系统,于小说、戏曲有所轻视,但还是适时地纳入其中。林著可以说是一本以新体述古学的古典学性质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传甲 文学史 京师大学堂 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料学建构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5
作者 吴秀明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当代文学史料学建构在“史料学转向”背景下,又得到国家学术制度的鼓励,在当下有必要引起重视。它涉及史料与材料、资料、文献概念的关系,需要辨析,已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如果立足现有研究现状,借鉴现代文学和哲学、史学等其他学科史... 当代文学史料学建构在“史料学转向”背景下,又得到国家学术制度的鼓励,在当下有必要引起重视。它涉及史料与材料、资料、文献概念的关系,需要辨析,已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如果立足现有研究现状,借鉴现代文学和哲学、史学等其他学科史料学的学术经验,进行体系建构也是可能与可行的,当然亟需建设与之相适的有关“三元一体”的层级理论。当代文学史料学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它的“如何建构”,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史料与文学史、碎片与整体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料学 文学史 “史料学转向” 语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反理学思潮与《狂人日记》的诞生
6
作者 孙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狂人日记》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革新力量与西方现代文化充分融汇化合的结果。尤其是明清反理学传统,构成了催生新文化的内在动因,其内部丰富复杂的狂人思想资源,孕育着现代狂人的出现。在明清理学框约的正统文体之外,日记成... 《狂人日记》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革新力量与西方现代文化充分融汇化合的结果。尤其是明清反理学传统,构成了催生新文化的内在动因,其内部丰富复杂的狂人思想资源,孕育着现代狂人的出现。在明清理学框约的正统文体之外,日记成为士人发展自我精神空间和形成新的认知的重要文体,并以边缘反抗正统的形式,为新文学文体的产生奠定了内在基础。明清反理学脉络中的思想和文体资源,成为接纳和消化西方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载体,它一方面充分发挥与之相契合的部分,创造了具有现代思想和形式的中国新文学的典型;另一方面,深远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复杂的现实境遇,又使得中国新文学富有思想递嬗过程中不同文明进行激烈博弈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理学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综述
7
作者 欧阳婷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26,共3页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于2024年10月12日在云南曲靖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曲靖师范学院主办,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于2024年10月12日在云南曲靖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曲靖师范学院主办,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云南省作家协会、曲靖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云南网络文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文出海 跨文化传播 中国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8
作者 鄢冬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26,共3页
2024年7月5—7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青年分会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80余名... 2024年7月5—7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青年分会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论坛获得了《文艺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民族艺术研究》《艺术传播研究》《中国图书评论》《文艺论坛》6家知名期刊的学术支持,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作者投稿两百余篇,最终遴选出部分优秀论文,邀请作者线下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艺术想象 民族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骷髅或天使:一种“Auffahrt”动力图——瓦尔堡与本雅明的巴洛克 被引量:2
9
作者 乔泓凯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3,共11页
本雅明曾于20世纪20年代的私人书信中透露了进入瓦尔堡图书馆的渴望,相较于两人各自“最后计划”的知识论层面的默契,这一时期的本雅明与瓦尔堡的联系更具本质性。瓦尔堡将历史能量的倒转、极化的动力形态称作“动力图”,并强调其垂直... 本雅明曾于20世纪20年代的私人书信中透露了进入瓦尔堡图书馆的渴望,相较于两人各自“最后计划”的知识论层面的默契,这一时期的本雅明与瓦尔堡的联系更具本质性。瓦尔堡将历史能量的倒转、极化的动力形态称作“动力图”,并强调其垂直方向上的运作。本雅明在《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中类似地提供了一种空间化、舞台化的历史动力学。寄寓与动力图二者提供了相似的历史结构,寄寓中时间的空间化对应于巴洛克历史的自然化。寄寓的二律背反意味着古代情念程式的“能量倒转”。瓦尔堡的工作带有隐含的历史哲学维度。忧郁同时构成了巴洛克历史与《记忆女神图集》的形而上学支配性情绪。尸体作为连接内脏与星辰的中介,揭示出具有宇宙论意义的灵魂运动形式。悲悼剧的舞台必然地被鬼魂占据,巴洛克历史乃是一种瓦尔堡意义上的幽灵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堡 本雅明 巴洛克 悲悼剧 《记忆女神图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论赋“爰锡名号,与诗画境”说考论
10
作者 罗剑波 雍寒清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梳理赋体递延流变脉络时,提出“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将荀况《礼》《智》与宋玉《风赋》《钓赋》作为赋体“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的标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梳理赋体递延流变脉络时,提出“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将荀况《礼》《智》与宋玉《风赋》《钓赋》作为赋体“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的标志。荀况《礼》《智》与宋玉《风赋》《钓赋》所呈现的客主问答、铺陈渲染、作赋以讽、博引谏君、修齐治平等特征,既与刘勰“征圣”“宗经”观念下“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的文章功用论相一致,又与先秦时期的咨询制度、卜筮预言、讽谏制度、讲史制度、礼教制度等礼乐制度密切相关。刘勰选择这四赋作为赋体独立的标志,既是其兼顾赋体功用与“丽词雅义”批评观的表现,又是基于其“折衷”于赋体之“势”“理”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折衷” 荀况赋 宋玉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生活的英雄何以可能?--波德莱尔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献疑
11
作者 妥建清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学界普遍认同波德莱尔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鉴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赓续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总汇精神,强调代表诗的本质的想象力具有融合万物于一体的功能,业已包含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维度。波德莱尔聚焦于... 学界普遍认同波德莱尔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鉴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赓续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总汇精神,强调代表诗的本质的想象力具有融合万物于一体的功能,业已包含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维度。波德莱尔聚焦于现代性的具体时空,视浪荡子为现代生活的英雄,并把由人工的方式所制造的惊奇美作为现代生活意义的表征,借此从日常生活这一更为革命性的领域以美含纳真与善,力图重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道德。尽管对瞬间快感的过度追求使人陷溺于快乐主义的泥淖之中,然而“应和论”因发现现代生活的意义,从而开嗣后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美学等诸种生活美学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美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应和论 为艺术而艺术 日常生活审美化 浪荡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域下的保罗·德·曼抒情诗批评
12
作者 张进红 王悦童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3,共8页
20世纪以来,抒情诗理论在现代西方批评界重焕生机。保罗·德·曼选择在现代性视域下讨论抒情诗的问题,在历史与当下的悖论、语法与修辞的辩证中重置了抒情诗的特质,从抒情主体、文类、修辞三个方面解构了学界对于抒情诗的传统认... 20世纪以来,抒情诗理论在现代西方批评界重焕生机。保罗·德·曼选择在现代性视域下讨论抒情诗的问题,在历史与当下的悖论、语法与修辞的辩证中重置了抒情诗的特质,从抒情主体、文类、修辞三个方面解构了学界对于抒情诗的传统认知,从而认为抒情诗是一种拒绝纯粹经验主体的、外在于时间的、逃逸历史的寓言修辞。虽然这一批评观引发了学界对其中隐含的历史回避与消解的质疑,但仍不失为20世纪西方诗学研究领域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 现代性 抒情主体 历史 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修古文在清代的传习与地位升降
13
作者 周游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5,共11页
清代是欧阳修古文传播的重要分水岭,清初古文典范从苏轼转向了欧阳修,气之观念变化是其背后的重要原因。自此苏文再未回到过去与欧文并驱的地位,欧曾并称开始被更多文人使用。在清中叶的古文圈中,桐城古文家与吴派汉学家皆号称文法欧曾... 清代是欧阳修古文传播的重要分水岭,清初古文典范从苏轼转向了欧阳修,气之观念变化是其背后的重要原因。自此苏文再未回到过去与欧文并驱的地位,欧曾并称开始被更多文人使用。在清中叶的古文圈中,桐城古文家与吴派汉学家皆号称文法欧曾,但因写作内容有异,二者分别传习着欧文的不同风貌。而在晚清文坛,桐城派内部对欧文的态度有了分歧。争议聚焦在欧文是否“易于词”上,这导致梅曾亮、吴闿生等人与林纾在传习欧文的方式上产生了差异。这也体现了欧文内部两种不同风格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古文 清代 汉学家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风格”还是“论文笔”?--布封Discours Sur Le Style范译版本考释与现代文学风格论反思
14
作者 任悦 姚爱斌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长期以来,学界皆视《译文》杂志1957年9月号刊出的范希衡译《论风格》为布封演说Discours Sur Le Style的权威译本,但在同为范译的1958年版《布封文钞》中,却有与之相异的《论文笔》译本。结合范氏其他译著,可以推断《论文笔》才是其本... 长期以来,学界皆视《译文》杂志1957年9月号刊出的范希衡译《论风格》为布封演说Discours Sur Le Style的权威译本,但在同为范译的1958年版《布封文钞》中,却有与之相异的《论文笔》译本。结合范氏其他译著,可以推断《论文笔》才是其本人所认可的原译本,《论风格》则极可能是《译文》杂志编辑修改其核心概念Style译法后的刊本。在西方Stylistics(语体学)中,Style的主要内涵是指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布封演说原文所论Style也是指具有规范性的文章笔法,即有层次和计划的语言表达方式,范氏采用的“文笔”这一译法准确传达了这一内涵。但在“风格”译名之下,Style概念关联的个性特征之维往往被加以突出,甚至成为主导性语义,而其所指称的“语言形式”这一基本内涵则被严重遮蔽。考释布封演说的不同译文,解读相关概念语义,不仅能够厘清诸多误读,更能在此基础上反思中国现代文学风格论的学理缺失,推动文体学、语体学、风格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希衡 STYLE 风格 文笔 语言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用之用:冗余在传播中的符号学意义
15
作者 白姗姗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冗余概念衍生于信息论,但信息论中对意义问题的搁置,使冗余在文本意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难以被厘清。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冗余分为文本内冗余与文本外冗余。文本内冗余主要以自携元语言指示符、接触性符号以及作为应对符号学噪音... 冗余概念衍生于信息论,但信息论中对意义问题的搁置,使冗余在文本意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难以被厘清。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冗余分为文本内冗余与文本外冗余。文本内冗余主要以自携元语言指示符、接触性符号以及作为应对符号学噪音的内置性冗余的形式出现;文本外冗余则发挥了文本体裁确定、亚文化风格表征以及标出性翻转的势能等作用。冗余作为意义解释与时间向度上的组织形式,为文本的解释提供了索引,保证了文本解释过程中不同意义的同一性,为社群内达成广泛的共识提供了足够的意义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 传播 信息论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眇宜修”的认同和摒弃--王国维词学新论
16
作者 孙克强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中有论词体特征的“要眇宜修”一则,广受词学研习者的称道,但此则词话却见弃于正式发表的《人间词话》。对此研究者或未曾注意,或心存疑窦。本文认为“要眇宜修”和诗词之辨的论述表现了王国维早期的词学思想,而... 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中有论词体特征的“要眇宜修”一则,广受词学研习者的称道,但此则词话却见弃于正式发表的《人间词话》。对此研究者或未曾注意,或心存疑窦。本文认为“要眇宜修”和诗词之辨的论述表现了王国维早期的词学思想,而与《人间词话》以“境界”为核心的具有现代审美意旨的新词学思想以及诗词一体的观念相悖;“要眇宜修”一则基本上是对前人词论的引录整合,“诗词之辨”数语亦不过是前人论述的沿袭,并无更多的理论创新意义,因而遭弃。深入系统解读“要眇宜修”一则词话,对认识王国维的词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要眇宜修 诗词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和谐之人”到“审美乌托邦”——现代性视域下洪堡、歌德和席勒的教育观
17
作者 杨明强 卢迎伏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3,共12页
魏玛古典主义不只是一场局限在文学领域的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教育运动,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和威廉·洪堡也深入讨论了作为现代性问题的教育;三人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立足于现代性的分裂状况,以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古希腊人为参... 魏玛古典主义不只是一场局限在文学领域的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教育运动,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和威廉·洪堡也深入讨论了作为现代性问题的教育;三人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立足于现代性的分裂状况,以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古希腊人为参照,希望通过向古希腊人学习以重新达到人类的完善。如果说歌德和洪堡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达到和谐之人的目标,席勒则在个体完善的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宏伟的政治规划,即以处于游戏状态的审美之人为基础设计一个审美的王国,而这一教育目标的差异也表明魏玛古典主义的核心成员之间思想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现代性 和谐之人 审美之人 歌德 席勒 威廉·洪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是一种共和主义的话语”:施莱格尔的唯美主义政治观探析
18
作者 罗久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浪漫派都因为它的唯美主义而被认为在政治上是危险的,但这种唯美主义政治观的合理性不应被忽视。以启蒙理性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国家观念和法权观念在政治实践中造成了极端的非理性和非人性的后果,这促使早期浪漫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浪漫派都因为它的唯美主义而被认为在政治上是危险的,但这种唯美主义政治观的合理性不应被忽视。以启蒙理性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国家观念和法权观念在政治实践中造成了极端的非理性和非人性的后果,这促使早期浪漫主义者反对启蒙理性主义的人为的、破坏性的认识方式,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方式所建构起来的生硬的政治原则。施莱格尔通过对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阐释和发展表明,审美经验是感官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审美经验对感官的塑造有助于实现人性教化的目标,使一个人的理性和意志能力能够在与人的现实的感性经验的和谐统一中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主体间性和共通感的自我意识。审美经验在塑造人的感官和自我意识方面所发挥的这种教化功能及其政治意义,在施莱格尔对共和主义概念的辨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格尔 德国浪漫主义 审美经验 教化 共通感 共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如何真正倾听“诗”?——海德格尔的特拉克尔诗歌读解及其批判
19
作者 陈龙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8,共8页
相较于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读解,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诗歌的读解虽不是那般为人熟知,却堪称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缩影,显露了其“思”“诗”对话的底色。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欧陆哲学家卡普托立足克服西方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思”“诗”对话中... 相较于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读解,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诗歌的读解虽不是那般为人熟知,却堪称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缩影,显露了其“思”“诗”对话的底色。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欧陆哲学家卡普托立足克服西方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思”“诗”对话中,发现了植根于“存在的神话”的残酷特质:迷恋“本质”、漠视苦难、摒弃弱者、抹除身体。卡普托称之为无感性的本质主义“光耀美学”。它以“存在的呼召”取代“苦难的呼召”,聚焦存在的历史,无视历史中的存在者及其实际性苦痛。为此,卡普托以海德格尔的特拉克尔诗歌读解为例,通过揭露海德格尔如何采用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寓意读解策略,以本质性痛苦替代实际性苦痛,将对生命的哀悼转换为对存在之真理的礼赞,从而例示了光耀美学的运作机制。此种批判凸显了唯有克服传统形而上学,解构“思”的形而上学语法,告别“光耀美学”的本质主义,“思”才可能真正倾听“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服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特拉克尔 约翰·卡普托 实际性阐释学 光耀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西方中心之后:全球市场、半边缘区与形塑世界文学的中国策略
20
作者 代乐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6,共11页
以全球市场和世界体系的概念框架来处理文学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一种重要学术范式。世界文学本质上是全球文学市场体系。世界文学研究中已成思维定式的中心-边缘说,过于简约化并且未能反映世界文学的真实情况。... 以全球市场和世界体系的概念框架来处理文学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一种重要学术范式。世界文学本质上是全球文学市场体系。世界文学研究中已成思维定式的中心-边缘说,过于简约化并且未能反映世界文学的真实情况。事实上,在全球文学市场体系中存在着若干区域文学市场,这些区域市场就是半边缘区或者说是亚中心,在欧美中心区和广阔的边缘区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东亚和苏联东欧两个半边缘区。20世纪中国的世界文学叙述,很大程度上是从东亚区域借助于日本观察到的世界文学图景,逐渐向苏联东欧区域过渡,并在20世纪50年代最终完成了以苏联为中心的世界文学叙述。中国身处东亚并在东亚历史与现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影响力。以东亚文学半边缘区消解西方中心并填补去西方中心之后的世界文学版图,是中国参与形塑世界文学体系更为现实和更具可操作性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学市场 半边缘区 东亚 苏联东欧 形塑世界文学 中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