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8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发经济的驱动逻辑与市场响应 被引量:7
1
作者 徐华亮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6,共14页
首发经济是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从首发经济的基本内涵来看,“首发性”表现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经济性”表现为融合性、正外部性、生态性,高质量发... 首发经济是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从首发经济的基本内涵来看,“首发性”表现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经济性”表现为融合性、正外部性、生态性,高质量发展是“首发性”和“经济性”的合力所向。在运行机理方面,首发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遵循“组织—价值—平台”的成长逻辑,通过主体多元化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柔性生产,在动力之变、效率之变、质量之变的价值逻辑驱动下,借助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需要以“创新性”牵引商业模式变革,不断策动“新技术”形成高科技的首发经济;以“供给侧”牵引资源配置变革,充分激活“新要素”形成高质量的首发经济;以“共同体”牵引经济场域变革,加快壮大“新产业”形成高效能的首发经济;以“系统态”牵引市场机制变革,奋力打造“新高地”形成高标准的首发经济,最终构建起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经济 高质量发展 逻辑构建 创新生态 全国统一大市场 资源配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念到机制:关于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中一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4,171,共14页
为了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和生育观、传统生育文化以及计划行为理论分别构成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生育友好型社会是... 为了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和生育观、传统生育文化以及计划行为理论分别构成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理想型的社会状态,在此状态下,生育尊严得到普遍尊重,生育权利得到强力维护,生育潜力得到有效释放,育儿焦虑得到缓解,家庭福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切。进一步说,生育友好的内涵包括生育过程的安适性、生育政策的包容性、生育服务的公平性、生育价值的人文性以及生育权益维护的主动性等多个方面。制度友好、服务友好、空间友好和文化友好共同组成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国社会存在“想生不能生”和“愿生不敢生”等多种生育不友好现象,以及片面追求生育工具性和忽视生育人文性的价值取向与认知误区。另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适时对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出调整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问题 生育友好型社会 生育支持政策 生育服务支持 生育权益 生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水生 罗丹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33,共20页
随着治理的“空间”转向和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探讨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与构建路径,对提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效能、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 随着治理的“空间”转向和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探讨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与构建路径,对提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效能、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特性—治理目标—治理路径”的整合性视角建构了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分析框架。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以超大规模性、高度复杂性、快速流动性、多维风险性四大空间基本特性及其治理挑战为逻辑起点,聚焦超大城市空间规划的系统协同与有效实施、空间更新的协调互适与统筹共治、空间服务的均衡可及与供需适配、空间安全的综合防控与系统韧性等核心目标,从整体性治理、包容性治理、参与式治理、韧性治理等路径协同推进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既要尊重城市空间系统发展与治理的一般性规律,又要立足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将其统一于人民城市建设之中,为民众创造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空间治理现代化 空间规划 空间更新 空间服务 空间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造 被引量:3
4
作者 董慧 金汉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7,共13页
文明创造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深层意蕴和文明效应的重要理论视角。从唯物史观来看,文明创造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要求,是人类满足自身多样需要的过程与成果,是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具有世界历史效应的伟大实践。现... 文明创造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深层意蕴和文明效应的重要理论视角。从唯物史观来看,文明创造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要求,是人类满足自身多样需要的过程与成果,是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具有世界历史效应的伟大实践。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型,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了建设现代文明的另一幅图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明创造,为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作出了新的创造性贡献。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两个结合”最大法宝、全人类共同价值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得以进一步开展文明创造的独特文明底蕴、实践基础、方法指引和思想共识。得益于文化、制度、方法论、价值等方面的多维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宽自身的广度与深度,在实践中作出了新的文明贡献、塑造了新的文明样态、开创了新的文明道路、擘画了新的文明前景,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创造 中华文明 文明更新 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与数据市场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潘爱玲 李广鹏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53,155,156,共16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发展耐心资本,培育未来产业,同时也强调要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耐心资本与数据市场具有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耐心资本秉持长期收益观进行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发展耐心资本,培育未来产业,同时也强调要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耐心资本与数据市场具有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耐心资本秉持长期收益观进行战略性投资,拥有较高的风险承受力,适合陪伴数据市场的发展;数据产业属于新型产业,在数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多有长期价值潜能的可投资项目,为耐心资本的壮大提供了理想环境。因此,实现耐心资本和数据市场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二者的协同发展面临以下问题:长期投资理念薄弱、基础数据质量偏低、数据产品开发不足、数据资产入表困难、数据产业布局较少,等等。对此,应通过以下路径实现耐心资本壮大与数据市场的协同发展:培育耐心资本文化和数据治理理念;创新数据产业投融资方式,扩大数据领域耐心资本的规模;投资设立数据服务中介机构,提升数据治理和市场服务能力;开发适合多元场景的数据产品,为耐心资本提供优质投资标的;加大数据资产入表力度,完善数据市场投资退出机制;促进数据领域“政产学研”协同,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完善数据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为耐心资本壮大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数据市场 数据产业 长期投资 数据治理 数据资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式统筹治理:地方政府编制资源配置的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叶贵仁 胡冬梅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5,共13页
在编制总量不突破的约束条件下,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成为缓解基层机构编制压力的核心议题。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在编内与编外的二元框架内探讨缓解基层编制压力的途径,而较少采用系统性的分析视角对编内统筹模式进行类型化的实证剖析。基于多... 在编制总量不突破的约束条件下,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成为缓解基层机构编制压力的核心议题。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在编内与编外的二元框架内探讨缓解基层编制压力的途径,而较少采用系统性的分析视角对编内统筹模式进行类型化的实证剖析。基于多案例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通过编制下沉、综合协同以及跨域周转的路径,形成了跨层级减上补下、跨部门减多补少、跨地域减大补小的编内统筹模式,构建了一个涵盖纵向与横向、从权属一体向权属分离转变的大统筹机制,形塑系统式统筹治理特色,从而有效缓解了基层编制供需失衡的压力问题。编制资源配置的统筹治理有效促进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深化编制改革、构建高效政府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建设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制资源 统筹治理 编制改革 基层治理 地方政府 政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性城市体系与小城镇命运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尚建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4,188,共12页
从小城镇、大城市到超大城市,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城市体系充满了竞争。城市政策对于大城市的追捧,刺激了各类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首位度的竞争,阻断了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的空间选择。同时,在国家城市政策的摇摆中,名实... 从小城镇、大城市到超大城市,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城市体系充满了竞争。城市政策对于大城市的追捧,刺激了各类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首位度的竞争,阻断了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的空间选择。同时,在国家城市政策的摇摆中,名实分离深化了小城镇的身份危机,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空间断层,从而损害了中国城市化的有序性和持续性。在霍华德的社会城市方案中,城市发展与乡村繁荣、城市规模与人口流动并不冲突,以问题解决方案出现的城市和乡村本身就是一对互相排斥的问题。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重提社会城市既正视了城市繁荣与乡村变迁的疏离,也强调了城乡发展中小城镇的重要地位。在社会城市的理论干预下,需要重新反思中国的小城镇在城乡融合中的角色。小城镇不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它顺应了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方位与核心价值,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治 社会城市 小城镇 城乡关系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8
作者 周平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8,共14页
今天中国的发展,不仅在自己的领土的范围内进行,也在全球的范围内展开。随着国家占有和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的根本性拓展,用“边疆”概念描述的地理空间在范围、类型和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边疆形势,这... 今天中国的发展,不仅在自己的领土的范围内进行,也在全球的范围内展开。随着国家占有和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的根本性拓展,用“边疆”概念描述的地理空间在范围、类型和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边疆形势,这既是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边疆进行有效治理而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有效支撑,就成为国家治理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国家决策层通过对边疆治理的持续强调和战略部署来因应形势的变化,从而把边疆治理凸显成为国家治理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于是,通过边疆治理的理论、战略和政策的创新为边疆治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就成为推进边疆治理及边疆治理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疆域 基础性疆域 拓展性疆域 地理空间 边疆问题 边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中华文明发展趋势
9
作者 田鹏颖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关联,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趋势的逻辑指向,甚至决定性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关联,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趋势的逻辑指向,甚至决定性作用,对于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历史关联 发展趋势 方法论意义 逻辑指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决定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构改革如何实现“稳中求进”——以A市城管执法部门改革为例
10
作者 庞明礼 胡建红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11,共13页
稳中求进是机构改革的期望目标。既有文献多关注机构改革的宏观议题,较少从微观层面剖析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与原理。结合A市城管执法部门改革的成功案例来看,组织机构的整建制划转、人员编制的平级分流、领导干部的分层转移、改革... 稳中求进是机构改革的期望目标。既有文献多关注机构改革的宏观议题,较少从微观层面剖析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与原理。结合A市城管执法部门改革的成功案例来看,组织机构的整建制划转、人员编制的平级分流、领导干部的分层转移、改革过程的差异化动员是机构改革平稳落地的有效策略。究其根本,机构改革平稳落地得益于利益的整体均衡对行动认同的强化,压力的托底支撑对过程阻力的降低,组织的内在兼容对心理排斥的消解。更进一步而言,这些策略也为改革后的组织运作准备了良好条件,表现为路径迂回、编随人走和激励优化对职能结构、组织资源、个人活力等多方面的优化和推动,实现了稳定基础上的可期之“进”。对机构改革稳中求进现象的微观阐释,丰富了机构改革议题的研究视角,为后续其他机构改革的有效推进提供了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改革 综合行政执法 人员分流 编制管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 城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边界及其生成逻辑——基于“要素—机制—目标”框架的案例比较分析
11
作者 陈世香 牛一凡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6,171,172,共16页
数字技术驱动是实现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但也时常面临“失灵”乃至“增负”的困局。多种效果状态显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性存在一定限度和临界,厘清其有效边界及其生成逻辑有助于回应技术与治理系统的适配性问... 数字技术驱动是实现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但也时常面临“失灵”乃至“增负”的困局。多种效果状态显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性存在一定限度和临界,厘清其有效边界及其生成逻辑有助于回应技术与治理系统的适配性问题。为此,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引入要素视角,构建“要素—机制—目标”分析框架,选取数字技术包容度差异较大的直播与智慧平台实践个案展开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类技术均在有限范围内推动基层治理的过程及结果朝向现代化目标演进,且在治理空间结构重塑、行动主体激活增能和过程优化等方面表现出耦合差异,数字技术要素与治理系统要素间的差异化适配成为解释数字技术有效边界生成逻辑的合适机制。研究通过明晰数字技术有效边界的生成逻辑,为理解技术赋能治理的有限性提供理论解释,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中的数字技术适配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基层治理现代化 城市社区治理 技术赋能 直播 智慧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网格:基层韧性的一个内源性视角——基于F市C区网格化管理的过程追踪
12
作者 颜海娜 吴泳钊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43,共17页
当前,学界对基层韧性形成路径的研究主要有科层扩张、职能整合、技术赋能和减负松绑四种解释视角,但这些视角都将基层视为韧性能力的被动接收者,而忽视了基层韧性本质上是一种内生能力。研究运用过程追踪方法,以F市C区为研究对象,追踪... 当前,学界对基层韧性形成路径的研究主要有科层扩张、职能整合、技术赋能和减负松绑四种解释视角,但这些视角都将基层视为韧性能力的被动接收者,而忽视了基层韧性本质上是一种内生能力。研究运用过程追踪方法,以F市C区为研究对象,追踪基层网格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再到生态网格的完整演化历程,揭示基层网格内生韧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基层网格内生韧性的形成遵循三重机理:在抗逆力维度,通过重构信息权力关系,基层网格从被动的信息采集工具转变为具有自主风险感知能力的治理主体;在复原力维度,基层网格从向上依赖资源,转向“向上借势、横向借力、向下扎根”的资源立体化配置;在进化力维度,通过数据驱动学习机制的建立,基层网格从“接诉即办”的被动应对转向“未诉先办”的主动预防,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自治规范。研究表明,科层扩张、职能整合、技术赋能、减负松绑等既有解释视角捕捉到了韧性演化过程中的不同截面,基层网格内生韧性的发展遵循“矛盾积累—部件重构—作用力转换—能力涌现”的螺旋上升逻辑,为理解基层韧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治理 基层韧性 生态网格 基层社区 网格化治理 社会生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阶梯人”:现代秩序的生产方式
13
作者 张乾友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3,187,188,共12页
现代社会崇尚平等,所以不能接受传统的等级秩序,而希望将人与人间的平等作为所有社会建构的逻辑出发点;现代社会又崇尚进步,鼓励所有人都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并在对自我与他人的超越中推动社会进步。在进步的名义下,现代治理摧毁了... 现代社会崇尚平等,所以不能接受传统的等级秩序,而希望将人与人间的平等作为所有社会建构的逻辑出发点;现代社会又崇尚进步,鼓励所有人都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并在对自我与他人的超越中推动社会进步。在进步的名义下,现代治理摧毁了等级制,而在等级制的废墟上重建起了一种复杂的社会阶梯,并诱使人们沿着阶梯不断攀爬,以此来证明自己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人被塑造为一种“阶梯人”,而制造“阶梯人”也成了现代秩序的生产方式。“阶梯人”是一种具有量的自主性的个人,可以通过对量的生产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处境;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普遍的量的竞争;当量的竞争结束,量的差异就转化成了质的差异,在量的竞争的优胜者与失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质的差异,而社会秩序也由此得以被生产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等级 社会阶梯 社会进步 秩序 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语境下的生态修复:实践困惑与法律因应
14
作者 张先贵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44,共16页
从以传统单要素为中心转型到以现代整个生态系统或空间为中心,是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或升级,以适应现代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内在要求。将生态修复理解为我国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配套性制度,不论于理论逻辑还是于... 从以传统单要素为中心转型到以现代整个生态系统或空间为中心,是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或升级,以适应现代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内在要求。将生态修复理解为我国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配套性制度,不论于理论逻辑还是于实践逻辑层面均谓妥当。总体考量,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语境下的生态修复面临如下实践困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治理模式并未实现从生态要素治理向生态系统治理的转型,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动力不足,社会公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督机制缺位。如此,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以生态系统而非单要素为治理模式,强化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法律保障机制,明确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修复监督机制,是破解上述困境的理性之道。将来出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等法律时应认真落实上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 湿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把准几对辩证关系
15
作者 白显良 秦则海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共10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工作,要深化对什么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哪里来、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尤其要把准“中国自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工作,要深化对什么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哪里来、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尤其要把准“中国自主”与“学习西方”、“中国特色”与“融通世界”、“中国立场”与“关怀人类”、“当代中国”与“古今中外”、“赓续文脉”与“守正创新”等辩证关系,切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认识基点、时代方位、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旨,避免盲目复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模板”和简单沿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着力提炼标识性概念、提出原创性理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守正创新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运行中的刑法治理困境与体系化进路
16
作者 房慧颖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52,共17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迭代,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认知范式与行为边界。大模型具有自主决策性、技术链复杂与风险分层化的运行特征,分别引致刑法治理中的刑事责任认定困境、刑事责任划分困境与规范供给...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迭代,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认知范式与行为边界。大模型具有自主决策性、技术链复杂与风险分层化的运行特征,分别引致刑法治理中的刑事责任认定困境、刑事责任划分困境与规范供给不足困境。大模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算法黑箱和可解释性难题,难以适用传统刑法体系中的主观过错证明标准与因果关系理论。大模型具有复杂的技术架构和运行团队,不能简单套用传统刑法体系中的单方责任归属模式与形式化的单位犯罪处罚规定。大模型运行中面临前置法层面与刑法层面的双重风险,应当对大模型相关的前置法与刑法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协同推进大模型治理。为此,可引入“合理开发者”标准和概率模型以解决刑事责任认定难题;构建多方责任链条和技术主管人员追责标准以解决刑事责任划分难题;完善前置规范、推行多元共治、加强刑法供给以解决规范供给不足难题,助力实现技术向善的法治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 全球治理 刑法治理 数字文明 “合理开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在人为: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人事路径与组织调控
17
作者 杜鹏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172,共15页
乡镇治理的机制创新既反映了中国党政体制的柔韧性,又折射了乡镇政权的独特性。人事结构是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深层基础,兼具制度性与社会性。乡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的意向性限制了行政理性还原的边界。为此,治理机制创新须立足一线治... 乡镇治理的机制创新既反映了中国党政体制的柔韧性,又折射了乡镇政权的独特性。人事结构是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深层基础,兼具制度性与社会性。乡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的意向性限制了行政理性还原的边界。为此,治理机制创新须立足一线治理场景,经由党的组织过程实现人的意向性充分有序的表达。工作单元重构、工作动力激发与工作能力培养从不同维度构造了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人事路径,实现了人事结构的社会性整合,弥合了人事结构的制度缝隙,使主体的意向性表达汇入乡镇整体性的协同治理过程,从而提高了乡镇的一线治理能力。但是,治理机制创新的人事路径难以突破晋升的体制约束,过度聚焦年龄和身份的选人用人导向易导致人事分流的制度区隔,这要求强化人事流动的组织调控,实现激励与治理的相容。可见,社会性整合与制度性分化共同定义了人事结构的包容性,须通过党的组织引领维系人事结构的包容性,奠定治理机制创新的活力基础,从而平衡乡镇治理转型的规范化取向与灵活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机制 人事结构 组织引领 意向性主体 一线治理 乡镇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与“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困境与突破
18
作者 张克俊 吴蝶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9,共16页
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文章重新概括了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内涵。... 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文章重新概括了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内涵。在巩固方面,要继续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确保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维护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在完善方面,需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趋势,因地制宜提升“统”的层次,丰富统分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存在的“分”得过散、“统”得不足、统分结合不畅等问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要扶持和提升小农户、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以解决“分”得过散问题;采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专业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等措施来解决“统”得不足问题;鼓励各地采取多元化模式进一步完善丰富统分结合的有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集体经济组织 统分结合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优先政策的政治逻辑
19
作者 李晓飞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7,共14页
政治逻辑是就业优先政策的首要逻辑,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保障体面劳动机会来捍卫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激发劳动者创造性潜能,使“现实的人”从自我创造到自我升华成为可能,最终为确保国家可持续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设置目... 政治逻辑是就业优先政策的首要逻辑,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保障体面劳动机会来捍卫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激发劳动者创造性潜能,使“现实的人”从自我创造到自我升华成为可能,最终为确保国家可持续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设置目标优先项、打好政策“组合拳”和重构供需对接点,增强保障体面劳动机会的政党统合势能、资源整合效能和劳动者行为潜能,将国家可持续稳定的最大隐患——体面劳动权利失败消解于无形。作为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政治学之思”,就业优先政策的政治逻辑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新论断时代价值的深度解读,不仅揭示了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的核心关切,也提供了强化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的未来行动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优先政策 体面劳动机会 可持续稳定 现实的人 劳动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税法视野下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破局 被引量:9
20
作者 江博成 华国庆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72,共16页
低空经济是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潜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代财税法作为供给财政资源、发挥调控调节功能的制度体系,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 低空经济是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潜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代财税法作为供给财政资源、发挥调控调节功能的制度体系,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梳理现有的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发现,当前在低空科技创新、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人才培育和低空市场构建方面,财税法似乎并未最大程度发挥其引导调控作用。从宏观层面上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中预算法律制度与税收保障体系起到关键作用;从中观层面上看,低空经济依托跨行政区域的资源要素互联互通,引入区域财税合作理念,合理配置共同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是必然之举;从微观层面上看,财税法应从优化财政制度以促进低空科技创新、深化投资改革以促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税支持以促低空人才培育、发挥财税引导以促低空产业应用四方面协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财税法 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