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9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五重逻辑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珂 王建明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数智技术作为这场革命的关键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运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教育强国建设是国之大计,阐释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对于当前我国教育强国建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数智技术作为这场革命的关键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运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教育强国建设是国之大计,阐释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对于当前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必要且紧迫。基于此,文章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发展逻辑和实践逻辑五个方面剖析了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理路,分别是:科学技术迭代是世界教育中心转移的根本源动力,数智技术是教育发展变革的新质生产力,数智技术是夯实教育强国底座的核心内驱力,数智技术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的战略支撑力,数智技术是“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关键联结力。这五个方面的逻辑阐释,进一步明晰了数智技术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可为提升教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教育强国 数字教育 新质生产力 教育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影响机制与培养策略研究——基于NCA和QCA的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林静 王慧敏 刘清堂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2期98-107,共10页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通过数据分析来驱动教育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然而对于如何培养教师的数据素养目前尚不明确。为此,文章首先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梳理出数据效能感、数据焦虑、数...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通过数据分析来驱动教育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然而对于如何培养教师的数据素养目前尚不明确。为此,文章首先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梳理出数据效能感、数据焦虑、数据资源和数据氛围四个教师数据素养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师数据素养影响机制假设模型;然后运用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存在教师高数据素养的必要条件;若要达到90%的高数据素养,数据效能感具有较强的瓶颈效应;教师数据素养的影响机制主要有效能-资源型、效能-环境型和效能缺乏型三种类型。基于上述结果,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教师数据素养培养的相关策略,包括强化效能信念与提升知识技能并行、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源保障、在数据素养培养初期优先使用个体学习的方式,以期为提升教师的数据应用能力和建设优质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素养 必要条件分析 定性比较分析 影响机制 培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工具能促进高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吗?——基于12所双一流大学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曼丽 乔伟峰 李睿淼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在数智时代,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逐渐成为共识,但高校学生使用大语言模型工具能否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尚存争议。澄清这一争议,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机理,也可以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 在数智时代,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逐渐成为共识,但高校学生使用大语言模型工具能否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尚存争议。澄清这一争议,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机理,也可以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采取何种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基于此,文章利用我国12所双一流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当前高校学生的大语言模型工具使用情况及其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高校学生使用过大语言模型工具,但深度创意应用仍有待加强;增加大语言模型工具的基础执行应用与深度创意应用频次,均对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互质量在大语言模型工具使用频次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建议高校正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用;结合课内外真实情境,促进大语言模型工具的深度创意应用;加强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提升人机交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高阶思维能力 高校学生 双一流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能否赋能学生的数字素养?——一项大规模的中小学数字化学习状态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浦小松 曹培杰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走向融合发展,数字化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支点,并进一步重构未来人才的能力素养。在此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否赋能学生数字素养这一议题备受关注。...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走向融合发展,数字化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支点,并进一步重构未来人才的能力素养。在此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否赋能学生数字素养这一议题备受关注。为此,文章基于全国12个省份的中小学校调查数据,以学校新基建情况、教师数字化教学实施频率和学生智能终端使用熟练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结果发现:学校新基建情况对学生数字素养无显著影响;教师数字化教学实施频率越高,学生数字素养越高;学生智能终端使用越熟练,其数字素养越高。鉴于此,文章提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常态应用为导向的新基建原则,释放新基建以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巨大潜能;助力教师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功能性和教师灵活性的优势;引导学生熟练使用各种智能终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文章的研究重在发现影响学生数字素养的因素及其作用效果,从而为数字时代学生数字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数字素养 中小学 数字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AI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研究——基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秀 陆军 牛佳丽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的出现,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文章从AI数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平台建设、课程设计与实践四个方面,对GenAI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展开了...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的出现,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文章从AI数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平台建设、课程设计与实践四个方面,对GenAI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展开了探索:首先,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I数字能力;接着,文章以人机双师互补、人机双师协同为理论框架,构建了GenAI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模式;之后,文章从课程社区、互动社区、群学社区三个维度,介绍了人机双师协同的GenAI平台建设情况;最后,文章以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验证了人机双师协同的教学效果。研究发现,GenAI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AI数字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机协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较高,课程的推荐度良好。文章对GenAI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为高校教学探索了一条新路径,有助于推动Gen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AI赋能 人机双师协同 AI数字能力 教学平台建设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破解在线研修中教师的“共享困境”?——基于fsQCA的隐私感知类型与应对策略组态研究
6
作者 李梦 王玥 +1 位作者 汪基德 郝兆杰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3期86-95,共10页
作为教育数据的生产者与受益者,在线研修中教师的隐私决策制约数据要素流通效能。既有研究因未系统解析群体隐私感知异质性,导致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度防护倾向,抑制教育数据的价值转化。为此,亟需构建隐私治理框架实现数据效用与权益保护... 作为教育数据的生产者与受益者,在线研修中教师的隐私决策制约数据要素流通效能。既有研究因未系统解析群体隐私感知异质性,导致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度防护倾向,抑制教育数据的价值转化。为此,亟需构建隐私治理框架实现数据效用与权益保护的协同优化。文章首先运用隐私计算理论的基本变量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教师隐私感知类型划分为评估平衡型、收益导向型、整体疏离型三类。随后,文章引入变量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进一步明确了隐私共享应对偏好的组态类型(包括互利式、折中式、裹挟式)和隐私保护应对偏好的组态类型(包括对抗式、选择式、警觉式)。研究发现,教师隐私应对行为存在悖论,其中风险规避并非核心诱因,而先前经验对其决策影响较大,且共享偏好受情境影响显著。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教师在隐私问题上的独特诉求和行为偏好,旨在为制定更具个性化的隐私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为平衡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计算 教师研修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深度混合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石映辉 陈玲 +1 位作者 陈宏雪 韦怡彤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5期71-81,共11页
深度混合学习(DeepBlendedLearning,DBL)能够实现知识迁移与高阶能力培养的深度学习目标,而智慧教室为DBL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探索智慧教室环境下DBL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深度混合学习(DeepBlendedLearning,DBL)能够实现知识迁移与高阶能力培养的深度学习目标,而智慧教室为DBL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探索智慧教室环境下DBL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DBL的研究现状,构建了DBL的能力框架与影响因素研究框架;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的DBL现状,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了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DBL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之后对影响因素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学生在智慧教室环境下的DBL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平均值且学习满意度较高,而不同性别学生的DBL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知的教师支持、连接的课堂氛围,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支持服务与评价反馈等因素均会对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的DBL产生显著影响,且其中部分因素能够通过中介变量对DBL产生间接影响。最后,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DBL成效的策略,以期为智慧教室环境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室 深度混合学习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学生在线学习数字礼仪:现实困境、研究进展与实践框架
8
作者 杨现民 张宇驰 赵路瑶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4期72-81,共10页
当前,在线学习已成为全球普遍的学习形式。尽管礼仪教育早已成为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对在线学习中数字礼仪的界定、困境、影响因素与教育策略的研究尚不清晰,不利于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也不利于教育系统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当前,在线学习已成为全球普遍的学习形式。尽管礼仪教育早已成为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对在线学习中数字礼仪的界定、困境、影响因素与教育策略的研究尚不清晰,不利于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也不利于教育系统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动。文章探讨了在线学习数字礼仪的内涵及其存在的现实困境,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并构建了包括三层培养目标、三项基本原则、三个实施层次、四个干预维度以及四大核心场景在内的在线学习数字礼仪培养实践框架,以期为国内学生在线学习数字礼仪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礼仪 在线学习数字礼仪 在线学习 计划行为理论 网络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野中的合作:对“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的新认知
9
作者 郑旭东 王昕玮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3期5-14,共10页
“合作”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和范畴。合作的主体是人,对合作的科学理解必然建立在对人类认知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文章从认知的具身观点出发,对合作“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新探索;同时,对合作过程中“共... “合作”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和范畴。合作的主体是人,对合作的科学理解必然建立在对人类认知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文章从认知的具身观点出发,对合作“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新探索;同时,对合作过程中“共同理解”和“共同行动”的心理机制做出了新解释,即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前向模型之间发生碰撞后产生“共鸣”,以“共同理解”作为粘合剂形成联合行动空间,进而达成“共同行动”。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认知的具身观点,结合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文化观,探讨了技术作为工具中介在这一心理机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揭示合作过程中的双向建构,回答了“如何以技术的具身实现具身的合作与合作的具身”此问题,这为理解和实现在教育中以认知的具身观点为基础、通过技术的具身走向更好的合作提供了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内部前向模型 联合行动空间 经典认知科学 工具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分析视角下对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认知的探究
10
作者 杨九民 张祺晖 +1 位作者 徐珂 章仪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2期128-136,共9页
“互联网+”背景下,技术赋能教学对师范生的能力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当前师范生对教学中技术应用的认知对提升其专业技术素养至关重要。为此,文章首先以华中师范大学的86名师范生为例,通过隐喻分析探究其对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认识,... “互联网+”背景下,技术赋能教学对师范生的能力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当前师范生对教学中技术应用的认知对提升其专业技术素养至关重要。为此,文章首先以华中师范大学的86名师范生为例,通过隐喻分析探究其对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认识,发现这些师范生共产生了47种不同的隐喻,可分为发展、便利、必要、动力和威胁五个类别。然后,文章利用非参数检验和认知网络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隐喻类别组的师范生在实践表现和认知思维结构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必要组最佳、发展组最次,同时发现元认知能力对技术应用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旨在利用隐喻来分析评估师范生对技术应用的认识,挖掘改善教学的有效信息,从而为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意识态度 师范生 课程表现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对XR技术的教学采纳行为意愿研究--基于S省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实证调查
11
作者 葛文双 严晶鑫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5期42-51,共10页
教师如何将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有效融合应用于课程教学,成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此,文章依托技术接受模型,设计了XR-TAM模型和教师对XR(Extended Reality)技术的教学采纳行为意愿量表,通过在S省教师数字素养培训... 教师如何将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有效融合应用于课程教学,成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此,文章依托技术接受模型,设计了XR-TAM模型和教师对XR(Extended Reality)技术的教学采纳行为意愿量表,通过在S省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中对量表的试测、正式施测和对培训效果的研究分析,发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可预测性,适于应用推广;任务技术适配、感知有用性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教师对XR技术教学采纳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重视;关注对教师培训内容的进阶性设计、关注对培训效果的迭代性研究、厘清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实践场域下的系统性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参与培训后对新技术的教学采纳与迁移应用。文章通过实证研究,从技术有效迁移应用的视角提供了教师层面的测评工具,为开展新时代教师数字素养类培训提供了可借鉴的应用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数字素养 XR技术 技术接受模型 教学采纳行为 应用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智协同迭代共生教学模式研究——AIGC的融入与实践效果分析
12
作者 李浩君 黄沁儒 +1 位作者 陈伟 许灼灼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当前,生成性学习在实践中仍面临学生自主性不足与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的挑战,而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生成性学习的优化和改革方面蕴含潜力。为此,文章基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提出了AIGC赋能教学的三维... 当前,生成性学习在实践中仍面临学生自主性不足与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的挑战,而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生成性学习的优化和改革方面蕴含潜力。为此,文章基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提出了AIGC赋能教学的三维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以SOI框架为指导,构建了人智协同迭代共生教学模式。之后,文章通过职业学校Python课程的准实验研究,对该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人智协同迭代共生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成绩、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其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效应最大,而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提升效应较低。文章通过研究,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有效提升生成性学习效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生成性学习 社会文化活动理论 学习绩效 人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工具视角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国际政策文本分析
13
作者 王辞晓 李林泽 +1 位作者 于青青 张鹏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6期66-75,共10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应对其为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分析国际范围的相关政策对于引导教育创新和确保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世界主要国家和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应对其为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分析国际范围的相关政策对于引导教育创新和确保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6份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为样本,采用“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二维分析框架,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国际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特征。研究发现:当前政策工具类型以供给型和环境型为主,在内容要素上更为关注质量评估与保障、资源环境建设、未来人才培养等维度;供给型工具为智能教育环境建设提供资源支持、为师生智能素养提升革新培育服务;环境型工具为智能教育质量保障构建制度标准、为实现教育包容公平打造组织策略。由此,文章从强化人才培养、聚焦自主研发、深化国际交流、系统设计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优化建议,以期促进数智时代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育 政策工具 政策文本 生成式人工智能 内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科研场景下研究生的GenAI使用意向影响因素
14
作者 赵福君 代洋磊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研究生是学术科研的新生力量,探究学术科研场景下研究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对于塑造未来的学术科研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框架,结合信息生态... 研究生是学术科研的新生力量,探究学术科研场景下研究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对于塑造未来的学术科研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框架,结合信息生态理论,首先构建了研究生的GenAI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之后,文章结合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个人创新、信息质量、相对优势、社群影响均对研究生的GenAI使用意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个人创新、信息质量、相对优势均对研究生的GenAI感知有用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个人创新、信息质量、相对优势、社群影响均对研究生的GenAI感知易用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文章针对如何增强研究生的GenAI使用意向提出建议,以期有力推动GenAI与学术科研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学术科研 GenAI 使用意向 技术接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共强:实现智能技术与教育“赛跑”的正和博弈
15
作者 林松柏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智能技术与教育“赛跑”引发了负和博弈效应。从技艺现象学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技术主体与教育主体在“人-技术-世界”关系中的具身关系、诠释学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的视域...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智能技术与教育“赛跑”引发了负和博弈效应。从技艺现象学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技术主体与教育主体在“人-技术-世界”关系中的具身关系、诠释学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的视域焦点存在差异。同时,智能技术的开发逻辑构建了一种新的“人-技术-世界”关系——竞争与共生。这种关系颠覆了传统技术应用的认知模式,引发了人类深层次的不安与质疑,但也为实现人机关系的正和博弈提供了新的可能。为了将负和博弈效应转为正和博弈效应,实现人机共强的目标,需要从共生角度加强技术主体与教育主体的交流合作,达成共识;需要提升技术诠释的透明性与可信度,增强技术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信任;同时,需以人文精神为教育机器立“德”,保障教育主体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共强 人机共生关系 技艺现象学 正和博弈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研究
16
作者 董黎明 焦宝聪 张清利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4期35-43,共9页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持续推进,以及数字技术与中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融合的不断深入,通用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已经较难全面反映数字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学科特点和具体应用特征。为此,文章首先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数...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持续推进,以及数字技术与中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融合的不断深入,通用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已经较难全面反映数字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学科特点和具体应用特征。为此,文章首先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进行理论探索,然后以数字技术有效促进数学教师写、画、测、算、演、编、推和变八个方面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构建了由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资源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共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文章应用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评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效度。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数字技术与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评价指标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效、阻碍和对策——基于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17
作者 俞树煜 王雯嘉 +2 位作者 胡梦颖 刘楠 胡晓玲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分析并探究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效、阻碍和对策。...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分析并探究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效、阻碍和对策。研究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效可从设备设施、软件平台两个维度入手进行探索,主要体现为购置信息化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开发与应用各类平台、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阻碍,尤其是在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教师能力与发展、政策与支持、文化与观念四个方面面临挣扎与生长的困境;而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主要涉及政策引导与支持、资源建设与管理、技术与教学融合、注重专业发展、家校社协同等不同视角的优化与创新。此外,文章还阐释了上述研究结论给我国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的重要启示。文章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农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并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小规模学校 教育信息化 系统性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认知-使用-创造”三重维度的数字游戏素养指标体系研究
18
作者 何威 牛雪莹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2期85-97,共13页
针对当前游戏素养相关研究中的概念指涉不一致、测量指标不成熟、框架构成不完善等问题,文章将数字游戏素养的概念拓展到“认知-使用-创造”的三重维度,构建了数字游戏素养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向15名专家进行了两轮意见征询,对此... 针对当前游戏素养相关研究中的概念指涉不一致、测量指标不成熟、框架构成不完善等问题,文章将数字游戏素养的概念拓展到“认知-使用-创造”的三重维度,构建了数字游戏素养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向15名专家进行了两轮意见征询,对此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的数字游戏素养指标体系。文章还通过“数字游戏素养量表”和问卷调查,验证了此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拓展性。文章设计的数字游戏素养指标体系,既可为后续游戏研究、素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具有实践价值,可用于培养和提高特定人群的数字游戏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游戏素养 游戏认知 游戏使用 游戏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19
作者 蒋玲 杜嫱 孙司宇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3期15-23,共9页
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探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文章首先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理... 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探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文章首先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理论依据建构了中国话语体系的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并结合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观数据,对比分析了我国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文章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突出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大经费投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打造良性多元高等教育生态体系。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实操建议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强国 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强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AI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算法偏见:表现、成因与对策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琦 余日季 蔡苏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在全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GenAI)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评价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对智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大语言模型的可解释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在全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GenAI)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评价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对智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大语言模型的可解释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数据偏差、算法设计缺陷和测试验证不足导致的“算法偏见”问题,已成为制约技术公平应用的关键难题。对此,文章结合GenAI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实际应用,首先系统梳理了算法偏见的具体表现,涵盖个体差异、地域差异、社会地位差异等维度;之后深入剖析了偏见产生的成因,主要从数据质量、模型设计、应用场景三个方面展开;最后提出完善算法设计、统筹治理主体、促进技术普惠等对策,以期为构建公正、透明、包容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AI技术 算法偏见 教育评价 数据伦理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