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70篇文章
< 1 2 1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大学教育》创刊40周年有奖征文
1
作者 《现代大学教育》编辑部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2025年是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开局之年。这一年,《现代大学教育》迎来创刊40周年。40年来,我刊在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教界广大同仁的关心与支持下,传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 2025年是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开局之年。这一年,《现代大学教育》迎来创刊40周年。40年来,我刊在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教界广大同仁的关心与支持下,传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推动现代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努力开拓进取,赢得了良好声誉,得到高教界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好评。值此《现代大学教育》创刊40周年之际,编辑部特举办有奖征文活动,热忱欢迎并真切盼望高教界同仁踊跃赐稿,亦以此答谢长期以来对我刊予以厚爱的朋友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刊40周年 现代大学教育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教育》创刊40周年有奖征文
2
作者 《现代大学教育》编辑部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2025年是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开局之年。这一年,《现代大学教育》迎来创刊40周年。40年来,我刊在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教界广大同仁的关心与支持下,传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 2025年是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开局之年。这一年,《现代大学教育》迎来创刊40周年。40年来,我刊在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教界广大同仁的关心与支持下,传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推动现代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努力开拓进取,贏得了良好声誉,得到高教界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刊40周年 现代大学教育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高校教育空间的流变、异化与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斌 王舒楠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2,共9页
在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交织的当下,高校教育空间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智时代的高校教育空间存续了以数智资源为载体建构的物质空间、以数智身份为中介创造的精神空间以及以数智算法为依托形塑的社会关系空间,存在着... 在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交织的当下,高校教育空间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智时代的高校教育空间存续了以数智资源为载体建构的物质空间、以数智身份为中介创造的精神空间以及以数智算法为依托形塑的社会关系空间,存在着基于制度理性、价值理性与交往理性的多重异化风险。鉴于此,高校应基于机构协同与制度供给的空间塑造推动场域模式创新,基于理性关系与数字文化的价值引导推进空间价值塑造,基于具身认知与交往伦理的情感共鸣促进具身体验建构,从而以新的视角探寻高校教育空间的叙事图景,反思高校教育空间数智转型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空间 数智化转型 异化 三重理性向度 数字文化 具身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研究的视角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振华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视角是观察事物的角度、切入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是一个涉及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路径和观察结果的概念。对于教育研究来说,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凭借,对研究问题的关注、解决思路的建构、思想观点的产生、研究结... 视角是观察事物的角度、切入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是一个涉及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路径和观察结果的概念。对于教育研究来说,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凭借,对研究问题的关注、解决思路的建构、思想观点的产生、研究结果的走向及其表述样式的确定都具有重要影响。具备清晰的研究视角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视角的选择不仅受到时间、地点、资源、环境、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还更多地取决于研究主体的知识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经验、视角意识等主观条件。在选择教育研究视角时,要做到视角与学术共同体的规范一致,视角与研究对象或问题适切,视角与结论预期相适配。为了更好地选取合适的研究视角,研究者需要丰富自身的理论视角、学习他人的研究视角、综合多种研究视角优势,从而创生构建出合适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研究视角 视角选择 视角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明德”新释及其对学校领导者修为的启迪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新平 张奇峰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4,F0003,共8页
“明明德”是《四书》首篇《大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其重新诠释能够发现它蕴藏四方面的含义,即“明德”是光明之德,是天命之性,打开“明德”的路径关键在“诚”,而实现“明明德”的进路则在尽性。“明明德”对提升当今学校领导者... “明明德”是《四书》首篇《大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其重新诠释能够发现它蕴藏四方面的含义,即“明德”是光明之德,是天命之性,打开“明德”的路径关键在“诚”,而实现“明明德”的进路则在尽性。“明明德”对提升当今学校领导者修为有多方面的启迪。学校领导者要淬炼德性、激发潜能、转变方法、树立理想,在敞开自我“明德性”和助力他人彰显“明德性”的实践中,不断增进自身的修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明明德 学校领导者 修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即成就:基于师生关系传统的教育家精神诠释
6
作者 丁钢 万姗姗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2,共7页
中国教育家精神传统体现在师生关系的五大特征上,包括教学相长的互动方式、志同道合的学术交往、自由探究的学术生态、经师与人师的角色统一、唱和交游的育人空间,这些特征体现了日常即成就的教育理念。这些特征与理念不仅揭示了师生关... 中国教育家精神传统体现在师生关系的五大特征上,包括教学相长的互动方式、志同道合的学术交往、自由探究的学术生态、经师与人师的角色统一、唱和交游的育人空间,这些特征体现了日常即成就的教育理念。这些特征与理念不仅揭示了师生关系传统的深厚人文内涵,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师生关系传统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情感交流与共同成长,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构建一个注重知识传授、情感沟通与人格培养的教育生态系统,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家精神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育家精神 教学相长 志同道合 日常即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实证研究透视:热现象与冷省思
7
作者 赵志纯 罗鑫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实证研究近些年备受推崇、蔚然成风。对中国教育实证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刻画发现:教育实证研究从最初的较低占比提高到2020年的40.8%;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实证研究步入快车道;当前量化研究占比为37.47%,质化研究占比为8.67%;呈现出“... 实证研究近些年备受推崇、蔚然成风。对中国教育实证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刻画发现:教育实证研究从最初的较低占比提高到2020年的40.8%;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实证研究步入快车道;当前量化研究占比为37.47%,质化研究占比为8.67%;呈现出“量”强“质”弱的特征。透视中国教育实证研究的热潮,也存在若干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学术研究的去价值化、教育学术知识的碎片化、教育学术成果的“内卷化”以及实证范式结构的失调化。为此,教育学科应当:防止因实证“一边倒”而可能产生的学术研究去价值化问题;构建教育学“大单元知识”与“大理论”,弥合当前教育实证知识各自为政、各说各话的碎片化鸿沟;追求教育实证研究的真正实质性内涵与品格,避免因常识的形式化表述式“实证”以及变量排列组合式“实证”而引起的“内卷化”效应;重视实证范式结构的失调化问题,促进质化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研究 热现象 热效能 冷省思 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组织人才专业化培养的问题检视与改进路径
8
作者 王正青 陈惠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4,F0003,共9页
专业化是国际组织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必然选择。受制于专业起步较晚、发展定势等因素,当前的国际组织人才专业化培养存在如下问题:培养目标单一,以国际交流与公共政策类人才为主;学科支撑较薄弱,外国语和国际关系学科占主导;政策支持滞后... 专业化是国际组织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必然选择。受制于专业起步较晚、发展定势等因素,当前的国际组织人才专业化培养存在如下问题:培养目标单一,以国际交流与公共政策类人才为主;学科支撑较薄弱,外国语和国际关系学科占主导;政策支持滞后,多主体协同联动有限;资源配置零散,全链条统整程度不高;培养和输送规模偏小,与综合国力不匹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将全球胜任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分层治理,聚集各方力量提供资源支持。在行动路径上,应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健全学科专业与地区布局,建立国际组织人才专业化培养差序格局;创新培养模式,形成理实并重育人机制;夯实条件保障,构建内外联动的师资团队和课程体系;健全选培联动机制,丰富合作路径与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全球胜任力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人才 国际职员 教育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赛道上的自我迷失与重建:一项关于精英大学学子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9
作者 周小李 王翅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112,共11页
考入精英大学却自认“five”(废物),这种蕴含内在矛盾的自我评价在高校学生中的流行,揭示了一个以“985five”为标签的精英大学学子群体及其自我迷失困境的客观存在。对该群体的考察有必要突破常用的阶层视角,将其置于现代性背景下予以... 考入精英大学却自认“five”(废物),这种蕴含内在矛盾的自我评价在高校学生中的流行,揭示了一个以“985five”为标签的精英大学学子群体及其自我迷失困境的客观存在。对该群体的考察有必要突破常用的阶层视角,将其置于现代性背景下予以更具普遍意义的反思。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适用于探讨“985five”群体自我迷失表征、原因及自我重建策略。以此理论为视角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发现,“985five”群体自我迷失体现为自我认知、自我选择以及自我设定的忙碌、盲目和茫然;加速逻辑主导下所产生的绩效崇拜、量化至上以及时间匮乏,是致使其陷入自我迷失的原因。该群体的自我重建需要超越“唾弃浪费时间”的文化规制、实现包容休闲文化的再塑,更有赖于共鸣关系的建立以及对大学人文教育价值的重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5five” 精英大学学子 加速社会 自我 自我迷失 自我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培养的国际趋势及借鉴意义
10
作者 缪学超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F0003,共12页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赋予个体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也为反思高等教育职能提供契机。当前世界各国的大学积极开展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具体表现为将可持续发展内容嵌入课程体系,采用行动导向和变革性...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赋予个体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也为反思高等教育职能提供契机。当前世界各国的大学积极开展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具体表现为将可持续发展内容嵌入课程体系,采用行动导向和变革性的教学方法,开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工具,以及开展多种类型的非正式学习等。从总体上看,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治理变革、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以及真实、有意义且受支持的学习情境,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培养的主要驱动因素。鉴于此,中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确立具有未来指向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以及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展开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可持续发展 关键能力 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 变革性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创业人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面向
11
作者 倪静 陈亮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主导的信息社会里,高等教育面临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集体创业人格能够驾驭风险和应对变化,并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环境价值理论的分析得出,积极的环境条件可以激发个体主动打破常... 在人工智能技术主导的信息社会里,高等教育面临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集体创业人格能够驾驭风险和应对变化,并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环境价值理论的分析得出,积极的环境条件可以激发个体主动打破常规、挑战风险的内在动机,形成持续的创造性品质。这对集体创业人格的塑造提出从“个体—集体”到“集体—个体”的秩序转化要求。集体创业人格塑造必须首先从内部知识核心、外部组织关联以及领导驾驭核心3个维度建构集体创业人格的运行体系;随后从升级的学生诉求、挑剔的行业需求以及政府的核心关切中明确集体创业人格运行的动力机制;最后,通过交流制度、激励制度和试错制度的社会创新方式,破解集体创业人格的落地实施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创业人格 高等教育 可持续发展 环境价值 竞争活力 社会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高校评估的主要表征
12
作者 别敦荣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6,112,共10页
中国高校评估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伴相生。高校评估有鲜明的国家性,中国高校评估的特色有3个主要表征,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政府主导和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战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坚持... 中国高校评估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伴相生。高校评估有鲜明的国家性,中国高校评估的特色有3个主要表征,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政府主导和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战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主要表现为:政府不仅制定高校评估政策,而且组织开展多样化评估;第三方组织机构开展高校评估不仅需得到政府允许,而且必须遵守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国外机构和国际组织需得到中国政府批准或同意才能参与中国高校评估,发布高校评估排行榜等则得到中国政府开放和包容的政策鼓励。中国高校评估既服务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又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保证高等教育底线质量,助力高校释放发展潜力、持续深化改革和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评估 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评估 教育体制改革 第三方组织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教育史研究的生命记忆转向及实践回应
13
作者 刘来兵 苏琛翔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6,共10页
教育史研究的生命记忆转向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活动主体的人本回归,是数字文明对个体生命记忆产生冲击下的学理回应。教育史研究在数字化作用下正经历从历史记忆到生命记忆、从事实逻辑到生命关联、从文本依托到生命动态展示的生命... 教育史研究的生命记忆转向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活动主体的人本回归,是数字文明对个体生命记忆产生冲击下的学理回应。教育史研究在数字化作用下正经历从历史记忆到生命记忆、从事实逻辑到生命关联、从文本依托到生命动态展示的生命记忆转向;究其根本是数字文明对个体生命记忆所产生的以权利释放、情感失真和伦理危机为核心的多维冲击。基于此,教育史研究应当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生命记忆,思考契合时代刚需和教育本质的研究理念,以达到数字技术理性和生命记忆情感的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人本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叙事语境转变为形式、以数字驱动为外力的生命记忆转向下教育史学的实践回应,在遵循数字文化和个体生命记忆发展规律的同时,促进数字文明与生命记忆双向融合,是建设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史研究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生命记忆 教育史研究 实践回应 双向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困与赋能——德国如何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
14
作者 孙进 范巧巧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共10页
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学术传承和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实现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前提。然而,与中国相似,德国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竞争激烈、晋升难度高、工作不稳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多方力量协同合作,采取了一系列解困与... 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学术传承和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实现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前提。然而,与中国相似,德国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竞争激烈、晋升难度高、工作不稳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多方力量协同合作,采取了一系列解困与赋能措施。政府采取设立新型职位、增加经费投入、设定最低合同期限等措施,以拓宽青年科研人员的晋升渠道和提高其工作稳定性。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则从职业规划、专业发展、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健康管理等方面促进其发展,提升其职业满意度。工会、基金会、协会等社会机构也积极为其提供资金资助和权益保障方面的帮助。这些举措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对中国构建全社会协同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发展的新格局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后备人才 高校青年教师 学术职业 青年教授 德国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说英国教育学是一个领域而非独立学科?——生成路径、原因剖析及对中国教育学建设的启示
15
作者 赵康 汪静洁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3,112,F0003,共11页
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是一门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但就教育学而言,并不是所有现存教育学都是或试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英国教育学在认识论上呈现出一种相对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的特点,被大多数英国学者视为一个多学科应用领域而非... 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是一门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但就教育学而言,并不是所有现存教育学都是或试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英国教育学在认识论上呈现出一种相对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的特点,被大多数英国学者视为一个多学科应用领域而非独立的理论性学科。英国教育学在20世纪曾有三次尝试成为独立学科却未果的经历。大学教育学术研究背后的阶级隔阂、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和多学科知识生成模式共同促成了当前英国教育学的独特模式。该模式具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可为我们提供镜鉴。在建设中国教育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在教育学的实践价值追求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学术专业化发展趋势中加强各分支学科的联系;在教育学跨学科合作浪潮中把握教育自身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教育学 学科体系 基础学科路径的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印教育文化交流之动力与张力探源——跨国史视域下的再审视
16
作者 刘超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7,共17页
古代中印两国的友好交流历史悠久,但是,西方殖民者入侵后,双方关系日渐疏离。1924年,泰戈尔的访华之行极大地推动了双边人文交流,一度出现“中印大同”的普遍期盼。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中,双方互动密切,人文交流日渐深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古代中印两国的友好交流历史悠久,但是,西方殖民者入侵后,双方关系日渐疏离。1924年,泰戈尔的访华之行极大地推动了双边人文交流,一度出现“中印大同”的普遍期盼。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中,双方互动密切,人文交流日渐深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局剧变,中印两国加速联合抵抗法西斯侵略,双方交流日益热络并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随着国际形势变迁,两国间出现明显的张力,并直接投射到教育文化交流中。作为大国意识的学术表达,东方学研究也承载着双方强烈的现实关切。印方一贯以来的“大印度”思想和扩张冲动,决定了双方关系中存在结构性张力,并诱致此后长期的摩擦和冲突。不同版本“亚洲主义”之间的歧异,内在地消解着亚洲的整体性,造成中印人文交流的困境,颇具理想色彩的“大同梦”最终趋向裂解。本文将有望为跨国史研究及对非西方世界的研究开掘新的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文化交流 知识竞合 亚洲主义 地缘文明 地缘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际组织的中国高校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40所大学的经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子晗 石智丹 +1 位作者 黄成 薛澜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随着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的逐步实践与推进,其培养模式日趋成型。借助扎根理论的方法,基于中国40所大学的经验发现,现有人才培养项目在培养目标方面可分为强国际组织导向专有型和泛全球发展导向通识型,在培养方式方面可分为由... 随着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的逐步实践与推进,其培养模式日趋成型。借助扎根理论的方法,基于中国40所大学的经验发现,现有人才培养项目在培养目标方面可分为强国际组织导向专有型和泛全球发展导向通识型,在培养方式方面可分为由教研活动专业牵引和由课外活动兴趣牵引两种类型。研究结合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两个维度,构建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四象限分类模型,并总结出4种典型的培养模式,即管道模式、蓄水池模式、河流模式和金字塔模式。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正在形成模式化的培养体系,建议高校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根据学生情况与自身的资源调动能力选择适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专业、多元的全球治理人才,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全球胜任力 人才培养 比较分析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的基本逻辑、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甜帆 周海涛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1,共8页
促进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是当前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任务。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的基本逻辑体现为:育人主体从各自发力到多方合力;育人目标从术业专攻到复合创新;育人内容从划界区隔到整合连贯;育人机制从附... 促进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是当前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任务。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的基本逻辑体现为:育人主体从各自发力到多方合力;育人目标从术业专攻到复合创新;育人内容从划界区隔到整合连贯;育人机制从附加式协同到内生式共育。实践中,高校新兴交叉专业的融合育人在主体联动、目标定位、内容整合以及机制协同方面遇到阻碍,需推动院所、校企、团队与师生多主体之间诉求的无缝对接,做好人才定位和共同愿景的联通衔接,促进知识体系、课程链与大单元教学的贯通传播,实现组织、场域与文化育人的畅通契合,不断提升其融合育人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交叉专业 融合育人 基本逻辑 实践困境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培养航天工程人才——以美国空军学院为例
19
作者 莫甲凤 黄涣 杨乐平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0,共11页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背景下,中国航天工程人才培养面临新的变革与挑战。研究基于系统耦合理论探讨美国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培养航天工程人才的实践,为促进中国航天工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美国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航天工程人才...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背景下,中国航天工程人才培养面临新的变革与挑战。研究基于系统耦合理论探讨美国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培养航天工程人才的实践,为促进中国航天工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美国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航天工程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紧密耦合,其特色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工具性与价值性紧密耦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二是学科交叉性与未来职业性紧密耦合的教学课程体系;三是深度与广度紧密耦合的学术顶峰体验;四是进阶式与多样化紧密耦合的工程领导力课程;五是院校与行业紧密耦合的实训演习演练。中国高校培养航天工程人才可选择如下路径:面向未来国际竞争与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建立复杂系统耦合思维范式;推进航天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向高阶化、综合化与多元化方向转型;搭建跨学科集成与多学科耦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导向的工程领导力要素模型;搭建与军队、航天工业协同联动的实践实训演练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工程 人才培养 行业特色 战略需求 系统耦合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工科国际生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印度尼西亚冶金工程硕士培养为例
20
作者 郭学益 田庆华 +2 位作者 陈爱良 李三鹏 何嘉敏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1,共6页
工科国际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化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素。借助三螺旋理论,可以构建工科国际生协同培养模式,实现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与... 工科国际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化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素。借助三螺旋理论,可以构建工科国际生协同培养模式,实现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有效解决工科国际生培养的现实难题。中南大学印尼冶金工程硕士培养,依托学校冶金工程学科的优势,通过创新培养机制与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协同提升,为工科国际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国际生 协同培养 三螺旋理论 新工科 工程硕士 中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