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320篇文章
< 1 2 2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律与他者——康德自律概念的当代重释
1
作者 蔡文菁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类自由之本质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困境,并表现为“自律的悖论”。现象学家与当代伦理学家以不同的进路重释自律概念,并将主体间性引入自律的结构之中。我们将首先考察当代西方伦理学如何在对康德自律概念的阐释中... 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类自由之本质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困境,并表现为“自律的悖论”。现象学家与当代伦理学家以不同的进路重释自律概念,并将主体间性引入自律的结构之中。我们将首先考察当代西方伦理学如何在对康德自律概念的阐释中揭示其所包含的交互主体性维度与第二人称视角,以及这一解读何以回应自律的悖论。随后,借助现象学家尤其是列维纳斯的思考,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他者对自律的构成性作用。现象学与当代伦理学从各自的进路出发探索自我经由他者而与自身关联的样式,既有共鸣之处,又彼此相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律 康德 他者 自由 列维纳斯 柯丝嘉 巴尼奥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为父后者嫁母服——与黄铭博士商榷
2
作者 吴飞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7,共5页
本文是针对为父后者为嫁母服问题,对黄铭《从出母、嫁母的服制论“尊尊”与“亲亲”的边界》和《郑王嫁母服经说平议》两文中相关观点的商榷。黄铭认为,为父后者与尊者为一体,不服私亲,出母与嫁母都属于私亲。而本文认为“尊者”仅指父... 本文是针对为父后者为嫁母服问题,对黄铭《从出母、嫁母的服制论“尊尊”与“亲亲”的边界》和《郑王嫁母服经说平议》两文中相关观点的商榷。黄铭认为,为父后者与尊者为一体,不服私亲,出母与嫁母都属于私亲。而本文认为“尊者”仅指父,而不包括祖父以上正尊。为父后者不敢服,是因为主持祭祀,不能因私人的丧事影响祭祀,并不是因为祭祀对象与死者相绝。出母仅是其亲子个人的私亲,所以不能以出母之丧干扰祭祀。但嫁母虽绝族,却并非其子的私亲,而是嫡庶众子所共尊者,应有私尊,而非私亲,故可为之暂停祭祀。亲亲与尊尊之间是相互关联和可以转化的,不必强行划定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服 嫁母 出母 亲亲 尊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元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及其工夫论意义
3
作者 赵清文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0,共8页
颜元不满意朱熹等理学家对《大学》“明明德”的解释,尤其不认同朱熹认为“明德”因“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才昏而不明的观点。他认为,“明德”贯通于理、气之中,恶是“引蔽习染”的结果,“明明德”之学就是克服“引蔽习染”的影响以恢... 颜元不满意朱熹等理学家对《大学》“明明德”的解释,尤其不认同朱熹认为“明德”因“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才昏而不明的观点。他认为,“明德”贯通于理、气之中,恶是“引蔽习染”的结果,“明明德”之学就是克服“引蔽习染”的影响以恢复善良本性的学问,而气质和形体正是“明明德”的实际下手处。在“明明德”的具体路径上,他反对理学家用讲读静坐的方式来养成德性品质的工夫论,主张“习行”的方法。颜元通过“明明德”诠释所阐发的以行动促成德性的理论,体现了尊重生命、直面生活、重视行动的态度和理念,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明明德 工夫论 德性养成 习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崇山信仰视域下白玉蟾隐修观与山林审美意蕴
4
作者 罗筠筠 王鑫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道教自东汉产生以来即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其将山林崇拜吸纳进自己的信仰体系渊源于古代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先秦神仙学说和魏晋神仙道教“长生成仙”的宗教目的。伴随唐宋三教融合心性论的发展,道教由外丹修炼转向内丹使道教修行场所由... 道教自东汉产生以来即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其将山林崇拜吸纳进自己的信仰体系渊源于古代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先秦神仙学说和魏晋神仙道教“长生成仙”的宗教目的。伴随唐宋三教融合心性论的发展,道教由外丹修炼转向内丹使道教修行场所由山林兼具市廛的特性,分化出“大隐”与“小隐”之说。受此影响,金丹派南宗实际创始人白玉蟾,在阐发“隐山之乐”时将市廛与山林的“大小之隐”的归宿指向“隐心”,揭示出其核心隐修观念。“心即是道”是金丹派南宋内丹修行的核心思想义理,“隐心”隐修观是白玉蟾“道心”关系论在修行环境上的突出表现,“心”的凸显看似疏远了道教与山林崇奉的关系,却又为山林作为自然审美对象安置了足够空间,为“清净”与“隐密”之美的山林审美意蕴找寻到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蟾 道教 山林 隐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爱乐的幸福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建构的一个视角
5
作者 李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5,共10页
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创立了伦理学这门科学。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有美德伦理学、苏格拉底问题回应等不同的解释路径。幸福主义伦理学是一个更有力的解释路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体三面的,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幸福伦理学。美德、... 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创立了伦理学这门科学。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有美德伦理学、苏格拉底问题回应等不同的解释路径。幸福主义伦理学是一个更有力的解释路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体三面的,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幸福伦理学。美德、爱、快乐是三个一级概念,三者合一达至至善就是幸福这个超级概念。真正的善就是美德,而非身体性快乐、财富或荣誉这些显眼的东西,幸福就是灵魂中符合美德的成全活动。爱有因为美德的爱、因为有用的爱和因为快乐的爱三种,只有因为美德的爱才是完善的爱。快乐有欲望满足过程的感觉的快乐和成全式的美好快乐,只有自身是美德的成全活动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美德、爱、快乐统一起来了,幸福才是至善的(最有美德的运用),才是最快乐的,也是最能产生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美德 快乐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精神中的批判与和解——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观
6
作者 方博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哲学与特定时代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这在方法上带有鲜明的黑格尔色彩。但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着眼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哲学与特定时代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这在方法上带有鲜明的黑格尔色彩。但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着眼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精神的目的是持续揭示时代自身的问题,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因此哲学应该是批判的,而非和解的哲学。马克思试图将启蒙哲学的批判取向与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性要求融为一体,以期既能化解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严重对立,又能避免陷入体系的封闭性从而保持哲学对现实的持续的批判和规范的力量,为此他诉诸的是一个康德式的自由的和批判的公共领域,而这一方案很难兼容于其日后的意识形态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时代精神 批判 启蒙 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一浮“心统六艺”的新经学旨趣
7
作者 朱汉民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近代中国出现两类希望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知识群体:一类是继续向西方寻求现代化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类主张超越西方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新儒家。马一浮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他经历了从传统学术到学习西学再到回归传统学术的思想历程... 近代中国出现两类希望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知识群体:一类是继续向西方寻求现代化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类主张超越西方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新儒家。马一浮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他经历了从传统学术到学习西学再到回归传统学术的思想历程,他最后选择回归传统六艺之学,应该理解为他是希望在回归中国文化的同时实现对现代化的兼容和超越。马一浮从学习西学到回归宋学化的六艺之学,其实希望建构一种融入现代性的新经学,以最终发展出超越西方现代性弊端的“全世界人类生存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之学 新经学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明之心与无用之身——《庄子·人间世》中的自全之道
8
作者 朱承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人生处世,不得已要承担各种公共职责并在公共事务中接受他人的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周全自身的心志与生命,这是庄子在《人间世》中思考的问题。庄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他的思考,促人审视公共处境下的个体生存之道。针对公共事务可... 人生处世,不得已要承担各种公共职责并在公共事务中接受他人的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周全自身的心志与生命,这是庄子在《人间世》中思考的问题。庄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他的思考,促人审视公共处境下的个体生存之道。针对公共事务可能给个体带来的危患,庄子提出“心斋”的修习之法、“游心于物”的自然原则、“形就心和”的顺应策略来应对,反映了庄子自全于世的生活智慧。如同儒家一样,庄子对人世治乱也有所忧患,但他的应对方式不是“经世致用”,他对于公共成就并不执着,而是强调个体如何在混乱的局势下如何保全自我。庄子的自我保全不是以倾轧他人来获取,而是以超越纷争来实现。庄子认识到生命意义不在于对公共事务的有用度,而在于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与生命的顺享天年。基于此,庄子强调个体在公共事务中要空明其心、不逞其用,从而在随世迁变中全生远害。相较于竞争式的个人主义,庄子的自全之道是一种超脱式的个人主义,体现了应对乱世的孤绝之思,充溢着悲慨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世》 心斋 无用 自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
9
作者 宋洪兵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现代学界对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具有两个“田忌赛马”式的观念错位。法家之“法治”,兼具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就价值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基于利益“相互性”原则,强调维护“无怨”之正义情感,且憧憬一种各阶层利益和谐的“法治... 现代学界对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具有两个“田忌赛马”式的观念错位。法家之“法治”,兼具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就价值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基于利益“相互性”原则,强调维护“无怨”之正义情感,且憧憬一种各阶层利益和谐的“法治”图景;就工具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具有“历史性”与“政治性”。法家“法治”具有“战国”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时主义色彩,“利出一孔”“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观念和措施,皆以“法”的形式加以制度化并得以贯彻落实。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法家之“法”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位高权重的君主设定的政治目标,服务于国家利益。“历史性”的法家“法治”将因时代变迁而过时,“政治性”的法家“法治”始终彰显着“法”乃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之工具这一政治学内涵。现代法治思想实质上亦兼具价值与工具双重意涵。当代评价法家“法治”思想,应以现代法治价值意涵对法家“法治”之价值意涵,以现代法治工具意涵对法家“法治”之工具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治 价值意涵 工具意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法和举例——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考虑
10
作者 王路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8,共12页
海德格尔在关于Sein的论述中有一条清晰的思路,这与语言相关。他既有关于该词语法和词源的谈论,也有大量举例说明。他想通过这些探讨获得一种统一的关于Sein一词含义的认识。他想说明,Sein一词失去了其最初词干曾经有过的含义,只有一种... 海德格尔在关于Sein的论述中有一条清晰的思路,这与语言相关。他既有关于该词语法和词源的谈论,也有大量举例说明。他想通过这些探讨获得一种统一的关于Sein一词含义的认识。他想说明,Sein一词失去了其最初词干曾经有过的含义,只有一种抽象而空洞的含义。他指出,该词是名词,与动词对应,是从动词变化而来的动名词。在语法上,动词表现为多种形式;在日常表达中,该动词可以联系各种不同的表达,表达不同的意思。他强调在一切命题中都要使用Sein这个词。海德格尔的论述表明,该词的动词形式乃是“S是P”,他称之为“系词”。所以,应该将海德格尔所说的Sein译为“是”,而不是译为“存在”。海德格尔的相关论述,包括关于词源的讨论,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为“存在”这一译语辩护的理由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举例 语言 含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事:辩证法与现象学的交汇点——基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视域的考察
11
作者 侯振武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1,共10页
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视域下,实事概念构成理解辩证法与现象学之关系的关键。阿多诺认为,胡塞尔试图打破概念拜物教,为此,他提供了悬搁和范畴直观或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将实事理解为被给予物。但是,基于主客同一性的唯心主义设定,胡... 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视域下,实事概念构成理解辩证法与现象学之关系的关键。阿多诺认为,胡塞尔试图打破概念拜物教,为此,他提供了悬搁和范畴直观或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将实事理解为被给予物。但是,基于主客同一性的唯心主义设定,胡塞尔将纯粹自我作为第一者,最终陷入主观主义当中。为此,可以引入黑格尔辩证法来予以回应。这里的关键在于将实事理解为一个存在着矛盾运动的过程,与此相应的概念也是运动的。但阿多诺同时指出,黑格尔也限于主客同一性的设定,难以彻底摆脱对实事的主观主义理解。为此,阿多诺主张对辩证法做唯物主义改造,抛弃主客同一性的设定,并将实事当中的非同一方面真正当作哲学主题。同时,这并不是抛弃作为同一物的概念,而是要使概念成为星丛围绕在实事周围。作为主张哲学与具体科学相综合的理论家,阿多诺将其关于实事的哲学思考落实在社会学研究当中,由此更为切实地体现了实事概念的唯物主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 现象学 辩证法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君书》的国家主义取向及其反思
12
作者 宋宽锋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3,共7页
参照法、术、势的区分及其统合的概念分析框架,对先秦法家政治思想进行理解和诠释,虽然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但不能充分地揭示和呈现先秦法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与《韩非子》的政治哲学内涵主要在于形式正义的追求和辩护不同,《商君书》... 参照法、术、势的区分及其统合的概念分析框架,对先秦法家政治思想进行理解和诠释,虽然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但不能充分地揭示和呈现先秦法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与《韩非子》的政治哲学内涵主要在于形式正义的追求和辩护不同,《商君书》的政治哲学意蕴主要就是在其“农战强国”的方略筹划中得到突显和强调的“国家主义”立场和取向。《商君书》“弱民强国”的国家主义模式是特殊历史情境的产物,其主要思想根据不是孟子所说的“民贵君轻”,而是“民轻君贵”。在现代世界格局下,追求国家的富强无疑具有其合理性,然而“强国”的最终旨趣是人民的美好生活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国家主义 弱民强国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柏拉图的辩证法——以《理想国》为例
13
作者 彭磊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柏拉图对辩证法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表述,这使得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莫衷一是,发展论者引入柏拉图对话的分期来调和这些理解。通过梳理《理想国》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可以看到辩证法涵盖了通常所谓的“对话”“划分”“假设法”等含义,这些含... 柏拉图对辩证法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表述,这使得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莫衷一是,发展论者引入柏拉图对话的分期来调和这些理解。通过梳理《理想国》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可以看到辩证法涵盖了通常所谓的“对话”“划分”“假设法”等含义,这些含义相互交织,揭示出辩证法首先是友好谈话的技艺,其次是对理念的探求。辩证法不同于智术师式的争辩和反驳,也不同于纯粹静默的个人性沉思。辩证法的教育需要谨慎对待,因此柏拉图对辩证法的论述并不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柏拉图 《理想国》 理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劳动实践范畴的两个问题
14
作者 安启念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5,共6页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以自由自觉为特征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从人的生理构造以及人类生存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出发,对人为什么必需从事...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以自由自觉为特征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从人的生理构造以及人类生存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出发,对人为什么必需从事劳动活动做了解释,这是马克思对自己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思想从自然科学角度做出的说明。这一说明把马克思与其他讨论人的本质问题的哲学家区别开来,使他的思想具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说明了人如何在劳动活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生理构造,他的生理构造又怎样迫使他为了生存不得不自觉地改造自然、从事劳动活动,进一步对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做了科学阐述与论证。马克思从人的生理构造以及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自己人的类本质思想,是对费尔巴哈相关思想的继承,他把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又是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这一过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吸收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合理思想,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才告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类本质 人的生理构造与自然环境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继承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森纳心性思想中的自身意识问题
15
作者 任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本文首先从阿维森纳在心智问题上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着手,阐述了自身意识问题在其心性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同时阿维森纳“悬浮之人”思想实验所体现的现象学式的悬搁,也对自身意识这一主题予以直观的说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阿维森纳心性... 本文首先从阿维森纳在心智问题上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着手,阐述了自身意识问题在其心性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同时阿维森纳“悬浮之人”思想实验所体现的现象学式的悬搁,也对自身意识这一主题予以直观的说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阿维森纳心性思想中自身意识的直接性、恒常性和第一人称视角,并讨论了自身意识与警醒及反思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就自身意识这个问题而言,阿维森纳心性思想具有作为思维方式的现象学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森纳 心性思想 自身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
16
作者 盛福刚(译)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4,共9页
学界认为,鲍威尔在1844年经历了自我批判,自我意识哲学转变为“批判的批判”,问题的关键在于,经历自我批判后的鲍威尔有没有改写或放弃自我意识哲学。鲍威尔认为,黑格尔哲学中一方面绝对者是自我意识的真理,是人的本质或实体,另一方面... 学界认为,鲍威尔在1844年经历了自我批判,自我意识哲学转变为“批判的批判”,问题的关键在于,经历自我批判后的鲍威尔有没有改写或放弃自我意识哲学。鲍威尔认为,黑格尔哲学中一方面绝对者是自我意识的真理,是人的本质或实体,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又是创造实体的主体,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对此,鲍威尔将自我意识理解为一切实体的主体本质,并将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还原为自我意识的内在关系,旨在以此扬弃超越自我意识的威力。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概念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的意义:一重是个别的有限的自我意识,另一重是普遍的自我意识。他旨在将个别的自我意识提升为普遍的自我意识,这和将实体还原为自我意识是同一个过程,提升和还原,两者是同一种原理。鲍威尔的“普遍的自我意识哲学”,换言之即伦理哲学,并不直接等同于自由的政治制度。伦理共同体和现实的国家产生对立时,他主张在实践上批判现实的国家,而这种“纯粹批判”的前提正是自我意识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的自我意识 个别的自我意识 批判的批判 伦理共同体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意味着什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来看
17
作者 吴增定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5,共15页
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 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之物”(或主体与世界)之间的根本对立。笛卡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都是为了克服这种对立,恢复主体和世界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作为二十世纪的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现象学也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一种继承和回应。与德国唯心论和新康德主义等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的是,现象学将人对于世界的原初信任、而非怀疑,看成是人的一种原初生存经验。其中,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别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学思考路径来克服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胡塞尔认为意识具有一种原初的意向性结构,世界则是意识的意向性构造物。海德格尔则进一步强调人作为“此在”原本就“在世界中存在”,世界则是人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意义整体视域。尽管如此,由于现象学仍然以某种笛卡尔式的“我思”经验作为前提,它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笛卡尔的“普遍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怀疑 我思 意向性 此在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养的道理——对《小王子》的哲学阐释
18
作者 刘梁剑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中的关键词“驯养”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驯养意味着建立联系。经由驯养,我们和人及天地间的物建立起情感联系及责任关系,包括震撼人心的“普世的责任”。经由驯养,天地呈现出深邃而异乎寻常的意义。《小王子》...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中的关键词“驯养”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驯养意味着建立联系。经由驯养,我们和人及天地间的物建立起情感联系及责任关系,包括震撼人心的“普世的责任”。经由驯养,天地呈现出深邃而异乎寻常的意义。《小王子》牵系人类根本困境与战争的威胁促使我们思考,因驯养而来的拥有能否成为世界和平的精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养 责任 战争 海德格尔 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王嫁母服经说平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铭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郑玄与王肃关于嫁母服制的争论是丧服学史中的公案。嫁母制服的原因,郑玄以为是嫁母为父服满了三年丧,而王肃则认为是随母改嫁后的养育之恩。从服术的学理上讲,郑玄是正确的,王肃是错误的。但后世多主王肃说。本文认为,郑王争论的实质在... 郑玄与王肃关于嫁母服制的争论是丧服学史中的公案。嫁母制服的原因,郑玄以为是嫁母为父服满了三年丧,而王肃则认为是随母改嫁后的养育之恩。从服术的学理上讲,郑玄是正确的,王肃是错误的。但后世多主王肃说。本文认为,郑王争论的实质在于,两者对夫妻关系“圆满”的定义不同。郑玄认为妻为夫服满三年丧即是圆满,王肃则认为夫妻合葬才算圆满。而魏晋时期,夫妻圆满的观念从服满三年丧逐渐转变为合葬,这是王肃说盛行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服制度 嫁母服 夫妻圆满 养恩 郑王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并否定普遍历史”?——论阿多诺历史哲学的内在困境和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
20
作者 洪凯源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共9页
面对历史哲学中必然趋势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阿多诺一方面像黑格尔那样承认历史中必然趋势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批判黑格尔将这一趋势解释为理性的自身发展,并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对这一趋势进行重构。在他看来,历史毋宁是由工具理性主导的... 面对历史哲学中必然趋势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阿多诺一方面像黑格尔那样承认历史中必然趋势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批判黑格尔将这一趋势解释为理性的自身发展,并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对这一趋势进行重构。在他看来,历史毋宁是由工具理性主导的,否则个体就会因为历史与理性的绑定丧失对其进行批判的规范性维度。然而,这一历史(工具理性)和历史哲学家(理性)的二元对立却动摇了历史哲学成立的基础,使得我们无法解释历史哲学家的理性立场本身在历史中的产生。本文将回到唯物主义历史哲学的原型,尝试说明上述内在困境并非是该解释路径的必然结果,而是因为阿多诺没有像马克思那样进入对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阿多诺 黑格尔 历史哲学 理性 工具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