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339篇文章
< 1 2 2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哲学与现代化——《现代哲学》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1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0,共3页
2025年7月5日,《现代哲学》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举办。本次研讨会以“现代哲学与现代化”为主题,聚焦哲学学科前沿动态与学术交流平台的时代使命,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一、... 2025年7月5日,《现代哲学》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举办。本次研讨会以“现代哲学与现代化”为主题,聚焦哲学学科前沿动态与学术交流平台的时代使命,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一、开幕式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现代哲学》主编、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暨马哲所所长、广东哲学学会会长张伟主持,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清华,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编辑部原主任赵培杰,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教授李萍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哲学 哲学学科 科研机构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觉到表达——梅洛-庞蒂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研究构想 被引量:1
2
作者 宁晓萌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0,共9页
梅洛-庞蒂在1953年开始的法兰西学院课程《可感的世界与表达的世界》中,对其早期哲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面临的误解与批评做出了总结与回应,并由此开始了重述与深化其知觉研究的努力。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以“表达”概念作为突破口... 梅洛-庞蒂在1953年开始的法兰西学院课程《可感的世界与表达的世界》中,对其早期哲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面临的误解与批评做出了总结与回应,并由此开始了重述与深化其知觉研究的努力。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以“表达”概念作为突破口来解释与深化知觉概念,通过揭示知觉已经具有表达性的功能,即知觉在其自身之中揭示出一种此前并不存在的东西来说明:知觉并不是对外在世界的被动的接受与反映,而是已经有所侵越,已经与世界发生实存论意义上的交涉;知觉不是诉诸其他功能,而是以其自身本有的方式在表达。因而,关于知觉的研究应尽可能避免以意识概念的方式对知觉构成的设定与规限,更彻底地投入到原初知觉经验自身的考察中,看到知觉自身以“实存的”、“偏离的”、“沉默的”方式表达着,看到知觉自身的实践性意义,而不是认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 意识 表达 偏离 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洪兵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现代学界对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具有两个“田忌赛马”式的观念错位。法家之“法治”,兼具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就价值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基于利益“相互性”原则,强调维护“无怨”之正义情感,且憧憬一种各阶层利益和谐的“法治... 现代学界对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具有两个“田忌赛马”式的观念错位。法家之“法治”,兼具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就价值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基于利益“相互性”原则,强调维护“无怨”之正义情感,且憧憬一种各阶层利益和谐的“法治”图景;就工具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具有“历史性”与“政治性”。法家“法治”具有“战国”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时主义色彩,“利出一孔”“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观念和措施,皆以“法”的形式加以制度化并得以贯彻落实。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法家之“法”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位高权重的君主设定的政治目标,服务于国家利益。“历史性”的法家“法治”将因时代变迁而过时,“政治性”的法家“法治”始终彰显着“法”乃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之工具这一政治学内涵。现代法治思想实质上亦兼具价值与工具双重意涵。当代评价法家“法治”思想,应以现代法治价值意涵对法家“法治”之价值意涵,以现代法治工具意涵对法家“法治”之工具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治 价值意涵 工具意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柏拉图的辩证法——以《理想国》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彭磊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柏拉图对辩证法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表述,这使得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莫衷一是,发展论者引入柏拉图对话的分期来调和这些理解。通过梳理《理想国》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可以看到辩证法涵盖了通常所谓的“对话”“划分”“假设法”等含义,这些含... 柏拉图对辩证法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表述,这使得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莫衷一是,发展论者引入柏拉图对话的分期来调和这些理解。通过梳理《理想国》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可以看到辩证法涵盖了通常所谓的“对话”“划分”“假设法”等含义,这些含义相互交织,揭示出辩证法首先是友好谈话的技艺,其次是对理念的探求。辩证法不同于智术师式的争辩和反驳,也不同于纯粹静默的个人性沉思。辩证法的教育需要谨慎对待,因此柏拉图对辩证法的论述并不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柏拉图 《理想国》 理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律与他者——康德自律概念的当代重释
5
作者 蔡文菁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类自由之本质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困境,并表现为“自律的悖论”。现象学家与当代伦理学家以不同的进路重释自律概念,并将主体间性引入自律的结构之中。我们将首先考察当代西方伦理学如何在对康德自律概念的阐释中... 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类自由之本质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困境,并表现为“自律的悖论”。现象学家与当代伦理学家以不同的进路重释自律概念,并将主体间性引入自律的结构之中。我们将首先考察当代西方伦理学如何在对康德自律概念的阐释中揭示其所包含的交互主体性维度与第二人称视角,以及这一解读何以回应自律的悖论。随后,借助现象学家尤其是列维纳斯的思考,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他者对自律的构成性作用。现象学与当代伦理学从各自的进路出发探索自我经由他者而与自身关联的样式,既有共鸣之处,又彼此相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律 康德 他者 自由 列维纳斯 柯丝嘉 巴尼奥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三统与王鲁——董仲舒与何休之异同研究
6
作者 郭晓东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2,共9页
“通三统”说是《公羊》学的核心义理,在汉代董仲舒与何休那里得到全面的阐释。董仲舒与何休的“通三统”说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的表述,但在核心义理层面上则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不论是从《春秋》“存三正”来论证“三统”之可通,还是根... “通三统”说是《公羊》学的核心义理,在汉代董仲舒与何休那里得到全面的阐释。董仲舒与何休的“通三统”说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的表述,但在核心义理层面上则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不论是从《春秋》“存三正”来论证“三统”之可通,还是根据“通三统”的原理进一步阐发黜周、王鲁,以《春秋》当新王等观点。对于董、何而言,“通三统”关注的不仅是时王之一统去通前两代王者的两统,更关注的是《春秋》如何作为“新王”去拨乱反正,从而如何建立未来之“新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公羊传》 董仲舒 何休 通三统 王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为父后者嫁母服——与黄铭博士商榷
7
作者 吴飞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7,共5页
本文是针对为父后者为嫁母服问题,对黄铭《从出母、嫁母的服制论“尊尊”与“亲亲”的边界》和《郑王嫁母服经说平议》两文中相关观点的商榷。黄铭认为,为父后者与尊者为一体,不服私亲,出母与嫁母都属于私亲。而本文认为“尊者”仅指父... 本文是针对为父后者为嫁母服问题,对黄铭《从出母、嫁母的服制论“尊尊”与“亲亲”的边界》和《郑王嫁母服经说平议》两文中相关观点的商榷。黄铭认为,为父后者与尊者为一体,不服私亲,出母与嫁母都属于私亲。而本文认为“尊者”仅指父,而不包括祖父以上正尊。为父后者不敢服,是因为主持祭祀,不能因私人的丧事影响祭祀,并不是因为祭祀对象与死者相绝。出母仅是其亲子个人的私亲,所以不能以出母之丧干扰祭祀。但嫁母虽绝族,却并非其子的私亲,而是嫡庶众子所共尊者,应有私尊,而非私亲,故可为之暂停祭祀。亲亲与尊尊之间是相互关联和可以转化的,不必强行划定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服 嫁母 出母 亲亲 尊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王“制礼义”与“礼有三本”——荀子论礼之起源及对礼法的融合
8
作者 梁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从起源看,礼是祭祀的仪式,也指习俗、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而法是人为的制定,是君主的政策、法令与刑罚。荀子提出先王“制礼义”,认为礼义是先王为了消除争夺、混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欲求,同时强化礼之尊... 从起源看,礼是祭祀的仪式,也指习俗、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而法是人为的制定,是君主的政策、法令与刑罚。荀子提出先王“制礼义”,认为礼义是先王为了消除争夺、混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欲求,同时强化礼之尊卑等级的一面,他所说的礼实际更接近法,其思想受到法家的影响。但荀子又提出“礼有三本”,认为礼起源于祭祀,具有宗教和伦理的维度,与法家的法有根本的不同。荀子融合礼法,视礼义为先王的制作,给自己带来理论上的难题,其思想中存在人性平等说与圣凡差异说的矛盾。由于所处时代的缘故,荀子持一种不平等中暗寓平等的正义观,一方面强化尊卑等级,另一方面又要求打破贵族的身份等级,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其对礼的理解偏重于纵向等级秩序,而弱化了横向平等秩序。未来儒家政治哲学要发展出平等之中暗寓差等的正义观,用普遍的法则确立起横向秩序,用横向秩序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交往,儒家的礼法学要经历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制礼义 礼有三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观的多维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9
作者 许斗斗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4,共7页
马克思“精神”观具有超越黑格尔单纯“自我意识”的现实性内涵,其“时代精神”在关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人民性与真理性的本质统一。“公社精神”是马克思通过巴黎公社事件展现其以真正民主制替代阶级“国家”之劳动组合形式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精神”观具有超越黑格尔单纯“自我意识”的现实性内涵,其“时代精神”在关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人民性与真理性的本质统一。“公社精神”是马克思通过巴黎公社事件展现其以真正民主制替代阶级“国家”之劳动组合形式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解答劳动解放这一人类生存主题的精神基础,因此,“公社精神”具有世界历史的实践性和普遍性。马克思“精神”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精神”的特殊性要转变成普遍性,其前提是回应人类共同关切的社会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精神 时代精神 公社精神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元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及其工夫论意义
10
作者 赵清文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0,共8页
颜元不满意朱熹等理学家对《大学》“明明德”的解释,尤其不认同朱熹认为“明德”因“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才昏而不明的观点。他认为,“明德”贯通于理、气之中,恶是“引蔽习染”的结果,“明明德”之学就是克服“引蔽习染”的影响以恢... 颜元不满意朱熹等理学家对《大学》“明明德”的解释,尤其不认同朱熹认为“明德”因“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才昏而不明的观点。他认为,“明德”贯通于理、气之中,恶是“引蔽习染”的结果,“明明德”之学就是克服“引蔽习染”的影响以恢复善良本性的学问,而气质和形体正是“明明德”的实际下手处。在“明明德”的具体路径上,他反对理学家用讲读静坐的方式来养成德性品质的工夫论,主张“习行”的方法。颜元通过“明明德”诠释所阐发的以行动促成德性的理论,体现了尊重生命、直面生活、重视行动的态度和理念,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明明德 工夫论 德性养成 习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关系到社会形式——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性维度研究
11
作者 邵发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6,共7页
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核心内容的人的本质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基于新唯物主义的革命的实践性批判的根本性要求,马克思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与对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现实的本质批判相关联,并在社会形式这一“束... 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核心内容的人的本质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基于新唯物主义的革命的实践性批判的根本性要求,马克思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与对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现实的本质批判相关联,并在社会形式这一“束缚”与“界限”所给予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中,有原则高度地批判性追问给予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把“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表征人的解放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未来的社会形式,作为新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本质的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关系 社会形式 人的本质 总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文本中的普列汉诺夫问题探赜
12
作者 王振民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5,共12页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从现有史料看,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批判性学习、吸收和借鉴的资源。毛泽东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接触、阅读过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多次评价过普列汉诺夫的历史功过...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从现有史料看,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批判性学习、吸收和借鉴的资源。毛泽东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接触、阅读过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多次评价过普列汉诺夫的历史功过,而且大力推荐领导干部阅读普列汉诺夫的三本哲学著作。历史地看,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不仅是毛泽东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毛泽东表达自己政治观点、价值意向的替代性符号。全面探究毛泽东与普列汉诺夫哲学的思想关系,对于拓展和深化毛泽东研究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普列汉诺夫 双重肖像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价值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崇山信仰视域下白玉蟾隐修观与山林审美意蕴
13
作者 罗筠筠 王鑫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道教自东汉产生以来即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其将山林崇拜吸纳进自己的信仰体系渊源于古代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先秦神仙学说和魏晋神仙道教“长生成仙”的宗教目的。伴随唐宋三教融合心性论的发展,道教由外丹修炼转向内丹使道教修行场所由... 道教自东汉产生以来即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其将山林崇拜吸纳进自己的信仰体系渊源于古代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先秦神仙学说和魏晋神仙道教“长生成仙”的宗教目的。伴随唐宋三教融合心性论的发展,道教由外丹修炼转向内丹使道教修行场所由山林兼具市廛的特性,分化出“大隐”与“小隐”之说。受此影响,金丹派南宗实际创始人白玉蟾,在阐发“隐山之乐”时将市廛与山林的“大小之隐”的归宿指向“隐心”,揭示出其核心隐修观念。“心即是道”是金丹派南宋内丹修行的核心思想义理,“隐心”隐修观是白玉蟾“道心”关系论在修行环境上的突出表现,“心”的凸显看似疏远了道教与山林崇奉的关系,却又为山林作为自然审美对象安置了足够空间,为“清净”与“隐密”之美的山林审美意蕴找寻到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蟾 道教 山林 隐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有无、功效——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首章义理疏释
14
作者 杨少涵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4,共11页
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首章总体上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即人物、有无、功效。“人物”问题即性、道、教三个概念是兼人物而言还是专言人而不兼乎物。程、朱主张前者,船山主张后者。“有无”问题即不睹不闻是否为完全空白的... 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首章总体上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即人物、有无、功效。“人物”问题即性、道、教三个概念是兼人物而言还是专言人而不兼乎物。程、朱主张前者,船山主张后者。“有无”问题即不睹不闻是否为完全空白的“须臾之顷”,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是否为纯粹虚无的“一念不生”。船山对此持完全否定的拒斥态度,认定不睹不闻与未发之中皆为有而非无。“功效”问题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以功言还是以效言。船山敏锐地发现朱子《中庸章句》改“焉”为“矣”,并认定这是以效言;船山训“焉”为指示代词“于此”,“此”即上文“致中和”,从而强调这是以功言。这三个问题集中体现了船山哲学的“实有主义”或“实存主义”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中庸》 人物 有无 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爱乐的幸福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建构的一个视角
15
作者 李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5,共10页
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创立了伦理学这门科学。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有美德伦理学、苏格拉底问题回应等不同的解释路径。幸福主义伦理学是一个更有力的解释路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体三面的,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幸福伦理学。美德、... 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创立了伦理学这门科学。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有美德伦理学、苏格拉底问题回应等不同的解释路径。幸福主义伦理学是一个更有力的解释路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体三面的,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幸福伦理学。美德、爱、快乐是三个一级概念,三者合一达至至善就是幸福这个超级概念。真正的善就是美德,而非身体性快乐、财富或荣誉这些显眼的东西,幸福就是灵魂中符合美德的成全活动。爱有因为美德的爱、因为有用的爱和因为快乐的爱三种,只有因为美德的爱才是完善的爱。快乐有欲望满足过程的感觉的快乐和成全式的美好快乐,只有自身是美德的成全活动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美德、爱、快乐统一起来了,幸福才是至善的(最有美德的运用),才是最快乐的,也是最能产生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美德 快乐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精神中的批判与和解——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观
16
作者 方博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哲学与特定时代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这在方法上带有鲜明的黑格尔色彩。但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着眼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哲学与特定时代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这在方法上带有鲜明的黑格尔色彩。但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着眼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精神的目的是持续揭示时代自身的问题,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因此哲学应该是批判的,而非和解的哲学。马克思试图将启蒙哲学的批判取向与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性要求融为一体,以期既能化解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严重对立,又能避免陷入体系的封闭性从而保持哲学对现实的持续的批判和规范的力量,为此他诉诸的是一个康德式的自由的和批判的公共领域,而这一方案很难兼容于其日后的意识形态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时代精神 批判 启蒙 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变革现实之力量的哲学”——百余年来气论传统现代转化的重要进展及相关问题
17
作者 胡栋材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200,共11页
气论传统的现代转化可以追溯至“严复之问”。此后学界相关探索主要展开为两条进路:一是从气论传统中寻求政治救亡和民主开新的精神力量,注重发挥其社会政治变革的思想先导作用;二是对气论话语进行逻辑分析并赋予科学品格,旨在建构现代... 气论传统的现代转化可以追溯至“严复之问”。此后学界相关探索主要展开为两条进路:一是从气论传统中寻求政治救亡和民主开新的精神力量,注重发挥其社会政治变革的思想先导作用;二是对气论话语进行逻辑分析并赋予科学品格,旨在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国气论哲学。特别是张岱年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提出了综合创新的“新唯物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气论传统的现代转化因辩证唯物论范式的僵化而丧失活力。改革开放后,辩证唯物论范式和理学主流范式被双向扬弃,学界开始进行新探索,气论与仁学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气论哲学建构方法问题得以深化。本世纪至今,学界进一步寻求新视域或方法激活气论传统的现代活力,道体学气论以“力”释“气”,使之成为“有力量的哲学”。百余年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气论传统的现代转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题,也是中国哲学自主话语体系建设的构成要素,其重要进展指向中国气论哲学的确立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传统 “严复之问” 现代转化 气论与仁学 力量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实践理性原则及其应用——对建构主义诠释的批判
18
作者 李科政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实践理性必须与理论理性具有相似的原则与应用方式,否则它们就不是同一个理性的两种应用,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实践理性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理性推理,即从普遍的东西(共相)出发对特殊的东西(殊相)的先天规定。根据康德的...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实践理性必须与理论理性具有相似的原则与应用方式,否则它们就不是同一个理性的两种应用,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实践理性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理性推理,即从普遍的东西(共相)出发对特殊的东西(殊相)的先天规定。根据康德的论述,假言命令式的原则是一个假言的理性推理的大前提,但他没有按照一个定言的理性推理的大前提的形式来表述定言命令式的原则,这引发了诸多误解。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把定言命令式诠释为一个反思性判断力的原则。但在康德看来,这使得其应用成为一个判断力推理,而不是一个理性推理。同时,建构主义诠释暗中把准则等同于假言命令式,进而把“准则成为法则”解释为假言命令式的普遍化。但在康德看来,准则作为主观上有效的行动原则甚至都不是命令式。因此,“准则成为法则”必须解释为准则的谓词(作为殊相)被归摄到法则的谓词(作为共相)之下,进而从法则的普遍概念出发先天地规定一个特殊的法则。这种解释不仅使定言命令式的原则呈现为一个理性推理的规定性判断,也符合康德的“纯粹理性独自就能规定意志”的观念,对“从形式的法则中推导出种种法则的具体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理性 意志 理性推理 建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为”
19
作者 罗安宪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4,共11页
“无为”之“无”,与庄子之“无己”“无功”“无名”之“无”,与惠能之“无念”“无相”“无住”之“无”,其意思是一致的,是一种轻松的心理态度或行为状态,而非一种紧张或强烈的心理态度或行为状态。“无为”的准确涵义是“为无为”,... “无为”之“无”,与庄子之“无己”“无功”“无名”之“无”,与惠能之“无念”“无相”“无住”之“无”,其意思是一致的,是一种轻松的心理态度或行为状态,而非一种紧张或强烈的心理态度或行为状态。“无为”的准确涵义是“为无为”,是有心而非用心、自觉而非强制地不做不该做的事。“无为”不是手段,不是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无不为”只是结果。“无为”的最高境界不是“无为而无不为”,而是“无为而无以为”。“无为”不从属于道,不能称“无为”之道;“无为”从属于德,只能称“无为”之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 为无为 无不为 无以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伦理与存在的关系——论伽达默尔《柏拉图辩证法伦理学》的洞见
20
作者 邓安庆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1,共9页
伽达默尔发现,伦理冲突如果仅仅作为观念的冲突,通常是无解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完全不同于他人的主观信念和观念,一个主张快乐(享乐)就是善的人,永远不会接受明智即为善。只有当我们把这两种态度中的善观念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来理解,那么... 伽达默尔发现,伦理冲突如果仅仅作为观念的冲突,通常是无解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完全不同于他人的主观信念和观念,一个主张快乐(享乐)就是善的人,永远不会接受明智即为善。只有当我们把这两种态度中的善观念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来理解,那么享乐的生活方式与明智的生活方式之对立,才可以在更高的存在形式中得到扬弃,他认为这就是柏拉图辩证法哲学的高明之处,至善因此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最高的存在形式,而且是使存在得以向善发生的内在机制,从而证明了善产生善,美产生于美。所以伽达默尔通过对柏拉图辩证法哲学的重新阐释,彻底反转了存在论与伦理学的关系,使得伦理学不再是传统认为的与第一哲学无关的单纯实践应用的学科定位,而是自身即可成为第一哲学,探究存在者通往至善的存在机制是其作为哲学的最根本的事务。因而,辩证法的伦理学不仅要求辩证思维的存在论转向,更要求发现存在论中的伦理奠基,由此构成一种超越于海德格尔无伦理的本真存在论而可发展成为一种以向善存在为机制的道义存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观念 存在方式 辩证法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