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659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文学地方材料的整理与阐释——以《朔方》(1985—2000)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白亮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地方”多义形态的具体和独特,是“文学中国”总体的抽象和实有,因而,“当代文学地方材料的整理与阐释”可以视为文学研究历史化的落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媒变革等交织而成的整体结构中,探究地方文艺期刊的发展,会有许多别样... “地方”多义形态的具体和独特,是“文学中国”总体的抽象和实有,因而,“当代文学地方材料的整理与阐释”可以视为文学研究历史化的落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媒变革等交织而成的整体结构中,探究地方文艺期刊的发展,会有许多别样且新鲜的地方经验和文本内涵之发微。具体而言,聚焦1985—2000年间的《朔方》,择其人事调整、广告植入、征文评奖、体裁革新和作家培育等典型事例,探究办刊方针、编辑理念、经营模式和动态进程,以此呈现宁夏文学与中心/周边区域,以及国家文艺环境和政策的双向互动,从而更为深入地描绘地方文学发生及建构的复杂与微妙,这也是进一步推进“史料与思想”或“事实与意识”之间的互渗互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地方性史料 《朔方》 市场化 期刊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剑》:邀观一场复仇的视听狂欢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异新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3,共4页
鲁迅不仅辑佚整理出了眉间尺复仇的传说,校勘梳理其版本变迁,关注故事被民族文化心理接受的源流脉络,而且以现代文体独创了关于这桩古事的元小说《铸剑》。鲁迅的独创体现在:突降英雄、解构孝道、颠覆忠义等传统封建价值观的主旨及美学... 鲁迅不仅辑佚整理出了眉间尺复仇的传说,校勘梳理其版本变迁,关注故事被民族文化心理接受的源流脉络,而且以现代文体独创了关于这桩古事的元小说《铸剑》。鲁迅的独创体现在:突降英雄、解构孝道、颠覆忠义等传统封建价值观的主旨及美学基调;删削神异色彩,增补场景渲染、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台词对白等现代小说元素;始终有一个隐藏的观剧者叙事人在引导,使文本极具可观性,营造景观的同时又在不易察觉地解构景观。复仇胜利的指征是国王本身成为了被观者,最终三颗头颅难辨彼此,而不是谁先沉底或同归于尽。国王期待的特权观看演变成公共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剑》 眉间尺 《故事新编》 复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遭遇“西方”的寓言与悖论——论《我爱比尔》的西方想象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2,共9页
在王安忆小说《我爱比尔》中,阿三眼中的比尔是西方的象征,外表上的自我东方化和精神上的西化在阿三身上构成了“他者”悖论。比尔对东方文明采取的是“文本性态度”,进而塑造一个阿三式的“东方精灵”。与法国画商马丁的交往为阿三带... 在王安忆小说《我爱比尔》中,阿三眼中的比尔是西方的象征,外表上的自我东方化和精神上的西化在阿三身上构成了“他者”悖论。比尔对东方文明采取的是“文本性态度”,进而塑造一个阿三式的“东方精灵”。与法国画商马丁的交往为阿三带来跨文化之痛与身份之惑。当阿三们用“借来的西方空间”想象自己“世界公民”身份时,这些空间也为各国的更为国际化的人们塑造了一个东方异域奇观。这些现代化空间缺失的是“本土性”功能。阿三自我的迷失和认同的分裂暗合了本民族的文化困境。这种极具历史的异化又极具有历史的梦想的民族寓言式的内省与自新,凸显出王安忆90年代异域书写的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我爱比尔》 西方想象 异域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细的体贴”与不可终结的过渡主体——细读丁玲《夜》及其延伸空间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欢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4,70,共12页
丁玲在《夜》中通过对一个农民干部何华明“意识世界”的追踪,发掘了可见的事实世界与不可见的主体感知之间纠缠、共生的内在机制。身处历史变动中的基层个体,其主体化过程从一开始便内置了多重情感结构、身份政治和价值伦理,显现出斑... 丁玲在《夜》中通过对一个农民干部何华明“意识世界”的追踪,发掘了可见的事实世界与不可见的主体感知之间纠缠、共生的内在机制。身处历史变动中的基层个体,其主体化过程从一开始便内置了多重情感结构、身份政治和价值伦理,显现出斑驳震荡的过渡性特质。丁玲并未将其纳入“新/旧”的认识框架,而是展开并承认过渡主体自身的形态和意义。藉由小说人物间的关系与互动,延伸出有关土地与家庭、恐惧与友爱、工作与劳动、话语与交流等问题的切入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夜》 过渡主体 《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的陈大悲广播剧理论与创作
5
作者 刘家思 刘璨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8,共9页
陈大悲是中国广播剧文学重要的开创者,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广播剧文学的开创者。他率先在中国倡导广播剧运动,发表了一批广播剧理论文章,阐述了广播剧文学的文体特征、创作要求与演播技巧,推动了中国广播剧的诞生与发展,具有开拓性的... 陈大悲是中国广播剧文学重要的开创者,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广播剧文学的开创者。他率先在中国倡导广播剧运动,发表了一批广播剧理论文章,阐述了广播剧文学的文体特征、创作要求与演播技巧,推动了中国广播剧的诞生与发展,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其创作的《双十节之夜》《一二八之夜》是中国现代广播剧文学的重要作品,也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广播剧的代表作。他将世俗化表现与国家宏大叙事统一起来,揭露了日寇的侵略暴行,批判封建落后的社会现象,对抗日战争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具有比较丰富的审美意蕴。他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进行生动的人物描写,以形象的声音表现来创造浓郁的戏剧气氛,使政治性与审美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显示了鲜明的审美特征。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无论是对于深入研究陈大悲,还是对于研究中国广播剧文学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广播剧文学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剧研究 陈大悲 抗战文艺 广播剧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的危险”与“推想的危险”——从沈艾娣《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谈起
6
作者 王宏志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共18页
本文以沈艾娣教授《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一书为例,从宏观理念和具体写实践两个层面探讨翻译与历史研究和写作的问题。一方面主要讨论18—19世纪清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翻译的危险”,但指出以李... 本文以沈艾娣教授《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一书为例,从宏观理念和具体写实践两个层面探讨翻译与历史研究和写作的问题。一方面主要讨论18—19世纪清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翻译的危险”,但指出以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作为主体并非恰当的选择;另一方面讨论历史研究和写作中不能避免的推想,以《翻译的危险》一些推想为例,说明当中的风险,并强调猜想不能直接转化为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艾娣 《翻译的危险》 马戛尔尼使团 李自标 小斯当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短的剧本”与“未完成的文学”——夏衍《祝福》电影剧本手稿探赜
7
作者 王宇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7,共8页
《祝福》电影剧本是导演桑弧所接触到的“最短的剧本”,其简练风格背后是改编者夏衍“供导演用”与以“广大的劳动群众”为观众的电影剧本写作意识,这在《祝福》电影剧本手稿的封面、场景汇总表、加强动作性的修改、依据镜头逻辑的段落... 《祝福》电影剧本是导演桑弧所接触到的“最短的剧本”,其简练风格背后是改编者夏衍“供导演用”与以“广大的劳动群众”为观众的电影剧本写作意识,这在《祝福》电影剧本手稿的封面、场景汇总表、加强动作性的修改、依据镜头逻辑的段落划分以及旁白添加中有着清晰体现。该电影剧本几经修改,夏衍予以发表的却是初稿,并在之后强调它是“供导演用”而非供读者“阅读”的“文学剧本”,从而带出“电影文学”的“文学”意涵问题,显形了当时电影界相关概念的生成、使用与竞争中一次具体而微的碰撞。同时,从《祝福》电影剧本手稿亦可看出:电影化的写作需求,促成了电影剧本自身的“文学”样貌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福》 鲁迅 夏衍 手稿 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8
作者 文贵良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共1页
晚清的简字运动、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现代汉语规范的确立,这种百年来风起云涌的语言变革与从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新中国文学建设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学发展共生共存,互相促进。我... 晚清的简字运动、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现代汉语规范的确立,这种百年来风起云涌的语言变革与从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新中国文学建设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学发展共生共存,互相促进。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认为:语言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中国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语言变革 国语运动 共生共存 晚清白话文运动 现代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典型现象”——钱理群文学史研究的实践与启示
9
作者 谢保杰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文学史研究与写作是钱理群学术研究的重镇,他在文学史研究与写作领域进行过多种形式的实验。“典型现象”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受到鲁迅与王瑶的启发。“典型现象”研究是钱理群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基本方法,呈现了钱理群对文学史认识与把... 文学史研究与写作是钱理群学术研究的重镇,他在文学史研究与写作领域进行过多种形式的实验。“典型现象”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受到鲁迅与王瑶的启发。“典型现象”研究是钱理群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基本方法,呈现了钱理群对文学史认识与把握的独特理解。作为一种方法论,“典型现象”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 典型现象 文学史研究 鲁迅 王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芭蕾《红色娘子军》解读的“视差之见”——兼评《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的现代性逻辑
10
作者 刘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100,共12页
受知识考古学与新史学模式的影响,美国东亚舞蹈史专家魏美玲用《后殖民盲点:第三世界主义时代的中国舞蹈,1949—1965》(2018)一文,挑战了英语学术界长期将舞剧《红色娘子军》刻板化为“中国形象”背后的冷战意识,以《革命的身体:中国舞... 受知识考古学与新史学模式的影响,美国东亚舞蹈史专家魏美玲用《后殖民盲点:第三世界主义时代的中国舞蹈,1949—1965》(2018)一文,挑战了英语学术界长期将舞剧《红色娘子军》刻板化为“中国形象”背后的冷战意识,以《革命的身体:中国舞与社会主义遗产》这部历史民族志专著,彰显出区别于中国芭蕾的“中国舞”实践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遗产中的长期贡献、革命意义、重大分量与持续影响。值得肯定的是,透过“中国舞”对中国社会主义舞蹈语言之“民族形式”的重要贡献,纠正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社会主义舞蹈文化的刻板想象,逆写出一种既区别于西方舞蹈现代性逻辑,又有别于东方学逻辑的中国舞蹈实践。但一味诉诸“中国舞”在社会主义现代性进程中的优势位置,也将促使那些以反抗西方文化霸权为其标靶的研究者,落入另一套仍旧以同一化逻辑为其机制的中心之域。对此,国内学者张晴滟的《足尖上的“亮相”——样板戏与女性身体的解放》一文,在“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方法论启示下,透过“亮相”对该剧舞台形象“破旧立新”的创造性意义,确认了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身体形式与表达方式中那不应被低估的革命礼乐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娘子军》 文化视差 《革命的身体》 《足尖上的“亮相”》 魏美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沟》文学本演变研究
11
作者 孙洁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本文通过文本对比,分析了《龙须沟》五个文学本从写作到定稿的演变过程,并引入了此间北京人艺《龙须沟》的两版舞台本作为合理的参照物,力求厘清老舍对《龙须沟》进行文本修改直至定稿的各种细节和背后的因由,从而对《龙须沟》定稿本的... 本文通过文本对比,分析了《龙须沟》五个文学本从写作到定稿的演变过程,并引入了此间北京人艺《龙须沟》的两版舞台本作为合理的参照物,力求厘清老舍对《龙须沟》进行文本修改直至定稿的各种细节和背后的因由,从而对《龙须沟》定稿本的形成过程作出符合史料本源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龙须沟》 版本 修改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太炎“事的哲学”及其周边
12
作者 石井刚 张政远 +3 位作者 李培炜 陈希 郭驰洋 周展安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共16页
章太炎通过对诸子学的重新解释孕育了新的哲学思路,这一思路可概括为“事的哲学”。这是通过将观念形态的哲学还原到一个绵延参差的事的世界当中来完成的。哲学上从观念到事的还原,在政治上所对应着的,是将君还原到民,将政还原到俗,并... 章太炎通过对诸子学的重新解释孕育了新的哲学思路,这一思路可概括为“事的哲学”。这是通过将观念形态的哲学还原到一个绵延参差的事的世界当中来完成的。哲学上从观念到事的还原,在政治上所对应着的,是将君还原到民,将政还原到俗,并进一步将文还原到野,实现了对文野问题的抵抗性思考。但“事的哲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本次讨论初步展示了其与唯识学、西田几多郎、广松涉、井筒俊彦、海德格尔等理论对话的可能性。“事的哲学”又是在具体的历史分析中展开的,这牵扯到如何由此出发来思考历史中的善恶即“事”的伦理性、历史与情感的关系即“事”的主观性、历史当中的分歧即“事”的差异性以及“事的哲学”的历史谱系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事的哲学 唯识学 因明学 广松涉 西田几多郎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树理小说的双重叙述主体与形式政治
13
作者 王龙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1,共9页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赵树理小说的一个特征于他借用中国传统话本小说“说”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又有现代小说“写”的叙事方式,即说书人与叙述者的双重叙述主体并存,说书人偏重与拟在场读者的关系,而叙述者侧重文本性的虚构世界。赵树理采...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赵树理小说的一个特征于他借用中国传统话本小说“说”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又有现代小说“写”的叙事方式,即说书人与叙述者的双重叙述主体并存,说书人偏重与拟在场读者的关系,而叙述者侧重文本性的虚构世界。赵树理采用双重叙述主体的目的在于,将隐含读者打造为在场化的“听众”与文本化的“读者”合一的角色:一方面是通过在场说书人的方式,召唤隐含读者,另一方面,又通过叙述者的客观叙述,来展示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这种双重叙事主体方式,显示了赵树理利用传统文学的形式,将其改造为适合新的意识形态表达的需要,也反映了革命文学形式自身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双重叙述主体 说书人 叙述者 《登记》 《孟祥英翻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理群鲁迅”的主体性、当代性与实践性
14
作者 汪卫东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7,共11页
在钱理群阔大的学术版图中,鲁迅研究处于核心位置,是精神资源和价值立场所在。他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与鲁迅相遇,六七十年代于民间思想群落开始借鲁迅资源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困境,80年代以“我之鲁迅观”参与新时期人文意识形态的建构,90... 在钱理群阔大的学术版图中,鲁迅研究处于核心位置,是精神资源和价值立场所在。他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与鲁迅相遇,六七十年代于民间思想群落开始借鲁迅资源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困境,80年代以“我之鲁迅观”参与新时期人文意识形态的建构,90年代基于新的体验和思考发现并弘扬鲁迅当代价值,以鲁迅为资源广泛应对变化的时代,新世纪自觉承续鲁迅精神投身民间社会改良实践。钱理群将鲁迅研究融入个人人生历程,基于自我体验与思考建构富有独创性的鲁迅研究体系,又从鲁迅出发投身当代思想与社会实践,大力弘扬鲁迅的当代精神价值,接着鲁迅“往下讲”和“往下做”,形成富有鲜明主体性、当代性与实践性的“钱理群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鲁迅” 主体性 当代性 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声“珍重”,永世“诀别”——周氏兄弟失和原因再探讨
15
作者 宋剑华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6,共11页
“兄弟失和”使中期鲁迅陷入了一种空前绝望的精神困境。为此,研究者纷纷依据各种“据说”或“推测”,众口一词地认定“兄弟失和”一事,追根溯源就是周作人的性格“软弱”和羽太信子的背后“挑唆”,完全回避了鲁迅本人“大家长”作风所... “兄弟失和”使中期鲁迅陷入了一种空前绝望的精神困境。为此,研究者纷纷依据各种“据说”或“推测”,众口一词地认定“兄弟失和”一事,追根溯源就是周作人的性格“软弱”和羽太信子的背后“挑唆”,完全回避了鲁迅本人“大家长”作风所起到的诱发因素。因此目前所有的研究成果都难以令人信服。实际上,“兄弟失和”是一种中国家庭生活的常态现象,“兄”与“弟”双方都有其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然而,学界为了维护鲁迅的“神之子”形象,把责任全都推到了周作人和羽太信子身上,让他们去背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历史骂名,这绝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倘若我们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家庭矛盾这一切入点去分析问题,那么接近历史真相并非是一件难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鲁迅 周作人 兄弟失和 羽太信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重新领会左翼革命诗歌的活力——以几首“街头的诗”为例
16
作者 姜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近年来,有关左翼革命诗歌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在关注革命诗歌于形式、媒介、功能等方面的突破之外,其内在的感受结构和精神气质,也是特别值得开掘的一个面向。闻一多、殷夫、林庚三位诗人所作“街头的诗”,都写于现代历史的危机时刻... 近年来,有关左翼革命诗歌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在关注革命诗歌于形式、媒介、功能等方面的突破之外,其内在的感受结构和精神气质,也是特别值得开掘的一个面向。闻一多、殷夫、林庚三位诗人所作“街头的诗”,都写于现代历史的危机时刻,也提供了相应的回应或化解危机的独特路径。然而,相比于“前线诗人”的沉思或旁观,相比于匿名的历史反思、戏剧性呈现,殷夫的写作传递了全新的城市体验,这种体验奠基于切身的政治参与明确的阶级感受,展现了在流动中深入城市空间结构又不断粉碎、重建这种结构的活力。这确实是鲁迅所称赞的属于“别一世界”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革命诗歌 殷夫 林庚 闻一多 街头的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人林欢:“Your Friend”的雅俗融合与民族化叙事
17
作者 王宇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1,共11页
武侠小说家金庸与电影有着很深的因缘,他是1950年代香港左派电影最重要的影评人与编剧之一,使用的笔名有意为“Your Friend”的“姚馥兰”与“林子畅”“萧子嘉”“姚嘉衣”等,他为长城电影公司工作时的用名“林欢”是他在电影界最为人... 武侠小说家金庸与电影有着很深的因缘,他是1950年代香港左派电影最重要的影评人与编剧之一,使用的笔名有意为“Your Friend”的“姚馥兰”与“林子畅”“萧子嘉”“姚嘉衣”等,他为长城电影公司工作时的用名“林欢”是他在电影界最为人熟知的名字。作为电影编剧,他对古装片的重视中贯穿着从“民族遗产”到“民族形式”的思考,在时装片的创作上则较多呈现出打通雅俗、形式创新的一面。他的电影批评、剧本撰写与武侠小说创作在1950年代同源共生,“林欢”的影人经历对“金庸”前期的武侠小说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馥兰 林欢 香港左派电影 长城电影公司 金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赖和的文学实践
18
作者 陈美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9,共8页
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其新旧文学富有反抗意识与时代精神。以往研究多从“五四”启蒙角度理解赖和,实际上辛亥革命激发的中华民族意识,在世界思潮与时代风尚共同作用下成为赖和投身台湾地区新文学运动、追寻民... 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其新旧文学富有反抗意识与时代精神。以往研究多从“五四”启蒙角度理解赖和,实际上辛亥革命激发的中华民族意识,在世界思潮与时代风尚共同作用下成为赖和投身台湾地区新文学运动、追寻民族解放的动员能量。考察赖和文本内外元素,可以管窥其旅厦传统汉诗有着秋瑾、鲁迅等晚清革命者相似的时代忧患,白话小说《斗闹热》《一杆“秤仔”》编码了辛亥革命、社会运动、地方自治等信息。赖和回忆散文再现了辛亥革命所唤醒的台湾地区青年学生民族意识与实践热情。赖和在繁忙医事、街头演说之余,坚持白话文创作,并非仅仅出于文化启蒙,还在于辛亥革命影响下反抗殖民、改造现实的社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赖和 秋瑾 孙中山 日据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暴雨急 杨柳风轻——论“十七年”连环画《夺印》的艺术特色
19
作者 蔡小容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创作于“十七年”间的文艺作品《夺印》影响深远,不只是因为政治因素,更是因其自身的艺术性而赢得读者的欢迎。本文选取林锴绘画的连环画《夺印》,从主题确立、人物塑造、风格意趣、笔法运用等方面分析它独到而隽永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连环画《夺印》 林锴 “十七年”连环画 电影《夺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一种“他者”的镜像——评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20
作者 刘勇 张悦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59,共4页
近些年来学界对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世界路径探源,基本是围绕着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展开的,而吕周聚的《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一书另辟蹊径,以“美国”为视角重审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轨迹,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民... 近些年来学界对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世界路径探源,基本是围绕着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展开的,而吕周聚的《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一书另辟蹊径,以“美国”为视角重审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轨迹,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民主、自由等观念与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联系,而且还以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文体为例剖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美国因素,重构了五四新文学发生与发展的跨文化场域。这既是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周聚 《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 跨文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