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3,5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关于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名义征稿欺诈的郑重声明
1
作者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宣传、发行等工作,由《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负责,作者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先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刊 环境科学与技术 上当受骗 作者投稿 组稿 严重损害 约稿 欺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关于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名义征稿欺诈的郑重声明
2
作者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宣传、发行等工作,由《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负责,作者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先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刊 环境科学与技术 上当受骗 作者投稿 组稿 严重损害 约稿 欺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关于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名义征稿欺诈的郑重声明
3
作者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宣传、发行等工作,由《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负责,作者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先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刊 环境科学与技术 上当受骗 作者投稿 组稿 严重损害 约稿 欺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关于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名义征稿欺诈的郑重声明
4
作者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宣传、发行等工作,由《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负责,作者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先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分子 欺诈 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征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关于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名义征稿欺诈的郑重声明
5
作者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宣传、发行等工作,由《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负责,作者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先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分子 欺诈 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征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关于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名义征稿欺诈的郑重声明
6
作者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F0003-F0003,共1页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宣传、发行等工作,由《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负责,作者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先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分子 欺诈 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征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关于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名义征稿欺诈的郑重声明
7
作者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宣传、发行等工作,由《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负责,作者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先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分子 欺诈 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征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MOF/壳聚气凝胶去除Cu(Ⅱ)及环丙沙星 被引量:1
8
作者 狄军贞 高梦晴 +1 位作者 姜洋洋 阮浈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该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高效吸附材料。以壳聚糖气凝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Fe/ZIF-8的双金属MOFs凝胶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表征了该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实验表明,... 该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高效吸附材料。以壳聚糖气凝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Fe/ZIF-8的双金属MOFs凝胶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表征了该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实验表明,该复合材料在pH值为6时对Cu(Ⅱ)和环丙沙星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95.86 mg/g和96.98 mg/g,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机制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主要通过离子交换、静电吸引、氢键、表面络合作用以及π-π相互作用实现。此外,该复合材料在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能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和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s 壳聚糖 养殖废水 抗生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演化及情景模拟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严武 余勇兵 +2 位作者 覃照素 闫颖慧 段文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24,共16页
土地利用“三生空间”的划分及优化,可以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思路。该研究将广西石漠化地区作为研究区,识别广西石漠化地区的“三生空间”,利用IM模型分析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三生空间”的划分及优化,可以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思路。该研究将广西石漠化地区作为研究区,识别广西石漠化地区的“三生空间”,利用IM模型分析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运用PLUS模型对2030年和204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状况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并利用MCR模型对未来多情景预测结果进行“三生空间”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城乡生活空间持续增长,面积由1990年的729.67 km^(2)增加到2020年的2087.37 km^(2),扩张幅度明显,而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总体减少。(2)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生产空间转出为生活空间转化呈倾向性,说明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由耕地生产用地转化。(3)在自然发展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生活空间扩张迅速,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被严重压缩;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有效缓解了生活空间对生态空间用地的挤占问题,但对耕地生产空间的保护不够重视,生产用地面积锐减。(4)耕地保护情景能减缓生活空间扩张速度,生产空间面积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加剧。(5)在MCR模型下未来多情景预测中得出9个复合分区,分别对每个复合分区提出不同的管控对策,为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合理开发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IM模型 PLUS-MCR模型 空间优化 广西石漠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属矿区生态价值时空特征及其模拟研究
10
作者 张睿 李凤霞 +3 位作者 张怡雯 冯晓刚 李萌 吴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227,共9页
为精准估算秦岭金属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文将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网格分析相结合,用于模拟预测生态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对秦岭金属矿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ESV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土地... 为精准估算秦岭金属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文将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网格分析相结合,用于模拟预测生态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对秦岭金属矿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ESV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它的响应,并对研究区2030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3年,土地利用转移总面积为6.353×10^(3)km^(2),其中以耕地转林地、草地转林地为主。(2)2000-2023年,研究区总生态价值呈上升趋势,林地和耕地约占研究区总ESV的90%,不同的土地转移对ESV的正负效应不同。(3)线性发展模拟情景下的总ESV在2030年大幅增加,耕地保护情景、经济发展优先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总ESV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参考,促进矿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多情景模拟预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PLUS模型 秦岭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与花生壳生物炭对Cu^(2+)和Zn^(2+)的吸附研究
11
作者 马帅 马帅辉 +2 位作者 尹微琴 盛海君 王小治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BC)和花生壳生物炭(PSBC)对溶液中Cu^(2+)和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WSBC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强于PSBC,其中WSBC对Cu^(2+)的吸附(18.51 mg/g)大于Zn^(2+)(14.10 mg/g),且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2+)和Zn^(2+)在WSBC上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而PSBC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2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对Zn^(2+)的吸附速率大于Cu^(2+)。热力学分析显示,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其中PSBC吸附的自发性更强。WSBC与PSBC在吸附Cu^(2+)和Zn^(2+)的过程中均存在着离子交换、阳离子-π相互作用和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生物炭 花生壳生物炭 Cu^(2+)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对废水中新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庆华 周鸣 +2 位作者 丁毅娜 张宁 魏学锋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9-218,共10页
水环境中新污染物(ECs)来源广、种类多,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给生态环境和公共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已成为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水体净化技术,具有经济、高效和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在去除ECs方面展现出良... 水环境中新污染物(ECs)来源广、种类多,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给生态环境和公共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已成为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水体净化技术,具有经济、高效和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在去除ECs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潜力。研究表明,人工湿地通过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基质吸附等多种途径,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ECs。文章综述了人工湿地去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4种常见ECs的研究进展,并对人工湿地去除水中ECs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新污染物 废水处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Ⅵ混合动力汽车排放特性分析
13
作者 杨楠 王计广 +2 位作者 李加强 陈彦林 何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为了研究国Ⅵ标准下不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道路中的排放特性,作用采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3辆轻型混合动力汽车和1辆汽油车进行了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测试(RDE)。结果发现:混合动力汽车(增强式混合动力汽车REEV、插电式混合动... 为了研究国Ⅵ标准下不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道路中的排放特性,作用采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3辆轻型混合动力汽车和1辆汽油车进行了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测试(RDE)。结果发现:混合动力汽车(增强式混合动力汽车RE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在各类道路上的CO_(2)排放均低于轻型汽油车(LDGV)。其中,相较于混合动力汽车,LDGV的CO_(2)排放因子高出1.01~2.09倍。此外,测试还揭示了汽车CO_(2)排放速率与车速、加速度间存在显著的多项式关系。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工况下,REEV和PHEV的CO和NO_(x)排放量均低于LDGV和HEV,特别是在电力驱动模式下,它们几乎不产生NO_(x)排放,充分展现了其在减少排放方面的显著优势。研究结果对于推动绿色出行、优化交通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 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膜反应器气体逆扩散与控制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海翔 陈宇超 +3 位作者 蒋敏敏 张学洪 王敦球 董堃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32,共14页
膜生物膜反应器(MBfR)将膜曝气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利用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实现碳减排与废水废气协同处理。然而,气体逆扩散现象显著降低了MBfR的运行效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该文深入分析了MBfR的工艺原理和气体传... 膜生物膜反应器(MBfR)将膜曝气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利用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实现碳减排与废水废气协同处理。然而,气体逆扩散现象显著降低了MBfR的运行效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该文深入分析了MBfR的工艺原理和气体传输机制,系统探讨了逆扩散的成因及其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通过总结影响逆扩散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为MBfR的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旨在推动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膜反应器 中空纤维膜 气体逆扩散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负荷对人工湿地去污效应及其氨挥发的影响
15
作者 张燕 李英 +6 位作者 齐高相 刘宏元 王艳君 王娜娜 董红云 卢晗 李新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8,共9页
高氮负荷畜禽养殖污水修复过程中存在脱氮能力弱、氨挥发量大等问题,其中人工湿地净化高氮负荷畜禽养殖污水过程中其修复能力和氨挥发机制尚不完善。基于此,该研究采用模拟试验方式,探讨不同进水氮负荷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去污效能以及... 高氮负荷畜禽养殖污水修复过程中存在脱氮能力弱、氨挥发量大等问题,其中人工湿地净化高氮负荷畜禽养殖污水过程中其修复能力和氨挥发机制尚不完善。基于此,该研究采用模拟试验方式,探讨不同进水氮负荷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去污效能以及氨挥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氮负荷条件延缓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水中COD的去除时效,但对其去除能力无明显影响(p>0.05);经过7 d处理后4组处理总氮的去除率均在73%以上,氨挥发累积量随进水氮负荷增加存在一定的波动,但人工湿地系统氨挥发量在高氮负荷下显著增加,其挥发量占总氮去除量的0.17%~0.31%,可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净化高氮负荷污水时,虽然短期运行条件下氨挥发量占比相对较少,但却不容忽视;研究结果还显示高氮负荷条件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出水pH较低,也成为湿地系统氨挥发减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污染物 COD pH 氨排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储层中氟迁移的多因素影响研究
16
作者 赵丽 胡鸿博 +2 位作者 张庆 邢明飞 刘亦菲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该研究以新近系明化镇组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静水压力和多离子共存条件下F^(-)在砂土中的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F^(-)穿透曲线右移,开始穿透时间及峰值到达时间均延长。双点位模型对... 该研究以新近系明化镇组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静水压力和多离子共存条件下F^(-)在砂土中的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F^(-)穿透曲线右移,开始穿透时间及峰值到达时间均延长。双点位模型对不同静水压力下F^(-)的穿透曲线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结果显示,弥散系数和阻滞系数均随静水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弥散作用和吸附能力均得到了增强。常压下F^(-)的吸附过程是受速率限制的,而高静水压力下F^(-)的迁移则处于瞬时吸附平衡状态,符合局域平衡假设。对于高静水压力下不同注入方式对F^(-)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NaF合加NaCl或Na_(2)SO_(4)溶液的穿透曲线相较于单加NaF溶液的穿透曲线呈右移趋势,开始穿透时间和峰值到达时间均有所延迟,尤其在NaF合加Na_(2)SO_(4)溶液条件下延迟最为显著。对流弥散方程对多离子共存条件下的F^(-)穿透曲线拟合度较高,拟合结果表明土柱实验主要由对流作用主导,弥散作用则以机械弥散为主。尽管弥散系数相差不大,在相同Na^(+)浓度条件下,阻滞系数仍差异显著,具体为R_(NaF+Na_(2)SO_(4))>R_(NaF+NaCl)>R_(NaF),Na^(+)并非直接导致氟吸附性增强的原因,而Cl^(-)和SO_(4)^(2-)的存在能显著增强砂土对F^(-)的吸附能力,且SO_(4)^(2-)的影响大于Cl^(-)。该研究为理解不同静水压力和多离子共存条件下F^(-)的迁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通过实验和模型拟合深入揭示了相关机制,对环境水文地质和污染物迁移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地热储层 氟离子 共存离子 静水压力 迁移规律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曝气强化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效果探究
17
作者 仇付国 李爽 杜艳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2,共9页
为了提高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效果,文章对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中水解酸化阶段进行微曝气,探究微曝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曝气有效提升了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并优化了沼气组成。在酸化阶段微曝气速率为3、9和18 mL/(g VS·min)... 为了提高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效果,文章对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中水解酸化阶段进行微曝气,探究微曝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曝气有效提升了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并优化了沼气组成。在酸化阶段微曝气速率为3、9和18 mL/(g VS·min)、微曝气时间4 h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甲烷累积产量提高了24.4%、49.5%和12.5%,甲烷与二氧化碳的比值提升了12.0%、26.8%和19.8%。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微曝气促进了水解菌(如厚壁菌门和互营菌门)的富集,而对古菌群落影响不显著。此外,微曝气显著增强了电子传递和辅酶F420的活性,缩短了系统迟滞期,提高了系统效率。该研究验证了微曝气技术在两相厌氧消化中的潜力,为优化餐厨垃圾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餐厨垃圾 微曝气 甲烷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流域真核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18
作者 罗晓 刘芝俊 +2 位作者 李彦杰 王世广 钟为章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7,69,共12页
探究滦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过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该文于2023年2、6、8和10月在滦河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共28个采样点进行了eDNA样品的采集。共鉴定13门、50纲、... 探究滦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过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该文于2023年2、6、8和10月在滦河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共28个采样点进行了eDNA样品的采集。共鉴定13门、50纲、180目、317科、562属、1061种。结果显示,优势门为Chlorophyta(38.27%),其次是Bacillariophyta(17.72%);滦河流域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不同;ORP、WT和TDP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WT、COD、TP和TDP等环境因子是影响这些浮游植物优势纲分布和丰度的主要因素;在浮游植物地理距离衰减变化中,地理距离对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相似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该研究可为滦河流域开展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EDNA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换向电化学/过硫酸盐去除水中橙黄G
19
作者 孙兆楠 潘玉瑾 +3 位作者 冷杰雯 张健熙 时珂 杨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0-228,共9页
染料废水处理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其高有机物含量、多变的组分构成以及较差的可生化性,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很大风险。电化学处理法和高级氧化法因其操作简便、副产物少且环保的特性而备受瞩目,并广泛应用于染料... 染料废水处理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其高有机物含量、多变的组分构成以及较差的可生化性,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很大风险。电化学处理法和高级氧化法因其操作简便、副产物少且环保的特性而备受瞩目,并广泛应用于染料废水的处理实践中。该研究开展了周期换向电化学和过硫酸盐(PDS)活化过程相结合,通过产生自由基降解橙黄G(OG)的效能研究,以OG的去除率和反应速率常数k作为考核指标,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铁-铁电极组合优于铁-铝、铁-不锈钢,Na_(2)S_(2)O_(8)优于Na_(2)SO_(4)、K_(2)S_(2)O_(8),在反应电压为1 V、电解质投加量为2 mmol/L、换向周期为10 s、极板间距为1.0 cm、转速为400 r/min、初始pH值为5.4,并持续反应30 min的条件下,采用铁-铁电极组合,橙黄G的去除率达到了最佳效果,可达97%。淬灭实验显示,主要是由SO_(4)^(-)·等自由基与电化学自身的氧化还原共同作用降解OG,其中SO_(4)^(-)·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周期换向的通电方式相较于直流有助于缓解极板钝化行为。该研究为周期换向电化学协同PDS高级氧化过程降解各种有机物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换向 电化学 过硫酸盐 染料废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区PM_(2.5)中正构烷烃光化学氧化变化特征
20
作者 张桂芹 邵志洁 +5 位作者 蒋利 潘可鑫 王云博 孙友敏 毛书帅 刘仕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61,共9页
为了解济南市区PM_(2.5)中正构烷烃的光化学氧化特征,该研究利用气溶胶潜势反应器(PAM)模拟PM_(2.5)在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并对济南市区2023年夏季(7-8月)、秋季(9-10月)和冬季(11-12月)进行了PM_(2.5)氧化样品采集,同步采用一体式自动换... 为了解济南市区PM_(2.5)中正构烷烃的光化学氧化特征,该研究利用气溶胶潜势反应器(PAM)模拟PM_(2.5)在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并对济南市区2023年夏季(7-8月)、秋季(9-10月)和冬季(11-12月)进行了PM_(2.5)氧化样品采集,同步采用一体式自动换膜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未氧化样品并在冬季加采分昼夜样品,共采集265个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氧化和未氧化PM_(2.5)样品中31种(C10~C40)正构烷烃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实际大气PM_(2.5)中正构烷烃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最低(241.38±97.50)ng/m^(3),冬季最高(629.41±142.15)ng/m^(3)。中碳数烷烃(C21~C30)占比最大,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为71.25%、79.45%和69.50%,其中C29为主峰碳数。正构烷烃浓度月变化特征为11月最高、7月最低,7-12月各月份的中碳数烷烃浓度(C21~C30)占比均最大,在68%~81%之间。经PAM光化学氧化后,夏季、秋季和冬季正构烷烃浓度分别减少了64.27%、77.62%和81.19%,冬季12月正构烷烃降幅最大,为87.74%,夏季7月正构烷烃浓度变化最小,减少了60.62%。正构烷烃所有组分中C29减少量最大,夏季、秋季和冬季减少量分别为17.93、32.12和74.07 ng/m^(3),分别占未光化学氧化C29的71.98%、76.71%和93.03%。冬季污染天正构烷烃的浓度是清洁天的1.38倍,在污染过程中,正构烷烃在PM_(2.5)中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此次污染过程中的PM_(2.5)主要来自于二次生成,而污染天总正构烷烃浓度减少量比清洁天更大,减少了81.42%。冬季正构烷烃昼夜变化特征为,正构烷烃白天浓度为(682.76±22.85)ng/m^(3),夜间为(745.04±23.06)ng/m^(3),高出昼间浓度62.28 ng/m^(3)。夜间低碳数(C10~C20)和高碳数(C31~C40)烷烃浓度分别为175.49 ng/m^(3)和79.31 ng/m^(3),比昼间浓度高16.08%和30.53%。该研究成果可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正构烷烃 季节变化 光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