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建龙 樊佳乐 +1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7-1104,共8页
生物滞留设施是应用较广泛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量、水质的控制,而关于其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 生物滞留设施是应用较广泛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量、水质的控制,而关于其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实验的方法,人工配置雨水模拟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量水质,以普通绿地作为参照,研究了传统生物滞留、倒置生物滞留与无植物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倒置生物滞留设施的CO_(2)、N_(2)O平均排放通量均较低,分别为66.18 mg/(m^(2)·h)、2.98μg/(m^(2)·h),显著低于传统生物滞留和无植物生物滞留设施。倒置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总量最低,全球增温潜势为224.18 kg/hm^(2),较其他类型设施具有明显的碳减排优势,其在场次降雨事件中可减少CO_(2)排放量0.40 kg,表明其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优先选择倒置生物滞留设施,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研究结果可为“双碳”背景下的生物滞留设施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 碳减排 雨水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垃圾对市政污泥热解过程减量及含碳物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涛 俞存天 +6 位作者 张婷 肖懿 李东阳 杨天学 黄启飞 席北斗 卢欢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9-296,共8页
市政污泥(SS)的高含水率、高灰分、高热解耗能、低产物品质等特点,制约其热解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向SS中添加比自身热值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园林垃圾(GW)进行共热解,通过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测定其减量效果与物质组成,并采用Coat... 市政污泥(SS)的高含水率、高灰分、高热解耗能、低产物品质等特点,制约其热解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向SS中添加比自身热值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园林垃圾(GW)进行共热解,通过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测定其减量效果与物质组成,并采用Coats-Redfern法分析了热解动力学。结果表明,SS与GW共热解过程中主要分为失水、挥发分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分解3个阶段;GW和SS共热解后可以降低活化能,热解反应向低温段偏移,当GW掺入量为50%时,挥发分分解阶段(155~380℃)活化能为4.64 kJ/mol,比SS单独热解减少10.25%;此外,共热解还可减少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在GW掺入量为50%时,热解后热解油中的有机碳氧化合物、脂烃类质量分别由单独热解的376和94 mg/g降为252和30 mg/g。基于以上研究结果,GW可以减少SS热解的能源投入,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为SS与GW减量化及资源化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园林垃圾 共热解 动力学 碳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径流碳氮比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龙 李慧莹 +2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李涵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2-1118,共7页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二氧化碳(CO_(2))、一氧化二氮(N_(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具有固碳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氮...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二氧化碳(CO_(2))、一氧化二氮(N_(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具有固碳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氮比(C/N)对其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人工配置雨水径流模拟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量和水质,系统研究了雨水径流中C/N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并对水量水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全球增温潜势(GWP)具有明显影响,其中C/N对N_(2)O气体排放影响较大。当C/N为15时,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大,为166.32μg/(m^(2)·h);当C/N<1时,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小,为31.26μg/(m^(2)·h)。生物滞留设施GWP随C/N增大呈升高趋势,C/N为15时GWP约是C/N<1的4倍;C/N<1时,生物滞留设施碳减排潜力最大且对雨水径流中水质水量控制效果最好。研究可为生物滞留设施碳减排潜力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 温室气体 碳氮比(C/N)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及减污降碳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建龙 苏笑冰 +2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樊佳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5-1111,共7页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广泛应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水量调控效果,而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的排放特性及其填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广泛应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水量调控效果,而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的排放特性及其填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沸石、中砂、细砂填料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碳减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填料类型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存在显著影响,以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CO_(2)和CH_(4)平均排放通量最低,分别为254.85 mg/(m^(2)·h)、9.06μg/(m^(2)·h),以沸石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7.72μg/(m^(2)·h)。以沸石、中砂、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GWP分别为472.83、213.96、137.60 kg/hm^(2)(以CO_(2)计)。生物滞留设施可通过对雨水径流中COD削减实现碳减排,以沸石、中砂、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在场次降雨中可减少CO_(2)排放量分别为0.0517、0.0506、0.0506 kg。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径流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方面综合考虑,生物滞留设施可优先选择细砂作为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全球增温潜势 填料 温室气体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冶炼渣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董伟 周红丽 +2 位作者 龚丹丹 任嗣利 钱汉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8-318,共11页
随着我国对锂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含锂矿石提锂过程中产生的锂冶炼渣也随之大量产生。目前,仅有少量的锂冶炼渣用于建筑材料,而大量的锂冶炼渣以堆积或填埋的方式处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且其还会随雨水流入河流而污染环境。如何有效... 随着我国对锂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含锂矿石提锂过程中产生的锂冶炼渣也随之大量产生。目前,仅有少量的锂冶炼渣用于建筑材料,而大量的锂冶炼渣以堆积或填埋的方式处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且其还会随雨水流入河流而污染环境。如何有效处置锂冶炼渣成为锂矿冶炼企业亟须解决的难题。介绍了锂冶炼渣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对国内外锂冶炼渣资源化技术进行论述;探讨分析了锂冶炼渣在建筑材料、充填材料、发泡陶瓷和吸附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技术,提出未来锂冶炼渣资源化技术的研究重点应转为低成本、高效和易于应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锂冶炼渣 资源化 锂云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系统碳核算方法演进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捷 周娟 +3 位作者 李沁原 李松枝 明志军 于雪婷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4-485,共12页
为了城市碳达峰方案的实行和绿色低碳发展,亟须在城市层面上建立精准的碳核算方法,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近10年发布的城市碳核算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梳理城市碳核算的研究热点... 为了城市碳达峰方案的实行和绿色低碳发展,亟须在城市层面上建立精准的碳核算方法,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近10年发布的城市碳核算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梳理城市碳核算的研究热点,提取了常用及新兴的碳核算方法,并构建了时间图谱以探究城市碳核算的发展脉络。由此总结了土地利用类型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排放源核算、模型法5种主流的城市碳核算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可行性。除了生命周期评价法外,其余方法均可直接应用于城市碳核算。此外,针对性地指出了城市碳核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核算的不完整性、清单数据的准确性不足、对模型驱动因素间联系性的忽视,以及在小尺度城市研究方面的缺失。研究发现,单一的城市碳核算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计算城市碳排放量。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核算方法,并结合遥感、智能平台等新技术,有助于提升城市碳核算的精确度,为城市碳核算的未来发展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碳核算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碳核算方法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捕集器污染物减排特征
7
作者 王燕军 李凯 +4 位作者 滕琦 苏盛 穆劲松 陈伟程 张鹤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1-847,共7页
为研究一种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安装对重型车排放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一款安装在国三柴油发动机排气管上的DPF的CO_(2)、常规气态污染物(CO、THC、NOx)、颗粒物(质量和数量)、非常规污染物(苯系物和醛酮类物... 为研究一种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安装对重型车排放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一款安装在国三柴油发动机排气管上的DPF的CO_(2)、常规气态污染物(CO、THC、NOx)、颗粒物(质量和数量)、非常规污染物(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的减排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WHTC瞬态循环工况下,该DPF增加了柴油机CO_(2)排放量约0.30%。该DPF对颗粒物和CO、THC均有较高的减排效果,颗粒物质量减排率平均为93.81%,颗粒物数量减排率平均为98.90%,CO减排率平均为94.03%,THC减排率为95.53%,但该DPF对NO_(x)的减排率较低,仅为5.35%。非常规污染物测试表明,除了苯甲醛排放量上升约34.26%外,该DPF对其他所测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均有一定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柴油车生产企业进行国六重型车匹配安装柴油颗粒捕集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颗粒捕集器 主被动结合再生 CO_(2)排放 常规气态污染物 非常规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续鹏 马京华 +3 位作者 杜谨宏 刘妍 张皓 薛志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2,共7页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GD)进口、出口和湿式静电除尘(WESP)出口进行CPM平行取样,并分析其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烟气中的CPM质量浓度显著高于FPM,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质量浓度分别是FPM的5.30、4.19、9.13倍,WFGD和WESP对CPM的去除率分别为8.3%~45.3%和30.9%~45.0%。其中SO_(4)^(2-)是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占全部水溶性离子的比例分别为42.8%、60.5%和42.6%。WFGD和WESP对水溶性离子也具有协同去除作用,去除率分别为28.10%~63.50%和78.96%。因此,建议未来强化固定源CPM排放管控,考虑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 稀释冷凝法 可凝结颗粒物(CPM) 湿法脱硫(WFGD) 湿式电除尘(WE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9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公众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动态演化特征
10
作者 张强 龙洁 +2 位作者 王春艳 刘毅 谢丹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4-1442,共9页
新冠感染疫情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代表性社会风险问题,病毒通过各类环境介质传播威胁个体健康,个体通过提高风险感知和采取风险应对行为来抵御和降低该传播风险。分别在新冠疫情初期(2020年3月)、阿尔法毒株流行期(2020年12月)、德... 新冠感染疫情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代表性社会风险问题,病毒通过各类环境介质传播威胁个体健康,个体通过提高风险感知和采取风险应对行为来抵御和降低该传播风险。分别在新冠疫情初期(2020年3月)、阿尔法毒株流行期(2020年12月)、德尔塔毒株流行期(2021年8月)、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期(2022年1月)4个阶段发放覆盖3062个样本的线上问卷,获取并分析个体对不同环境介质中病毒传播风险认知(对风险传播途径的认识)、传播风险感知(对风险传播途径的担忧程度)、风险应对行为和社区防控措施等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类环境介质中,个体对飞沫与气溶胶传播风险认知程度最高、对介水传播风险认知程度最低。随着疫情发展,个体对病毒的风险认知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风险感知水平反而略微下降;同时,个体风险感知水平随防疫严格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个体风险感知水平较高时,其风险应对行为的采取频率亦较高。研究表明,风险感知对风险应对行为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其影响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未来疫情防控中需进一步强调不同环境介质中病毒传播风险,并重点关注介水传播风险;针对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措施,以提高个体风险感知水平,有效引导个体风险应对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感知 应对行为 新冠感染疫情 疫情阶段 环境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期定位监测的施肥模式对北京市菜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11
作者 李娜 张蕾 +4 位作者 王胜涛 田云龙 朱昌雄 宋婷婷 李红娜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3-1310,共8页
基于北京市33个长期施肥定位监测点位的跟踪调研,分析不同施肥措施、施肥年限、施肥类型及种植类型等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大幅度增加了农田土壤各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均值从13.8 g/kg(2008年)增长到25.05 g/kg... 基于北京市33个长期施肥定位监测点位的跟踪调研,分析不同施肥措施、施肥年限、施肥类型及种植类型等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大幅度增加了农田土壤各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均值从13.8 g/kg(2008年)增长到25.05 g/kg(2022年),平均每年增加0.75 g/kg。同时,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增长率最高,均值增长率分别为158.38%和158.67%。相比不施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化肥配施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仅有机肥化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持续的有机肥养分(N+K_(2)O+P_(2)O_(5))投入量小于900 kg/(ha·a)〔相当于有机肥实物投入量约22.5 t/(ha·a)〕时,农田土壤有机质随养分投入量增加而增加。同样的,肥料总养分投入量小于900 kg/(ha·a)时,土壤养分随投入量增加而增加。平原农业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近郊农业区和山地生态涵养区次之,菜田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果园(p<0.05)。本研究为北京市耕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长期定位监测 化肥减量增效 种植类型 有机肥化肥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浜塘对稻田退水污染物的净化效能及其配置规模分析
12
作者 张迎颖 王岩 +4 位作者 牛昶昊 姜智绘 郭文景 刘海琴 张志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6-1654,共9页
生态浜塘是南方水网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技术体系的末端环节,因地制宜建设与农田面积相匹配的生态浜塘以有效拦截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物、最大程度上降低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对于农村水环境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对小流... 生态浜塘是南方水网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技术体系的末端环节,因地制宜建设与农田面积相匹配的生态浜塘以有效拦截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物、最大程度上降低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对于农村水环境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对小流域汇水路径末端的浜塘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生态支浜和深度净化塘;沿水流方向在生态浜塘沿程设置4个采样点,监测周年水体TN、N H_(4)^(+)-N、TP浓度和COD的变化,分析生态浜塘的周年净化效能,并探讨适应农田面积的生态浜塘配置规模。结果表明:生态浜塘对TN、N H_(4)^(+)-N、TP和COD的沿程总削减率均值分别为40.1%、47.7%、27.3%和38.1%。生态浜塘对TN、TP和COD的沿程总削减率稻季均高于油菜季。冬季低温条件下,深度净化塘对TN、TP和COD仍然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根据氮、磷流失量和生态浜塘对氮、磷的净化能力估算浜塘的配置规模,农田与生态浜塘的面积比例约为23∶1~29∶1;根据径流体积估算浜塘的配置规模,农田与生态浜塘的面积比例约为21∶1~33∶1。后续进一步开展蓄浑排清方式及初期径流蓄存量的深入研究,以降低生态浜塘的配置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支浜 深度净化塘 农田退水 氮磷 配置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生物滞留设施碳排放核算及碳减排策略
13
作者 王建龙 苏笑冰 +1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1126,共8页
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生物滞留设施得到广泛应用,但关于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尚缺乏系统研究。以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某建筑小区传统生物滞留设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涵盖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及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框... 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生物滞留设施得到广泛应用,但关于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尚缺乏系统研究。以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某建筑小区传统生物滞留设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涵盖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及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框架,并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年修订版)的碳排放因子法,量化评估了该小区内现状生物滞留设施运行寿命为30年的碳足迹。核算结果表明:在建设阶段,材料生产、材料运输、施工过程碳排放量分别为18699.81、10129.95和789.89 kg(以CO_(2)计,下同);在运行阶段,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碳排放量为63100.42 kg/a,由于其对雨水径流总量、污染物削减作用及植物固碳作用,生物滞留设施碳汇量为82706.63 kg/a;全生命周期内生物滞留设施净碳排放因子为−3.43 kg/(m^(2)·a)。从填料选择方面考虑,相同运行条件下沸石填料生物滞留设施在全生命周期内净碳排放因子较小,为−4.53 kg/(m^(2)·a);从生物滞留设施构造方面考虑,倒置生物滞留设施在全生命周期内净碳排放因子较小,为−3.76 kg/(m^(2)·a)。进一步提出了通过选择低碳材料、优化植物和填料配置、改进生物滞留结构的生物滞留设施碳减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生物滞留设施 碳排放核算 生命周期评价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离子活化地下水厂泥饼除氨效能及机理
14
作者 刘晓丹 殷芳青 +4 位作者 程亚 黄廷林 熊子康 文刚 丁正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2-1281,共10页
因地下水厂泥饼含锰氧化物能够回收作为催化氧化去除水中氨的潜力材料,而过渡金属元素能使锰氧化物提高催化活性,故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5种过渡金属离子(Mn^(2+)、Fe^(2+)、Cu^(2+)、Co^(2+)、Ni^(2+))对泥饼催化氧化除氨活性形成(活... 因地下水厂泥饼含锰氧化物能够回收作为催化氧化去除水中氨的潜力材料,而过渡金属元素能使锰氧化物提高催化活性,故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5种过渡金属离子(Mn^(2+)、Fe^(2+)、Cu^(2+)、Co^(2+)、Ni^(2+))对泥饼催化氧化除氨活性形成(活化)的影响,并将活化效果最佳的泥饼负载石英砂滤料,考察其实际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同时投加2种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及单独投加Cu^(2+)、Co^(2+)、Ni^(2+)时会抑制泥饼形成除氨活性,而单独投加Mn^(2+)或Fe^(2+)时会促进其形成良好除氨活性。其中每克泥饼投加0.5 mg Fe^(2+)能够使泥饼形成最好活性,在该条件下泥饼催化氧化除氨的能力提高近30%,氨去除速率可达0.234 mg/(g·h)。将该活化条件下泥饼负载滤料后,可使滤柱启动时间缩短近10 d,连续运行13 d后氨去除率稳定达到96.7%,且滤料在实际地下水和地表水环境下均适用。通过表征分析,泥饼经过Fe^(2+)活化后生成更多以Fe_(2)O_(3)和FeOOH形态为主的铁物相,其中FeOOH中的氧原子活性位点活跃,利于与反应体系中的氨反应;Mn(Ⅲ)、金属—O及金属—OH的含量上升,增强了泥饼催化氧化活性。活化后泥饼及其反应后溶液中均不含有致病微生物,重金属元素未超标,将其负载滤料应用后出水水质良好。该技术为高效利用废物资源及提高水厂除氨效率提供新思路,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厂泥饼 过渡金属离子 催化氧化 锰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进气阀沉积物模拟试验法的汽油清净性检测适用性研究
15
作者 马遥 李轶 +4 位作者 张容硕 刘嘉 刘明宇 王博文 褚月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9-544,共6页
车用汽油清净性是指车用汽油减少或防止在发动机燃油管路、进气系统和燃烧室中形成沉积物的环保属性。为探明进气阀沉积物(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的适用性,研究收集了北京市储油库中未添加汽油清净剂的车用汽油和不同市售车用... 车用汽油清净性是指车用汽油减少或防止在发动机燃油管路、进气系统和燃烧室中形成沉积物的环保属性。为探明进气阀沉积物(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的适用性,研究收集了北京市储油库中未添加汽油清净剂的车用汽油和不同市售车用汽油清净剂作为试验样品,进行IVD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汽油来源、汽油批次、汽油清净剂品牌、检测实验室和检测设备,对IVD模拟试验的判定结果均无明显影响。并且,IVD模拟试验法可代替M111台架试验法以作为汽油清净性的主要检测和仲裁方法。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在复杂的检测环境下有效支撑汽油清净性监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阀沉积物模拟试验法 车用汽油 汽油清净性 汽油清净性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标准,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解读
16
作者 张明慧 江梅 张国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6-859,共4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制订发布了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建企业自2024年5月4日起实施,现有企业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与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相比,颗... 宁夏回族自治区制订发布了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建企业自2024年5月4日起实施,现有企业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与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相比,颗粒物、二氧化硫、NO_(x)分别收严了50%、30%和50%,新增了氨的排放限值。该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原因是现行国家火电标准的标龄已超10年,不能满足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新形势,且近年来宁夏绝大部分火电企业均已完成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主要污染物均可实现达标排放。该标准的实施将成为宁夏火电行业污染防治、总量减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的重要抓手,有效促进宁夏火电行业结构优化调整、生产工业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为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大气污染物 排放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碳排放-绿色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时空跃迁及其驱动机制
17
作者 杨青 昝黄琳 +2 位作者 何玲 段召琳 刘星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3-1466,共14页
探究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碳排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关系,对实现创新驱动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排放-绿色高质量发展(CE-GH)耦合协调机理,选取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耦合协调模型、Ker... 探究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碳排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关系,对实现创新驱动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排放-绿色高质量发展(CE-GH)耦合协调机理,选取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分位数回归、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CE-GH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异格局及跃迁规律、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呈失调→协调时序演进,空间形成东部引领-中部滞后-西部追赶格局,表现为跨界跨级跃迁与整体优化-局部分化并存的复合态势;探索性时空分析显示,东南西北地区时间路径>1,局部动态,西南稳定;弯曲度>1,耦合协调迁移特征明显,协同增长占比53.4%,正协同增长主要在中西部,负协同在东部。时空跃迁显示大部分地区属于跃迁类型Ⅳ(时空变迁为92.4%),局部空间结构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时空网络格局以正向关联为主(占比为86.2%),负向关联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竞争;跃迁模式与驱动机制呈西北向东南阶梯演变,存在政府-人力、产业-技术、政府-人力-社会、产业-技术-数据4种跃迁驱动模式,驱动效应强于单因子。未来可以依据不同跃迁模式的驱动机制,从政策人力优化、产业技术升级、数字创新等方面差异化制定区域协同策略,实现CE-GH耦合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碳排放 绿色高质量发展 时空演化 跃迁机制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18
作者 王雪婷 宋丹娜 +5 位作者 曾珂 李玉婷 苑喜男 聂一凡 罗岷 朱克松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3-1452,共10页
氧化铝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面临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高、赤泥产生量大且资源化利用难等问题,亟须以清洁生产为手段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结合氧化铝行业生产工艺现状,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问卷调研、专家座谈等方法,... 氧化铝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面临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高、赤泥产生量大且资源化利用难等问题,亟须以清洁生产为手段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结合氧化铝行业生产工艺现状,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问卷调研、专家座谈等方法,分析各生产环节原辅料消耗、主要污染物产生和能源消耗情况,基于“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循环利用”全过程清洁生产评价框架模型,构建一套氧化铝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生产工艺及装备、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原/辅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碳排放、产品特征和清洁生产管理9类,二级指标隶属于一级指标,包括39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涵盖对企业节能减排有重大影响或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严格执行的11项限定性指标,采用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百色市氧化铝行业进一步验证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验证结果表明,该套指标体系能有效反映氧化铝企业的实际清洁生产水平,为氧化铝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提供参考,并为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指引,促进氧化铝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清洁生产 指标体系 全过程 绿色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与扩散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薇 伍君奇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梳理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总结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综述了物理环境、建筑空间、通风状况对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影响及其在小尺度和大尺度空间扩散机制的差异。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分析微... 梳理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总结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综述了物理环境、建筑空间、通风状况对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影响及其在小尺度和大尺度空间扩散机制的差异。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的繁衍代谢特性、受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多重影响因子对微生物气溶胶分布和扩散的协同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等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气溶胶 分布特征 扩散机制 室内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MOF/壳聚气凝胶去除Cu(Ⅱ)及环丙沙星 被引量:1
20
作者 狄军贞 高梦晴 +1 位作者 姜洋洋 阮浈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该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高效吸附材料。以壳聚糖气凝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Fe/ZIF-8的双金属MOFs凝胶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表征了该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实验表明,... 该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高效吸附材料。以壳聚糖气凝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Fe/ZIF-8的双金属MOFs凝胶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表征了该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实验表明,该复合材料在pH值为6时对Cu(Ⅱ)和环丙沙星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95.86 mg/g和96.98 mg/g,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机制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主要通过离子交换、静电吸引、氢键、表面络合作用以及π-π相互作用实现。此外,该复合材料在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能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和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s 壳聚糖 养殖废水 抗生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