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建龙 樊佳乐 +1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7-1104,共8页
生物滞留设施是应用较广泛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量、水质的控制,而关于其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 生物滞留设施是应用较广泛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量、水质的控制,而关于其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实验的方法,人工配置雨水模拟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量水质,以普通绿地作为参照,研究了传统生物滞留、倒置生物滞留与无植物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倒置生物滞留设施的CO_(2)、N_(2)O平均排放通量均较低,分别为66.18 mg/(m^(2)·h)、2.98μg/(m^(2)·h),显著低于传统生物滞留和无植物生物滞留设施。倒置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总量最低,全球增温潜势为224.18 kg/hm^(2),较其他类型设施具有明显的碳减排优势,其在场次降雨事件中可减少CO_(2)排放量0.40 kg,表明其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优先选择倒置生物滞留设施,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研究结果可为“双碳”背景下的生物滞留设施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 碳减排 雨水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垃圾对市政污泥热解过程减量及含碳物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涛 俞存天 +6 位作者 张婷 肖懿 李东阳 杨天学 黄启飞 席北斗 卢欢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9-296,共8页
市政污泥(SS)的高含水率、高灰分、高热解耗能、低产物品质等特点,制约其热解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向SS中添加比自身热值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园林垃圾(GW)进行共热解,通过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测定其减量效果与物质组成,并采用Coat... 市政污泥(SS)的高含水率、高灰分、高热解耗能、低产物品质等特点,制约其热解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向SS中添加比自身热值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园林垃圾(GW)进行共热解,通过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测定其减量效果与物质组成,并采用Coats-Redfern法分析了热解动力学。结果表明,SS与GW共热解过程中主要分为失水、挥发分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分解3个阶段;GW和SS共热解后可以降低活化能,热解反应向低温段偏移,当GW掺入量为50%时,挥发分分解阶段(155~380℃)活化能为4.64 kJ/mol,比SS单独热解减少10.25%;此外,共热解还可减少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在GW掺入量为50%时,热解后热解油中的有机碳氧化合物、脂烃类质量分别由单独热解的376和94 mg/g降为252和30 mg/g。基于以上研究结果,GW可以减少SS热解的能源投入,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为SS与GW减量化及资源化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园林垃圾 共热解 动力学 碳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径流碳氮比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龙 李慧莹 +2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李涵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2-1118,共7页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二氧化碳(CO_(2))、一氧化二氮(N_(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具有固碳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氮...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二氧化碳(CO_(2))、一氧化二氮(N_(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具有固碳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氮比(C/N)对其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人工配置雨水径流模拟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量和水质,系统研究了雨水径流中C/N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并对水量水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全球增温潜势(GWP)具有明显影响,其中C/N对N_(2)O气体排放影响较大。当C/N为15时,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大,为166.32μg/(m^(2)·h);当C/N<1时,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小,为31.26μg/(m^(2)·h)。生物滞留设施GWP随C/N增大呈升高趋势,C/N为15时GWP约是C/N<1的4倍;C/N<1时,生物滞留设施碳减排潜力最大且对雨水径流中水质水量控制效果最好。研究可为生物滞留设施碳减排潜力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 温室气体 碳氮比(C/N)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权 罗锋 +1 位作者 柴波 周爱国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器学习模型解译性差等问题,以A隧道为研究对象,将决策树(decision tree,D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进行耦合,提出了基于DT-SVM-RF模型的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方法。在分析隧道综合测井、地应力及岩石热物理试验、航空物探数据后,选取深度、声波波速等10个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采用随机交叉验证和空间交叉验证对模型的鲁棒性、泛化能力进行检验,构建LASSO回归、随机森林、互信息3种回归模型,分析10个影响因子的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上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decision tree-support vector machinerandom forest,DT-SVM-RF)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0.91、0.88、0.93,均方误差MSE分别为17.64、6.25、8.46、5.20,DT-SVM-RF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预测性能,深度、岩石导温系数、岩石导热系数、最大水平主应力特征较为重要,说明DT-SVM-RF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地温预测的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地温预测提供一种精度更高的可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热害 隧道安全 多元线性回归 支持向量机(SVM) 随机森林(RF) 人工神经网络(ANN)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及减污降碳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建龙 苏笑冰 +2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樊佳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5-1111,共7页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广泛应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水量调控效果,而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的排放特性及其填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广泛应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水量调控效果,而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的排放特性及其填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沸石、中砂、细砂填料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碳减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填料类型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存在显著影响,以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CO_(2)和CH_(4)平均排放通量最低,分别为254.85 mg/(m^(2)·h)、9.06μg/(m^(2)·h),以沸石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7.72μg/(m^(2)·h)。以沸石、中砂、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GWP分别为472.83、213.96、137.60 kg/hm^(2)(以CO_(2)计)。生物滞留设施可通过对雨水径流中COD削减实现碳减排,以沸石、中砂、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在场次降雨中可减少CO_(2)排放量分别为0.0517、0.0506、0.0506 kg。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径流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方面综合考虑,生物滞留设施可优先选择细砂作为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全球增温潜势 填料 温室气体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CP技术的固化黏土抗侵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伟丽 李明依 +2 位作者 李俊 钱程 陈宗武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232,共11页
近年来,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被应用于表层土体的加固处理,以提升土体的抗侵蚀能力。采用新型的单相法和传统的两相法对黏性土表层进行MICP处理,分析了环境pH值和胶结液浓度对MICP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对经过不同处理次数的土样... 近年来,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被应用于表层土体的加固处理,以提升土体的抗侵蚀能力。采用新型的单相法和传统的两相法对黏性土表层进行MICP处理,分析了环境pH值和胶结液浓度对MICP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对经过不同处理次数的土样进行冲刷试验,观察并记录冲刷试验过程中土样的质量变化,以此评价2种加固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MICP技术加固后,土壤颗粒之间形成了有效的胶结;使用单相法加固的土样中碳酸盐生成量少于两相法,但土体整体的水稳性高于两相法;经过单相法和两相法加固处理5次后,试样被冲刷40 s后的侵蚀量分别为0.43 g和0.11 g,而相同条件下未加固试样的侵蚀量为54.63 g,加固后的土样经过24 h的冲刷试验后表面几乎没有被破坏,显示采用MICP技术加固后土样的抗侵蚀能力远大于未处理土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 黏土加固处理 冲刷试验 土壤抗侵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冶炼渣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董伟 周红丽 +2 位作者 龚丹丹 任嗣利 钱汉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8-318,共11页
随着我国对锂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含锂矿石提锂过程中产生的锂冶炼渣也随之大量产生。目前,仅有少量的锂冶炼渣用于建筑材料,而大量的锂冶炼渣以堆积或填埋的方式处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且其还会随雨水流入河流而污染环境。如何有效... 随着我国对锂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含锂矿石提锂过程中产生的锂冶炼渣也随之大量产生。目前,仅有少量的锂冶炼渣用于建筑材料,而大量的锂冶炼渣以堆积或填埋的方式处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且其还会随雨水流入河流而污染环境。如何有效处置锂冶炼渣成为锂矿冶炼企业亟须解决的难题。介绍了锂冶炼渣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对国内外锂冶炼渣资源化技术进行论述;探讨分析了锂冶炼渣在建筑材料、充填材料、发泡陶瓷和吸附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技术,提出未来锂冶炼渣资源化技术的研究重点应转为低成本、高效和易于应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锂冶炼渣 资源化 锂云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8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是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双月刊),目前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Scopus数据库、国际建筑数据库(ICONDA)等收录。本刊主要刊载国内外...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是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双月刊),目前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Scopus数据库、国际建筑数据库(ICONDA)等收录。本刊主要刊载国内外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培育高级人才,推动相关学科的繁荣发展。1.稿件要求和注意事项:(1)作者请登录我刊网站(http://qks.cqu.edu.cn/cqdxxbcn/ch/index.aspx),在“作者登录”页面登录投稿;审稿专家可用审稿账号在“作者登录”页面登录后投稿。这是我刊接收稿件的唯一渠道,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我刊网站的“投稿须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SCOPUS数据库 环境工程学 审稿专家 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术交流 征稿简则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砂掺量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淑云 刘建波 +2 位作者 杨旭龙 李强 白苗苗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0,共9页
为探究机制砂掺量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5根机制砂掺量分别为0%、30%、60%、80%、100%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不同机制砂掺量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曲线、跨中挠... 为探究机制砂掺量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5根机制砂掺量分别为0%、30%、60%、80%、100%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不同机制砂掺量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曲线、跨中挠度和裂缝分布形态,探究机制砂掺量对其开裂弯矩和受弯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试验梁截面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荷载-挠度曲线基本相似。随着机制砂掺量的增加,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产生次裂缝更多、裂缝分布更加均匀,在屈服前的同级荷载作用下,最大裂缝宽度减小;而跨中挠度和极限承载力在机制砂掺量为80%时达到最大,相较于全河砂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分别提高了16.13%和6.62%。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挠度计算公式得到的各试验梁挠度计算值与试验值有所差异。试验梁开裂弯矩采用规范公式计算,计算值与试验值差异较大。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和受弯承载力计算,得出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机制砂最优掺量为6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 机制砂 受弯性能 破坏形态 开裂弯矩 受弯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的时效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召田 张瀚彬 +2 位作者 吕海波 车东泽 潘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6,共8页
在深地质处置库运营过程中,作为缓冲层材料的膨润土将长期处于高温强碱环境中,其物理性能会随时间发生劣化效应。为探讨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的时效性,对MX-80膨润土粉末进行不同时长(t=0、15、30、45、60、90 d)的高温强碱作... 在深地质处置库运营过程中,作为缓冲层材料的膨润土将长期处于高温强碱环境中,其物理性能会随时间发生劣化效应。为探讨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的时效性,对MX-80膨润土粉末进行不同时长(t=0、15、30、45、60、90 d)的高温强碱作用预处理(温度T=90℃,碱溶液浓度CNaOH=0.5 mol/L),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MX-80膨润土的比重、比表面积和膨胀指数等物理性能指标随反应时长t的变化规律,并选择部分代表性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XRD)试验和热重分析(TGA)试验,从微观角度对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的时效性进行解释。结果表明,高温强碱作用预处理后,MX-80膨润土的比重、比表面积和膨胀指数在0~45 d内急剧下降,45 d后趋于稳定,90 d后三者降幅分别为13.6%、18.5%、58.1%;膨润土的主要矿物蒙脱石含量大幅减少,钠长石含量有所增加,90 d后二者变化量分别为-23.3%、+3.7%;膨润土颗粒吸附的自由水、弱结合水和强结合水的含量减少,90 d后三者含量分别减少2.84%、0.13%、0.24%;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随时间发生劣化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膨润土中有效成分蒙脱石发生溶解,其含量下降导致比重、膨胀指数和比表面积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高温强碱条件 物理性能 时效性 蒙脱石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与环境工程》征稿简则
11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安全与环境工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重点关注攸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及时追踪并报道国内外安全与... 《安全与环境工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重点关注攸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及时追踪并报道国内外安全与环境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最新研究成果,是致力于解决地学领域安全与环境问题的特色期刊。1开设主要栏目安全理论与安全管理、安全工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安全教育;环境地学、灾害及其防治、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与环境工程 安全理论与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聚合物砂浆凝结过程的超声波监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龙士国 陈劲杰 +2 位作者 李日进 周进毅 徐继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7,共8页
地质聚合物是一种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研究其凝结过程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地质聚合物凝结的机理和规律,对比不同超声波方法的特点,采用超声透射法、超声反射法和超声导波法,对放置在特制装置中的5组不同矿粉比(矿渣:粉煤灰... 地质聚合物是一种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研究其凝结过程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地质聚合物凝结的机理和规律,对比不同超声波方法的特点,采用超声透射法、超声反射法和超声导波法,对放置在特制装置中的5组不同矿粉比(矿渣:粉煤灰)的地质聚合物砂浆同时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不同方法得到的声波数据,利用各方法都适用的声波参数——能量接收比En对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初、终凝时间进行表征,并用贯入阻力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凝结速度会随着矿粉比的减小而变慢;透射法可以实现对砂浆的全程监测,其判定初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7.9%,判定终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6.6%;反射法判定砂浆初凝时间准确度高,其平均误差为2.8%;导波法可以全程监测凝结过程,其判定初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3.3%,判定终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2.5%。3种方法中,导波法更适用于监测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凝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凝结时间 超声透射法 超声反射法 超声导波法 能量接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系统碳核算方法演进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捷 周娟 +3 位作者 李沁原 李松枝 明志军 于雪婷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4-485,共12页
为了城市碳达峰方案的实行和绿色低碳发展,亟须在城市层面上建立精准的碳核算方法,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近10年发布的城市碳核算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梳理城市碳核算的研究热点... 为了城市碳达峰方案的实行和绿色低碳发展,亟须在城市层面上建立精准的碳核算方法,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近10年发布的城市碳核算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梳理城市碳核算的研究热点,提取了常用及新兴的碳核算方法,并构建了时间图谱以探究城市碳核算的发展脉络。由此总结了土地利用类型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排放源核算、模型法5种主流的城市碳核算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可行性。除了生命周期评价法外,其余方法均可直接应用于城市碳核算。此外,针对性地指出了城市碳核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核算的不完整性、清单数据的准确性不足、对模型驱动因素间联系性的忽视,以及在小尺度城市研究方面的缺失。研究发现,单一的城市碳核算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计算城市碳排放量。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核算方法,并结合遥感、智能平台等新技术,有助于提升城市碳核算的精确度,为城市碳核算的未来发展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碳核算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碳核算方法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烧结硬化模拟月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华建民 肖畅 +1 位作者 薛暄译 黄乐鹏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9,共7页
利用月面原位资源制备建筑结构材料是降低月球基地建设造价的重要手段。在制备模拟月壤的基础上,对辐射烧结硬化模拟月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火山渣为原材料,可以通过烘干、除杂、粉碎、筛分等处理来制备模拟月壤;在... 利用月面原位资源制备建筑结构材料是降低月球基地建设造价的重要手段。在制备模拟月壤的基础上,对辐射烧结硬化模拟月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火山渣为原材料,可以通过烘干、除杂、粉碎、筛分等处理来制备模拟月壤;在微观形态、颗粒级配、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等方面,制备的模拟月壤与真实月壤和既有的模拟月壤都具有较好的相似性;通过辐射烧结实现模拟月壤硬化,研究烧结温度和模拟月壤颗粒级配对硬化月壤表观密度、烧结收缩率和质量损失率的影响;通过单轴压缩试验明确了硬化模拟月壤的力学性能;烧结温度和模拟月壤颗粒级配对烧结硬化月壤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在单轴压缩试验破坏前,试件没有发生明显塑性变形,弹性模量无明显变化,近似理想线弹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月壤 辐射烧结 力学性能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不同约束方式下拉挤型GFRP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承载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文伟 周海洋 +1 位作者 王痛快 陈志伟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为提升拉挤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GFRP)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承载能力,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布,以不同约束方式制作5根试件,并进行轴压试验,得到约束组合柱的破坏模式;通过对CFRP的约束效应及柱的承载性能分析,建立承载力计算模型。... 为提升拉挤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GFRP)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承载能力,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布,以不同约束方式制作5根试件,并进行轴压试验,得到约束组合柱的破坏模式;通过对CFRP的约束效应及柱的承载性能分析,建立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表明:试件破坏时拉挤型GFRP管及混凝土被压坏,部分试件伴有CFRP条带状撕裂。随着横向约束效应的增加,破坏形态由典型的劈裂破坏向脆性压碎破坏及剪切破坏发展。试件承载力随CFRP间距的减小逐渐增大,CFRP间距<100 mm时试件承载力大幅提高,最大可达1.5倍以上,CFRP间距≥100 mm时,承载力提升并不明显。CFRP间距变化、布置方式对试件变形性能影响显著,可明显改善构件的延性。基于约束混凝土理论,考虑不同CFRP间距及GFRP承载作用效应,建立的试件承载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布 拉挤型GFRP管 混凝土短柱 组合柱 承载力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含量对加筋土宏观和微观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志波 郭学文 +2 位作者 戴梦兰 赖汉江 谢永宁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纤维含量是影响加筋土的重要参数,现有研究中纤维含量的取值范围一般较小,纤维含量较高的加筋土物理力学性能尚不清楚。为了研究较高纤维含量对稻草纤维加筋土的影响,设置10个纤维质量分数,采用直剪试验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纤维含量对加... 纤维含量是影响加筋土的重要参数,现有研究中纤维含量的取值范围一般较小,纤维含量较高的加筋土物理力学性能尚不清楚。为了研究较高纤维含量对稻草纤维加筋土的影响,设置10个纤维质量分数,采用直剪试验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纤维含量对加筋土强度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试验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测试对纤维加筋土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纤维能有效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纤维加筋土的增强机理与纤维含量有关,较低的纤维含量对土体孔隙率影响不大,加筋土以土骨架为基础;当纤维含量较高时,孔隙率明显增大,加筋土的主体结构将由土骨架和纤维骨架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 纤维含量 抗剪强度 微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捕集器污染物减排特征
17
作者 王燕军 李凯 +4 位作者 滕琦 苏盛 穆劲松 陈伟程 张鹤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1-847,共7页
为研究一种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安装对重型车排放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一款安装在国三柴油发动机排气管上的DPF的CO_(2)、常规气态污染物(CO、THC、NOx)、颗粒物(质量和数量)、非常规污染物(苯系物和醛酮类物... 为研究一种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安装对重型车排放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一款安装在国三柴油发动机排气管上的DPF的CO_(2)、常规气态污染物(CO、THC、NOx)、颗粒物(质量和数量)、非常规污染物(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的减排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WHTC瞬态循环工况下,该DPF增加了柴油机CO_(2)排放量约0.30%。该DPF对颗粒物和CO、THC均有较高的减排效果,颗粒物质量减排率平均为93.81%,颗粒物数量减排率平均为98.90%,CO减排率平均为94.03%,THC减排率为95.53%,但该DPF对NO_(x)的减排率较低,仅为5.35%。非常规污染物测试表明,除了苯甲醛排放量上升约34.26%外,该DPF对其他所测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均有一定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柴油车生产企业进行国六重型车匹配安装柴油颗粒捕集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颗粒捕集器 主被动结合再生 CO_(2)排放 常规气态污染物 非常规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
18
作者 续鹏 马京华 +3 位作者 杜谨宏 刘妍 张皓 薛志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2,共7页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GD)进口、出口和湿式静电除尘(WESP)出口进行CPM平行取样,并分析其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烟气中的CPM质量浓度显著高于FPM,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质量浓度分别是FPM的5.30、4.19、9.13倍,WFGD和WESP对CPM的去除率分别为8.3%~45.3%和30.9%~45.0%。其中SO_(4)^(2-)是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占全部水溶性离子的比例分别为42.8%、60.5%和42.6%。WFGD和WESP对水溶性离子也具有协同去除作用,去除率分别为28.10%~63.50%和78.96%。因此,建议未来强化固定源CPM排放管控,考虑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 稀释冷凝法 可凝结颗粒物(CPM) 湿法脱硫(WFGD) 湿式电除尘(WE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19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公众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动态演化特征
20
作者 张强 龙洁 +2 位作者 王春艳 刘毅 谢丹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4-1442,共9页
新冠感染疫情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代表性社会风险问题,病毒通过各类环境介质传播威胁个体健康,个体通过提高风险感知和采取风险应对行为来抵御和降低该传播风险。分别在新冠疫情初期(2020年3月)、阿尔法毒株流行期(2020年12月)、德... 新冠感染疫情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代表性社会风险问题,病毒通过各类环境介质传播威胁个体健康,个体通过提高风险感知和采取风险应对行为来抵御和降低该传播风险。分别在新冠疫情初期(2020年3月)、阿尔法毒株流行期(2020年12月)、德尔塔毒株流行期(2021年8月)、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期(2022年1月)4个阶段发放覆盖3062个样本的线上问卷,获取并分析个体对不同环境介质中病毒传播风险认知(对风险传播途径的认识)、传播风险感知(对风险传播途径的担忧程度)、风险应对行为和社区防控措施等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类环境介质中,个体对飞沫与气溶胶传播风险认知程度最高、对介水传播风险认知程度最低。随着疫情发展,个体对病毒的风险认知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风险感知水平反而略微下降;同时,个体风险感知水平随防疫严格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个体风险感知水平较高时,其风险应对行为的采取频率亦较高。研究表明,风险感知对风险应对行为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其影响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未来疫情防控中需进一步强调不同环境介质中病毒传播风险,并重点关注介水传播风险;针对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措施,以提高个体风险感知水平,有效引导个体风险应对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感知 应对行为 新冠感染疫情 疫情阶段 环境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