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5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试验与装备环境工程发展历程及相关标准
1
作者 周堃 吴护林 +3 位作者 吴德权 赵方超 刘聪 李旭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3期146-151,共6页
介绍了环境试验中的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两大试验方法,以及以MIL-STD-810系列标准为代表的装备环境工程的历史起源与迭代发展历程。按照时间线详细论述了环境试验如何由初步的试验程序集合,发展为规范完善的试验方法(MIL-STD-8... 介绍了环境试验中的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两大试验方法,以及以MIL-STD-810系列标准为代表的装备环境工程的历史起源与迭代发展历程。按照时间线详细论述了环境试验如何由初步的试验程序集合,发展为规范完善的试验方法(MIL-STD-810A),并逐渐转变为服务用户进行试验实操的指导性文件(MIL-STD-810D),最后上升成为系统性管理文件(MIL-STD-810F)的演化历程,从动态的视角评述了该系列标准发展的必然性及历史局限性。针对最新标准MIL-STD-810H,详细介绍了其内涵、目的用途、用户对象、环境因素范畴以及使用指导原则。论述指出,以MIL-STD-810H为代表的装备环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相关工作纳入装备采办全过程并推行环境工程管理,才能发挥其效能。通过对比我国2个重要标准GJB150、GJB4239与MIL-STD-810系列标准的关系、相同点及本土化后的适用差异,指明GJB 4239等顶层设计标准未来发展需要更多的配套标准支撑。最后指出装备环境工程不仅仅是开展环境试验,环境试验也不仅仅是把关考核手段;实验室环境试验不能取代自然环境试验,若条件允许要让装备经历真实的气候环境作用和慢速环境效应累积过程;环境试验要注重复现环境效应而非再现环境条件本身,要根据特定装备全寿命期预计经历的环境条件来剪裁设计,而非直接简单采用一成不变的菜单式的环境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试验 装备环境工程 发展历程 MIL-STD-8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环境工程》征稿简则
2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118-118,共1页
《航天器环境工程》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主办,目前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CSCD核心库(2023-2024年)收录,国内航天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唯一的学术、技术性期刊,广泛报道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 《航天器环境工程》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主办,目前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CSCD核心库(2023-2024年)收录,国内航天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唯一的学术、技术性期刊,广泛报道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主要涉及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等各方面研究内容,方向涵盖真空与低温、力学、热学、声学、电磁学、辐射与防护、光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及测试与可靠性技术等工程领域。办刊宗旨是推动航天器环境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成果交流,服务于卫星技术、载人航天及深空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性期刊 办刊宗旨 成果交流 可靠性技术 核心库 卫星环境工程 CSCD 载人航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航天器环境工程:交叉融合与工程实践”专题征文通知
3
作者 《航天器环境工程》编辑部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专题背景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器环境工程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机遇,例如,AI可用于空间环境效应预测、试验数据智能分析、材料性能优化、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评估等,从而提升与航天... 专题背景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器环境工程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机遇,例如,AI可用于空间环境效应预测、试验数据智能分析、材料性能优化、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评估等,从而提升与航天器环境工程相关的设计、试验过程管控的效率和精度。本专题旨在汇聚AI与航天器环境工程领域的前沿成果,推动技术转化与学科融合,助力我国航天器研制、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环境工程 AI 工程实践 试验数据智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组合式石英灯加热器及其辐射加热性能
4
作者 周法 林国胜 +4 位作者 刘祥 张敏莉 陈海群 欧东斌 马汉东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目的通过石英灯加热器对材料表面进行辐射加热,研究其对开展飞行器表面热载荷地面模拟的有效性。方法设计开发一套并联组合式石英灯加热器,并针对200 mm×200 mm平板材料进行辐射加热实验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获得加热器辐射面与模... 目的通过石英灯加热器对材料表面进行辐射加热,研究其对开展飞行器表面热载荷地面模拟的有效性。方法设计开发一套并联组合式石英灯加热器,并针对200 mm×200 mm平板材料进行辐射加热实验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获得加热器辐射面与模型平板不同距离之间的热流变化规律,以及加热器对平板模型某点热流与加热器电参数的关联特性,并分别以模型表面某点处热流和温度参数作为控制变量,实现加热器对模型某点的热流和温度的跟踪模拟。结果本文开发的并联组合式石英灯加热器既可以单组使用,也可以2组并联组合使用,2种形式加热器对模型表面均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辐射加热区域,辐射加热区域内从中心到边缘平均温度梯度分别为8℃/cm和3.3℃/cm,温度不均匀度分别为3.14%和1.27%。模型表面热流的跟踪响应实现毫秒级控制,控制精度保持在1%以内,加热器可以实现某点温度的动态跟踪和控制,温度控制精度受材料特性而存在一定的偏差。结论石英灯加热器对于平板某点热流与加热器功率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关系,2组并联实现了一个更好的均匀稳定的加热区域,加热器对于辐射加热区域某点热流和温度均可以实现动态跟踪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灯加热器 辐射加热 热流 防热考核 气动热 高速飞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密度补偿的高速弹丸多重撞击防护方法
5
作者 刘振皓 宋俊柏 +3 位作者 罗鹰 曾鸿 李志强 王建民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了对高速弹丸多重撞击进行防护,同时避免过度增加防护结构的面密度,文章提出一种多重撞击概率分析方法,通过假设多发弹丸随机分布并忽略小概率事件,确定需进行防护的撞击重数。在对单重撞击进行有效防护的基础上,提出面密度补偿方法。... 为了对高速弹丸多重撞击进行防护,同时避免过度增加防护结构的面密度,文章提出一种多重撞击概率分析方法,通过假设多发弹丸随机分布并忽略小概率事件,确定需进行防护的撞击重数。在对单重撞击进行有效防护的基础上,提出面密度补偿方法。以100发圆柱形铝合金弹丸依次撞击边长为2000 mm的正方形组合靶板为例,开展二级轻气炮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实例可仅考虑二重撞击防护。文章在原有防护结构——总面密度为37.5 kg/m^(2)的两层铝合金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板——的基础上,增加了面密度为25 kg/m^(2)的“芳纶/碳化硼陶瓷(B4C)/UHMWPE板”层板。这一改进的防护结构能够对弹丸速度为1.8 km/s+1.9 km/s的二重撞击进行有效防护。所做研究可为多次撞击防护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弹丸 多重撞击 防护结构 面密度补偿方法 概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UICE木星探测器交流磁场控制技术分析
6
作者 刘超波 肖琦 +3 位作者 高扬 徐超群 李蔓 刘守文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2期119-127,共9页
空间科学发展对空间交流磁场(约20 kHz)的探测需求愈加凸显。减小探测器自身交流磁场对星载磁场传感器的干扰对于获得高精度空间磁场数据至关重要。2023年发射的JUICE木星探测器实现了世界领先的交流磁场控制。文中介绍了JUICE的磁场传... 空间科学发展对空间交流磁场(约20 kHz)的探测需求愈加凸显。减小探测器自身交流磁场对星载磁场传感器的干扰对于获得高精度空间磁场数据至关重要。2023年发射的JUICE木星探测器实现了世界领先的交流磁场控制。文中介绍了JUICE的磁场传感器配置和磁控指标,并归纳了交流磁场的来源;重点分析了JUICE的交流磁场指标估算,交流磁场测量,以及太阳电池板和反作用轮的磁场控制等关键技术;讨论了交流磁场控制与直流磁场控制的主要区别;总结了JUICE单机和整器的磁试验设备配置情况。有关实践可为我国后续空间磁场探测器的交流磁场控制技术研究和任务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磁场 JUICE探测器 木星探测 磁控 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等离子体束团空间传输特性及影响因素剖析
7
作者 丁亮 孙继鹏 +4 位作者 杨艳斌 李昊 刘庆海 秦玮 季启政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3期298-306,共9页
超高速等离子体束团在轨道空间的有效传输是研究等离子体束团与材料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文章通过构建束团传输模型并设定初始参数,利用COMSOL软件的稀薄物质传递模块对500~1000 km高度范围不同背景风场、轨道高度和初始密度下等离子体... 超高速等离子体束团在轨道空间的有效传输是研究等离子体束团与材料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文章通过构建束团传输模型并设定初始参数,利用COMSOL软件的稀薄物质传递模块对500~1000 km高度范围不同背景风场、轨道高度和初始密度下等离子体束团的漂移–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出射速度为100 km/s、传输距离为10 km条件下,风场对等离子体束团传输0.1 s时的密度分布影响不明显,等离子体束团的中心密度从无风时的1.48×10^(20) m^(-3)降至风速为1500 m/s时的1.23×10^(20) m^(-3);随着轨道高度升高,等离子体束团传输加快且整体密度下降;He^(+)/e^(-)云的数密度随束团初始密度增加而扩散加快。超高速等离子体束团的空间传输受环境和自身参数影响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等离子体束团发射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束团 空间传输 漂移扩散模型 数值仿真 轨道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与极地环境因素交互关系研究
8
作者 孙伟 赵玮 +4 位作者 于舒涵 牟昱 胡始弘 俞佳妮 张大勇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目的揭示低温环境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极地环境因素的交互关系及其性能敏感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并通过极值与方差分析法探究各因素对材料性能影响的显著性与主次顺序。基于响应面法,建立力学性能指标与各环... 目的揭示低温环境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极地环境因素的交互关系及其性能敏感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并通过极值与方差分析法探究各因素对材料性能影响的显著性与主次顺序。基于响应面法,建立力学性能指标与各环境因素间的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硬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材料硬度和抗拉强度主要受辐照影响,其次为温度和覆冰厚度;弹性模量则受温度影响显著。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温度、覆冰厚度与辐照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尤其是对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硬度的交互影响较弱。结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地环境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该研究将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极地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正交试验 极地环境 可靠性试验 响应面分析 交互关系 静态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自然环境试验数据工程建设方法与实践
9
作者 张伦武 周堃 +5 位作者 谭甜甜 王竟成 舒畅 周俊炎 李旭 谢婧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简要介绍了装备自然环境试验数据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了国外自然环境试验站网、数据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数据共享服务等建设现状。重点从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能力、数据治理管控模式等方面,概述了国内装备自然环境试验数据工程建设现... 简要介绍了装备自然环境试验数据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了国外自然环境试验站网、数据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数据共享服务等建设现状。重点从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能力、数据治理管控模式等方面,概述了国内装备自然环境试验数据工程建设现状与成效,提出了要进一步激活要素价值潜能、创新数据共建共享服务模式、创新数据服务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工程 自然环境试验站网 环境适应性 数据治理 共建共享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表面CrN/Cr梯度涂层的微观结构及摩擦磨损性能
10
作者 车龙 迟百成 +2 位作者 郭策安 潘琳琳 卢旭东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目的增强钛合金摩擦磨损性能,延长武器装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制备CrN/Cr梯度涂层,研究钛合金和CrN/Cr梯度涂层的力学性能及以铜为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CrN/Cr梯度涂层弹性模量和硬度达280.88 ... 目的增强钛合金摩擦磨损性能,延长武器装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制备CrN/Cr梯度涂层,研究钛合金和CrN/Cr梯度涂层的力学性能及以铜为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CrN/Cr梯度涂层弹性模量和硬度达280.88 GPa、16.98 GPa,较钛合金分别提高约2.19倍和3.02倍,同时H/E和H^(3)/E^(2)值相差0.0165和0.0512 GPa。在6、10 N载荷作用下,钛合金和CrN/Cr梯度涂层的摩擦因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且平均摩擦因数分别为0.16、0.23和0.43、0.49。结论与钛合金相比,CrN/Cr梯度涂层的弹性模量、硬度以及耐摩擦性能均有明显提高。6、10 N载荷作用下,CrN/Cr梯度涂层的摩擦因数均大于钛合金,而磨损体积均小于钛合金。钛合金的磨损主要以黏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CrN/Cr梯度涂层的磨损仅为黏着磨损及少量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CrN/Cr梯度涂层 微观结构 摩擦磨损 摩擦因数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冷凝老化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刘瑜 盛德星 +4 位作者 王辉 王玲 李茜 胡涛 李永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196-202,共7页
目的研究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紫外光和冷凝环境条件下的老化特征及性能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冷凝交替的加速试验对3233/CF3011/52复合材料进行加速老化研究,借助力学试验机、扫描电镜(SEM)、DMA等技术手段,观测研究老化前后复合... 目的研究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紫外光和冷凝环境条件下的老化特征及性能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冷凝交替的加速试验对3233/CF3011/52复合材料进行加速老化研究,借助力学试验机、扫描电镜(SEM)、DMA等技术手段,观测研究老化前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玻璃化转化温度等变化。结果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3233/CF3011/52复合材料表面发黄,局部纤维裸露更加明显,弯曲强度呈下降趋势,且老化83 d后,弯曲强度下降约50%,基体树脂的纳米压痕深度有所增大。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下降了约1 GPa,内耗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随老化时间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结论3233/CF3011/5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并且断口形貌中纤维拔出痕迹更加明显,表明紫外-冷凝交替作用对复合材料的纤维/树脂界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破坏。老化前期,紫外辐射能量使树脂基体继续交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而老化过程中水分子对树脂的增塑作用,以及光老化降解使得基体树脂硬度下降,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碳纤维 紫外-冷凝 老化特征 断口形貌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颤振模拟试验临界颤振速度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高博 孙健 +2 位作者 张忠 杨执钧 郭静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为提高飞行器地面颤振模拟试验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影响地面颤振模拟试验结果(即临界颤振速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关于试验实施的指导性意见。首先通过对试验流程的分析梳理出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6大因素;然后分别建立了地面颤振模拟试验... 为提高飞行器地面颤振模拟试验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影响地面颤振模拟试验结果(即临界颤振速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关于试验实施的指导性意见。首先通过对试验流程的分析梳理出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6大因素;然后分别建立了地面颤振模拟试验系统的“原理模型”、“理想化模型”和“详细模型”三个时域仿真模型,并利用仿真模型系统分析各因素对临界颤振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硬件设备的时钟频率会影响临界颤振速度,时钟频率取值为1000 Hz较为合适;加载系统的相位延迟对结果的影响较大,试验中必须保证加载控制算法具有足够高的相位追踪精度。该研究旨在为飞行器设计师提供更精确的颤振评估试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弹性分析 数值模拟 地面颤振模拟试验 仿真模型 系统时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模拟器热平衡试验设备及技术综述
13
作者 吴东亮 高庆哲 +1 位作者 张鹏嵩 廖韬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7-15,共9页
太阳模拟器能够较精确地模拟太阳辐照的准直性、均匀性和光谱特性。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器的构形日益复杂,其表面热光学性能的差异化愈发显著,使太阳模拟器在热平衡试验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文章介绍了太阳模拟器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 太阳模拟器能够较精确地模拟太阳辐照的准直性、均匀性和光谱特性。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器的构形日益复杂,其表面热光学性能的差异化愈发显著,使太阳模拟器在热平衡试验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文章介绍了太阳模拟器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综述了国内外太阳模拟器设备和性能指标。并结合我国航天器的发展提出利用太阳模拟器开展试验的具体需求,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太阳模拟器热平衡试验案例,对我国用于热平衡试验的太阳模拟器的技术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模拟器 深空探测器 热平衡试验 试验需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作用下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研究综述
14
作者 赵南 敖雷 +3 位作者 汪高飞 李傅友 李飞 刘斌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2期62-76,共15页
首先阐述了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塑性累积特性,并重点介绍了仿真分析中常用的材料本构关系。然后从仿真和试验2个层面介绍了循环载荷作用下完整结构极限承载特性的研究工作,接着分析了裂纹损伤对循环载荷中结构承载特性的影响,阐明了... 首先阐述了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塑性累积特性,并重点介绍了仿真分析中常用的材料本构关系。然后从仿真和试验2个层面介绍了循环载荷作用下完整结构极限承载特性的研究工作,接着分析了裂纹损伤对循环载荷中结构承载特性的影响,阐明了裂纹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讨论了循环载荷下损伤结构剩余强度评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体梁 循环载荷 极限强度 塑性累积 棘轮效应 裂纹损伤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气环境下输电塔线体系强风响应模拟分析
15
作者 程江洲 谢卓然 +3 位作者 李欣 张志强 邓海峰 郑皓文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目的 以实际现场数据为基础,研究沿海地区输电塔线体系风灾薄弱点。方法 结合实际受灾情况,研究易受台风侵袭的输电线路所处地理气候特性,研究海洋大气腐蚀环境下输电塔钢构件腐蚀机理,并建立腐蚀深度以及力学性能退化时变模型。通过建... 目的 以实际现场数据为基础,研究沿海地区输电塔线体系风灾薄弱点。方法 结合实际受灾情况,研究易受台风侵袭的输电线路所处地理气候特性,研究海洋大气腐蚀环境下输电塔钢构件腐蚀机理,并建立腐蚀深度以及力学性能退化时变模型。通过建立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对其施加风荷载,重现其风致响应过程,并对风致倒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塔脚与地基交接处的角钢全部压弯,塔身主材应力比超载6%~23%,造成整体失稳。塔头受扭严重,塔头曲臂实际承受荷载超过设计所能承受荷载20%~38%。结论 所提钢结构腐蚀时变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实际塔线体系抗风能力,且在台风背景下,塔体下部以及塔腿下部杆件的抗风能力对输电塔倒塌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沿海输电线路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塔线体系 莫兰蒂台风 Cl^(-)腐蚀 海洋大气 有限元分析 风致倒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电化学钝化中铈盐的协同作用
16
作者 胡杰珍 胡欣 +2 位作者 耿保玉 邓培昌 杨靖荣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3期112-119,共8页
目的以传统电化学钝化理论为基础,开发高效、环保304不锈钢电化学钝化方法,研究硝酸铈对304不锈钢电化学钝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1 mol/L的硝酸钠溶液中分别添加0~20 g/L的硝酸铈,利用恒电位极化,制备带有钝化膜的不锈钢样品... 目的以传统电化学钝化理论为基础,开发高效、环保304不锈钢电化学钝化方法,研究硝酸铈对304不锈钢电化学钝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1 mol/L的硝酸钠溶液中分别添加0~20 g/L的硝酸铈,利用恒电位极化,制备带有钝化膜的不锈钢样品。采用开路电位(OCP)、动电位扫描、电化学阻抗(EIS)等电化学方法,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不同钝化膜的耐蚀性能和钝化膜的组成。结果当硝酸铈质量浓度为15 g/L时,不锈钢的开路电位达到最大值0.189 V,此时的自腐蚀电位最大,为-0.24 V,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为3.61×10^(-5) mA/cm^(2),阻抗值也最大,为2.48×10^(6)Ω·cm^(2)。XPS分析结果表明,加入15 g/L硝酸铈时,不锈钢钝化膜中,Cr的氧化物含量增加,同时也发现了Ce的氧化物的存在。结论以硝酸钠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对304不锈钢进行电化学钝化时,向硝酸钠溶液添加适量硝酸铈可以拓宽钝化膜中铬的传输通道,使钝化膜中铬的分布均匀化、钝化膜致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钝化 304不锈钢 硝酸钠 钝化膜 铈盐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极寒环境适应性试飞的挑战与思考
17
作者 艾剑波 吴建国 +1 位作者 崔腾飞 宋健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通过分析全球高寒地区冲突态势以及引发的军备竞争,指出直升机在高寒地区部署服役的迫切需求。分析了包括温度、降雪、大风、高纬度等极寒环境因素对直升机的影响,以及开展极寒环境适应性验证的必要性,总结了高寒环境适应性试飞场地的... 通过分析全球高寒地区冲突态势以及引发的军备竞争,指出直升机在高寒地区部署服役的迫切需求。分析了包括温度、降雪、大风、高纬度等极寒环境因素对直升机的影响,以及开展极寒环境适应性验证的必要性,总结了高寒环境适应性试飞场地的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直升机高寒环境适应性试飞的科目、影响、意义,以及在直升机高寒试飞中的多发故障。最后,对当前直升机与极寒环境使用需求存在的差距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指出目前极寒环境适应性试飞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借用气候环境实验室、无人机、仿真等技术在极寒试飞中的应用,对有效开展直升机极寒环境适应性设计和验证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极寒环境 环境损伤 高寒试飞 试飞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Nomex套管的航天器随动式供电电缆百kW级热羽流冲击防护研究
18
作者 张有为 姚文蕊 +3 位作者 张然 姚文娟 张栋 戴承浩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针对某卫星随动式供电电缆在百kW级热羽流冲击下难以采用传统隔热型热防护产品的难题,文章提出采用Nomex套管进行热防护的设计方案。通过热分析计算选定了合适的Nomex套管产品;部件级、系统级发动机羽流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案可... 针对某卫星随动式供电电缆在百kW级热羽流冲击下难以采用传统隔热型热防护产品的难题,文章提出采用Nomex套管进行热防护的设计方案。通过热分析计算选定了合适的Nomex套管产品;部件级、系统级发动机羽流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案可有效降低电缆温度,满足不超过200℃的防护要求,并具有50℃以上的设计余量,同时保证了电缆的热耗排散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供电电缆 热羽流冲击 热防护 热分析计算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三号”卫星热真空试验方法
19
作者 常静 裴一飞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北京三号”卫星具有任务模式复杂、电子设备集成度高和功耗大等特点,如何提高外热流模拟的针对性、高效完成整星热真空试验是试验设计的关键。文章基于对该星热控设计和仪器设备工作特点的分析,从外热流的调节、星上加热回路状态设置... “北京三号”卫星具有任务模式复杂、电子设备集成度高和功耗大等特点,如何提高外热流模拟的针对性、高效完成整星热真空试验是试验设计的关键。文章基于对该星热控设计和仪器设备工作特点的分析,从外热流的调节、星上加热回路状态设置和星上设备工作模式设置等方面提出协同调整红外笼模拟外热流和卫星内热源的温度控制方法。热真空试验结果表明:星上设备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均未超过验收级试验温度的上下限;4个循环的设备温度一致性好。该温度控制方法有效验证了星上设备在热真空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为未来类似卫星热真空试验提供了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三号卫星 热真空试验 外热流 内热源 热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通用单机的新研元器件应用验证工作模式研究与实践
20
作者 陈涛 谷重阳 +2 位作者 苏亮 张宇环 何琦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5年第3期340-346,共7页
为加快新研元器件在通用单机上的应用进程并有效降低批量应用风险,文章提出一套元器件应用验证工作模式。该模式基于当前验证实践和对元器件特性的分析,结合通用单机的特点,制定了适用于其使用新研元器件的改型设计和应用验证工作原则,... 为加快新研元器件在通用单机上的应用进程并有效降低批量应用风险,文章提出一套元器件应用验证工作模式。该模式基于当前验证实践和对元器件特性的分析,结合通用单机的特点,制定了适用于其使用新研元器件的改型设计和应用验证工作原则,详细阐述了应用验证方案设计以及测试试验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并给出应用该工作模式的成功案例。该研究可为其他通用单机开展元器件应用验证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单机 新研元器件 应用验证 验证方法论 改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