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8,7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自动在线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生活饮用水中4种氯酚 被引量:3
1
作者 江阳 李九龙 +5 位作者 袁悦 曹凤梅 李虹霖 雍莉 冯子男 李永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建立了全自动在线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法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2-氯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和五氯酚.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萃取纤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加盐量、加酸量、消毒剂余量等对萃... 建立了全自动在线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法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2-氯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和五氯酚.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萃取纤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加盐量、加酸量、消毒剂余量等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优化后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为:取10 mL水样于20 mL顶空瓶中,加入3.6 g NaCl、0.1 mL 1 mol·L^(−1)盐酸溶液,使用65μm DVB/PDMS纤维头,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60 min,振摇速率450 r·min^(−1),解吸时间5 min,解吸温度280℃.4种氯酚浓度-响应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4,方法检出限为0.015—0.060μg·L^(−1),方法定量限为0.050—0.20μg·L^(−1),平均回收率为90.4%—115%,相对标准偏差为0.47%—6.91%.该方法具有准确、便捷、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多种氯酚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氯酚 生活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加生物炭缓解土壤氮流失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史广宇 吴贝贝 +1 位作者 胡嘉源 施维林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3,共15页
施加生物炭不仅可以抑制农田土壤氮素流失,还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此,本文分析了现有研究结果,重点剖析生物炭的NH_(4)^(+)-N和NO_(3)^(−)-N吸附容量的差异和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植物氮吸收能力的影... 施加生物炭不仅可以抑制农田土壤氮素流失,还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此,本文分析了现有研究结果,重点剖析生物炭的NH_(4)^(+)-N和NO_(3)^(−)-N吸附容量的差异和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植物氮吸收能力的影响,综述生物炭抑制土壤氮素流失的机理,并对今后深入研究施加生物炭缓解土壤氮素流失的有关方向进行展望.施加生物炭缓解土壤氮素流失的机理主要为:缓解NH_(4)^(+)-N和NO_(3)^(−)-N的流失、抑制N_(2)O的逸散、提高植物吸收氮素的能力.生物炭不仅拥有较强的NH_(4)^(+)-N吸附能力,还具有提高土壤碳含量、pH值和土壤含水量等能力,从而降低因地表径流和水分入渗导致的NH_(4)^(+)-N和NO_(3)^(−)-N流失量.施加生物炭抑制土壤中N_(2)O的逸散的主要原因是生物炭可以促进土壤中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完全氨氧化菌等微生物的富集、提高nxrA、napAB和nrfA等基因的丰度和亚硝酸氧化还原酶活性,以此降低反硝化反应速率.此外,施加生物炭有助于降低根系生长阻力,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并提高植物吸收氮素的能力,进一步降低土壤溶液中NO_(3)^(−)-N的浓度.未来关于施加生物炭缓解农田土壤氮流失领域的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探究生物炭热解方式、理化性质和施加方法等因素对农田土壤氮流失的影响;关注生物炭促进土壤中异化硝酸盐还原成铵反应和完全氨氧化反应对减少N_(2)O逸散量的贡献;重视生物炭材料中金属离子对土壤中铁氨氧化反应、厌氧氨氧化反应等氮循环途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氮流失 吸附 N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评估方法的垃圾中转站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1
3
作者 段海静 任翀 +6 位作者 申浩欣 彭超月 王艳锋 刘德新 王玉龙 马清霞 马建华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2-974,共13页
选取我国北方某市内11个垃圾中转站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d、Pb、Cr、Cu、Zn和Ni元素含量,基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别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I)和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INI)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 选取我国北方某市内11个垃圾中转站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d、Pb、Cr、Cu、Zn和Ni元素含量,基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别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I)和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INI)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改进型潜在生态风险指数(NIRI)评价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Ni、Cu、Pb、Cr、Zn、Cd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3.08、26.63、24.08、44.64、97.68、0.32 mg·kg^(−1).NIP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各垃圾中转站总体上为重金属中度污染区;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研究区10个垃圾中转站均处于安全无污染的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污染风险.IN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73%占比的垃圾中转站污染程度为未污染至中度污染;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不仅其评价污染等级远高于中国潮土背景值,且各垃圾站受污风险程度排序与NIPI评估结果完全相反.R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7个垃圾站为中度生态风险,4个为强生态风险;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11个垃圾站均为轻微生态风险.NIRI评价结果显示与RI相似,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研究区各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程度严重,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所有样点的NIRI均低于30,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风险.综合上述评价结果表明,INI不适合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RI和NIRI评估结果排序基本一致,五福路、刘寺、五顷四生活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最高,晋安路、吹古台、铁南新村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最低,表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风险筛选值均适用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垃圾中转站 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改进型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沧市城区大气PM_(2.5)组分特征及受境外生物质燃烧传输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史建武 吴小彤 +5 位作者 韩新宇 赵平伟 赵安楠 王剑敏 杨晓曦 谢海涛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2-604,共13页
为研究我国西南边境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理化特征、污染来源,识别境外生物质燃烧传输的贡献,于2022年2—5月在云南省临沧市主城区4个采样点进行PM_(2.5)观测研究,分析了PM_(2.5)中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 为研究我国西南边境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理化特征、污染来源,识别境外生物质燃烧传输的贡献,于2022年2—5月在云南省临沧市主城区4个采样点进行PM_(2.5)观测研究,分析了PM_(2.5)中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并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气团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模型和浓度权重轨迹函数(CWT)模型识别春季临沧市PM_(2.5)的来源和传输途径.采样期间PM_(2.5)的日均浓度为(47.14±16.48)μg·m^(−3),城市采样点(LCHJ、LCYD和LCQX)的PM_(2.5)日均质量浓度是背景采样点(WLS)的2.22倍.PMF解析出7个主要来源:生物质燃烧(24.8%)>二次硫酸盐(17.7%)>二次硝酸盐(17.4%)>交通排放(12.0%)>工艺过程(11.9%)>扬尘(10.9%)>工业燃煤(5.3%),生物质燃烧是临沧市春季细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PSCF模型结果表明,缅甸东部(北纬22°30′—25°24′,东经96°00′—98°51′)是研究期间临沧市PM_(2.5)最大的潜在来源区域.该区域日均火点数与PM_(2.5)及OC、K^(+)等生物质燃烧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境外生物质燃烧烟羽的远距离输送影响了临沧市PM_(2.5)的浓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生物质燃烧 潜在源分析 边境城市 远距离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的产生来源及环境行为
5
作者 户裕 陈伊 +1 位作者 张芷梦 郎笛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8-2208,共11页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寿命较长的有机分子自由基,主要存在于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因具有较高的氧化活性,可造成细胞损伤或改变污染物环境行为,因而被视作一种新型生态环境风险物质....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寿命较长的有机分子自由基,主要存在于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因具有较高的氧化活性,可造成细胞损伤或改变污染物环境行为,因而被视作一种新型生态环境风险物质.EPFRs在环境中的生成、稳定、转化及归趋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系统地对国内外报道的EPFRs产生来源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由酚类、多环芳烃和碳基材料等几种前驱物质生成EPFRs的机理,并详细总结了自由基的种类、浓度、半衰期等特征,阐释了各类前驱物质形成EPFRs可能产生的环境行为和风险,总结了大气、土壤介质中影响EPFRs环境行为的因素.针对现阶段EPFRs分析、评价和利用方面的不足,展望未来可发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有机污染物 形成机制 环境风险 环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里关本底站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宝鑫 任磊 +5 位作者 朱雨薇 王剑琼 刘鹏 李明 娄海萍 央金拉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7-1767,共11页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本底站PM_(2.5)、PM_(10)年均值分别为(10.51±8.98)μg·m^(−3)、(28.11±26.47)μg·m^(−3),小于国家年均值一级标准和我国大部分区域本底站的研究结果;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在季节变化上呈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PM_(2.5)/PM_(10)的比值夏季最高(0.58±0.20),春季最低(0.35±0.18),台站大气颗粒物水平受一定的人为排放和沙尘传输影响;大气颗粒物春季和冬季日变化不明显,夏季和秋季呈现“双峰双谷”,峰值分别出现在12时和20时,这与山谷风和东北方向上城市群污染传输有关;不同季节的大气传输路径较为一致,主要以西、西北方向上的中长距离和东、东北方向上的短距离输送为主;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分布在站点东至东北方向上的城市群和青海省海西自治州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大范围沙漠戈壁地区,最远还受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强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本底站 大气颗粒物 季节变化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中邻苯二甲酸酯和替代型塑化剂代谢物同步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于辉 向军 +5 位作者 付成忠 许榕钦 何婷 唐斌 严骁 郑晶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0-1382,共13页
随着邻苯二甲酸酯(PAEs)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步禁用或限用,替代型塑化剂(APs)日益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品中.尿液中PAEs代谢物(mPAEs)和APs代谢物(mAPs)可作为其人体暴露评估的良好生物标志物.然而,目前关于mAPs的暴露研究仍十... 随着邻苯二甲酸酯(PAEs)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步禁用或限用,替代型塑化剂(APs)日益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品中.尿液中PAEs代谢物(mPAEs)和APs代谢物(mAPs)可作为其人体暴露评估的良好生物标志物.然而,目前关于mAPs的暴露研究仍十分有限,且尚缺乏针对尿液中mPAEs和mAPs同步检测分析的研究方法.因此,本研究通过优化仪器分析参数及样品前处理条件,建立并验证了基于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MS/MS)同步分析尿液中11种mPAEs和7种mAPs的方法.结果显示,mPAEs和mAPs校正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性系数大于0.995;尿液中mPAEs和mAPs的定量限分别为0.05—1.89 ng·mL^(-1)和0.03—0.33 ng·mL^(-1),加标回收率(方法准确度)分别介于83.7%—115%和106%—12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方法精密度)均小于20%,基质效应分别为^(-1)6%—-4.3%和^(-1)8%—-5.4%.采用该方法对30例广州市普通居民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尿液中共检出16种目标化合物,包括9种mPAEs和7种mAPs,检出率分别为78%—100%和50%—100%.Σ_(9)mPAEs的浓度范围为31.5—757 ng·mL^(-1),以邻苯二甲酸单正丁酯(mnBP)、邻苯二甲酸单异丁酯(miBP)为主;Σ_(7)mAPs的浓度范围为1.26—39.6 ng·mL^(-1),对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T)和己二酸2-乙基己酯(MEHA)为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回收率和精密度高、生物基质干扰小,可满足同步分析人体尿液中mPAEs及mAPs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替代型塑化剂 尿液 代谢产物 暴露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生活饮用水中17种新烟碱及其代谢物
8
作者 朱盼 邓靖 +9 位作者 钟秀华 苏广宁 鲁琳 何昌云 陈秋霞 连晓文 郭凌川 龙朝阳 李敬光 余胜兵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79-2091,共13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1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NEO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生活饮用水经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甲醇洗脱后富集浓缩,使用Waters ACQ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 建立了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1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NEO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生活饮用水经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甲醇洗脱后富集浓缩,使用Waters ACQ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m)进行分离,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7种NEOs在相应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均大于0.9986),方法检出限(MDL)为0.01—0.03 ng·L^(−1),方法定量限为0.03—0.10 ng·L^(−1).在0.1、1.0、5.0、10.0 ng·L^(−1)的加标浓度下,回收率为60.3%—120.8%,精密度为0.7%—13.0%,将本方法应用于广东省西江流域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测定.结果显示,西江流域噻虫胺(CLO)、噻虫嗪(THM)、呋虫胺(DIN)、吡虫啉(IMI)、啶虫脒(ACE)等均有检出,几何平均含量分别为27.90、16.26、12.13、4.64、2.21 ng·L^(−1),均呈现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特点.其他化合物检出浓度相对较低.NEOs的代谢物也应引起关注.该方法实现了NEOs在水中的快速富集和净化,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势,可用于生活饮用水中痕量NEOs的快速检测,为饮用水水质安全监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农药及其代谢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固相萃取 生活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9
作者 张莉 刘慧君 +2 位作者 王源秀 王聪 王友保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5-1024,共10页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3种基质土壤间C、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板岩土壤的C(56.50 g·kg^(−1))、N(4.91 g·kg^(−1))、P(1.03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土壤N(1.22 g·kg^(−1))含量最低,砂岩土壤P含量最低(0.30 g·kg^(−1)).3种土壤中砂岩的C/P、N/P高于全国土壤均值;板岩的C/P低于全国土壤均值,N/P接近全国土壤均值;石灰岩的C/P、N/P均低于全国土壤均值.C/N方面,板岩土壤低于全国土壤C/N平均水平,砂岩和石灰岩基质土壤C/N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3种成土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石灰岩土壤上青檀叶片N(21.56 g·kg^(−1))、P(3.15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的C/N、C/P均低,砂岩基质上青檀叶片C/N、C/P较高,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两者之间.青檀叶片的N/P表现为砂岩基质(9.78)>石灰岩基质(7.64)>板岩基质(7.41),均小于14.综合分析发现,P和N可能是3种基质土壤上青檀生长的限制性元素,其中砂岩基质受P限制更为严重;在适应对策上,石灰岩基质上青檀采取了竞争策略,砂岩基质上青檀选择了防御为主的适应策略,而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二者之间,偏向于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基质 青檀 生态化学计量 限制性养分 生存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光伏沉陷塘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10
作者 王兴明 胡雨琴 +5 位作者 范廷玉 董众兵 梁淑英 董鹏 储昭霞 邓瑞来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7,共15页
为探究沉陷塘与非沉陷塘、光伏沉陷塘与无光伏沉陷塘、漂浮型光伏沉陷塘与立柱型光伏沉陷塘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的差异,本研究选取对光伏沉陷塘中Cr、Ni、Cd、Pb、Cu、Mn、Zn等7种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分析,利用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并... 为探究沉陷塘与非沉陷塘、光伏沉陷塘与无光伏沉陷塘、漂浮型光伏沉陷塘与立柱型光伏沉陷塘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的差异,本研究选取对光伏沉陷塘中Cr、Ni、Cd、Pb、Cu、Mn、Zn等7种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分析,利用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USEPA模型对微量元素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陷塘中Cd大于《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最高达11.78μg·L^(−1),Cu、Zn浓度最小值分别为13.75μg·L^(−1)、34.85μg·L^(−1),均大于长江河源区背景值3.01μg·L^(−1)、6.46μg·L^(−1),呈现一定富集现象,其中,Zn富集程度较高;与无光伏沉陷塘相比,沉陷塘微量元素浓度较低,没有受到光伏面板材料的影响或光伏面板影响较小,整体表现为漂浮型光伏电站>立柱型光伏电站>无光伏沉陷塘;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发现沉陷塘污染水平整体表现为立柱光伏沉陷塘>漂浮光伏沉陷塘,光伏沉陷塘>无光伏沉陷塘,沉陷塘>非沉陷塘;相关性和聚类分析显示,漂浮光伏沉陷塘的污染源为冶金化工、汽车排放,立柱光伏沉陷塘的污染源为矿业开采、道路交通、燃煤和农业肥料,无光伏沉陷塘的污染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内源污染,非沉陷塘的污染源为工业生产、农业肥料和道路交通;健康风险评价发现沉陷塘中非致癌物质通过饮水摄入途径和皮肤接触途径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非致癌总风险HI均小于1,最大为0.133,处于人体可接受水平,致癌物质Cr、Cd对儿童和成人的致癌风险CR小于1×10^(−6),认为无致癌风险或致癌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陷塘 微量元素 污染评价 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品化学风险物质暴露评估研究进展
11
作者 宗艺晶 李焘 +2 位作者 郭兴洲 刘霞 吕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3-1142,共10页
日常使用的消费品是普通人群接触化学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消费者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化学污染物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对人体产生危害.与空气、水、土壤、膳食等其他来源的环境污染物相比,消费品类型多种多样,消费者接触消费品的行... 日常使用的消费品是普通人群接触化学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消费者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化学污染物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对人体产生危害.与空气、水、土壤、膳食等其他来源的环境污染物相比,消费品类型多种多样,消费者接触消费品的行为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来源于消费品中的化学物质转移、摄入过程也较为复杂.本文综述了消费品暴露评估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重点从“人-物-场”的角度对影响消费品暴露评估的消费者特征、消费品特征和暴露场景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归纳了8种主要的消费品暴露行为模式,可为开展消费品中化学风险物质暴露评估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品安全 暴露评估 暴露场景 消费者行为 化学风险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介质监测的污染场地VOCs赋存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12
作者 张施阳 李晓曼 +2 位作者 吉敏 杨洁 李青青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5-1756,共12页
鉴于目前长三角地区VOCs污染场地多介质污染及评估研究的不足,以某退役化工场地为例,在重污染区布置了10个土壤-土壤气-地下水联合监测点位,采样测定了苯、甲苯、乙苯等6种VOCs含量,比较了不同土壤层及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赋存特征,进一... 鉴于目前长三角地区VOCs污染场地多介质污染及评估研究的不足,以某退役化工场地为例,在重污染区布置了10个土壤-土壤气-地下水联合监测点位,采样测定了苯、甲苯、乙苯等6种VOCs含量,比较了不同土壤层及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赋存特征,进一步评估各污染物通过室外挥发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6种污染物在土壤、土壤气、地下水样品中均有检出,以苯和氯苯最为突出,在3种介质中均存在超标情况,在垂向上污染已达潜水含水层底板.从不同土壤层污染耦合特征来看,场地包气带土壤检出率低且空间各向异性强,土壤气表征的污染信息更为丰富且对污染捕捉更为灵敏;以黏性土为主的饱和带中地下水流速缓慢,相同VOCs在土壤及地下水两种环境介质中存在相关性,宜开展水土协同防治.现有导则模型的不完善导致不同介质评估结果存在差异,包气带土壤中VOCs检出浓度计算的健康风险较土壤气浓度计算风险值高约1—3个数量,饱和带土壤和地下水中各VOCs的风险水平差异在1个数量级.研究结论可以为污染场地VOCs精准识别和精细化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VOCS 多介质监测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位Co掺杂调控SmMn_(2)O_(5)催化剂对六氯丁二烯的热催化降解机制研究
13
作者 李珊 苏贵金 +5 位作者 李倩倩 庞嘉昕 孙博华 花昱伉 孟晶 史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11-2425,共15页
开展六氯丁二烯(Hexachlorobutadiene,HCBD)的热催化降解研究,对于有效推进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探究了B位Co不同掺杂占比对SmMn_(2)O_(5)(AB2O5)催化降解活性的调控.在300℃下,Co的引入能在... 开展六氯丁二烯(Hexachlorobutadiene,HCBD)的热催化降解研究,对于有效推进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探究了B位Co不同掺杂占比对SmMn_(2)O_(5)(AB2O5)催化降解活性的调控.在300℃下,Co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m(Mn_(1-x)Cox)_(2)O_(5)(0<x≤0.5)对HCBD的降解活性,其中Sm(Mn_(0.8)Co_(0.2))2O5表现较为优异,在反应60 min时HCBD的降解效率和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分别为66%和0.019 min^(−1).通过对催化剂结构特征的综合表征,发现B位适量Co的引入取代了部分Mn^(3+),形成了Co^(2+)—O—Mn^(4+)活性位点,改变了SmMn_(2)O_(5)中Mn的配位环境,增多了材料表面活性氧物种含量并提高了其迁移性,同时显著增强了材料表面的Lewis酸和Bronsted酸位点.在活性氧物种和酸位的作用下,HCBD被降解为丙酮、甲醛、二氯乙烷及含酯键和醚键等含氧官能团的中间产物,随后被进一步降解.本研究为氯代有机污染物的削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氯丁二烯 钐锰莫来石 B 位点调控 热催化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炭黑对环境新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14
作者 彭红波 常可鑫 +6 位作者 王思瑶 胡馨月 赵婧 熊国美 李纯阳 刘洋 储刚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8-2000,共13页
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经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固相富碳残留物统称为黑炭.溶解性炭黑(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是黑炭的水溶性组分(其粒径尺度小于0.45μm),被视为全球溶解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针对它的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归宿已有研... 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经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固相富碳残留物统称为黑炭.溶解性炭黑(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是黑炭的水溶性组分(其粒径尺度小于0.45μm),被视为全球溶解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针对它的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归宿已有研究,但DBC在环境中的产生、迁移、转化等过程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关注仍显不足.因此,综述了DBC的分布特征,从元素组成、碳质结构、基团性质和技术检测上深度认识DBC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变化;归纳了DBC与环境新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梳理了DBC与新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和转化效果;概述了DBC的环境过程对有机污染物行为的影响(如结合、去除、转化等).着重就DBC通过氢键、π-π电子供受体、疏水分配、静电作用等与有机污染物发生结合过程、在阳离子条件下DBC通过压缩双电层机制发生团聚并吸附去除污染物过程、以及DBC介导有机污染物光降解过程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未来研究重点应结合跨学科的技术手段认识DBC分子结构的复杂性,深入理解DBC在环境过程中对新污染物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为准确评估DBC环境行为与效应,有效构建DBC与新污染物的命运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炭黑 结构复杂性 新污染物 作用机制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在豚鼠不同颜色毛发中的富集特征
15
作者 李红 张释义 +5 位作者 秦瑞欣 黄贞贞 曹雪 蔡凤珊 王俊丽 郑晶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654,共9页
研究三色豚鼠灌胃暴露磷酸三丁酯(TNBP)、磷酸三苯酯(TPHP)和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等3种有机磷酸酯(OPEs)后,不同颜色毛发中不同OPEs的富集特征,探讨毛发颜色对OPEs在毛发中富集的影响.将同时具有黑色、棕色和白色毛发的... 研究三色豚鼠灌胃暴露磷酸三丁酯(TNBP)、磷酸三苯酯(TPHP)和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等3种有机磷酸酯(OPEs)后,不同颜色毛发中不同OPEs的富集特征,探讨毛发颜色对OPEs在毛发中富集的影响.将同时具有黑色、棕色和白色毛发的雄性健康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暴露组,暴露组每日采用玉米油进行灌胃,暴露剂量为10 mg·kg^(-1),连续20 d.暴露结束后采集不同颜色的毛发进行分析.暴露组豚鼠毛发中3种OPEs的检出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暴露组毛发中TDCIPP与TPHP的水平相当,分别为(4.11±3.12)μg·g^(-1)和(5.5±2.3)μg·g^(-1),明显大于TNBP((0.46±0.28)μg·g^(-1))(P<0.05);暴露组3种OPEs在不同颜色毛发之间的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毛发作为一种可靠的生物材料能够反映OPEs的内负荷水平;理化性质会显著影响OPEs在毛发中的富集程度;毛发颜色对3种OPEs富集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毛发 豚鼠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镓灯光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医药类活性物质特性
16
作者 张萌 卜龙利 +2 位作者 刘梦娇 蔡天雨 罗长科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9-1550,共12页
高效矿化水中难降解的医药类活性物质对于净化水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采用碘镓灯光活化过硫酸盐(PS)对水中不同类型的医药类物质进行矿化考察,测定水中自由基并推测医药类物质的降解机理,同时考察了光活化体系对两种实际废水的净化效... 高效矿化水中难降解的医药类活性物质对于净化水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采用碘镓灯光活化过硫酸盐(PS)对水中不同类型的医药类物质进行矿化考察,测定水中自由基并推测医药类物质的降解机理,同时考察了光活化体系对两种实际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在碘镓灯光活化体系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共同作用下,双氯芬酸(DCF)被高效矿化;水中无机阴离子在低浓度时对DCF光活化降解有轻微的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原因是高浓度阴离子会与水中的自由基发生反应;三维荧光图谱检测发现,水中腐殖酸的存在会显著降低DCF的矿化度,腐殖酸中的活性基团会淬灭光活化产生的自由基,且吸收碘镓灯光能用于自身分解.光活化体系对5种难降解的医药类活性物质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果,矿化率均达到90%以上,分别为:红霉素(99.2%)≈利福平(98.8%)≈林可霉素(98.6%)>卡马西平(97.6%)>双氯芬酸(94%);而且,该体系对中西医药废水和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均有显著地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镓灯 光活化 过硫酸盐 医药类活性物质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促进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与联苯胺的相互作用
17
作者 葛建华 刘丹 +4 位作者 张万 辛侠彬 任雪 丁雪薇 马东坡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4-1436,共13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环境中.为模拟老化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选用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进行O_(3)老化,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手段对微塑料进...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环境中.为模拟老化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选用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进行O_(3)老化,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手段对微塑料进行表征并探究其老化后对联苯胺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老化后的2种微塑料表面的粗糙程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含氧官能团数量和强度增加、亲水性增强.两种微塑料对联苯胺的吸附量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老化6 h后,吸附量最大,PS对联苯胺的吸附量增长了4.5倍;PE对联苯胺的吸附量增长了1.9倍.此外,微塑料粒径的增加会减少微塑料对联苯胺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老化 聚乙烯微塑料 聚苯乙烯微塑料 联苯胺 吸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北洛河与清涧河水环境中全氟/多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乔昊安 白平 +5 位作者 高磊 邵瑞华 史亚利 杨瑞强 魏东斌 蔡亚岐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6-1676,共11页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其典型代表全氟辛基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己基磺酸(PFHxS)及其相关物质已经被纳入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管控名单和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目前长江、...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其典型代表全氟辛基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己基磺酸(PFHxS)及其相关物质已经被纳入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管控名单和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目前长江、珠江和海河等流域中PFAS污染水平研究相对较多,而黄河流域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黄河中游支流的北洛河与清涧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开展其中24种PFAS污染水平和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域普遍存在PFAS的污染,其中地表水中PFAS总量(ΣPFAS)为4.28—372 ng·L^(−1),中位值为27.6 ng·L^(−1);最高浓度出现在北洛河流域的金汤村断面-沟门村断面流域内最下游点位,其他点位ΣPFAS浓度低于100 ng·L^(−1),与文献报道的黄河中下游地表水和水库表层水中ΣPFAS浓度相似.地下水中PFAS浓度总体低于地表水,其ΣPFAS浓度范围为<MDL—14.7 ng·L^(−1),中位值为<MDL.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北洛河流域地表水中PFAS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呈现递增趋势,清涧河流域PFAS污染水平无明显变化.地下水和地表水中PFAS均以全氟丁酸(PFBA)、全氟戊酸(PFPeA)、PFOA、PFOS和全氟辛基磺酰胺(FOSA)为主.北洛河流域的金汤村断面-沟门村断面PFOS和FOSA浓度最高,分别为31.6—165 ng·L^(−1)和15.6—152 ng·L^(−1).尽管地下水中PFOA和PFOS的最高浓度(1.66 ng·L^(−1)和4.70 ng·L^(−1)),但其远低于饮用水中规定的限量值(80 ng·L^(−1)和40 ng·L^(−1)).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地表水中PFOS和FOSA在高暴露场景下可引起一定的水生生物风险(RQs>0.1),因此仍需对该区域PFAS的污染水平进行持续监测,并重点关注其长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化合物 黄河流域 污染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矿化浮选废水中捕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汤斌 王闯 +3 位作者 邓仁健 任伯帜 侯保林 杜锦滢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8-1073,共16页
针对浮选废水中捕收剂难降解矿化问题,综述了高级氧化技术(AOPs)在浮选废水深度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国家层面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政策为浮选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指明了方向,浮选废水中捕收剂在选矿废水回用中降低浮选指标,且其... 针对浮选废水中捕收剂难降解矿化问题,综述了高级氧化技术(AOPs)在浮选废水深度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国家层面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政策为浮选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指明了方向,浮选废水中捕收剂在选矿废水回用中降低浮选指标,且其排放会污染矿区环境,是棘手的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难题.AOPs主要通过电、光辐照、催化剂等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活性氧化物种对捕收剂快速降解矿化,在浮选废水深度处理领域备受关注.通过浮选废水来源与特性分析,针对黄药类、黑药类、肟酸类捕收剂,综述了芬顿与类芬顿氧化、臭氧氧化、电化学氧化、光化学氧化、过硫酸盐氧化等AOPs处理浮选废水中捕收剂的过程机理与研究进展.进一步综述了影响AOPs处理浮选废水的主要因素与过程机制,包括氧化剂剂量,废水pH,共存无机阴离子、金属离子、溶解性有机质等,优化调控这些因素可提高AOPs降解矿化捕收剂效率.综合AOPs降解矿化浮选废水中捕收剂研究进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为AOPs在浮选废水深度处理中研究与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废水 高级氧化技术 活性氧化物种 捕收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啸言 姚林林 +2 位作者 李诗宇 史建波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84,共19页
取代多环芳烃(substitu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PAHs)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一般来自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以及多环芳烃的环境转化,因具有生物毒性作用而愈加受到关注.作为高风险新型污染物,SPAHs环境暴露引起的潜... 取代多环芳烃(substitu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PAHs)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一般来自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以及多环芳烃的环境转化,因具有生物毒性作用而愈加受到关注.作为高风险新型污染物,SPAHs环境暴露引起的潜在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掌握SPAHs的检测方法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赋存现状,将为进一步开展该类化合物的全面环境监测和人体暴露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报道,总结了氧化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氯代多环芳烃以及溴代多环芳烃四类SPAHs在不同基质中的前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方法,讨论了其在多种环境、生物、食物中的赋存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基于研究现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多环芳烃 环境样品 前处理方法 分析方法 环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