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858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稿约
1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1.《燃烧科学与技术》主要刊登燃烧科学技术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测量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师生、科研人员和燃烧领域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欢迎投稿.2.来稿注意事项2.1文稿应为作者创作,... 1.《燃烧科学与技术》主要刊登燃烧科学技术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测量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师生、科研人员和燃烧领域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欢迎投稿.2.来稿注意事项2.1文稿应为作者创作,并为首发稿.作者享有文稿的著作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 燃烧科学与技术 投稿 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对喷气燃料热氧化沉积的影响
2
作者 赵旭东 韩之雄 +1 位作者 贾贞健 周伟星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冷却通道壁面上的金属对航空煤油热氧化沉积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航空煤油在金属表面的氧化结焦情况,设计了金属基底氧化沉积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金属对航空煤油氧化沉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基底表面沉积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基底... 冷却通道壁面上的金属对航空煤油热氧化沉积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航空煤油在金属表面的氧化结焦情况,设计了金属基底氧化沉积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金属对航空煤油氧化沉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基底表面沉积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基底,沉积量为5.2 mg,而Cu和Ti表面沉积仅为0.8 mg和0.4 mg,Fe、Cr和Ni促进了脱氧和脱氢过程,并显著消耗含氧物质,而铜对喷气燃料的氧化作用最强,生成大量含氧组分,烯烃等物质被氧化后生成更多的醇和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3航空煤油 热氧化沉积 金属元素 含氧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化学链乙烷氧化脱氢的镍铁基氧载体
3
作者 李颖 赵海波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共9页
针对化学链乙烷氧化脱氢过程,利用初湿浸渍法合成了一系列H-ZSM5分子筛负载的Ni-Fe基氧载体.通过等温实验、工况验证以及长周期循环实验考察了氧载体的反应性能,并利用XRD、FTIR、C2H6-TPR及ESEM-EDS表征分析了氧载体的反应机制.实验结... 针对化学链乙烷氧化脱氢过程,利用初湿浸渍法合成了一系列H-ZSM5分子筛负载的Ni-Fe基氧载体.通过等温实验、工况验证以及长周期循环实验考察了氧载体的反应性能,并利用XRD、FTIR、C2H6-TPR及ESEM-EDS表征分析了氧载体的反应机制.实验结果表明,Ni物种进入了分子筛骨架中,Fe物种均匀地分散在分子筛表面.前者负责乙烷转化,后者负责选择性产生乙烯,二者的协同作用使得氧载体相对于纯相负载分子筛氧载体具有更高的乙烷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其中,优选氧载体在650℃时具有92.21%的乙烯选择性及16.34%的乙烯产率,并且在24次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保持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氧化脱氢 镍铁基 分子筛 乙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木型变孔隙泡沫陶瓷的传热特性研究
4
作者 王恩宇 姜洪来 唐世乾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为了研究积木型变孔隙泡沫陶瓷的传热特性,采用稳态平面热源法,在分析热源温度对积木型泡沫陶瓷接触热阻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孔密度梯度、厚度梯度和平均孔径对积木型泡沫陶瓷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积木型泡沫陶瓷的接... 为了研究积木型变孔隙泡沫陶瓷的传热特性,采用稳态平面热源法,在分析热源温度对积木型泡沫陶瓷接触热阻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孔密度梯度、厚度梯度和平均孔径对积木型泡沫陶瓷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积木型泡沫陶瓷的接触热阻,随着热源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接触热阻占比也随之降低,减小幅度最大可达10.2%;在沿热流方向孔密度梯度变化相同时,随着积木型泡沫陶瓷平均孔径逐渐增加,有效导热系数也随之增加;当平均孔径相同时,沿热流方向孔密度递减而厚度递增型的积木型泡沫陶瓷有效导热系数最大;与沿热流方向孔密度梯度变化影响相比,积木型泡沫陶瓷平均孔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陶瓷 导热系数 平均孔径 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喷入正丁醇-空气预混合气内的着火及反应区扩展特性研究
5
作者 张磊 赵潇楠 陈宁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基于生物柴油真实组分构建其燃烧反应机理,并与正丁醇燃烧反应机理整合,获得了一个包括218个组分和856个反应的联合燃烧反应机理,用于模拟研究两种燃料组合应用于内燃机先进燃烧方式的基本特征.利用实验数据对所得联合反应机理进行了验... 基于生物柴油真实组分构建其燃烧反应机理,并与正丁醇燃烧反应机理整合,获得了一个包括218个组分和856个反应的联合燃烧反应机理,用于模拟研究两种燃料组合应用于内燃机先进燃烧方式的基本特征.利用实验数据对所得联合反应机理进行了验证并将其与大涡模拟模型进行整合,用于模拟研究生物柴油喷入正丁醇-空气预混合气的着火及燃烧过程.基于恒定容积燃烧室的实验数据,对所得燃烧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利用改进后的燃烧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预混氧气浓度、缸内初始温度等参数对着火及反应区扩展特性的影响,并且获得了碳烟、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先进燃烧方式 正丁醇 着火及反应区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燃料储能的离网式风-光-储混合能源系统配置规划及运行策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倩鹏 陈晓文 +3 位作者 王辉 贾鹏程 岳宗宇 尧命发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9,共12页
针对风-光-储可再生综合能源系统不同储能时间尺度配置规划问题,构建了基于风-光-电池-储氢的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并进行了综合能源系统配置规划-运行策略协同的多目标优化研究.现有综合系统规划模型方面研究在考虑经济性和稳定性多目标... 针对风-光-储可再生综合能源系统不同储能时间尺度配置规划问题,构建了基于风-光-电池-储氢的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并进行了综合能源系统配置规划-运行策略协同的多目标优化研究.现有综合系统规划模型方面研究在考虑经济性和稳定性多目标优化的同时对于兼顾跨季节储能的研究较少,并存在无法兼顾和平衡经济性和稳定性以获得最优配置规划方案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入了储氢和氢内燃机发电作为储能系统的一部分,减少了电池的配置容量,同时氢内燃机在成本和技术成熟度上比燃料电池存在一定的优势,既降低了系统成本,又实现了长时储能.首先通过单目标优化,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确定系统经济性最优的条件,再通过多目标优化,基于粒子群算法以系统运行负荷缺电率最小和系统平准化度电成本最小为目标获取最优配置方案.通过模拟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建立风-光-储综合能源系统,基于当地气象数据与用电数据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证明了所得优化配置和运行策略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风电-电池-储氢综合能源系统 负荷缺电率 平准化度电成本 跨季节储能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燃烧流场重构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屹 刘冰 +3 位作者 张至斌 朱韶华 朱梦豪 秦飞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的燃烧流场重构模型,旨在从低分辨率温度场中重构得到具有复杂流场特征的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二维温度场.通过大涡模拟方法获得了4种不同构型燃烧室的湍流燃烧流场数据集,使用其中3组构型作为训练集,并...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的燃烧流场重构模型,旨在从低分辨率温度场中重构得到具有复杂流场特征的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二维温度场.通过大涡模拟方法获得了4种不同构型燃烧室的湍流燃烧流场数据集,使用其中3组构型作为训练集,并对另一个构型燃烧室温度场的重构结果进行分析,以对重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温度场重构模型可以有效从低分辨率温度场中重构得到二维高分辨率温度分布,在中心火箭后缘主要燃烧区域的温度场重构平均误差小于5%,重构精度高于双三次插值算法.本研究数据集和模型可为后续实现组合发动机燃烧状态的智能感知和调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 卷积神经网络 流场重构 湍流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灵活性对不同入口条件下微混组合喷嘴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陈登科 刘伟 +6 位作者 邱朋华 孙锐 陈孟石 赵义军 张林瑶 刘栗 邢畅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针对中/低热值合成气,基于环形射流微混组合喷嘴,在不同的绝热火焰温度和喷嘴出口空气流速下,开展了热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燃用中热值合成气时,射流火焰相互独立,随着绝热火焰温度增加,火焰结构由V型转变为M型,火焰释热率逐渐增加.燃... 针对中/低热值合成气,基于环形射流微混组合喷嘴,在不同的绝热火焰温度和喷嘴出口空气流速下,开展了热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燃用中热值合成气时,射流火焰相互独立,随着绝热火焰温度增加,火焰结构由V型转变为M型,火焰释热率逐渐增加.燃用低热值合成气时,射流火焰之间出现明显的叠加合并现象.CO生成量会随着绝热火焰温度及流速的增加而增大,但在试验工况下,均不高于15×10^(-6)(φ_(O_(2))=15%).NO排放随绝热火焰温度增加快速增多,但均不高于13×10^(-6)(φ_(O_(2))=15%),流速增加有利于降低NO排放,同时低热值合成气相较于中热值合成气有更低的NO排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微混组合喷嘴 合成气 燃烧特性 N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硒气相扩散系数实验研究
9
作者 吴小龙 罗光前 +3 位作者 邹仁杰 方灿 李显 姚洪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针对扩散管法无法有效对固体的气相扩散系数测量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气相扩散系数测量系统,研究了二氧化硒在不同气体体系、不同体系温度下的气相扩散系数.基于Stefan扩散管模型,推导出与固体物质质量变化相关的扩散系数计算公式.通过开... 针对扩散管法无法有效对固体的气相扩散系数测量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气相扩散系数测量系统,研究了二氧化硒在不同气体体系、不同体系温度下的气相扩散系数.基于Stefan扩散管模型,推导出与固体物质质量变化相关的扩散系数计算公式.通过开发的测量系统对萘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进行测量,发现与文献中测量值相近,进一步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在单工况气体氛围和混合工况气体氛围中的实验,修正了FULLER公式中的系数值,拟合得出在393~433 K范围内SeO_(2)气相扩散系数的公式.结果表明:在单工况气体氛围中,实验值和模型计算值的误差均在10%以内,且拟合后曲线的R^(2)>0.97;在混合工况下,拟合后曲线的R^(2)>0.95,验证了修正后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扩散系数 二氧化硒 气流量 Stefan扩散管法 FULLER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喷油器大角度喷雾碰撞模拟与试验研究
10
作者 李晓捷 王兆文 +3 位作者 胡谊 王亮 汪安稳 成晓北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6,共11页
为提高柴油机升功率,高功率密度(HPD)柴油机采用双喷油器.但在高温环境(1200K)下,过多的燃油量不仅增加了燃烧当量比,而且缩短了滞燃期,使燃油未充分雾化就开始着火,从而导致燃烧恶化现象.组织喷雾碰撞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油气混合、缓解... 为提高柴油机升功率,高功率密度(HPD)柴油机采用双喷油器.但在高温环境(1200K)下,过多的燃油量不仅增加了燃烧当量比,而且缩短了滞燃期,使燃油未充分雾化就开始着火,从而导致燃烧恶化现象.组织喷雾碰撞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油气混合、缓解燃烧恶化,目前碰撞喷雾相关研究中喷雾的碰撞角度较小,且主要针对喷雾雾化.为进一步提高超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的燃烧效率,本文基于可视化定容燃烧弹(CVCC)探究了双喷油器大角度碰撞喷雾(90°、120°、150°、180°)的雾化和碳烟生成特性,并利用Star-ccm+软件对喷雾碰撞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任意角度喷雾碰撞的动能损失均可以通过180°对撞喷雾的动能损失预测,并基于此提出喷雾碰撞的动能损失模型.实验表明,随碰撞角度增加,碰撞后喷雾区域湍动能增强,雾化改善,燃烧品质提升,碳烟峰值减小,碳烟氧化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碰撞 高温环境 湍动能 动能损失模型 定容燃烧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燃着火与火焰传播的判别方法研究综述
11
作者 张璇 刘海峰 尧命发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6,共9页
在新型低温燃烧模式中,大多存在自燃着火和火焰传播共存的现象,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且不明.鉴于此,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燃和火焰传播的判别方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数值模拟中的速度判定... 在新型低温燃烧模式中,大多存在自燃着火和火焰传播共存的现象,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且不明.鉴于此,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燃和火焰传播的判别方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数值模拟中的速度判定、Da数判定和CEMA判定3种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在未来,将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燃烧诊断领域,有望实现自燃着火和火焰传播的定量和定性判断,明晰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新型燃烧模式中燃烧过程的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着火 火焰传播 Da数 化学爆炸模式分析 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苯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形态及纳观结构演变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余荣浩 徐义书 +2 位作者 张凯 成晓北 权燕红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芳香烃是汽、柴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烟生成的重要前驱体.选取甲苯表征芳香烃类组分,通过热泳取样、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及图像数据提取方法探究了氨/甲苯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形态、纳观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掺氨降低了火焰... 芳香烃是汽、柴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烟生成的重要前驱体.选取甲苯表征芳香烃类组分,通过热泳取样、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及图像数据提取方法探究了氨/甲苯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形态、纳观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掺氨降低了火焰上游温度,延长了甲苯燃料裂解所需时间,延缓了碳烟的成核、生长过程,初级颗粒平均粒径减小.但同时,掺氨提高了火焰峰值温度,形成团聚颗粒所需的过程被缩短.掺氨比例达40%时,峰值平均颗粒粒径减小9.87%.此外,掺氨缩短了碳烟的微晶长度、增大了微晶曲率以及层间距,纳观结构变得更加无序,碳烟氧化的可能性增加.对比脂肪烃燃料,甲苯火焰中的峰值平均颗粒粒径最大,掺氨后降幅最低.每掺混1%氨气,甲苯火焰中峰值颗粒粒径的降幅仅为0.2%~0.3%,远低于正癸烷和正庚烷的0.6%和0.9%.芳香烃燃料形成多环芳烃(PAH)的路径更短,碳烟生成倾向更大,掺氨对于芳香烃火焰中碳烟生成的抑制作用小于脂肪烃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层流扩散火焰 碳烟 结构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LSTM模型的燃烧烟气CO_(2)浓度预测研究
13
作者 李倬毅 孟骏 +4 位作者 杨晓冬 马钢 刘少俊 郑成航 高翔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414,共9页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燃烧装置的低碳化改造是减少CO_(2)排放的重要途径.为了预估碳排放水平,指导碳捕集装置的设计,以燃烧装置运行参数、燃料参数和已有烟气参数等特征变量作为输入,提出了一种卷积-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燃烧装置的低碳化改造是减少CO_(2)排放的重要途径.为了预估碳排放水平,指导碳捕集装置的设计,以燃烧装置运行参数、燃料参数和已有烟气参数等特征变量作为输入,提出了一种卷积-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CNN-LSTM),用于烟气出口CO_(2)浓度的预测.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和极限梯度增强模型(XGBoost)相比,CNN-LSTM具有更好的准确性.CNN-LSTM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71和0.122,相比前述模型R^(2)提高了0.93%~6.23%,RMSE降低了11.59%~41.3%.进一步优化特征变量后,CNN-LSTM的R^(2)和RMSE分别提升至0.975和0.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烟气 CO_(2)浓度预测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甲醇直喷点燃发动机燃烧系统开发数值模拟
14
作者 徐一森 尧命发 +1 位作者 王浒 张智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0,共9页
基于某重型甲醇气道喷射(PFI)发动机开展缸内直喷点燃(DISI)燃烧系统开发,系统研究了进气道结构和喷油策略等对重型甲醇DISI发动机流动、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切向进气道能显著增强缸内流速,浓混合气分布区域小,燃烧持续期短,... 基于某重型甲醇气道喷射(PFI)发动机开展缸内直喷点燃(DISI)燃烧系统开发,系统研究了进气道结构和喷油策略等对重型甲醇DISI发动机流动、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切向进气道能显著增强缸内流速,浓混合气分布区域小,燃烧持续期短,指示热效率绝对值提高了0.68%(46.93%).采用早喷策略可以获得较均匀的混合气分布,指示热效率更高,但火花塞附近的局部当量比较低,点火稳定性较差.晚喷策略可以提高火花塞附近的局部当量比,提高点火稳定性,但热效率会下降,一氧化碳(CO)和未燃甲醇排放升高.提高喷射压力可改善缸内混合气分布,减少浓混合气分布区域,同时克服燃烧室中心区域当量比偏低的问题,显著提高点火稳定性和燃烧效率,此外通过增强缸内湍流强度,加快火焰传播速度和缩短燃烧持续期,在喷射压力为50 MPa条件下,指示热效率达47.46%;提高喷油压力也可降低CO和未燃甲醇排放,但氮氧化物(NO_(x))排放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缸内直喷 重型发动机 燃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管道作用下烟气跨舱室蔓延规律研究
15
作者 刘众擎 何宏舟 +2 位作者 庄煌煌 陈言桂 赖迪蒙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船舶舱室通风依赖通风系统,但通风管道极有可能成为火灾中烟气蔓延的隐蔽路径,从而造成火灾烟气的大面积扩散.本文针对船舶双舱室火灾中烟气跨舱室蔓延问题,考虑通风管道和走廊两种烟气蔓延路径,结合1/2尺度实验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火... 船舶舱室通风依赖通风系统,但通风管道极有可能成为火灾中烟气蔓延的隐蔽路径,从而造成火灾烟气的大面积扩散.本文针对船舶双舱室火灾中烟气跨舱室蔓延问题,考虑通风管道和走廊两种烟气蔓延路径,结合1/2尺度实验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火源舱室和毗邻舱室内温度和烟气流动的基本特征,重点探究了通风管道在烟气跨舱室蔓延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热浮力作用下,烟气将经通风管道更早进入毗邻舱室,流入的高温烟气主导毗邻舱室环境的同时限制走廊内烟气的流入.同时,通风管道内的烟气质量流率随两舱室间压力差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呈负指数关系.经计算,经通风管道蔓延的烟气质量流率约占实验平台流出烟气总流率的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火灾 通风管道 烟气蔓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直接空气捕集的钾基吸附剂的掺杂改性
16
作者 郑健飞 陈晓平 +1 位作者 马吉亮 梁财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4,共8页
针对再生温度过高以及制备过程复杂的问题,以微米级ZrO_(2)为载体、K_(2)CO_(3)为活性组分,研制了制备过程简易且可以实现低温下直接空气捕集的钾基吸附剂,并选取二氧化钛(TiO_(2))、氯化钾(KCl)、活性炭(AC)、锆硅酸钠(Na_(2)ZrO·... 针对再生温度过高以及制备过程复杂的问题,以微米级ZrO_(2)为载体、K_(2)CO_(3)为活性组分,研制了制备过程简易且可以实现低温下直接空气捕集的钾基吸附剂,并选取二氧化钛(TiO_(2))、氯化钾(KCl)、活性炭(AC)、锆硅酸钠(Na_(2)ZrO·(SiO_(4))_(2))、全弗烷基硅烷(C_(10)H_(4)C_(l3)F_(17)Si)作为K_(2)CO_(3)/ZrO_(2)复合吸附剂的掺杂剂进行改性.对5种改性复合吸附剂在CO_(2)直接空气捕集中的碳酸化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_(2)ZrO·(SiO_(4))_(2)、AC、TiO_(2)的掺杂对K_(2)CO_(3)/ZrO_(2)复合吸附剂的吸附量有负面作用;KCl的掺杂对吸附量的提升作用较小;而C_(10)H_(4)C_(l3)F_(17)Si的掺杂使K_(2)CO_(3)/ZrO_(2)吸附剂的吸附量提升了56%,吸附过程中碳酸化反应速率整体提高,增加了直接空气捕集的经济性.论文进一步通过微观层面阐述了掺杂剂对钾基吸附剂碳酸化反应特性的作用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剂 直接空气捕集 掺杂改性 K_(2)CO_(3)/Zr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燃级参数对中心分级燃烧室 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
17
作者 王季成 林宇震 +3 位作者 韩猛 王瑜琢 韩啸 王建臣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针对中心分级燃烧室,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了主燃级旋流数、出口轴向速度、套筒张角等主燃级结构参数和压力、温度、油气比、分级比等气动参数对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主燃级旋流数0.7头部方案的NO_(x)排放最少;随着主燃级出... 针对中心分级燃烧室,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了主燃级旋流数、出口轴向速度、套筒张角等主燃级结构参数和压力、温度、油气比、分级比等气动参数对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主燃级旋流数0.7头部方案的NO_(x)排放最少;随着主燃级出口轴向速度的增大,NO_(x)的排放减少;在20°~30°范围内,随着主燃级套筒张角变大,NO_(x)的排放增多.主、预燃级同时工作时,主燃级旋流数0.9头部方案的主燃级NO_(x)的排放最少,主燃级出口轴向速度70 m/s头部方案的NO_(x)排放最少;在20°~30°范围内,随着主燃级套筒张角变大,NO_(x)的排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分级燃烧室 主燃级参数 高温高压实验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g改性γ-Al_(2)O_(3)复合吸附剂硒吸附性能研究
18
作者 谷梦瑶 郭士豪 +3 位作者 樊昊天 刘皓 陈娟 姚洪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2,共8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及Mg/Al/Fe三元复合吸附剂,并在固定床上进行硒吸附实验.探讨400~700℃下Fe/γ-Al_(2)O_(3)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及H_(2)O浓度对两种吸附剂硒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8%H_(...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及Mg/Al/Fe三元复合吸附剂,并在固定床上进行硒吸附实验.探讨400~700℃下Fe/γ-Al_(2)O_(3)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及H_(2)O浓度对两种吸附剂硒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8%H_(2)O条件下,Fe/Al摩尔比为1∶10的吸附剂表现出最佳硒吸附性能,吸附量为10.968 mg/g,而Mg/Al/Fe吸附剂在20%H_(2)O条件下硒吸附性能最佳,吸附量为9.7606 mg/g.XPS结果显示,烟气中的SeO2与Mg/Al/Fe吸附剂表面的晶格氧结合,提高吸附剂表面的氧缺陷,从而改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 吸附性能 H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点火增强模式及其转化研究
19
作者 吴慧珉 张毅 +4 位作者 李荣杰 刘超辉 许景星 王兆文 成晓北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7,共9页
基于微波辅助点火的定容弹台架,对当量比为0.7下的甲烷-空气混合物进行了微波增强的点火试验.采用了功率诊断检测能量吸收,并以等离子体在各个方向的冲击量化评估点火核心增强效果.研究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提高,先后出现了两种表观特性... 基于微波辅助点火的定容弹台架,对当量比为0.7下的甲烷-空气混合物进行了微波增强的点火试验.采用了功率诊断检测能量吸收,并以等离子体在各个方向的冲击量化评估点火核心增强效果.研究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提高,先后出现了两种表观特性截然不同的等离子体,即辉光和炽光等离子体,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微波增强模式.随后研究了气体参数(气体压力、气体组分)对两种增强模式以及转换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较高的压力(0.4 MPa)能促进炽光等离子体的出现,并能使增强效果的负压效应失效.此外,甲烷能抑制炽光增强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其生成产物水和二氧化碳能削弱等离子体对微波能量的吸收.并且与氮气相比,氧气更能使炽光增强的功率转变临界值提前.炽光增强模式下的能量吸收与入射功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此时等离子体内电子数密度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点火 辉光增强 炽光增强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求解燃烧问题
20
作者 刘诗雨 王海鸥 +1 位作者 罗坤 樊建人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4,共10页
提出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PINNs)框架求解燃烧问题.考虑三类不同燃烧问题来评估模型性能:零维绝热恒压反应器、一维层流预混自由传播火焰和二维层流非预混三叉火焰.结果表明,在零维和一维问题中,PINN... 提出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PINNs)框架求解燃烧问题.考虑三类不同燃烧问题来评估模型性能:零维绝热恒压反应器、一维层流预混自由传播火焰和二维层流非预混三叉火焰.结果表明,在零维和一维问题中,PINNs可以实现不同燃烧工况模拟,准确预测着火延迟时间或层流火焰速度.在二维问题中,PINNs能够较好预测速度,组分质量分数、温度等变量分布、准确捕捉火焰结构.本文工作发掘了PINNs应用于实际燃烧问题的潜力,为结合物理信息约束的燃烧模型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多类燃烧场景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