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1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薯品种不同收获期块根淀粉积累规律分析
1
作者 郑永清 李开绵 +2 位作者 李伯松 马旭东 陈松笔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为解析木薯(Manihot esculenta)品种不同收获期块根中淀粉积累规律,以4个木薯栽培品种‘SC205’、‘SC8’、‘SC9’和‘SC6068’为材料,测定其种植6个月至10个月的块根鲜质量及生物量、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率,并分析内在机制... 为解析木薯(Manihot esculenta)品种不同收获期块根中淀粉积累规律,以4个木薯栽培品种‘SC205’、‘SC8’、‘SC9’和‘SC6068’为材料,测定其种植6个月至10个月的块根鲜质量及生物量、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率,并分析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木薯不同收获期的鲜薯质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直链淀粉比率在同一个品种不同收获期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木薯生育后期的直链淀粉的比例增加。高产品种‘SC205’和‘SC8’的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的含量在植后7~10个月普遍低于产量较低的‘SC6068’和‘SC9’。在植后的7~10个月,‘SC8’的PSⅡ放氧复合体的含量逐渐增加,‘SC205’的PSⅡ的放氧复合体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SC9’和‘SC6068’的PSⅡ的放氧复合体含量在植后的9~10个月逐渐降低。在木薯产量最高的10月份,‘SC205’、‘SC9’和‘SC6068’的PSⅡ的放氧复合体的含量达到最高值。‘SC205’、‘SC8’、‘SC9’和‘SC6068’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含量在10月份后呈增长的趋势,9—10月份β-淀粉酶的活性提高,11—12月份变低。‘SC6068’在9—12月份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蛋白含量相对稳定。‘SC205’、‘SC8’和‘SC9’在9—12月份APX含量处于增长的趋势。可见,不同品种间产量与淀粉组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机制与品种间叶片光合作用、抗氧化活性和根茎淀粉合成酶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产量 淀粉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椰幼苗适应低光照环境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差异变化的研究
2
作者 王鹏 怀志文 +2 位作者 刘子涵 雷鹏 耿晓晓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461-468,共8页
为了揭示水椰(Nypa fruticans)幼苗在低光照水平下的生理响应与转录组的差异变化,本研究通过遮荫试验,探究了水椰幼苗在低光照水平(CK为自然光强100%、Z1为自然光强30%、Z2为自然光强20%)下的生理变化和转录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低光... 为了揭示水椰(Nypa fruticans)幼苗在低光照水平下的生理响应与转录组的差异变化,本研究通过遮荫试验,探究了水椰幼苗在低光照水平(CK为自然光强100%、Z1为自然光强30%、Z2为自然光强20%)下的生理变化和转录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低光照水平下水椰幼苗在40 d时,ZI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CK高57.1%,Z2比CK高62.1%,ZI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CK高41.2%,Z2比CK高35.7%,ZI的丙二醛(MDA)含量比CK低42.6%,Z2比CK低32.9%,ZI的叶绿素(Chl)含量比CK低61.1%,Z2比CK低70.3%,可溶性蛋白(SP)含量稳定无显著差异,ZI的根冠比比CK低57.6%,Z2比CK低48.1%。水椰幼苗在低光照水平的情况下,在10 d左右通过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叶面积、侧根生长等方式来适应光照强度不足的环境变化。若是光照更弱,水椰会通过提高光吸收率和调节生长激素水平来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椰 遮荫试验 生理响应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退营性橡胶林林下自然恢复植被的群落特征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杜春雁 李东海 +5 位作者 祁栋灵 杨小波 王伟锋 和绍翠 刘人通 商乃演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31-42,共12页
为了给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退营性橡胶人工林的处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索不同恢复年限(0、3、7a)的橡胶林下植被群落林分结构、生长状况、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似度。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橡... 为了给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退营性橡胶人工林的处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索不同恢复年限(0、3、7a)的橡胶林下植被群落林分结构、生长状况、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似度。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橡胶人工林在3年和7年能够形成乔灌草的垂直结构;林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的生长状况良好,乔木层木本植物株数在恢复7年达到最大值。(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橡胶林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趋于复杂化,群落结构稳定,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增加;在不同的恢复年限下,橡胶林林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物种变化较大。(3)在3个不同的恢复年限下,橡胶林林下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相似度较低,草本层群落相似度较高。总体来看,自然恢复的橡胶林林下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物种多样性增加,林分结构趋于复杂化发展,群落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林下植被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橡胶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模式下木薯气孔密度及生理指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圆雷 张宏图 +7 位作者 徐子寅 李淑霞 于晓玲 赵平娟 李文彬 张秀春 于晓惠 阮孟斌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为解析木薯(Manihot esculenta)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调控机制,本研究统计分析了93个木薯栽培品种的气孔密度,比较干旱胁迫下不同木薯品种气孔密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木薯品种气孔密度及生理指标与其抗... 为解析木薯(Manihot esculenta)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调控机制,本研究统计分析了93个木薯栽培品种的气孔密度,比较干旱胁迫下不同木薯品种气孔密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木薯品种气孔密度及生理指标与其抗旱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栽培品种气孔密度的变化规律不一致,木薯气孔密度与抗旱性呈弱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2)在干旱胁迫条件下,6个木薯栽培品种(3个低气孔密度和3个高气孔密度)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下降,但在高、低气孔密度品种间没有显现出非常一致的规律。因此,干旱对木薯生长的影响较大,木薯可能通过合成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物酶来快速响应干旱胁迫,并进一步影响气孔的分化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气孔 干旱胁迫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宝蓝鹦鹉鱼生长、生理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肖佳程 赵一方 +1 位作者 石耀华 顾志峰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304-311,共8页
为了揭示养殖密度对宝蓝鹦鹉鱼(Archocentrus nigrofasciatus var.×Mikrogeophagus ramirezi)的生长和繁殖力等影响,设置了4个养殖密度组(D_1:1.16 kg·m^(-3);D_(2):2.32 kg·m^(-3);D_(3):3.48 kg·m^(-3);D_(4):4.6... 为了揭示养殖密度对宝蓝鹦鹉鱼(Archocentrus nigrofasciatus var.×Mikrogeophagus ramirezi)的生长和繁殖力等影响,设置了4个养殖密度组(D_1:1.16 kg·m^(-3);D_(2):2.32 kg·m^(-3);D_(3):3.48 kg·m^(-3);D_(4):4.62 kg·m^(-3)),比较不同组间宝蓝鹦鹉鱼生长速度、抗氧化酶活性和产卵量等差异。结果表明,当养殖密度不超过2.32 kg·m^(-3)时,宝蓝鹦鹉鱼的死亡率为(13.06±4.59)%、产卵数为(133±45.00)颗、卵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001 8±0.000 4)g、体质量为(3.73±1.22)g、末体长为(3.63±0.55)cm、特定生长率(0.005 7±0.000 6)%、平均增重率(1.47±0.12)%和孵化率(80.23±0.09)%均正常,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不高(P<0.05)。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养殖水域中的NH_(4)~+-N和NO_(2)~--N浓度峰值均随之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宝蓝鹦鹉鱼的养殖密度高于2.32 kg·m^(-3)会导致NH_(4)~+-N和NO_(2)~--N浓度峰值与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从而抑制宝蓝鹦鹉鱼的健康生长与繁殖,综合考量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与经济效益,宝蓝鹦鹉鱼最适宜的养殖密度为2.32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宝蓝鹦鹉鱼 生长 生理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沉水植物对模拟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智宇 谢珍玉 +1 位作者 黄爱优 张报轩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134-151,共18页
以海南省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水培养实验,探究温度、光照强度、植株密度等不同因子对于3种沉水植物净化罗非鱼(Oreochromi... 以海南省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水培养实验,探究温度、光照强度、植株密度等不同因子对于3种沉水植物净化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尾水效果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净化效果最优的植物用于尾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金鱼藻综合去除效率最佳,其对水体中的氨氮(NH4+_N)、磷酸盐(PO43-_P)、亚硝酸盐(NO2-_N)、硝酸盐(NO3-_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7.11%、78.92%、96.89%、75.04%;轮叶黑藻和伊乐藻在植株密度为6.4 g·L^(-1)时净水效果最佳,而金鱼藻在植株密度为4.4 g·L^(-1)及6.4 g·L^(-1)时净水效果差异不显著;在光照强度为18000 lx时,金鱼藻及伊乐藻对水体中氨氮最终去除率比6000 lx时分别降低26.54%和62.36%,而轮叶黑藻完全丧失了去除水体中氨氮的能力,说明过高的光照强度可能会对植物产生光抑制,降低水质净化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尾水处理 富营养化 伊乐藻 金鱼藻 轮叶黑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蛇皮果雌雄株差异基因的筛选和性别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敏 黄婧 +2 位作者 曹毓杰 李东栋 郑育声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蛇皮果(Salacca zalacca)为棕榈科蛇皮果属植物,是极具热带区域特色的果树种类,常见为雌雄异株。早期性别鉴定对合理配置蛇皮果苗木雌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蛇皮果早期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通过收集海南省3株雌株与3株雄株蛇皮果... 蛇皮果(Salacca zalacca)为棕榈科蛇皮果属植物,是极具热带区域特色的果树种类,常见为雌雄异株。早期性别鉴定对合理配置蛇皮果苗木雌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蛇皮果早期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通过收集海南省3株雌株与3株雄株蛇皮果,以叶片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19个在雌雄株间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同产地7株雌株和7株雄株蛇皮果的进一步鉴定,确定其中的Unigene0079610(GOLS1)基因能够在所检测的蛇皮果雌雄株中稳定的差异表达。由此,GOLS1基因可用作蛇皮果性别鉴定的分子标签。通过大规模转录组筛选,获得与蛇皮果性别相关的分子标签,并建立了GOLS1基因的快速检测体系。该研究结果可作为蛇皮果苗木性别鉴定的技术手段,并为其他园艺作物的性别鉴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皮果 雌雄株 性别鉴定 转录组学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抗性适合度代价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向荣 江定心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342-347,共6页
以室内筛选的白纹伊蚊抗性品系RR为研究对象,敏感品系SS为对照,采用种群生命表比较法,研究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产生抗性后的适合度代价变化。结果表明,净增长率(R0)、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 以室内筛选的白纹伊蚊抗性品系RR为研究对象,敏感品系SS为对照,采用种群生命表比较法,研究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产生抗性后的适合度代价变化。结果表明,净增长率(R0)、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D)在敏感品系种群中分别为41.13、11.77 d、0.32 d^(-1)、1.38 d^(-1)、2.17 d;在抗性种群中分别为26.48、14.27 d、0.23 d^(-1)、1.26 d^(-1)、3.01 d。抗性品系白纹伊蚊较敏感品系的种群加倍时间长,表明其繁殖速度减慢。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为100%,两者无显著差异;一龄幼虫发育至蛹的平均时间分别为(9.66±0.17)和(11.31±0.17)d;蛹的平均羽化时间分别为(2.15±0.04)和(2.90±0.03)d;雌蚊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0.03±1.60)和(21.83±1.12)d,均存在显著差异。抗性白纹伊蚊幼虫期和蛹期发育时间延长,成蚊寿命缩短,表明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产生抗性后存在一定适合度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四氟甲醚菊酯 抗药性 适合度代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敌保护利用对海南玉米害虫的防治效果
9
作者 杨德雁 卢辉 +4 位作者 吕宝乾 陈斌 唐继洪 张起恺 焦斌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400-405,共6页
海南鲜食玉米(Zea mays)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威胁生产安全,为研制出适用于海南玉米绿色生产的技术模式,于2019—2023年,调查了玉米害虫主要危害种群、天敌发生情况,完成了防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玉... 海南鲜食玉米(Zea mays)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威胁生产安全,为研制出适用于海南玉米绿色生产的技术模式,于2019—2023年,调查了玉米害虫主要危害种群、天敌发生情况,完成了防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均有显著危害,其种群数量占比超过40%,被害株率为25%~43%。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作为次要害虫,种群数量占比超过25%,被害株率为5%~17%。随着草地贪夜蛾的入侵,导致2020年单个玉米生育期内化学农药施用次数显著增加,从2019年的4.27~5.47次增加至7.73~8.77次,这可能对环境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天敌昆虫在玉米害虫的生物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寄生性天敌占主导地位,种群数量占比达到75.89%,赤眼蜂(Trichogramma sp.)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的寄生率分别为23.22%和7.91%。2023年,通过应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联合防治策略,草地贪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81.41%和78.77%,与化学防治效果相当。寄生蜂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联合防控模式对害虫效果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对玉米生产安全,可应用于海南鲜食玉米害虫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绿色防控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 草地贪夜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水稻产业发展瓶颈及解决路径
10
作者 张鸾娟 焦斌 +5 位作者 吕宝乾 孙强 卢辉 唐继洪 张起恺 占军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357-362,共6页
海南水稻产业作为海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拥有优质的热带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光温资源。通过分析海南水稻产业的种植面积、产量、水稻品种及品牌建设等现状,发现目前海南水稻生产中存在成本高、单产低、缺乏品牌溢价... 海南水稻产业作为海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拥有优质的热带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光温资源。通过分析海南水稻产业的种植面积、产量、水稻品种及品牌建设等现状,发现目前海南水稻生产中存在成本高、单产低、缺乏品牌溢价等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海南水稻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包括推进智能化机械化种植以降低成本、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单产、实施绿色生产模式以提高稻米品质和效益,以及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通过综合应用这些策略,旨在提高海南水稻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促进海南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海南 发展建议 绿色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潜叶蝇种类和危害程度及其天敌寄生蜂调查
11
作者 霍宝伟 袁诗薇 +6 位作者 叶福宇 杜素洁 万伟杰 郭建洋 万方浩 周洪旭 刘万学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327-333,共7页
为明确宁夏地区蔬菜上潜叶蝇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其天敌寄生蜂的种类组成,通过对宁夏地区蔬菜上的潜叶蝇及其天敌寄生蜂进行采样调查,利用形态学方法进行鉴定。2016—2019年,宁夏地区有5种潜叶蝇发生危害,包括豌豆彩潜蝇(Phytomyza hortico... 为明确宁夏地区蔬菜上潜叶蝇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其天敌寄生蜂的种类组成,通过对宁夏地区蔬菜上的潜叶蝇及其天敌寄生蜂进行采样调查,利用形态学方法进行鉴定。2016—2019年,宁夏地区有5种潜叶蝇发生危害,包括豌豆彩潜蝇(Phytomyza horticola)、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番茄斑潜蝇(L.bryoniae)和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其中,美洲斑潜蝇发生数量和寄主植物种类均最多,尤其嗜好葫芦科植物;番茄斑潜蝇仅在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上发现危害,且危害程度较低。潜叶蝇上寄生蜂的种类包括4科17属27种,从发生数量和寄生范围来看,优势种主要是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和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其中,芙新姬小蜂1129头,占总数41.81%;豌豆潜蝇姬小蜂458头,占总数16.96%。宁夏地区的潜叶蝇对作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应重点关注豆科作物上潜叶蝇的发生,并加强田间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治工作。此外,该地区的潜叶蝇寄生蜂资源丰富,需进一步加强天敌昆虫资源的保护,尤其是进一步发掘优势天敌芙新姬小蜂、豌豆潜蝇姬小蜂的防控潜力,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害虫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叶蝇 寄生蜂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评价
12
作者 钟宇晴 焦斌 +4 位作者 吕宝乾 骆焱平 卢辉 唐继洪 张起恺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236-242,共7页
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最直接且迅速有效的措施是化学喷雾,但化学喷雾的叶面喷雾药液很难均匀达到玉米心叶,从而减少了草地贪夜蛾幼虫接触到药液的概率,使得玉米苗期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效果不佳。通过虫螨腈包膜处理玉米... 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最直接且迅速有效的措施是化学喷雾,但化学喷雾的叶面喷雾药液很难均匀达到玉米心叶,从而减少了草地贪夜蛾幼虫接触到药液的概率,使得玉米苗期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效果不佳。通过虫螨腈包膜处理玉米种子,评价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势、出苗率的影响及对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的影响,评估虫螨腈种子包膜技术在防治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应用效果,为草地贪夜蛾防控提供一种新方法。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对玉米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均无显著性不良影响;饲喂1 g·L^(-1)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后7 d的玉米叶片对草地贪夜蛾致死率为96.67%,显著优于空白对照,与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差异不显著;田间试验中,1 g·L^(-1)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后14 d玉米受害株率为7.67%、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为98.33%,均显著优于氯虫苯甲酰胺处理。虫螨腈通过种子包膜处理后对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虫螨腈 种子包膜处理 氯虫苯甲酰胺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香蕉产量
13
作者 黄思豪 王丽霞 +4 位作者 刘永霞 姜成君 宋可欣 赵艳 何应对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皇帝蕉产量进行预测,明确最优预测模型及产量影响因素,为海南省澄迈县皇帝蕉的养分综合管理及产量预测等提供技术支撑。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输入变量进行筛选,然后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皇帝蕉产量进行预测,明确最优预测模型及产量影响因素,为海南省澄迈县皇帝蕉的养分综合管理及产量预测等提供技术支撑。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输入变量进行筛选,然后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和人工神经网络(ANN)4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皇帝蕉产量预测模型,利用Shapley加法解释(SHAP)法解释模型,揭示影响皇帝蕉产量的主导因素,并量化分析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NN模型预测性能最佳,R^(2)为0.98,RMSE和MAE分别为0.16和0.10kg·株^(-1),预测值基本无偏差。ANN模型在100样本数据量左右下误差已得到收敛,更小的成本也能获得优良预测效果。虽然SVM模型预测性能只是稍差于ANN模型,但其有欠拟合风险。KNN和RF模型预测性能欠佳,有过拟合问题,且在当前样本量下误差还没收敛。SHAP法对ANN模型预测结果解释是:速效钾、碱解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是影响皇帝蕉产量的主导因素,当蕉园速效钾含量大于100mg·kg^(-1),碱解氮含量大于100mg·kg^(-1),交换性钙含量大于600mg·kg^(-1),交换性镁含量大于60mg·kg^(-1)时对皇帝蕉产量起促进作用。在土壤交换性钙、镁缺乏时,增加土壤有效锰、有效锌的含量可能会缓解蕉园缺素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土壤养分 产量预测 机器学习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及对海南三亚地区玉米鳞翅目害虫的田间药效
14
作者 郭心雨 董文阳 +6 位作者 尚娇 杨恒力 陈钊 王海姗 王力奎 张华剑 史雪岩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筛选对海南玉米田的鳞翅目害虫田间防效优良的新药剂,对溴虫氟苯双酰胺、环丙氟虫胺、氰氟虫腙、四氯虫酰胺和三氟甲吡醚等5种杀虫剂进行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海南玉米田鳞翅目害虫的田间药效试... 为筛选对海南玉米田的鳞翅目害虫田间防效优良的新药剂,对溴虫氟苯双酰胺、环丙氟虫胺、氰氟虫腙、四氯虫酰胺和三氟甲吡醚等5种杀虫剂进行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海南玉米田鳞翅目害虫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毒力,LC50介于0.011~0.092μg·cm-2。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海南玉米田的鳞翅目害虫,施药后1 d,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表现出了较好的速效性,其防效为90.65%;10.5%三氟甲吡醚乳油、100 g·L^(-1)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和22%氰氟虫腙悬浮剂也具有较好的防效,分别为84.02%、76.30%和57.67%,而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的速效性相对较差。施药后3 d,100 g·L^(-1)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和10.5%三氟甲吡醚乳悬浮剂的防效均在89%以上,而22%氰氟虫腙悬浮剂的防效为74.44%。施药后7 d,5种杀虫剂仍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都在85%以上。同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还表明,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和10.5%三氟甲吡醚乳油等3个处理在施药后不同时间的防效没有显著差异,而100 g·L^(-1)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和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个处理,在施药后1 d和3 d的防效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环丙氟虫胺、氰氟虫腙、四氯虫酰胺和三氟甲吡醚在海南对玉米田的鳞翅目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效,可用于海南玉米的鳞翅目害虫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鳞翅目害虫 杀虫剂 室内毒力 田间防效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动
15
作者 王远航 黄亮华 +6 位作者 孙春阳 贾程豪 田超 高菲 徐勤增 许强 王爱民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312-326,共15页
为查明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基于群落特征指标对该海洋牧场海域的水质进行评价,于2020年6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分别对蜈支洲岛近岛及远岛海域12个站位的... 为查明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基于群落特征指标对该海洋牧场海域的水质进行评价,于2020年6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分别对蜈支洲岛近岛及远岛海域12个站位的浮游动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5个航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区共有浮游植物5门217种,以硅藻门(116种)和甲藻门(97种)为主,年平均丰度为2.53×10~6个·m^(-3);浮游动物8门187种,以节肢动物门种类最多(118种),年平均丰度为1.83×10~3个·m^(-3)。春季浮游动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较高,生态系统结构稳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差异显著但不同区域之间未见显著差异,人工鱼礁投放初见成效。此外岛北近岛区频繁的旅游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且对水环境质量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但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表明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海域水质优良,为寡污或无污类型。本研究结果将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未来建设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支洲岛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不同产地假蒟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16
作者 查晶珂 刘寿柏 +4 位作者 王雅丽 袁靖喆 梅文莉 庞真真 戴好富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290-303,共14页
研究海南不同产地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对种质资源筛选及产品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提取法从海南产假蒟茎叶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假蒟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 研究海南不同产地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对种质资源筛选及产品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提取法从海南产假蒟茎叶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假蒟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海南9个产地的挥发油样品中鉴定出96种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海南不同产地的假蒟茎叶挥发油成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9个产地假蒟样品挥发油成分可分为2类:P1(产地: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P2(产地: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P3(产地: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P4(产地: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吊罗山)和P5(产地:海南省东方市佳西村)为第一类;P6(产地: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P7(产地:海南省屯昌县坡心镇中建农场六队)、P8(产地:海南省三亚大茅国际沉香谷)和P9(产地: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为第二类。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海南9个不同产地假蒟挥发油的GC-MS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已有报道中发现同种研究对象其挥发油成分受种源差异、地域条件、提取方法以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发现与本研究分析的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新的挥发性成分,如:苍耳亭、1-乙基丁基氢过氧化物、4-甲基-2-戊醇等,这对假蒟挥发油成分的进一步的补充细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结果可知,海南9个不同产地假蒟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具有差异性,但同时也具有相似性;9个不同产地具有22个大量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此外,假蒟挥发油成分中主含芳香族、脂肪酸、生物碱、萜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其中芳香族类化学成分含量较高;脂肪酸类含量最少。经综合评价筛选,相较于其他8个产地,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P3)产地假蒟挥发油化学成分最为丰富,其种质资源更优。该研究结果在今后假蒟的种质资源筛选及产品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蒟 挥发油 GC-MS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赤点石斑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7
作者 李安 马建忠 +1 位作者 任鹏 邵鑫斌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为探讨槲皮素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槲皮素(Quercetin,QE)分别按0(FM)、0.6(QE1)、1.2(QE2)、1.8(QE3)和2.4(QE4)mmol∙kg^(-1)的浓度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赤点石斑鱼(Epin... 为探讨槲皮素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槲皮素(Quercetin,QE)分别按0(FM)、0.6(QE1)、1.2(QE2)、1.8(QE3)和2.4(QE4)mmol∙kg^(-1)的浓度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8周,通过测定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评估槲皮素对赤点石斑鱼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随着QE添加量的增加,增重率(WGR)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QE2组达到最高值。相较于FM组,饲料中添加QE可以显著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P<0.05),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适当添加QE可显著提高肝脏SOD、过氧化氢酶(CAT)和GPX等酶活性(P<0.05),并降低肝脏中MDA含量(P<0.05)。与FM组相比,各QE添加组的运算分类单位(OTU)数目呈上升趋势,QE3和QE4组显著升高(P<0.05),ACE、Chao1、Shannon呈上升趋势,Simpson呈下降趋势。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QE3和QE4组与FM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FM组相比,各QE添加组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均有显著降低(P<0.05);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的相对丰度均有显著下降(P<0.05),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的相对丰度均有显著上升(P<0.05)。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QE(1.2~2.4 mmol∙kg^(-1)),可提高赤点石斑鱼机体的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槲皮素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海域污损真核微生物群落对水动力变化的响应研究
18
作者 李建聪 陈新 +2 位作者 陈英洁 刘胤仪 唐敏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为揭示水动力变化对海洋污损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室外微宇宙实验,采用环境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实验检测到真核微生物146个属,隶属18个门。聚类分析表明动静态样品组... 为揭示水动力变化对海洋污损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室外微宇宙实验,采用环境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实验检测到真核微生物146个属,隶属18个门。聚类分析表明动静态样品组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不同。在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材料表面的真核微生物群落中优势门属呈现差异,静态组中线虫动物门为优势门,小单宫属丰度最高;动态组中,对于玻璃钢、铝合金材料,弱动力组表面微生物群落优势菌门为绿藻门,转移组为线虫动物门。强动力组3种材料表面的优势菌门均为定鞭藻门,但强动力组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此外,水动力影响群落的代谢通路并改变了真核微生物群落物种间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损真核微生物群落 水动力 高通量测序 微宇宙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十大水资源区的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敏感性
19
作者 周海燕 林积泉 +3 位作者 刘文杰 孙仲益 詹华思 章杰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43-57,共15页
以中国十大一级水资源区为核心研究区域,收集整理1960—2020年全国443个站点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集及1982—2015年逐月/逐年GIMMS-NDVI数据;以量化27个极端气候指数和表征植被生长状况。运用趋势分析、地统计分析... 以中国十大一级水资源区为核心研究区域,收集整理1960—2020年全国443个站点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集及1982—2015年逐月/逐年GIMMS-NDVI数据;以量化27个极端气候指数和表征植被生长状况。运用趋势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明晰区域间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和植被响应敏感性差异,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1982—2015年整个研究区植被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除松花江流域外,其余水资源区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黄淮海地区的增加趋势最明显;(2)极端高温指数多呈升高趋势,极端降水指数在研究区东部和中部呈上升趋势,在东北部呈下降趋势;(3)极端气温对NDVI的影响强于极端降水,不同水资源区对NDVI影响最大的极端气温指数不同,其中在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影响最大的指数为最高气温(TMAXmean),在西北诸河、黄河流域和东南诸河影响最大的指数为暖夜日数(TN90P),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影响最大的指数为最低气温(TMINmean),在西南诸河影响最大的指数为日最低温度的极高值(TNx);(4)各水资源区NDVI对极端气候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时间多为1~3个月,其中西南和东南地区植被对极端气候具有2~3个月的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区 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 NDVI 响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果实鳞片保绿和果实增重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
20
作者 姜森荣 康绍玲 +5 位作者 丁一 羊壮家 王猛 王周雯 韦双双 汤华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451-460,共10页
通过田间初筛与复筛试验,研究氯吡脲,S-诱抗素、苄氨基嘌呤、乙烯利、赤霉酸、芸苔素内酯、胺鲜酯、复硝酚钠、萘乙酸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火龙果(Pitaya)果实鳞片保绿和果实增重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火龙... 通过田间初筛与复筛试验,研究氯吡脲,S-诱抗素、苄氨基嘌呤、乙烯利、赤霉酸、芸苔素内酯、胺鲜酯、复硝酚钠、萘乙酸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火龙果(Pitaya)果实鳞片保绿和果实增重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火龙果鳞片保绿与果实增重。促进鳞片保绿效果最好的处理依次为,授粉后第13天与第23天喷施氯吡脲50倍、200倍、100倍稀释液,鳞片绿色占比为74.84%、74.26%与72.41%,上升比例为对照组的0.55、0.53与0.5倍;促进果实增重效果最好的处理依次为,授粉后第13天喷施赤霉酸500倍稀释液,授粉后第13天与第23天喷施赤霉酸500倍、2000倍稀释液,果实质量分别为411.32、498.32、484.17 g,增重为对照组的0.39、0.32、0.31倍;考虑到实际生产中人工成本问题,仅对火龙果进行1次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于火龙果授粉后第13天喷施赤霉酸500倍稀释液效果最好,喷施后鳞片绿色占比为70.2%,较对照组显著上升了15.8%,果实平均质量为411.3 g,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116.2 g,满足大田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 鳞片颜色 果实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