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226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研究进展、战略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友绍 韩广轩 +2 位作者 盛彦清 程皓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公顷,中国现有594万公顷。随着全球滨海地区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消失严重,亟需加强系统的、全面的保护措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尤其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新成果。这些成果对海岸带生态恢复与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最后,面对全球变化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的建议和推进措施,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修复 环境优化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洋学报》征稿简则
2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热带海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海洋学综合学术刊物,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也是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之一。
关键词 热带海洋学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洋学报》征稿简则
3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热带海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海洋学综合学术刊物,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也是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之一。
关键词 热带海洋学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里兰卡沿海城市综合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建设与研究展望
4
作者 赵明辉 SENANAYAKA Dasun +10 位作者 程锦辉 周勇 曹令敏 赵磊 罗耀 张镇秋 潘刚 THALDENA Nilmini 张佳政 张亚运 徐敏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共10页
斯里兰卡是海岛型国家,是印度洋航线关键节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斯里兰卡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其地形起伏剧烈,地质灾害频发,且抵御能力脆弱,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的问... 斯里兰卡是海岛型国家,是印度洋航线关键节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斯里兰卡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其地形起伏剧烈,地质灾害频发,且抵御能力脆弱,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沿海城市构建综合地质灾害监测平台的紧迫性,并且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建设3个阶段的布设情况,证明监测平台具有可行性。提出了斯里兰卡地块的构造演化机制和沿海城市浅层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科学问题。利用采集到的最新地震数据,聚焦斯里兰卡沿海地区地质构造与速度结构研究,结合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制定当地的地质结构稳定性评估标准,为区域地质灾害和风险防范提供直接科学证据。利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定年等多学科交叉手段,建立更为全面的地质构造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监测平台 构造演化 浅层结构稳定性 斯里兰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典型岸礁礁石表生藻席群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5
作者 胡思敏 周天成 +4 位作者 张琛 贾男 刘胜 李涛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5,共11页
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是珊瑚礁区普遍存在的底质类型,在初级生产、营养供应、沉积物富集及珊瑚礁底质演变等关键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解礁石表生藻席的群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于2022年1月、4月、7月、10月在... 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是珊瑚礁区普遍存在的底质类型,在初级生产、营养供应、沉积物富集及珊瑚礁底质演变等关键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解礁石表生藻席的群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于2022年1月、4月、7月、10月在三亚典型岸礁区设置了调查断面(1m、3m、6m),通过水肺潜水方法调查了礁石表生藻席的分布范围及对不同基底的选择性,同时采集了不同底质类型(分枝状、团块状、坪状珊瑚礁石)中珊瑚碎片上的藻席样品,分析了藻席的群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差异。结果显示,礁石表生藻席分布具有显著空间差异但无明显的季节差异,覆盖率在1m和6m水深处较高,平均为66.96%,与活珊瑚覆盖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礁石表生藻席偏爱孔隙度高的硬质基底表面,在坪状珊瑚礁石上具有最高的覆盖度(~98%),但团块状珊瑚礁石上的藻席具有最高的藻体高度[(11.16±0.68)mm]、密度[(118.51±33.64)g·m^(-3)]和有机质含量[(102.49±32.94)g C·m^(-2)],可能与团块状珊瑚礁石具有较高的表面孔隙度有关。藻席的表观特征与生物量均有水深和季节的差异,3m水深处最高,1m最低,在时间上则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说明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藻席特征变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礁石表生藻席均为>5mm的多沉积物型藻席(long sediment-laden algal turfs,LSATs),这种类型的藻席不利于珊瑚幼体附着和植食性鱼类摄食。藻席表观特征与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底质和时空差异,藻席中丰富的有机质可为众多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食物,可能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石表生藻席 覆盖率 表观特征 时空差异 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及其储碳潜力研究进展
6
作者 徐维海 钟秋燕 +1 位作者 颜文 黎刚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碳元素在海洋中以多种形式参与全球碳循环,其中海洋沉积物埋藏的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边缘海作为全球海洋物理能量和生产力较高的过渡区,储存了全球海洋80%以上的有机碳。中国边缘海总... 碳元素在海洋中以多种形式参与全球碳循环,其中海洋沉积物埋藏的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边缘海作为全球海洋物理能量和生产力较高的过渡区,储存了全球海洋80%以上的有机碳。中国边缘海总面积约470×104km2,具有显著的储碳能力和前景,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海洋储碳相关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中国边缘海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整体上呈现出从渤海向南海逐渐增加的趋势,且沿岸海域和河流入海口周围含量显著高于远海。同时分析了有机碳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及其储碳潜力,并对未来可能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国内边缘海储碳和碳循环方面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海 有机碳 河流 洋流 储碳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海洋科学数据安全治理框架研究
7
作者 王漪 何隆 +3 位作者 符昱 姜晓轶 蒋冰 王蕾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4,共7页
文章梳理了数据安全治理的基本理念,总结了当前我国海洋科学数据安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指出海洋科学数据安全的基本特征,提炼出数据生命周期下的安全过程域及各过程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以海洋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为核心,从治理目标、... 文章梳理了数据安全治理的基本理念,总结了当前我国海洋科学数据安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指出海洋科学数据安全的基本特征,提炼出数据生命周期下的安全过程域及各过程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以海洋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为核心,从治理目标、安全能力维度和治理体系3个层面构建了海洋科学数据安全治理框架,并提出具体安全策略,为提升我国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安全治理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数据 数据安全治理 数据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怀中国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地貌学科的创始者——陈吉余院士:感谢先生,学习先生
8
作者 李春初 戴志军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210,共2页
陈吉余院士逝世转瞬八年,人不在,音依旧。谆谆教诲亦如昨日,言犹在耳。他是沿着水的轨迹而来,最终消逝于东海之滨。他没有带走一滴净水和一足之滩,却留下虽至耄耋仍操劳于破解国家河口海岸重大需求的执念;他留下了“干净水源何处寻,长... 陈吉余院士逝世转瞬八年,人不在,音依旧。谆谆教诲亦如昨日,言犹在耳。他是沿着水的轨迹而来,最终消逝于东海之滨。他没有带走一滴净水和一足之滩,却留下虽至耄耋仍操劳于破解国家河口海岸重大需求的执念;他留下了“干净水源何处寻,长江河口江中求”、“富饶土地哪儿有,海岸滩涂随处见”……的宏伟诗篇;青草沙水库、浦东机场东移、杭州湾北岸乍浦港……都在无声地讴歌先生的真知灼见。在学科构建上,更是以一己之力,系统地将动力、沉积与地貌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士 河口海岸 长江河口 青草沙水库 动力 陈吉余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水工程勘察挑战与案例分析
9
作者 冯湘子 李昱霏 +1 位作者 王微微 王大伟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0,共11页
在海洋石油工程向深水迈进过程中,海洋工程勘察从业者关注到具有潜在威胁的地质现象,发现了若干与浅水区域具有明显差异的独特地质灾害,对钻井平台就位、导管架平台和浮式平台设计、海底管缆路由优选,均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基于多个深... 在海洋石油工程向深水迈进过程中,海洋工程勘察从业者关注到具有潜在威胁的地质现象,发现了若干与浅水区域具有明显差异的独特地质灾害,对钻井平台就位、导管架平台和浮式平台设计、海底管缆路由优选,均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基于多个深水海洋工程勘察案例,通过对工程物探调查、工程地质调查及海洋环境调查数据分析,阐述深水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对海洋工程影响,优化海洋工程设计方案。研究表明,深水区广泛发育沙波、陡坎、硬质海底、断层、海底峡谷、块体搬运沉积体(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s)等地貌和灾害类型,采用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等近底潜载调查方式,可以获取厘米级分辨率的调查成果,结合船载调查数据和土工试验数据,能够进行斜坡稳定性分析与海底浅地层划分,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海底地形地貌 浅层地质灾害 油气田开发 海底管道路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鹂无齿鲹的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10
作者 施钢 黄晓晴 +2 位作者 曾珍 孙琛琛 潘传豪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3,共9页
2017年至2023年对黄鹂无齿鲹野生群体进行驯养、催熟,并对其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成熟产卵的受精卵为透明、球形浮性卵,卵黄囊有油球1个,卵径(0.85±0.04)mm,油球径(0.23±0.02)mm,每克卵量(3197±210)粒,受精... 2017年至2023年对黄鹂无齿鲹野生群体进行驯养、催熟,并对其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成熟产卵的受精卵为透明、球形浮性卵,卵黄囊有油球1个,卵径(0.85±0.04)mm,油球径(0.23±0.02)mm,每克卵量(3197±210)粒,受精卵在水温(28±0.5)℃、盐度30‰、pH 8.0~8.2、溶解氧6.05~7.13mg·L^(-1)的海水中,胚胎历时17h17min完成胚胎发育,其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6个阶段。孵化的生态学总积温为483.84℃·h,初孵仔鱼全长(2.01±0.14)mm,受精卵孵化率为94.95%;在水温(29.5±2.0)℃、盐度26‰~32‰、pH7.8~9.0、溶解氧4.90~7.50mg·L^(-1)的海水中,完成了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期、幼鱼期共4个阶段培育,从初孵仔鱼期至前期仔鱼期成活率为91.49%,出膜后14日龄进入稚鱼期,出膜后26日龄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出膜后45日龄幼鱼体色和形态已与成鱼基本一致,全长(51.05±4.81)mm。本研究完成了黄鹂无齿鲹的苗种培育,总育苗成活率32.62%,并可进行全人工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鹂无齿鲹 驯养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Beach-NH的大糙率礁面波浪运动数值模拟
11
作者 姚宇 刘小娜 +1 位作者 周宝宝 周婷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共8页
采用波浪相位解析的非静压模型(XBeach non-hydrostatic, XBeach-NH)添加了基于Morison方程的拖曳力项,对大糙率礁面的波浪的运动特征及礁面拖曳力系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分析,通过对光滑礁面和粗糙礁面上不同位置自由液面时间序列以及... 采用波浪相位解析的非静压模型(XBeach non-hydrostatic, XBeach-NH)添加了基于Morison方程的拖曳力项,对大糙率礁面的波浪的运动特征及礁面拖曳力系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分析,通过对光滑礁面和粗糙礁面上不同位置自由液面时间序列以及波高和平均水位沿礁分布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文章应用校核好的数值模型对比分析光滑礁面和粗糙礁面时礁缘附近及礁坪上自由液面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利用XBeach-NH模型模拟的结果校核出所有粗糙礁面实验工况最优拖曳力系数值。结果表明, XBeach-NH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波浪的沿礁运动过程,在其基础上加入基于Morison方程的拖曳力项能够合理地模拟粗糙礁面阻力特性。糙率单元的存在导致波浪受到更大的底部摩阻的损耗,粗糙礁面较于光滑礁面的沿礁的波高增水显著减小。波浪传播过程出现高阶谐波和自由波,光滑礁面和粗糙礁面均会出现二次甚至更高次谐波,礁面糙率单元的存在会明显减小二次谐波的量级。在粗糙礁面,糙率单元对波能的产生有明显耗散现象。小水深且波高较小时拖曳力系数较大,这与浅水时水流阻力增大有关,大周期(长波)时拖曳力系数较大,而波高较大(波浪的非线性较强)时拖曳力系数的变化取决于礁坪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面糙率 XBeach-NH模型 波浪传播变形 珊瑚礁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法与卫星海表信息重构西北太平洋涡旋三维结构
12
作者 李林 王喜冬 +4 位作者 何子康 陈志强 曹源 刘科峰 陈建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49,共11页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海表信息和海洋历史温盐剖面数据,基于变分法重构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三维动态温度场。与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温度观测剖面相比,重构温度场能够较为合理地再现海水温度的垂向变化特征,...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海表信息和海洋历史温盐剖面数据,基于变分法重构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三维动态温度场。与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温度观测剖面相比,重构温度场能够较为合理地再现海水温度的垂向变化特征,尤其是在温跃层区域,重构结果与实际观测温度廓线能够较好地吻合。文章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中尺度涡旋个例,利用重构温度场分析了其从生成到衰退的整个演变过程,展示了涡旋引起的温度异常在垂直和水平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涡旋成熟阶段,温度异常的强度和深度扩展达到最大值,表现出涡旋对海洋温跃层的显著影响。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温度异常分布,研究揭示了冷暖核心与异常区的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卫星观测海表数据重构中尺度涡旋的水下温度结构和动态演变特征,将为理解中尺度涡旋在海洋物质和热量输运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法 卫星海表信息 中尺度涡 三维温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态礁体群对非平整岛礁孤立波水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13
作者 王超 屈科 +2 位作者 王旭 高榕泽 王傲宇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珊瑚礁特殊的地貌结构会导致大部分的入射波浪在其礁缘处破碎,从而有效降低礁坪上的波浪强度,起到保护海岸区域的作用。然而,岛礁上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例如吹填珊瑚砂和岸防建设等,不但对岛礁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并且对岛礁复... 珊瑚礁特殊的地貌结构会导致大部分的入射波浪在其礁缘处破碎,从而有效降低礁坪上的波浪强度,起到保护海岸区域的作用。然而,岛礁上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例如吹填珊瑚砂和岸防建设等,不但对岛礁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并且对岛礁复杂波浪演变特性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岛礁建设面临促进岛礁生态修复和改善岛礁防浪抗浪特性的双重需要。文章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人工生态礁体群存在时岛礁孤立波水动力的演变特性,并且分析了波高、水深、礁体开孔直径等因素对孤立波水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生态礁体群的存在会对岛礁孤立波的传播演变特性产生显著影响。入射波浪与人工生态礁体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礁体的存在会降低入射波浪的反射强度。除此之外,人工礁体内部复杂的涡流场会消耗更多的入射波能量,导致入射波浪在礁坪上的透射系数降低,更好地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态礁体群 珊瑚礁 非平整岛礁 孤立波 水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序的春季南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志希 唐汇娟 +2 位作者 柯志新 刘甲星 周伟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5,共13页
利用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22年5月南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根据环境因子聚类分析,调查海域可分为近岸区域和远岸区域。通过形态... 利用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22年5月南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根据环境因子聚类分析,调查海域可分为近岸区域和远岸区域。通过形态学方法鉴定浮游植物5门8纲27目39科52属10^(5)种,高通量测序鉴定出6门32纲97目155科272属543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甲藻门(Dinophyta)为优势类群,分别平均占形态学鉴定结果的74.54%和24.78%以及高通量测序结果的17.52%和67.84%。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为0.11×10^(5)~6.85×10^(5)cells·L^(-1),与叶绿素a浓度分布显著相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低于高通量测序方法。两种方法得到优势种均为7种,其中形态学鉴定结果中绝对优势种为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高通量测序鉴定结果中绝对优势种为球形异帽藻(Heterocapsa rotundat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影响南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盐度和溶解态无机磷。利用形态学鉴定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澳岛周边海域表层海水营养盐分布及富营养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皓晨 柯志新 +1 位作者 周志希 周伟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7,共12页
文章利用2022年在汕头南澳岛周边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南澳岛周边海域营养盐浓度总体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营养盐浓度显著... 文章利用2022年在汕头南澳岛周边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南澳岛周边海域营养盐浓度总体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夏季,南澳岛周边海域呈现高叶绿素低营养盐的特征,可能是该季节浮游植物对营养盐较强的生物吸收作用所导致;南澳岛青澳湾附近海域的营养盐出现高值,可能源于附近海水浴场的生活污水排放。而在其他季节,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榕江口附近,说明陆源径流的排放是造成高DIN浓度的主要因素;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的最高值主要出现在柘林湾的网箱养殖区,说明网箱养殖是造成DIP高值的主要因素。尽管秋季在外海站位出现相对氮限制,但整体来看,该海域营养盐结构基本平衡,未出现营养盐绝对限制的情况。用富营养化指数(eutrophication index,EI)、营养质量指数(nutrient quality index,NQI)和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 index,TRIX)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估显示,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区域在夏季出现在青澳湾附近,其他季节则出现在柘林湾湾口和榕江河口附近,需要重视夏季旅游热点区域生活污水对近岸海水的影响。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指数与DIN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显著负相关,反映陆源径流是该海域富营养化主要诱因。EI严重低估了夏季低营养盐高叶绿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TRIX指数有效指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时空差异,更适合此类“低营养盐高叶绿素”的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岛 水质评估 营养盐 富营养化 营养状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海岸带人工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土壤碳汇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雪 赵鑫 +2 位作者 辜伟芳 朱科桦 葛振鸣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1,共10页
滨海湿地修复是提升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红树林引种造林工程,然而,人工种植红树林后湿地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乐清湾人工种植红树林(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对象,研究... 滨海湿地修复是提升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红树林引种造林工程,然而,人工种植红树林后湿地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乐清湾人工种植红树林(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单位面积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并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和淤泥质光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林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最高,且红树林和盐沼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高于光滩。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幼林红树林,但由于互花米草盐沼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幼林红树林,因此,幼林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略高于互花米草盐沼。不同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都呈现随土壤深度先升高后下降的分布特征,一般在20~50cm深度最高。采样区域和生境类型差异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影响显著,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孔隙水溶解氧、土壤总氮、土壤pH和孔隙水盐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浙江省红树林北移后的固碳潜力以及湿地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红树林 外来植物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来源潜在降解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的细菌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沁愉 吕丽娜 +2 位作者 李洁 琚慧敏 苏宏飞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2-ethylhexyl-4-methoxycinnamic acid, EHMC)是国内防晒产品中最常见的有机紫外吸收剂成分,随人类活动汇入海洋并在珊瑚组织内积累,加速珊瑚白化。微生物降解法是去除珊瑚EHMC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目前珊瑚的EHM... 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2-ethylhexyl-4-methoxycinnamic acid, EHMC)是国内防晒产品中最常见的有机紫外吸收剂成分,随人类活动汇入海洋并在珊瑚组织内积累,加速珊瑚白化。微生物降解法是去除珊瑚EHMC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目前珊瑚的EHMC降解细菌资源及EHMC对珊瑚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仍知之甚少。本文选择三亚鹿回头近岸海域珊瑚为研究对象,开展EHMC降解菌多样性研究。首先,以EHMC为唯一碳源对珊瑚组织样品进行多次富集,获得EHMC的耐受菌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富集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同时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和功能验证,筛选出潜在的EHMC降解菌株。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EHMC胁迫下,滨珊瑚(Poriteslutea)、角蜂巢珊瑚(Favositessp.)和鹿角珊瑚(Acropora sp.)三个样品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下降。从属水平上看,壤霉菌属(Agromyces)、副球菌属(Paracoccus)、Pelagibaca属和赤杆菌属(Erythrobacter)等细菌在原始珊瑚中占比极低,经EHMC多次富集后成为优势菌属。通过纯化培养,EHMC富集样品共分离出60株可培养细菌。16S r RNA基因鉴定结果显示,60株细菌分别归属于3个门、3个纲、6个目、8个科、13个属和17个种。可培细菌的优势菌属主要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次是红球菌属(Rhodococcus),副球菌属,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尖球菌属(Acuticoccus)。经对单个纯培养菌株的活性筛选,最终筛选出8株潜在EHMC降解菌株,分别归属于芽孢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副球菌属、尖球菌属、Phycicoccus属、红球菌属和分枝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前人研究表明,红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副球菌属等细菌与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相关。本研究分析了EHMC污染对珊瑚细菌群落的影响,并分离出潜在的EHMC降解细菌,为珊瑚抵御有机紫外吸收剂污染提供有用信息,也为后续构建珊瑚益生微生物组减轻珊瑚礁有机污染积累了宝贵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 菌群多样性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新世早期块体搬运复合体运动标志识别与分析——以琼东南盆地东北陆坡为例
18
作者 琚泽龙 詹文欢 +9 位作者 郭建 吴晓川 李健 姚衍桃 冯英辞 孙杰 王玭 易虎 黄嘉宪 熊鑫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24,共17页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琼东南盆地东北部陆坡发现了4期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asstransport complexes,MTCs):MTC1、MTC2、MTC3和MTC4。其中,MTC1、MTC2和MTC4发育规模较小,内部挤压程度低,平均厚...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琼东南盆地东北部陆坡发现了4期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asstransport complexes,MTCs):MTC1、MTC2、MTC3和MTC4。其中,MTC1、MTC2和MTC4发育规模较小,内部挤压程度低,平均厚度130~150m;MTC3发育规模最大,内部变形最为剧烈,平均厚度200m。通过识别和分析MTC3内部和外部的运动学标志,确定了其向西南方向搬运,并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初始边坡失稳阶段、滑移阶段和流体转换阶段。根据本次识别的MTCs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结合研究区的构造与气候演化背景,认为该多期次MTCs的发育受地层坡度、海平面波动和高沉积速率的共同影响,而红河断裂带持续走滑运动是其发育的主导控制因素。具体而言,中新世晚期(10.5Ma)以后海平面的快速降低和上升,改变了沉积物强度和地层压力参数,促进了MTCs的发育;5.5Ma以来琼东南盆地的快速沉降导致可容纳空间增大、物源进积以及坡度加大等,为多期次MTCs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红河断裂带持续走滑运动引发的断层活动则是触发该区域多期次MTCs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块体搬运复合体 地震反射特征 运动标志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背散射数据的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特征研究
19
作者 熊鑫 冯英辞 +4 位作者 杨仁辉 孙杰 李健 詹文欢 吕开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XBT)温度剖面图的比较结果显示声学图像可对150m以上水体结构精细成像。声学数据探测到3组内孤立波(ISW1、ISW2、ISW3)。内孤立波最大振幅−20~30m,半波宽−160~380m。ISW1-3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分别为1.0、1.2和1.5m·s^(−1)。内孤立波的波形特征和传播速度的观测参数更符合简化两层KdV(Korteweg-de Vries)模型的结果。ISW1具有复杂的波形特征,而ISW3受到陆坡地形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波形结构,表明这两组内孤立波发生强烈的耗散。高分辨率声学和物理海洋联合同步观测,可有效弥补单一手段的不足,提高人们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的复杂的传播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声学背散射数据 南海北部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典型硅藻颗粒吸附态氧脂素的动态分析及藻华监测应用初探
20
作者 杨洋 吴正超 +2 位作者 程远月 吴梅林 李芊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7,共9页
硅藻氧脂素作为信息化学物质,广泛介导近海硅藻水华中的生物相互作用,可能在藻华生消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潜在影响生源要素循环。氧脂素在水体中有三种赋存形态,其中藻际环境中的颗粒吸附态浓度可达微摩尔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潜力... 硅藻氧脂素作为信息化学物质,广泛介导近海硅藻水华中的生物相互作用,可能在藻华生消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潜在影响生源要素循环。氧脂素在水体中有三种赋存形态,其中藻际环境中的颗粒吸附态浓度可达微摩尔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潜力。本文选取多不饱和醛(polyunsaturated aldehydes,PUAs)这一类重要的氧脂素分子,优化并发展了一种用于快速定量硅藻生长过程中颗粒吸附态PUAs的方法。首先,该方法通过沉降和离心对不同硅藻颗粒物进行定容,模拟沉降和压实过程,确定了颗粒物体积的上下限差异为12%~49%。接着,优化采用5%硫酸溶解的2,4-二硝基苯肼衍生化颗粒吸附态PUAs,替代中性缓冲液,避免诱导新生PUAs。然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实现PUAs样品在5min内快速基线分离,结合串联质谱的多重反应监测模式,确保高效准确的PUAs定量。我们利用该方法对三株典型赤潮硅藻的实验室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了监测,初步探讨了颗粒吸附态及相关形态PUAs在硅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三株硅藻的颗粒吸附态PUAs浓度均达到微摩尔级,浓度范围为0.4~69μmol·L^(−1)。在生长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的颗粒吸附态PUAs与颗粒态PUAs变化趋势相对一致,指数期浓度较低,稳定期显著升高;而圆海链藻的颗粒吸附态PUAs在稳定期则低于指数期。此外,颗粒吸附态PUAs的组成也有所不同,中肋骨条藻在指数期以辛二烯醛为主。本次硅藻生长过程实验为硅藻水华期间氧脂素的原位监测应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水华 氧脂素 多不饱和醛 藻际环境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