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885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适地适树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任海 陆宏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主要包括退化生境的治理和生物群落的修复,这类似于林业中的适地适树原则。在造林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实践中,如果未充分考虑适地适树,往往导致造林存活率低、功能低下,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要做到适地适树,必须考虑...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主要包括退化生境的治理和生物群落的修复,这类似于林业中的适地适树原则。在造林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实践中,如果未充分考虑适地适树,往往导致造林存活率低、功能低下,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要做到适地适树,必须考虑到适树是一个系统恢复中的树种选择问题,除了考虑用乡土种等宏观原则外,还要考虑树种的遗传多样性、树种所在演替阶段、植物功能群和植物功能性状等多个不同尺度的问题。而适地则要同时考虑用途和退化等级问题,其中,一是根据造林用途分为造林荒地、商品林地、需要改造的人工林林地、园林用地等;二是按照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分为极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土地。气候变化下适地适树的关键要点亦会有所不同,气候变化前的生态恢复强调的是恢复生态系统历史上的状态,而气候变化下的生态恢复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即适应性生境的营造和更耐受气候变化物种选育的双向奔赴。基于适地适树理念构建的植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并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最终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造林 工具种 生境修复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征稿简则
2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本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报告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伤害、排胶和割胶频率对橡胶树橡胶生物合成的影响
3
作者 杨署光 晁金泉 +5 位作者 李言 吴绍华 张世鑫 邓小敏 史敏晶 田维敏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2-380,共9页
为了弄清机械伤害、排胶和割胶频率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的影响,该研究以成龄未开割树为试材,以13C-MVA为底物,测定胶乳的体外橡胶生物合成效率,用q PCR技术分析5个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环节基因Hb COI1、Hb JAZ1、Hb MYC1、Hb MYC2、Hb MYC... 为了弄清机械伤害、排胶和割胶频率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的影响,该研究以成龄未开割树为试材,以13C-MVA为底物,测定胶乳的体外橡胶生物合成效率,用q PCR技术分析5个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环节基因Hb COI1、Hb JAZ1、Hb MYC1、Hb MYC2、Hb MYC3和5个橡胶生物合成关键蛋白基因Hb HMGR1、Hb SRPP1、Hb REF1、Hb HRT1、Hb HRT2在乳管细胞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割胶促进橡胶生物合成主要是排胶作用引起的,排胶对橡胶生物合成效率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延长2次割胶之间的胶乳再生时间有利于橡胶生物合成。这对阐明乳管细胞天然橡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和确定合适的割胶制度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割胶 排胶 橡胶生物合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杉木家系在广东的多地点生长变异和筛选
4
作者 王润辉 韦如萍 +3 位作者 晏姝 黄荣 郑仁华 郑会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0,共8页
为协同推进我国南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高世代育种进程,以广东和福建杉木遗传改良协作组联合开展的区域测定林为对象,对引种的福建杉木家系(三代家系)在广东多地8 a生时的生长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和筛选。结果表明,福建杉木三... 为协同推进我国南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高世代育种进程,以广东和福建杉木遗传改良协作组联合开展的区域测定林为对象,对引种的福建杉木家系(三代家系)在广东多地8 a生时的生长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和筛选。结果表明,福建杉木三代家系在广东也表现出较好的适生性,8 a生时的整体生长水平与广东杉木二代种子园良种持平,但不同家系的生长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达显著至极显著差异水平;且多地家系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遗传力均处中等偏上水平,分别达0.415、0.338和0.308;同时各生长性状间呈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这为选育出超广东杉木二代种子园良种的家系提供了可能。经综合评价,有13个杉木家系生长表现优于广东杉木二代种子园良种,其中有5个为速生稳定型,8个为速生变化型。速生稳定型家系F3、F13、F21、F28单株材积增益均超过了10%(11.48%19.32%),表现优异,可在广东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遗传改良 引种 速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茗科1号’茶鲜叶转录和代谢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5
作者 陈林 项丽慧 +2 位作者 宋振硕 陈键 张应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为挖掘乌龙茶品种鲜叶的特征特性,以绿茶品种‘福鼎大毫茶’一芽二叶或三叶为对照(CK),分析比较了高香优质乌龙茶品种‘茗科1号’一芽二叶或三叶(TM)与中小开面二至四叶(MM)在转录和代谢水平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特性和采摘标... 为挖掘乌龙茶品种鲜叶的特征特性,以绿茶品种‘福鼎大毫茶’一芽二叶或三叶为对照(CK),分析比较了高香优质乌龙茶品种‘茗科1号’一芽二叶或三叶(TM)与中小开面二至四叶(MM)在转录和代谢水平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特性和采摘标准为影响茶鲜叶转录和代谢轮廓的重要因素,其中CK、TM和MM的转录与代谢轮廓相互间均有良好的模式区分。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的富集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M vs CK与MM vs TM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方面存在不同的GO功能富集模式,且前者拥有较多的生物过程和较少的细胞组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苯丙素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分别是TM vsCK、MM vs TM在2种组学分析中的前20条共有KEGG富集代谢通路。TM vs CK中L-苯丙氨酸、反式肉桂酸和4-胍基丁酸丰度的显著降低,以及MM vs TM中胆碱丰度的显著提高和L-苯丙氨酸、L-色氨酸、L-高丝氨酸丰度的显著降低均与相应共富集代谢通路中多个基因的显著上调或下调表达密切相关。此外,MM vs TM中脱落酸丰度的显著提高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通路中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和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的显著上调表达高度相关。这可为阐明‘茗科1号’茶鲜叶生物学特征及其多茶类兼制特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鲜叶 转录组 代谢组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种质基腐病抗性鉴定和分析
6
作者 刘也楠 黄立飞 +1 位作者 何贤彪 刘伟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为探索甘薯基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筛选抗病种质,该研究对经过1~3 a试验筛选的81份甘薯(Ipomoea batatas)抗性或其他性状优良的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并分析甘薯不同生育时期的病情变化,以及不同抗性等级对鲜薯产量损失率的影响。... 为探索甘薯基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筛选抗病种质,该研究对经过1~3 a试验筛选的81份甘薯(Ipomoea batatas)抗性或其他性状优良的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并分析甘薯不同生育时期的病情变化,以及不同抗性等级对鲜薯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1份种质中,表现为高抗和抗的种质分别有24和11份。生长期从90到120 d的病情变化明显,尤其是感病种质的4级病级比例迅速提高。鲜薯产量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781^(**)),每下降1个抗性等级,鲜薯平均产量损失率将增加19.35%。生长期120 d时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25^(**)),除病情指数外,发病率也可作为甘薯基腐病抗性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基腐病 种质 抗性 发病率 病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茶树新品系‘春绿’代谢物分析
7
作者 钟秋生 单睿阳 +3 位作者 林郑和 黄婷 李鑫磊 陈常颂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为探明茶树新品系‘春绿’叶片代谢物的成分,利用LC-MS和GC-MS分析‘春绿’和对照种(母本‘福云6号’)代谢物组成。结果表明,利用GC-MS鉴定出50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VIP>1.0),主要包含糖类、氨基酸类等,其中9个上调,41个下调,绿原酸... 为探明茶树新品系‘春绿’叶片代谢物的成分,利用LC-MS和GC-MS分析‘春绿’和对照种(母本‘福云6号’)代谢物组成。结果表明,利用GC-MS鉴定出50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VIP>1.0),主要包含糖类、氨基酸类等,其中9个上调,41个下调,绿原酸含量差异最大;而LC-MS鉴定出297个显著差异代谢物质(VIP>1.0),176个上调,121个下调,主要集中在多酚类、醇酸类、糖类等,其中咖啡碱差异最大。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途径等。OPLS-DA的可变贡献分析表明,大多数潜在生物标志物与能量代谢和品质相关,亚麻油酸、油酸、叶绿醇、羟基哌扣立酸、核糖醇、木糖与能量代谢相关,绿原酸、色氨酸、咖啡碱、茶碱等与品质密切相关。这些代谢物质和代谢通路分析为‘春绿’品质形成和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新品系 代谢物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砧木对山鸡椒嫁接植株生长和精油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高暝 陈益存 +2 位作者 赵耘霄 吴善群 汪阳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9-295,共7页
为综合评价砧木对山鸡椒(Litsea cubeba)嫁接植株生长和精油品质的影响,以良种‘香玲珑1号’为接穗,研究嫁接季节、砧木类型和规格对嫁接植株存活、生长和果实性状及果实精油和柠檬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规格的砧木在不同季节的嫁... 为综合评价砧木对山鸡椒(Litsea cubeba)嫁接植株生长和精油品质的影响,以良种‘香玲珑1号’为接穗,研究嫁接季节、砧木类型和规格对嫁接植株存活、生长和果实性状及果实精油和柠檬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规格的砧木在不同季节的嫁接成活率为26.39%87.22%,秋季高于冬季。砧木地径为1.3 cm时嫁接成活率高于1.0和0.8 cm,LC24砧木的植株成活率高于LMCH和LCHS砧木。砧木类型对植株生长势影响显著,LC24砧木的植株胸径、结果枝长度、结果枝粗度和结果枝数量均表现最好,显著高于LMCH。LC24为砧木时,3 a生植株开花株率显著高于另2种砧木。不同砧木类型的果实产量、百粒重、大小、精油含量和柠檬醛含量均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且5 a生植株均显著高于3 a生;LC24砧木均显著高于另2种砧木,LMCH表现最差。这为山鸡椒良种规模化扩繁、了解砧穗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鸡椒 砧木 嫁接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生物量和形态特征对长期施氮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硕 张进如 +5 位作者 姚晓东 杜英杰 高红 陈铭 王小红 陈光水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策略,预测植物根系在长期氮沉降背景下的响应模式,在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设置对照和施氮[80 kg N/(hm2·a)]2个处理,研究长期氮添加对根系生物量、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组织密度等的影响。结... 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策略,预测植物根系在长期氮沉降背景下的响应模式,在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设置对照和施氮[80 kg N/(hm2·a)]2个处理,研究长期氮添加对根系生物量、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组织密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的氮添加没有对根系生物量及其根系生物量消减系数β产生显著影响(P>0.05),即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在不同土层积累的生物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对照和氮处理下的不同径级的根系生物量密度随土层变化的趋势相同,但是土层和径级的交互作用会对根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长期氮添加显著增加0~1 mm的细根比根长;但是长期的氮添加显著降低了组织密度且不受径级的影响;而氮添加对根系比表面积无显著影响,这种变化是在群落水平上的一种整体的变化趋势。在群落水平上,长期的氮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生物量及垂直分布无显著影响,这正与土壤总碳氮磷的含量随土层变化一致。但11a的氮添加会增加比根长而降低组织密度,一些物种的根系资源获取策略会变为快速获取型策略。因此,长期的氮沉降背景下根系会通过增加比根长,降低组织密度来响应养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根系生物量 根系消减系数 根系形态特征 养分获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福州段自生草本植物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婉丽 王奇悦 +3 位作者 王秋雪 甘婉怡 武艳芳 黄柳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为了解闽江福州段自生草本植物群落的功能、组成和演替趋势,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VR)、χ^(2)检验等方法,结合联结系数(AC)、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法,研究了自生草本植物群落生态位、种间联结特征和群落稳定性... 为了解闽江福州段自生草本植物群落的功能、组成和演替趋势,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VR)、χ^(2)检验等方法,结合联结系数(AC)、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法,研究了自生草本植物群落生态位、种间联结特征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自生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较低,种间竞争不激烈。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多为入侵植物,易对乡土植物造成威胁。群落优势种总体上呈不显著正联结;χ^(2)检验结果、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结果正联结优势不明显,表明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较弱、稳定性较差,各物种趋于独立分布。M.Godron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城市沿江立地条件差,且存在水淹干扰和人为干扰现象,导致自生草本植物群落不稳定,仍处于演替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自生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特征分析
11
作者 刘晓驰 路喻丹 +4 位作者 冯新 高敏霞 赖瑞联 陈桂信 陈义挺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为探究几丁质酶基因家族(CHis)的特征和功能,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中鉴定得到18个AcCHis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它们分别聚在GH18和GH19分支,可分为6小组,组内各成员间的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Ac... 为探究几丁质酶基因家族(CHis)的特征和功能,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中鉴定得到18个AcCHis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它们分别聚在GH18和GH19分支,可分为6小组,组内各成员间的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AcCHis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主要涉及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应答和生长发育调控。18个AcCHis基因不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其中有5个基因发生了片段重复。AcCHis的表达可能受到miR172、miR408调控。AcCHis中,GH18与GH19成员在不同组织(成熟果、幼果、叶、茎、花)中的转录差异明显。在猕猴桃果实贮藏过程中,90.9%的GH18成员不表达或表达量较低;而71.4%的GH19成员呈现差异表达,其中猕猴桃果实中AcCHi8在25℃贮藏1周和4℃贮藏1~3周均上调表达,以4℃贮藏3周的表达量最大(为对照的188倍),而果实浸泡ABA后在25℃贮藏1周的表达下调,推测AcCHis基因可能参与采后果实贮藏软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猕猴桃 基因鉴定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极小种群野生喙核桃遗传多样性分析
12
作者 邓丽丽 邹蓉 +3 位作者 杨一山 蒋运生 韦霄 史艳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喙核桃(Annamocarya sinensi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阐明广西喙核桃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可为广西喙核桃遗传多样性保护及管理策略制定提供指导。该研究筛选出6对稳定性和多态性良好的SSR引物,对广... 喙核桃(Annamocarya sinensi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阐明广西喙核桃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可为广西喙核桃遗传多样性保护及管理策略制定提供指导。该研究筛选出6对稳定性和多态性良好的SSR引物,对广西4个喙核桃野生种群(共47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喙核桃野生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为2.125,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581,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0.477,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310,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286,等位基因丰富度平均为1.677,广西喙核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遗传呈中度分化(0.120),种群间遗传变异占20%,种群内遗传变异占80%。Structure和UPGMA分析表明,47份样品大致分为3类,样品间彼此相互混杂,遗传背景丰富。桂林市永福县种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e=0.339,I=0.598),应把该种群作为重点保护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喙核桃 濒危植物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猪血木组培苗、实生苗插穗生根的效应
13
作者 刘心怡 曾晶珏 +4 位作者 吴坤林 房林 吴沙沙 翟俊文 曾宋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0-398,共9页
为建立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高效扦插快繁体系,该研究以移栽3 a的猪血木组培苗的1 a生侧芽、2 a生侧枝不同节位及实生苗成年株1 a生侧芽为材料,研究基质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穗生根方式... 为建立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高效扦插快繁体系,该研究以移栽3 a的猪血木组培苗的1 a生侧芽、2 a生侧枝不同节位及实生苗成年株1 a生侧芽为材料,研究基质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穗生根方式为混合生根型,组培幼苗的生根率显著高于成年株,蛭石:珍珠岩体积比为2:1时最适宜生根,经吲哚丁酸(IBA)处理后的插穗生根率远高于萘乙酸(NAA)处理。组培幼苗插穗经1500 mg/L IBA浸泡20 min的生根率和平均根长最高,分别为96.67%和0.97 cm;成年株插穗经过2000 mg/L IBA浸泡10 s的生根率最高,为34.44%,平均生根数为4.22,平均根长为0.53 cm。组培幼苗2 a生侧枝顶端1~3节的生根率最高,为46.67%。采用组培幼苗作为插穗母株,成功率高,可以提高繁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血木 扦插繁殖 组培苗 不定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尾巨桉混交林胸径-树高模型
14
作者 任一平 杨梅 +3 位作者 任世奇 朱慧 韦振道 伍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中大径材混交林的树高进行预测,为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南宁桉树野外站24块尾巨桉大径材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中大径材混交林的树高进行预测,为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南宁桉树野外站24块尾巨桉大径材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形成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结合林分优势高分树种(组),运用样本信息与卷积神经网络先验信息统计推断,经过训练得到各树种(组)适宜模型结构。使用基本一致的建模数据求解传统的树高方程,未参与建模样地作为验证集对比分析基于非线性模型或非线性混合效应6种经典模型和3种基于激活函数的CNN模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Näslund、Curtis、Logistic、Weibull、Gomperz、Korf传统模型和L-M模型(模型Ⅰ)均方根误差(RMSE)为2.5~5.6;ReLU激活函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模型Ⅱ)的RMSE=2.304 2,R2=0.814 9;Logistic激活函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模型Ⅲ)的R2=0.958 8。CNN的激活函数模型无需依赖经验模型筛选,与传统经验模型相比,基于Logistic方程的树高-胸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决定系数高且均方根误差低,拟合精度普遍更高,能更好地拟合不同树种的生长规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优化林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 尾巨桉 混交林 树高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荚相思无性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和综合评价
15
作者 陈启华 郑莹莹 +4 位作者 陈留犇 张波 何士宾 丁国昌 阮少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19,共7页
为选育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优良无性系,以7 a生卷荚相思无性系测定林15个无性系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卷荚相思无性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卷荚... 为选育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优良无性系,以7 a生卷荚相思无性系测定林15个无性系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卷荚相思无性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卷荚相思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枝下高在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重复力分别为0.71、0.64、0.42和0.49。性状相关分析中,树高和材积与各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胸径只与干形呈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冠幅与枝下高呈负相关,与干形呈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胸径对材积的贡献作用最大,其次为树高和冠幅,三者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665、0.3899和0.1728,总效应值分别为0.9047、0.8258和0.8779。利用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20%的入选率进行选择,入选无性系为SS2、SS3和ZJ22,可考虑作为综合改良的卷荚相思无性系在当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荚相思 无性系 遗传分析 通径分析 无性系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荫对极小种群植物浙江安息香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傅国林 李婷婷 +3 位作者 方庆 徐可 吴初平 江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1-389,共9页
浙江安息香(Styrax zhejiangensis)是浙江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遮荫环境对其幼苗生长、养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进而为其保护和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为2 a生实生幼苗,设置3种光照强度:全光照(L0)、50%(... 浙江安息香(Styrax zhejiangensis)是浙江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遮荫环境对其幼苗生长、养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进而为其保护和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为2 a生实生幼苗,设置3种光照强度:全光照(L0)、50%(L50)和75%遮荫(L75),处理4个月,分析幼苗的生长特性、营养元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结果表明,不同遮荫条件下幼苗的株高、地径生长量及叶片结构有显著差异。50%遮荫下,幼苗通过优化叶片结构增强光能利用率;而在75%遮荫下,幼苗则通过进一步增加株高和地径以广布叶片的方式获取更多光能。遮荫促进浙江安息香叶片氮、钾含量上升,而磷、镁含量下降。随着遮荫强度增加,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上升,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PSII潜在活性(Fv/F_o)和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随遮荫程度增强均显著上升,而有效光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电子传递效率(ETR)则先下降后回升。浙江安息香幼苗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和光合调节能力,适度遮荫对其苗期生长、养分平衡和光合作用具有积极作用,合理遮荫管理和肥料施用可以为物种的保护和人工栽培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安息香 遮荫 生长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荨麻刺毛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17
作者 方博文 李晓波 王梦月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为了解荨麻刺毛的形态组织学特征,该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组织化学染色等观察和分析技术,对3种荨麻属(Urtica)植物[裂叶荨麻(U. fissa)、异株荨麻(U. dioica)和麻叶荨麻(U.... 为了解荨麻刺毛的形态组织学特征,该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组织化学染色等观察和分析技术,对3种荨麻属(Urtica)植物[裂叶荨麻(U. fissa)、异株荨麻(U. dioica)和麻叶荨麻(U. cannabina)]刺毛的形态结构、生物矿化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易混品蝎子草属(Girardinia)植物掌叶蝎子草(G. diversifolia)也进行了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属植物刺毛结构均由刺细胞(包括尖端、柄部)和基部组成,但在长度、直径、质量、表观密度等特征参数方面存在差异。荨麻刺毛中的生物矿化现象普遍,主要为二氧化硅、碳酸钙、磷酸钙,且从基部到尖端的矿化程度显著提高。荨麻刺毛所含成分包括多糖、酚酸、黄酮,且主要富集于基部细胞。这为荨麻和其他具有典型刺毛结构的植物物种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 刺毛 形态结构 生物矿化 成分分析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和半胱氨酸对水稻中氰化物吸收同化调控的综合效应研究
18
作者 康艺 李诚至 +2 位作者 田鹏 彭晓英 于晓章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88,共7页
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硼(B)缺失会影响体内N代谢,继而迫使植物从其他的途径获取N源。无毒剂量的氰化物(CN^(-))可通过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的降解途径为植物提供辅助N源;半胱氨酸(Cys)被认为是β-CAS途径中的限制因素。... 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硼(B)缺失会影响体内N代谢,继而迫使植物从其他的途径获取N源。无毒剂量的氰化物(CN^(-))可通过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的降解途径为植物提供辅助N源;半胱氨酸(Cys)被认为是β-CAS途径中的限制因素。该研究以水稻(Oryza sativa)幼苗为对象,设定CN^(-)-B-Cys、CN^(-)+B-Cys、CN^(-)-B+Cys和CN^(-)+B+Cys等4种处理,评估B和Cys对水稻幼苗CN^(-)吸收同化作用的综合调控效应。结果表明,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对CN^(-)的吸收率最高(P<0.05),其次是CN^(-)+B+Cys;CN^(-)-B+Cys和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体内CN^(-)残留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具有最高的CN^(-)同化率(P<0.05),其次是CN^(-)+B+Cys、CN^(-)-B-Cys和CN^(-)+B-Cys。同时,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对NH4+的吸收率与同化率最高(P<0.05),其次是CN^(-)+B+Cys。因此,添加Cys和缺B处理可促进水稻幼苗对CN^(-)和NH_(4)^(+)的吸收和同化率,同时降低CN^(-)对水稻幼苗的毒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物 半胱氨酸 水稻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海棠花香挥发性成分分析
19
作者 梁晓莉 高雁茹 +5 位作者 王龙远 郭微 谈静 吴伟 李凌飞 薛彬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0,共10页
为了解不同秋海棠属植物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丽纹秋海棠(Begonia kui)、鸟叶秋海棠(B. ornithophylla)和巴萨罗斯秋海棠(B. barsalouxiae)的雄花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 为了解不同秋海棠属植物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丽纹秋海棠(Begonia kui)、鸟叶秋海棠(B. ornithophylla)和巴萨罗斯秋海棠(B. barsalouxiae)的雄花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秋海棠花中共鉴定出9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丽纹秋海棠鉴定出30种,以杂环类为主;鸟叶秋海棠和巴萨罗斯秋海棠分别鉴定出56和44种,均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主成分分析(PCA)表明,3种秋海棠主要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15种关键差异花香成分,推断丽纹秋海棠的香气为蜡香和膏香型,鸟叶秋海棠的香气为柑橘香型,巴萨罗斯秋海棠的香气为花香型。不同秋海棠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含量及其主要香气物质上存在较大差异;花香依靠各种挥发物相互作用而形成,香型由拥有较高气味值的挥发物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海棠 花香 挥发性成分 PCA分析 PLS-D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生根法中4种因素对尾巨桉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20
作者 黄安瀛 罗建中 +3 位作者 陈铭秋 卢万鸿 燕青 林彦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9-406,共8页
组培苗的生根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后续移栽成活率和生长能力,桉树组培苗的生根研究对提升苗木生根质量、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以来源于同一杂交组合的4个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EC262、EC264、EC269和EC272... 组培苗的生根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后续移栽成活率和生长能力,桉树组培苗的生根研究对提升苗木生根质量、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以来源于同一杂交组合的4个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EC262、EC264、EC269和EC272)为试验材料,设计4因素(暗培养时长、培养基1、培养基2、无性系)4水平正交试验,接种后培养30 d时测量其生根相关指标,并利用极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的无性系生根率、根数、平均根长、生根性状评分率、愈伤率等生根性状均在P<0.05水平表现出显著差异。生根率为12.5%~65%;平均生根量为1.9~3.57条;平均根长为2.55~4.81 cm;生根性状评分率为28%~78%;愈伤率为10%~65%。极差分析表明诱导阶段的培养基(含生长调节剂)对平均根长的影响最大,极差为4.19;生根性状则主要受根生长阶段的培养基影响,其极差为1.02,无性系为影响愈伤率的最重要因素,极差为8.5。因此,4个尾巨桉无性系生根阶段平均根长受诱导阶段的环境因素影响更大,生根性状则受到生长阶段环境因素影响更大,此外,虽然遗传因素(无性系)与环境因素(暗环境、培养基)均对愈伤率有显著影响,但遗传因素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组培 无性系 生根率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