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0,24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度优秀论文
1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题目:智能化红外焦平面应用前景与发展现状引用信息:袁媛,于艳,李敬国.智能化红外焦平面应用前景与发展现状[J].激光与红外,2024,54(1):3~9.DOI:10.3969/j.issn.1001-5078.2024.01.001作者介绍:袁媛(1987-),女,硕士,高级工程师,致力于... 题目:智能化红外焦平面应用前景与发展现状引用信息:袁媛,于艳,李敬国.智能化红外焦平面应用前景与发展现状[J].激光与红外,2024,54(1):3~9.DOI:10.3969/j.issn.1001-5078.2024.01.001作者介绍:袁媛(1987-),女,硕士,高级工程师,致力于红外探测器研究十余年,主要从事高性能红外读出电路设计,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一项。近年来,对数字化、智能化红外探测器有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明专利 激光与红外 红外探测器 红外焦平面 DOI 引用信息 数字化 袁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稿简则
2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一、稿件内容1.光电技术特别是激光与红外技术的最新发展、研究动态、科研论文、学术报告、新技术、新成果和应用成果。2.光电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应用,光电技术创新和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推广使用及所取得的效果。3.光电产品市场信息、市... 一、稿件内容1.光电技术特别是激光与红外技术的最新发展、研究动态、科研论文、学术报告、新技术、新成果和应用成果。2.光电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应用,光电技术创新和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推广使用及所取得的效果。3.光电产品市场信息、市场分析、发展预测和评估。4.本刊主要栏目为:综述与评论、激光器技术、激光技术与应用、红外材料与器件、红外技术及应用、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技术与系统、光学技术、图像与信号处理,光纤传感及光通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报告 激光与红外技术 科研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张角的红外双站多目标配准方法
3
作者 王霄 刘士建 +1 位作者 李冰 裘莉娅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8-593,共6页
为了解决双站多目标配准方法中受各种误差影响使得配准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张角的配准方法。首先计算双站中所有测角线对应的张角矩阵,然后利用每个站的航迹信息缩量更新张角矩阵,最后基于最小张角和全局最优的原则选择... 为了解决双站多目标配准方法中受各种误差影响使得配准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张角的配准方法。首先计算双站中所有测角线对应的张角矩阵,然后利用每个站的航迹信息缩量更新张角矩阵,最后基于最小张角和全局最优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数据关联组合。通过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算法不仅可以提高配准的精度,还可以大幅度减少运算的时间;目标之间距离30m时,关联的正确率大于97%,算法的运行时间约0.016ms,在精度和性能上均优于其他算法,为提高目标多维定位的精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多目标配准 最小张角 航迹匹配 局部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陀螺的机载光电系统电子稳像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超 雷霏霖 +2 位作者 胥青青 贠平平 刘长亮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29,共5页
针对基于图像的电子稳像不能适应机载光电系统的复杂应用环境,包括载机机动、光电系统调转、目标场景不确定等因素造成不能准确获取抖动量从而难以补偿等问题。本文采用陀螺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电子稳像技术,基于陀螺数据估计出稳定平台... 针对基于图像的电子稳像不能适应机载光电系统的复杂应用环境,包括载机机动、光电系统调转、目标场景不确定等因素造成不能准确获取抖动量从而难以补偿等问题。本文采用陀螺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电子稳像技术,基于陀螺数据估计出稳定平台的抖动像素,通过图像序列帧间实时像素补偿,消除图像抖动。在不需要额外增加硬件的条件下,提高了机载光电系统视频图像的稳定性。该方法目前已在某型飞行员夜视系统上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原有硬件条件下,该方法可显著提高夜视系统图像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光电 电子稳像 运动估计 陀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速全差分输出线列型读出电路设计方法
5
作者 王静 孟令伟 +2 位作者 刘伟 李冬冰 李敬国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2,共4页
红外探测器发展进入第三代后,以大面阵、长线列应用为典型代表,其中长线列通常使用拼接结构实现。对于参与拼接的单片电路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行频不断的提升。阵列规格的增加带来信号传输链路延长,行频提升对读出速率提出新的要求,这... 红外探测器发展进入第三代后,以大面阵、长线列应用为典型代表,其中长线列通常使用拼接结构实现。对于参与拼接的单片电路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行频不断的提升。阵列规格的增加带来信号传输链路延长,行频提升对读出速率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还必须考虑探测器的低温应用,要求读出电路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探索了一种新的输出机制,针对长线列的应用,可以通过全差分输出抑制传输噪声,同时差分模块转换模块独立于探测器主芯片,在不影响芯片整体热耗的前提下,显著的提升读出速率。依赖于这种设计,线列读出速率提升至20 MHz,对于1 k的规模,行频达到19 k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列读出电路 全差分输出 信号转换 拼接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锑基中波高工作温度640×512红外探测器
6
作者 张磊 周朋 +3 位作者 耿丽红 程雨 李娟 李艳红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1-734,共4页
提高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温度,可以降低探测器对制冷量的需求,从而减小制冷机和杜瓦结构体积,实现探测器的小型化。本文介绍了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高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研制情况,通过开展超晶格材料结构设计、器件制备工艺、小型化制冷机等... 提高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温度,可以降低探测器对制冷量的需求,从而减小制冷机和杜瓦结构体积,实现探测器的小型化。本文介绍了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高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研制情况,通过开展超晶格材料结构设计、器件制备工艺、小型化制冷机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出像元间距15μm的锑基II类超晶格中波640×512探测器,工作温度达到140 K,量子效率达到61%,有效像元率达到99.8%以上,NETD≤20 mK,探测器性能与80 K条件下碲镉汞探测器相当,成像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基 高工作温度 640×512 红外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船舶检测与跟踪
7
作者 黄磊 陈玥 +2 位作者 李赵春 祁良剑 程玉柱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6-693,共8页
随着水上交通和航运事业的不断发展,河道行驶船舶的检测和跟踪越来越重要。目前基于图像的船舶检测与跟踪的方法已经较为成熟,但由于图像缺失深度信息,导致其不能直接获得船舶的3D尺寸和空间位置。而三维激光雷达生成的点云数据,天然携... 随着水上交通和航运事业的不断发展,河道行驶船舶的检测和跟踪越来越重要。目前基于图像的船舶检测与跟踪的方法已经较为成熟,但由于图像缺失深度信息,导致其不能直接获得船舶的3D尺寸和空间位置。而三维激光雷达生成的点云数据,天然携带精确的几何信息和距离信息,在船舶的检测和跟踪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三维点云的目标检测目前可分为基于经典点云算法的检测方式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方式。若采用基于经典点云算法的检测方式对船舶进行检测,存在泛化性差、相临近的船舶点云无法区分等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基于焦点稀疏卷积的PV-RCNN++改进算法对河道行驶的船舶进行检测。该改进算法不仅能很好地区分各种情况下的船舶点云,还可以提高对远处船舶的识别能力,相比基于经典点云算法的目标检测方式,在实际场景中的检测精度提高了11.56%。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船舶间位置和3D尺寸关联程度进行多目标匹配与跟踪的方法,其中采用ICP配准计算船舶速度并预测船舶位置。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船舶跟踪方法具有稳定的跟踪性能,能够准确匹配相邻数据帧之间的船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点云 深度学习 船舶检测 PV-RCNN++ 焦点稀疏卷积 船舶跟踪 关联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滑动滤波的激光雷达测风数据处理
8
作者 魏龙超 张鹏 +7 位作者 李明洋 张意乾 张鹏飞 张云飞 张一伟 宋城虎 岳慧锋 李聪聪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2-679,共8页
在风力机工作过程中引入风速、风向信息实现姿态校正和变桨控制是实现节能增效和安全生产的关键,因此激光雷达被广泛应用于重建风力机前方风场。然而,激光雷达安装位置决定了风力机前方风速、风向算法的差异性和准确性。对于机舱式激光... 在风力机工作过程中引入风速、风向信息实现姿态校正和变桨控制是实现节能增效和安全生产的关键,因此激光雷达被广泛应用于重建风力机前方风场。然而,激光雷达安装位置决定了风力机前方风速、风向算法的差异性和准确性。对于机舱式激光雷达而言,雷达前方测量的风速、风向并非轮毂处风速、风向,而且系统噪声和异常值的存在会增大测量误差。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线性化垂直风切变模型,建立了上平面风速、下平面风速和轮毂处风速之间的关系,采用加权滑动滤波对轮毂处风速、风向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提高了轮毂处风速、风向的测量精度。通过切实可行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将风速测量误差降低至0.5 m/s以内,风向测量误差降低至10°以内,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R^(2)接近于1。该项研究为机舱式激光雷达在风电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相干探测 风切变 滤波 风速 风向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动态范围红外成像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9
作者 粟宇路 李泽民 +4 位作者 王鑫 丁留琼 姜海 李林 杨帆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相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军事、安防、医学、农业等领域。由于红外场景具有辐射差异大的特点,为适应各种场景需要,通常要求红外相机具有高动态范围成像性能。本文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公开报道的典型的高动态... 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相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军事、安防、医学、农业等领域。由于红外场景具有辐射差异大的特点,为适应各种场景需要,通常要求红外相机具有高动态范围成像性能。本文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公开报道的典型的高动态范围红外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基于当前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也预测了高动态范围红外成像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成像 高动态范围 超帧 读出集成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推杆伺服系统在空间遥感仪器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凯 刘畅 +1 位作者 李佳欣 石启龙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1,共5页
空间伺服系统可用于提高有效载荷的使用效率和搭载卫星的寿命。可用于空间观测、空间预警和态势感知等领域,但受到重量、转动范围等因素的限制。本文提出一种由三根电动推杆组成的三推杆伺服系统。每根电动推杆两端均通过球铰链分别与... 空间伺服系统可用于提高有效载荷的使用效率和搭载卫星的寿命。可用于空间观测、空间预警和态势感知等领域,但受到重量、转动范围等因素的限制。本文提出一种由三根电动推杆组成的三推杆伺服系统。每根电动推杆两端均通过球铰链分别与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连接。通过不同电动推杆的伸长和缩短,实现伺服系统的转动;通过设计电动推杆行程,获得不同的转动范围。本文对三推杆伺服系统的自由度进行了解算;结合实际设计了三推杆伺服系统的60°转动范围;增加了解锁机构,以满足力学性能要求;分析了伺服系统的热适应性,证明可以作为星载接口使用。结果表明三推杆伺服系统可以用于空间环境;具有较大的转动范围,重量更轻;可以进行空间目标搜索和跟踪;可以完成并替代以往需要卫星机动、调姿的任务,节省卫星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机构 电动推杆 态势感知 空间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成像的大气透过率二次标定
11
作者 康丽珠 陶亮 +3 位作者 刘海 徐瑞 唐鑫 刘咏梅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5-740,共6页
本文建立了外场红外成像的大气衰减标定模型,利用标准黑体和红外热像仪对大气透过率进行二次标定。首先对红外热像仪进行实验室标定,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测量数据,求解出红外热像仪的响应度α和探测器暗电流引起的固定偏置DN_(dark)... 本文建立了外场红外成像的大气衰减标定模型,利用标准黑体和红外热像仪对大气透过率进行二次标定。首先对红外热像仪进行实验室标定,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测量数据,求解出红外热像仪的响应度α和探测器暗电流引起的固定偏置DN_(dark);然后建立红外辐射传输过程中大气衰减标定模型,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准黑体进行外场测试,可通过改变测试距离和黑体温度获得显示输出值和黑体辐射亮度,再引入红外探测器的相对光谱响应率作为校正系数,得出距离R处的红外大气透过率校正值。大气透过率校正值与仿真值的偏差小于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定 大气透过率 外场试验 红外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波段共孔径模块化光学系统设计
12
作者 佟静波 侯作勋 杨立欣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1-780,共10页
为满足对空间碎片的检测与跟踪,增强对空间碎片的分析预测能力,设计了一款可见、红外和激光三种光路共孔径一体化的光学系统。其基本指标为可见光谱段400~850 nm,视场2°×2°,焦距366.7 mm,入瞳直径100 mm;红外谱段7.5~9.5... 为满足对空间碎片的检测与跟踪,增强对空间碎片的分析预测能力,设计了一款可见、红外和激光三种光路共孔径一体化的光学系统。其基本指标为可见光谱段400~850 nm,视场2°×2°,焦距366.7 mm,入瞳直径100 mm;红外谱段7.5~9.5μm,视场2°×2°,焦距190 mm,入瞳直径95 mm;激光谱段1064.4±0.5 nm,视场0.6 mrad,焦距370 mm,入瞳直径100 mm。三光路共用离轴三反结构,通过分析设计自由曲面面型使一次像面具有较好成像质量和共轴对称特性。在激光和红外通道一次像面前反向放置楔形平板校正分色片产生的像散,使两通道前组可完善成像,进而中继系统具有同轴特性且可独立测试、装调。通过对各光路的像差分析及优化,可见光系统在特征频率200 lp/mm处,MTF值为0.44,红外系统2×2像素内能量集中度接近衍射极限达到80%,激光系统Φ30μm范围内能量集中度大于93%,各通道成像效果均达到较高质量,此系统有效降低了装调难度,还可根据需求模块化更换中继系统,在空间碎片探测定轨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共孔径 自由曲面 模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红外望远镜信号采样技术研究与分析
13
作者 王华 尤鑫川 贺强民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90,共8页
首先对空间红外望远镜系统噪声和读出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对相关双采样、佛勒采样、斜坡采样、多次累积采样四种空间红外望远镜信号采样技术的原理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四种采样技术在探测器读出模式、噪声抑制、数据量、宇宙射线干扰识... 首先对空间红外望远镜系统噪声和读出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对相关双采样、佛勒采样、斜坡采样、多次累积采样四种空间红外望远镜信号采样技术的原理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四种采样技术在探测器读出模式、噪声抑制、数据量、宇宙射线干扰识别四个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给出国外空间红外望远镜信号采样技术的选取策略,期望为我国空间红外望远镜的研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红外望远镜 噪声 宇宙射线 信号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数低秩与可分离总变分的高光谱解混
14
作者 杨飞霞 李正 +1 位作者 董贤达 马飞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0-640,共11页
高光谱解混旨在从盲源分离场景中识别出物质(端元)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丰度)特征。针对高光谱图像中存在大量混合像元降低解混的精度,以及当高光谱数据受到噪声污染时难以估计端元的准确数目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低秩松弛和可分离总变... 高光谱解混旨在从盲源分离场景中识别出物质(端元)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丰度)特征。针对高光谱图像中存在大量混合像元降低解混的精度,以及当高光谱数据受到噪声污染时难以估计端元的准确数目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低秩松弛和可分离总变分先验信息相结合的线性混合模型。该方法首先利用对数函数的局部相似性对基于核范数的低秩表达式进行松弛,抑制次要分量;然后将各向异性总变分重新定义为可分离表达式,以平滑光谱特征和空间丰度特征;最后设计一组高效的求解器得到闭式解。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解混模型能有效地提升解混精度的同时也能抑制噪声,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解混 对数低秩 可分离总变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神经网络的光纤网络节点异常识别算法
15
作者 原娇杰 焦梦甜 赵杰文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71,共6页
为了提高光纤网络节点异常的识别准确率与识别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神经网络的节点异常识别算法。通过聚类计算完成输入数据的预分类,解决传统分类识别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将预分类后的测试数据分组作为输入层,并将聚类权... 为了提高光纤网络节点异常的识别准确率与识别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神经网络的节点异常识别算法。通过聚类计算完成输入数据的预分类,解决传统分类识别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将预分类后的测试数据分组作为输入层,并将聚类权值和聚类度作为隐藏层的加权系数,提高异常信号的识别度。实验对光纤网络中64个FBG节点进行测试,分别采用温度递变、重物撞击及周期振动模拟异常信号。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三种异常信号均存在的混叠条件下,本算法的识别准确率为80.3%、92.8%和91.6%,比不进行预分类的神经网络算法提升了约20%。在四种测试情况下,本算法的测试结果最优。对相同数据量测试时,本算法的速度仅为SVM算法的1/2,验证了本算法具有更好的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神经网络 预分类处理 聚类度 异常信号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局特征增强的无监督红外行人重识别
16
作者 王晓红 孟杨柳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0,共8页
目前,无监督单模态行人重识别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图像。随着新型红外摄像头的普及,无监督红外行人重识别也展现出其研究价值。由于红外图像对比度低、缺乏颜色纹理细节信息,因此全局信息对于红外行人重识别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了基于F-... 目前,无监督单模态行人重识别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图像。随着新型红外摄像头的普及,无监督红外行人重识别也展现出其研究价值。由于红外图像对比度低、缺乏颜色纹理细节信息,因此全局信息对于红外行人重识别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了基于F-ResGAM的无监督红外行人重识别网络。该网络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增强特征提取能力,接着在resnet50网络结构中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关注更多的全局信息。此外,由于红外伪标签噪声较大,本文提出采用基于样本扩展的分组采样(Group Sampling based on Sample Expansion,GSSE)策略进一步优化伪标签生成,从而提升了模型的识别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有效提升了无监督红外行人重识别的精度,尤其是rank指标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监督 红外行人重识别 GAM 小波变换 样本扩展的分组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波涂层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时翔 王苗苗 陈健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太赫兹(THz)波已经在探测与通信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应用。太赫兹波无损检测(THz-NDT)技术能够在对物质本身无损伤的前提下穿透表面的掩盖层,实现物质特征的高分辨率识别,在材料检测特别是涂层缺陷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 太赫兹(THz)波已经在探测与通信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应用。太赫兹波无损检测(THz-NDT)技术能够在对物质本身无损伤的前提下穿透表面的掩盖层,实现物质特征的高分辨率识别,在材料检测特别是涂层缺陷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和国内THz-NDT技术在涂层材料缺陷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其发展现状及趋势做出总结和展望,为其更进一步的应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波 无损检测 材料检测 涂层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不同激光SLAM算法在真实环境下的定位性能
18
作者 张栋 张潇云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2,共7页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迅速增加。自主移动机器人在未知的环境中实现同步定位和地图构建(SLAM)成为了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激光SLAM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很多开源的激光SLAM方法也已经成熟,但它们在真实环境中的性...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迅速增加。自主移动机器人在未知的环境中实现同步定位和地图构建(SLAM)成为了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激光SLAM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很多开源的激光SLAM方法也已经成熟,但它们在真实环境中的性能得不到证实。本文旨在室内环境下,对履带式移动机器人系统应用三种主流的激光SLAM算法来评估算法在真实环境中的定位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型场景中Gmapping算法的定位性能更优,而Karto和Cartographer算法的差异较小,需要根据实际场景的复杂性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 自主移动机器人 SLAM 定位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套管的双管结构单偏振单模反谐振光纤
19
作者 刘旭安 郭婧 +2 位作者 陈超琦 陈达如 姜小刚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65,共5页
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单偏振单模空芯反谐振光纤,并对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单偏振单模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与传统的多边形包层管反谐振结构不同,所提出的光纤由两个相同的薄壁管组成,它们对称地位于外包层内部,且各自内部再套嵌一个半... 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单偏振单模空芯反谐振光纤,并对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单偏振单模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与传统的多边形包层管反谐振结构不同,所提出的光纤由两个相同的薄壁管组成,它们对称地位于外包层内部,且各自内部再套嵌一个半径稍小的套管。套管的加入可以增加高阶模的限制损耗,使光纤实现单偏振单模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光纤在1450 nm到1700 nm波长范围内,具有单偏振特性,在1639 nm到1672 nm波长范围内,单偏振单模特性,带宽为33 nm。该光纤可用于开发高性能单偏振单模光纤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光纤 反谐振光纤 高双折射 单偏振单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n-n型碲镉汞小间距探测器研究
20
作者 王鑫 刘世光 +2 位作者 张轶 赵旭豪 王娇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398,共4页
p-on-n结构的碲镉汞红外探测器芯片的暗电流低、少子寿命长,是目前高性能红外探测器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为了满足未来红外探测器小型化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针对p-on-n型长波10μm像元间距1280×1024探测器芯片进行了研究,采用了p-o... p-on-n结构的碲镉汞红外探测器芯片的暗电流低、少子寿命长,是目前高性能红外探测器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为了满足未来红外探测器小型化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针对p-on-n型长波10μm像元间距1280×1024探测器芯片进行了研究,采用了p-on-n异质结的技术路线,对小间距台面成型及钝化技术进行研究,通过SEM评价台面及钝化形貌,通过CV测试评价出钝化层质量,并进行了探测器的研制,采用半导体参数测试仪对芯片在77 K下进行pn结的I-V特性的评价,测试出IV特性曲线,并对芯片进行倒装互连电路进行了性能测试,获得了性能较好的探测器芯片。该研究对小间距长波p-on-n碲镉汞焦平面器件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镉汞 10μm间距 p-on-n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