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958篇文章
< 1 2 1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代彩绘画像石的施彩技艺
1
作者 赵曦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汉代彩绘画像石的施彩方式和色彩构成是形成地域性色彩审美文化特征的基础信息,平视、多视和高视点的散点式构图所形成的色块对比和色块布局,是彩绘画像石视觉审美中产生装饰效果的重要内容,是华夏民族进一步完成传统色彩基因传承的实... 汉代彩绘画像石的施彩方式和色彩构成是形成地域性色彩审美文化特征的基础信息,平视、多视和高视点的散点式构图所形成的色块对比和色块布局,是彩绘画像石视觉审美中产生装饰效果的重要内容,是华夏民族进一步完成传统色彩基因传承的实例。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汉代彩绘画像石的视觉审美和社会政教功能达到和谐一致,并影响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审美和平面构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雕刻 色彩 构图 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学文献
2
作者 韦宾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8-68,共1页
主持人语画学文献不仅仅包括古代的,也包括近现代乃至当代的画学文献,当然也包括域外的各种文字所构成的有关绘画研究的文献。为什么要强调文献?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认识仅限于现象世界,仅限于语言构成的世界。脱离了语言,我们的... 主持人语画学文献不仅仅包括古代的,也包括近现代乃至当代的画学文献,当然也包括域外的各种文字所构成的有关绘画研究的文献。为什么要强调文献?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认识仅限于现象世界,仅限于语言构成的世界。脱离了语言,我们的认知也就不存在。历史研究的本质就是语言研究,是以语言的方式对已发生的历史现象进行的逻辑解释,这种解释有局限性,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程度逼近真相。尤其在艺术史研究中,很难做到像数学一样明晰,像数学一样绝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文献 当代文献 画学文献 古代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馆藏碑拓研究
3
作者 仲威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1-21,共1页
主持人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比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要神秘,《石渠宝笈续编》中懋勤殿等所藏的碑帖大都留在了北京,《石渠宝笈三编》中延春阁所藏的碑帖则基本运往了台湾地区,周林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综述》一文推开了台北... 主持人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比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要神秘,《石渠宝笈续编》中懋勤殿等所藏的碑帖大都留在了北京,《石渠宝笈三编》中延春阁所藏的碑帖则基本运往了台湾地区,周林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综述》一文推开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碑帖善本库房的一道“门缝”,让我们一窥大概。虽然国宝珍品也夹杂者少数伪品,但这代表了编制《石渠宝笈》当年的初始认知。在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000001、000002、000003……时,多么有仪式感的碑帖编号呀,看到这些世界顶尖碑帖,心潮为之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渠宝笈 台北故宫博物院 馆藏碑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色彩隐喻思维的发生机制——以“月白”为例
4
作者 董惠惠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5-120,共6页
色彩作为视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客观世界的视觉表征,也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宇宙秩序的主观分类与运用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色彩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将色彩与万物关联,在广袤无序的宇宙中寻找理想秩序对应的同时,也映照着人们内... 色彩作为视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客观世界的视觉表征,也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宇宙秩序的主观分类与运用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色彩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将色彩与万物关联,在广袤无序的宇宙中寻找理想秩序对应的同时,也映照着人们内心丰富的色彩世界。文章以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月白”为例,从认知语言学中色彩隐喻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解构其方位崇拜的生成逻辑、文学意象的语义增殖及视觉复现的技术路径,以期解读色彩隐喻的发生过程,并寻找中国传统色彩在当代视觉文化建构中的运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隐喻 月白 认知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式古堂书画汇考》的成书与体例
5
作者 卞董逸 彭莱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1-97,共7页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是清初的一部书画著录,其著录体例颇具范式性,然而却多被认为是沿袭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内容、体例之作而未被重视。考证《式古堂书画汇考》的成书与刊刻问题后,可知现今所谓的“江村体”并非直到高士奇编《...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是清初的一部书画著录,其著录体例颇具范式性,然而却多被认为是沿袭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内容、体例之作而未被重视。考证《式古堂书画汇考》的成书与刊刻问题后,可知现今所谓的“江村体”并非直到高士奇编《江村销夏录》时才出现,它更早在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便已采用,而吴升《大观录》的手稿则存在为卞、高二书提供史料来源的可能性。《式古堂书画汇考》的著录体例创新并非独创现象,而是在清初鉴藏风尚盛行的背景下的群体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永誉 书画目录 《式古堂书画汇考》 《江村销夏录》 《大观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与艺术史(上)
6
作者 米耶克·巴尔 诺曼·布列逊 +1 位作者 杨贤宗(译) 赵淑慧(译)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20,共17页
这是发表于《艺术通报》上有关符号学的重要篇章,两位主要的符号学家兼美术史家巴尔和布列逊在文中梳理了符合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美术史提出的挑战。在皮尔士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基础上,作者通过对“语境”“作者”“接受者”等核心概... 这是发表于《艺术通报》上有关符号学的重要篇章,两位主要的符号学家兼美术史家巴尔和布列逊在文中梳理了符合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美术史提出的挑战。在皮尔士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基础上,作者通过对“语境”“作者”“接受者”等核心概念的解构,揭示出传统美术史方法论的内在矛盾。全文贯穿着对艺术史学科范式的反思,并将符号学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和叙事学相关联,从而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桎梏,拓宽了艺术作品的解释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语境 精神分析 叙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综述
7
作者 周林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2-40,共19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华瑰宝数十万件,尤以书画等最为精彩。其中碑帖约有1239种,虽数量不多但多为罕见的孤本善拓,其主要来源为清宫旧藏且大都集中在馆藏号故帖000001-000273,宋拓等则几乎全部集中在馆藏号故帖000001-000061,购赠等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华瑰宝数十万件,尤以书画等最为精彩。其中碑帖约有1239种,虽数量不多但多为罕见的孤本善拓,其主要来源为清宫旧藏且大都集中在馆藏号故帖000001-000273,宋拓等则几乎全部集中在馆藏号故帖000001-000061,购赠等部分除《晋王羲之兰亭序宋拓本宋人摹萧翼辨才图合卷》外几无特别的善本,故暂且不论。时至今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与古籍等领域的研究已深入开展,而善本碑帖则空白较多,故文章结合已公开的碑帖图片与《钦定石渠宝笈》等史料,对所藏宋拓本详加考证,以期全面恢复其面貌,为官方编纂《台北故宫博物院善本碑帖综录》及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碑帖展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内府 《石渠宝笈》 善本碑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角度拓展理解古代书论中的“知音”
8
作者 周睿 贺羽曼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0-84,60,共6页
文章梳理了古代书论中“知音”范畴内含的鉴赏主体要求,从接受美学的隐在读者和效果史角度,重新审视“知音者希”的命题,反思其局限于作者原意的狭窄视野,主张回到鉴赏的历史语境,关注知音的具体个性与差异,凸显其多元的再创造性。通过... 文章梳理了古代书论中“知音”范畴内含的鉴赏主体要求,从接受美学的隐在读者和效果史角度,重新审视“知音者希”的命题,反思其局限于作者原意的狭窄视野,主张回到鉴赏的历史语境,关注知音的具体个性与差异,凸显其多元的再创造性。通过例举书法史中著名的知音事件,揭示知音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标准对书法史的塑造力量,凸显知音在书法史中的主体意义,并探讨了当代多元文化场域中书法“知音”范畴的内涵变化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论范畴 知音 鉴赏主体 接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互视阈中的“气韵”与“气氛”
9
作者 张艺静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气韵”与“气氛”的互释最早由日本学者冈仓天心为之,目的在于解读中国绘画线条的表现美感。20世纪上半期海外汉学家先后以“气氛”来理解“气韵”,成为中国美学概念跨文化阐释的重要范例。“气韵”与“气氛”均生成于跨门类艺术的互... “气韵”与“气氛”的互释最早由日本学者冈仓天心为之,目的在于解读中国绘画线条的表现美感。20世纪上半期海外汉学家先后以“气氛”来理解“气韵”,成为中国美学概念跨文化阐释的重要范例。“气韵”与“气氛”均生成于跨门类艺术的互动过程并指向共感的审美体验,但二者形成于不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和语言环境。二者在概念源流、意义结构、感知体验和批判功能等方面具有互通所在,但在思维方式、适用范围和审美机制上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中国美学概念的跨文化旅行以中西文艺理论的双向交流构成环形阐释模式,应在跨文化研究中明晰中西美学理论互鉴互释的诠释限度。从“气韵”到“气氛”的跨文化阐释体现多元美学话语场域的交融,对接了当下气韵美学与气氛美学的跨文化交互趋势,构筑了具有多维意蕴与当代价值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气氛 气韵美学 气氛美学 概念互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凉沮渠安周功德碑》残本浅识
10
作者 李瑞振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北凉沮渠安周功德碑》,1902到1903年出土于新疆高昌故城,当地人挖出石碑后,被正在高昌故城探险考察的德国人格伦威德尔购下,并运往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1906年,端方借考察德国之机,拓制了一份完整的沮渠安周功德碑拓本和一份四分之三... 《北凉沮渠安周功德碑》,1902到1903年出土于新疆高昌故城,当地人挖出石碑后,被正在高昌故城探险考察的德国人格伦威德尔购下,并运往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1906年,端方借考察德国之机,拓制了一份完整的沮渠安周功德碑拓本和一份四分之三残本,并在1908年装裱成轴。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北凉沮渠安周功德碑》残本拓片被重新发现,残本之上有清末民国时期端方、张伯英、萧龙友三人所作题跋,皆为典籍失载之文献,颇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沮渠安周 端方 沮渠安周功德碑 格伦威德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书《易传》石刻考
11
作者 田振宇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1-45,共5页
河北邯郸大名有一块刻于明代的宋朱熹书《易传》石碑,文章根据碑后的明人题记对此碑的刊刻原由进行了考述,并以此推断南宋常德原刻本的面貌特征,同时列举了与此碑有关联的多种石刻本墨迹本,尤其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迹册,通过相关... 河北邯郸大名有一块刻于明代的宋朱熹书《易传》石碑,文章根据碑后的明人题记对此碑的刊刻原由进行了考述,并以此推断南宋常德原刻本的面貌特征,同时列举了与此碑有关联的多种石刻本墨迹本,尤其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迹册,通过相关特征比对分析,对一向被视作真迹的墨迹册提出怀疑。同时分析了朱熹大字石刻在明清广泛传播的原因,并得出大名本是目前最接近于南宋原刻本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石刻 鉴定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与箴言之间:宋代《诗经图》视觉典范
12
作者 桑盛荣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诗序》的权威性成为后世《诗经》王道政治的注脚。相同的,南宋《诗经图》以“左图右书”的图像体例,将“诗序”列于图像之首,因图像本身不可剔除的诱惑性亦构成了王化政教与个人喜好的双重空间想象。可以说,两者空间的博弈,在“诗序... 《诗序》的权威性成为后世《诗经》王道政治的注脚。相同的,南宋《诗经图》以“左图右书”的图像体例,将“诗序”列于图像之首,因图像本身不可剔除的诱惑性亦构成了王化政教与个人喜好的双重空间想象。可以说,两者空间的博弈,在“诗序”与图像悖论的作用下,完成了个人审美与政治箴言的平衡。如此理路之中,南宋《诗经图》的视觉形制,是在“本我”的驱动下,在“超我”的政教规约中,对传统“王者无私”的突破,从而成为后世乾隆《御笔诗经图》制作中权力解读的参照系或者说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图》 视觉形制 审美 箴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尔安《补藤花馆石墨》及其金石鉴藏——以上海图书馆藏文献资料为例
13
作者 沈传凤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2-60,共9页
叶尔安是晚清文人,同治间曾任职河南,能诗好古。民国间,其孙景葵致力于整理保存他的手稿、诗词、尺牍等(现均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尔安喜研造像题刻,曾辑《补藤花馆石墨》四册,惜此拓本久藏库房,不为人晓。文章以《补藤花馆石墨》为中心... 叶尔安是晚清文人,同治间曾任职河南,能诗好古。民国间,其孙景葵致力于整理保存他的手稿、诗词、尺牍等(现均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尔安喜研造像题刻,曾辑《补藤花馆石墨》四册,惜此拓本久藏库房,不为人晓。文章以《补藤花馆石墨》为中心,略作介绍之余,兼以检校馆藏叶氏金石论著、碑拓题记中的友朋往来信息,借此获取其金石鉴藏的更多信息,来还原清末文人的真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安 《补藤花馆石墨》 上海图书馆 鉴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恺之《论画》新考释
14
作者 韩刚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9-79,120,共12页
顾恺之《论画》为吾国第一篇画评,作为画学奠基性典籍,在绘画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历代著录、引用、阐释与研究甚众。20世纪以来,海内外更是出现了不少专题性研究成果,但纵览这些成果,从研究方法到版本运用、字词训读、句意解释... 顾恺之《论画》为吾国第一篇画评,作为画学奠基性典籍,在绘画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历代著录、引用、阐释与研究甚众。20世纪以来,海内外更是出现了不少专题性研究成果,但纵览这些成果,从研究方法到版本运用、字词训读、句意解释等,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反思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该篇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恺之 《论画》 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希堂法帖》早期拓本特征新探
15
作者 袁恩吉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1-67,共7页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早年官方编纂的一部大型历代丛帖,其中道光十九年(1839)以前所制作的早期拓本尤为珍贵。文章通过研究上海图书馆所藏两部《三希堂法帖》早期拓本,发现了过去仅见记载、不见实物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拓本;还对早...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早年官方编纂的一部大型历代丛帖,其中道光十九年(1839)以前所制作的早期拓本尤为珍贵。文章通过研究上海图书馆所藏两部《三希堂法帖》早期拓本,发现了过去仅见记载、不见实物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拓本;还对早期拓本做了进一步分期,提出《三希堂法帖》最早期的拓本第三册无“新城行在题诗”、第十八册后的“壬子题识”最初刻于另石及两岸故宫的宫廷藏本主体的拓制时间可能较早,其中现有的“新城行在题诗”和“壬子题识”为后期抽换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希堂法帖》 壬子题识 上海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海刚作品
16
作者 许海刚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1,F0003,F0004,共4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可变字体的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玲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数字阅读进入整合体验传播时代,随处可见的屏显阅读逐渐改变阅读方式,文本内容不再固定不变,各类型隐藏信息结构的超链接集合体分布在屏幕载体中。可变字体的出现,其变化除了字型、大小、颜色、方向与形式之外,在屏幕阅读应用中呈现多... 数字阅读进入整合体验传播时代,随处可见的屏显阅读逐渐改变阅读方式,文本内容不再固定不变,各类型隐藏信息结构的超链接集合体分布在屏幕载体中。可变字体的出现,其变化除了字型、大小、颜色、方向与形式之外,在屏幕阅读应用中呈现多维性、层级性、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些因素都在字体设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智能算法成为各种移动阅读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工具,读者的行为也成为可变字体应用的影响因素。文章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字体可变特性进行有效准确的表达,梳理可变字体与静态字体、传统家族字体设计与应用场景的异同,从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讨论兼顾印刷与响应式高解析度电子阅读下的可变字体设计的创新扩散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字体 数字媒介 创新扩散理论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与游牧:从三个案例看美术馆展览与策划的“地质学”转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沙鑫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引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地质、生成和游牧思想,对三场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展览及三位策展人的工作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从生成-地质、生成-游牧两个层面观察由美术馆、策展人、艺术家等组合而成的集体地质装置的语法地图,探讨该装置如何... 本文引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地质、生成和游牧思想,对三场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展览及三位策展人的工作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从生成-地质、生成-游牧两个层面观察由美术馆、策展人、艺术家等组合而成的集体地质装置的语法地图,探讨该装置如何利用游牧思维进行地质-身体踏查行动,进而完成对由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艺术市场资本权力共同固化的中国当代艺术场域的逃逸、批判与解辖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馆 地质学转向 生成性策展 游牧 身体踏查 容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馆藏碑拓研究
19
作者 仲威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12,共1页
本期金石碑拓专栏中有两位作者在我眼里,既年轻又老道,一位是朱嘉荣,一位是宋松。朱嘉荣四十刚出头,从事碑帖鉴藏快二十年,在碑帖收藏圈人称“捡漏王”,只有你做不了的“梦”,没有他捡不到的“漏”。如今在碑帖收藏圈还能捡漏的,只有两... 本期金石碑拓专栏中有两位作者在我眼里,既年轻又老道,一位是朱嘉荣,一位是宋松。朱嘉荣四十刚出头,从事碑帖鉴藏快二十年,在碑帖收藏圈人称“捡漏王”,只有你做不了的“梦”,没有他捡不到的“漏”。如今在碑帖收藏圈还能捡漏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知识碾压型”,另一种是“先知先觉型”,前者拥有常人不具备的知识储备,后者具有领先常人的行动力。不可思议的是,朱嘉荣同时具有上述两项特质,具有常人不具备的慧眼,常年在冷门的法帖堆里钻研、捡漏,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已然成为法帖鉴藏第一人,读者在品读他的《读范大澈〈碑帖纪证〉帖部札记》一文时,就能深刻体会他精研帖学的心路历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让我们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藏 实践出真知 碑帖 帖学 知识储备 法帖 先知先觉 理论指导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墓中图绘为何?
20
作者 汪悦进 方慧(译)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共6页
马王堆出土文物给我们提出众多问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它们的功用。通常认为它们是为死者提供一个死后安居乐业的居所。这种假设无法解释内棺顶层画面朝下、直对死者的飞衣帛画。画面内容描绘由黄泉至天界的升仙形迹,显然与死后居所... 马王堆出土文物给我们提出众多问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它们的功用。通常认为它们是为死者提供一个死后安居乐业的居所。这种假设无法解释内棺顶层画面朝下、直对死者的飞衣帛画。画面内容描绘由黄泉至天界的升仙形迹,显然与死后居所说有矛盾。升仙帛画又不像是供死者“观看”,因为死者双目被蒙上“幎目”,且被二十多层织物包裹严实。既然如此,这升仙帛画在墓中又起到何种作用?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文章从汉代生死观出发,以气散为死、气聚为生的汉代思路入手,论证马王堆飞衣帛画与四重套棺皆是以阴阳合气为经纬来组织画面,经营位置,排列出一个出死入生的序列。而这种“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起死回生,而是个体消解(尸解)后,亡灵遁入虚拟时空,与日月同伍,天长地久,进入超越古今生死的混沌状态。帛画与套棺由此描绘出人之生命出于混沌、终于混沌、阴阳消长、四季循环的轨迹。这便是生命艺术,其要旨不在于被观看,而在于缜密规划与布局设计。死后世界奥不可测,生者亲属能够做到的,便是将莫测的未来转化为可预测的结局。马王堆艺术要旨便是作如此规划。飞衣帛画与棺绘便是为亡灵导航而准备的“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 飞衣帛画 阴阳合气 合阴阳 出死入生 升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