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463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鱼类养殖的崛起、特色和发展方向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永春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背景】鱼类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具有高蛋白质、低糖、低盐、低脂肪等营养学特点,在保障人类食物和营养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展】中国鱼类养殖历史悠久,著有世界最早的养鱼著作−《养鱼经》,形成最古老的生态养殖方式−桑基鱼塘,攻... 【背景】鱼类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具有高蛋白质、低糖、低盐、低脂肪等营养学特点,在保障人类食物和营养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展】中国鱼类养殖历史悠久,著有世界最早的养鱼著作−《养鱼经》,形成最古老的生态养殖方式−桑基鱼塘,攻克了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ary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拥有完善的鱼类生态养殖理论−“八字精养法”及丰富的渔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鱼类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养殖模式绿色转型升级,养殖品种、面积和产量不断突破,形成了草鱼养殖产量独占鳌头、池塘养殖模式占据重要地位的特色渔业,以及“品种研究-集成技术-产业开发”的特色发展模式;完成了从“吃鱼难”到“吃鱼多”,再到“吃好鱼”的结构调整,海水养殖实现了从近岸到深远海鱼类养殖的跨越发展。目前,以鱼类养殖为主的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2/3,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意义】随着中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的推进,中国鱼类养殖业“高效、优质、生态、健康、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养殖 崛起 特色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胁迫下中肋骨条藻蛋白质组学研究
2
作者 陈财珍 许翠娅 +5 位作者 杨芳 陈宇锋 许贻斌 郑盛华 江良荣 罗冬莲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306-316,共11页
【目的】研究石油烃污染胁迫条件下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蛋白质组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通过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试验,利用反相液质联用(RPLC-MS)技术,分析石油烃慢性毒性处理与急性毒性处理导致的中肋骨条... 【目的】研究石油烃污染胁迫条件下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蛋白质组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通过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试验,利用反相液质联用(RPLC-MS)技术,分析石油烃慢性毒性处理与急性毒性处理导致的中肋骨条藻蛋白质组差异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毒性处理组和急性毒性处理组分别鉴定了112个和169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DEPs),共有40个交集DEPs,且其中20个蛋白质的亚细胞结构均定位到叶绿体;上调DEPs有5个共同的显著富集(P<0.05)GO条目,分别是碳水化合物衍生物代谢过程、碳水化合物衍生物的生物合成过程、无机二磷酸酶活性、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转氨酶(异构化)活性、碳水化合物衍生结合,没有共同显著富集通路;下调DEPs有三磷酸腺甙(ATP)水解耦合质子输运、质子转运型三磷酸腺甙酶(V1结构域)2个共同的显著富集(P<0.05)GO条目,有导管酸分泌通路、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通路2条共同显著富集(P<0.05)通路;与毒性响应相关的热休克蛋白(蛋白ID:220971590)在2种毒性处理后均显著上调(P<0.05)。【结论】石油烃污染胁迫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DEPs变化与石油烃的污染胁迫响应机制有关,为石油烃在分子水平上的致毒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中肋骨条藻 污染胁迫 蛋白质组学 差异表达蛋白(D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口鱼不同水系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何美峰 薛凌展 +2 位作者 吴斌 樊海平 崔利峰 渔业研究 2025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马口鱼的种质资源现状,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PCR扩增获得5个马口鱼群体(牡丹江、建溪、富屯溪、汀江和南渡江)共计136尾个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和D-loop... 【目的】进一步了解马口鱼的种质资源现状,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PCR扩增获得5个马口鱼群体(牡丹江、建溪、富屯溪、汀江和南渡江)共计136尾个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和D-loop区序列部分片段,分析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结果】基于Cyt b基因和D-loop区序列定义的单倍型分别为35和37,整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22和0.05426、0.875和0.02824,2个标记均显示汀江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牡丹江群体相对较低。基于Cyt b基因和D-loop区序列计算的马口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04~0.10311、0.00089~0.05153。马口鱼群体间的遗传变异[96.00%(Cyt b)、62.23%(D-loop)]远高于群体内[4.00%(Cyt b)、33.77%(D-loop)],群体间遗传分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基于Cyt b基因单倍型系统进化树显示,5个马口鱼群体可以分为3支,闽江建溪、闽江富屯溪、汀江群体与九龙江群体聚为一支,牡丹江群体与阿穆尔河、图们江和辽河群体聚为一支,南渡江群体与海南群体聚为一支,形成明显的地理谱系格局。牡丹江、闽江(建溪和富屯溪)和汀江群体在历史上均未发生扩张事件,而南渡江群体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扩张事件。【结论】南渡江和汀江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牡丹江、闽江相对较贫乏,应加大对牡丹江和闽江马口鱼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Cyt b基因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PE浮筏式消波堤阻尼网衣消波效果水槽模拟实验研究
4
作者 蔡文鸿 魏观渊 +5 位作者 林子楠 丁兰 魏盛军 张哲 潘柏霖 黄桂芳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476-488,共13页
[背景]浮式消波堤因消浪好、轻便、经济、环保等优点,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本文研究团队在此之前开发并投放于福建海域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浮筏式消波堤,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削减海区波浪强度,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其消波效率达-33.... [背景]浮式消波堤因消浪好、轻便、经济、环保等优点,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本文研究团队在此之前开发并投放于福建海域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浮筏式消波堤,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削减海区波浪强度,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其消波效率达-33.33%~-42.86%。[目的]为进一步优化HDPE浮筏式消波堤消波性能,并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本文对HDPE浮筏式消波堤阻尼网衣结构部分开展水槽模拟实验,通过分析网目尺寸(2a)、网片间距(D)、网片数量(N)和网片吃水深度((d)等因素对波高及波能的影响研究阻尼网衣的消波效果。[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阻尼网衣的网目尺寸、网片间距、网片数量和网片吃水深度均会影响其消波效果。1)网片的消波效果均随着网目尺寸的减小和网片数量的增加而增大。2)在波高(H)6 cm[波陡(H/L)=0.038,L为波长]波况下,网片间距以115.0 cm布设较1.5 cm有更好的消波效果。在波高10 cm(H/L=0.045)波况下,网目尺寸和网片数量对网片消波效果有关键的影响:当网目尺寸为1 mm且网片数量≥4时,网片间距以1.5 cm布设较115.0 cm有更好的消波效果;当网目尺寸为4 mm时,网片间距以1.5 cm布设较115.0 cm也有更好的消波效果。3)在波高6 cm(H/L=0.038)和10 cm(H/L=0.045)两种波况下,网片吃水深度越大,消波效果越好,但其对消波效果的影响在网片吃水深度与水槽水深(h)的比值(d/h)达到0.2后便趋于缓和;当网片吃水深度较小时,网片的消波效果在波高6 cm(H/L=0.038)波况下较佳;当网片吃水深度大于64 cm后,且随着d/h趋近于1.0时,网片的消波效果在波高10cm(H/L=0.045)波况下较佳。[结论]从网目尺寸、网片间距、网片数量和网片吃水深度等参数出发,结合目标海域的波况特征,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优化网衣配置可以平衡消波性能和成本,从而充分发挥网片的消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筏式消波堤 阻尼网衣 消波效果 水槽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春季蟹类物种多样性的年际变化研究
5
作者 张洪亮 李文甲 +1 位作者 李振华 周永东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468-475,共8页
【目的】研究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春季蟹类物种多样性的年间变化。【方法】本文根据2016年—2020年春季(4月)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资源量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类数更替率、资源贡献率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春季蟹类物种多样性的年间变化。【方法】本文根据2016年—2020年春季(4月)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资源量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类数更替率、资源贡献率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春季蟹类的种类组成、种类数更替、优势种、资源量指数、群落稳定性、优势种的资源贡献率,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等。【结果】研究表明,5年春季共捕获蟹类14种,分别隶属于1目6科9属,其中2016年8种,2017年6种,2018年10种,2019年和2020年各9种;相邻年间的种类数更替幅度为36.36%~44.44%;生物量和丰度均以2018年为最高,生物量最低出现在2016年,而丰度最低为2019年;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鲟(Charybdis japonica)和双斑鲟(C.bimaculata)均为5年的共同优势种,其中经济种三疣梭子蟹和日本鲟对蟹类生物量的总贡献率在各年均超过54%;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均为2018年,而多样性最高出现在2019年,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均为2017年,而丰富度最低出现在2020年;三疣梭子蟹、日本鲟的丰度与海水底层溶解氧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与水深、海水底层盐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双斑鲟的丰度与海水底层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2016年—2020年春季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蟹类群落处于受干扰程度较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街山列岛 蟹类 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沉积物源微生物的分离及其防污活性研究
6
作者 苏培 王逸宁 +6 位作者 张世保 张萌 祁剑飞 赵逗裟 曾启明 曹冉冉 冯丹青 渔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29-137,共9页
【背景】海洋污损生物对养殖业具有严重危害,当前用于防除污损生物的重金属基防污剂污染海洋环境,急需开发环保防污剂。天然活性物质是环保防污剂的重要来源。【目的】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并筛选出具有防污活性的微生物资源。【方法】本... 【背景】海洋污损生物对养殖业具有严重危害,当前用于防除污损生物的重金属基防污剂污染海洋环境,急需开发环保防污剂。天然活性物质是环保防污剂的重要来源。【目的】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并筛选出具有防污活性的微生物资源。【方法】本研究从深海不同底质的沉积物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并以海洋污损生物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稚体和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幼体为检测生物,检测其发酵液和菌体代谢产物的防污活性,并观察各提取物对沙筛贝的后遗效应。【结果】从6种底质沉积物中共分离获得10个属15株微生物,其中海杆菌属(Marinobacter)为优势菌群。B2(Alteromonas sp.)、C1(Marinobacter sp.)、C2(Escherichia sp.)、E1(Pseudoalteromonas sp.)、E2(Marinobacter sp.)和F2(Flagelli-monas sp.)菌株的提取物抑制沙筛贝稚体的附着,B1(Marinomonas sp.)、B2(Alteromonassp.)、C2(Escherichia sp.)、C3(Marinobacter sp.)和E2(Marinobacter sp.)菌株的提取物抑制多室草苔虫幼体的附着。其中,F2(Flagellimonas sp.)菌株的菌体和C1(Marinobactersp.)、E2(Marinobacter sp.)菌株的发酵液提取物对沙筛贝无后遗效应,表明其毒性较低。【结论】本研究从深海沉积物中共获得8株具有防污活性的微生物,其中F2、C1、E2菌株在海洋环保防污领域具有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损生物 深海沉积物 微生物 天然产物防污剂 发酵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硫铁矿的自养反硝化系统在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曾占壮 胡大波 +1 位作者 何国森 王永峰 渔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目的】开发一种切实有效、简便可行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助推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方法】在传统的硫磺-石灰石自养反硝化反应器(SLAD)的基础上,添加硫铁矿和火山岩组成自养反硝化系统,以凡纳滨对虾养... 【目的】开发一种切实有效、简便可行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助推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方法】在传统的硫磺-石灰石自养反硝化反应器(SLAD)的基础上,添加硫铁矿和火山岩组成自养反硝化系统,以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系统中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并连续运行该反应器40 d,观察系统脱氮除磷的效果及其稳定性。采用扫描电镜(SEM)对材料表面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观察,利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填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加入硫铁矿和火山岩的SLAD对氮磷的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至试验结束时,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和50%左右,pH值在6.4~7.0之间;系统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类型以Thiobacillus和Halothiobacillus为主,在4种填料中均有分布。【结论】加入硫铁矿和火山岩的SLAD具备高效的脱氮除磷功能,基于硫铁矿的自养反硝化系统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养反硝化系统 凡纳滨对虾 养殖 尾水 硫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营养分析
8
作者 黄伟卿 张艺 +5 位作者 周振平 周逸洋 周舒宁 周洪磊 武小宣 丁建发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460-467,共8页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16.77±0.33)%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12.23±0.12)%和水分含量(69.13±0.69)%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所含的氨基酸总量(TAA)和鲜味氨基酸(DA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达84.71±0.86,与对照组基本保持一致;肌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7.63±0.6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为(12.79±0.50)%,∑n-3 PUFA含量(13.21±0.44)%和EPA+DHA含量(11.70±0.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n-6 PUFA的含量(13.82±0.9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大黄鱼复合体型修长、体色金黄和生长速度快的多性状良种选育,能提高大黄鱼肌肉中TAA、DAA、PUFA、HUFA、∑n-3 PUFA和EPA+DHA的含量,改善大黄鱼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选育子代 肌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消毒剂对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慧耀 梁一帆 +3 位作者 杨求华 李昭杰 葛辉 吴建绍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背景】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作为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品种,其育苗过程中的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控尤为重要。预防和控制其疾病的关键手段之一是使用消毒剂对水质和底质进行消毒。消毒剂的选择需兼顾有效性与安全性,以避免对幼参... 【背景】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作为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品种,其育苗过程中的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控尤为重要。预防和控制其疾病的关键手段之一是使用消毒剂对水质和底质进行消毒。消毒剂的选择需兼顾有效性与安全性,以避免对幼参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目的】研究4种常用消毒剂对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为仿刺参育苗过程中合理地选择消毒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规格一致的仿刺参幼参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水试验法开展4种常用水产消毒剂的急性毒性试验,计算各消毒剂在不同暴露时间下的半致死浓度(LC_(50))及安全浓度,以评估其毒性效应。【结果】当采用二氧化氯处理24、48、72和96 h时,仿刺参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97、2.06、1.56和0.96 mg/L,安全浓度为0.43 mg/L;当采用过硫酸氢钾处理24、48、72和96 h时,仿刺参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9.66、6.53、5.50和5.07 mg/L,安全浓度为1.32 mg/L;当采用二溴海因处理24、48、72和96 h时,仿刺参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2.80、7.84、7.01和6.02 mg/L,安全浓度为1.44 mg/L;当采用聚维酮碘处理24、48、72和96 h时,仿刺参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1.95、9.30、8.51和8.13 mg/L,安全浓度为2.17 mg/L。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表现出最强的急性毒性,其LC_(50)值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表明其对仿刺参幼参的毒性作用迅速且强烈。相比之下,过硫酸氢钾、二溴海因及聚维酮碘的毒性依次减弱。【结论】4种消毒剂对仿刺参幼苗的毒性依次为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结合不同消毒剂的抑菌能力,可优先选用过硫酸氢钾作为消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消毒剂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繁育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性腺分化及性激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学利 徐文刚 +5 位作者 曾军 王九龙 刘琰 杨沛 李浩 刘立明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19-27,共9页
【目的】了解人工繁育后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幼鱼生长、性腺分化过程及调节机制。【方法】自孵化后10 d开始,每5 d取样1次,每次30尾,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以下简称“幼鱼”)体质量、全长、体长、肛前长、头长、体高、吻长... 【目的】了解人工繁育后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幼鱼生长、性腺分化过程及调节机制。【方法】自孵化后10 d开始,每5 d取样1次,每次30尾,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以下简称“幼鱼”)体质量、全长、体长、肛前长、头长、体高、吻长和眼径生长指标;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幼鱼性腺发育进行观察。同时,将样本进行匀浆,测定幼鱼体内雌激素(雌二醇)和雄激素(睾酮)浓度的变化。【结果】幼鱼体质量、全长和体长在10日龄~20日龄未见显著差异(P>0.05),从25日龄开始显著增加(P<0.05);肛前长在10日龄~15日龄未见显著差异(P>0.05),从20日龄开始显著增加(P<0.05);头长、体高、吻长和眼径在10日龄~20日龄未见显著差异(P>0.05),从30日龄开始显著增加(P<0.05)。此外,在25日龄和35日龄幼鱼中,观察到未分化的性腺成对出现于肠道附近,与肠系膜相连;在35日龄幼鱼中,观察到未分化性腺的血管;在部分60日龄幼鱼中,观察到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在性别转变为雌性的过程中,当性腺未分化时,幼鱼的雌二醇浓度较低;在60日龄性腺分化完成后,幼鱼的雌二醇浓度显著增加(P<0.05)。在性别转变为雄性的过程中,当性腺未分化时,幼鱼的睾酮浓度较低;在性腺分化完成后,幼鱼的睾酮浓度较以前增加。【结论】幼鱼的生长转折点可能出现在20~30日龄,性分化年龄可能出现在35日龄~60日龄之间;雌激素、雄激素可能是诱导幼鱼的性别分别转变为雌性、雄性的关键因素。本文阐明了绿鳍马面鲀幼鱼生长和性分化的过程,以及在性腺分化过程中的雌、雄激素浓度的变化规律,为其性别调控和人工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性分化 雌二醇 睾酮 卵原细胞 精原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及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静怡 易锌琴 +3 位作者 危苏棋 雷莉 马燕天 张赫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368-377,共10页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加剧,淡水生态系统中蓝藻暴发愈发频繁,其中微囊藻属水华尤为严重,导致微囊藻毒素(MCs)这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被广泛累积。MCs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毒性,对水生生物多样...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加剧,淡水生态系统中蓝藻暴发愈发频繁,其中微囊藻属水华尤为严重,导致微囊藻毒素(MCs)这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类肝毒素被广泛累积。MCs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毒性,对水生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因其强烈的肝脏毒性,被证实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促进因子,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重大公共安全隐患。【进展】鉴于MCs的环境持久性以及传统水处理技术对其去除效率的局限性,开发有效的MCs去除与降解方法成为当今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紧迫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MCs的生成背景及其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的危害效应,详细评述了近年来针对MCs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强调优化MCs降解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意义】针对当前研究中的瓶颈与挑战,本文展望了未来MCs降解策略的发展趋势及潜在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 微囊藻毒素(MCs) 藻毒素的产生和危害 毒素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鱼内脏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的筛选与工艺优化
12
作者 黄琼眉 解辰阳 +8 位作者 洪琳姗 黄文美 陈贝 许旻 蔡水淋 陈晓婷 林河通 乔琨 刘智禹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431-450,共20页
【背景】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福建省养殖鲍鱼的主要品种之一,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占活体重量15%~25%的内脏副产物常被直接废弃,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鲍鱼副产物中提取鲍鱼肽不仅是鲍鱼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 【背景】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福建省养殖鲍鱼的主要品种之一,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占活体重量15%~25%的内脏副产物常被直接废弃,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鲍鱼副产物中提取鲍鱼肽不仅是鲍鱼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还是减少资源浪费、满足健康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其潜在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在功能性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目的】针对鲍鱼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需求,聚焦高尿酸防治关键靶点黄嘌呤氧化酶(XOD),建立XOD抑制肽筛选体系,通过调控酶解条件优化鲍鱼内脏酶解工艺,完善鲍鱼副产物活性肽筛选体系,阐明关键工艺参数与产物活性的关系,为产业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联用策略,基于碱性蛋白酶的高效酶解特性,以低聚肽水解度和XOD抑制率为双评价指标,系统考察酶解参数对鲍鱼内脏活性肽制备的影响。基于Box-Behnken设计建立工艺优化模型,结合三维响应曲面与等高线分析,揭示参数交互作用与产物活性的关联特性。【结果】XOD检测体系构建:通过底物-酶动力学实验,确立底物浓度0.24 mmol·L^(-1)、XOD浓度20μg·mL^(-1)、pH=7.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30 min为稳定反应条件。酶解工艺优化:获得最优参数组合为料液比1∶50、加酶量4000 U·g^(-1)、温度61℃、pH=9、时间4 h。优化后酶解产物XOD抑制率为89.71%,水解度为20.34%。【意义】构建的XOD活性检测和酶解工艺优化联合体系,首次实现鲍鱼内脏XOD抑制肽的靶向酶解制备,为海洋副产物活性肽开发提供方法学支撑,对实现鲍鱼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XOD抑制肽 鲍鱼内脏 酶解 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平潭海域不同年龄仿刺参骨片种类和形态学研究
13
作者 范逸龙 杨求华 +4 位作者 李慧耀 王银华 蔡建堤 吴建绍 林琪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28-37,共10页
【目的】海参真皮的表层包含有被称为骨片的内骨骼,是海参纲最重要的特征。利用不同类型的海参骨片及其相对比例能够对不同种类的海参予以快速鉴定。【方法】本文采用NaClO法、蛋白酶K法,对福建平潭1、2、3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 【目的】海参真皮的表层包含有被称为骨片的内骨骼,是海参纲最重要的特征。利用不同类型的海参骨片及其相对比例能够对不同种类的海参予以快速鉴定。【方法】本文采用NaClO法、蛋白酶K法,对福建平潭1、2、3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各组织(棘刺、体壁、触手、管足、纵肌、呼吸树、肠道)进行采集与处理,得到不同年龄仿刺参不同组织骨片类型,并分别比较采用NaClO法、蛋白酶K法制备的仿刺参骨片的显微图像,利用SPSS软件统计不同仿刺参骨片类型的相对比例。【结果】在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能观察到7种仿刺参骨片类型,包括5种主要类型(桌形体、扣形体、杆状体、长孔状体、花纹状体)和2种特殊类型(复合盘状骨片和C形体),且不同组织内的仿刺参骨片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对比NaClO法、蛋白酶K法制得的仿刺参骨片图像时,发现2种方法均可得到仿刺参骨片,其中经NaClO法析出的仿刺参骨片能被较清楚地观察到骨片种类与大致的数量,且不附带其他组织,标本干净,但骨片因过脆、易损坏而结构不完整;蛋白酶K法得到的仿刺参骨片同样能与其他组织分离,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在显微镜下其结构更加完整,能被更好地计数与统计。通过统计仿刺参不同年龄段各组织内骨片类型的相对比例,发现不同年龄不同组织仿刺参骨片类型相对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龄仿刺参的体壁、棘刺、管足和触手均含有扣形体、桌形体、长孔状体,其中扣形体在体壁中的相对比例最高,达到83.28%±9.33%;桌形体的相对比例在管足中最高,达到35.02%±10.84%;长孔状体在触手中的相对比例较高,达到7.23%±2.50%。1龄仿刺参体壁和管足中桌形体的相对比例分别为20.28%±7.29%和35.02%±10.84%,显著高于2龄仿刺参(3.80%±1.35%、17.21%±1.87%)和3龄仿刺参(3.40%±1.43%、11.23%±1.01%)(P<0.05)。【结论】不同年龄仿刺参的不同组织骨片的结构类型不一,相对比例不同,且能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具有稳定性,是鉴别海参种属的重要指标。【意义】本研究为仿刺参生物学鉴定提供基础资料,为其年龄鉴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海域 仿刺参 骨片 NaClO法 蛋白酶K法 形态学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马口鱼卵巢发育的影响
14
作者 陈家乐 陈度煌 +4 位作者 李文盛 薛凌展 吴妹英 吴斌 黄文树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500-507,共8页
【目的】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是中国淡水养殖中极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鱼种,其肉质鲜美、适应性强,但人工繁育效率受制于亲鱼卵巢发育水平。本文旨在探究养殖密度对马口鱼亲鱼卵巢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规格一致、体格健康的马... 【目的】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是中国淡水养殖中极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鱼种,其肉质鲜美、适应性强,但人工繁育效率受制于亲鱼卵巢发育水平。本文旨在探究养殖密度对马口鱼亲鱼卵巢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规格一致、体格健康的马口鱼亲鱼,随机分为4个密度梯度:低密度组(M_(1),2 kg/m^(3))、中密度组(M_(2),4 kg/m^(3))和2个高密度组(M_(3),6 kg/m^(3);M_(4),8 kg/m^(3))进行培育,试验周期为45 d,再进行卵巢切片观察与计数,计算性腺指数(GSI)、卵巢发育至Ⅳ时相期的比例(F);测定卵巢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磷和钙等常规营养组分含量;统计催产率、孵化率、受精率。【结果】中密度组的性腺指数(13.35±1.97)%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且中密度组卵巢发育至Ⅳ时相期的比例为(46.62±3.20)%,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在卵巢常规营养成分方面,与其他密度组相比,中密度组马口鱼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粗蛋白质、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繁殖力方面,中密度组的催产率(93.30±3.30)%和孵化率(81.40±4.00)%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且受精率最优。【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合理的养殖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马口鱼亲鱼卵巢发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 养殖密度 卵巢发育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吉河中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15
作者 付生云 祁洪芳 +2 位作者 罗颖 汪鹏程 田少锋 渔业研究 2025年第2期230-237,共8页
[背景]2023年对标记了被动集成应答器(PIT)芯片的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溯河群体进行监测,发现不同河道的溯河群体有分组现象。[目的]研究青海湖裸鲤群体出现洄游分组现象后的繁殖生物学特征。[方法]2023年5月至8月在泉... [背景]2023年对标记了被动集成应答器(PIT)芯片的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溯河群体进行监测,发现不同河道的溯河群体有分组现象。[目的]研究青海湖裸鲤群体出现洄游分组现象后的繁殖生物学特征。[方法]2023年5月至8月在泉吉河采集了552尾青海湖裸鲤样本,从性腺采集与处理、初次性成熟体长、卵径分布、性腺指数、繁殖力及年龄鉴定等方面进行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采集的青海湖裸鲤样本平均体长为(224.5±20.4)mm,平均体质量为(179.5±62.1)g,其中雌鱼有253尾,平均体长为(240.4±28.7)mm,平均体质量为(140.9±76.9)g;雄鱼有299尾,平均体长为(188.8±63.0)mm,平均体质量为(159.3±55.6)g。雌鱼的年龄由4龄~11龄7个年龄段组成,以4龄、5龄为主,占比为78.6%;雄鱼的年龄由3龄~6龄4个年龄段组成,以3龄、4龄为主,占比为86.5%。根据L_(50)的方法,求得雌性L_(50)方程为L_(50)=1=[1+e^(-0:65(Lmid-173:1))],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67.5 mm;雄性L_(50)=1=[1+e^(-0:98(Lmid-157:2))],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54.6 mm。雌鱼卵巢发育Ⅱ期的平均卵径为(0.98±0.05)mm,Ⅲ期为(1.45±0.02)mm,Ⅳ期为(1.63±0.05)mm,Ⅴ期为(1.88±0.05)mm。青海湖裸鲤的繁殖期集中在6月至7月,属于溯河产卵类型。雌鱼性腺指数(GSI)自5月起逐渐增大,7月达到高峰,8月开始下降;绝对繁殖力为720.0~16080.0粒,平均值为(4261.4±3343.4)粒;相对繁殖力为9.1~131.4粒/g,平均值为(29.4±10.3)粒/g;绝对繁殖力(AF)与体长(L)呈对数相关,AF=149851nL-76978(R^(2)=0.7688,P<0.0001);绝对繁殖力(AF)和体质量(W)呈对数相关,AF=5078.9lnW-20610.0(R^(2)=0.8480,P<0.0001)。雌鱼体长(Y_♀)与体质量(W_♀)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2)=0.9085,P<0.0001),Y_♀=0.0153W_♀~2-5.2191W_♀+516.6300;雄鱼体长(Y_(♂))与体质量(W_(♂))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2)=0.8653,P<0.0001),Y_(♂)=0.0015 W_(♂)~2-0.2068W_(♂)+53.7840。青海湖裸鲤的微耳石磨片为不规则的马蹄形,其中心区在透射光下较暗,接近圆形;中心区外围在透射光的照射下分布有明暗相间的不规则环形亮带。[结论]青海湖裸鲤溯河群体出现分组现象后,泉吉河溯河群体未出现明显的特征变化。本研究为青海湖裸鲤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性别比 繁殖力 繁殖期 繁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近海不同年际间黄鳍棘鲷遗传多样性研究
16
作者 方妍 陆晨阳 +5 位作者 王艺红 刘贤德 胡战彪 蔡紫紫 李渊 张静 渔业研究 2025年第2期223-229,共7页
【背景】在全球渔业资源管理中,增殖放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恢复措施被广泛应用,然而其对目标物种遗传特征的长期影响仍需深入研究。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作为厦门近海重要的商业鱼类,其遗传特征的稳定性对于维护其种群健康至... 【背景】在全球渔业资源管理中,增殖放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恢复措施被广泛应用,然而其对目标物种遗传特征的长期影响仍需深入研究。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作为厦门近海重要的商业鱼类,其遗传特征的稳定性对于维护其种群健康至关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近年来增殖放流对厦门近海黄鳍棘鲷遗传特征的影响,了解其是否对种质资源产生显著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不同时间点采集的厦门近海黄鳍棘鲷样本进行测序,并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分子方差分析(AMOVA)等方法评估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分析显示,3个黄鳍棘鲷群体共获得66条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存在82个变异位点,共定义了58个单倍型,其中特有单倍型54个,黄鳍棘鲷群体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于58个黄鳍棘鲷线粒体控制区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的黄鳍棘鲷聚类为一支;AMOVA分析显示,不同年份黄鳍棘鲷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1.23%。【结论】近年来厦门近海黄鳍棘鲷的增殖放流活动未对遗传多样性造成显著影响,群体遗传结构保持稳定。这一发现为未来增殖放流策略的优化和黄鳍棘鲷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近海 黄鳍棘鲷 增殖放流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刺参南方秋季苗种繁育胚胎发育观察及生长分析
17
作者 王银华 杨求华 +7 位作者 李慧耀 黄强 陈润 范逸龙 吴建绍 卢艳娜 董志安 林琪 渔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背景】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中国较具经济价值的海参种类之一。福建省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仿刺参养殖产区,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仿刺参在南方地区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仍然薄弱。【目的】探究中国南方地区开展仿刺参秋季苗... 【背景】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中国较具经济价值的海参种类之一。福建省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仿刺参养殖产区,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仿刺参在南方地区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仍然薄弱。【目的】探究中国南方地区开展仿刺参秋季苗种繁育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仿刺参性腺低温控制诱导促熟技术,在5月至10月间,采用低温诱导和饵料强化的方式对仿刺参性腺进行促熟,并于10月进行催产孵化,同时对仿刺参幼体早期发育的基本特征和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低温诱导和饵料强化等方式的处理可促进仿刺参性腺发育并在秋季达到性成熟,阴干流水刺激后获得的受精卵为圆形、透明、沉性卵,卵径为(151.5±1.5)μm;在水温21.5~22.5℃、盐度29~30、pH 7.8~8.3的条件下,仿刺参胚胎及胚后发育正常,共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等8个阶段、18个时期;耳状幼体孵化率为75.00%、樽形发生率为84.40%±4.85%、附着变态率为82.37%±2.83%;由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时间为16 d,刚开始为透明白色,至30 d后开始变深,到60 d时,变成青色或红棕色,体长达到(30.00±1.37)mm。【结论】在人工可控的条件下,中国南方地区可实现仿刺参的秋季规模化苗种繁育。在培育60 d后,南方培育苗种较北方培育的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仿刺参的秋季苗种繁育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秋季 苗种繁育 胚胎发育 稚参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方法优化
18
作者 沈晓娜 陈小红 +2 位作者 罗方方 陈慧斌 刘智禹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背景】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引发的河豚毒素(TTX)中毒事件频发,然而现行国家标准(GB 5009.206-2016)中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仅适用于河鲀中TTX含量的检测,因此亟需建立一种适用于检测织纹螺中TTX含量的高效、准确的方法。... 【背景】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引发的河豚毒素(TTX)中毒事件频发,然而现行国家标准(GB 5009.206-2016)中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仅适用于河鲀中TTX含量的检测,因此亟需建立一种适用于检测织纹螺中TTX含量的高效、准确的方法。【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建立一种高效且能准确测定织纹螺中TTX含量的方法。【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前处理方法(提取溶液、提取方式、冷冻时间)下TTX回收率的大小,以及不同色谱条件(流动相、进样量)对色谱峰的影响,获得最佳实验条件。此外,采用优化后的方法和现行国家标准方法对采自福建省莆田市和宁德市的织纹螺样品进行测定,以比较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最佳前处理条件:样品首先采用0.1%乙酸溶液60℃超声提取20 min,随后使用80%(体积分数)0.1%乙酸甲醇溶液稀释并在−18℃下冷冻3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过膜后,上机测定;UPLC-MS/MS条件:以含5 mmol·L^(−1)乙酸铵的0.1%甲酸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经Amide-80色谱柱梯度洗脱后,采用电喷雾正离子选择反应监测模式,以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TTX在织纹螺中的基质效应为68.9%,在1~100 ng·mL^(−1)基质标准曲线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0.99。本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0、25μg·kg^(−1),能同时满足中国和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对水产品中TTX安全限量值(分别为2200、44μg·kg^(−1))的要求。此外,在3个TTX加标浓度(50、500、4000μg·kg^(−1))下,平均回收率为74.8%~104%,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n=6)。分别采用优化后的实验方法和现行国家标准方法对9份织纹螺样品进行检测,2种方法检测的TTX含量范围分别为<0.0250~22.8、0.0120~23.5 mg·kg^(−1),相对偏差为1.51%~14.6%,表明本检测方法准确可靠。【结论】本研究优化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测定织纹螺中TTX含量的UPLC-MS/MS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快速准确和低成本等特点,为实现织纹螺中TTX含量的快速批量检测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方法优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频率对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生长及水体水质的影响
19
作者 周刚 周诚 +2 位作者 陈碟容 卢思宇 李耀国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水体水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开展了2次/天和3次/天两种投喂频率实验。【结果】3次/天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高于2次/天... 【目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水体水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开展了2次/天和3次/天两种投喂频率实验。【结果】3次/天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高于2次/天组。投喂频率对水体中氨氮(TAN)、亚硝酸盐(NO_(2)-N)、悬浮物量(SS)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的浓度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且2次/天组高于3次/天组。两组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其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菌属均为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红细菌属(Rhodobacter);对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常见致病菌丰度进行统计,发现3次/天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的平均丰度(0.08%)显著低于2次/天组(0.14%)(P<0.05)。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氨氮(TAN)、总氮(TN)和总磷(TP)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大口黑鲈陆基圆桶养殖模式中,3次/天投喂频率较2次/天投喂频率具有生长快、养殖水体关键水质指标水平低以及致病菌丰度低的优势。本研究结果可为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的科学投喂提供实际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投喂频率 陆基圆桶养殖 水质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11座水库碳磷比特征研究
20
作者 周园园 苏玉萍 +3 位作者 郑璐薇 Ayub Gohar 黄仕宇 钟启俊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背景】水中碳(C)、氮(N)、磷(P)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也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溶解性无机碳/总磷比(DIC/TP)的研究为缓解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修复解决思路。【目的】了解2023年夏、秋季福建省不同地区... 【背景】水中碳(C)、氮(N)、磷(P)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也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溶解性无机碳/总磷比(DIC/TP)的研究为缓解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修复解决思路。【目的】了解2023年夏、秋季福建省不同地区的11座水库(棉花滩水库、池潭水库、山美水库、东圳水库、东张水库、山仔水库、东溪水库、石兜水库、官昌水库、塘坂水库和坂头水库)的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群落和碳磷比特征。【方法】在2023年夏、秋季,以福建省不同地区的11座水库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水质、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现场采样监测。【结果】11座水库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在35.9~54.4之间,其中除官昌水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外,其余10座水库均处于中营养水平。11座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36属,其中绿藻门最多,有15属;蓝藻门为11属;硅藻门为7属;甲藻门为2属;隐藻门为1属。11座水库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1.13×10^(6)~5.77×10^(8)个·L^(−1);蓝藻门在8座水库(棉花滩水库、池潭水库、东圳水库、东张水库、山仔水库、东溪水库、官昌水库、塘坂水库)中为优势门类。11座水库水体DIC/TP值为17.4~402.6,最低的是宁德市官昌水库,最高的是三明市池潭水库。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DIC/TP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浮游植物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碳磷比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富营养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对探究通过简单、低成本的方式来缓解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DIC/TP指标的创新,表明生物利用二氧化碳(CO_(2))和P的限制差异可通过调节水体中DIC浓度、TP浓度和DIC/TP值,改变浮游−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从而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因此,基于水生生态系统碳磷限制效应,CO_(2)对富营养化的缓解作用和DIC/TP指标的应用,是保护水质安全与促成水体碳增汇的双赢,也是在未来服务与管理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磷比 营养状态 藻华 富营养化 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