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82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 被引量:51
1
作者 李春来 刘建军 +8 位作者 耿言 曹晋滨 张铁龙 方广有 杨建峰 舒嵘 邹永廖 林杨挺 欧阳自远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5期406-413,共8页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实施,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是工程任务的重要顶层设计之一。简要回顾了国外已实施火星探测任务的主要科学目标,介绍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有效载荷配置,分析了科学目标的创新性和特色。
关键词 火星探测 有效载荷 环绕探测 巡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及“太极1号”在轨测试 被引量:66
2
作者 罗子人 张敏 +2 位作者 靳刚 吴岳良 胡文瑞 深空探测学报 2020年第1期3-10,共8页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将打开中低频段(0.1 mHz^1 Hz)的引力波观测窗口,为人类研究宇宙起源与演化、黑洞起源与演化、引力本质、暗能量和暗物质等提供全新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空间引力波探测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太极计划提出了...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将打开中低频段(0.1 mHz^1 Hz)的引力波观测窗口,为人类研究宇宙起源与演化、黑洞起源与演化、引力本质、暗能量和暗物质等提供全新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空间引力波探测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太极计划提出了“单星”“双星”和“三星”3步走的发展路线图。目前“单星”计划——“太极1号”发射成功,并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在轨测试。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科学价值、国内外背景和关键技术分解,重点对太极计划及其3步走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续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太极计划 星间激光干涉测距系统 无拖曳控制系统 引力波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核动力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及发展综述 被引量:33
3
作者 朱安文 刘磊 +1 位作者 马世俊 李明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5期397-404,共8页
在概要介绍空间核动力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同位素热/电源、核反应堆电源、核推进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情况和相关发展情况,并讨论了空间核动力的安全问题。对未来空间核动力在深空探测中应用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空间核动力 空间核电源 深空探测 空间核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科学目标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春来 刘建军 +3 位作者 严韦 封剑青 任鑫 刘斌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5期424-436,共13页
由于较好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已成为国际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小行星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探测方式,指出目前小行星探测已进入空间探测的新时代;总结了国际小行星探测的现状,包括... 由于较好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已成为国际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小行星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探测方式,指出目前小行星探测已进入空间探测的新时代;总结了国际小行星探测的现状,包括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科学载荷配置,以及获取的主要科学数据等;探讨了未来小行星探测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科学问题,并对我国未来自主小行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的制定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深空探测器 科学目标 有效载荷 采样返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空测控系统建设与技术发展 被引量:54
5
作者 董光亮 李海涛 +6 位作者 郝万宏 王宏 朱智勇 石善斌 樊敏 周欢 徐得珍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2期99-114,共16页
我国深空测控系统是伴随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从突破关键技术、初步建成系统到系统完善,逐步建立起来的,火星探测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带动深空测控系统能力的建设。站在历史的视角,从... 我国深空测控系统是伴随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从突破关键技术、初步建成系统到系统完善,逐步建立起来的,火星探测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带动深空测控系统能力的建设。站在历史的视角,从顶层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建设等方面,回顾了我国深空测控系统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未来深空测控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深空测控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测控系统 深空探测 探月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着陆探测任务关键环节技术途径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饶炜 孙泽洲 +2 位作者 孟林智 王闯 吉龙 深空探测学报 2016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火星进入、下降与着陆技术(entry,descent and landing,EDL)是火星着陆探测最为关键的环节。火星与地球再入返回过程相比,由于火星大气成分、物理性质与地球大气存在较大差别,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使火星EDL过程历经时间短、状态变化快,... 火星进入、下降与着陆技术(entry,descent and landing,EDL)是火星着陆探测最为关键的环节。火星与地球再入返回过程相比,由于火星大气成分、物理性质与地球大气存在较大差别,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使火星EDL过程历经时间短、状态变化快,对减速性能要求高,时序紧张。从工程实现角度分阶段开展了任务分析,识别了火星EDL环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关键环节技术途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着陆 任务分析 技术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三号”探测器软着陆自主导航与制导技术 被引量:25
7
作者 黄翔宇 张洪华 +3 位作者 王大轶 李骥 关轶峰 王鹏基 深空探测学报 2014年第1期52-59,共8页
"嫦娥三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是软着陆任务成功的关键。针对高安全和高可靠软着陆任务的要求,设计了包含接力避障的软着陆飞行程序,提出了单波束分时修正与多波束融合修正的自... "嫦娥三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是软着陆任务成功的关键。针对高安全和高可靠软着陆任务的要求,设计了包含接力避障的软着陆飞行程序,提出了单波束分时修正与多波束融合修正的自主导航方法和自适应动力显式制导、无迭代多项式粗避障制导以及内外环结合的精避障制导等方法。实际在轨飞行结果表明,导航算法提供了高精度的状态估计,制导算法实现了高精度状态控制和有效避障机动,确保了软着陆落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三号”探测器 软着陆 自主导航 制导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探测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85
8
作者 于登云 孙泽洲 +1 位作者 孟林智 石东 深空探测学报 2016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火星作为距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之一,火星探测是继月球探测之后深空探测的最大热点。在简要总结人类火星探测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火星探测规划任务及其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论述,并给出了相应启示和发展展望;结... 火星作为距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之一,火星探测是继月球探测之后深空探测的最大热点。在简要总结人类火星探测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火星探测规划任务及其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论述,并给出了相应启示和发展展望;结合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并对中国后续开展火星探测活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探测 关键技术 发展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核动力源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胡文军 陈红永 +3 位作者 陈军红 李上明 胡绍全 唐玉华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5期453-465,共13页
同位素热/电源以及空间核反应堆在深空探测任务中有重要应用。通过调研其技术特点以及国际上针对核能空间应用安全性的相关规范,研究了其空间安全性规范的法律法规。以ALRH(Apollo Lunar Radiosotope Heater,阿波罗月球任务同位素热源)... 同位素热/电源以及空间核反应堆在深空探测任务中有重要应用。通过调研其技术特点以及国际上针对核能空间应用安全性的相关规范,研究了其空间安全性规范的法律法规。以ALRH(Apollo Lunar Radiosotope Heater,阿波罗月球任务同位素热源)、GPHS(General Purpose Heater Source,通用型热源)、LWRHU(Lighted Weighted Radiosotope Heater Unit,轻量放射性同位素热源)、MMRTG(Multi-Mission 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多任务型放射性同位素电源)等同位素热/电源及俄罗斯热离子空间反应堆电源(TOPAZ-II型号)为例,结合美俄开展的同位素热/电源的系列安全性试验,重点关注了不同型号的试验及分析技术细节,并分析了同位素热/电源的空间应用安全评价方法,可为开展相关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热源 同位素电源 空间核反应堆 深空探测 安全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六号”立方星轨道确定及演化分析
10
作者 孔静 汪赛进 +2 位作者 刘少然 马心宇 段成林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以“嫦娥六号”任务搭载的巴基斯坦立方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轨道特性、力学环境及测量手段,重点探讨了影响轨道变化的主要摄动因素。在缺乏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支持的条件下,提出了... 以“嫦娥六号”任务搭载的巴基斯坦立方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轨道特性、力学环境及测量手段,重点探讨了影响轨道变化的主要摄动因素。在缺乏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支持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向测速的轨道确定方法,建立了三向测速模型,并对测速误差进行分析;同时,设计了适用于稀疏观测模式的定轨策略,并完成了误差评估。此外,对立方星轨道的长期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向多普勒测速残差的均方根误差为2 mm/s,轨道确定的位置精度优于1 km;立方星轨道主要受月球非球形引力摄动和地球质点引力摄动的影响,三体引力在其轨道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轨道演化预测显示,立方星的近月距离预计于2025年4月缩小至小于月球半径。研究为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微小卫星轨道确定与演化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六号 立方星 轨道确定 轨道摄动 轨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月球探测器的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38
11
作者 叶培建 于登云 +1 位作者 孙泽洲 申振荣 深空探测学报 2016年第4期323-333,共11页
全面而简要地回顾了国内外月球探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器的工程研制和飞行任务实施情况,总结了中国月球探测器取得的技术成就和科学成果,展望了中国月球探测器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月球探测 月球探测器 技术成就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星轨道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20
12
作者 高珊 周文艳 +3 位作者 梁伟光 刘德成 唐玉华 杨维廉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2期122-129,共8页
地月L2点位于地月连线的延长线上,在地月L2点运行的卫星可以连续观测月球背面,解决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通讯问题,在月球背面着陆探测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从地球出发、利用月球引力辅助变轨、形成地月L2点的轨道进行了研究,分... 地月L2点位于地月连线的延长线上,在地月L2点运行的卫星可以连续观测月球背面,解决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通讯问题,在月球背面着陆探测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从地球出发、利用月球引力辅助变轨、形成地月L2点的轨道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发射窗口、地月转移时间、近月点高度、近月点倾角、轨道振幅等多项因素对转移轨道和使命轨道特性的影响,寻求满足地月L2点中继任务需求的飞行轨道。通过分析研究,文章明确了转移和使命轨道的相关特性,可为中继星任务轨道的参数设计和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月L2点 中继星轨道 HALO轨道 月球借力 轨道维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空探测器自主控制技术综述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大轶 符方舟 +4 位作者 孟林智 李文博 李茂登 徐超 葛东明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4期317-327,共11页
深空探测是人类考察、勘探和定居地球外其它天体的第1步,而深空探测器的自主控制技术则是确保深空探测任务成功完成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从“自主导航、自主制导与控制、自主任务规划、自主故障诊断与重构”4个方面对深空探测器自主控... 深空探测是人类考察、勘探和定居地球外其它天体的第1步,而深空探测器的自主控制技术则是确保深空探测任务成功完成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从“自主导航、自主制导与控制、自主任务规划、自主故障诊断与重构”4个方面对深空探测器自主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已有的深空探测器自主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深空探测技术发展和任务实施的需求,提出了深空探测器自主控制技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器 自主导航 自主制导与控制 自主任务规划 自主故障诊断与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4号”中继星任务分析与系统设计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立华 熊亮 +9 位作者 王鹏 孙骥 周文艳 高珊 刘适 王晓磊 关轶峰 张爱兵 徐进 陈国辉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6期515-523,共9页
作为"嫦娥4号"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继星将为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支持。不同于其它月球探测器,中继星首次选择了绕地月L2平动点运行的晕(Halo)轨道以保证对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连续的中继通信服务,面临诸多... 作为"嫦娥4号"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继星将为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支持。不同于其它月球探测器,中继星首次选择了绕地月L2平动点运行的晕(Halo)轨道以保证对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连续的中继通信服务,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在对中继星任务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研制中的技术难题,包括使命轨道的选择、使命轨道的到达和长期维持、中继通信体制选择等,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中继星的总体设计方案概述也在文中给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4号 月球背面 中继通信 地月L2平动点 任务分析 总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空探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6
15
作者 叶培建 孟林智 +4 位作者 马继楠 王强 李莹 杜宇 王硕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4期303-316,383,共15页
深空探测任务的探测目标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测控延时逐步增大,并且目标的先验知识有限,在遥远、未知、不确定环境下开展科学探索对探测器的自主性能需求日益强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实用,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应用人工智能技... 深空探测任务的探测目标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测控延时逐步增大,并且目标的先验知识有限,在遥远、未知、不确定环境下开展科学探索对探测器的自主性能需求日益强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实用,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和改进航天器自主性也将成为必须和可能。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航天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例,重点结合规划的深空探测任务特点和应用场景,梳理分析了各具体任务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潜在需求,并提出了对深空探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些看法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人工智能 应用需求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轨道编队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任务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锦绣 陈学雷 +1 位作者 曹喜滨 安军社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2期158-165,共8页
月球背面能够有效屏蔽来自地球并同时遮挡来自太阳的射电信号干扰,拥有太阳系中近乎最安静的电磁环境,是开展空间超长波天文观测的最佳选择区域。在立足完成空间干涉实验的基本任务目标基础、并力争实现重大科学发现的研究思路基础上,... 月球背面能够有效屏蔽来自地球并同时遮挡来自太阳的射电信号干扰,拥有太阳系中近乎最安静的电磁环境,是开展空间超长波天文观测的最佳选择区域。在立足完成空间干涉实验的基本任务目标基础、并力争实现重大科学发现的研究思路基础上,研制并发射两颗微卫星,搭载"嫦娥4号"任务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自主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在有效燃料约束下形成环月大椭圆轨道编队,构建环月超长波天文干涉仪。说明了系统的工作模式,对数据处理与科学分析方法进行了论述,包括数据预处理、干涉成像与全天功率谱获取角度,进而从支持服务模块和科学载荷模型两个方面对微卫星方案进行了简要概述,凝练了项目任务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月球轨道编队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的实施将通过全球首个绕月近距编队飞行系统,构建全球首个星–星干涉射电天文观测系统,进而打开人类认识宇宙的新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波观测 干涉测量 月球轨道编队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背面地形对软着陆探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飞 张熇 +2 位作者 吴学英 马继楠 卢亮亮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相对于月球正面大面积平坦的月海区域,月球背面地形整体崎岖复杂,因此地形地貌的变化会对探测器的软着陆探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任务设计、着陆器设计和月面工作程序3个方面分析了"嫦娥4号"着陆区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Pole... 相对于月球正面大面积平坦的月海区域,月球背面地形整体崎岖复杂,因此地形地貌的变化会对探测器的软着陆探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任务设计、着陆器设计和月面工作程序3个方面分析了"嫦娥4号"着陆区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Pole Aitken Basin,SPA),及其相对于"嫦娥3号"着陆区的变化,主要结论包括:1)着陆区范围缩小,由"嫦娥3号"着陆区经度范围16.4°和纬度范围3°,减小到经度范围约4°和纬度范围约2°;2)动力下降策略更改,动力下降过程主减速段结束后,着陆器由斜向前运动轨迹改为接近垂直向下运动轨迹,同时更改测距敏感器的引入时机;3)提高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信号发射功率和信噪比;4)着陆后需要预测着陆器的光照和测控被地形遮挡的情况,然后制定如休眠或月食模式等相应策略等。通过以上优化设计,"嫦娥4号"任务可适应月球背面地形地貌的变化,有效降低着陆过程和月面工作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4号 月球背面 南极–艾特肯盆地 软着陆 地形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月平动点中继应用轨道维持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磊 曹建峰 +1 位作者 胡松杰 唐歌实 深空探测学报 2015年第4期318-324,共7页
地月平动点中继应用轨道对于月球背面探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地月平动点的不稳定性,必须进行轨道维持。文章研究了真实力模型下月球平动点中继应用轨道的维持。首先,基于限制性三体问题下平动点轨道的运动特性,研究了平动点轨... 地月平动点中继应用轨道对于月球背面探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地月平动点的不稳定性,必须进行轨道维持。文章研究了真实力模型下月球平动点中继应用轨道的维持。首先,基于限制性三体问题下平动点轨道的运动特性,研究了平动点轨道维持的数学模型与维持策略,提出了平动点轨道维持的连续环绕控制方法,并给出了轨道维持的Halo和Lissajous两种控制方式;其次,充分考虑各天体和光压摄动下,采用数值手段研究了不同幅值的地月平动点周期中继应用轨道的维持间隔与速度增量等。研究结果表明:Lissajous控制方式适用于月球平动点中继应用轨道的维持,在给定测控精度条件下,维持间隔约7.4d,速度增量优于20m/s/a。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嫦娥2号"日地平动点任务和"嫦娥5T1"地月平动点任务并获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还可直接应用于我国未来"嫦娥4号"等月球背面探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动点 轨道维持 限制性三体问题 HALO轨道 Lissajous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面广义资源探测及其原位利用技术构想 被引量:10
19
作者 姜生元 沈毅 +5 位作者 吴湘 邓宗全 赖小明 张家强 梁鲁 周琴 深空探测学报 2015年第4期291-301,共11页
以载人登月场景下的月面资源精细化利用为目标,概述了月面资源探测与原位利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未来载人登月探测任务规划以及确定预先研究目标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月面环境资源的广义分类和精细化利用思想,并以载人登月场景下的... 以载人登月场景下的月面资源精细化利用为目标,概述了月面资源探测与原位利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未来载人登月探测任务规划以及确定预先研究目标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月面环境资源的广义分类和精细化利用思想,并以载人登月场景下的"人器机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细化了可在轨利用的资源、需带回地球的样本资源和人机废弃物资源等三类资源的拓扑组成。本着继承与创新兼顾、前瞻性与实用性包容的概念研究理念,重点阐述了宇航员人因主导的矿物资源勘查、月面环境条件的资源化利用、多态样本的采集、人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月面广义资源的探测与原位利用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联合 月面广义资源 探测 原位利用 技术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月空间单程测量观测建模与算法实现
20
作者 曹建峰 满海钧 +3 位作者 黄勇 王文彬 刘山洪 周之金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针对地月空间星地、星间链路观测建模与应用算法开展研究。根据测量原理,在广义相对论参考框架下详细推导了单程测量的观测建模方法;通过求和组合与求差组合给出了钟差消去与钟差解算的方法;根据求和组合观测模型的特征,推导了原时与坐... 针对地月空间星地、星间链路观测建模与应用算法开展研究。根据测量原理,在广义相对论参考框架下详细推导了单程测量的观测建模方法;通过求和组合与求差组合给出了钟差消去与钟差解算的方法;根据求和组合观测模型的特征,推导了原时与坐标时差异变化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实现;结合典型轨道算例分析了相对论效应对单程测量建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论效应引起的地月空间位置转换差异在10 m量级,原时与坐标时的差异每天变化数10μs,是高精度导航建模必须考虑的因素,提出的建模算法可服务地月空间高精度导航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月空间 星间链路 观测建模 精密定轨 原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