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595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油气地质》作者须知
1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报道范围(1)对海相油气地质与勘探的方针政策、研究方向、勘探目标、技术方法的见解、建议和思路(2)海相地层区含油气远景分析、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区块的评价与优选(3)海相地层区大地构造与含油气盆地的特征与演化(4)海相地层中烃... 报道范围(1)对海相油气地质与勘探的方针政策、研究方向、勘探目标、技术方法的见解、建议和思路(2)海相地层区含油气远景分析、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区块的评价与优选(3)海相地层区大地构造与含油气盆地的特征与演化(4)海相地层中烃类成因、演化、成藏的机理与模式(5)层序地层学、盆地分析、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油藏描述、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方法在海相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应用(6)针对海相油气地质理论与实践中意义较大、认识分歧较多之主题开展的学术辩论(7)国内外海洋油气地质勘探的理论与进展(8)典型海相油气田的实例介绍(9)海相领域可借鉴的其他领域的创新理论和技术方法稿件总体要求文稿内容需符合本刊报道范围,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文字精练,数据准确,图表齐全,资料引用要标注文献出处,计量单位和符号符合国家标准,字母、符号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文稿内容符合国家和企业的保密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方法 层序地层学 勘探目标 海相油气地质 烃类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中-上二叠统海相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孤峰组-大隆组页岩为例
2
作者 张琴 邱振 +8 位作者 梁峰 刘雯 孔维亮 王玉满 庞正炼 高万里 蔡光银 曲天泉 江冲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84,共15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上二叠统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三段和大隆组一段等3套海相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新层系。基于大量岩心测试数据,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发育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上二叠统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三段和大隆组一段等3套海相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新层系。基于大量岩心测试数据,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发育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3套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均为II_(1)型,成熟度(R_(o))均大于2.0%,生烃潜力大。孤峰组以硅质页岩相与钙质页岩相为主,吴三段和大一段则以硅质页岩相和混合质页岩相为主,页岩的脆性指数均分布在70%以上。②3套页岩均以有机质孔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孔径以介孔为主。吴三段层理缝发育,连通系数最好,孔隙度与含气量最高;孤峰组孔隙度高,连通系数居中,含气量较高;大一段层理缝不发育,连通系数和孔隙度最低,但含气量较高。③相比川南龙马溪组,3套页岩具有“三高一薄一深”的特征,即高TOC、高脆性、高含气量,但单层厚度较薄,埋深更大,需建立针对性开发技术。3套页岩层系页岩气富集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开江—梁平海槽东南段以及城口—鄂西海槽的城口—奉节—利川—石柱一带。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深层页岩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二叠统 孤峰组 吴家坪组三段 大隆组一段 储层特征 页岩气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石炭系黄龙组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3
作者 付小东 董景海 +12 位作者 李伟 云建兵 谷明峰 李文正 应玉双 朱茂 谭万仓 和源 朱可丹 徐哲航 朱心健 熊绍云 张豪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9-254,共16页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岩相古地理与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龙组残余地层分布较广,面积约13100 km^(2),川北一带新落实地层分布区约4000 km^(2),厚度主要为10~40 m。②黄龙组潮间带浅滩白云岩广泛发育,主要位于黄二段,分布面积约8200 km^(2),在平昌—巴中地区预测新增滩带面积约2000 km^(2);浅滩相白云岩储层厚度主要为2~20 m,储层物性条件好,平均孔隙度为3.90%。③川北地区黄龙组成藏烃源条件好,下伏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分布面积约为25000 km^(2),烃源岩总厚度为50~150 m,其中优质烃源岩厚10~60 m,可与黄龙组构成下生上储的有利成藏组合。④受古隆起斜坡带、地层尖灭带和大型断裂带控制,黄龙组发育平昌—巴中、广安—渠县两个大型圈闭发育带,圈闭类型多样,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保存条件好。预测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存在4个有利勘探区,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分布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黄龙组 华蓥山断裂西侧 低缓构造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原油裂解气形成及演化
4
作者 姜海健 蒋宏 +5 位作者 张威 李春堂 王杰 朱建辉 王萍 张毅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355,共13页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内幕(盐间及盐下段)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深入研究天然气形成及演化过程对内幕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牛地马家沟组气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内幕岩心、薄片中沥青的识别,烃类包裹体的产状及拉...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内幕(盐间及盐下段)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深入研究天然气形成及演化过程对内幕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牛地马家沟组气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内幕岩心、薄片中沥青的识别,烃类包裹体的产状及拉曼光谱测试,以及天然气地球化学指标分析,确定马家沟组天然气成因;综合油裂解气的形成条件以及区域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马家沟组内幕油气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缝洞储层中见沥青充填,方解石脉中也捕获了油、气和沥青三相烃类包裹体,均证实了存在油裂解气过程。马家沟组内幕天然气以油裂解气为主,主要来源于马三段沉积期膏盐洼海相烃源岩;早侏罗世烃源岩大量生油,早白垩世油裂解生成气,而且油气发生了TSR反应。受区域埋藏史和热史控制,研究区马家沟组烃源岩具有南部成熟早、北部成熟晚的特征,天然气具有沿区域走滑断裂由南向北运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油型气 油裂解气 成藏模式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气藏井网加密开采提高采收率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
5
作者 胡勇 焦春艳 +6 位作者 赵益 吴娟 贾松 杨东升 郭长敏 陈灿 陈璐瑶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为了研究井网加密开采对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以四川盆地磨溪雷一1气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18 m长的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装置。在渗透率为0.56×10-3μm2,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实验模拟单井开采和井网加密开采... 为了研究井网加密开采对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以四川盆地磨溪雷一1气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18 m长的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装置。在渗透率为0.56×10-3μm2,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实验模拟单井开采和井网加密开采两种方式,对于井网加密开采方式,实验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分批加密、同时加密两种方式在两种不同加密时机(稳产期末和废弃条件)时对气藏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单井开采时,采收率受含水饱和度影响十分显著,在含水饱和度为20%~50%的条件下,不加密时采收率为14.6%~64.7%;两口井加密后采收率可提高至85.9%~92.7%,效果明显;②加密井提高采收率主要是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提高未动用区储量动用范围,另一方面是提高已动用区压降效率。气藏储量动用情况与含水饱和度和距离气井远近密切相关,井网加密可以根据储量动用情况进行部署,优选储量未动用区域和已动用(未充分)区域。③部署加密井提高采收率幅度随加密井数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建议老区需要根据气藏剩余储量特征合理优化加密井数,不宜过度加密。从提高采收率幅度和开采效率两个角度分析,在稳产期末采用集中部署加密井同时加密方式,对延长稳产期、提高采收率和缩短生产周期更为有利。研究成果对于气藏井网加密部署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藏 碳酸盐岩 井网加密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断裂破碎体油藏地质特征与启示
6
作者 邓兴梁 常少英 +7 位作者 陈方方 陈槚俊 王彭 曹鹏 王孟修 姚倩颖 赵龙飞 叶婷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②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特征;③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裂破碎体 核带结构 油藏特征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超深层基岩气藏勘探发现及启示
7
作者 王波 宋光永 +7 位作者 张荣虎 曾庆鲁 王艳清 孙秀建 吴志雄 李森明 李雅楠 宫清顺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矿物、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柴北缘超深层(深度超过7000 m)基岩油气藏的储层主控因素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①中酸性花岗质基岩作为储层的优质岩性,在多期变质、构造成缝、风化...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矿物、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柴北缘超深层(深度超过7000 m)基岩油气藏的储层主控因素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①中酸性花岗质基岩作为储层的优质岩性,在多期变质、构造成缝、风化剥蚀等有利成储因素的耦合效应下,形成以裂缝及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且受埋藏压实影响小的风化壳与内幕2类成因的有效储层;②侏罗系碳质泥岩(亦是烃源岩)与古近系路乐河组膏质泥岩2套有效盖层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和有效聚集创造了条件;③生烃期与输导断层及圈闭形成期同步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④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侏罗系高成熟煤型气源岩与下伏基岩储层构成侧接式上生下储源储组合,并以断层和基岩顶部的不整合面为烃类运移通道,形成源外、源内2类油气藏。受接替式油气运移机制及盖层条件控制,形成构造高部位聚集石油且充满度与丰度低,构造中—低部位聚集天然气且充满度与丰度高的成藏特点。认为柴北缘超深层基岩具备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基岩 储层特征 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背景下混积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结构及其控沉控储作用——以塔中东部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为例
8
作者 崔仕提 张少伟 +4 位作者 程钊 朱茂 郑剑锋 段军茂 邵冠铭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5,共13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东部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层序架构不明确、沉积演化规律不清晰的核心问题,基于丰富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生屑灰岩段的岩石学特征,构建了生屑灰岩段的层序地层结构,并探讨了其控沉控储作用...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东部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层序架构不明确、沉积演化规律不清晰的核心问题,基于丰富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生屑灰岩段的岩石学特征,构建了生屑灰岩段的层序地层结构,并探讨了其控沉控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塔中东部生屑灰岩段为海陆过渡背景下的混积碳酸盐岩,主要由泥晶—粉晶灰(白云)岩、砂屑—砾屑灰(白云)岩、混积岩及过渡岩性组成,陆源碎屑含量相对较高。岩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分段和平面分带特征。②生屑灰岩段与下伏东河砂岩段、下泥岩段及上覆中泥岩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生屑灰岩段本身为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序列,中亚段沉积时期水体相对最深。③海平面升降旋回对沉积微相的演化和成岩作用类型具有决定性影响。下亚段和上亚段沉积水体较浅,以蒸发潮坪相潮上带的云坪、灰云坪等沉积微相为主;中亚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升高,发育潮间带高能碳酸盐岩颗粒滩微相,叠加高频旋回暴露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优质的储集体。这种白云石化的颗粒滩与发育针孔状结构的云坪构成了塔中东部生屑灰岩段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背景 混积碳酸盐岩 生屑灰岩段 层序 巴楚组 塔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志峰 李林致 +2 位作者 李峰 廖计华 祁鹏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整体呈现“小、断、贫、散”的特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生产等多种资料,分析总结西部斜坡带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提出西部斜坡带具有“南北分区、上下分层、近源富集”的油气分布特点。通过西部斜坡...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整体呈现“小、断、贫、散”的特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生产等多种资料,分析总结西部斜坡带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提出西部斜坡带具有“南北分区、上下分层、近源富集”的油气分布特点。通过西部斜坡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和失利井地质原因分析,认为圈闭和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构造样式决定圈闭的类型和有效性,进而控制了不同区域的油气藏类型和差异富集;不同油气运移模式和两期充注、蒸发分馏作用控制了研究区近源成藏和“上油下气”的特征。通过成藏条件分析,指出平湖斜坡潜山、天台斜坡北段和杭州斜坡迎翠轩断裂带具有较好的圈闭和运移条件,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的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圈闭类型 主控因素 勘探领域 西部斜坡带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10
作者 张文文 徐勤琪 +4 位作者 尚凯 张楠 廖启丰 林静文 李帅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9,共13页
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段,开展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可为海相烃源岩评价与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塔河地区典型单井矿物岩石学、无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综合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水体滞... 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段,开展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可为海相烃源岩评价与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塔河地区典型单井矿物岩石学、无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综合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水体滞留程度等地球化学指标,探讨塔河地区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塔河地区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下段的烃源岩有机质品质优于上段。从玉尔吐斯组沉积早期到晚期沉积水体古生产力水平、水体滞留程度、陆源碎屑输入及缺氧程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演化趋势。玉尔吐斯组有机质富集与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弱热液活动、上升洋流等因素共同控制,弱热液活动与上升洋流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基础,中等滞留的沉积环境为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硫化-缺氧还原环境是有机质保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古环境 有机质富集 玉尔吐斯组 寒武系 塔河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合川地区茅二段白云岩成因新认识——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的证据
11
作者 郑剑锋 白雪晶 +5 位作者 代坤 洪淑新 刘云苗 段军茂 葛志丹 刘连杰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9-300,共12页
近年来,在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白云岩领域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日产气超百万方,揭示了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然而,当前关于茅二段白云岩的成因争议依然较大,制约了白云岩储层的分布预测。以合川地区取心探井... 近年来,在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白云岩领域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日产气超百万方,揭示了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然而,当前关于茅二段白云岩的成因争议依然较大,制约了白云岩储层的分布预测。以合川地区取心探井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岩心、薄片的岩石学特征精细描述,并优选具有代表性的白云岩和石灰岩样品开展了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和U-Pb定年分析,综合地质背景,明确了:①茅二段晶粒白云岩是孔隙的主要载体,厚度为1~25 m,不均匀发育于茅二段中上部。②白云石化流体为海源流体,白云石化作用发生于准同生期—早埋藏期。③茅二段白云岩的发育主要受沉积期台内古地貌相对高部位的滩体控制,滩体受到同生岩溶作用,潜流带发育大型岩溶缝洞系统,缝洞系统中充填的生屑颗粒、灰泥与富Mg^(2+)海水在浅埋藏过程中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云岩。基于白云岩成因新认识,明确了中东部古地貌高部位是茅二段白云岩的有利发育区,为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有效指导了合川地区天然气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同位素年龄 白云岩成因 白云岩储层 茅二段 合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西部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肖尔布拉克剖面为例
12
作者 呼焕 郑剑锋 +4 位作者 罗新生 段军茂 吕奇奇 石磊 田浩男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针对塔北西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以柯坪露头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精细测量、描述,开展了系统的薄片、碳氧同位素及激光U-Pb年龄等分析,结果表明:①下丘里塔格组总厚度为350 m,可... 针对塔北西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以柯坪露头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精细测量、描述,开展了系统的薄片、碳氧同位素及激光U-Pb年龄等分析,结果表明:①下丘里塔格组总厚度为350 m,可划分为6段,主要发育颗粒白云岩、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识别出7种主要岩相组合和2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整体反映潮坪亚相向台内丘滩亚相的转换。②基质溶孔、溶蚀孔洞及角砾间孔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柱状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物性最好,颗粒白云岩次之,整体具有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的特征,综合评价1段、2段和6段的储层物性最好,5段次之。③白云岩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不整合面以及高频层序界面的共同控制,可划分为不整合岩溶与内幕丘滩相2类白云岩储层。研究成果支撑了塔北西部寒武系白云岩领域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尤其为雄英地区的油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储层 主控因素 下丘里塔格组 肖尔布拉克剖面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
13
作者 吴佳男 李祥权 +4 位作者 丁梁波 张颖 解习农 左国平 彭志浩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底流 交互作用 沉积结构单元 单向迁移 深水沉积 海底扇 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蓬溪—盐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演化及鲕滩展布特征
14
作者 林诚诚 刘宏 +4 位作者 刘冉 徐唱 谭磊 王东 张坤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基于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川西北蓬溪—盐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开展层序特征、层序演化与鲕滩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飞仙关组整体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3),层序界面具有特征的岩电与地震响应。②SQ1层序具有高角度S形... 基于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川西北蓬溪—盐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开展层序特征、层序演化与鲕滩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飞仙关组整体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3),层序界面具有特征的岩电与地震响应。②SQ1层序具有高角度S形前积反射结构,受高频层序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发育高频限制型鲕滩沉积,滩体主要沿各期前积体的上部发育,单期滩体规模较小,横向上呈北西向叠置迁移特征。③SQ2层序为低角度前积反射结构,地形坡度整体较缓,受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层序内发育稳定广覆式鲕滩沉积,滩体厚度较大,平面上分布稳定。④SQ3层序为连续平行反射特征,发育局限—蒸发台地相,以泥岩、白云质膏岩互层为特征,厚度均一。该项成果为川西北飞仙关组台内鲕滩油气藏的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碳酸盐岩 鲕滩 沉积模式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沉积新模式及勘探意义
15
作者 郑剑锋 朱永进 +4 位作者 张本健 孙崇浩 李文正 吴东旭 周进高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9,共13页
随着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向超深层、古老层系拓展,面临着有利勘探区带不明确的问题,亟需深化重点时期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三大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构造-沉积差异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了构造分异对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指出... 随着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向超深层、古老层系拓展,面临着有利勘探区带不明确的问题,亟需深化重点时期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三大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构造-沉积差异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了构造分异对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指出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裂—坳—隆”构造分异控制碳酸盐台地经历“孤立台地—缓坡—镶边”演化旋回,裂陷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台地沉积分异及纵向上源储盖组合的相似性。建立了4类碳酸盐沉积新模式:①“多类台缘”和“双滩”缓坡沉积模式揭示大陆边缘和裂陷边缘、坳陷边缘、内缓坡相带中古隆起和潟湖周缘是有利丘滩体发育区;②碳酸盐岩与膏盐岩组合体系沉积模式揭示海侵期古隆起周缘是有利滩体发育区;③四川盆地灯影组断阶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多组同沉积断裂控制灯二段阶梯状台缘形成,断块高部位发育厚层丘滩体;④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持续扩展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轮南—富满地区台缘带经历了富泥质缓坡→低角度前积缓坡—弱镶边台地→垂向加积镶边台地→侧向前积镶边台地的演化。沉积模式新认识明确了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古裂陷周缘丘滩带依然是增储上产和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斜坡相重力流沉积、蒸发潟湖相泥灰岩等新领域是值得关注的勘探区带。沉积新模式的建立有力支撑了油气勘探部署,也为未来勘探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克拉通 构造-沉积演化 碳酸盐岩 沉积模式 新元古界—古生界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中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16
作者 刘建清 宋晓波 隆轲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储层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发育、分布及储层质量。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白云岩有序度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①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包括2种岩石类型:泥晶白云岩和泥晶藻... 储层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发育、分布及储层质量。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白云岩有序度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①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包括2种岩石类型:泥晶白云岩和泥晶藻砂屑(藻纹层)白云岩。白云石晶体有序度低、形成温度低,为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集空间主要是沿藻格架、粒间孔及构造角砾间基础上发育的溶孔。②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破裂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表生去膏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其中构造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着改善作用,而深部溶蚀是深部次生孔隙发育的根本因素。③溶孔发育与构造角砾岩、构造裂缝发育具有强相关性。印支运动晚期,酸性流体沿破裂空间注入砂屑滩、藻纹层骨架等剩余孔隙发育区域形成次生溶孔;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形成垂直裂缝和晚期构造角砾岩,发生晚期溶蚀作用及方解石脉体的充填;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形成水平裂缝,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研究明确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提出“构造破裂-流体溶蚀-裂缝改造”三阶段的控储机制,为雷口坡组勘探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类型 成岩作用序列 孔隙演化 雷口坡组 川西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脆性指数贝叶斯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方法
17
作者 张红杰 杨光 +5 位作者 吴昊 孙龙 刘智军 高巍 乔传乡 曾勇坚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裂缝参数与脆性指数的合理预测对页岩油储层勘探开发进程中的水力压裂过程起到指示作用并为研究区甜点的综合评判奠定基础。从各向异性理论出发,基于线性滑动理论、散射理论以及波恩近似理论,推导了包含脆性指数、泊松比、密度、准裂缝... 裂缝参数与脆性指数的合理预测对页岩油储层勘探开发进程中的水力压裂过程起到指示作用并为研究区甜点的综合评判奠定基础。从各向异性理论出发,基于线性滑动理论、散射理论以及波恩近似理论,推导了包含脆性指数、泊松比、密度、准裂缝法向弱度参数以及准裂缝切向弱度参数的HTI介质各向异性反射系数方程,并在贝叶斯框架下,期望最大化算法通过把引入隐含变量的条件期望值纳入到每次迭代时模型参数的随机模拟中,以解决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函数是隐式或者非线性时似然函数无法取极值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最大后验概率解的求取方法,期望最大化算法的引入能够获得更稳定的模型参数反演结果,最终实现页岩油储层脆性指数与裂缝参数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模型测试以及实际数据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裂缝参数 脆性指数 贝叶斯理论 直接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CNNformer网络的地震断层智能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虹伊 文馨 +6 位作者 李居正 张惊喆 张琳智 房平超 杜天玮 张奎 王群武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8,共12页
高精度的断层检测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规避潜在的工程风险、确保钻井操作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勘探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断层解释和常规的断层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方法为地震断层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 高精度的断层检测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规避潜在的工程风险、确保钻井操作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勘探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断层解释和常规的断层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方法为地震断层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其中以Unet为代表的深度网络模型在该类任务中取得了诸多成功的案例。然而,由于卷积运算的特殊性,该方法在特征提取过程中丢失了部分信息,导致断层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将CNN-Transformer混合模块嵌入Unet网络框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U-CNNformer的混合网络模型。混合网络模型提高了对样本集全局特征与局部细节的挖掘能力,克服了传统Unet网络在断层识别中信息关联性不强的局限,在保证断层识别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北海F3公开数据测试和我国四川盆地某实际数据的应用表明,混合网络模型不仅能更精确地检测断层特征,对断层分布的刻画也更为细致,实现了高精度的断层智能识别,可为钻井高效、安全地开发提供良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识别 深度学习 U形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自注意力机制 模型训练 数据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建模的页岩气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学文 王畅 +3 位作者 张洞君 冯艳雯 王群武 曾勇坚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通常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是直接通过井上趋势拟合得到,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地层压力预测不准。四川盆地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的储层中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常规的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地获取地层压实背景趋势。... 通常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是直接通过井上趋势拟合得到,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地层压力预测不准。四川盆地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的储层中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常规的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地获取地层压实背景趋势。通过实际测井分析,基于岩石物理理论,利用岩石物理模型构建了地层压实背景趋势,有效提高了地层压实背景趋势的建模精度。将岩石物理建模构建的正常压实背景趋势与实测参数代入体积模量方程中,实现了渝西区块地层压力的地震预测。对比结果表明,预测的地层压力参数与多口井的地层压力实测参数较为吻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页岩气 压实背景趋势 岩石物理建模 地层压力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对储集体的控制作用
20
作者 卢意 张春林 +1 位作者 由雪莲 聂宇晗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具有天然气勘探的潜力。为明确有利相带与储集体的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单井、野外露头、地震等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识别出不整合面和岩性转换面2种层序界面,由此将寒武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SS2)和8个三级层...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具有天然气勘探的潜力。为明确有利相带与储集体的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单井、野外露头、地震等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识别出不整合面和岩性转换面2种层序界面,由此将寒武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SS2)和8个三级层序(SQ1—SQ8),每个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并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寒武系三级层序格架内的8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三级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经历2个沉积阶段:SQ1—SQ4为海进阶段,发育碳酸盐缓坡沉积;SQ5—SQ8为海退阶段,发育浅水型碳酸盐台地沉积。受控于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于SQ6—SQ8,储层类型主要包括白云石化鲕粒滩储层、表生岩溶储层及断溶体储层。受控于台缘相和高位体系域白云石化作用、古隆起的分布及断裂作用,平面上白云石化鲕粒滩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南部的台缘带,表生岩溶储层分布于古隆起周缘,断溶体储层孤立地分布于盆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岩相古地理 沉积体系 储集体 寒武纪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