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344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和时空注意力LSTM的台风云图预测研究
1
作者 程勇 钱坤 +5 位作者 王军 渠海峰 李伟 杨玲 韩晓东 刘敏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共10页
现有深度学习方法在预测台风时没有考虑其特征内化损失问题,难以全面捕捉台风结构变化。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时空注意力长短期记忆网络(MSTA-LSTM)方法。引入特征增强模块加强台风特征信息,通过跳跃连接缓解编解码过... 现有深度学习方法在预测台风时没有考虑其特征内化损失问题,难以全面捕捉台风结构变化。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时空注意力长短期记忆网络(MSTA-LSTM)方法。引入特征增强模块加强台风特征信息,通过跳跃连接缓解编解码过程中的台风细节特征损失,同时在时空长短期记忆网络(ST-LSTM)单元中利用卷积块注意力模块优化信息传递,最后通过反卷积调整不同尺度的解码输出,融合后输出结果。使用“葵花8号”卫星获取的东亚—东南亚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台风云图数据集开展验证和消融实验,该数据集包含16个台风过程的训练集和3个台风过程的测试集。与其他网络相比,MSTA-LSTM网络的均方根误差、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指数指标分别为42.76、16.38和0.4817,有效提高了台风云图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预测 多尺度特征 时空长短期记忆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三巴”(2316)路径和降水预报偏差分析
2
作者 石娟 吴俞 吴敏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5,共10页
利用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0.25°×0.25°经纬度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上海台风所最佳路径集和EC全球模式细网格预报数据,对2316号台风“三巴”的移动路径和海南暴雨的预报偏差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 利用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0.25°×0.25°经纬度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上海台风所最佳路径集和EC全球模式细网格预报数据,对2316号台风“三巴”的移动路径和海南暴雨的预报偏差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EC预报的台风路径比实况略偏西偏北,移速偏快,南折时间点偏晚,主要原因是EC预报的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冷空气影响海南的强度偏弱。海南省气象台主观预报的暴雨量级评分比EC模式预报高0.33,但两者均漏报18日08时—19日08时海南岛东北沿海地区的暴雨,分析EC模式偏差原因得知,EC预报场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与实况偏差较大,位置偏东,强降水落区位于海南岛东部海面。低层(925 hPa)长时间维持东南急流,整层湿度条件较好,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出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三巴” 副热带高压 风雨特征 预报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2024年10月渤海和黄海沿岸海水倒灌事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傅赐福 于福江 +2 位作者 董剑希 高义 李明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风场开展风暴潮数值模拟,渤海和黄海海域浮标位置处再分析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2.1 m/s,数值模拟的沿岸潮位站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最大增水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7%和8.2%,证明数值模拟可以准确还原风暴潮运动和传播,即边缘波自朝鲜半岛西部沿岸向我国黄海北部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南部沿岸逆时针传播。采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黄海南部断面和渤海海峡断面流量发现,两个断面第二阶段的海水流入量比第一阶段的流出量分别高出66%和75%,这也是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的增水大、范围广且时间长的原因。此外,边缘波和风对第二阶段风暴潮的贡献占比分别为94%和6%,边缘波起绝对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和黄海沿岸 强冷空气 风暴潮 海水倒灌 边缘波 数值模拟 半封闭陆架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排水管网的海甸岛城市淹没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广晨 江文胜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7,共9页
为探究排水系统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对海甸岛城市复合淹没的影响,采用ADCIRC-SWMM耦合模型,建立了风暴潮漫滩数值模型,通过模拟极端天气事件下的城市淹没过程,分析排水系统在极端事件下对海甸岛城市复合淹没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排水系统... 为探究排水系统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对海甸岛城市复合淹没的影响,采用ADCIRC-SWMM耦合模型,建立了风暴潮漫滩数值模型,通过模拟极端天气事件下的城市淹没过程,分析排水系统在极端事件下对海甸岛城市复合淹没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排水系统增加了海甸岛内部系统与海洋的连通性,正常情况下可以起到防洪排涝作用,降低城市的淹没风险;而当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随着外海水位上升,排水口可能会受到潮位顶托的影响,导致排水效率降低。这表明,排水系统对城市防洪排涝具有双重作用,既有利于平时的防洪排涝,但是在极端事件发生时,也会增加城市的淹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漫滩 城市淹没 数值模拟 耦合模型 海甸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和SHAP的海滩波浪爬高预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建 丁佩 +1 位作者 刘楷操 路川藤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海滩波浪爬高预测是海岸侵蚀防护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技术支撑。针对现有经验公式在精确度、泛化性等方面的不足,将极限梯度提升模型XGBoost引入到波浪爬高预测中,利用1400多个来自实验室和现场观测的海滩波浪爬高数据,通过贝叶斯优化进行... 海滩波浪爬高预测是海岸侵蚀防护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技术支撑。针对现有经验公式在精确度、泛化性等方面的不足,将极限梯度提升模型XGBoost引入到波浪爬高预测中,利用1400多个来自实验室和现场观测的海滩波浪爬高数据,通过贝叶斯优化进行超参数调整,建立基于XGBoost的海滩波浪爬高预测模型。此外,还将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SHAP与XGBoost模型结合,以挖掘波浪爬高预测结果的关键特征。评估结果表明:XGBoost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57,均方根误差为0.384 m,显著优于其他经验公式,整体预测可靠稳定;SHAP分析也表明XGBoost模型的预测趋势符合真实走向,且Iribarren数在海滩波浪爬高预测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波浪爬高 极限梯度提升模型 贝叶斯优化 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窗口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艳花 何亚文 +1 位作者 冯都贤 李永恒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使用美国冰雪中心发布的海冰密集度数据集,对1979-2022年北极区域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时空分析;提出基于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通航窗口改进算法,计算并分析了东北航道的通航窗口,确定了通航航道及周期;进一步分析并确定了影响东北航道... 使用美国冰雪中心发布的海冰密集度数据集,对1979-2022年北极区域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时空分析;提出基于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通航窗口改进算法,计算并分析了东北航道的通航窗口,确定了通航航道及周期;进一步分析并确定了影响东北航道通航性的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979-2022年北极区域海冰密集度持续减少,年减少约0.18%;1979-2022年间共有25年存在通航窗口,平均通航窗口起始多在7月下旬-8月上旬,结束多在10月上中旬,周期变化较大;影响东北航道通航期的关键区域为中段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东北航道 DIJKSTRA算法 通航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海雾诊断分析及卫星云图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松影 史月琴 +2 位作者 赵婷婷 王玉琦 孟鑫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3,共13页
利用MICAPS气象常规观测资料、NOAA PSL分析数据、ECMWF ERA5再分析数据,基于2009—2023年卫星云图观测结果,选取38个典型的黄渤海海雾个例,对黄渤海海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形成及持续条件、边界层、卫星云图特征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MICAPS气象常规观测资料、NOAA PSL分析数据、ECMWF ERA5再分析数据,基于2009—2023年卫星云图观测结果,选取38个典型的黄渤海海雾个例,对黄渤海海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形成及持续条件、边界层、卫星云图特征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海雾绝大多数在黄海生成,登陆后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东部及丹东地区。黄渤海海雾季节性分布特征主要与海表面温度的月变化相关。海雾形成的两个主要条件为黄渤海处于有利天气形势下且有偏南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以及海雾形成前6~24 h的气海温差在0~2.5℃阈值范围内。海雾的形成是降温增湿的过程。海雾的持续与逆温层厚度、温差和梯度相关,雾区上空有暖干层存在。受海陆分布、地形及输送水汽气流方向和分布等因素影响,海雾的分布区域与其在卫星云图上呈现的形态不同。此外,还对渤海海雾较少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海雾 卫星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2023年灾害性海浪分析及2024年预测
8
作者 吕睿 徐瑞 +6 位作者 王娟娟 侯放 李本霞 孟凡昌 朱亚波 魏世哲 蒋学站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5,共7页
对2023年中国近海灾害性海浪(有效波高≥4 m)过程及灾情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2023年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根据往年的资料统计结果以及2024年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预测分析,结合历史气候态相似年的分析,预测得到2024年中国近海的灾害性... 对2023年中国近海灾害性海浪(有效波高≥4 m)过程及灾情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2023年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根据往年的资料统计结果以及2024年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预测分析,结合历史气候态相似年的分析,预测得到2024年中国近海的灾害性海浪过程。预测结果认为:2024年中国近海将发生灾害性海浪过程33~37次,较2023年增多,但较常年平均次数略偏少;灾害性台风浪过程为11~13次,主要影响我国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区域;灾害性气旋浪和冷空气浪过程22~24次,与常年平均次数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灾害 灾害性海浪 海浪灾情 检验 海浪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的北极海冰范围多步预测策略研究
9
作者 王漫漫 邹斌 +3 位作者 石立坚 曾韬 张颖 路敦旺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2,共12页
已有研究对北极海冰范围开展单步预测,而多步预测及其策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使用1979-2022年的北极月平均海冰范围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深度学习方法,结合递归(Recursive)、直接(Direct)、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Seq2Seq策略... 已有研究对北极海冰范围开展单步预测,而多步预测及其策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使用1979-2022年的北极月平均海冰范围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深度学习方法,结合递归(Recursive)、直接(Direct)、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Seq2Seq策略实现对未来12个月北极海冰范围的多步预测。结果表明:24个月为模型的最佳输入长度;与另外3种基本的多步预测策略相比,Seq2Seq策略对12个月北极海冰范围预测的准确性更好,均方根误差为3.30×10^(5)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范围 长短期记忆网络 多步预测策略 Seq2Seq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8号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同化对北上台风“巴威”的降水预报影响研究
10
作者 董琪如 刘丽丽 +3 位作者 潘晓 邱晓滨 李得勤 杨旭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91,共16页
为提升北上台风强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水平,针对2020年8月的北上台风“巴威”,利用3 km分辨率的天气预报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3D-Var)系统,研究静止气象卫星葵花8号成像仪(AHI)的3条水汽通道晴空辐射率资料不同同化频次对此次北上台... 为提升北上台风强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水平,针对2020年8月的北上台风“巴威”,利用3 km分辨率的天气预报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3D-Var)系统,研究静止气象卫星葵花8号成像仪(AHI)的3条水汽通道晴空辐射率资料不同同化频次对此次北上台风降水预报的影响,并分析了1 h循环同化试验改善强降水的动力和热力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同化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对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及中心最大风速的前12 h预报均有改进作用;同化频次增加至1 h,台风中心最大风速预报改进明显。经技巧评分、公平技巧评分、真实技巧评分及命中率多种客观统计检验指标证实,同化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的试验对预报时效和降水阈值均有较好的预报技巧,且1 h循环同化试验对前24 h强降水预报优势最显著。循环同化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能改善对流层中上层的暖湿条件,1 h循环同化较3 h循环同化增强了低空急流及上升运动,进而提升了模式强降水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I晴空水汽辐射率 北上台风 葵花8号静止气象卫星 降水预报 台风“巴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域多模式海面风速预报评估
11
作者 张弛 王久珂 +4 位作者 魏立新 郭安博宇 黄焕卿 刘晓燕 陈剑桥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由于海上观测资料的匮乏,中国近海海域风场预报研究相对不足。研究评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主改进的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在2023年1-7月对中国近海海域海面风速的预报性能。选取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集成预... 由于海上观测资料的匮乏,中国近海海域风场预报研究相对不足。研究评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主改进的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在2023年1-7月对中国近海海域海面风速的预报性能。选取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集成预报系统模式(IFS)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模式(GFS)作为对比,预报时效包括24 h、48 h、72 h、96 h和120 h,采用中国近海浮标观测实况数据作为对比基准。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的预报精度在多个预报时效下均优于GFS,在部分预报时效内优于IFS模式;对于高风速区间,WRF模式在24 h和48 h的预报表现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海面风 风速预报 浮标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志愿观测船数据的适用性分析
12
作者 汪冬冬 南雪景 +1 位作者 李肖霞 雷勇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8,共13页
基于2022年全球通讯系统(GTS)共享的志愿观测船观测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数据开展比较研究。采用定量统计指标(相关系数CC、相对偏差RB、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重点分析海洋气象基本气候变量观测... 基于2022年全球通讯系统(GTS)共享的志愿观测船观测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数据开展比较研究。采用定量统计指标(相关系数CC、相对偏差RB、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重点分析海洋气象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船舶(ECVs船舶)获得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等要素的有效观测数据与ERA5数据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一致性,并探究船舶观测的气象数据在全球的适用性。结果表明:ECVs船舶数据总体可反映各个要素的变化趋势,其中气温数据与ERA5数据的一致性最高,CC和RB分别为0.99和1.59%;其次为气压数据,CC下降至0.90,ME为-2.42 hPa;再次为相对湿度数据,RMSE和MAE分别为8.16%和5.89%;一致性最差的是风速数据,CC和RB分别为0.74和22.85%。ECVs船舶在不同季节和月份观测的数据质量存在差异,其中气温数据与ERA5数据的一致性最高且最稳定。针对不同海域的ECVs船舶数据的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印度洋、北大西洋海域船舶的数据质量各有优劣。气温和相对湿度的评价指标具有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但气压和风速评价指标的日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观测船 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船舶 ERA5 比较研究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冬季浙北入海雷暴天气诊断模拟分析
13
作者 马晨 李超 +3 位作者 陈宇霄 刘安宁 刘英明 蒋义芳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和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0.25°×0.25°)以及WRF-ARW数值模式,对2019年2月26日发生在浙北沿海的一次冬季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和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0.25°×0.25°)以及WRF-ARW数值模式,对2019年2月26日发生在浙北沿海的一次冬季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受地面的冷高压和中低层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近地面层有明显的冷垫,层结较为稳定,以下沉运动为主;而中低层存在逆温层结,有较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以上升运动为主;此次雷暴过程是从边界层顶发展维持的,是一次高架雷暴;中低层的逆温层为此次高架雷暴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温度层结条件。模式能够较好地重现本次冬季高架雷暴的发生—发展—入海减弱—消亡的过程。敏感试验表明:高架雷暴入海后,浙东海面的地形有利于雷暴回波的维持。更高的海面温度使得低层大气更加不稳定,破坏了逆温层结,使得高架雷暴入海后难以维持,这可能是此次冬季高架雷暴入海减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WRF-ARW模式 热力差异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分析数据集模拟印尼贯穿流的验证研究
14
作者 李奥杰 张永垂 +3 位作者 胡王江 王宁 洪梅 闫恒乾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5,共15页
印尼贯穿流(ITF)连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但现有再分析数据集对其描述的能力尚不清楚。利用布放在入流和出流的系泊潜标,对多套再分析数据模拟的ITF流场结构、最大流速、最大流速深度等要素变化特征进行验证。... 印尼贯穿流(ITF)连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但现有再分析数据集对其描述的能力尚不清楚。利用布放在入流和出流的系泊潜标,对多套再分析数据模拟的ITF流场结构、最大流速、最大流速深度等要素变化特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MEMS再分析数据表现较好,在望加锡海峡、帝汶海峡和翁拜海峡处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50和0.42,能够再现ITF对气候事件的响应;HYCOM再分析数据表现次之,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模拟出帝汶海峡和翁拜海峡300 m以下的流场结构;OFES再分析数据对望加锡海峡和翁拜海峡流速的模拟均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贯穿流 海峡通道 系泊数据 再分析数据 数据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架构的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平台设计与应用
15
作者 郭凯旋 于寒 +3 位作者 杨逸秋 张守文 张苗茵 王梦佳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2,共9页
针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和辅助决策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基于B/S架构建立了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平台,集成海上搜救事件应急漂移预测运算、结果输出、人工订正与显示、搜救应急专报制作等功能,实现了搜救应急预... 针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和辅助决策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基于B/S架构建立了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平台,集成海上搜救事件应急漂移预测运算、结果输出、人工订正与显示、搜救应急专报制作等功能,实现了搜救应急预报全流程的同平台操作,极大提升了海上搜救应急预报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搜救 漂移预测 溯源分析 平台设计 B/S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异常对渤海、黄海冰情的影响
16
作者 刘鑫 赵倩 +4 位作者 李大超 陈海军 初宇峰 聂晓文 隋俊鹏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7,共6页
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海冰覆盖面积月平均数据、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渤海、黄海冰情等级数据,研究了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异常对渤海、黄海冰情的影响。结果表明:去趋势的秋季巴伦... 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海冰覆盖面积月平均数据、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渤海、黄海冰情等级数据,研究了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异常对渤海、黄海冰情的影响。结果表明:去趋势的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与渤海、黄海冰情等级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4;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异常偏少,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南下,冷空气活动频繁造成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低,导致渤海、黄海冰情偏重,反之亦然;若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呈负异常,则冬季渤海、黄海发生严重冰情的概率较大,近42年冬季渤海、黄海冰情等级在3级以上的年份,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均为负异常。因此,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可以作为我国冬季渤海、黄海冰情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渤海、黄海 巴伦支海-喀拉海 冰情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江-茅尾海丰、枯水期盐水入侵的盐度分布特征:以2021年盐水入侵为例
17
作者 郑华 刘洁 +1 位作者 张文武 肖毅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7,共10页
钦江-茅尾海地区受盐水入侵影响显著。基于MIKE 3模块构建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型,在细致验证的基础上,模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盐水入侵过程并研究盐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丰水期茅尾海内盐度平面变化梯度大,枯水期钦江河道内盐度平面变化... 钦江-茅尾海地区受盐水入侵影响显著。基于MIKE 3模块构建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型,在细致验证的基础上,模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盐水入侵过程并研究盐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丰水期茅尾海内盐度平面变化梯度大,枯水期钦江河道内盐度平面变化梯度大;涨憩时刻钦江河道大部分为完全掺混状态,盐度垂向混合较为良好;枯水期的盐水上溯更加剧烈,盐水上溯最远距离与平均距离较丰水期均增加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江河口 盐水入侵 MIKE 3 盐度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流与潮差对钦江河口盐水入侵距离的影响机制
18
作者 郑华 刘洁 +1 位作者 张文武 肖毅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构建三维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径流和潮差组合下钦江河口盐水入侵距离。结果表明:盐水入侵距离随径流的增大而减小,随潮差的增大而增大;潮差较小时,盐水入侵距离与径流之间呈线性关系,随着潮差增大,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逐渐增强,满足... 构建三维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径流和潮差组合下钦江河口盐水入侵距离。结果表明:盐水入侵距离随径流的增大而减小,随潮差的增大而增大;潮差较小时,盐水入侵距离与径流之间呈线性关系,随着潮差增大,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逐渐增强,满足幂函数y=axn关系。基于非线性多元回归,构建钦江河口盐水入侵距离预测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江河口 径流潮差 数值模拟 盐水入侵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重点休闲海滩裂流风险评估
19
作者 郭献泽 郭豪爽 +4 位作者 刘旭楠 付馨逸 吴聪彧 张弛 张尧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7,共12页
采用裂流综合风险指数法,通过地形动力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观测调查等多重手段对海南岛沿岸66个重点海水浴场裂流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海南岛沿岸裂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裂流风险存在明显区域性分布特征;排查出的20个高风险浴... 采用裂流综合风险指数法,通过地形动力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观测调查等多重手段对海南岛沿岸66个重点海水浴场裂流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海南岛沿岸裂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裂流风险存在明显区域性分布特征;排查出的20个高风险浴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岸的琼海、万宁、陵水和三亚等地,多为沿岸沙坝型海滩,遥感影像显示常年存在沙坝沟槽和裂流现象,这与海南岛东南部的强浪条件有关;西北部潮强浪弱,海滩多为潮控型的平坦消散型海滩,裂流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裂流 地形动力分析 遥感解译 现场调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标海面风资料的质量控制及中国近海风的基本特征分析
20
作者 孔莉莎 吴焕萍 李玉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6,共11页
对中国近海74个浮标海面风资料进行整合、质量控制,形成了一套高度统一、准确可靠的浮标海面风数据集。结果表明:约80%的浮标风速数据的可疑率在5%以下,浮标海面风资料整体质量较好。基于该数据集对中国近海各浮标不同月份的平均风速和... 对中国近海74个浮标海面风资料进行整合、质量控制,形成了一套高度统一、准确可靠的浮标海面风数据集。结果表明:约80%的浮标风速数据的可疑率在5%以下,浮标海面风资料整体质量较好。基于该数据集对中国近海各浮标不同月份的平均风速和盛行风向分布、不同海域各风向频率及各级风速频率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近海1月、4月、7月、10月的平均风速、盛行风向分布有明显差别;8个不同海域的浮标1月偏北风频率较高,7月偏南风频率较高;渤海—台湾海峡北部的风速峰值逐渐增大,台湾海峡南部浮标的风速频率呈现“双峰型”特征,南海南部浮标比南海西北部浮标的风速频率分布稍陡峭,北部湾浮标的风速在4~5 m/s、8~9 m/s的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标 海面风 质量控制 平均风速 风向频率 风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