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81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9-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变动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邓丽静 王慧 +2 位作者 金波文 吕江华 全梦媛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4,共10页
海冰是海洋-大气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海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极海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79-2022年南极以及周边5个子区域(威德尔海、印度洋海域、太平洋海域、罗斯海和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海冰范围... 海冰是海洋-大气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海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极海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79-2022年南极以及周边5个子区域(威德尔海、印度洋海域、太平洋海域、罗斯海和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海冰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式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从周期波动性和趋势稳定性两个方面来探索开展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特征和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1)南极海冰范围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夏季(2月)最小,冬季(9月)最大;1979-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变化趋势总体不显著,但阶段性特征明显,其间经历几次海冰急剧减少的突变,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1980-2009年,南极海冰范围在年代际尺度上呈阶梯增加,2010-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减少。(2)南极每个子区域海冰范围均存在1个突变点;南极海冰范围存在3个突变点,周边区域海冰范围的共同叠加造成了南极整体海冰范围更为频繁的变动。(3)南极海冰变化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未来需要强化观测和模拟,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范围 趋势稳定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通报》首届青年编委会名单
2
作者 《海洋通报》编辑部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08,共2页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通报》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促进海洋领域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并为期刊提供编委人才储备,《海洋通报》近期启动了首届青年编委招募工作,得到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经严格评审,编辑部最终遴选出58位青年学者...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通报》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促进海洋领域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并为期刊提供编委人才储备,《海洋通报》近期启动了首届青年编委招募工作,得到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经严格评审,编辑部最终遴选出58位青年学者为首届青年编委会委员(聘期2年),名单如下(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编委会 海洋通报 学术水平 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通报》2025年征订启事
3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46,共1页
《海洋通报》创办于1982年,由自然资源部主管,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主办,是国内海洋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学术刊物之一,《海洋通报》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源期刊(核心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 《海洋通报》创办于1982年,由自然资源部主管,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主办,是国内海洋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学术刊物之一,《海洋通报》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源期刊(核心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等国内核心期刊遴选体系收录。《海洋通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反映现代海洋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推广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团结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的海洋事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通报 中文核心期刊 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差网络和边缘检测的辽东湾海冰识别研究
4
作者 卫志军 杨浩 +2 位作者 孔雨秋 魏彬航 王安良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9-491,共13页
精确识别海冰并检测海冰边缘对辽东湾冰情监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卫星影像提出一种Res-UNet海冰图像分割模型。该模型在U-Ne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残差学习模块,进一步提升多类型海冰特征提取能力,进而提高模型精度及泛化... 精确识别海冰并检测海冰边缘对辽东湾冰情监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卫星影像提出一种Res-UNet海冰图像分割模型。该模型在U-Ne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残差学习模块,进一步提升多类型海冰特征提取能力,进而提高模型精度及泛化能力。将该Res-UNet模型与双阈值分割算法、U-Net模型和DeepLabV3+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es-UNet模型在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和整体精度4项评价指标相较于U-Net和DeepLabV3+模型中的最高值分别提升了1.9%、3.7%、2.7%和8.9%,即Res-UNet分割精度表现优秀。此外,本文在海冰图像分割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海冰边缘检测及海冰面积提取。与同类分割模型相比,海冰边缘检测在精确度、漏检率、误检率和边缘连续性4项评价指标上相较于U-Net、DeepLabV3+、双阈值分割算法的最高值分别有6.4%、11.2%、13.4%和18.8%的提升;与人机交互方式计算海冰面积相比,本文提出模型在冰间水道识别和效率方面有显著提升。本文开发的模型可为辽东湾海冰识别及要素提取提供可靠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海冰识别 海冰边缘 Res-UNet模型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工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南——评《“深海工程”大科学工程体系研究》
5
作者 彭伟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5-606,共2页
地球上海洋接近90%的面积是水深超过1 000米的深海,这是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类探索欲望的区域。“深海工程”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是推动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规划“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 地球上海洋接近90%的面积是水深超过1 000米的深海,这是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类探索欲望的区域。“深海工程”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是推动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规划“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随着科技的进步,深海工程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之相关的书籍也应运而生,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深海的窗口,其中《“深海工程”大科学工程体系研究》不失为是一本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工程体系 海洋开发 深海工程 海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红树林保护修复效果评估或评价
6
作者 张前进 杨海杰 +2 位作者 焦杨 郑永增 韩善剑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5,共9页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繁荣,加强了文化交流,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在环岛旅游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避让红树林,但在某些不可避让的区域,不得不穿越红树林,并对其进行移植和修复。本研究引入环...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繁荣,加强了文化交流,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在环岛旅游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避让红树林,但在某些不可避让的区域,不得不穿越红树林,并对其进行移植和修复。本研究引入环境DNA技术,检测了海南铺头兰大桥区域天然红树林和修复红树林区的水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红树林区的温度、浊度和叶绿素浓度低于修复红树林区,而盐度、溶解氧和电导率等指标高于修复红树林区。环境DNA技术共检测出831种生物,其中硅藻的种类最多,共141种,占总采集物种的17%。天然红树林和修复红树林区的Alpha指数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影响红树林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本研究表明,修复红树林在生物多样性特征上与天然红树林具有一定相似性。本研究探讨了环境DNA技术在红树林修复中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效果评价的可行性,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质量 生物多样性 滨海湿地 生态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效应 被引量:7
7
作者 梁晨露 张洁 +1 位作者 陈小龙 狄乾斌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进而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梳理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基础上,利用2010-2022年中国沿海11省区市的面... 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进而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梳理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基础上,利用2010-2022年中国沿海11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对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种影响效应是稳健的。②新质生产力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在不同的海洋经济圈和新质生产力内部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尤其在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正向效应更为显著,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赋能作用较为突出。③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3条途径,新质生产力对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间接影响。④新质生产力存在着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对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制 赋能效应 中国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华 孙才志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21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发展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科技创...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21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发展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发展态势,各海洋经济圈差异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南部、北部。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结构特征表现为显著的空间关联关系、较好的连接性、较低的关联紧密度和空间等级。天津、江苏、福建和广东在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河北、辽宁、山东和海南处于网络结构中的边缘位置。福建-广东-江苏为“主溢出”板块、天津-辽宁-海南和山东-上海均为“主受益”板块,广西-河北-浙江为“经纪人”板块,各板块之间存在多条相关关系,“经纪人”板块扮演桥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技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关联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岸黑潮次表层水表层露出机制分析
9
作者 张艳胜 苗庆生 +3 位作者 郑兵 杨锦坤 刘玉龙 宁鹏飞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大陈镇海洋站设立在离浙江岸线25 km的大陈岛上,该站于2013年8月观测到异于常年的22℃的低温和34.30的高盐记录,本文利用大面调查数据、风场数据、海面高度异常数据以及地转流数据对该海洋站异常低温高盐记录的来源和成因进行了讨论和... 大陈镇海洋站设立在离浙江岸线25 km的大陈岛上,该站于2013年8月观测到异于常年的22℃的低温和34.30的高盐记录,本文利用大面调查数据、风场数据、海面高度异常数据以及地转流数据对该海洋站异常低温高盐记录的来源和成因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8月大陈镇海洋站观测记录的水团为黑潮次表层水。在持续的偏南风作用下,浙江沿岸表层Ekman流离岸输运量数倍至十几倍于其他年份,导致近岸海面高度异常降低,外海海面高度异常升高,相距约2个经度的外海到近岸月平均海面高度异常差达到38 cm,外海到近岸的压强梯度差远强于正常年份,导致沿岸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地转流异常加强,诱发的底Ekman流总体向岸输送,为黑潮次表层水向岸入侵提供动力,黑潮次表层水越过传统上升流区,从2~3 m厚的底Ekman层入侵到近岸区域,进而涌升至表层。鉴于黑潮次表层水低温高盐以及富营养盐的水文性质,该水团出现在近岸表层可能对当地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岸 黑潮次表层水 海面高度异常 地转流 底Ekman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足丝分泌关键基因鉴定和分析
10
作者 甄秀维 亓海刚 +5 位作者 李永仁 张伟 陈艺文 王威 李莉 张守都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534,共10页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足丝腺分泌的足丝黏附于水下各种基质表面,因此足丝及其黏附能力对于紫贻贝的固着以及人工养殖来说至关重要。为探究影响紫贻贝足丝分泌的关键基因,对剪断足丝0 h和9 h紫贻贝的足组织进行转录组...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足丝腺分泌的足丝黏附于水下各种基质表面,因此足丝及其黏附能力对于紫贻贝的固着以及人工养殖来说至关重要。为探究影响紫贻贝足丝分泌的关键基因,对剪断足丝0 h和9 h紫贻贝的足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紫贻贝剪断足丝前后存在4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53个,下调基因249个。GO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信号转导、代谢过程、细胞周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结果显示,与影响足丝分泌相关的细胞凋亡、黏着斑通路、细胞衰老通路等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MG176760.1、MG251540.1、MG537520.1等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一致,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通过观察紫贻贝足丝分泌过程以及对其足内部腺体进行转录组分析来挖掘影响足丝分泌关键基因,解析这些基因的功能特征和表达调控模式,为进一步阐明贻贝足丝分泌分子调控机制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贻贝 足丝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高度计、验潮站和GNSS数据的北欧海海平面变化分析
11
作者 徐刚 赵健 +2 位作者 刘仁强 张寒 孙伟富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7-457,共11页
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中国首套全球海洋气候数据集(Climate Data Records,CDRs)中的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数据、长期验潮站观测数据以及GNSS数据对北欧海的海平面变化进行了详细的... 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中国首套全球海洋气候数据集(Climate Data Records,CDRs)中的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数据、长期验潮站观测数据以及GNSS数据对北欧海的海平面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利用1993-2019年的SLA数据分析了北欧海海平面变化的空间分布、主要周期;然后联合长期验潮站观测数据、GNSS数据分析了北欧海部分站点的绝对海平面变化,并与SLA数据获得的绝对海平面变化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993-2019年北欧海海平面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北部海平面变化振幅最大,整体变化速率约为2.47±0.54 mm/a,每年春季(2-4月)为季节性低海平面期,秋季(9-11月)为季节性高海平面期;联合验潮站观测数据和GNSS数据可以很好地校正验潮站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其中NY-ALESUN和ANDENES站经GNSS数据校正后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与同期基于CDRs数据的绝对海平面变化差异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海 海平面异常 长期验潮站数据 GNSS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渤黄海海浪波高场预报模型构建与训练方法研究
12
作者 徐维真 李锐 +3 位作者 胡伟 崔学荣 许超 王宁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针对目前海浪智能预报模型训练要素单一、对海浪自然特征考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多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渤黄海有效波高场的预报方法并分别予以讨论。根据渤、黄海海浪有效波高的变化特点,提出分季节、考虑地形、风涌浪分离、逐时预报四... 针对目前海浪智能预报模型训练要素单一、对海浪自然特征考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多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渤黄海有效波高场的预报方法并分别予以讨论。根据渤、黄海海浪有效波高的变化特点,提出分季节、考虑地形、风涌浪分离、逐时预报四个预报方法和一种边界处理方法,分别建立对应的预报模型,并用Optuna算法对模型的超参数进行优化。利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空间均方根误差(Spatially Averag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SARMSE)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采用全部风速和有效波高数据训练的模型预报误差较大,大部分区域的RMSE在0.200 m以上,黄海南部区域的RMSE在0.300 m以上,SARMSE为0.231 m。采用五种方法均可降低模型的预报误差:分季节预报中各个季节预报结果的整体RMSE均有所下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SARMSE分别为0.181 m、0.180 m、0.192 m、0.185 m;考虑地形的影响后RMSE下降最明显的区域位于黄海南部,SARMSE为0.202 m;风涌浪分离的预报结果SARMSE为0.199 m,风浪波高的预报效果优于涌浪;对24 h波高进行逐时预报的SARMSE为0.172 m,相对于24 h直接预报可有效降低误差;通过扩大预报区域可将SARMSE降至0.208 m。通过本研究发现,在模型构建和训练中增加对于多训练要素和海浪特征的考虑,可以提高渤黄海有效波高的预报精度,相较于直接采用风速和有效波高预报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有效波高 海浪智能预报 物理机制 边界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北黄海北部海水文石饱和度分布特征及其调控因素
13
作者 王心怡 徐雪梅 +3 位作者 冯晓静 胡莹莹 胡姣婵 何宗财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本研究聚焦渔业资源丰富的北黄海北部海域,基于2022年10月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海水文石饱和度(Ω_(arag))分布格局,采用双端元混合模型重点研究鸭绿江等河流输入及群落呼吸作用对海水Ω_(arag)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秋季北黄海北部... 本研究聚焦渔业资源丰富的北黄海北部海域,基于2022年10月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海水文石饱和度(Ω_(arag))分布格局,采用双端元混合模型重点研究鸭绿江等河流输入及群落呼吸作用对海水Ω_(arag)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秋季北黄海北部海水Ω_(arag)较低,为1.02~2.34,Ω_(arag)<1.5的海域主要集中在鸭绿江口附近的东北部近岸海域及西南部离岸底层海域。鸭绿江等河流冲淡水的输入是北黄海北部近岸海水Ω_(arag)降低的重要控制因素;而北黄海冷水团的低温耦合群落呼吸作用是北黄海北部底层海水Ω_(arag)降低的重要控制因素;秋季随着北黄海冷水团减弱底层低Ω_(arag)的海水与表层海水混合加强会致使表层海水Ω_(arag)进一步降低,濒临生物钙质骨骼和外壳溶解的临界值。因此近海特别是河口附近海域是海洋酸化的敏感区。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评估近海酸化的调控因子、发展趋势及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海水养殖业等规避低Ω_(arag)的酸化海水的危害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饱和度 碳酸盐体系 近海酸化 河流输入 群落呼吸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的影响
14
作者 乔鹏华 邢飞 +6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春也 陈少鑫 张凡 杨海飞 汪亚平 冯志轩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现场观测。以寒潮前、中、后3个全潮周期为典型时段开展对比研究,计算底部切应力,分析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效应,探讨其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潮前的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导致高悬沙被限制在水体中下层,表层悬沙浓度低;寒潮后的水体层化弱于寒潮前,表明寒潮大风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天。与寒潮前和寒潮后相比,寒潮中两个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充分,悬沙浓度和输运率显著升高,近岸站位的瞬时输运率显著增大,尤其在近岸浅水区域更为显著,其沿岸输运率可达6.88 kg/(m·s^(-1)),分别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2.27倍;离岸输运率达7.84 kg/(m·s^(-1)),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4.51倍。寒潮大风也显著改变了沉积物输运的主控因素和净输运率方向,表现在寒潮前以受潮流控制的南向输运为主,寒潮中则转变为波浪主控的向岸或向海输运。本研究量化了一次完整的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水动力和沉积物输运的作用,为研究冬季风暴对海岸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和直接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水体层化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敬慧 周迎 秦伟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全球近海污染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快速灵敏地检测环境和海产品中的PSTs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繁...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全球近海污染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快速灵敏地检测环境和海产品中的PSTs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繁琐、检测耗时长等问题,不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灵敏、便携等优点,在PSTs检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PSTs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不同信号传导机制的PSTs检测手段,探讨了核酸适配体技术用于PSTs检测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发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PSTs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安全 核酸适配体 麻痹性贝类毒素 电化学传感 光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湾珍珠贝养殖区水体及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16
作者 王婷 姚嘉莹 +3 位作者 廖永山 杨秀艳 邓岳文 杨创业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微塑料作为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其表面生物膜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聚酰胺(PA)、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材质的微塑料为材料,开展原位定殖实验,利用16S rDNA技术分析流沙湾珍珠贝养殖区水体及不同... 微塑料作为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其表面生物膜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聚酰胺(PA)、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材质的微塑料为材料,开展原位定殖实验,利用16S rDNA技术分析流沙湾珍珠贝养殖区水体及不同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α多样性分析显示,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水体,不同类型的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存在显著差异;水体细菌群落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而微塑料表面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相对丰度均增加,表明微塑料发展成了细菌独特的栖息环境;此外,在微塑料和水体中均检测到了鱼类病原体黄杆菌(Flavobacterium)和布鲁氏菌(Bruegeria)等病原菌,表明微塑料可能成为潜在病原菌的载体。研究结果丰富了水产养殖区微塑料污染的基础资料,并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落 微塑料 16SrDNA 流沙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西北太平洋海表流场估算
17
作者 周旋 南明星 +3 位作者 安玉柱 张连新 李文涵 付红丽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针对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障对高频次、大范围海表流场的迫切需求,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海表面地形融合产品反演地转流、卫星遥感海面风场融合产品反演Ekman流、FES2014模型计算潮流,结合WaveWatchⅢ海浪模式计算Stokes漂流,研究分析地... 针对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障对高频次、大范围海表流场的迫切需求,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海表面地形融合产品反演地转流、卫星遥感海面风场融合产品反演Ekman流、FES2014模型计算潮流,结合WaveWatchⅢ海浪模式计算Stokes漂流,研究分析地转流、Ekman流、Stokes漂流和潮流等不同流场成分组成海表流场的5种方案的误差分布规律,提出具有区域适应性的海表流场估算方法,制作空间分辨率0.25°、时间分辨率6 h的西北太平洋海表流场估算产品。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海表流场估算产品与全球漂流浮标项目观测资料的流速均方根误差和偏差分别为0.17 m/s和0.06 m/s、流向均方根误差和偏差分别为34.4°和-2.5°,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说明海表流场估算产品具有较高的精度;在黑潮延伸体放置的锚系潜标位置(32.3°N,144.6°E)处,海表流场估算产品与102天连续观测KEO资料的流速和流向随时间变化是一致的,进一步证实了海表流场估算产品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数据 区域适应性 海表流场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新质生产力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军 麦雪莲 +1 位作者 麦小妹 鄢波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一种突破性升级,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本文以我国沿海11省份的2010-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可视化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一种突破性升级,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本文以我国沿海11省份的2010-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可视化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1)时空动态演变特征显示,我国新质生产力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东部>南部>北部”的态势。(2)新质生产力对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新质生产力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本文拓展了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视角,并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 时空演变特征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观测分析
19
作者 黄必桂 张琪 +1 位作者 谭海月 黄晓冬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析了陆架区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属于“凸型”内孤立波,它在10 min内引起上层海洋等温线上凸19.4 m,下层海洋等温线下沉31.8m,并诱发出东向和南向流;中层等温线分布非常稀疏,存在最大达0.39m/s的西向流速和0.41m/s的北向流速。通过不稳定分析,发现中层层结较弱,理查德森数降低至1/4以下,达到了剪切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垂直方向上,内孤立波垂向本征模态在75m和205m深度上分别具有1个节点。基于敏感性试验,发现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对温跃层深度变化更加敏感,秋冬季较深的温跃层有利于剪切不稳定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中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区 内孤立波 潜标观测 精细结构 不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波越浪流对堤顶行人冲击作用研究
20
作者 陆发靖 赵西增 +3 位作者 史子洁 黄炤源 王志宏 刘必劲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2,共11页
聚焦巨浪冲击滨海斜坡堤上行人的现象,采用基于事故原型等比例缩尺的数值模拟,将人体近似为圆柱,分析孤立波越浪流在堤顶的流层厚度特性,探究极端越浪对行人作用的水动力过程。结合量纲分析,研究入射波参数及堤顶位置等因素对行人所受... 聚焦巨浪冲击滨海斜坡堤上行人的现象,采用基于事故原型等比例缩尺的数值模拟,将人体近似为圆柱,分析孤立波越浪流在堤顶的流层厚度特性,探究极端越浪对行人作用的水动力过程。结合量纲分析,研究入射波参数及堤顶位置等因素对行人所受作用力的影响机制,建立快速预测流层特性和人体受力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越浪流厚度随着波高和水深的增大而增大,在堤顶呈沿程衰减趋势,衰减程度与相对波高、相对超高呈指数关系;得出行人受到的越浪流冲击力经验公式,受力大小沿堤顶呈衰减趋势。对于有回流的复合堤,绝大多数工况下越浪回流厚度与回流力都大于冲击阶段,说明越浪回流对堤上行人构成的威胁远甚于正向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安全 孤立波 越浪 斜坡堤 冲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