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737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3—2022年间黑潮延伸体及黑潮与亲潮交汇区水文特性年代际至长期变化
1
作者 张俊 程灵巧 +1 位作者 魏永亮 刘必林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92,共17页
大尺度大气强迫驱动了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系统的年代际至长期变化。其中,研究长期变化趋势对认识KE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22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了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KE系... 大尺度大气强迫驱动了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系统的年代际至长期变化。其中,研究长期变化趋势对认识KE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22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了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KE系统和黑潮-亲潮交汇区(Kuroshi-Oyashio Confluence,KOC)区域的热、动力特征及中尺度涡旋变化,同时结合横跨北太平洋的海面风场及海表面异常信号讨论了北太平洋大尺度海表动力异常与KE-KOC区域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之前,KE系统主要由两个时间跨度长、强度较强的不稳定态主导。不稳定时期,更多的反气旋式涡旋向北分离,将KE区域的海表信号传递给KOC区域。在2010年之后,KE系统的长期变化特征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KE流轴整体北移,对应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和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整体升高,KE上游两个曲流附近的海表地转流东向分量变平缓、南向分量减弱。这期间KOC区域的SSTA和SLA也存在类似变化。2010年之后在北太平洋中纬度负的风应力旋度异常驱使下,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负相位开始占主导,对应北太平洋中部海表面高度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出现显著正异常。该海洋信号传递到西北太平洋,主导KE-KOC区域的水文特性变化。2010年往后的差异性长期变化仍需在更长时间尺度上进行验证,这也为未来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模型预测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黑潮-亲潮交汇区 水文特性 年代际变化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研究进展
2
作者 兰健 孙琰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越南离岸流是一支源自越南沿岸11°~12°N的东向离岸急流,主要介于110°~113°E。越南离岸流是南海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部是气旋式环流、南部是反气旋式环流,形成了南海夏季环流的偶极子结构,海盆尺度的风应力... 越南离岸流是一支源自越南沿岸11°~12°N的东向离岸急流,主要介于110°~113°E。越南离岸流是南海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部是气旋式环流、南部是反气旋式环流,形成了南海夏季环流的偶极子结构,海盆尺度的风应力旋度通过第一斜压Rossby波的调整对越南离岸流及相关环流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源头海域,越南离岸流的流核部分最大跨度为330 km,深度可达100 m,体积输运为4.6Sv,在向东伸展的过程中不断衰减和发散,在113°E以东衰减显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离岸流先后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中被发现。此后,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数值模式产品的发展,关于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的研究得以深入开展。它在南海夏季风增强的年份向南移动,在南海夏季风减弱的年份向北移动,基于经典的Sverdrup理论,可以从风应力旋度角度,从两个方面予以解释:一是风应力旋度零值线在南海的南北摆动,二是风应力旋度变化在南海的南北差异。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与上层海洋厚度的联合效用也能够导致越南离岸流的经向摆动,这完善了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的动力机制,加深了对南海环流动力过程的认识。因其涉及显著的上升流运动和高营养冷水的输运,越南离岸流对局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越南离岸流 经向摆动 南海季风 风应力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中心性指标相似度融合的鱼类相对重要性评估方法
3
作者 赵丹枫 陈天文 +1 位作者 王建 苏诚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6-720,共15页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鱼类在食物网中的相对重要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已使用了多个复杂网络中心性指标如Katz指数、PPR指数等来评估鱼类的重要性,但这些指标侧重点各不相同,为确保不同中心性指标对鱼类重...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鱼类在食物网中的相对重要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已使用了多个复杂网络中心性指标如Katz指数、PPR指数等来评估鱼类的重要性,但这些指标侧重点各不相同,为确保不同中心性指标对鱼类重要性刻画的适用性,并能够综合评价鱼类对食物网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系统性定义了包括鱼类度中心性、鱼类信息中心性等的鱼类中心性指标,并提出一种多中心性指标相似度融合(Multi-centrality Index Similarity Fusion,MISF)方法。该方法构建包含多种网络中心性指标的鱼类特征矩阵,提出基于余弦相似度、欧氏距离和相对熵融合的鱼类相似度计算并使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实现鱼类综合重要性排序。本研究以2016—2018年珠江口海域鱼类捕食关系网数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鱼类重要性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与Katz指数、PPR指数等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估鱼类在食物网中的相对重要性。在2016和2018年数据集中,MISF方法的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1.0和0.5,显著优于其他方法,而在2017年数据集中,尽管网络规模增大导致精确率略低于Katz和PPR指数,但召回率表现更佳。此外,根据鱼类在食物网中的不同重要性级别,讨论了它们由于数量变动对网络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差异。本研究为鱼类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食物网 多指标相似度融合 相对重要性 鱼类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研究进展
4
作者 谢玲玲 黄家辉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70,共24页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的结果显示,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不同分辨率下有所不同。中尺度分辨率下,垂向流速的水平分布以偶极子或四极子结构为主,而亚中尺度下,则主要为正负交替的螺旋涡丝状结构且流速增强。与水平流速类似,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呈现涡心弱、边缘强的特征,常在次表层达到最大值。对于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时间演变,数值模拟与实测诊断合成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亟待更多研究。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受涡度的平流、涡旋的传播和变形、亚中尺度过程、涡-风相互作用、涡-涡相互作用和地形强迫等多种机制调控,其与调控机制的量化关系有待发展。此外,次表层涡旋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垂向流速性质有待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垂向流速 空间结构 时间演变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梯度算法的核电温排水遥感影像背景温度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隋超 朱君 +4 位作者 王庆 刘子铭 李国庆 战超 石洪源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2,共9页
核电快速发展所衍生出的核电温排水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评价温排水的扩散范围和温升程度,针对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数据开展背景温度提取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秦山核电基地所在海域为例,在常用核电温排水遥感影像背景温度提... 核电快速发展所衍生出的核电温排水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评价温排水的扩散范围和温升程度,针对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数据开展背景温度提取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秦山核电基地所在海域为例,在常用核电温排水遥感影像背景温度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为准确快捷的新方法——温度梯度法。该方法通过计算临界温度梯度及温度空间梯度的散度值,将二者叠置获取包含主要热源的最外层温度包络线,并以此来确定背景温度的提取范围,进而计算出背景温度。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利用温度梯度直接计算背景温度,计算原理清晰、物理意义明确且不需要额外数据资料,提高了背景温度提取时的准确性和便利性,可应用于滨海核电温排水遥感影像数据甚至是数值模拟数据的背景温度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排水 遥感监测 背景温度 温度梯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锚系观测的春季琼州海峡水体输运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锦康 谢玲玲 +1 位作者 李君益 李明明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8,共17页
基于2023年春季琼州海峡锚系观测和断面实测数据,对琼州海峡潮流动力特征以及水体输运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功率谱与调和分析发现,海峡内主要存在全日潮(O_(1)分潮)、半日潮(M_(2)分潮)和三分之一日潮(M_(3)分潮)三种周期类型的潮流,其中... 基于2023年春季琼州海峡锚系观测和断面实测数据,对琼州海峡潮流动力特征以及水体输运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功率谱与调和分析发现,海峡内主要存在全日潮(O_(1)分潮)、半日潮(M_(2)分潮)和三分之一日潮(M_(3)分潮)三种周期类型的潮流,其中以全日潮为主,振幅比为1.00∶0.40∶0.19。潮流椭圆长轴方向大致与岸线平行,O_(1)分潮最大振幅位于表层,上层水体呈顺时针旋转,近底层呈逆时针旋转;M_(2)分潮和M_(3)分潮分别为全水深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余流结果显示,春季琼州海峡水体输运方向以西向为主,输运量为0.05 Sv~0.10 Sv(1 Sv=10^(6)m^(3)/s),平均值约为(0.04±0.04)Sv。受海峡两端海面高度差、流场变化等因素影响,琼州海峡余流会出现东向流。研究结果为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水交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 潮流 余流 水体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曲线拟合和动态阈值的海洋数据异常检测方法
7
作者 宋巍 丁水鑫 +3 位作者 董明媚 岳心阳 杨扬 张文博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0-522,共13页
针对当前海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准确率不足和未充分考虑要素间关联的局限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线拟合和动态阈值的海洋数据异常检测方法,用于提升对海温剖面数据的异常数据检出能力。该方法融合了密度聚类算法、曲线拟合技术和自... 针对当前海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准确率不足和未充分考虑要素间关联的局限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线拟合和动态阈值的海洋数据异常检测方法,用于提升对海温剖面数据的异常数据检出能力。该方法融合了密度聚类算法、曲线拟合技术和自适应阈值调整策略。首先,运用密度聚类算法对海温数据进行分割,筛选出最大簇集,该集群被假设为近似正常数据集。随后,利用曲线拟合技术对最大簇中的海温与水深数据进行建模,生成相应的曲线函数,进而计算原始数据与预测值之间的残差。最后,计算不同水深下的最大温差,并建立温差与水深的关系模型,用于动态调整判别阈值,从而实现对异常数据点的精确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目前的业务化质控方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西太平洋3个区域的定点海温剖面观测数据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F1分数高达99.53%。该方法的应用不仅可提高海温数据异常检测的精确度,也可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检测 动态阈值 曲线拟合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潮及其延伸体海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特征及驱动机制统计分析
8
作者 周宁 刘聪 +2 位作者 盛景 李培良 顾艳镇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5,共14页
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海温变率高,高强度海洋热浪事件频发,但目前针对该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夏季,对于寒冷季节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和模式再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的影响... 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海温变率高,高强度海洋热浪事件频发,但目前针对该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夏季,对于寒冷季节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和模式再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的影响因素。该区域在1992至2021年期间的平均强度、平均频率、持续时间和累计强度这4个海洋热浪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趋势分别为0.39℃/(10 a)、0.38次/(10 a)、3.05 d/(10 a)和8.09(℃·d)/(10 a),该上升趋势与累积反气旋涡涡动能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2021年春季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强的海洋热浪事件,混合层热收支分析结果表明,这一事件主要是由异常涡旋项导致的水平平流异常引起的,从黑潮延伸体脱落的反气旋涡将暖水带向北方或局地反气旋涡增强导致热浪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亲潮延伸体 黑潮延伸体 中尺度涡 混合层热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冠覆盖率自动提取算法改进及参数化
9
作者 姬昊 姜文正 +3 位作者 王胜利 马洪余 刘展池 杨光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白冠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自然现象,海面白冠的精确识别和提取对海气相互作用、海洋遥感等研究和应用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白冠自动提取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好、成本低等特点,但在实际海况下拍摄的图像受... 白冠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自然现象,海面白冠的精确识别和提取对海气相互作用、海洋遥感等研究和应用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白冠自动提取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好、成本低等特点,但在实际海况下拍摄的图像受太阳光照的影响会存在光照不均现象,容易造成白冠误提取,使得准确提取白冠覆盖率(WC)的难度大大增加,并对后期白冠覆盖率参数化研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在传统自适应阈值分割算法基础上,针对光照不均的海浪图像提出了应用同态滤波和图像增强的光照校正改进算法,以消除光照不均对白冠识别提取的影响。使用立体摄影测量系统拍摄的海浪图像进行了提取实验,并与传统白冠提取算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大幅提高了光照不均情况下白冠提取的精度,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有效提高了白冠覆盖率的计算正确率,进而提高了白冠覆盖率与海面10 m风速拟合关系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覆盖率 阈值分割 同态滤波 光照校正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摄影数据的二维海浪方向谱反演技术研究
10
作者 张玉婷 姜文正 +1 位作者 王运华 张彦敏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1-395,共15页
立体摄影技术可实现三维海浪的连续观测,但目前基于立体摄影海浪观测数据开展二维海浪方向谱估计的研究却相对匮乏,从而束缚了立体摄影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进一步深入应用。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海洋大学微波遥感实验室开发的立体摄影海... 立体摄影技术可实现三维海浪的连续观测,但目前基于立体摄影海浪观测数据开展二维海浪方向谱估计的研究却相对匮乏,从而束缚了立体摄影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进一步深入应用。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海洋大学微波遥感实验室开发的立体摄影海浪观测系统,并结合海浪方向谱阵列测量的扩展本征矢方法,系统性研究了基于立体摄影海浪观测数据反演二维海浪方向谱的可行性,并分析了不同海面采样点阵列排列方式、采样点间距及观测误差等因素对二维海浪方向谱反演结果的影响。立体摄影实测海浪数据反演结果显示:阵列中采样点间距小于1/3波浪的波长,海面采样点阵列排列方式为五边形时可得到较好的海浪方向谱反演结果。通过将立体摄影数据反演所得二维海浪方向谱与Signature1000型声学多普勒波浪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Wave and Current Profiler, AWAC)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良好的一致性。立体摄影所得有效波高、平均波向和AWAC测量的有效波高、平均波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和0.983,平均偏差分别为0.029 m和0.01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89 m和8.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摄影 二维海浪方向谱 阵列测量 扩展本征矢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湾台风浪特征分析——以2304号台风“泰利”为例
11
作者 王煜林 张渊博 +1 位作者 陈锦康 谢玲玲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21,共14页
基于海浪浮标观测数据与ADCIRC-SWAN波流耦合模型,分析了2023年2304号台风“泰利”过境期间南海北部湾区域海浪特征,以及不同要素对有效波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泰利”过境期间测站有效波高峰值为2.73 m,波周期为6~9 s,海浪以东向... 基于海浪浮标观测数据与ADCIRC-SWAN波流耦合模型,分析了2023年2304号台风“泰利”过境期间南海北部湾区域海浪特征,以及不同要素对有效波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泰利”过境期间测站有效波高峰值为2.73 m,波周期为6~9 s,海浪以东向传播为主;北部湾内有效波高最大可达3.7 m,高值主要分布于北部湾东侧靠近雷州半岛与琼州海峡海域。过境前,北部湾东侧涌浪为主,而过境后则主要受风浪控制。近岸有效波高在水深15 m以上区域主要受白冠效应、底摩擦、涌浪与四波相互作用影响,随着水深降低至5 m,波浪破碎与三波相互作用快速增强,致使有效波高快速降低。耦合实验显示,底摩擦主要影响北部湾水深20 m以内的浅水区域,水位耦合对有效波高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北部湾北部与东部近岸区域,而流速耦合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琼州海峡与远离近岸的北部湾内水域,潮流的周期变化对海峡内有效波高的调制作用更强,能在12 h内使琼州海峡内有效波高最大减弱近0.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海浪 浮标观测 数值模拟 南海 北部湾 波流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黑泥湾近岸水体动能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凡仁福 魏皓 +1 位作者 赵亮 聂红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清晰地认识近岸水体动能变化规律是理解物质输运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基于黄海黑泥湾北侧海域冬季、夏季观测的风、波浪和海流等数据,研究近岸水体动能对风、波浪和潮等过程的响应。观测期间研究海域出现了风速大于10 m/s的大风过程。涌... 清晰地认识近岸水体动能变化规律是理解物质输运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基于黄海黑泥湾北侧海域冬季、夏季观测的风、波浪和海流等数据,研究近岸水体动能对风、波浪和潮等过程的响应。观测期间研究海域出现了风速大于10 m/s的大风过程。涌浪主导了该海域的波浪变化。冬季、夏季观测到的最大流速分别为0.35和0.45 m/s,流速剖面无垂向分层,EW向往复型半日潮流控制总流速变化。冬季涨、落潮阶段的水体动能峰值基本相当,约为2.49×10^(-2)m^(2)/s^(2),夏季落潮阶段的水体动能峰值较大,约为6.09×10^(-2)m^(2)/s^(2)。潮流致水体动能呈周期性变化特征。大风过程的出现未对潮流注入明显的能量。大风能量不断用于生成风生余流使水体余动能增大了约4.3倍。海底拖曳变化与大风强迫无关,但响应强波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动能 波浪 潮流 黄海 黑泥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浦海沟北部深渊沉积物中脂肪酸的分布特征
13
作者 田兴雨 孙承君 +1 位作者 闫艺心 丁海兵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5-683,共19页
本研究测定了雅浦海沟北部深渊4435 m(西侧崖壁,D109站位)和4568 m(东侧崖壁,S02站位)两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脂肪酸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含量,分析了其来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沉积物样品中均鉴定出25种脂肪酸,碳原子数为12~24,以中... 本研究测定了雅浦海沟北部深渊4435 m(西侧崖壁,D109站位)和4568 m(东侧崖壁,S02站位)两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脂肪酸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含量,分析了其来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沉积物样品中均鉴定出25种脂肪酸,碳原子数为12~24,以中长链和短链脂肪酸为主。两个站位沉积物中不同种类和存在形态的脂肪酸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西侧D109站位沉积物的总脂肪酸质量比较高,平均值为88.4μg/g,主要以结合态存在;东侧S02站位沉积物总脂肪酸的平均质量比为66.7μg/g,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两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脂肪酸的含量最高,18∶0和16∶0是其中最丰富的脂肪酸。两个站位沉积物的脂肪酸均来源于海洋,包括藻源、细菌源和浮游动物来源等。D109站位和S02站位沉积物脂肪酸的δ^(13)C值低至-136.48‰和-78.83‰,显示存在以甲烷作为碳源进行的微生物生物化学过程。深渊西侧D109站位沉积物中18∶1ω7含量较高,受深海热液影响更加显著,其脂肪酸在总有机碳中的占比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沉积物更加年轻。两个站位沉积物样品中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均受到海沟“漏斗效应”、碳酸盐补偿深度变化以及脂肪酸降解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提供了雅浦海沟北部深渊环境中脂肪酸生物标志物的基本信息,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深海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脂肪酸 沉积物 碳酸盐补偿深度 δ^(13)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ask R-CNN的船载地波雷达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梦妮 王祎鸣 吴勇剑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3-705,共13页
船载地波雷达易受复杂海况和平台运动的影响,导致其对海上船只目标的检测能力降低,尤其是对密集多目标区和弱目标区的探测更加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实例分割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eg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船载地波雷达易受复杂海况和平台运动的影响,导致其对海上船只目标的检测能力降低,尤其是对密集多目标区和弱目标区的探测更加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实例分割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eg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ask R-CNN)的船载地波雷达目标检测方法。首先,构建船载地波雷达距离-多普勒谱数据集,发展了船载地波雷达船只目标样本自适应特征提取算法;然后,将Mask R-CNN引入船载地波雷达距离-多普勒谱图的目标检测和实例分割,进而结合卷积块的注意力机制实现目标回波深层特性信息的挖掘;最后,通过实测数据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Mask R-CNN、YOLOv7和背景识别CFAR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减少了常规背景下的目标漏检情况,而且能够有效检测强海杂波干扰下的弱目标以及多船只回波相互重叠的聚集区域目标,提高了船载地波雷达对海上船只目标的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地波雷达 目标检测 Mask R-CNN 实例分割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DO位相期间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
15
作者 江家旺 凌征 谢玲玲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6,共15页
本文基于1961年至2012年三维温盐数据,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PDO暖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 本文基于1961年至2012年三维温盐数据,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PDO暖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在正IOD(pIOD)年显著变薄,而在负IOD(nIOD)年加厚并不明显;PDO冷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在pIOD年变薄,在nIOD年则明显加厚。分析发现,pIOD引起的东风异常在不同PDO位相下差异较小,其引起的等温层深度差异也较小,但PDO冷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降水正异常更为显著,使得表层盐度降低,混合层变浅,削弱了障碍层厚度负异常,导致PDO暖位相期间pIOD引起的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负异常幅度比PDO冷位相期间稍大。nIOD引起的西风异常在PDO冷位相期间比暖位相更为强烈,其激发更强的下沉Kelvin波,导致等温层加深幅度更大,致使PDO冷位相期间nIOD引起的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正异常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印度洋 障碍层 印度洋偶极子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北印度洋半日潮波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恩灵 郑清丹 +3 位作者 陈长霖 王智祖 王帅 左军成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共14页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的海平面变化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100年相较于2020年东北印度洋在低排放(SSP1-2.6)和高排放(SSP5-8.5)情景下的海平面变化值。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的海平面变化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100年相较于2020年东北印度洋在低排放(SSP1-2.6)和高排放(SSP5-8.5)情景下的海平面变化值。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起同时满足东北印度洋在近岸和大洋中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要求的潮波模型,对当前和未来海平面变化之后的东北印度洋潮波进行模拟,分析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北印度洋及其内部的孟加拉湾顶部、马达班湾和马六甲海峡北部等重要海区的M_(2)、S_(2)半日分潮潮波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分潮受不同排放情景下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同的影响,振幅和迟角变化幅度不同,在高排放情景下M_(2)和S_(2)分潮振幅变化最大值分别可达52.26 cm和28.59 cm;低排放情景下M_(2)和S_(2)分潮振幅变化最大值分别为39.07 cm和23.34 cm;振幅和迟角变化均呈现高排放情景下的变化幅度大于低排放情景的特征。不同分潮在同一排放情景下的振幅和迟角变化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M_(2)、S_(2)两分潮振幅在6°N以北的大部分海区减小,仅在小部分近岸河口等浅水海区存在明显增大趋势,而在6°N以南的海域呈现增大-减小交错分布的空间形态;深水海区振幅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远小于浅水海区,变化幅度明显小于近岸浅水海区;M_(2)分潮振幅变化幅度大于S_(2)分潮;在分潮迟角变化上,2个主要半日分潮迟角变化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在深水大洋区变化幅度基本不超过1°,而在孟加拉湾顶部等近岸浅水海区变化较为明显,迟角在孟加拉湾顶部和马六甲海峡北部呈减小趋势,在马达班湾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印度洋 海平面长期变化 FVCOM 潮波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富钴结壳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耀民 任悦 +3 位作者 刘永刚 李超 刘震 周鑫原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富钴结壳超常富集锰(Mn)、钴(Co)、镍(Ni)、铜(Cu)、稀土(REE)和铂族元素(PGE)等稀有金属。我国科研人员先后利用算术平均法、邻近区域法、地质块段法、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法)、网格剖分积分法和分形理论法等,开展了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以... 富钴结壳超常富集锰(Mn)、钴(Co)、镍(Ni)、铜(Cu)、稀土(REE)和铂族元素(PGE)等稀有金属。我国科研人员先后利用算术平均法、邻近区域法、地质块段法、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法)、网格剖分积分法和分形理论法等,开展了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以及资源量的评估,以支撑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2014年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的区域放弃工作。本文对目前富钴结壳资源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入探讨了富钴结壳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及优缺点,并根据重要性划分了富钴结壳资源评价参数级别。此外,提出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深海结壳矿床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进行多元地学信息的富钴结壳资源智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战略性矿产资源 资源评价 三维实体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18
作者 杨斌 滕浩然 +5 位作者 纪云博 王新壮 周姣娣 黄海方 颜婷婷 亢振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河口沉积物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具有潜在的释放风险,OP形态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OP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分级... 河口沉积物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具有潜在的释放风险,OP形态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OP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分级提取法对沉积物OP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钦江入海河口区(Qin River Estuary, QRE)表层沉积物OP平均质量摩尔浓度为(6.87±0.51)μmol/g,显著高于茅岭江入海河口区(Maoling River Estuary, MRE)平均质量摩尔浓度(3.01±0.16)μmol/g。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的沉积物OP均以非活性OP(NLOP)为主,有机磷组分占OP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NLOP、中活性OP(MLOP)、活性OP(LOP)。MRE沉积物中残渣态OP(Res-OP)是OP最主要的磷形态,占OP质量摩尔浓度的67.86%,其次是腐殖酸结合态OP(HA-OP)和富里酸结合态OP(FA-OP)。QRE沉积物中HA-OP和Res-OP是OP中最主要的磷形态,其次是FA-OP。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不同OP形态质量摩尔浓度在垂直分布上存在空间异质性。沉积物微生物量OP(Bi-OP)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是Bi-OP的重要载体。沉积物盐酸提取态OP(HCl-OP)与黏土和粉砂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粒度是影响HCl-OP质量摩尔浓度分布的重要因素。沉积物HA-OP与间隙水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和溶解铁(Dissolved Iron, DFe)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异化铁还原促进有机质的矿化,使LOP向HA-OP转化。沉积物Res-OP与间隙水中DIP、DFe和溶解硫(Dissolved Sulfur,DS)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Res-OP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可向水体释放磷,是沉积物向水体迁移转化的重要部分,对河口海湾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值得关注。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中磷生物地球化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有机磷形态 分布特征 沉积物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的上升流特征及其机理——基于2023年夏季观测探究
19
作者 严雨露 白晓林 +1 位作者 陈希荣 胡建宇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93,共14页
利用2023年7月19日至23日的航次实测数据,结合同年6月至8月的卫星遥感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南部海域航次期间的上升流现象及整个夏季上升流区的强度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上升流强度与风场、潮汐混合、背景流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2023年7月19日至23日的航次实测数据,结合同年6月至8月的卫星遥感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南部海域航次期间的上升流现象及整个夏季上升流区的强度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上升流强度与风场、潮汐混合、背景流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多个海区显示出上升流特征,可划分为3个上升流区,分别为东山近岸上升流、台湾浅滩中部上升流和台湾浅滩外缘上升流。2023年夏季,东山近岸上升流主要受西南风驱动,其强度在7月上旬达到最强,且与沿岸风速存在滞后约1 d的相关关系;台湾浅滩中部上升流主要受潮汐混合作用影响,呈现低温特征,其上升流强度在整个夏季较为稳定;台湾浅滩外缘上升流区主要受底地形限制下背景流的驱动,其下层的上升流强度和沿等深线方向的海流流速相关,但还受到风应力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台湾海峡 海表温度 风应力旋度 潮汐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 ka以来印尼贯穿流温跃层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20
作者 刘磊 张鹏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608,共13页
印尼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调控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热量和淡水的交换,在低纬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印尼贯穿流的传输主要发生在温跃层,然而,关于其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尚缺乏探讨。本研究以印尼贯穿流主... 印尼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调控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热量和淡水的交换,在低纬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印尼贯穿流的传输主要发生在温跃层,然而,关于其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尚缺乏探讨。本研究以印尼贯穿流主要入口——望加锡海峡SO18526站的岩芯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浮游有孔虫温跃层栖息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进行稳定氧同位素和镁钙比值分析,恢复了过去25 ka以来该站温跃层海水温盐和温跃层深度的演变历史,并对比了新获得的温跃层记录与已发表的古海洋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SO18526站的温跃层海水温盐和温跃层深度变化受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气候态的状态调控;约8.5 ka以来,SO18526站温跃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的降低、温跃层深度的变浅可归因于区域降雨的增加以及巽他陆架的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贯穿流 望加锡海峡 温跃层海水温度 温跃层海水盐度 温跃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