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595篇文章
< 1 2 2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集鱼灯在海洋渔业中的发展趋势及热点分析
1
作者 张英 孔祥洪 +2 位作者 黄小双 陈新军 刘必林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随着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集鱼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低碳且高效的关键设备,在提升捕捞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集鱼灯技术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趋势、主要贡献者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 随着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集鱼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低碳且高效的关键设备,在提升捕捞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集鱼灯技术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趋势、主要贡献者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考察了该领域的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学科领域、核心作者和主要研究方向等关键指标,全面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重点的变化趋势,揭示了集鱼灯技术的演变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该领域年发文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在2018年后国内外发文量呈现相反的趋势。2)中国和日本是集鱼灯研究的主要贡献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高校及科研院所。3)国内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至2013年偏重光诱捕捞的出海测试,而2012年至2022年则逐渐聚焦于集鱼灯合理配置、照度模型及照度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国际上,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9年)聚焦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早期技术探索;第二阶段(2010—2016年)转向节能减耗和光源技术革新,以响应环保需求的提升;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关注集鱼灯性能优化及其生态影响,贴合全球可持续渔业发展的趋势。研究表明,集鱼灯技术已从传统光源逐步转向更加可持续、节能的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光因子对集群行为的深入研究、三维光场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以及集鱼灯实际应用效能提升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鱼灯 海洋渔业 发展趋势 文献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磊 魏天琦 +3 位作者 马继坤 信朝忠 蒋玫 陈新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8.23±6.04)mg·kg^(-1),Zn(52.21±17.59)mg·kg^(-1),Pb(25.34±7.56)mg·kg^(-1),Cd(0.67±0.25)mg·kg^(-1),Hg(0.073±0.066)mg·kg^(-1),As(10.79±4.20)mg·kg^(-1);2022年10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7.52±6.15)mg·kg^(-1),Zn(50.59±18.52)mg·kg^(-1),Pb(19.71±8.56)mg·kg^(-1),Cd(0.64±0.24)mg·kg^(-1),Hg(0.081±0.046)mg·kg^(-1),As(10.97±4.48)mg·kg^(-1)。从时间上看,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6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整体较轻,Pb、Cd、As在部分调查站位存在一定的污染。水动力学过程是决定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运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污染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泊式人工集鱼装置在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杰 王腾 +4 位作者 晏磊 杨炳忠 陈森 陈作志 张鹏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锚泊式人工集鱼装置(AFADs)是定置于海洋中、用于聚集鱼群的人造漂浮物。综述了AFADs的种类与结构及其在地中海与加勒比海、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地区的应用历史与现状,介绍了利用AFADs作业的主要渔具及渔获种类,并概括了AFADs在渔业中... 锚泊式人工集鱼装置(AFADs)是定置于海洋中、用于聚集鱼群的人造漂浮物。综述了AFADs的种类与结构及其在地中海与加勒比海、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地区的应用历史与现状,介绍了利用AFADs作业的主要渔具及渔获种类,并概括了AFADs在渔业中的应用优势。同时,针对AFADs潜在的问题及风险总结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AFADs海域设立禁渔期及渔具准入制度来控制捕捞努力量;使用可降解材料制作AFADs并改进结构以减少意外丢失;规定AFADs间的最小距离或控制AFADs总量;禁止在航运繁忙的海域投放AFADs。研究可为应用AFADs开发我国南海金枪鱼等大洋性渔业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ADs 大洋性渔业 中上层鱼类资源 金枪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主轴与产卵场位置的叠加态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补充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4
作者 李曰嵩 杨宗达 +2 位作者 余为 潘灵芝 张瑜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为探究黑潮对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具体动力学影响机制,运用基于个体的生物-海洋耦合模型,采取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技术模拟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早期生活史过程。结果显示:2008—2016年间的西北太平洋日... 为探究黑潮对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具体动力学影响机制,运用基于个体的生物-海洋耦合模型,采取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技术模拟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早期生活史过程。结果显示:2008—2016年间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补充量存在较大波动,4月中下旬为每年日本鲭生长补充的关键时期。黑潮主轴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产卵场在补充量的关键时期(4月中下旬)的叠加态可以归纳为两种典型情况,即贯穿态与绕行态。贯穿态时日本鲭的最终资源补充量较高,绕行态时则相反。分析认为,贯穿态时,日本鲭仔幼鱼输运分布海域的流速较慢,导致其仔幼鱼向东输送的距离较近,垂向输运的水层深度也较浅,仔幼鱼分布更集中于靠近黑潮一侧,使其所处水温较高,生长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最终导致资源补充量较高;绕行态时,其动力学机制与贯穿态相反。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当年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补充量的丰歉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主轴 西北太平洋 日本鲭 补充量 基于个体模型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几何形态的拉森氏拟南极鱼地理种群识别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洁 彭友凤 朱国平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为了探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海区拉森氏拟南极鱼(Nototheniops larseni)的种群差异,通过形态学测量并利用离散小波系数重建耳石轮廓,对两海域稚鱼耳石形态参数、形态学指标和最重要小波系数进行形态学分析,并利用基于距离的... 为了探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海区拉森氏拟南极鱼(Nototheniops larseni)的种群差异,通过形态学测量并利用离散小波系数重建耳石轮廓,对两海域稚鱼耳石形态参数、形态学指标和最重要小波系数进行形态学分析,并利用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和多元判别分析(MDA)对两海域拉森氏拟南极鱼耳石形态参数、形态学指标以及反映耳石形态特征的5个最重要小波系数进行分析。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小波系数的分析显示两海域拉森氏拟南极鱼耳石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基于形态参数和形态学指标的分析并未显示两个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体长与形态参数拟合的方程可知,两海域拉森氏拟南极鱼体长与耳石形态参数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耳石大小随体长增长而增大,体长与耳石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多元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形态参数和形态学指标判别效果较好,判别成功率高达97.87%,而小波系数判别成功率为87.23%。3种手段均能够较好地将两海区拉森氏拟南极鱼样本分开。研究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拉森氏拟南极鱼存在两个独立的种群。如综合dbRDA和MDA,推荐可采用基于两种耳石外形指标开展种群划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森氏拟南极鱼 耳石外形 外形指标 种群结构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 I基因序列的广东鲂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罗纯 谭细畅 翁士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解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提出合理的广东鲂种质资源保护策略,测定并分析了珠江及南方沿海5个地理群体(桂平、梧州、肇庆、阳江、琼海)广东鲂104条线粒体CO I基因序列。在平均长度652 bp的CO I序列中... 为了解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提出合理的广东鲂种质资源保护策略,测定并分析了珠江及南方沿海5个地理群体(桂平、梧州、肇庆、阳江、琼海)广东鲂104条线粒体CO I基因序列。在平均长度652 bp的CO I序列中共检测到10个变异位点、11个单倍型,总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Hd=0.508±0.058)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0.00116±0.00017)特点。中性检验结果显示,Tajima’s D(-1.6190,0.01<P<0.05)为显著性负值,单倍型网络图具明显的星状结构,且核酸错配分布图为明显单峰,表明广东鲂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AMOVA分析表明,西江水系3个群体(梧州、桂平和肇庆)间几乎不存在遗传分化(F_(st)=-0.01578~0.00286),可能为单一种群,推测原因可能与广东鲂洄游习性以及连续性生境有关;漠阳江水系与西江水系群体间出现轻度遗传分化(F_(st)=0.05531~0.11932),原因可能与更新世时期云开山脉的形成有关;海南岛与大陆群组存在中度遗传分化(F_(st)=0.23700,P<0.005),原因可能与琼州海峡地理阻隔以及样本数量有限有关。阳江群体Hd=0、π=0,可能与瓶颈效应和人工干预以及采样范围受限有关。梧州、桂平和肇庆群体π较高,可作为广东鲂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核心群体。阳江和琼海群体π较低,应建立保护区进行优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CO I基因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中华绒螯蟹雌蟹性腺特征、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谈如 黄晓荣 +4 位作者 张涛 耿智 赵峰 冯广朋 庄平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3,共10页
为探讨营养强化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人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雌蟹进行40 d的营养强化,以投喂新鲜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雌... 为探讨营养强化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人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雌蟹进行40 d的营养强化,以投喂新鲜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雌蟹组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不同饲料组中雌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分析了各试验组不同时间内雌蟹血淋巴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ZM)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血蓝蛋白(HCY)含量等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各试验组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性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添加20%南极磷虾粉饲料组性腺指数最高。随营养强化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ACP、AKP、PO和LZM活性均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ACP、AKP、PO和LZM的活性均在强化30 d时、添加20%南极磷虾粉饲料组中最高,且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CAT、SOD活性和MDA含量总体上均随强化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HCY含量则变化不明显;CAT、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在30 d时、添加20%南极磷虾粉饲料组中最低。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20%南极磷虾粉能使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性腺指数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功能增强,其中以20%添加量较好;且放流前适宜的营养强化时间为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南极磷虾粉 营养强化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温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冬季成蟹热耐受、组织结构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8
作者 沈晨晨 冯广朋 +3 位作者 庄平 赵峰 黄晓荣 王海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2-373,共12页
水温是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关键生境因子之一,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中华绒螯蟹冬季成蟹的生理调控过程和组织结构变化,采用临界温度法和致死温度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的热耐受性能,并分析了不同温度(10℃、15℃、20℃、2... 水温是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关键生境因子之一,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中华绒螯蟹冬季成蟹的生理调控过程和组织结构变化,采用临界温度法和致死温度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的热耐受性能,并分析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2℃)下中华绒螯蟹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临界温度法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中华绒螯蟹的热耐受性具有显著影响,最高临界水温(CTM)随升温速率降低而升高,中华绒螯蟹的热耐受性能在低升温速率(1~2℃·h^(-1))时较强。致死温度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水温10℃条件下,中华绒螯蟹的24 h高起始半致死温度为31.26℃。此外,急性高温胁迫下组织结构和抗氧化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升高,中华绒螯蟹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逐渐增加;15℃~25℃急性高温胁迫下,中华绒螯蟹鳃小片和部分肝胰腺出现组织异常现象,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30℃~32℃胁迫组中,组织出现病理性变化,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骤增。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冬季成蟹养殖中的环境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急性高温胁迫 肝胰腺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海域叶绿素a空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
作者 胡浩鹏 郑汉丰 +10 位作者 李灵智 李子牛 李超 朱治 郑英捷 韩帅 王凤彪 刘龙雨 包金梦 蒋玫 李磊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21,共12页
为了解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其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对西北印度洋(00°30′~06°30′N、59°30′~67°30′E)进行了环境综合科学调查,分析了西北印度洋海域叶绿素a浓度、分布特征及... 为了解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其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对西北印度洋(00°30′~06°30′N、59°30′~67°30′E)进行了环境综合科学调查,分析了西北印度洋海域叶绿素a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温度(T)、盐度(S)、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e nitrogen,DIN)和溶解无机磷(diceolved inornic phosphorus,DIP)等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洋海域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1~0.94 mg·m^(-3),平均浓度为0.072 mg·m^(-3),叶绿素a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调查区域西南部和东北部浓度高,中部区域浓度低。不同水层叶绿素a浓度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叶绿素a的浓度从表层开始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大约在75~100 m深度达到峰值,最大值达到0.94 mg·m^(-3)。随后随着水深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急剧降低,在150~200 m水深区域内叶绿素a平均浓度降到0.04 mg·m^(-3),在200~300 m水层为0.03 mg·m^(-3)。西北印度洋海域叶绿素a浓度与T、S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硝态氮、DIP、DI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印度洋生态环境动力学研究、生物资源评价及通过海洋水色遥感比对判读叶绿素a浓度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叶绿素A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驱动力研究
10
作者 姚紫荆 杨晓明 +1 位作者 吴峰 田思泉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我国在南太平洋的最主要渔获物种,其资源分布受多种因子驱动,且一些因子间对资源分布影响存在交互效应。为了探寻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的关键驱动力、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交互效应,采用中国2...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我国在南太平洋的最主要渔获物种,其资源分布受多种因子驱动,且一些因子间对资源分布影响存在交互效应。为了探寻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的关键驱动力、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交互效应,采用中国2015—2019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和相关海洋环境数据,使用地理探测器分别探测南太平洋全域、西部海域A区(范围为0°~40°S、150°~180°E)和东部海域B区(范围为0°~40°S、180°~130°W)的主要驱动单因子和交互因子。结果显示:从全海域角度,纬度因子是渔业资源分布最大驱动因子,其解释力为0.5343;环境驱动因子中150 m东西向流速和200 m东西向流速为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3305和0.3222。驱动力交互效应显示:全域内,某些月份的纬度因子与150 m东西向流速因子交互作用呈显著的非线性增强;A区内,年份因子和水温因子具有较强烈的交互效应;B区内,月份因子和盐度因子存在较强烈的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理探测器是一种分析资源分布驱动力的有效手段,可为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地理探测器 环境驱动因子 交互效应 分区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11
作者 李莉珍 白志毅 +7 位作者 徐豪 王启要 冯广朋 吉群 韩旭磊 黄少聪 崔相镐 宋炜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61,共8页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幼鱼营养成分特征及其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闽东海域采捕的30尾野生棘头梅童鱼幼鱼(野生组)及人工培育的30尾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养殖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养殖组...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幼鱼营养成分特征及其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闽东海域采捕的30尾野生棘头梅童鱼幼鱼(野生组)及人工培育的30尾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养殖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养殖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野生组和养殖组中均测得18种氨基酸,两者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和甘氨酸,而色氨酸含量均最低;养殖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甲硫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组(P<0.05),其他氨基酸含量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养殖组共测得33种脂肪酸,野生组共测得32种脂肪酸[肉蔻油酸(C14∶1)未检出];养殖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组(P<0.05)。养殖组矿物质元素总量高于野生组,其中,钾、钙、磷、铜、锌、锰6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养殖组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幼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 I基因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鳀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12
作者 宋成辉 徐蓓韵 +2 位作者 刘洋 刘必林 王丛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域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群体遗传结构,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对西北太平洋海域8个日本鳀群体共203尾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显示,8个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域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群体遗传结构,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对西北太平洋海域8个日本鳀群体共203尾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显示,8个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508±0.008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670±0.00027,总体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99.26%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群体内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均小于0.05,表明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基因流N_(m)数值较大(10.19910~无穷大),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核酸错配分布图呈现明显单峰,推测西北太平洋日本鳀在历史上可能经历过快速的群体扩张事件,群体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0.260 Ma前。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洋流活动可能是导致日本鳀群体间遗传分化小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在日本鳀渔业资源管理上,可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日本鳀群体作为一个管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鳀 CO I基因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的时空共存关系
13
作者 杨杰青 陈敏 +5 位作者 丁玲 郑磊夫 晁敏 周进 陈渊戈 史赟荣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2,共10页
为阐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海龙箭虫(S.nagae)时空共存关系,基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5月(春季)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分析了百陶箭虫、海... 为阐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海龙箭虫(S.nagae)时空共存关系,基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5月(春季)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分析了百陶箭虫、海龙箭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零模型检验了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之间的共存格局。结果表明:秋季,百陶箭虫与温度和盐度显著相关(P<0.05),海龙箭虫与水深和温度显著相关(P<0.05);春季,百陶箭虫、海龙箭虫均与温度和盐度显著相关(P<0.05)。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间Pianka指数秋季实测值小于模拟值,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之间主要受扩散限制调控机制影响;春季实测值显著大于模拟值(P<0.05),表明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主要受环境筛选机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百陶箭虫 海龙箭虫 长江口 共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及渔获个体时空特征
14
作者 李帅 杨嘉樑 +3 位作者 赵国庆 李灵智 饶欣 黄洪亮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为南极磷虾主要捕捞区域,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海域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及生物学特征,基于2018/19渔季中国南极磷虾商业捕捞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南极磷虾CPUE(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体长及年龄组成进...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为南极磷虾主要捕捞区域,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海域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及生物学特征,基于2018/19渔季中国南极磷虾商业捕捞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南极磷虾CPUE(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体长及年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极磷虾CPUE月间差异显著(P<0.001),4—7月平均CPUE整体呈下降趋势;CPUE沿海峡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高值区多分布在海峡东北海域(58°45′00"~59°45′00"W、62°52′30"~63°07′30"S)。空间冷热点分析结果表明,CPUE热点主要位于海峡东北海域,核心冷点和次冷点主要分布在海峡西南海域和东南海域。不同月间南极磷虾体长差异显著(P<0.001),平均体长变化范围为39.72~44.51 mm;平均体长低值区沿东北-西南走向平行分布于海峡西缘的南设得兰群岛近岸海域,高值区多分布在海峡中部及海峡东缘的南极半岛近岸海域。不同月间南极磷虾年龄组成差异较大,5月年龄组成以3~+龄为主,其余月份以2~+龄为主;年龄组成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增大,海峡西缘的南设得兰群岛近岸海域年龄组成略低于海峡中部及海峡东缘的南极半岛近岸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CPUE 体长 年龄结构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维氏弧菌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15
作者 于劼豪 黄郁葱 +4 位作者 孙良娟 钟键 鲁义善 简纪常 蔡双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为提高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早期快速诊断水平,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表达环二聚体磷酸二酯的VieA基因序列在哈维氏弧菌中的保守性,将其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并初步建立LAMP反应体系,对L... 为提高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早期快速诊断水平,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表达环二聚体磷酸二酯的VieA基因序列在哈维氏弧菌中的保守性,将其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并初步建立LAMP反应体系,对LAMP反应体系中各反应物浓度、内外引物比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LAMP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检测;分别在优化后的LAMP反应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 I、钙黄绿素-锰离子或羟基萘酚蓝作为指标剂对LAMP反应产物进行可视化判别,从而建立一种针对哈维氏弧菌的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表明,该LAMP反应体系最佳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0 min、Mg2+浓度1.2 mmol·L^(-1)、dNTPs浓度0.64 mmol·L^(-1)、甜菜碱浓度0.25 mmol·L^(-1)及内外引物比例16∶1;该反应体系能特异性检测到哈维氏弧菌,且灵敏度为3.4×10-6 ng·μL^(-1)。可视化指标剂钙黄绿素-锰离子的添加比例为12∶1或羟基萘酚蓝的添加浓度为390μmol·L^(-1)时,LAMP反应产物的可视化效果最好,临床应用表明,该LAMP可视化技术能准确并特异性地检测到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组织中感染的哈维氏弧菌。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和结果可视化的哈维氏弧菌LAMP检测方法,可以为水生动物哈维氏弧菌的现场检测和弧菌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LAMP技术 可视化检测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力-敏感性分析的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对海龟影响的风险评估
16
作者 秦智榛 石一茜 +1 位作者 戴小杰 吴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中西部太平洋海龟种群数量因金枪鱼渔业兼捕而快速下降的状况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渔业统计资料匮乏,难以运用标准的资源评估方法对兼捕种类进行评估。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13—2022年统计数据,运用生产力-敏感性分析(produc... 中西部太平洋海龟种群数量因金枪鱼渔业兼捕而快速下降的状况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渔业统计资料匮乏,难以运用标准的资源评估方法对兼捕种类进行评估。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13—2022年统计数据,运用生产力-敏感性分析(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方法,对中西太平洋的海龟种群遭受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影响的风险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6种海龟皆处于中风险或高风险状态,风险值从低到高依次为:平背龟(Natator depressus)2.93、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3.04、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3.07、绿海龟(Chelonia mydas)3.35、蠵龟(Caretta caretta)3.49、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3.62。其中,棱皮龟种群受延绳钓渔业影响而遭受过度捕捞的潜在风险最高,平背龟的风险最低。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最大体长(average maximum size)、渔具相遇率(encounterability)、捕捞选择性(selectivity)及捕获后死亡率(post-capture mortality)4个属性是海龟物种PSA风险值差异的主要来源,敏感性指数对海龟物种遭受风险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管理和海龟资源养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龟 PSA 延绳钓 中西太平洋 兼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眼柄微结构的南极大磷虾生长分析
17
作者 冯春雷 舒畅 +2 位作者 王永进 屈泰春 刘必林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91,共9页
为精确评估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基于其眼柄微结构,采用硬组织生长纹分析法研究了南极大磷虾生长纹与年龄及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南极大磷虾存在5个年龄组;眼柄切片的纵切面显示其微结构由... 为精确评估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基于其眼柄微结构,采用硬组织生长纹分析法研究了南极大磷虾生长纹与年龄及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南极大磷虾存在5个年龄组;眼柄切片的纵切面显示其微结构由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等4部分组成,在其微结构中可以观察到宽带和细纹两种生长纹,其中宽带的数目为1~5个,细纹间距波动变化不明显,生长纹宽带数目与其体长、体质量都呈现出Logistic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甲壳类的年龄鉴定及其生长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渔业资源管理和渔业生物学研究提供资料及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眼柄微结构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鱼探仪的黑潮延伸体锋面区域声散射层分布模式及其指示意义研究
18
作者 王海玲 李建超 +3 位作者 聂凌云 陈朝晖 张洪海 田永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9,共18页
黑潮延伸体锋面(Kuroshio extension front,KEF)海流环境复杂,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研究区域。为分析KEF与海洋生物、碎屑颗粒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结合遥感数据、站位调查和多频鱼探仪走航调查,分析了4次穿越KEF南北两... 黑潮延伸体锋面(Kuroshio extension front,KEF)海流环境复杂,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研究区域。为分析KEF与海洋生物、碎屑颗粒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结合遥感数据、站位调查和多频鱼探仪走航调查,分析了4次穿越KEF南北两侧多频散射层的垂向变化特征,以及其指示的生物、碎屑颗粒、水体结构特征。结果显示,KEF附近的声散射层主要存在3层结构,分别是上层(0~200 m)、中层(300~500 m)、深层(400~800 m)。其中,中层散射层在锋面处呈现出明显的断层特征,南侧的散射层强度显著高于北侧,分布深度相对较深,表明锋面两侧的生物和碎屑颗粒分布与组成存在明显区别。38 kHz声散射层斜率比18 kHz更大,表明KEF对中层生物与碎屑颗粒的影响存在不同。同时,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利用典型声散射层深度与海水密度的显著回归关系。声学调查技术在高效、高精度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复杂过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可为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散射层 黑潮延伸体锋面 中层鱼 碎屑颗粒 多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组成的时空变化
19
作者 杨珊 石一茜 +3 位作者 冯佶 林琴琴 戴小杰 朱江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根据1984—2020年中国、美国、西班牙围网作业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生产统计资料,对金枪鱼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鲣(Katsuwonus p...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根据1984—2020年中国、美国、西班牙围网作业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生产统计资料,对金枪鱼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鲣(Katsuwonus 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3种金枪鱼渔获量比例等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渔获率的年代间变化。结果表明:1)同一作业方式的不同船队鱼种渔获量比重相似;自由集群与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的鱼种渔获量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R=0.528),近年间,自由集群作业方式渔获比重增大。2)各船队捕捞区域主要集中于太平洋西部海域,不同年代捕捞热点区域与物种组成存在差异,而同一年代内各物种渔获量比例较为相似,统计年间渔场中心呈从西部海域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3)3种金枪鱼CPUE季间差异较小,鲣年间CPUE差异较大,呈连年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获量比例组成 年代间变化 金枪鱼围网 时空分布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20
作者 王紫一 赵国庆 +4 位作者 黄洪亮 张港琛 李帅 李灵智 杨嘉樑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南极磷虾渔业兼捕渔获情况,根据我国2019—2022年南极磷虾捕捞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资源密度和月间兼捕渔获平均中心深度,探讨了南极半岛北部海域(南极海域48.1、48.2和48.3亚区)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的时空... 为深入了解南极磷虾渔业兼捕渔获情况,根据我国2019—2022年南极磷虾捕捞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资源密度和月间兼捕渔获平均中心深度,探讨了南极半岛北部海域(南极海域48.1、48.2和48.3亚区)磷虾渔业兼捕鱼类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019—2022年间,兼捕主要发生在1—8月,共出现17种兼捕鱼类,其中优势种1种,常见种3种。不同兼捕鱼类在48区各亚区内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资源密度也有较大差异,48.1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1.12 kg·网^(-1),其主要兼捕品种为眼斑雪冰鱼(Chionodraco rastrospinosus)以及一种南极鱼科(Nototheniidae)鱼类,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以及德雷克海峡;48.2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19.45 kg·网^(-1),其主要的兼捕品种为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主要分布于南奥克尼群岛西北部以及南乔治亚岛东部海域;48.3亚区兼捕鱼类的单位网次渔获量为6.23 kg·网^(-1),其主要兼捕品种为拉氏雅南极鱼(Nototheniops larseni),主要分布于南乔治亚岛,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也有出现。各亚区年间兼捕种类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优势种变化不大。1—3月作业区域集中于48.2亚区,兼捕鱼类出现的主要深度处于45~60 m,月间中心深度变化较小;3—6月作业区域集中于48.1亚区,兼捕鱼类出现的中心深度逐渐增加至100m以深;6—8月主要作业区域集中在48.3亚区,同时在48.2亚区也有部分捕捞活动,两区域中兼捕鱼类出现的平均深度均在6月份达到最大:其中,48.2亚区的平均深度为220.1 m,48.3亚区的平均深度为97 m。兼捕鱼出现的中心深度随水深变动而变化,平均水深达到400 m时兼捕鱼中心深度最大,为127.2 m。研究结果可为南极48渔区海域渔业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捕鱼类 相对重要性指数 时空分布 年际变动 南极48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