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030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水产研究》2007年第28卷总目次
1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7-125,共9页
关键词 中国对虾 Jun 东方对虾 对虾属 海洋水产研究 方建光 栉孔扇贝 《海洋水产研究》 刘志鸿 WSSV 孔杰 养殖群体 杂交子一代 徐永江 九孔鲍 微卫星 王新安 虾夷扇贝 杂色鲍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球藻与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3
2
作者 沈南南 李纯厚 +1 位作者 贾晓平 李卓佳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8-52,共5页
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和芽孢杆菌,研究其对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小球藻和芽孢杆菌联合处理组对水质的调控效果优于只添加芽孢杆菌组或小球藻组。菌-藻联合处理组能很好地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氨氮的作用... 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和芽孢杆菌,研究其对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小球藻和芽孢杆菌联合处理组对水质的调控效果优于只添加芽孢杆菌组或小球藻组。菌-藻联合处理组能很好地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氨氮的作用尤为明显;实验进行的第5天内,NH4+-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降低率为32·94%,NO2--N降低率为10·29%,PO34--P降低率为36·02%。小球藻+芽孢杆菌组NH4+-N含量平均为0·277mg/L,日均积累速率0·0135mg/L·d,而对照组为0·0472mg/L·d;NO2--N平均含量为0·334mg/L,日均积累速率为0·0617mg/L·d。小球藻在调控水质的同时也向水体释放有机物,从而引起水体COD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芽孢杆菌 水质调控 对虾养殖 菌-藻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08
3
作者 董世瑞 孔杰 +4 位作者 万初坤 栾生 张天时 孟宪红 王如才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22,共8页
测定519尾5月龄中国对虾体长、全长、体重、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1腹节高、第5腹节高、第6腹节长、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10个指标,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 测定519尾5月龄中国对虾体长、全长、体重、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1腹节高、第5腹节高、第6腹节长、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10个指标,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头胸甲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对体重的直接影响较小。经显著性分析,剔除与体重多元相关不显著的第1腹节高、第6腹节长、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建立体长、全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5腹节高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形态性状 相关系数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兴强 曹梅 +2 位作者 马甡 董双林 阎斌伦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3,共6页
研究了盐度(0.5、5、10、15、20、25、30和35)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平均初始湿重0.776~0.781g)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周期45d。结果表明,(1)对虾特定生长率、摄食量、饲料转换效率和吸收效率均以20... 研究了盐度(0.5、5、10、15、20、25、30和35)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平均初始湿重0.776~0.781g)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周期45d。结果表明,(1)对虾特定生长率、摄食量、饲料转换效率和吸收效率均以20盐度最高,而存活率以35盐度最高;(2)在0.5盐度下,对虾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吸收效率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存活 生长 能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及人工养殖半滑舌鳎肌肉营养成分分析研究 被引量:54
5
作者 马爱军 刘新富 +2 位作者 翟毓秀 柳学周 庄志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4,共6页
分析了野生及人工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背部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组成。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半滑舌鳎的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小,分别为17.20%和17.17%;野生与养殖半滑舌鳎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0.15%和2.... 分析了野生及人工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背部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组成。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半滑舌鳎的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小,分别为17.20%和17.17%;野生与养殖半滑舌鳎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0.15%和2.41%。两者均富含常量和微量元素,其中野生半滑舌鳎的硒和锌含量分别为7.92%和6.29%,较养殖半滑舌鳎高。在氨基酸含量方面,养殖半滑舌鳎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略低于野生半滑舌鳎。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两者相似。但养殖半滑舌鳎C19∶1含量为20.41%,明显高于野生半滑舌鳎的含量(11.68%)。野生半滑舌鳎在C22∶6(DHA)的含量为14.28%,高于养殖半滑舌鳎的含量(1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野生 人工养殖 肌肉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半滑舌鳎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46
6
作者 徐勇 张修峰 +3 位作者 曲克明 马绍赛 李健 宋德敬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3,共6页
研究了正常溶解氧(5.5~6.0mg/L)和过饱和氧(10~12mg/L)条件下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半滑舌鳎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正常溶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半滑舌鳎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48.2mg/L(43.56~53.34mg/L)和41.66mg/... 研究了正常溶解氧(5.5~6.0mg/L)和过饱和氧(10~12mg/L)条件下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半滑舌鳎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正常溶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半滑舌鳎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48.2mg/L(43.56~53.34mg/L)和41.66mg/L(37.03~46.86mg/L),非离子氨对半滑舌鳎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0.76mg/L(0.64~0.89mg/L)和0.58mg/L(0.48~0.70mg/L);而过饱和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半滑舌鳎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120.68(110.82~131.42mg/L)和103.53mg/L(94.83~113.03mg/L);非离子氨对半滑舌鳎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2.53mg/L(2.42~2.66mg/L)和2.39mg/L(2.31~2.49mg/L)。最后,提出了在半滑舌鳎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向水体充氧的方式以提高半滑舌鳎对亚硝酸盐和非离子氨的耐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亚硝酸盐 非离子氨 半滑舌鳎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张信 熊飞 +2 位作者 唐红玉 严莉 陈大庆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67,共7页
通过常规生物学测定、组织切片等手段,较详细的研究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生物学.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产后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恢复到Ⅱ期.青海湖裸鲤为重复产卵类型,以Ⅳ期卵巢越冬,其卵巢1年只成熟1次,已达性成... 通过常规生物学测定、组织切片等手段,较详细的研究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生物学.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产后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恢复到Ⅱ期.青海湖裸鲤为重复产卵类型,以Ⅳ期卵巢越冬,其卵巢1年只成熟1次,已达性成熟的个体并不是每年都进行繁殖活动.青海湖裸鲤性成熟迟、繁殖力低.每年5~7月,裸鲤洄游到沿湖各河流中繁殖,沙柳河、布哈河和黑马河3条河流为其主要产卵场.调查的繁殖群体总的性比(():♀)为1.66:1.总繁殖群体中,雄性个体最小体长130.0 mm,体重28.0 g,年龄4龄;雌性个体最小体长170.0 mm,体重51.0 g,年龄5龄.青海湖裸鲤性成熟群体的性体指标1年只有1个峰值,出现在繁殖盛期的6~7月.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33 mm,平均绝对繁殖力为4337.81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27.09粒/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怀卵量 繁殖生物学 性腺发育 周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Zn^(2+)、Hg^(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王志铮 吕敢堂 +1 位作者 许俊 钟爱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2,共7页
2004 年8 月在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养殖日龄40 d 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幼虾作为实验动物,开展了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 2004 年8 月在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养殖日龄40 d 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幼虾作为实验动物,开展了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 415、0 .357、0 .264、0 .209 mg/L;Zn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5. 362、22 .709、17 .041和13 .569 mg/L;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0. 892、27. 498、21.635 和13 .573 mg/L。凡纳滨对虾幼虾对Cr6+、Zn2+、Hg2+96 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 .136、0 .136 和0 .002 1 mg/L。各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Hg2+ >Zn2+≈Cr6+。Hg2+ Zn2+、Hg2+ Cr6+ 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96 h 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Zn2+ 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低毒性强度的Zn2+ 对Cr6+ 具拮抗作用,低毒性强度的Cr6+则对Zn2+具加和作用,而当Zn2+与Cr6+毒性强度相当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作用。并就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凡纳滨对虾幼虾对Hg2+、Zn2+、Cr6+的安全浓度以及重金属离子间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 Zn^2+ HG^2+ 急性毒性 联合毒性 凡纳滨对虾幼虾(Litopenaeus vannamei juveni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53
9
作者 马学坤 柳学周 +2 位作者 温海深 徐永江 张立敬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5-61,共7页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半滑舌鳎性腺的发育和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的分化类型,可以分为3个阶段:性腺的原始阶段、性腺分化前期阶段和性腺分化完成阶段。在50日龄以前,原始性腺形成但未分化。62日龄,个体达到40....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半滑舌鳎性腺的发育和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的分化类型,可以分为3个阶段:性腺的原始阶段、性腺分化前期阶段和性腺分化完成阶段。在50日龄以前,原始性腺形成但未分化。62日龄,个体达到40.5mm时,一种性腺形成了成簇发育的原始细胞群,性腺迅速增大变宽,后来发育成为卵巢;另一种仍处于休止阶段,相对较小,后来发育为精巢。雌鱼在120日龄形成明显的卵巢腔,开始了细胞学的分化;精巢在100日龄精原细胞开始快速增殖,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输精管原基,在150日龄左右开始细胞学的分化,并形成精小叶,190日龄左右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性腺分化基本完成。雌鱼性腺分化时期早于雄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腺分化 组织学观察 雌雄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天时 孔杰 +2 位作者 刘萍 张庆文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7,共7页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养殖密度 生长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酚麻醉半滑舌鳎成鱼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4
11
作者 刘长琳 李继强 +4 位作者 陈四清 何力 庄志猛 张岩 秦显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6,共7页
研究了在20~21℃水温下丁香酚对半滑舌鳎成鱼的麻醉作用。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鱼体最终麻醉程度不超过3期时,呼吸频率略微增加,到4期时呼吸频率才明显下降。丁... 研究了在20~21℃水温下丁香酚对半滑舌鳎成鱼的麻醉作用。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鱼体最终麻醉程度不超过3期时,呼吸频率略微增加,到4期时呼吸频率才明显下降。丁香酚麻醉半滑舌鳎成鱼的有效浓度为40~80mg/L,在此范围内,丁香酚浓度越高鱼体达到4期的麻醉时间越短,但复苏时间没有明显差别。丁香酚浓度在40~60mg/L之间时,最长麻醉保活时间>20min;当丁香酚浓度≥80mg/L时,最长麻醉保活时间<8min,鱼体入麻时间与死亡时间的边界很窄,麻醉后应立即进行复苏,否则会导致鱼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半滑舌鳎 麻醉 有效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与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天时 刘萍 +2 位作者 李健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8,共5页
利用分群分离分析法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生长快的第6代群体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进行了微卫星DNA的遗传分析。7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分离群的大个体组和小个体组扩增时产生7个片段表现差异,扩增片段大小为0.... 利用分群分离分析法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生长快的第6代群体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进行了微卫星DNA的遗传分析。7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分离群的大个体组和小个体组扩增时产生7个片段表现差异,扩增片段大小为0.1~1.0kb之间。同时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的生长快群体4个连续世代进行了验证,扩增的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连续世代中大部分的扩增带出现的频率相近,但是有一些扩增片段的基因频率出现差异,这些等位基因频率或增或减,这是否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的人工定向选育群体的遗传标记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分群分离分析法 微卫星 选育群体 遗传标记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梭子蟹牙膏病病原菌——溶藻弧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淇 李海燕 +3 位作者 王群 刘萍 戴芳钰 李健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13,共5页
从山东潍坊池塘养殖的患有牙膏病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PX25),经回接感染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该菌株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从山东潍坊池塘养殖的患有牙膏病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PX25),经回接感染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该菌株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染色具有周生侧毛,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后进行鞭毛染色具一极生单鞭毛;悬滴法观察PX25菌株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对其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溶藻弧菌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99.35%。综合菌体在形态、生理生化、API20NE与API20E自动鉴定结果、16S rRNA同源性等方面的特性,确认PX25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子蟹 溶藻弧茵 牙膏病 16S RRNA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80
14
作者 柳学周 庄志猛 +4 位作者 马爱军 陈四清 孙中之 梁友 徐永江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4,共8页
论述了近几年我国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从生理、生态、繁殖发育生物学及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较详细介绍了半滑舌鳎亲鱼性腺发育规律及调控产卵技术、染色体核型、早期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摄食习性、人工... 论述了近几年我国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从生理、生态、繁殖发育生物学及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较详细介绍了半滑舌鳎亲鱼性腺发育规律及调控产卵技术、染色体核型、早期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摄食习性、人工孵化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等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的研究成果,并对存在问题、今后研究方向和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繁殖生物学 繁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解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和非离子氨对大菱鲆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79
15
作者 曲克明 徐勇 +1 位作者 马绍赛 李健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88,共6页
研究了过饱和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大菱鲆急性毒性效应,同时对比了在正常溶解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大菱鲆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过饱和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大菱鲆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467.60mg/L和390.... 研究了过饱和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大菱鲆急性毒性效应,同时对比了在正常溶解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大菱鲆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过饱和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大菱鲆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467.60mg/L和390.78mg/L,非离子氨对大菱鲆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2.40mg/L和1.73mg/L;而正常溶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大菱鲆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181.07mg/L和130.66mg/L,非离子氨对大菱鲆的48hLC50值和96hLC50值(95%可信限)分别为1.82mg/L和1.14mg/L。亚硝酸盐和非离子氨对大菱鲆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其主要中毒症状表现为,中毒的个体开始急躁不安并沿槽壁狂游,频繁发生相互碰撞或与槽壁摩擦,随后行动减缓并伴有侧游或侧翻动作,呼吸速度减慢,发生昏迷并沉落水底,直至死亡。死亡的大菱鲆鱼体弯曲,体色变淡,鳃盖张开。无论在过饱和氧还是在正常溶氧条件下非离子氨对大菱鲆的毒性都远大于亚硝酸盐的毒性,同时高浓度溶解氧的存在使大菱鲆对这两种毒物的耐受能力得以提高。提出了在大菱鲆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向水体充氧的方式以提高大菱鲆对亚硝酸盐和非离子氨的耐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 非离子氨 大菱鲆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亲鱼培育及采卵技术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柳学周 孙中之 +3 位作者 马爱军 梁友 庄志猛 兰功刚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32,共8页
2003~2005年通过对半滑舌鳎亲鱼的优选和强化培育,在人工温光调控条件下,获得了良好的产卵效果。本文对半滑舌鳎亲鱼室内培育方法、性腺发育规律、产卵习性、产卵规律及产卵期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卵子质量等的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 2003~2005年通过对半滑舌鳎亲鱼的优选和强化培育,在人工温光调控条件下,获得了良好的产卵效果。本文对半滑舌鳎亲鱼室内培育方法、性腺发育规律、产卵习性、产卵规律及产卵期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卵子质量等的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结果表明,半滑舌鳎野生亲鱼经人工驯化、强化培育和调控温度、光照等技术,可使亲鱼自然产卵,并有规律的连续产卵,产卵期长达40~50d;产卵量在整个产卵期间呈抛物线式变化;受精率和孵化率随产卵期的推移逐渐增高,以产卵盛期时最高,说明此时卵子质量最好。在本实验条件下,培育到3龄的人工亲鱼又可成熟自然产卵,但产卵效果明显不如野生亲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亲鱼培育 采卵 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秋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被引量:84
17
作者 柳丽华 左涛 +1 位作者 陈瑞盛 王俊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9,共8页
2004年9月20日~10月9日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丰度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6属68种(含4个变种、6个不确定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其中硅藻门有21属51种,占总种数75... 2004年9月20日~10月9日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丰度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6属68种(含4个变种、6个不确定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其中硅藻门有21属51种,占总种数75%,甲藻门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25%。硅藻门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分别为1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33.33%)和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13.73%),甲藻门中以角藻属(Ceratium)为主,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浮游植物数量平均为1400.00×10^4cells/m^3。硅藻的平均数量为1392.69×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3%;甲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7.31×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0.7%。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90,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8。浮游植物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域的中部,靠近长江入海口水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 Grunow)、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 Grunow)、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de—bilis Cleve)、窄隙角毛藻(Chaetoserosa afinis Lauder)和旋链角毛藻(Chaetoecros curvisetus Cleve)。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东北部组群、近河口组群和南部组群3个主要生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养殖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7
18
作者 沈锦玉 余旭平 +3 位作者 潘晓艺 许文军 尹文林 曹铮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浙江宁波、台州等地相继发生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脾脏、肾脏有许多白色结节,大小为0.1~1mm。从病鱼体内分离出致病力极强的菌株GYCWS,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8.5×104CFU/ml。对... 浙江宁波、台州等地相继发生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脾脏、肾脏有许多白色结节,大小为0.1~1mm。从病鱼体内分离出致病力极强的菌株GYCWS,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8.5×104CFU/ml。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ID32GN)及16S rRNA分子鉴定。经PCR扩增获得了大小约1.5Kb的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产物经回收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对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及PCR鉴定确认阳性重组质粒,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与恶臭假单胞菌的16S rRNA基因(DQ201403、AY785244)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9%),该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DQ648602。结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GYCWS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 monas puti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GYCWS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氟派酸、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病原 恶臭假单胞菌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鲟不同组织抗氧化酶对水体盐度升高的响应 被引量:37
19
作者 赵峰 庄平 +3 位作者 章龙珍 黄晓荣 张涛 冯广朋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9,共5页
研究测定了盐度驯化过程中施氏鲟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力变化,SOD和CAT以肝脏中含量最高,随着盐度升高,SOD活力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驯养时间的延... 研究测定了盐度驯化过程中施氏鲟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力变化,SOD和CAT以肝脏中含量最高,随着盐度升高,SOD活力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驯养时间的延长,除心脏和肾脏外,其他组织器官中SOD活力均有所回升。不同盐度下,心脏中CAT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CAT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盐度25下,肝脏和肾脏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盐度对施氏鲟不同组织中SOD和CAT活力具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盐度驯养时间的延长,SOD及CAT的活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盐度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方法检测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灿烂弧菌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凤萍 王印庚 +3 位作者 李胜忠 荣小军 廖梅杰 张正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06,共7页
腐皮综合征是近年来刺参养殖最主要的疾病,导致刺参大批死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根据其主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23S间隔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纯化的V.splendidus DNA中成功地扩增出产物大小为177bp... 腐皮综合征是近年来刺参养殖最主要的疾病,导致刺参大批死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根据其主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23S间隔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纯化的V.splendidus DNA中成功地扩增出产物大小为177bp的DNA片断,并对此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技术对V.splendidus DNA的检测灵敏度为0.5pg,并且对灿烂弧菌的DNA呈现特异性,而与其他细菌V.fluvialis、V.anguillarum、V.alginolyticus、Aeromonas hydrophila、V.harveyi、V.parahaemolyticus、V.vulnificus的DNA均无交叉反应。应用PCR技术对人工感染的以及取自青岛、烟台和威海的腐皮综合征发病海参进行检测,其检出率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成功用于快速检测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原灿烂弧菌。在国内,该方法应用于刺参腐皮综合征的检测尚属首次,它将为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快速诊断及防治提供又一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腐皮综合征 灿烂弧菌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