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048篇文章
< 1 2 1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漂浮式光伏混合式系泊系统对极浅水大潮差环境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蒋习民 魏宇豪 +3 位作者 刘锦昆 王树青 宋宪仓 王霄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61,共14页
漂浮式光伏作业海域水深浅、潮差大的特征显著,极浅水条件下潮位的变化将对漂浮式光伏系泊系统的定位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传统系泊方案无法满足漂浮式光伏极浅水、大潮差长期稳定系泊定位的需求。在传统浅水悬链线系泊系统的基础上,通... 漂浮式光伏作业海域水深浅、潮差大的特征显著,极浅水条件下潮位的变化将对漂浮式光伏系泊系统的定位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传统系泊方案无法满足漂浮式光伏极浅水、大潮差长期稳定系泊定位的需求。在传统浅水悬链线系泊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在系缆不同位置处布置系列重物块来改变不同水深条件下系缆的空间构型和水平回复力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混合式系泊系统以满足漂浮式光伏结构不同潮位下的系泊定位需求。以1 MW漂浮式光伏方阵为例,对混合式系泊系统在不同水位和荷载方向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位下漂浮式光伏模块运动响应幅值差异不超过14%,高水位下系缆张力响应明显大于低水位下系缆张力响应,其张力响应幅值差异不超过268%,表明文中提出的混合式系泊系统对极浅水、大潮差漂浮式光伏结构具有较好的系泊定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光伏结构 极浅水大潮差 混合式系泊系统 耦合动力分析 系统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浅水深漂浮式风机系泊系统失效影响数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雅丽 高洋洋 王立忠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基于FAST-OrcaFlex风机时域一体化计算模型,开展中浅水深15 MW半潜漂浮式风机系泊系统连续失效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正常发电和停机工况下系泊系统失效过程对漂浮式风机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深h=50 m,有效波高Hs=8.30... 基于FAST-OrcaFlex风机时域一体化计算模型,开展中浅水深15 MW半潜漂浮式风机系泊系统连续失效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正常发电和停机工况下系泊系统失效过程对漂浮式风机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深h=50 m,有效波高Hs=8.30 m,谱峰周期Tp=12.05 s,湍流风平均风速为16 m/s时,当与风浪同向单根锚链在导缆孔处破断时,同向剩余两根锚链在导缆孔处张力会显著增大,风机基础不会发生较大偏移;当多根锚链在导缆孔处连续破断时,半潜式基础纵荡和横荡平均漂移距离最大可达152.64和6.72 m,导致剩余锚链悬空段减小,导缆孔张力降低;海流的作用显著增大系泊系统破断后漂浮式风机的漂移距离;极端停机工况下,半潜式基础纵荡和横荡平均漂移距离最大可达452.46和2.13 m。此外,动态海缆在漂浮式风机产生较大偏移后,弯曲曲率会超过其限值,极易发生破断失效,导致风机停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风机 系泊系统破断 一体化分析 运动响应 系泊张力 动态海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冲刷作用下海上基础的固化土防护效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管友海 梁开新 +4 位作者 杨照辉 刘少健 吕环宇 赵茹 赵猛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30,共13页
开展固化土对海上基础防护效率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FLOW-3D软件模拟48组不同流速下不同临界希尔兹数θ_(cr)、防护范围、防护高度工况,揭示了3种因素对固化土防护效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Origin软件拟合文中数据建立了θ_(cr)、... 开展固化土对海上基础防护效率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FLOW-3D软件模拟48组不同流速下不同临界希尔兹数θ_(cr)、防护范围、防护高度工况,揭示了3种因素对固化土防护效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Origin软件拟合文中数据建立了θ_(cr)、防护高度与最大冲刷深度、防护效率的函数预测模型,最后对边缘冲刷现象进行类比分析。研究表明:防护效率与θ_(cr)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随着θ_(cr)增加,不同流速下的固化土冲刷深度均有效降低,且降低速度存在差异;固化土防护效率随着防护范围、防护高度的增加而提高,提高范围分别为8%~19%和28%~39%,防护范围为1.5D且不小于0.4 m高度的固化土最适宜;建立的幂函数、指数函数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结果;改变θ_(cr)对边缘冲刷深度影响不大,低流速冲刷下提高防护范围可以有效降低边缘冲刷,高流速冲刷下改变防护范围对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海上基础 固化土防护 数值模拟 防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波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刘畅 刘维杰 +1 位作者 金袭 赵西增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4,共13页
水囊潜堤是一种兼具结构安全及经济环境效益的代表性柔性防波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开展极端波浪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水囊潜堤在聚焦波作用下的消浪特性,并构建波浪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基于验... 水囊潜堤是一种兼具结构安全及经济环境效益的代表性柔性防波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开展极端波浪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水囊潜堤在聚焦波作用下的消浪特性,并构建波浪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基于验证后的数值模型探究聚焦波作用下水囊充盈度和潜堤位置对潜堤消浪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上述因素对水囊潜堤消浪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构建的流固耦合模型可准确地模拟聚焦波与水囊潜堤的相互作用过程;相比刚性潜堤,水囊潜堤与波浪相互作用更为剧烈,具有更好的消浪性能;水囊充盈度的改变可通过同时改变潜堤的反射和耗散作用影响其消浪效果,其中耗散作用主要通过改变结构运动产生的涡量而产生,聚焦波作用下水囊潜堤的最佳充盈度为96%;潜堤布放位置在聚焦振幅较大时对消浪效果影响较大,潜堤位置离聚焦位置越近,结构运动产生的涡量及波面涡量耗散越大,消浪效果越好。相关结果可以为柔性水囊潜堤在实际极端海况下的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对于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保护海洋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囊潜堤 CIP方法 聚焦波 流固耦合 消浪性能 防波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荷载联合作用下软基深水超长桩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研究
5
作者 贺林林 谢院仕 +2 位作者 刘洋 梁越 刘明维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5,共12页
为探明多元荷载联合作用下软基深水超长桩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Green-Lagrange应变理论,建立考虑Ρ-Δ效应的软基深水超长桩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首先开展超长桩承载特性研究,深入分析考虑与不考虑Ρ-... 为探明多元荷载联合作用下软基深水超长桩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Green-Lagrange应变理论,建立考虑Ρ-Δ效应的软基深水超长桩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首先开展超长桩承载特性研究,深入分析考虑与不考虑Ρ-Δ效应时桩基础承载力变化规律,桩侧摩阻力及土抗力变化规律。然后通过超长桩基础的等效塑性应变云图,进一步揭示超长桩破坏模式。结果表明:考虑Ρ-Δ效应后的桩基础竖向承载力明显减小,最大减小了91.16%,因此,在进行多元荷载联合作用下软基深水超长桩设计计算时,必须考虑Ρ-Δ效应的影响;在V-H荷载联合作用下,桩身发生挠曲变形,桩侧摩阻力和土抗力发生重分布,桩基础水平受荷一侧的桩-土发生脱开分离,靠近该侧泥面附近的桩侧摩阻力和土抗力变为0,而另一侧土体发生挤压,靠近该侧泥面附近的桩侧摩阻力和土抗力均有增大。此外,当水平荷载H较小时,超长桩基础因桩侧摩阻力不足而引起沉降破坏;而当水平荷载H较大时,超长桩发生较大塑性变形而形成“塑性铰”,最终呈现弯曲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荷载联合作用 超长桩 Ρ-Δ效应 承载特性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型船舶码头舾装作业抗台系泊模型试验研究
6
作者 李小军 闻鸣 +2 位作者 诸云鹏 陈达 郭殿禹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9,共11页
舾装船舶由于其吃水浅、受风面积大,在系靠泊过程中遭遇台风时极易出现缆绳断裂情况。针对15000 TEU舾装集装箱船开展物理模型试验,测量超大型舾装船舶在台风条件下,不同风、浪、流组合工况中的船舶运动量、缆绳系缆力和护舷撞击力。结... 舾装船舶由于其吃水浅、受风面积大,在系靠泊过程中遭遇台风时极易出现缆绳断裂情况。针对15000 TEU舾装集装箱船开展物理模型试验,测量超大型舾装船舶在台风条件下,不同风、浪、流组合工况中的船舶运动量、缆绳系缆力和护舷撞击力。结果表明:对于系泊系统的动力因素,波浪的影响程度大于风和水流,其中,周期较波高影响更显著,在实际系泊中应予以更多关注;采用加强系缆能够显著降低运动量和系缆力,使各位置系缆力分配更均匀,从而降低断缆风险;对于舾装船舶,横荡和纵荡主要受低频波浪激励,其余自由度运动响应主要受入射波的峰值周期影响。此外,以系缆力为控制标准,对舾装船舶的抗台允许系靠泊条件进行了评估,试验结果可为确保舾装船舶系靠泊安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舾装船舶 台风 船舶运动量 系缆力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沙漏形FPSO海冰载荷特性研究
7
作者 李昊 刘俊 王文华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储备丰富,然而海冰环境给极地海洋装备作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对极区油气开发核心装备FPSO的冰载荷特性研究并不充分。为了实现平台在极地区域安全运行,提出将沙漏形FPSO投入极区使用。利用平台和海冰相互作用的离散...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储备丰富,然而海冰环境给极地海洋装备作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对极区油气开发核心装备FPSO的冰载荷特性研究并不充分。为了实现平台在极地区域安全运行,提出将沙漏形FPSO投入极区使用。利用平台和海冰相互作用的离散元分析方法,数值模拟沙漏形FPSO与典型海冰的作用过程,分析不同装载吃水下的沙漏形FPSO冰载荷时域特性,并选取多工况与相同功能的传统圆筒形FPSO的冰载荷进行对比;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讨论典型冰况下的海冰速度、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等冰况参数对沙漏形FPSO所受冰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装载吃水位于沙漏形FPSO的腰线以上时,冰载荷较小且FPSO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沙漏形FPSO基于其外形特点相较圆筒形FPSO在抗冰性能上具备显著优势;典型冰况中海冰速度对沙漏形FPSO的冰载荷影响最显著,海冰密集度次之,且两者相互作用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极区FPSO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漏形FPSO 海冰载荷 DEM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波浪对粉砂质岸坡作用的离心模型试验
8
作者 张晨 朱洵 +1 位作者 王羿 顾行文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波浪作用对岸坡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为在模型试验中反映波浪作用下岸坡的真实应力状态,完成了一组关于有限水深条件下波浪对粉砂质岸坡作用的离心模型试验,其中超重力环境下的波浪由冲箱式造波机生成。介绍了超重力场下冲箱式造波机的造... 波浪作用对岸坡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为在模型试验中反映波浪作用下岸坡的真实应力状态,完成了一组关于有限水深条件下波浪对粉砂质岸坡作用的离心模型试验,其中超重力环境下的波浪由冲箱式造波机生成。介绍了超重力场下冲箱式造波机的造波特点,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粉砂质岸坡在波浪作用下的冲刷特征和破坏模式,提出了基于冲刷形态的剥蚀率指标,并探讨了岸坡表面和土体内部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粉砂质岸坡在波浪作用下出现了明显的侵蚀-后退现象,水面线附近侵蚀严重,破坏面的坡率大约在65°,破坏模式表现为浅层滑坡。水面线附近的岸坡受波浪作用影响,出现了类似“液化”现象;同时坡内的渗流过程进一步影响了岸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砂质岸坡 离心模型试验 冲箱式造波机 波浪作用 侵蚀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气合采中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流动机理研究
9
作者 唐洋 徐嘉庆 +2 位作者 付强 张吴镝 王国荣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4,共14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存在水合物产量低,在射流破碎工况下沉沙严重、返出液极少甚至失返等问题。为提高水合物产量,充分利用开采设备的价值,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天然气藏纵向立体开发思想,提出了一种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程...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存在水合物产量低,在射流破碎工况下沉沙严重、返出液极少甚至失返等问题。为提高水合物产量,充分利用开采设备的价值,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天然气藏纵向立体开发思想,提出了一种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程实施方案。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考虑水合物自分解行为以及固相颗粒有效运移条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不同开采阶段下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数学模型,并对气液流动机理相关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和验证,最终得到了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艺中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工艺图版。在水平段钻进阶段,钻井液流量大于13 L/s时,不需要额外注入气相即可保证固相颗粒的有效运移,注入气体可加速固相颗粒的运移,根据钻井液的泵入量,气相注入量范围为0~67 L/s;水合物破碎回收阶段,破碎流量在49~55 L/s内,不需要额外注入气相即可保证固相颗粒的有效运移,在水合物破碎流量范围内,气相注入量范围为0~129 L/s。该研究为提高水合物开采产量,加快实现水合物早期商业化开采,推进中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气合采 天然气水合物 气液两相流 水合物浆液 注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采矿垂直管道级配粗颗粒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胡小林 王乐 +3 位作者 徐礼康 聂程程 赵桂欣 万初一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矿物粗颗粒的垂直管道输送对于深海采矿较为适用。实际深海采矿工程中,矿物颗粒并非单一粒径,而是以级配形式存在。而级配矿物颗粒在垂直管道输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究较少。文中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 矿物粗颗粒的垂直管道输送对于深海采矿较为适用。实际深海采矿工程中,矿物颗粒并非单一粒径,而是以级配形式存在。而级配矿物颗粒在垂直管道输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究较少。文中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与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相结合,对初始速度、进料体积分数和颗粒级配等不同工况下的管道内输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无论何种工况,小中大3种颗粒的轴向速度均从小到大分布,是因为小颗粒更多的与壁面发生碰撞、摩擦而损失动能。3种颗粒的轴向速度随着初始速度(从2 m/s到4 m/s)和进料体积分数(从2.5%到7.5%)的增加而增大,而颗粒级配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流场的湍动能和轴向流体速度随着初始速度和进料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颗粒级配的变化(从1∶1∶1到1∶6∶1),湍动能减少,轴向流体速度基本不变。壁面剪应力随着初始速度和进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又随着级配变化而降低。结论对于了解深海采矿输运机理、提升输运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CFD-DEM 管道输运 级配粗颗粒 固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宫形透空式防波堤的水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11
作者 何方 陈妍 潘佳鹏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提升透空式防波堤波浪防护效果,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内部迷宫透浪通道的形式,迫使波浪发生多重反射和绕射,并在该过程中诱导涡旋形成,逐级消耗波浪能量。基于波浪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对防波堤的透反射和波能耗散特性展开研究,并重点关注其... 为提升透空式防波堤波浪防护效果,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内部迷宫透浪通道的形式,迫使波浪发生多重反射和绕射,并在该过程中诱导涡旋形成,逐级消耗波浪能量。基于波浪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对防波堤的透反射和波能耗散特性展开研究,并重点关注其消浪结构形式、潮位以及入射波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采用菱形柱和圆形柱,内部消浪结构采用十字形柱时的波浪防护性能更为优异,其复杂内部结构显著增强了波能耗散,具有良好的防透射与降反射特性。在试验范围内,低潮位和大波高情况下,迷宫形透空式防波堤具有更好的波浪防护性能。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该防波堤形式所受波压力的情况,并发现其所受波压力沿波浪传播方向逐级衰减,前两排消浪结构单元所受波压力峰值明显较大,且在波能耗散中的作用最为显著,在该防波堤形式的工程应用中需进行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形 透空式防波堤 波浪防护 波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线性化及改进频带法的海上浮式风机塔底疲劳分析
12
作者 李书进 叶樊怡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9,共12页
针对海上浮式风机疲劳分析中存在的计算成本过高和结果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线性化和改进频带法的计算方法对风机塔底疲劳性能进行分析。在该方法中通过引入统计线性化算法对浮式风机非线性耦合动力模型进行处理,以提高热点... 针对海上浮式风机疲劳分析中存在的计算成本过高和结果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线性化和改进频带法的计算方法对风机塔底疲劳性能进行分析。在该方法中通过引入统计线性化算法对浮式风机非线性耦合动力模型进行处理,以提高热点应力的计算效率。对传统频带法加以改进,对其中应力幅度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修正,使其精准反映浮式风机应力响应谱的多峰特性,提高疲劳分析准确度。以Spar型海上浮式风机为例,用所提方法对其在波浪耦合作用下的塔底疲劳性能进行分析,同时对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可使浮式风机热点应力的计算效率提升4~5个数量级,且疲劳损伤的计算精度较传统频带法有大幅度的改良,特别是对谱宽系数较大的海况,是一种能对浮式风机的疲劳性能进行精准分析且高效的方法,可用于海上浮式风机疲劳问题的快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式风机 疲劳性能 多峰响应谱 频带法 统计线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阻尼理论的海上风机减振甲板特性研究
13
作者 董霄峰 任绅铖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7,共14页
当前,海上风电正朝“大容量、高塔筒、长叶片”的方向发展,在复杂海洋环境影响下,更加柔性的海上风机容易引发结构超限振动或疲劳振动问题,对海上风电场的安全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引入颗粒阻尼理论解决海上风机的振动控制问题。首先,充... 当前,海上风电正朝“大容量、高塔筒、长叶片”的方向发展,在复杂海洋环境影响下,更加柔性的海上风机容易引发结构超限振动或疲劳振动问题,对海上风电场的安全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引入颗粒阻尼理论解决海上风机的振动控制问题。首先,充分考虑风机内部空间布局与限制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减振颗粒甲板(VR-PD)结构形式;其次,建立了有限元与离散元(FEM-DEM)耦合的海上风机单自由度模型,并分别从颗粒的阻塞性和非阻塞性、颗粒半径和数量、腔体尺寸和颗粒叠加层数、腔体边壁倒角、颗粒质量比、结构自振周期等六方面进行VR-PD的减振特性研究;最后,建立了等质量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模型,考虑急停工况、停机工况和地震工况对两者减振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VR-PD最多可提升阻尼比70.6%、多降低12.9%的振动位移和9.5%的振动加速度,VR-PD不仅减振效果优于TMD,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海上风机的内部空间,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振动控制 颗粒阻尼器 调谐质量阻尼器 FEM-DEM耦合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掺氢混输悬跨管的耦合振动模型试验研究
14
作者 朱红钧 唐堂 +2 位作者 胡豪 张文翔 谢宜蒲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4,共10页
基于循环试验水槽开展了小间隙比掺氢柔性悬跨管在内外流耦合作用下的振动响应试验,测试了管床间隙比(悬跨管至底壁的距离与管径的比值)为0.2、外流约化速度为7.82~21.36以及内流掺氢比为0%~50%范围的悬跨管振动响应,通过交叉小波(cross... 基于循环试验水槽开展了小间隙比掺氢柔性悬跨管在内外流耦合作用下的振动响应试验,测试了管床间隙比(悬跨管至底壁的距离与管径的比值)为0.2、外流约化速度为7.82~21.36以及内流掺氢比为0%~50%范围的悬跨管振动响应,通过交叉小波(cross wavelet transform,一种用于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数学工具,通过计算交叉小波系数来反映两个信号在时频分布上的相关程度)与小波相干(wavelet coherence,通过计算小波变换后信号之间的相干度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频域联系和时域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外流涡激振动与内外流耦合诱导振动的相干性。研究结果表明:充满静水的悬跨管在过渡状态下的临界约化速度为14.50,当掺氢比分别为0%、15%、25%时,流向振动临界约化速度转移至17.75、19.65、21.32,横向振动临界约化速度转移至17.75、20.20、21.32,即模态过渡(系统从一个稳定模态转换到另一个稳定模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系统的振动频率、振动形态以及能量分布都会发生变化)发生的临界约化速度随掺氢比的增加而升高;在低约化速度时,振动频率始终小于段塞流动频率,内流对耦合振动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在高约化速度时,掺氢量越少,耦合振动受外流的影响越大。随着掺入氢量的增大,外流涡激振动与内外流耦合诱导振动的强相干性占比逐渐减小,即外流涡激振动对耦合振动的贡献减弱;而随着外流约化速度的增加,两者的相干性增强,即外流涡激振动对内外流耦合诱导振动的贡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悬跨管 掺氢混输 耦合振动 小波分析 段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来沙锐减条件下长江口南支河床稳定性研究
15
作者 路川藤 王坚 +1 位作者 李肖肖 朱显博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2,共8页
长江口南支河段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级分汊,在流域来沙变化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下,南支河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河道断面分形维数和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两种判别方法,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及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床稳定性... 长江口南支河段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级分汊,在流域来沙变化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下,南支河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河道断面分形维数和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两种判别方法,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及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床稳定性。研究表明: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后,南支河床容积增加主要表现在‒5 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水域;在无河道整治的自然条件下,南支主要沙体均发生了明显变迁,河道整治工程后,各沙体趋于稳定,工程建设起到了抑制沙体活动、稳定河势的作用;三峡工程运行后,南支河床断面分形维数值、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Kn值下降,说明南支河段过流能力增强,目前分形维数值在1.15~1.25之间,Kn值在760~843之间,南支下游河段河床活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支河段 数学模型 河势稳定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S混合反射模型的侧扫声呐图像三维重建
16
作者 袁明新 张亮 +1 位作者 王以龙 刘维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5,共9页
基于明暗恢复形状(shape from shading,简称SFS)方法进行海底侧扫声呐图像三维重建时,会因为方法中反射模型与海底表面不相符而降低重建精度。为此文章在分析大陆架海底表面特点及侧扫声呐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FS混合反射模型... 基于明暗恢复形状(shape from shading,简称SFS)方法进行海底侧扫声呐图像三维重建时,会因为方法中反射模型与海底表面不相符而降低重建精度。为此文章在分析大陆架海底表面特点及侧扫声呐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FS混合反射模型的侧扫声呐图像海底地形重建方法。首先在保留Lambert漫反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Blinn-Phong镜面反射模型,并基于侧扫声呐图像粗糙度进行漫反射系数、镜面反射系数和镜面反射指数的自适应设计,从而形成适合复杂海底表面的混合反射模型;然后线性化处理辐射照度方程,并采用牛顿-拉夫逊方法来获得海底表面高程;最后根据海底点设计反演高程约束系数来约束表面高程,进而完成侧扫声呐图像的三维重建。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三维重建方法,文中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值VMAE平均降低了32.18%、相关系数值VCC平均提高了29.62%、信噪比值VSNR平均提升了27.23%,有效实现了侧扫声呐图像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扫声呐图像 明暗恢复形状方法 混合反射模型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蚯蚓仿生海底横向勘测仪器研发与试验研究
17
作者 寇海磊 陈玉静 +2 位作者 王永康 陆佳清 安兆暾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传统岩土性质调查为点式竖向勘察,不适用于海底采矿过程中面积广、土层浅的海底勘察技术需求。受蚯蚓蠕动行进方式的启发,研发了一种搭载静力触探探头的仿生蚯蚓横向勘测仪器。该仪器总长度1.56 m,主体外径75.0 mm,总质量17.0 kg,主要... 传统岩土性质调查为点式竖向勘察,不适用于海底采矿过程中面积广、土层浅的海底勘察技术需求。受蚯蚓蠕动行进方式的启发,研发了一种搭载静力触探探头的仿生蚯蚓横向勘测仪器。该仪器总长度1.56 m,主体外径75.0 mm,总质量17.0 kg,主要由勘测装置、仿生驱动装置、数据采集装置三部分组成。勘测装置主要由静力触探探头构成,可测量行进过程中探头锥尖阻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仿生驱动装置可以驱动仪器在土壤中横向行进;数据采集装置可实时记录、储存行进过程中测得的数据。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对该仪器在海洋黏土中横向行进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Su为0.60、1.25、1.75 kPa时,该仪器可在土中正常行进,仪器横向行进1.0 m所需时间分别为40、60、110 min。当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Su由0.60 kPa增大到1.25、1.75 kPa时,该仪器测得的锥尖阻力分别增大至Su为0.60 kPa时的2.25倍和3.97倍,相应的超孔隙水压力增大至1.27倍和2.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采矿 仿生蚯蚓 横向勘测仪器 静力触探探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式联排光伏动力响应及其连接件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达邵炜 付世晓 +2 位作者 许玉旺 李德江 宋斌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9,共15页
中国海岸线绵长,海上光伏可装机规模巨大,海上浮式光伏平台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发挥规模优势及经济效益,其通常被设计为联排形式。针对浮式联排光伏平台开展了系统性的数值分析,研究了刚性和柔性两种连接件设计形式。针对刚性连接件,研... 中国海岸线绵长,海上光伏可装机规模巨大,海上浮式光伏平台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发挥规模优势及经济效益,其通常被设计为联排形式。针对浮式联排光伏平台开展了系统性的数值分析,研究了刚性和柔性两种连接件设计形式。针对刚性连接件,研究释放不同转角约束下浮体运动响应以及连接件受力情况;对于柔性连接件,考察了拉伸刚度对整个光伏系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研究了不同环境载荷组合下的多浮体响应特性以及连接件承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刚性连接件转角约束可有效限制浮体纵荡、纵摇运动,柔性缆绳拉伸刚度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浮体纵荡响应特性;在两种连接方案下,连接件载荷响应与环境载荷组合有关,光伏系统内外侧连接件分别呈现不同承载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式联排光伏 连接器特性 刚性约束方式 柔性缆绳拉伸刚度 多浮体运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屈服线模型的X形方钢管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必大 刘威 +1 位作者 王蓉 吴剑国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X形方钢管相贯节点在土木工程、海洋工程中有广泛的运用,但当前规范公式(基于简单屈服线模型)仅考虑主管表面贡献而低估了节点抗弯承载力。对X形方钢管相贯节点进行平面内受弯加载试验,根据节点变形特征提出用于节点平面内抗弯承载力计... X形方钢管相贯节点在土木工程、海洋工程中有广泛的运用,但当前规范公式(基于简单屈服线模型)仅考虑主管表面贡献而低估了节点抗弯承载力。对X形方钢管相贯节点进行平面内受弯加载试验,根据节点变形特征提出用于节点平面内抗弯承载力计算的全屈服线模型,该模型考虑节点域主管所有管壁(表面和侧壁)的承载贡献、且能反映支主管斜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X形节点试件的破坏模式为节点域主管管壁塑性软化后的撕裂破坏;根据试验和有限元参数化分析计算结果,基于全屈服线推导建立的理论计算式比规范公式能更好地预测节点实际抗弯承载力,理论计算式仅略微高估节点抗弯承载力(高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形方钢管相贯节点 平面内抗弯承载力 屈服线模型 支主管斜交 主管表面和侧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潜漂浮式风力机耦合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梦遥 徐凯 +2 位作者 龙雨虹 王万堃 刘福顺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0,共13页
漂浮式风力机(FOWT)是一种典型的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在风浪流等环境荷载作用下呈现出复杂的动力学耦合特性,而准确评估和分析其动力响应耦合作用机制对风能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以NREL 5 MW-OC4 DeepCwind半潜漂浮式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开... 漂浮式风力机(FOWT)是一种典型的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在风浪流等环境荷载作用下呈现出复杂的动力学耦合特性,而准确评估和分析其动力响应耦合作用机制对风能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以NREL 5 MW-OC4 DeepCwind半潜漂浮式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开展1∶50缩尺比的水池模型试验,量化分析了多源激励下不同测点时频域耦合动力响应的差异,界定并评估了不同转速、波浪周期、动边界等条件对漂浮式风力机动力学耦合特性的影响机制。水池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半潜漂浮式风力机加速度响应直接反映了转动荷载、入射波浪与多体结构的耦合,其中在纵荡方向响应中可以识别出纵摇固有频率,体现了浮式基础不同自由度响应之间存在的耦合效应。不同于固定式风力机,漂浮式风力机塔筒部位的动力响应随转子转速和塔筒高度的增加而变小,说明了气动荷载和水动力荷载的消减作用。当波频接近浮式基础的垂荡固有频率时,风力机系统产生较强的共振现象,塔筒振动响应幅值增加了2.72倍,对结构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潜漂浮式风力机 模型试验 加速度响应 动力学耦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