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4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峡人文学刊(季刊)》编辑委员会
1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件·关系·间性:语境诗学的三种理论范式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杰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10,155,共11页
文艺理论除了聚焦于文本的阐释,还应该关注不在场的和不可言说的语境维度。语境诗学便是在此基础上建构的以“语境”作为“元范畴”的理论。“事件”“关系”“间性”成为语境诗学建构的三种重要范式。“事件”范式关注文学发生的现场... 文艺理论除了聚焦于文本的阐释,还应该关注不在场的和不可言说的语境维度。语境诗学便是在此基础上建构的以“语境”作为“元范畴”的理论。“事件”“关系”“间性”成为语境诗学建构的三种重要范式。“事件”范式关注文学发生的现场性、主体的参与性和文学对世界的介入性。“关系”范式主张从非实体、非本质的多重多维的“关系界”来审视文艺对象。“间性”范式强调从时空、过程、网络和环境等非实体因素来审视文学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诗学 事件 关系 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锅”的同素族网络流行语看其造词造语机制
3
作者 王进安 何海菊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82-90,158,共10页
以“锅”的同素族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造词(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主要依靠三种造词造语机制:旧词新义、变异造词(语)、类推创新。这些产生新词新语的造词(语)机制,从古汉语就开始出现了,一直延续至今... 以“锅”的同素族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造词(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主要依靠三种造词造语机制:旧词新义、变异造词(语)、类推创新。这些产生新词新语的造词(语)机制,从古汉语就开始出现了,一直延续至今。“旧词新义”实际上是伴随传统语言的“生殖”而“生长”的产物,“变异造词(语)”“类推创新”是在技术以及人为等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的传统构词造语材料的“重新或变异组合”。这种“变异”既是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的“生存斗争”,也是传统语言面临新事物的“自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词语 造词造语机制 旧词新义 变异造词(语) 类推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散文导语三十则
4
作者 孙绍振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142-154,共13页
一、鲍尔吉·原野《剿蚊记》幽默散文和抒情散文不太相同,抒情散文不外是美化和诗化——美化环境、美化自我的情感;而幽默散文则相反,不但不常美化自我,也不美化环境,却每每“丑化”自我和环境。把自己写得很狼狈、把所写对象写得... 一、鲍尔吉·原野《剿蚊记》幽默散文和抒情散文不太相同,抒情散文不外是美化和诗化——美化环境、美化自我的情感;而幽默散文则相反,不但不常美化自我,也不美化环境,却每每“丑化”自我和环境。把自己写得很狼狈、把所写对象写得很可恶,是幽默散文——尤其是自我调侃式的散文的常用手法。这篇散文具有典型的自我调侃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 幽默散文 美化环境 常用手法 鲍尔吉·原野 诗化 自我调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人文学术危机,学术期刊当如何作为?
5
作者 刘京希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7-10,155,共5页
所谓“人文学术危机”,也就是作为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学科而呈现的“人的学术”即人文学术的生存危机。中国当下人文学术危机的成因,表现于宏观层面,是拘泥于传统理念的回归,欠缺甚至拒斥中外人文交流与互动;就学界及其管理思维而... 所谓“人文学术危机”,也就是作为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学科而呈现的“人的学术”即人文学术的生存危机。中国当下人文学术危机的成因,表现于宏观层面,是拘泥于传统理念的回归,欠缺甚至拒斥中外人文交流与互动;就学界及其管理思维而言,是重“术策”轻“学思”、重功用轻基础、重“有用之用”而轻“无用之用”,功利主义思维盛行;就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组织方式而言,重“大兵团式作战”而轻“单兵细作”,深沉的学术创发供给不足;就学术评价体制而论,则是形式化定量评价独占鳌头、内质化定性评价几无踪迹。欲扭转人文学术日陷危境的态势,学术期刊共同体自然责无旁贷,宜舍术向学,回归本真;宜尊重传统,塑就品牌;宜同行评议,定性为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术 学术期刊 同行评议 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纲易学论析
6
作者 黄黎星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3期1-23,155,共24页
李纲易学专著《易传内篇》《易传外篇》虽亡佚,然其传世著作《梁溪集》(今本为《李纲全集》)一百八十卷所存李纲《易传内外篇》诸序及其与友人论易信札等各类文章,可供探析李纲易学思想。李纲诗文中颇有引用易辞、阐发易理之涉易内容,... 李纲易学专著《易传内篇》《易传外篇》虽亡佚,然其传世著作《梁溪集》(今本为《李纲全集》)一百八十卷所存李纲《易传内外篇》诸序及其与友人论易信札等各类文章,可供探析李纲易学思想。李纲诗文中颇有引用易辞、阐发易理之涉易内容,可为辅助资料,亦显示出李纲易学之风采。李纲易学思想之核心如下:第一,李纲对《周易》经典创制与性质的认识,是尊信三圣、推崇经典;第二,李纲对易学史进行回顾与考察,能考辨源流、审慎取舍;第三,李纲注重对《周易》象数的考辨、阐释,详考且精研;第四,李纲对《周易》经传的认识把握与阐发应用,是融通义理、明体达用;第五,李纲明辨卜筮、评判术数,均有见地;第六,李纲会通佛易,论述颇具特色,有思想文化史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纲 易学 涉易文献 探研象数 阐发义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文畴、纪许国与郑成功关系论略
7
作者 郑晨寅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104-109,159,共7页
纪文畴、纪许国父子皆为明末大儒黄道周弟子。郑成功树义帜于东南,以抗清存明为己任,成为当时历史舞台的核心人物,故为南明爱国士人之所依归。纪文畴“博学多能”,追随郑成功为收复桑梓而殒身不恤;纪许国则因其自身遭际及南明政权的内... 纪文畴、纪许国父子皆为明末大儒黄道周弟子。郑成功树义帜于东南,以抗清存明为己任,成为当时历史舞台的核心人物,故为南明爱国士人之所依归。纪文畴“博学多能”,追随郑成功为收复桑梓而殒身不恤;纪许国则因其自身遭际及南明政权的内部矛盾,与郑成功保持着一种主客而非上下级的关系,却也正体现其“掉臂独行”之风格。纪氏父子与郑成功的关系,亦可视为明遗民与南明各方势力关系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文畴 纪许国 郑成功 黄道周 南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运动”还是“线性超越”——也谈中西“游历-朝圣叙事”兼与谢大卫教授商讨
8
作者 姜哲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39-43,156,157,共7页
以《西游记》为例,谢大卫将古代中国的“游历-朝圣叙事”概括为“环形运动”。若与此相应,则其所分析的《埃涅阿斯纪》和《上帝之城》亦不妨被称作“线性超越”。在西方的殖民历史与宗教扩张中,这种“线性超越”又呈现为“罗马帝国模式... 以《西游记》为例,谢大卫将古代中国的“游历-朝圣叙事”概括为“环形运动”。若与此相应,则其所分析的《埃涅阿斯纪》和《上帝之城》亦不妨被称作“线性超越”。在西方的殖民历史与宗教扩张中,这种“线性超越”又呈现为“罗马帝国模式”与“基督教模式”的张力性混同。而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所倡之普崇万物、回复本根的“环形运动”,则不仅直接否定了其时欲以基督教救国的线性方案以及基督教教义中的排他性和超越性,而且还为当今世界的知识与信仰提供了某种前宗教和前世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大卫 游历-朝圣叙事 环形运动 线性超越 普崇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器天成:明末福建文人园林的审美特质与存废密码
9
作者 吴可文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88-95,158,共9页
明末福建文人园林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漳州三地,以天然山水园为主流类型,其中石仓园尤为特出。通过与苏州园林的比较,明末福建文人园林以较大的体量和多因借少人工的造园理念,凸显了大器天成的审美特质。不论从内因还是外因来看,大... 明末福建文人园林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漳州三地,以天然山水园为主流类型,其中石仓园尤为特出。通过与苏州园林的比较,明末福建文人园林以较大的体量和多因借少人工的造园理念,凸显了大器天成的审美特质。不论从内因还是外因来看,大体量都是导致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废弃殆尽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建文人园林是我国悠久丰富的园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福建文人园林 大器天成 审美特质 存废密码 石仓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身体仪式:恩瓦帕《伊芙茹》中的女性割礼书写
10
作者 张燕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3期117-127,142,159,共13页
《伊芙茹》是“非洲女性小说之母”恩瓦帕的长篇处女作,也是首部再现女性割礼的尼日利亚英语小说。从互文性的角度阅读该作品,可以看出恩瓦帕的女性割礼书写与肯尼亚民族主义者/人类学家肯雅塔、作家恩古吉等男性知识分子的女性割礼书... 《伊芙茹》是“非洲女性小说之母”恩瓦帕的长篇处女作,也是首部再现女性割礼的尼日利亚英语小说。从互文性的角度阅读该作品,可以看出恩瓦帕的女性割礼书写与肯尼亚民族主义者/人类学家肯雅塔、作家恩古吉等男性知识分子的女性割礼书写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该小说不仅驳斥了非洲传统社会中的“有牙阴道迷思”,拆解了女性割礼是女性婚姻生活幸福之保障的前殖民神话,而且也颠覆了非洲男性知识分子女性割礼书写的文化民族主义意旨,表达了作家坚定的女性主义立场。另外,恩瓦帕较为含蓄的女性割礼书写也有别于美国非裔女作家沃克自然主义式的、暗含西方文化“凝视”非洲文化的女性割礼书写,是一种在非洲男权社会的“黑暗”中寻求光明的非洲女性主义文本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割礼 恩瓦帕 《伊芙茹》 互文性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文学何为
11
作者 朱斌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15-24,156,共11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学应贡献一份独特力量。我国当代一些优秀的民族作家已具有通过文学想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且已付诸具体的创作实践。但当代民族文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书写还存在诸多不足,远未抵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学应贡献一份独特力量。我国当代一些优秀的民族作家已具有通过文学想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且已付诸具体的创作实践。但当代民族文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书写还存在诸多不足,远未抵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境界。民族文学理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亟须做好以下工作:寻求自我民族与多元他者之间的文化价值契合,尊重自我民族与多元他者之间的文化价值差异,确立多元一体的思维方式。这样,民族文学才能以审美想象的独特方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一份独特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族文学 文化价值 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中国散文史》的守正出新
12
作者 王炳中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中国散文源远流长,绚烂多彩,博大精深,史料浩繁,在分体文学史中本来就很难撰述,想在已有多部散文史相当厚实的基础上重写一部有创新价值的史著,更难上加难。福建师范大学散文研究团队迎难而上,汪文顶、郭丹、欧明俊、吕若涵四位教授发... 中国散文源远流长,绚烂多彩,博大精深,史料浩繁,在分体文学史中本来就很难撰述,想在已有多部散文史相当厚实的基础上重写一部有创新价值的史著,更难上加难。福建师范大学散文研究团队迎难而上,汪文顶、郭丹、欧明俊、吕若涵四位教授发挥专长,协同攻关,历经五年努力,写就70万言的《中国散文史》(上下册),作为“中国分类文学史丛书”之一,由山西教育出版社于2023年9月出版。该书定位于“中国散文艺术发展的简明通史”①,在古今贯通、史论交融上厚积薄发、守正出新,可以说是新编中国散文史的一次有益尝试,一个重要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散文史 散文艺术 散文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史著 重要收获 守正出新 厚积薄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危机与创伤的书写--黄崇凯小说创作论
13
作者 张帆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42-52,156,共12页
黄崇凯的小说以嬉笑怒骂的语言与戏谑、嘲讽、无厘头式的美学风格,描写了普通青年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状态,刻画了一幅失去生命理想与热情,被平庸、碎片化的生活所吞噬,沉浸在孤独又巨大的自我世界里的失败青年群像,形绘出新世... 黄崇凯的小说以嬉笑怒骂的语言与戏谑、嘲讽、无厘头式的美学风格,描写了普通青年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状态,刻画了一幅失去生命理想与热情,被平庸、碎片化的生活所吞噬,沉浸在孤独又巨大的自我世界里的失败青年群像,形绘出新世纪台湾地区青年颓废消极的精神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崇凯小说 失败青年 现代性症候 主体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叙述的力量--林那北小说集《燕式平衡》探论
14
作者 孙景鹏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35-41,156,共8页
林那北在小说集《燕式平衡》中,将自己多年来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和事的透彻观察用文字表达出来,跃然纸上,清晰地呈现出了细节的力量、悬念的力量和重复的力量。细节描写是支撑点,是打动人的关键;悬念的巧妙设置,吸引了大量的读者;重复... 林那北在小说集《燕式平衡》中,将自己多年来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和事的透彻观察用文字表达出来,跃然纸上,清晰地呈现出了细节的力量、悬念的力量和重复的力量。细节描写是支撑点,是打动人的关键;悬念的巧妙设置,吸引了大量的读者;重复叙述的力量是巨大的,持续警醒着读者。林那北将这些叙述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展现出了小说“叙述的力量”,让人得以管窥“文学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那北 《燕式平衡》 叙述重复 叙述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罗源方言的貌与形态变化
15
作者 黄涛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96-104,158,共10页
一般认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这是就汉语总体上的语法特点来说的。如果从方言角度看,方言语法现象实际上是复杂的、多样的。闽东罗源方言动词的貌,可看作是构形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一般出现在单音节动词上,从形式上可分为分音式、衍音... 一般认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这是就汉语总体上的语法特点来说的。如果从方言角度看,方言语法现象实际上是复杂的、多样的。闽东罗源方言动词的貌,可看作是构形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一般出现在单音节动词上,从形式上可分为分音式、衍音式、重叠式三大类。每种貌都以固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语义,是典型的语法范畴。其中,采用衍音式的简捷貌与随意貌,符合构形形态考量的多条标准,是相当典型的构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方言 罗源方言 构形 形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16
作者 姜宇辉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4期11-11,共1页
自凯瑟琳·海勒(Katherine Hayles)于20世纪末发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这部奠基性著作以来,后人类主义作为一种极具锋芒与挑战性的思潮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不仅涌现出了大量的后续阐发的著作,布拉伊多蒂(Rosi Brai... 自凯瑟琳·海勒(Katherine Hayles)于20世纪末发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这部奠基性著作以来,后人类主义作为一种极具锋芒与挑战性的思潮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不仅涌现出了大量的后续阐发的著作,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和卡里·沃尔夫(Cary Wolfe)的作品皆为代表,而且也不断催生出很多引申性乃至颠覆性的思考路径,比如人类世和加速主义。如果说人类世大致还是沿着后人类的主要趋向往前极端推进的话,那么加速主义则正相反,如人机之间的边界,主体性问题,甚至物质性和具身性这些典型的后人类关怀几乎都已经被弃之脑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主持人 主体性问题 后人类主义 沃尔夫 凯瑟琳 人类关怀 具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澄清文学创作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17
作者 李宗刚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4期43-57,153,共16页
郭澄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被忽视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初步接受过小学和中学教育;参加革命后,又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济南优渥的工作,重新回到宁津县从事小学教育。郭澄清从事小学教育是基于他的作家梦。郭澄清始终沉潜... 郭澄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被忽视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初步接受过小学和中学教育;参加革命后,又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济南优渥的工作,重新回到宁津县从事小学教育。郭澄清从事小学教育是基于他的作家梦。郭澄清始终沉潜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并且深耕了一辈子,保持了参加革命的初心;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里,他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张扬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又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由此让自我人生挣脱了物质的羁绊,获得了从事文学创作所需要的那种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他注重向前人创作的文学精品学习,将鲁西北纳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围绕着乡村各色人物命运的沉浮,建构起一个从晚清到20世纪6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的文学世界。郭澄清的文学时代尽管已远去了,但自有其独立存在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文学教育 《大刀记》 《黑掌柜》 《公社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克多”悖论:“超人类”的伦理危机与审美反思
18
作者 王亚芹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4期12-20,152,共10页
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类身体的自然属性,出现了越来越多“人机合一”的“超人类”。一方面,“超人类”的出现是对自然人类的一种技术超越,应该与人类一样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遵循价值判断的标准;另一方面,这种“类身体”作为物质技术的... 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类身体的自然属性,出现了越来越多“人机合一”的“超人类”。一方面,“超人类”的出现是对自然人类的一种技术超越,应该与人类一样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遵循价值判断的标准;另一方面,这种“类身体”作为物质技术的产物,还要遵循技术判断的标准。由此造成的双重标准挑战了固有的道德准则,并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类传统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基于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认识现有的伦理批评,建构一种能够实现人类与技术物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赋权的“人技共同体”的伦理新局面。它既是一种新的伦理原则,也是一种新的审美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技术时代人类的理想与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人类 维克多 虚拟救赎 伦理危机 审美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无用”与诗歌的“自由”
19
作者 谢冕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系作者2019年10月30日在福建师范大学的演讲,由孙景鹏博士据录音整理而成,本刊首发。一路走来,走了很多地方,没有想到要作报告。看着这么多人,我怕这个“作业”做不好。我已经离开教学岗位好多年了,教授退休好多年了,一般的学问也... 本文系作者2019年10月30日在福建师范大学的演讲,由孙景鹏博士据录音整理而成,本刊首发。一路走来,走了很多地方,没有想到要作报告。看着这么多人,我怕这个“作业”做不好。我已经离开教学岗位好多年了,教授退休好多年了,一般的学问也不做了,讲座正式不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师范大学 教学岗位 录音整理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字翩翩五色霞——晚明闽中诗人徐熥散论
20
作者 陈庆元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4期123-130,155,156,共10页
徐熥(1561—1599),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三上春官,三落第,有《幔亭集》《晋安风雅》。荆山徐氏由荆山迁至台江,再由台江迁至鳌峰坊,反映了一个家族由农而商、由商而儒的变迁。《金凤外传》托名王宇整理,实则出自熥手。《幔亭集》有... 徐熥(1561—1599),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三上春官,三落第,有《幔亭集》《晋安风雅》。荆山徐氏由荆山迁至台江,再由台江迁至鳌峰坊,反映了一个家族由农而商、由商而儒的变迁。《金凤外传》托名王宇整理,实则出自熥手。《幔亭集》有万历刻本和崇祯补刻本两种版本,而不是旧说仅有万历本一种。《晋安风雅》刻就后,徐有抽补,形成两种本子。徐熥把明代晋安诗歌史分成四个阶段:一、洪武、永乐之世;二、成化、弘治以降;三、正德、嘉靖之世;四、隆庆、万历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诗 徐熥 荆山徐氏 晋安风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