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8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哲学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国荣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共9页
人工智能首先关乎“人工”与“智能”的关系。“人工”相对于“自然”而言,“智能”则与理性能力相关,合起来,人工智能涉及非自然的理性能力。人工意义的存在,具有既定性,尽管它也可以通过所谓深度学习而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其形态是按人... 人工智能首先关乎“人工”与“智能”的关系。“人工”相对于“自然”而言,“智能”则与理性能力相关,合起来,人工智能涉及非自然的理性能力。人工意义的存在,具有既定性,尽管它也可以通过所谓深度学习而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其形态是按人的意向所规定的,它的追求,基本上无法超越人的设定。人工智能同时涉及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智能的“人工”性,决定了它首先与手段相关。人工智能则因其“人工性”,与人的自然生命始终存在距离:相对于人,人工智能无法摆脱物的形态,它与人的关系,总是具有物与对象关系的性质。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也参与了世界的建构,元宇宙便可视为人工智能参与建立的存在,但在“元宇宙”的形态下,它可能异化为某种超然的存在。人工智能既有生成性,也具有通用性(generaluse)。如果说,生成性人工智能主要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动态性,那么,通用性人工智能则从广度上突出了人工智能的品格。从智能的形态看,可以区分一阶智能与二阶智能,一阶智能具有原创性,唯有人才具有,二阶智能则是被设定、非原创的,相对于人的智力,人工智能最多属于“二阶”功能,难以达到人类才具有的“一阶”性或创造性。人工智能将导向自动化,在一切几乎由机器代劳时,人的存在意义如何体现?这里的实质,在于创造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成性与通用性 人的存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服务参与能激发大学生创业吗 被引量:2
2
作者 何伟 臧小森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的在校生数据及2019—2023年毕业生追踪数据,系统考察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 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的在校生数据及2019—2023年毕业生追踪数据,系统考察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志愿服务参与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这一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志愿服务参与通过提升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经济资本,实现对创业意愿的促进;(3)志愿服务参与对创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对女性、高年级以及人力资本状况较差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4)志愿服务参与具有显著的长期培育效应,不仅能提升创业意愿,还能影响毕业后的实际创业行为。上述发现为构建“志愿服务—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缓解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国家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创业意愿 创业资本 大学生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创新与监管动态平衡的规制设计——基于监管沙盒视角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红 岳洋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7,共12页
人工智能创新的竞争,实际是人工智能监管的竞争。监管沙盒因其能平衡两者间的动态关系而备受各国青睐。作为一种试验性监管方式,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是回应性治理、激励性监管和合作规制主义等理论的实践表达。我国应尝试构建人工智能监管... 人工智能创新的竞争,实际是人工智能监管的竞争。监管沙盒因其能平衡两者间的动态关系而备受各国青睐。作为一种试验性监管方式,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是回应性治理、激励性监管和合作规制主义等理论的实践表达。我国应尝试构建人工智能监管沙盒制度,通过地方立法先行解决其合法性问题。实行数据局+行业主管部门的分类监管模式,数据局作为基础类、技术类人工智能监管沙盒的实施主体,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应用类人工智能监管沙盒的实施。围绕创新性、安全性和社会效益设立准入标准,通过激励引导和实质豁免吸纳更多参与者,实现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共治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监管沙盒 责任豁免 试验性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声室效应与数字民主的解决方案 被引量:4
4
作者 佟德志 徐舒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2,240,共10页
网络传播的回声室效应直接影响着数字时代的民主极化,值得深入研究。就当代西方的情况来看,社交媒体中的回声室效应带来了群体内部的同质化和群体外部的异质化,加剧了选民极化、社会极化、党派极化和信任危机,对数字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络传播的回声室效应直接影响着数字时代的民主极化,值得深入研究。就当代西方的情况来看,社交媒体中的回声室效应带来了群体内部的同质化和群体外部的异质化,加剧了选民极化、社会极化、党派极化和信任危机,对数字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个人选择、算法推荐、意见领袖的引导、包容性强的沟通平台的缺失、政府监管不力等因素推动了回声室效应的产生和固化。随着政治极化的蔓延,打破回声室效应的闭环,恢复民主对话与社会共识,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引导用户主动寻求多样化信息源、推动社交媒体平台改进算法推送、鼓励意见领袖参与跨界对话、建立渠道平台加强用户交流沟通以及加强政府监管,有望修正回声室效应,缓解政治极化风险,维护和重构健康的公共话语环境和民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回声室效应 数字民主 政治极化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交互中的“交互”:信息协同还是相互规定? 被引量:4
5
作者 何静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239,共9页
近年来,工程技术研究者们对人机交互的技术实现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究,同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对人与计算机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到底什么是交互,以及人机交互的本质是什么... 近年来,工程技术研究者们对人机交互的技术实现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究,同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对人与计算机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到底什么是交互,以及人机交互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术界仍然模棱两可。如果说单个智能体存在的核心意义在于信息承载,那么对于人类而言,主体间相互规定以及在周围环境中的共生共存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维度。这意味着,交互过程不仅仅蕴含了具体情境中稳定的客观性特征,更意味着个体通过交互离开私人的领域,最终与其他主体或智能体一道形成融合性智能的过程。正是在此意义上,人机交互过程的本质并非实现信息协同,而是一个内部与外部、主体与智能体及世界连续统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机交互 认知 技术 双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齐平 刘佩瑶 赵放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7,240,共10页
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赋能效应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对各地区经济韧性展开测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 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赋能效应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对各地区经济韧性展开测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并且结论稳健;数字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扩散效应以及消费活力拉动效应,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中介作用;在东中部地区和三大经济圈地区,数字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果更强。上述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数字产业集聚优势、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 经济韧性 知识溢出 技术扩散 消费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监督管理体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海嵩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6,240,共11页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公开意味着环境法体系化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围绕立法机关文本进行针对性研讨。草案总则编确立了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要求,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对各分则相关规定构成统摄。具体包括四个方...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公开意味着环境法体系化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围绕立法机关文本进行针对性研讨。草案总则编确立了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要求,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对各分则相关规定构成统摄。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第17条规定的基础性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通过创新性立法技术确立了适用于法典所有同类条文的“在其职责范围内”限制性定语,构建了统一监管框架下的功能分层(包括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二是第18条规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明晰所有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并强化问责。三是第20条规定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了从专项协调到全域协调的升级,契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整体特质。四是第21条规定的跨区域联合保护协调机制,在沿袭《环境保护法》规定基础上有所创新,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责任清单 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跨区域联合保护协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复杂巨系统视角下乡村数字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昕瑶 陈畴镛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0-238,共9页
乡村数字治理蕴含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特性,对乡村治理体系的数字化重塑,在应对乡村治理复杂性上具有独特优势。文章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视角,深入乡村数字治理实践场景,考察乡村治理的系统复杂性及数字治理在乡村治理中... 乡村数字治理蕴含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特性,对乡村治理体系的数字化重塑,在应对乡村治理复杂性上具有独特优势。文章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视角,深入乡村数字治理实践场景,考察乡村治理的系统复杂性及数字治理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了当前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提出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数字治理,需要各相关系统和系统间各要素协同发展,也需要贴合乡村治理现实需求与发展情景,突出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治理 开放复杂巨系统 现实困境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学刊》征稿启事
9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一、《浙江学刊》属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欢迎各界人士赐稿。所投稿件须为作者未经发表的原创作品,并请规范署名。本刊鼓励独作!二、本刊采用在线投稿方式,请作者在投稿系统(网址:https://zjxk.cbpt.cnki.net/)上传可编辑的word文件... 一、《浙江学刊》属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欢迎各界人士赐稿。所投稿件须为作者未经发表的原创作品,并请规范署名。本刊鼓励独作!二、本刊采用在线投稿方式,请作者在投稿系统(网址:https://zjxk.cbpt.cnki.net/)上传可编辑的word文件,格式规范请参考本启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稿启事 综合性人文社科 浙江学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网络类熟人社会”的离身性与生活回归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华玲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6,共9页
数字对日常生活的深度嵌入使得传统“熟人社会”突破时空边界,逐渐生成虚实交叠的“类熟人社会”,其运行规律与基础秩序既有传统“熟人社会”的差序共性,又有网络社会行动的独特属性。从生活理论的“主体-关系-意义”层面关注个体与群... 数字对日常生活的深度嵌入使得传统“熟人社会”突破时空边界,逐渐生成虚实交叠的“类熟人社会”,其运行规律与基础秩序既有传统“熟人社会”的差序共性,又有网络社会行动的独特属性。从生活理论的“主体-关系-意义”层面关注个体与群体的数字生活,探究“网络类熟人社会”的独特模式、运行机理和建构规范,是深入理解数字时代社会结构变迁、生活模式变革与实现数字社会有效治理的理论前提。数字身份、虚拟交往使得“网络类熟人社会”呈现较强的离身性,表征为具身抽离之下的主体幻象、算法规制下的关系茧闭、身体缺场中的意义危机。实现数字时代“网络类熟人社会”的具身超越,需要以个体实践为本位,承认日常生活虚实相生的复数属性,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寻其建构的理性逻辑与秩序规范,在扩展感知中延展生命意义,在技术共享中共创生活空间,在互动调适中共筑情感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 “网络类熟人社会” 日常生活 生活建构 离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关系规则的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原则的确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同舫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1,239,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国际关系规则演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性原则,蕴含面向未来的先进性和传承过往的延续性特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并在实践中以积极建构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国际关系规则演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性原则,蕴含面向未来的先进性和传承过往的延续性特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并在实践中以积极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式实现了对其的内在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宗旨和原则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与时代化创新,推动形成国际人权事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坚持和挖掘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以打造区域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认同 国际关系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的韧性:城镇化下的认知症照护负担及家庭应对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帆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3,240,共11页
本文在城镇化背景下,分析认知症老人的家庭照护负担以及不同家庭应对策略的生成机制。作者借助三年间在四川省X区收集的访谈数据,试图基于家庭韧性理论去分析社会变迁环境中家庭的照护行为和照护能力边界。研究发现,城镇化下家庭价值观... 本文在城镇化背景下,分析认知症老人的家庭照护负担以及不同家庭应对策略的生成机制。作者借助三年间在四川省X区收集的访谈数据,试图基于家庭韧性理论去分析社会变迁环境中家庭的照护行为和照护能力边界。研究发现,城镇化下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所经历的就业机会、居住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变化,会与他们所承担的认知症照护负担一起触发家庭的保护机制和脆弱因素,进而形塑家庭的适应能力,并最终影响家庭对认知症照护负担的应对策略。从韧性视角探索家庭应对长期照护压力时的策略有助于理解城镇化对家庭照护劳动分配和照护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及在城镇化中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与家庭养老体系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认知症 养老 家庭照护负担 家庭韧性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林行规:清末民国职业法律人的养成与司法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志红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在法律实证分析与研究已成为法律史研究潮流的今天,从基层档案和法律实践出发的研究路径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提倡与重视。考察民国时期律师职业的法律实践及意义,律师公会档案尤其是律师事务所档案,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核心材料。目前学界... 在法律实证分析与研究已成为法律史研究潮流的今天,从基层档案和法律实践出发的研究路径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提倡与重视。考察民国时期律师职业的法律实践及意义,律师公会档案尤其是律师事务所档案,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核心材料。目前学界对上海、北京等地律师公会档案材料多有利用,创获显著,唯律师事务所类档案或开放程度不够,或零散不成系统,或湮灭、缺失,学者所充分利用者有限。本文将以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藏“林行规法律事务所档案”(1924—1937年)原始卷宗为主要研究材料,同时结合日记、档案、报刊等史料,详细考订这位民国时期活跃于法律界和律师界的重要法律人的职业养成,并通过爬梳林行规(1883年2月2日—1944年6月11日)在其律师执业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案卷记录,呈现其参与法律实践时的工作方式、内容以及交游网络,进而揭示民国律师与政治、社会、法制文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行规 律师职业 法律实践 近代中国法律社会 法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生成逻辑及其发展性贡献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文成 马欣睿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民主知识进入中国语境后,通过移植、改造和创新的生成过程,历经“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演进,最终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生成是民主知识对中国语境的反射与回应,蕴含着深刻的... 民主知识进入中国语境后,通过移植、改造和创新的生成过程,历经“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演进,最终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生成是民主知识对中国语境的反射与回应,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过程逻辑、内容逻辑和历史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凭借独特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构,形成了以民主的认知—观念型知识、价值—规范型知识、程序—规则型知识和过程—实践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框架,推动了西方民主知识霸权的消解,促进了中国民主知识逻辑的优化,推进了人类民主知识体系的发展,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知识 知识生成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风险预防与可靠科学的内在关联——基于转基因作物法律规制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自宁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3,239,共14页
风险预防原则的制度化建构需要在具体领域中因应特定风险规制需求而展开。当前讨论中,转基因作物法律规制的欧美差异被混淆为风险预防与可靠科学的对立。有必要打破此种迷思,考察欧美制度差异背后的相通法理,探究双方的实质立场,深入把... 风险预防原则的制度化建构需要在具体领域中因应特定风险规制需求而展开。当前讨论中,转基因作物法律规制的欧美差异被混淆为风险预防与可靠科学的对立。有必要打破此种迷思,考察欧美制度差异背后的相通法理,探究双方的实质立场,深入把握风险预防与可靠科学的内在关联。欧美转基因作物法律规制在制度规范上的差异是真实的,风险预防与可靠科学之间对立则是虚假的: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不应脱离可靠科学所提供的前提基础,而可靠科学也并不排斥风险预防原则的谨慎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预防 可靠科学 转基因作物风险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后现代启蒙的真理
16
作者 尚杰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9,239,共9页
后现代思想不依赖传统启蒙的宏大叙事,从微观世界入手探讨真理的细节,认为历史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不是同一的而是差异的,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这些视角同时可以用于观察现实世界,批判性地审视已有理论。后现代思想立足于现实,促使... 后现代思想不依赖传统启蒙的宏大叙事,从微观世界入手探讨真理的细节,认为历史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不是同一的而是差异的,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这些视角同时可以用于观察现实世界,批判性地审视已有理论。后现代思想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的思想贴近已经全新的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领域重新塑造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真理 不连续性 差异 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浙东山水诗及其后世嗣响
17
作者 胡可先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2,239,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这些诗模山范水,极貌写真,代表了唐前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其次,出守的肆意游遨与退居的融入山水,表现出谢灵运追慕隐逸的情怀;再者,身世的融入与心灵的贯注,也增加了山水诗的政治内涵;最后,这些诗对于后世山水诗特别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浙东山水诗的渊源,浙东诗路也是唐前山水诗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浙东山水诗 文学定位 隐逸情怀 政治内涵 后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疗法”
18
作者 张志伟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3,共9页
海德格尔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本文在两者类比的背景下,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解释为一种“存在疗法”,以其中的第一篇为“诊断”,以第二篇为“治疗”,探讨“哲学治疗”的可能性。此在是一种能够“去存在”... 海德格尔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本文在两者类比的背景下,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解释为一种“存在疗法”,以其中的第一篇为“诊断”,以第二篇为“治疗”,探讨“哲学治疗”的可能性。此在是一种能够“去存在”的存在物,这种“双重身份”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正是因为此在能够“去存在”,所以此在“自欺”地以“常人”的方式不负责任地沉沦在世。唯有“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此在才能作为可能性而本己地生存。将此在从沉沦迷梦中唤醒的并不是海德格尔,而只能是此在自己。不过,“存在疗法”能否医治西方文明乃至现代科技文明的痼疾则是成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此在 生存 常人 沉沦 存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业之间:从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看Z世代的代际关系与就业选择
19
作者 纪莺莺 董潇雨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5,F0002,共11页
“二代接班”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组Z世代的“企二代”为研究对象,尝试在代际关系的视野中理解子代的接班选择。本文尝试提出,影响“企二代”接班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他们对于企业经营作为事业的价值认同,二是“企二... “二代接班”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组Z世代的“企二代”为研究对象,尝试在代际关系的视野中理解子代的接班选择。本文尝试提出,影响“企二代”接班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他们对于企业经营作为事业的价值认同,二是“企二代”对向上代际关系的理解。本文可能具有以下贡献:第一,通过引入代际关系,为理解民营企业二代接班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第二,就研究Z世代而言,代际关系是他们进行人生选择时或隐或显的深刻背景。Z世代的自我观呈现出矛盾的双重强化:一方面,个体导向的自我观念在增强;另一方面,代际关系对年轻世代自我观的影响也在强化而非衰落。本文支持推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成长过程之中代际关系越趋向于互相尊重与理解,子代越有可能接续甚至更新家族企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小微企业 二代接班 代际关系 自我 Z世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历史人物的官学评价与思想史意义——以扬雄“剧秦美新”为中心
20
作者 何宗美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作为全面总结中国古代数千年思想史、学术史的集大成巨著,且因其清代官学著作的性质,以及乾隆帝王意志的直接介入,《四库全书总目》对历史人物的大是大非尤为重视。《四库全书总目》的思想和学术评价,通常与它的人物论相关切或者说基于... 作为全面总结中国古代数千年思想史、学术史的集大成巨著,且因其清代官学著作的性质,以及乾隆帝王意志的直接介入,《四库全书总目》对历史人物的大是大非尤为重视。《四库全书总目》的思想和学术评价,通常与它的人物论相关切或者说基于它的人物褒贬论。扬雄“剧秦美新”批评,是《四库全书总目》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显例,而人物评价又是支撑《四库全书总目》思想批评和学术判断的要素之一。两千年来扬雄的历史评价所发生的先褒后贬、转誉为毁的重大逆变,几乎以宋代理学兴起为分水岭,其关键是理学重塑了中国古代的价值世界,而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所代表的官学和帝王意志对此进一步加以强化,使明代中期以后一度出现的思想反拨再次重回正统。以扬雄“剧秦美新”批评为中心,探究《四库全书总目》的历史人物评价,为理解思想史、接受史的某种具有特殊价值的趋势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历史人物评价 扬雄 剧秦美新 理学重塑 官学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