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3篇文章
< 1 2 1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设施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萍萍 韩建刚 +1 位作者 陈欣 高丽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从最初以农户为单位的单体日光温室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生态温室群模式,拓展到在一个大区域内将大型猪场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沼气并网发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来减少化肥施用和改良土壤的宏观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的结构配置、配套的种养殖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提升中。另一类是采用综合性生态农业技术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包括:采用各类立体/垂直栽培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轮作栽培技术减少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降低农药使用量;采用土壤健康栽培技术,通过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农林废弃物发酵后的物料作为栽培基质为作物提供养分;采用覆盖防虫网、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高温封棚、蒸气消毒、有色膜覆盖土壤、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等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期望通过相关配套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高设施生态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生态农业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种养沼结合 立体栽培 轮作栽培 有机基质栽培 生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2年中国籼稻品质的时空分布和发展状况 被引量:2
2
作者 邵雅芳 郑欣 +4 位作者 朱大伟 章林平 牟仁祥 郑小龙 陈铭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30,共13页
为充分了解我国籼稻品质的时空分布和发展状况,收集2002-2022年种植于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浙江等12个省级行政区共70 146份籼稻样品,检测并分析稻米的粒长、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 为充分了解我国籼稻品质的时空分布和发展状况,收集2002-2022年种植于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浙江等12个省级行政区共70 146份籼稻样品,检测并分析稻米的粒长、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阐述我国籼稻品质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河南和江苏的籼稻粒长相对较短,整精米率相对较高;广东和江苏的籼稻垩白度较低,1级透明度占比较高;浙江、江西和湖南的籼稻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较高且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江苏、重庆和广东的籼稻碱消值较高。近10年来,籼稻粒长逐年变长,碱消值逐年变大,垩白度、透明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品种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总体来看,近21年来,我国籼稻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向着长粒、外观品质优和食味佳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表观直链淀粉 碱消值 胶稠度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紫紫孢菌ZJPL08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对柑橘木虱的毒力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杜丹超 朱莉 +3 位作者 蒲占湑 刘顺民 陈国庆 鹿连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7-757,共11页
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ZJPL08对柑橘木虱具有强致病性,以该菌为材料的生防菌制剂研发对柑橘木虱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淡紫紫孢菌ZJPL08为有效成分,进行载体、润湿剂、紫外保护剂等的筛选,确定了淡紫紫孢菌ZJPL0... 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ZJPL08对柑橘木虱具有强致病性,以该菌为材料的生防菌制剂研发对柑橘木虱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淡紫紫孢菌ZJPL08为有效成分,进行载体、润湿剂、紫外保护剂等的筛选,确定了淡紫紫孢菌ZJPL08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淡紫紫孢菌ZJPL08分生孢子粉10.00%(有效成分)、十二烷基硫酸钠3.00%(润湿剂)、木质素磺酸钠5.00%(分散剂)、腐殖酸0.25%(紫外保护剂)、氯化钙0.10%(孢子萌发促进剂)、黄原胶0.05%(黏着剂)和硅藻土81.60%(载体)。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淡紫紫孢菌ZJPL08可湿性粉剂孢子含量为3.25×10^(10)个/g,悬浮率为85.67%,润湿时间为86.22 s,细度为95.39%粉剂过300目筛,pH值为6.65,产品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农药制剂产品要求。半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1500倍液处理能有效防治柑橘木虱,防效达97.78%,与对照药剂30%噻虫嗪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0%防效)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1.80%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78.33%防效)。综上所述,本研究研制的淡紫紫孢菌ZJPL08可湿性粉剂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好的防效,在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柑橘木虱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紫孢菌 可湿性粉剂 柑橘木虱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学累功 鸿业远图: 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欣 唐建军 +2 位作者 李萍萍 杨武德 骆世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生态学(ecology),传统上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侧重研究生物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种群增长规律、群落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等,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推动,生... 生态学(ecology),传统上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侧重研究生物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种群增长规律、群落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等,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推动,生态学逐步拓展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综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不但重视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国,自2011年起,生态学成为服务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级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交叉学科 生物个体 人文社会科学 生态农业 一级学科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振波 钟菲凤 +3 位作者 赵喜红 邓阳 赵凤 刘君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83,共16页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尽管过去对VBNC状态的概念存在争议,但其对生态平衡和公共安全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多因素调控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已逐...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尽管过去对VBNC状态的概念存在争议,但其对生态平衡和公共安全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多因素调控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已逐渐被揭示,包括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途径。这些研究奠定了解析VBNC状态细胞生存策略和生态适应性的基础。本综述从多角度对VBNC状态细胞进行了总结,包括其定义的讨论,生物被膜内VBNC状态细胞存在情况、形成的诱因及相关机制,VBNC状态细胞的调控及防控等。未来应聚焦于探索VBNC状态细胞的功能及意义,以创新方式干预VBNC状态形成,深入揭示VBNC状态细胞的分子机制和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但不可培养状态细胞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混播草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对轮牧的响应
6
作者 王媛 米扬 +7 位作者 郭蓉 张雨 田霞 王占军 蒋齐 俞鸿千 季波 马琨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43,共13页
为探究轮牧对人工混播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群落及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的影响机制,以宁夏盐池县人工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T1(无芒雀麦+新麦草+紫羊茅+苜蓿+菊苣)、T2(垂穗披碱草+... 为探究轮牧对人工混播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群落及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的影响机制,以宁夏盐池县人工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T1(无芒雀麦+新麦草+紫羊茅+苜蓿+菊苣)、T2(垂穗披碱草+新麦草+早熟禾+苜蓿+鹰嘴紫云英)、T3(扁穗冰草+新麦草+蒙古冰草+苜蓿)3种混播组合模式,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开展轮牧影响下3种人工混播草地土壤AM真菌群落差异性研究,分析人工混播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土壤-AM真菌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连续2年轮牧对植被群落生物量产生了显著影响,与轮牧第1年相比,豆科植被群落的相对重要值降低,但禾本科植被群落的相对重要值分别增加了51.16%、81.25%和33.33%。土壤AM真菌中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为优势属;与轮牧第1年相比,连续轮牧2年后,T1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Chao 1指数较第1年显著降低了12.35%,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Chao 1指数、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数较第1年分别提升了20.73%、12.80%、7.69%和31.16%(P<0.05),说明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对轮牧的响应更加敏感。随轮牧年限增加,T1与T2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相似性增加,T1与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相似性差异较大。连续轮牧2年后,土壤养分对AM真菌群落丰富度的作用强度减弱,但植被群落多样性和植被群落生物量对AM真菌群落丰富度及其组成的作用强度增强;驱动AM真菌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由土壤有效磷(p=0.006)和碱解氮(p=0.016)转变为植被群落生物量(p=0.036)。综上所述,不同类型人工混播草地植被群落和土壤AM真菌群落对轮牧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其中以T3混播组合处理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混播草地 草地生态系统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轮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对竹粉/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魏俞涌 张庆法 盛奎川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6-804,共9页
为实现玉米蛋白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以竹粉、玉米醇溶蛋白为原料制备复合膜材料,探究烷基化处理对竹粉/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硅烷偶联剂降低了竹粉的极性,提高了竹粉与玉米醇溶蛋白的相容性,延缓了玉... 为实现玉米蛋白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以竹粉、玉米醇溶蛋白为原料制备复合膜材料,探究烷基化处理对竹粉/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硅烷偶联剂降低了竹粉的极性,提高了竹粉与玉米醇溶蛋白的相容性,延缓了玉米醇溶蛋白的热分解速率,提高了玉米醇溶蛋白的热稳定性,改善了竹粉/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其中,硅烷偶联剂和二氧化硅联合处理竹粉所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材料在本研究中表现出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分别为0.23 MPa、4.67 MPa、408.07%。本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玉米醇溶蛋白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粉 玉米醇溶蛋白 烷基化 复合膜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EIL3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幼苗中的表达
8
作者 程云清 吴钊洋 +2 位作者 李钰洁 班美含 刘剑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5-851,共7页
乙烯与大豆花器官发育及产量密切相关,乙烯不敏感蛋白基因(ethylene insensitive 3 gene,EIN3)及其同源基因EIL3(EIN3-like 3)可能是参与大豆产量调控的关键节点基因,但还缺乏充足的证据。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大豆EIL3并制备其编码蛋白(G... 乙烯与大豆花器官发育及产量密切相关,乙烯不敏感蛋白基因(ethylene insensitive 3 gene,EIN3)及其同源基因EIL3(EIN3-like 3)可能是参与大豆产量调控的关键节点基因,但还缺乏充足的证据。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大豆EIL3并制备其编码蛋白(Glyma.15G031800)的多克隆抗体,以及在大豆幼苗中进行EIL3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验证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有效性和初步探索EIL3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将EIL3蛋白(Glyma.15G031800)编码区第486—590个氨基酸片段克隆到大肠埃希菌Rosetta菌株中,EIL3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用纯化后的EIL3蛋白对2只日本雄性大耳兔进行免疫,得到2个多克隆抗血清,稀释81000倍时其吸光度值远大于0.4,说明血清效价较好,其对抗原的检测下限均为1 ng。EIL3蛋白的表达受1-氨基环丙烷-1-羧酸的强烈诱导,eil3突变体会降低EIL3蛋白的积累及生长抑制,因而有利于幼苗长高、下胚轴伸长与侧根发育。本研究为在蛋白质水平上探究大豆EIL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便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EIL3蛋白 多克隆抗体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商品山楂干的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舒西盼 柴子淇 +3 位作者 李鲜 孙崇德 田金虎 叶兴乾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7,共12页
本研究以10种不同产地的商品山楂干[包括7种普通山楂(商品名“北山楂”)、2种台湾林檎(商品名“广山楂”)和1种野山楂(商品名“南山楂”)]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和生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山楂进行品质差异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本研究以10种不同产地的商品山楂干[包括7种普通山楂(商品名“北山楂”)、2种台湾林檎(商品名“广山楂”)和1种野山楂(商品名“南山楂”)]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和生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山楂进行品质差异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3类商品山楂干中,北山楂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广山楂的糖酸比最高,而可溶性膳食纤维、α-生育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排序均为北山楂>南山楂>广山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黄冈的‘野山楂’和天津蓟州的‘铁山楂’在主要活性成分(总酚、总黄酮、总原花青素、总膳食纤维)含量方面整体表现较优;山东临沂的‘大金星’和河南新乡的‘豫北红’等北山楂在可滴定酸、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糖含量方面相较于南山楂和广山楂综合表现更优。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不同产区主要种类商品山楂干的品质差异,可为我国山楂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 品质 营养组成 多酚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同化系统的作物产量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钰 杨武德 +2 位作者 段丹丹 冯美臣 王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数据同化系统融合了遥感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的优势,是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状况的有力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作物产量遥感估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数据同化算法的发展情况、多源遥感数据在数据同化上的应用潜力、数据同化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 数据同化系统融合了遥感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的优势,是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状况的有力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作物产量遥感估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数据同化算法的发展情况、多源遥感数据在数据同化上的应用潜力、数据同化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同化系统的尺度效应4方面进行论述。并且针对农业应用现状,提出未来应充分挖掘多源遥感数据、多作物生长模型集合和数据算法的优势,最终实现以机理模型为纽带的作物估产模式,并为制定田间管理策略、规划粮食产业布局和制定进出口贸易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数据同化系统 多作物生长模型集合 多源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牛父系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与中国北方部分黄牛品种的遗传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旭东 徐东辉 +5 位作者 曹萍 陈生梅 马晓慧 晁生玉 雷初朝 马志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2-953,共12页
本研究对包括25头柴达木牛在内的9个黄牛品种共计110头牛的Y染色体基因组单拷贝基因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扫描,分析其父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差异、分化状况及聚类关系。结果表明:9个品种共定义... 本研究对包括25头柴达木牛在内的9个黄牛品种共计110头牛的Y染色体基因组单拷贝基因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扫描,分析其父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差异、分化状况及聚类关系。结果表明:9个品种共定义了14种Y染色体基因组单倍型,其中在柴达木牛中确定了4种Y染色体基因组单倍型(H7、H12、H13和H14)。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柴达木牛父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单倍型多样度为0.690±0.080),但与蒙古牛、延边牛、西藏牛和哈萨克牛相比较低。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柴达木牛父系遗传由普通牛Y1、Y2a和Y2b(亚)单倍型组组成,且以Y2b亚单倍型组为主,说明柴达木牛拥有普通牛父系起源。遗传分化结果表明,柴达木牛与蒙古牛、西藏牛之间的分化程度很低,与延边牛之间达到中等分化,与哈萨克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之间的分化程度高。聚类分析显示,柴达木牛与蒙古牛聚类关系最近,与西藏牛、延边牛聚类关系较近,而与哈萨克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聚类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柴达木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与其他黄牛品种间的遗传关系等提供了参考,丰富了柴达木牛基因组数据库(集),为后续开展柴达木牛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分子育种实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牛 Y染色体基因组 父系遗传多样性 分化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糯性突变体r162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羽喆 徐善斌 +6 位作者 陈彦宇 杨雪 段二超 滕烜 王益华 董慧 万建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81,共14页
直链淀粉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重要因素,主要由Waxy(Wx)基因编码的颗粒结合淀粉合酶Ⅰ(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Ⅰ, GBSSⅠ)介导合成。本研究从宁粳2号的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材料中筛选到了... 直链淀粉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重要因素,主要由Waxy(Wx)基因编码的颗粒结合淀粉合酶Ⅰ(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Ⅰ, GBSSⅠ)介导合成。本研究从宁粳2号的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材料中筛选到了一个糯性突变体r162,与野生型相比,其籽粒外观呈不透明的云雾状,种子和糙米的粒长、粒宽以及千粒重显著下降。通过扫描电镜对淀粉形态进行观察,发现突变体的淀粉颗粒上存在孔洞。半薄切片碘染结果表明,突变体r162发育时期胚乳的造粉体排列结构与野生型相似,但碘染后颜色更浅。理化性质分析发现,突变体r162的总淀粉、总蛋白质和总脂肪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下降、胶稠度极显著增加,糊化特性发生明显改变,并且淀粉的崩解值、回生值、回复值以及米粉在尿素中的膨胀体积均小于野生型。通过基因定位和测序发现,突变基因Wx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Wx基因第7个内含子的第1个碱基(Int7-1)由鸟嘌呤(G)替换为腺嘌呤(A),造成Wx基因的编码区存在10个碱基的缺失,导致其编码的GBSSⅠ蛋白自第256位氨基酸起出现错误翻译,使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因此将该等位变异命名为Wx-r162。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突变体中的GBSSⅠ蛋白水平极显著下降。酶活性测定也证实,突变体r162中GBSSⅠ活性明显降低。综上所述,Wx-r162基因被视为一个新的等位变异,这种突变导致GBSSⅠ活性下降,进而造成突变体r162表观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和籽粒表现出不透明的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米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Waxy(Wx)基因 颗粒结合淀粉合酶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工业中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润润 张颀宜 +3 位作者 楼倚洋 陈秀琴 冯劲松 丁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1-567,共17页
生物被膜是细菌在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及极强胁迫耐受性的特殊生态。在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易引起消毒逃逸及细菌污染,进而造成毒素积累或食品变质,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在食品工业中... 生物被膜是细菌在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及极强胁迫耐受性的特殊生态。在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易引起消毒逃逸及细菌污染,进而造成毒素积累或食品变质,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在食品工业中,预防、抑制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是保证食品微生物安全的关键。因此,迫切需要找到高效阻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并有效清除生物被膜的方法和策略。本文综述了食品工业中生物被膜污染的现状及其胁迫耐受机制,并有针对性地讨论了食品加工领域中生物被膜阻控技术,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由生物被膜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为研发高效绿色的生物被膜清除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被膜 食品工业 胁迫耐受性 清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宏发 刘正辉 +1 位作者 张红梅 程旺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作物样品组分检测和育种材料快速筛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关于水稻源库器官,尤其是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高通量检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试验获得的576份代表性节间样本为材料,在获得样本化学实测值...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作物样品组分检测和育种材料快速筛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关于水稻源库器官,尤其是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高通量检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试验获得的576份代表性节间样本为材料,在获得样本化学实测值的基础上,采集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并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构建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蔗糖、淀粉、总氮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水稻节间蔗糖、淀粉、总氮含量PLS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988、0.977和0.957,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3,模型的性能指数分别为85.20、85.80和86.50,表明所建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可靠。此外,水稻叶片和叶鞘的淀粉、总氮含量和碳氮比的PLS模型也具有较高的精度。本研究构建了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为水稻栽培生理和高产栽培理论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间 碳氮代谢组分 近红外光谱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个桃/油桃品种资源在浙江的流胶病抗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玉琪 甘可欣 +7 位作者 李雄伟 金静 赵岚 叶正文 孙德利 王莉 贾惠娟 高中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为筛选流胶病抗性较强的桃/油桃栽培品种和种质资源,以110个桃/油桃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为试验材料,调查4—7年生树的流胶病田间发病情况,并结合系谱分析,追溯流胶病抗性种质来源。结果显示,不同桃/油桃品种间流胶病等级差异明显,抗性随... 为筛选流胶病抗性较强的桃/油桃栽培品种和种质资源,以110个桃/油桃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为试验材料,调查4—7年生树的流胶病田间发病情况,并结合系谱分析,追溯流胶病抗性种质来源。结果显示,不同桃/油桃品种间流胶病等级差异明显,抗性随树龄增大而逐渐下降,80个品种的流胶病等级表现较稳定,其中:9个品种表现为高抗,多为桃品种,代表品种有‘秋白桃’‘南山甜桃’等;40个品种表现为抗病,代表品种有‘白丽’‘圆梦’等;16个品种表现为中抗,代表品种有‘湖景蜜露’‘锦绣’等;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代表品种有‘肥城白里’‘仓方早生’等;6个品种表现为高感,代表品种有‘白露桃’‘沪油278’等。桃品种的抗病性总体优于油桃品种。根据品种遗传系谱分析发现,部分抗病及高抗品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上海水蜜’是部分抗病及高抗品种的原始亲本。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和后续的抗病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桃 流胶病 品种资源 抗性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羊瘤胃微生物来源的低温葡聚糖酶的表达与功能表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钰杰 徐晓锋 +7 位作者 韩俊彦 周叶波 麻子莹 沈桢祎 钱国英 王佳堃 徐洁皓 王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1-541,共11页
葡聚糖酶作为添加剂在饲料、食品和纺织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湖羊瘤胃微生物c DNA中扩增IDSGH5-50基因,通过大肠埃希菌BL21(DE3)进行异源表达,研究重组蛋白rIDSGH5-50的酶学性质和水解产物。结果表明:IDSGH5-50编码690个... 葡聚糖酶作为添加剂在饲料、食品和纺织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湖羊瘤胃微生物c DNA中扩增IDSGH5-50基因,通过大肠埃希菌BL21(DE3)进行异源表达,研究重组蛋白rIDSGH5-50的酶学性质和水解产物。结果表明:IDSGH5-50编码690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5.78 kDa,等电点为4.75;重组蛋白rIDSGH5-50的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 6.0,且能在4~20℃下保持较高活性(>70%),在pH 5.0~8.0范围内稳定性较高。rIDSGH5-50的活性底物谱分析显示,rIDSGH5-50能催化大麦β-葡聚糖、地衣多糖、罗望子木葡聚糖和魔芋胶,对应的比活性分别为(10.42±0.16)、(7.12±0.08)、(7.03±0.38)、(5.94±0.65) U/mg。薄层色谱分析表明,在rIDSGH5-50催化下,大麦β-葡聚糖主要降解成纤维四糖和纤维五糖,地衣多糖主要降解成纤维三糖和纤维五糖,魔芋胶主要降解成纤维五糖,罗望子木葡聚糖主要降解成聚合度>5的寡糖。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来自瘤胃球菌属的低温内切β-1,4-葡聚糖酶IDSGH5-50,为饲料、食品酶制剂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羊瘤胃 葡聚糖酶 低温 冷适应 底物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与井冈霉素混配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邵美红 程楚 +2 位作者 柯汉云 黄世文 李春寿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6,共9页
随着生态和绿色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环保型低毒生物农药被广泛研发与利用。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有效成分用量阿维菌素和井冈霉素混配剂(以下简称阿•井混配剂)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随着生态和绿色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环保型低毒生物农药被广泛研发与利用。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有效成分用量阿维菌素和井冈霉素混配剂(以下简称阿•井混配剂)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阿•井混配剂对毒杀水稻纹枯病菌、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二化螟、三化螟、黑尾叶蝉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增效作用可部分中和病原菌和害虫的抗药性,从而延长药剂的使用期。使用阿•井混配剂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螟蛉的毒杀效果与单独使用阿维菌素时的毒杀效果相当。综上所述,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和井冈霉素混配具有提高对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能力的潜力,并且属于绿色防治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井冈霉素 混配 防治效果 水稻 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对育成牛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子悦 钟丽媛 +3 位作者 薛茗元 王迪铭 孙会增 刘建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530,共14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对育成牛瘤胃微生物组成与功能以及代谢生理等方面的影响。选取36头8~11月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荷斯坦育成牛,随机分成2组,即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饲喂0 kg/d(对照组)、4 kg/d含秸秆发酵饲料(按干物...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对育成牛瘤胃微生物组成与功能以及代谢生理等方面的影响。选取36头8~11月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荷斯坦育成牛,随机分成2组,即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饲喂0 kg/d(对照组)、4 kg/d含秸秆发酵饲料(按干物质计,秸秆约占日粮16.0%;处理组),持续8周,每2周测定一次育成牛日增重情况,并在第8周时采集尾静脉血及瘤胃内容物,分析2组育成牛在表型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组育成牛日增重(0.991 kg/d)与对照组(1.080 kg/d)相比明显下降(p=0.04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血清中β-羟丁酸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浓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细菌α多样性指数中,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组Sobs指数和香农(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p<0.05),β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组中,与表型相关的核心菌种主要为厌氧支原体属;在微生物功能上,2组主要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上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促进了育成牛瘤胃发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脂质代谢。本研究在瘤胃微生物组成与功能差异以及高效利用秸秆饲料的关键微生物挖掘上均有一定突破,为育成牛饲粮中非常规饲料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发酵饲料 育成牛 瘤胃细菌 微生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间作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那好为 刘瑛涵 +3 位作者 赵璐峰 唐建军 胡亮亮 陈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79,共10页
作物品种多样化种植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措施,但不同品种混合种植能否影响温室气体排放仍然缺乏研究。本研究以水稻为例,通过原位盆栽试验,研究品种间隔种植(间作)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以甲烷高排放品种常农粳8号、皖稻153以及... 作物品种多样化种植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措施,但不同品种混合种植能否影响温室气体排放仍然缺乏研究。本研究以水稻为例,通过原位盆栽试验,研究品种间隔种植(间作)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以甲烷高排放品种常农粳8号、皖稻153以及甲烷低排放品种苏香粳100、Ⅱ优084为供试材料,设置8个处理,包括4个水稻品种单一种植(单作),即常农粳8号单作(记作CN)、皖稻153单作(WD)、苏香粳100单作(SX)、Ⅱ优084单作(ⅡY),以及2个甲烷高排放品种与2个甲烷低排放品种间作,即常农粳8号+Ⅱ优084间作(CN+ⅡY)、常农粳8号+苏香粳100间作(CN+SX)、皖稻153+Ⅱ优084间作(WD+ⅡY)、皖稻153+苏香粳100间作(WD+SX)。间作品种按1∶1的株数比例间隔种植。结果表明,4个间作处理均能显著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不同间作处理的甲烷排放通量存在显著差异,与期望值相比,CN+SX处理显著降低甲烷的排放,而CN+ⅡY、WD+ⅡY处理则显著增加甲烷排放。与甲烷高排放品种的单作处理相比,苏香粳100与2个甲烷高排放品种间作时均能显著降低生长季土壤产甲烷古菌mcrA基因平均丰度,但Ⅱ优084仅在与皖稻153间作时有显著作用。除CN+SX外,其余3个间作处理下生长季土壤甲烷氧化菌pmoA基因平均丰度均显著低于所对应的单作处理。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水稻品种间作在获得增产的同时降低甲烷排放,但品种间作组合需要仔细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间作 甲烷排放 产甲烷古菌 甲烷氧化菌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龙井茶对高脂高果糖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俐泉 屠琳玥 +5 位作者 赵悦伶 谢亨通 徐安安 徐平 周继红 王岳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1-494,共14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介导的微生态环境在高脂高果糖饮食引起的相关代谢障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首先探究了西湖龙井茶对常规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随后构建高脂高果糖饮食小鼠模型,进一步研究西湖龙井对预防高脂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介导的微生态环境在高脂高果糖饮食引起的相关代谢障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首先探究了西湖龙井茶对常规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随后构建高脂高果糖饮食小鼠模型,进一步研究西湖龙井对预防高脂高果糖饮食小鼠脂质积累、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肠道微生态紊乱的效果。结果表明:西湖龙井茶汤能够抑制高脂高果糖饮食小鼠的体质量上升和脂肪积累,有效改善代谢紊乱。进一步探究西湖龙井对高脂高果糖饮食小鼠肠道稳态的保护作用时发现,西湖龙井茶汤处理抑制了小鼠肠道上皮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及其靶基因烯醇化酶-1(enolase-1, ENO1)和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 LDHA)的表达。此外,西湖龙井茶汤干预可以降低小鼠肠道厚壁菌门/拟杆菌门菌群丰度的比值,使norank_f_Muribaculaceae等益生菌富集,且高脂高果糖饮食+低浓度茶汤处理下毛螺菌科菌群富集,高脂高果糖饮食+高浓度茶汤处理使颤螺菌属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本研究结果为龙井茶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来调节脂肪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饮茶能够改善肠道健康、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 高脂高果糖饮食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