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057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稠油油藏冷驱热采不同驱替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洪毅 李关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地层压力低、油汽比低、常规注水补能易窜流等问题,以胜利油田C油藏为目标,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了冷驱热采可行性研究。首先对降黏剂、聚合物、氮气泡沫3种常温驱替介质机理进行数值模拟表征,然后...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地层压力低、油汽比低、常规注水补能易窜流等问题,以胜利油田C油藏为目标,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了冷驱热采可行性研究。首先对降黏剂、聚合物、氮气泡沫3种常温驱替介质机理进行数值模拟表征,然后再对其开采特征进行对比得出最优常温驱替介质,最后结合采出端复合吞吐效果明确冷驱热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比3种不同常温驱替介质的开发效果,聚合物驱投入产出比最高,为2.06;氮气泡沫驱累计增油量最高,为1884t,但是投入产出比仅为1.23;降黏剂驱累计增油量最低,仅为723t;综合考虑选择聚合物作为最优常温驱替介质。相比单一冷驱和单一热采,冷驱热采累计增油量分别增加7328和3034 t。采用冷驱热采开发技术后可有效降低水油流度比,延缓压力递减,延长吞吐周期,此外在压力得到补充的前提下可适当提液增大生产压差,改善冷驱热采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蒸汽吞吐 冷驱热采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有利储层发育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新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断陷湖盆砂砾岩体成因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预测难度大。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的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砂... 断陷湖盆砂砾岩体成因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预测难度大。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的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砂砾岩储层的“三元控储”模式。研究表明: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有利储层的形成与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碳酸盐胶结和有机酸溶蚀作用三者联合控制,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宏观分布,成岩胶结加剧储层非均质性,晚期酸性流体溶蚀改善储层质量。构造活动和湖平面的升降控制沉积环境的转变,自下而上由低角度退积样式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向高角度进积样式的扇三角洲转变,扇三角洲储层粒度适中,分选好,泥质含量低,中厚层水下分流河道原始物性较好;成岩早期方解石差异性胶结增强了储层内幕的非均质性,造成部分河道砂体底部储层致密化;晚期油气充注对早期弱胶结储层的溶蚀改造作用强,造成单期河道砂体储层中部物性好。综上认为,油气运移路径上多期分流河道叠置发育区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类型 有利储层 砂砾岩体 沙三段 沾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衍射和毛细管吸吮时间的页岩储层黏土稳定剂评价方法
3
作者 何延龙 王鑫 +5 位作者 薛小佳 黄海 吴江 刘晓庆 唐思源 虎志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7,共10页
压裂液及其添加剂的差异化评价是页岩储层工程地质一体化开发过程的重要环节,黏土稳定剂又是添加剂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因此,黏土稳定剂的快速筛选对于页岩储层的保护和保证压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结合X... 压裂液及其添加剂的差异化评价是页岩储层工程地质一体化开发过程的重要环节,黏土稳定剂又是添加剂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因此,黏土稳定剂的快速筛选对于页岩储层的保护和保证压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得到的岩心样品矿物组成,加权得到页岩储层岩心样品的毛细管吸吮时间计算值。分别建立岩心样品的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计算值与传统黏土稳定剂评价方法得到的阳离子交换容量的计算值、检测值的相关关系,发现其均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检测值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通过引入比例系数,对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计算值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计算值进行拟合计算,得到对应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拟合检测值,分别将其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实际检测值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发现其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样品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与基于X射线衍射和标准矿物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得到的毛细管吸吮时间计算值均可评价和筛选黏土稳定剂,相较于传统阳离子交换容量评价方法,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性、准确性,能更好地适用于页岩储层复杂的黏土矿物组成和极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水化膨胀 黏土稳定剂 阳离子交换容量 毛细管吸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莫西庄、永进地区为例
4
作者 马骥 王金铎 +5 位作者 张奎华 张关龙 曾治平 胡海燕 宫亚军 张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1,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富集过程与主控因素,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确定油气来源及原油的主力烃源岩;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方法研究断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滑移距离以及断层的封闭性,应用统计与地质分析相结合阐述断层规模与试油产量的关系,明确断层规模、断距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采用微米CT扫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物理模拟系统刻画和表征砂岩孔隙结构参数以及流体在这些致密储层的聚集模式。结果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规模大和活动强度高的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地质时期水平和垂向移动距离超过700 m且规模达到20 km以上的断层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而小规模和移动距离较小的断层大多起封闭作用;致密储层孔隙半径较小,主要分布在163.8~207.7μm,喉道半径为0.5~8.1μm,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导致原油的差异性充注与富集,中孔-粗喉型储层含油程度最高,大孔-细喉和小孔-细喉型次之,小孔-微喉型含油程度最低。侏罗系致密砂岩成藏主要受活动强度高且规模较大的断裂以及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影响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断层 微米CT扫描 核磁共振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奥-德雷盆地泥岩底辟演化及其对中深层S5油气成藏的控制
5
作者 袁井菊 王光付 +4 位作者 李发有 彭兆蒙 丁一萍 陈占坤 于欣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0,共10页
喀麦隆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盆地浅部地层受泥岩底辟控制发育断块和断背斜油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中深层S5(简称S5)由于前期研究程度低和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足,探井成功率低,资源接替面临挑战。通过开展区域沉积、构造、油气成... 喀麦隆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盆地浅部地层受泥岩底辟控制发育断块和断背斜油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中深层S5(简称S5)由于前期研究程度低和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足,探井成功率低,资源接替面临挑战。通过开展区域沉积、构造、油气成藏特征,尤其是区域构造演化平衡剖面研究发现,里奥-德雷盆地泥岩底辟是来源于深部巨厚的古新统Akata泥岩,其活动时间始于始新世末期至今,局部控制早中新世的S5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范围,砂体与泥岩底辟及其伴生断层易形成构造-岩性或断块圈闭,圈闭形成时间早于Akata泥岩生油期,泥岩底辟和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生储运聚组合有利于在泥岩底辟周缘S5形成油气藏。但对盆地S5已钻井失利原因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泥岩底辟周缘存在油气差异聚集特征,由于泥岩底辟长期活动并刺穿S5地层,因而油气容易沿泥岩底辟活动通道向上逸散,导致直接接触泥岩底辟的第一排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条件变差,难以形成油气藏,在第一排构造-岩性圈闭钻探的多口探井也均未获得成功;而泥岩底辟控制下的第二排断块构造带(二台阶构造带)构造圈闭则可以依靠上倾断层遮挡成藏,不受泥岩底辟后期活动影响,是S5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在此基础上,2018—2023年中国石化在第二排构造带上相继部署2口探井均获得成功,并达到商业发现级别,进一步证实了泥岩底辟对里奥-德雷盆地中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且泥岩底辟控制下的二台阶构造带是未来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底辟 构造演化 二台阶构造带 油气成藏 里奥-德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驱水与水驱气流体微观分布特征研究
6
作者 汪周华 张鸿宇 +2 位作者 张娟 廖浩奇 黄仕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气水两相在相渗测试前后的微观分布,并结合前人利用可视化模型得到的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对分布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2种测试方法相比,水驱气与气驱水过程中微米级(>1μm)孔隙驱替程度基本一致,但水驱气过程中亚微米级(0.1~1μm)与纳米级(<0.1μm)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高,而气驱水过程中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内水相大部分未被动用。裂缝型与孔隙型岩心相比,裂缝型岩心微米级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低,而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驱替程度则相对较高。2种测试方法下流体微观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孔隙内部毛管力的作用形式不同,而2类岩心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其主要渗流通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两相渗流 核磁共振 微观分布特征 渗流机理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古生界潜山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
7
作者 王永诗 罗霞 +2 位作者 胡阳 石晓光 张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潜山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深化潜山成山机制、建立可预测性潜山类型划分方案是潜山勘探的关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潜山构造特征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分析,恢复各关键阶段的潜山叠合演化过程,... 潜山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深化潜山成山机制、建立可预测性潜山类型划分方案是潜山勘探的关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潜山构造特征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分析,恢复各关键阶段的潜山叠合演化过程,建立潜山成因-结构分类体系,明确潜山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潜山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挤压逆冲形成北西向潜山雏形、燕山期左行走滑拉张裂陷形成北西向潜山初始格局、喜马拉雅期右行走滑伸展裂陷最终形成北东东向潜山定型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现今七纵四横潜山构造格局。依据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潜山所处构造位置及经历构造运动的差异,将济阳坳陷潜山划分为中隆新隆残丘山、中隆新沉断块山、中沉新隆滑脱山和走滑改造断块山4种类型,形成了与断陷盆地结构相对应的潜山类型有序性分布特征;即自凸起带—缓坡带—洼陷带—陡坡带,依次发育中隆新隆残丘山—中隆新沉断块山—中沉新隆滑脱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潜山 构造格局 成因演化 有序分布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注水层段划分及注采液量调配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8
作者 张先敏 李闪闪 +2 位作者 冯其红 刘晨 刘向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精细分层注水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其层段划分和配注量设计通常脱节,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艺协同效应。为此,在分层注水最佳层段划分数目未知的条件下,以经济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多种工程地质条件约束,构建了集注水... 精细分层注水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其层段划分和配注量设计通常脱节,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艺协同效应。为此,在分层注水最佳层段划分数目未知的条件下,以经济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多种工程地质条件约束,构建了集注水层段划分组合及注采液量调配于一体的精细分层注水优化数学模型,并结合蜣螂优化算法,形成了高含水油藏注水层段划分及注采液量调配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实现精细分层注水关键工艺参数的一体化优化设计。以Egg模型为例,在维持注采总液量相同的条件下,对比了单一的各井注采液量优化、单一的分层注水措施参数优化以及两者一体化精细优化等3种方式下的调控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层间物性干扰严重的高含水油藏,采用一体化精细优化方式,对分层注水井的层段划分方式、配注量及其他各井的注采液量调配进行协同优化,其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注采液量优化或分层注水措施参数优化方式;一体化精细优化通过自动划分重组注水层段、智能匹配调整注采液量参数,有效缓解了高含水阶段的层间矛盾,优化水驱流场,实现各油层的均衡驱替,预测生产5a,采收率较优化前提高1.0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分层注水 层段划分 蜣螂优化算法 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页岩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厘定--以牛庄洼陷牛斜55区块沙四段上亚段为例
9
作者 王秀红 陈涛 +3 位作者 张守春 李政 牛子铖 王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6,共9页
页岩油来源精细厘定对页岩油甜点区评价与资源潜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实践发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部分井沙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页岩油聚集可能并非传统认识的自生自储,为了满足精细勘探的... 页岩油来源精细厘定对页岩油甜点区评价与资源潜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实践发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部分井沙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页岩油聚集可能并非传统认识的自生自储,为了满足精细勘探的需要,亟需落实各层组生烃差异性及主力供烃层系。综合利用轻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地球化学测试手段,系统开展了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牛斜55区块沙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Es_(4)^(上cs))烃源岩及重点井页岩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精细厘定了油源。研究结果表明:牛斜55区块Es_(4)^(上cs)各层组页岩有机质发育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反映有机质来源及热演化等方面存在纵向上的差异,同时受生源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周期变化导致各层组生烃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油源精细对比表明,该区NY1-AHF与NY1-BHF井页岩油分别来自于Es_(4)^(上cs)的3层组与4层组的页岩,体现了页岩油差异聚集的源控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页岩油精细勘探部署应重视主力供烃层系并考虑一定的宏观构造背景,在优势页岩发育区探寻优质储集空间以及有效的断层输导区域,是突破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的重要甜点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主力供烃层系 页岩油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抗水解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
10
作者 徐辉 宋倩 +2 位作者 潘斌林 孙秀芝 庞雪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4,共8页
常规驱油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当温度大于80℃时,酰胺根水解速度加快,水解后产生的羧酸根易与钙镁离子络合,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一般通过引入抗水解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N,N-二甲基丙烯酰... 常规驱油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当温度大于80℃时,酰胺根水解速度加快,水解后产生的羧酸根易与钙镁离子络合,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一般通过引入抗水解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等与丙烯酰胺(AM)单体进行二元、三元或四元共聚,但每种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性能影响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通过引入三种抗水解单体分别与AM共聚,合成了三种抗水解聚物P(AM-NVP)、P(AM-DMAA)和P(AM-AMPS),考察了三种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PAM主链上分别引入质量分数为20%的NVP、DMAA和AMPS,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由3050×10^(4)降至720×10^(4)、1500×10^(4)和2800×10^(4),流体力学直径分别降低39.5%、27.7%和增加12.4%,AMPS的引入对HPAM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小于NVP和DMAA的,且由于AMPS中磺酸根不与钙镁离子络合,分子间排斥作用强,分子链在水溶液中更舒展,大幅提升了聚合物的增黏性能、黏弹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P(AM-AMPS)可大幅度提高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驱油用聚合物 抗水解单体 黏均相对分子质量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剂乳化能力定量表征新方法
11
作者 邹积瑞 岳湘安 +3 位作者 李晓骁 邵明鲁 杨志国 安维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6,共13页
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在化学驱油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驱油剂乳化能力的定量表征难题至今仍未解决。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种旋转液诱导驱油剂-原油体系乳化的乳化能力定量表征新方法。通过测定不同转速下的乳化油率,绘制其动态曲线... 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在化学驱油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驱油剂乳化能力的定量表征难题至今仍未解决。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种旋转液诱导驱油剂-原油体系乳化的乳化能力定量表征新方法。通过测定不同转速下的乳化油率,绘制其动态曲线以确定表征驱油剂乳化能力的实验参数--乳化系数(EI)。乳化系数充分表征了驱油剂与原油乳化的起始乳化转速、起始乳化油率和乳化速度,能准确分辨和比较由驱油剂质量分数、驱油剂类型和原油性质变化引起的乳化能力差异。通过对比乳化系数发现:AEO9的乳化系数最大(1.184),SDS的乳化系数最小(0.320),驱油剂对CQ原油的乳化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AEO9>SDBS>SCS>Na_(2)CO_(3)>AEO5>SDS;随着驱油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乳化系数增大,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增强;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受原油性质的影响,由于SL原油中活性组分多,驱油剂对SL原油的乳化能力大于CQ原油。此外,多孔介质中表面活性剂-原油同注实验和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高乳化系数的驱油剂在多孔介质中具有更强的原位乳化能力,乳化系数作为驱油剂乳化能力表征和评价的参数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 乳化 驱油剂 乳化能力 乳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特征对比研究
12
作者 陶磊 丁雨辰 +8 位作者 张霞 徐正晓 胡子伟 史文洋 白佳佳 张娜 朱庆杰 姜龙宇 班晓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实验,分别探究了温度场的发育情况以及结焦带的形成、扩展规律,并通过火驱后的生产效果分析以及剩余油分布进一步揭示了2种储层条件下的火驱开发特征。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燃烧前缘的推进,尤其是在物性遮挡处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并产生局部高温,添加助燃剂后进行中继点火可协同火驱前缘突破遮挡,此时温度腔持续扩展,最高温度可达583.2℃;与均质油藏不同,其形成的结焦带呈不连续状分布,中继点火后物性遮挡产生应力断裂,燃烧前缘穿过断裂条带继续向生产井推进,燃烧腔迅速扩展;均质油藏火驱过程中,燃烧稳定阶段保持高速产油,最终采收率为53.27%,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后开始稳定产油,进入产油主力期,大量原油被驱替,仅少量原油存在非流场波及范围内,最终采收率为51.46%;2种储层的剩余油分布在高温区都趋近于0,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前物性遮挡影响的区域含油饱和度较高,中继点火后整个区域含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2种储层下部由于燃烧较剧烈,含油饱和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三维物理模型 物性遮挡 助燃剂 结焦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井条件下深层单河道内部结构地震综合表征技术
13
作者 王健伟 雷蕾 +3 位作者 孙莉 刘梦颖 吴文雯 刘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0,共9页
海上A气田花港组为大型复合河道沉积,河道横向迁移、纵向叠置,目的层埋深大、已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难以满足开发精度需求。结合经典河道沉积样式及已钻井特征,利用正演模拟技术明确不同河道沉积样式地震响... 海上A气田花港组为大型复合河道沉积,河道横向迁移、纵向叠置,目的层埋深大、已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难以满足开发精度需求。结合经典河道沉积样式及已钻井特征,利用正演模拟技术明确不同河道沉积样式地震响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刻画复合河道带,综合中小角度叠加数据体、大角度叠加数据体等精确追踪单河道边界,最后在河道内部优选泊松阻抗反演定量预测优势砂体,形成逐级约束的少井条件下深层单河道内部结构地震综合表征技术。根据表征结果在不同河道优势砂体部署调整井位4口,实钻证实不同河道均存在不同的气水界面,表明发育多条河道形成的岩性-构造气藏且具有不同的气水系统,证实了单河道刻画的可靠性。4口井投产后获得平均日产气量20×104m3/d的高产,进一步证实了优势砂体刻画的准确性。该方法有力支撑了A气田的开发调整,天然气地质储量及日产气量均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特征 复合河道沉积 分角度叠加数据体 单河道识别 泊松阻抗反演 优势砂体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
14
作者 姬泽敏 郝鹏飞 +2 位作者 陈兴隆 史彦尧 向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1,共9页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对CO_(2)中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的NO_(2)、SO_(2)和NO_(2)+SO_(2)杂质气体,在地层水中不同反应时间、温度、压力下与储层岩石的反应规律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进行常压和高压实验,并对反应前后岩心的溶蚀率、微观形貌、矿物组分、力学性能以及反应后溶液中阳离子质量浓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杂质气体-CO_(2)-地层水-储层岩石反应过程中,岩心中的长石类、白云石、绿泥石等矿物会发生溶蚀,且岩心溶蚀主要发生在长石类矿物中;在反应时间达到21d时,石英也会发生轻微的溶蚀现象。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岩心溶蚀率随之增加;在压力由常压变为10MPa时,岩心溶蚀率也随之增加,表明反应时间和压力对岩心溶蚀率影响较大;在杂质质量浓度相同时,SO_(2)比NO_(2)更容易使砂岩发生溶蚀,SO_(2)和NO_(2)一起注入时会使岩心溶蚀率更高;NO_(2)的注入使得砂岩的抗拉强度和泊松比下降,弹性模量上升;而SO_(2)的注入会使岩心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上升,泊松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 杂质气体 水岩反应 岩心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源-汇体系分析及沉积模式
15
作者 郝建龙 杨玉芳 +4 位作者 李帅 张莉 孟璐莹 毕小龙 杨沁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隐蔽岩性圈闭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碎屑岩有利储集体的地质分布模式是制约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难题。目前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深层储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但受钻井数量限制,亚... 隐蔽岩性圈闭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碎屑岩有利储集体的地质分布模式是制约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难题。目前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深层储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但受钻井数量限制,亚格列木组储层展布规律亟待进一步落实。以塔北新和古隆起及北部断坡带为例,应用岩心分析、地震反射结构识别、古地貌恢复与渠道刻画、地震反演约束等预测方法,基于源-汇体系理论分析亚格列木组物源区、沉积物输送渠道、扇三角洲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塔北新和地区亚格列木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基于源-汇体系分析,明确新和扇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于新和古隆起,多支下切水道发育为扇三角洲沉积提供了有效输送通道。西南部的W1井区上游发育浅且窄的顺直型小流域面积沟谷,下切沟谷发育较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具有早期不发育、晚期发育的特点。东北部的W2井区上游发育宽且深的多支流大流域面积沟谷体系,发育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具有早期发育规模较大,晚期退积发育、早晚期扇体叠置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源-汇体系分析 亚格列木组 新和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型白云岩和灰岩储层酸蚀机理差异性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齐宁 苏徐航 +3 位作者 李雪松 张鹏 路依鑫 周顺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7,共10页
对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施工时,其裂缝往往会改变酸蚀形态,影响酸化效果。基于双尺度连续介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针对孔隙型和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蚀机理的研究众多,而关于裂缝型白云岩和灰岩储层中裂缝对酸蚀机理影响的差异性研... 对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施工时,其裂缝往往会改变酸蚀形态,影响酸化效果。基于双尺度连续介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针对孔隙型和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蚀机理的研究众多,而关于裂缝型白云岩和灰岩储层中裂缝对酸蚀机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对双尺度连续介质模型进行扩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模拟的酸蚀模型,并结合拟裂缝模型进行酸蚀机理差异性研究。通过改变裂缝的位置、长度和倾角,计算得到白云岩和灰岩储层的酸蚀模拟结果。利用酸蚀模式和突破体积对酸化效果进行评价,明确了裂缝对白云岩和灰岩储层酸蚀机理的影响,为裂缝型白云岩和灰岩储层酸化改造方案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灰岩储层最佳酸液排量大于白云岩储层最佳酸液排量。当排量小于白云岩储层最佳酸液排量时,2种储层酸液突破体积相近;当排量大于白云岩储层最佳酸液排量时,白云岩储层的酸液突破体积始终大于灰岩储层。裂缝对突破体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裂缝长度,其次是裂缝倾角。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大、倾角的减小,白云岩和灰岩储层的突破体积均减小,而裂缝位置对突破体积的影响不大。短裂缝对白云岩储层的影响比灰岩储层高,而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大,裂缝对白云岩和灰岩储层的影响趋于相似。白云岩和灰岩储层中,不同位置、长度和倾角的裂缝对酸液均具有吸引作用,蚓孔总是会沟通裂缝。与酸蚀蚓孔相比,裂缝壁面上的酸蚀量很小。裂缝的倾角对酸蚀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蚓孔的走向上,当裂缝倾角较小时,裂缝对酸液快速突破有促进作用,裂缝壁面上几乎不发育分支;随着白云岩和灰岩储层中裂缝倾角分别增大至75°和60°时,裂缝对酸液快速突破有阻碍作用,且裂缝壁面上发育众多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型储层 白云岩储层 灰岩储层 酸化 裂缝长度 裂缝倾角 酸蚀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同质异型微乳酸解堵体系及机理研究
17
作者 刘德新 赵晗 +2 位作者 董业良 吴达 王佳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共12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较小,易产生储层伤害问题。而微乳酸(MEA)体系中的乳液粒径为纳米级且具有极好的变形性,对低渗透储层具有更好的注入性与适应性,但微乳酸的相态与解堵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为此,针对渤海某低...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较小,易产生储层伤害问题。而微乳酸(MEA)体系中的乳液粒径为纳米级且具有极好的变形性,对低渗透储层具有更好的注入性与适应性,但微乳酸的相态与解堵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为此,针对渤海某低渗透砂岩油藏,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制备由相同化学剂组成但相态不同的同质异型微乳酸,并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评价其解堵和腐蚀效果。此外,通过化学性能评价、微观形貌和吸附实验,分析微乳酸相态对解堵及腐蚀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水相和油相的体积比,微乳酸可以顺利地从双连续型转化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从而构建同质异型微乳酸体系。微乳酸体系对混合堵塞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效果,其中O/W型MEA体系解堵效果较传统酸液的高10%,且在矿场试验中可以将日产油量提高53.44%。而W/O型MEA体系则表现出更低的腐蚀性,腐蚀速率仅为纯酸的47.78%。机理研究结果表明,O/W型MEA体系的强解堵性源于其强携油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剥离并携带堵塞物周围的原油,从而使酸液有效接触固体堵塞物。而W/O型MEA体系中油相对酸液的包裹性与乳化剂和轻质油在钢片表面的混合吸附产生的协同作用使其具有低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酸 低渗透油藏 腐蚀 酸化解堵 吸附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咸水黏度预测及其对渗流的影响
18
作者 李涛 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 +2 位作者 薛福生 李延静 敬嘉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在碳中和背景下,采用CO_(2)咸水层封存技术来实现碳减排目标时,咸水黏度对储层中的CO_(2)-咸水两相渗流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基于压力影响的黏度预测方法仍有待完善。使用最小二乘法、BP神经网络和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将咸... 在碳中和背景下,采用CO_(2)咸水层封存技术来实现碳减排目标时,咸水黏度对储层中的CO_(2)-咸水两相渗流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基于压力影响的黏度预测方法仍有待完善。使用最小二乘法、BP神经网络和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将咸水黏度分别当作温度、质量摩尔浓度的二元函数以及温度、质量摩尔浓度、压力的三元函数优化了现有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压力影响的黏度预测优化模型。在获得最佳的预测方式后,基于COMSOL软件的水平集方法系统分析了黏度对渗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对现有的经验公式进行一定优化,但是效果不明显;采用二元BP神经网络可以将预测精度提高45.20%,考虑压力后采用三元BP神经网络可以将预测精度提高57.32%。因此,在实验数据充足的情况下,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得到较大压力范围内可靠的咸水黏度值;由于经验公式法能够预测黏度变化趋势,在缺乏相应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可通过经验公式法获得咸水黏度值。此外,通过仿真结果可以发现,黏度会影响流体在流道的分布,进而影响流动速度,黏度比越大,出口平均速度波动越小且更快地趋于平稳;而且黏度比越大,残余水饱和度越小,越有利于驱替过程的进行,二者呈对数函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黏度 BP神经网络 压力 渗流模拟 CO_(2)咸水层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优势岩相及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19
作者 谢冰 张哲豪 +5 位作者 白利 方朝强 何绪全 罗燕颖 苗秀英 贺国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储量丰富,但非均质性较强、甜点识别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综合运用钻井取心、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岩相基础上...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储量丰富,但非均质性较强、甜点识别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综合运用钻井取心、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岩相基础上,深入开展不同岩相页岩油储层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综合分析,明确优势岩相并厘清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发育块状砂岩相、粉砂岩相、互层状砂泥岩相、块状页岩相及纹层状页岩相共5类岩相,其中块状砂岩相、粉砂岩相、互层状砂泥岩相为无效储层,主要起封堵盖层作用,而块状页岩相、纹层状页岩相为川东地区优势岩相,属典型的自生自储型及微运移型页岩油储层,具有高TOC、高热解烃含量、高孔隙度、高含油饱和度及高可动油饱和度特征。块状页岩相及纹层状页岩相油气富集高产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①前陆坳陷深水环境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油气成烃控储的基础;②高镜质体反射率、亲水性是页岩油气运移产出的关键因素;③地层高压控制的页理缝是页岩油气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块状页岩相、纹层状页岩相是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下步勘探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高山组 页岩油 地质特征 富集高产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SC-CO_(2)解水锁作用实验研究
20
作者 王娟娟 王军舰 +2 位作者 张冲 董传瑞 葛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2,共13页
针对松辽盆地JS-LS气田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返排率低、气井产能差的问题,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矿物组分分析、润湿性测试及微观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解水锁作用机理。... 针对松辽盆地JS-LS气田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返排率低、气井产能差的问题,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矿物组分分析、润湿性测试及微观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解水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河子组储层岩性为典型的致密长石砂岩,其较小的孔喉尺寸与极强的亲水性导致压裂液侵入后滞留明显,使得平均束缚水饱和度达到60.51%,平均液膜厚度为373.31nm,束缚水和液膜占据了大量孔隙空间,水锁渗透率伤害率占渗透率总伤害率的55.54%,形成以水锁伤害为主的压裂液伤害。SC-CO_(2)极强的扩散性、穿透能力以及在水中较高的溶解度使其在解水锁方面与常规前置液氮具有明显不同的功效。SC-CO_(2)在高压条件下溶于水形成碳酸,通过萃取溶解与储层矿物发生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渗透率,并与水形成混相以降低界面张力。相较于N2和天然气,SC-CO_(2)在排驱过程中大幅度降低毛细管力,使岩心中束缚水体积膨胀,破坏液膜,从而降低了束缚水饱和度与液膜厚度,平均束缚水饱和度降至26.754%,平均液膜厚度降至179.35nm。SC-CO_(2)几乎可以进入到储层任意大于CO_(2)分子直径的孔喉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解水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水力压裂 超临界二氧化碳 混相驱 束缚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