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赛创融合”评价机制构建 被引量:18
1
作者 郭磊 周慧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显著特征,既是大学生学习效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终极性表达。“赛创融合”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质量的重要路径,... 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显著特征,既是大学生学习效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终极性表达。“赛创融合”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其长效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化结果导向型为过程激励型的评价改革,是促进这一激励机制长效化的关键。高校和教师在“赛创融合”中不仅要能够甄别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习缺陷,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指导,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实落细落长远,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发设计用于过程激励型评价的奖励函数,并以问卷获得学生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基于最大化学生可能获得奖励的方式进行仿真,修正和改进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激励机制严密科学可操作,提升其过程激励型评价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效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赛创融合 长效激励机制 过程激励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志杰 马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0,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质劳动力、新质生产工具和新质劳动对象为构成要素,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新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通过人才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创新分别作用于...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质劳动力、新质生产工具和新质劳动对象为构成要素,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新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通过人才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创新分别作用于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从而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在微观层面,以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力基础;在中观层面,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集聚;在宏观层面,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外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教育家精神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程斯辉 刘立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党和国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新要求、具体化表现。新中国著名大学之著名校长是新中国教育家的代表,他们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他们所拥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等教育高质量...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党和国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新要求、具体化表现。新中国著名大学之著名校长是新中国教育家的代表,他们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他们所拥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一种精神支柱。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以其优良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崇高的办学理想、坚守教育规律的品质、办学治校的管理智慧、直面困难敢于担当的勇气为当今高校管理者治校办学树立了榜样。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为生成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创造有利条件,是一个需要全社会进行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 教育家精神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使命与挑战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洪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共8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挑战、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竞争及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以新材料和新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挑战、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竞争及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以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代表的劳动对象。当然,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也会随之变革与调整。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创新的聚集地,在培养新质劳动者、提供新质劳动资料、拓展新质劳动对象、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等方面肩负着重任。但与之不相对应的是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短板。要提升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需要建立动态的有效的学科专业和培养模式调整机制,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促进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这个推动社会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塑造价值观的核心杻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新质生产力 创新思维 严重短板 拔尖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审视与评价机制改革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继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3,共9页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是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求高校为之提供新质性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但长期以来基于效率取向的高校评价模式束缚...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是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求高校为之提供新质性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但长期以来基于效率取向的高校评价模式束缚了高校的生产力和服务力。深化高校评价机制改革,构建质量取向的新评价体系,是高校解放生产力,有效参与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举措。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当务之急是塑立基于“质量与贡献”的评价标准,改革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价,促进高校评价的生态化,强化高校自我评价的发展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校评价 产科教一体化 学科交叉融合 效率与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及践行路向 被引量:18
6
作者 卢晓中 杨新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共12页
大力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有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两种方式,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者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经过高度... 大力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有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两种方式,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者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经过高度概括与凝练的思想理念构成了教育家精神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历史被动到历史主动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有着重要的实践引领作用,由此也彰显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取向。树立系统思维,构建“社会—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精神培育体系;强化榜样示范,建立“自我赋能—他者赋能—赋能他者”的协同机制,是教育家精神从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践行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形成机理 师德师风 国家特色 实践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教育何以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基于参与者视角下的混合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傅蕾 吴思孝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积极老龄化强调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水平,老年教育则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关于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价值得到反复重申,然而实证研究却有所匮乏。因此,有必要在实证研究范式的指导下,选择参与者视角,采用... 积极老龄化强调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水平,老年教育则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关于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价值得到反复重申,然而实证研究却有所匮乏。因此,有必要在实证研究范式的指导下,选择参与者视角,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老年教育“能否”以及“如何”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论断加以验证与探索。运用自行编制的《老年群体社会参与调查问卷》对1079位老年人展开调研、通过目的抽样对18名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老年教育能够影响并预测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且对参加社区治理预测性最强;老年教育通过更新观念、促进健康、培育技能、积累资本等方式可以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可能性、有效性与可及性,形成了“观念先行-资本储备-技能提升”的交互作用内在机制。未来的老年教育工作需在观念宣导上从消极观转向积极观,在功能上从休闲型走向参与型,在办学容量上从“一座难求”面向各取所需,在技能提升上从有权无能走向知权增能,在资本积累上从形单影只到抱团取暖,在机制建构上从教育价值拓向治理功能,继而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教育 社会参与 参与者视角 混合研究 高质量发展 积极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双向耦合:智能时代的教育取向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6,共8页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对教育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人工智能在辅助师生在教育认知、教育思维、深度学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亲人类”“为人类”“利人类”功用,促进了教育全方位的高阶发展。然而,面对日新月异...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对教育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人工智能在辅助师生在教育认知、教育思维、深度学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亲人类”“为人类”“利人类”功用,促进了教育全方位的高阶发展。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发展态势,人类必须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拥抱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地选择它、使用它、导航它、超越它。而超越“类人性”的人工智能,教育应当自觉增强人类的主体地位,强化“人性本真”的“自然智能”,强调人类自然智能的自觉性、道德性、主体性和意志性。人类智能不是对人工智能的抵制和防御,而是要通过积极的努力,达成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双向建构、耦合共生的格局,促进教育发展在人性与智能之间构建人机共强的良好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智能 教育困境 人机共强 双向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课程转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林克松 杨欣怡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命题和新挑战,其本真价值在于培养拔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质内涵在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科技元素的融合交汇。课程是推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落地实施的关键,遵循服务国家战略驱动与融合的顶层逻辑、职业教... 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命题和新挑战,其本真价值在于培养拔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质内涵在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科技元素的融合交汇。课程是推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落地实施的关键,遵循服务国家战略驱动与融合的顶层逻辑、职业教育提档升级的中层逻辑以及技术知识生成的底层逻辑,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课程体系形成三重导向、三元视域、三层进阶、三维一体的实践框架。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课程体系要真正落地实践,一要构建从壁垒到统合的主体协同机制,二要完善从单一到多元的资源供给机制,三要形成从祛魅到超越的运行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科教融汇 课程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供需趋势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宝军 高杰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3,共9页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促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保障。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基于A省2016-2022年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师资的相关数据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在需求层面,学前教育规模显著提高,师资队伍发展总体均衡,但城乡发展仍有差异,...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促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保障。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基于A省2016-2022年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师资的相关数据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在需求层面,学前教育规模显著提高,师资队伍发展总体均衡,但城乡发展仍有差异,学历结构仍需改善,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在供给层面,初步形成和建立开放多元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和全面覆盖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层次结构,但总体培养层次和生源质量仍偏低,不能满足全省对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预计未来几年,A省学前教育本科层次师资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将会出现供过于求。因此,要以需求定供给,控制培养规模;加强省级统筹,调整培养结构;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扶持与引导;把好招生入口,提升生源质量;强化师资培训,促进存量升级,进而改善省域学前教育师资供需失衡状况,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师资供需 师资培养 师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意蕴、风险隐忧与策略调适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付卫东 汪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新时代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强国、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乡村教育发展进入数字驱动的新节点。乡村教育数字化从时代价值、人才价值、治理价值、社会价值赋予了未来乡土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但是,审视... 新时代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强国、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乡村教育发展进入数字驱动的新节点。乡村教育数字化从时代价值、人才价值、治理价值、社会价值赋予了未来乡土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但是,审视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状况,智能技术为乡村教育发展增值赋能的同时,也隐匿着乡村教育者权利转移、传统乡土文化迷失、政府教育治理塌陷、乡村学校教育向城化等多方面风险。因此,对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策略进行调适显得十分重要:一是搭建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网络;二是培育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基因;三是发掘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生潜能。总之,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教育耦合互构,实现乡村教育全方位数字化升级,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数字化 乡土文化 风险隐忧 策略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与培养模式转型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是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数字时代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多更新要求,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及时转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加...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是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数字时代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多更新要求,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及时转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强守正创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迎接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高等学校更要准确把握数字时代对人才素养要求的变化,客观看待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教材、教具和教学方法的演变,实现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从学科分离、分立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实现从学习到学会的跃升,从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为建设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教育数字化 高等教育 人才需求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与效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双重价值追求 被引量:8
13
作者 蔡迎旗 王嘉逸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是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普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路径,也是我国新人口形势下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条件保障。通过对全国8132所普惠性幼儿园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评估,发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是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普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路径,也是我国新人口形势下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条件保障。通过对全国8132所普惠性幼儿园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评估,发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水平与效率水平均不佳,且内部存在显著的分化与交叉重叠现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已经由对立转为统一。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显著高于城市与县镇地区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园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略高于教育部门办园与其他部门办园;西部地区幼儿园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稍高于东部与中部地区幼儿园。建议通过扩充资源来源与总量、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效果评估等措施,整体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水平,确保我国学前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普惠性学前教育 公平与效率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如何推进大学发展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红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1,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展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制定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科技政策,占领价值链高端环节,在新质... 新质生产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展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制定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科技政策,占领价值链高端环节,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超前布局;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长效支撑和激励机制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大学开展应用型科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在推动大学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有益经验,值得我国大学学习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达国家 大学 新质生产力 学科交叉融合 大学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实践智慧——以好教师与好学生为原型的考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共10页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古代为学与为教、成己与成人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孔子作为好教师的典范,存在于孔门弟子及孔门后学心中,并伴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好教师形象的代表。仁智统一的学不厌与教不倦,在形式上...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古代为学与为教、成己与成人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孔子作为好教师的典范,存在于孔门弟子及孔门后学心中,并伴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好教师形象的代表。仁智统一的学不厌与教不倦,在形式上表现为好学和善教,究其实质就是学为圣仁而不厌且教为圣仁而不倦。颜渊作为孔门弟子中好学生形象的代表,具有不违、善学、安贫、尚德的人格特征。孔颜乐处这一命题,经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及王阳明等宋明学者的阐发,最终成为儒家学者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好教师与好学生构成的儒家理想教学活动,依循有序、善诱的教学工夫而达成欲罢不能的教学境界,体现了为学与为教、成己与成人之间的双重变奏及实践旨趣,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教育家 好教师 好学生 好教学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产教联合体公共价值创造的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智彬 龚楚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6,共9页
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它具有协同创新性、地方性、契约性、开放性与融通性等多重特征,立足公共价值创造分析视角能帮助理解市域产教联合体超越“教育”或“产业”领域价值的组织本质。公共价值创造... 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它具有协同创新性、地方性、契约性、开放性与融通性等多重特征,立足公共价值创造分析视角能帮助理解市域产教联合体超越“教育”或“产业”领域价值的组织本质。公共价值创造分析框架呈现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增强职业教育经济社会适应性与人才培养组织支持水平、改善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结构以及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的公众价值基础,并充分阐述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价值共识、强化社会凝聚力和提升公众福祉等方面的公共价值结构。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应准确识别公共价值内涵,定位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目标,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寻求价值公约数以及强化组织能力,不断优化运行机制,塑造协同文化,构建价值共创格局,从而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公共价值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产教联合体 公共价值创造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办高校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兼谈民办高校治理和大学文化建设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延保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民办高校优化提升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不同于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依据大学章程进行办学和管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校有机统一的制度。民办...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民办高校优化提升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不同于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依据大学章程进行办学和管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校有机统一的制度。民办高校党委要行使两大职能:一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包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及立德树人的工作;二是要执行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督导功能,督促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切实维护民办高校的和谐稳定。同时,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完善内部治理模式,加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找准定位、依法办学、特色强校、文化聚人,走个性化、特色化办学之路,从而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党的领导和建设 大学治理模式 大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回望:自由选科与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及其破解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希伟 唐文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2024年是新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这场改革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自由选科的模式给高校理工类人才培养带来了困境:高考未选考物理、化学造成“教与学的双边痛楚”,进而导致挂科率升高与毕业率降低,以及转专业需求... 2024年是新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这场改革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自由选科的模式给高校理工类人才培养带来了困境:高考未选考物理、化学造成“教与学的双边痛楚”,进而导致挂科率升高与毕业率降低,以及转专业需求增多与名额限制之间的矛盾。究其缘由在于,逃避物理、化学的功利性选科行为造成学生理化基础薄弱。破解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是一个迂回曲折、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目前来说,高校采取的治标之策包括:开设补习课程;降低专业课程难度,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实施分层分类培养及朋辈帮扶等。基于此,回归传统高考文理分科模式的呼声再次响起,同时,通过科学设置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指引,引导报考理工类专业考生同时选考物理、化学也是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综合改革 自由选科 理工类人才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考普职分流:何以定分止争 被引量:5
19
作者 戴成林 赵晓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保持合理的普职比例,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考察我国初中后普职分流政策演进史可以发现: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吸取教育改革教训而制定的,后经历了我国经济与就业市...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保持合理的普职比例,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考察我国初中后普职分流政策演进史可以发现: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吸取教育改革教训而制定的,后经历了我国经济与就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大学扩招等各种考验,但是近年来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普职比例、分流时间和分流功效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从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未来初中后普职分流改革应因地制宜调整普职比例,适当延后普职分流时间;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在高中阶段教育完善“分流-交流”机制,拓宽中职考试升学通道;加大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增大校内分流可能性;在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中充分考虑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考 普职分流 高中教育多样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资历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基于导向型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于修订与实施《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5
20
作者 饶从满 王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0,共8页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诉求推动下,各国纷纷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或素养框架。国际经验显示:教师专业标准能否实现预期的目的,首先取决于我们研制什么样的标准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标准,标准的目的与功能定位、形式与结构、研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诉求推动下,各国纷纷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或素养框架。国际经验显示:教师专业标准能否实现预期的目的,首先取决于我们研制什么样的标准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标准,标准的目的与功能定位、形式与结构、研制主体与方式、实施方式与配套体系等,都是影响标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教师专业标准》存在功能定位缺乏精准指向,结构缺乏真正有效的层次区分以及实施缺乏有机配套体系等问题。今后应该基于导向优先、兼顾评价的功能定位修订《教师专业标准》;重视标准的修订过程与方式,促进标准的有效传播和实施;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点,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标准 质量 质量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