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9,4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 被引量:14
1
作者 沈映春 赵雨涵 周昕怡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2,I0003,I0004,共11页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厘清其产业体系建设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格外重要。在现有产业体系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阐释低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厘清其产业体系建设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格外重要。在现有产业体系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阐释低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与建设目标,并从“现代化生产要素(四梁)-现代化产业构成(八柱)”视角,解析低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构成,从优势引领与多维融合等方面,剖析其运行逻辑和发展模式。此外,遵循“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占据国际分工制高点”的战略思路,从加强四链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六大主体高效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健全低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梁八柱” 优势融合 未来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动新形态与新型数字劳动关系的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冯莉 张韦恺镝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性使用和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数字技术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工具和以数字平台为典型结构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凝结的数字生产力,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数字劳动已成为当...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性使用和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数字技术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工具和以数字平台为典型结构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凝结的数字生产力,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数字劳动已成为当下人类劳动方式的最新样态,具有劳动工具数字化、劳动对象非物质化、劳动主体多样化、劳动与闲暇界限模糊化等鲜明特征,数字劳动关系中的雇佣关系、分配关系与薪酬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数字劳动者是数字生产力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数字劳动松绑了劳动的主体与时空限制,但在数字资本权力的支配下,出现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场域扩大、劳动者工具化等问题,挤占了劳动者的思考与学习时间,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全面发展,并可能触及社会伦理风险,削弱甚至摧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基础。以数字生产力的发展构建新型数字劳动关系,要从观念、体制与市场层面入手,规范数字资本运行,保护和尊重数字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社会数字素养,倡导创建数字共同体和数字文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关系 数字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数字资本 数字共同体 加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梓太 包婧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I0005,共10页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寻中国环境法学的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夯实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的文化基础,探索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环境法价值取向,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环境法学的价值引领与注释作用。为此,环境法学研究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以“两个结合”为根本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实途径,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扩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生态文明的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 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研究的重大使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被引量:3
4
作者 任平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I0002,共11页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研究的重大使命在于深刻揭示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出场的必然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①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弊端的“道路之新”和“本...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研究的重大使命在于深刻揭示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出场的必然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①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弊端的“道路之新”和“本质之新”;②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以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文经济学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面对现实的差异性社会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④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系统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⑤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文明贯通;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两山”理论;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文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话语 中国叙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语料来源可追溯义务的法律构造 被引量:3
5
作者 蔡琳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9,I0004,I0005,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AIGC新业态发展的同时,面临着AIGC可版权性认定与版权侵权责任归结的制度适用难题。我国司法试图以“提示工程”和合理注意义务的解释性适用来破解以上困境,却因“法教义学”的理论局限而引起学理争议。究其根...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AIGC新业态发展的同时,面临着AIGC可版权性认定与版权侵权责任归结的制度适用难题。我国司法试图以“提示工程”和合理注意义务的解释性适用来破解以上困境,却因“法教义学”的理论局限而引起学理争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制度标准缺少AIGC技术逻辑下的适度延伸。以“人机合作”理念为基础,构造AIGC语料来源的可追溯义务,能够发挥制度标准延伸及制度衔接中的法律效用,搭建人类贡献与独创性标准之间的对接渠道,同时完成AIGC产业链条中的侵权语料来源追溯,最终破解AIGC新业态在版权保护项下面临的无序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平台 语料来源可追溯 人机合作 制度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社会科学》近期重点选题方向
6
作者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为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江苏省十... 《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为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本刊设置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法学研究、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文学研究、传媒与艺术、历史学研究、江苏发展等专栏,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热诚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赐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社会科学 百强报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社会科学》近期重点选题方向
7
作者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为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江苏省十... 《江苏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为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社会科学 中国出版政府奖 国家社科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法伦理起源新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嘉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1,I0002,I0003,共14页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是宗法伦理的源头。在伦理维度上,殷代祭祀先公、选祭与周祭先王的宗教性活动,强化了族长(商王)的权威,凝聚了宗族共同体。西周初期,祖先崇拜发展为作为理性制度设计的宗法制,并且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而形成了宗法...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是宗法伦理的源头。在伦理维度上,殷代祭祀先公、选祭与周祭先王的宗教性活动,强化了族长(商王)的权威,凝聚了宗族共同体。西周初期,祖先崇拜发展为作为理性制度设计的宗法制,并且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而形成了宗法分封制,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伦理原则随之确立,孝、友成为核心伦理规范。春秋时期,孔子继承了孝友观念,构建了以孝悌为基础规范的儒家伦理。其后,儒家学派提出了五伦、三纲、六纪等观念,宗法伦理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宗法伦理与君主专制政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另一方面,宗法伦理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强烈影响下,以血缘伦理为道德进阶的基础,超越了血缘之爱,不断追求“亲亲、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天地一体之仁”的道德理想。这也是儒家伦理宝贵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伦理 祖先崇拜 孝友 宗法分封制 仁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的知识地图及其建构:政治的知识化与政治知识的结构论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向民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5,I0003,共12页
中国政治学知识地图的建构依赖一系列前置性思考:何为政治学的“学科”?何为“中国”政治学?何为建制性概念?为何强调建制性概念?比较政治分析的框架怎样?比较政治分析如何建构政治知识地图?政治学是对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 中国政治学知识地图的建构依赖一系列前置性思考:何为政治学的“学科”?何为“中国”政治学?何为建制性概念?为何强调建制性概念?比较政治分析的框架怎样?比较政治分析如何建构政治知识地图?政治学是对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现代”政治学是对现代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中国”政治学是对中国地域经验的政治知识论证,因此,中国政治学有“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的双重结构,政治学史研究应当从“教育史”转向“知识史”及知识的社会政治分析。政治的知识化有三重维度:第一,日常生活的意义与生活知识;第二,作为正当性论述的传播性知识;第三,作为职业分化与理论化表述的学术知识。尽管政治学是一种职业分化与理论化的学术知识,但其根源应当追溯到传播性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知识,并以建制性概念作为“中国分析”的具体内容。政治知识的结构框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政治分析,以“共同体的营造”为框架,可以建构中国政治学的知识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史 知识地图 知识社会学 建制性概念 共同体的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创、共享与共情: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村赛”经验及其价值意蕴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生柱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近两年在黔东南兴起的“村BA”“村超”以赛事为载体、以人民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快乐生活方式分享为路径、以融合创新与流量赋能为手段,力促移风易俗,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 近两年在黔东南兴起的“村BA”“村超”以赛事为载体、以人民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快乐生活方式分享为路径、以融合创新与流量赋能为手段,力促移风易俗,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共创、共享与共情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村赛”展现的价值理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契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自信,可被视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样态,亦开辟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地域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BA” “村超” 群众性文化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运行机制和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根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优化重塑,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深刻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现实逻辑。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需要聚合行为主体、理论创新、内容生产、支撑保障等基...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优化重塑,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深刻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现实逻辑。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需要聚合行为主体、理论创新、内容生产、支撑保障等基本要素,以及双轮驱动、多方协同、动态评估、调适优化等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实现人民高品质文化生活新期待等预期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应着重从强化思想引领、细化政策供给、优化数智赋能、深化多元共治等维度发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文化资源 人民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辩证法
12
作者 王岩 张星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I0002,共10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的重点突破和多方面的协调推进,需要正确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推动生产力向“新质”跃升:确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调,坚持“稳”与“进”的动态平衡;把握新质生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的重点突破和多方面的协调推进,需要正确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推动生产力向“新质”跃升:确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调,坚持“稳”与“进”的动态平衡;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次序,坚持“立”与“破”的衔接贯通;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主线,坚持“长”与“短”的齐头并进;谋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布局,坚持“上”与“下”的联动统一;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格局,坚持“内”与“外”的互补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实践辩证法 发展基调 发展次序 发展主线 发展布局 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研发生态与新质生产力形成
13
作者 邱斌 朱文杰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11,I0003,I0004,共12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先决条件。近期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引发的技术冲击和社会冲击,既包含基础性技术创新的突破,又潜藏系统性社会变革的可能,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科...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先决条件。近期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引发的技术冲击和社会冲击,既包含基础性技术创新的突破,又潜藏系统性社会变革的可能,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共同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机会窗口。历次科技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变革遵循从科技革命到产业革命协同演化的一般性规律,科技创新只是一个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因此,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整合宏观国家、中观产业、微观企业的创新型研发生态系统,实现创新引领下的技术进步、市场领先和产业升级,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从技术到市场再到产业的全方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科技革命 创新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社会“内卷式”竞争中的教育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14
作者 倪娟 沈万里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6,I0003,I0004,共11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催生的“加速社会”中,新型社会“内卷式”竞争呈现三重表征:低欲望社会的价值祛魅引发的存在论悬置、倦怠社会的功绩主义衍生的现象学危机以及原子化社会的系统殖民所致的交往理性失序。这些表征共同揭示了社会竞...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催生的“加速社会”中,新型社会“内卷式”竞争呈现三重表征:低欲望社会的价值祛魅引发的存在论悬置、倦怠社会的功绩主义衍生的现象学危机以及原子化社会的系统殖民所致的交往理性失序。这些表征共同揭示了社会竞争失范与主体精神危机的互构困境。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核心建制,教育领域深陷工具理性扩张、阶层结构梗阻与文化趋同异化等社会内卷桎梏,亟待建构“价值-文化-生态”三维破解路径。在价值维度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根基,重构以自由理性主体培育为核心的价值坐标,摒弃工具理性对育人本质的异化逻辑;在文化维度上,厚植后现代主义“多元异质”的文化内核,构建差异共生的新型文化范式,助推制度从“标准化管控”向“差异化治理”转型;在生态维度上,通过调适教育系统内部多元共生机制、促进教育-社会双向赋能演进并建立动态适应的生态拓扑结构,消解代际流动阻滞。破解路径以主体解放-文化革新-阶层疏通为解卷链条,为重塑社会竞争生态提供系统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卷式”竞争 教育困境 内卷治理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
15
作者 刘玉杰 顾江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9,共8页
江苏是新时代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与示范阵地。首先,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江苏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处于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南京和苏州... 江苏是新时代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与示范阵地。首先,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江苏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处于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南京和苏州处于优势地位,且整体形成领先型、进步型和潜力型等城市分类。其次,运用“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的理论框架阐释江苏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城市联动,构建人文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多维协同,锚定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增长;双向并举,打造人文经济理论实践双示范高地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空演化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地理电影学知识体系:概念、内容和方法
16
作者 陈吉德 姚汝勇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3,I0005,共9页
地理电影学以电影学为本位,以地理学为客位,以影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分类上归属于艺术学。地理电影学的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地理中的电影”和“电影中的地理”两个方面,重点是探讨电影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理电... 地理电影学以电影学为本位,以地理学为客位,以影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分类上归属于艺术学。地理电影学的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地理中的电影”和“电影中的地理”两个方面,重点是探讨电影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理电影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地理空间研究法、地理景观研究法、现地研究法等。作为电影学和地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地理电影学可以为构建电影学自主知识体系开辟新的路径,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电影学 影地关系 交叉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社会动员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核心要义与实践进路
17
作者 骆郁廷 唐慧颖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I0002,共12页
社会动员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团结动员全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优势。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动员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为何开展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团结动员全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优势。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动员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为何开展社会动员、如何开展社会动员等问题。习近平关于社会动员重要论述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为重点,以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关键,对于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社会动员重要论述,要深化思想发动,扩大群众参与,创新协同机制,不断提升社会动员能力,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关于社会动员重要论述 党的领导 思想发动 群众参与 协同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共党史研究新境界
18
作者 代玉启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I0002,共9页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核心密码。回望百年党史,从“三个结合”的初步尝试到“一个结合”的理论探索,再到“两个结合”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在回应时...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核心密码。回望百年党史,从“三个结合”的初步尝试到“一个结合”的理论探索,再到“两个结合”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在回应时代之问的同时,对自身历史叙事逻辑的认识愈加系统深刻。我们要立足于党的理论创新,根植于党的实践成就,面向党的历史使命,以大历史观与正确党史观为指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用特色话语彰显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开辟中共党史研究的新境界,助力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全面、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党建学 守正创新 历史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败治理协同化的逻辑展开
19
作者 郑英龙 黄鸿瑜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6-185,共10页
协同化治理是新时代腐败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亦是腐败治理的时代诉求。腐败治理主体的协同化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协同以及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四个方面,应当发挥其各自优... 协同化治理是新时代腐败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亦是腐败治理的时代诉求。腐败治理主体的协同化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协同以及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四个方面,应当发挥其各自优势,协同作战。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协同一体推进中,须实现腐败治理机制的协同化。通过完善腐败惩戒法律体系和腐败惩戒衔接机制,推进腐败惩戒机制的协同化。通过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公民参与监督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机制,实现腐败防范机制的协同化。通过构筑内部心理保障机制、搭建廉政激励机制通道,推进廉洁自律的协同化。推进“三不腐”机制之间的协同化,既要重视其线性化处理,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并细化具体措施,又要整合优化各项资源,协同推进“三不腐”机制的立体化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治理 协同化 不敢腐 不能腐 不想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的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新超越
20
作者 汪仕凯 许墨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0,I0003,共11页
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现代民主政治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将人民主权落实为人民治权即人民当家作主,而要落实人民治权就必须保障民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以代议制为核心的间接民主将民主局限在选举上,导致了虚化人民主权的后... 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现代民主政治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将人民主权落实为人民治权即人民当家作主,而要落实人民治权就必须保障民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以代议制为核心的间接民主将民主局限在选举上,导致了虚化人民主权的后果。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协商为基本技术程序,将直接民主嵌入间接民主之中从而实现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结合,改变了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实践中的间接民主取代直接民主的趋势,在落实人民治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上开创了新局面。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的融合是通过协商实现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扎实推进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实践形式 间接民主 直接民主 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