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9,6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对水稻害虫的防控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智 徐广春 +3 位作者 刘红江 岳骞 朱普平 盛婧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利用稻田田埂等非农生境合理布局进行生态防控是稻田虫害防治的可持续方式和有效策略之一,为明确以蜜源植物波斯菊为主要功能植物构建稻田生态田埂对水稻害虫的生态防控效应及可能机制,设置生态田埂和常规对照2个处理,采用扫网法结合拍... 利用稻田田埂等非农生境合理布局进行生态防控是稻田虫害防治的可持续方式和有效策略之一,为明确以蜜源植物波斯菊为主要功能植物构建稻田生态田埂对水稻害虫的生态防控效应及可能机制,设置生态田埂和常规对照2个处理,采用扫网法结合拍打震落法调查研究大田试验条件下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构建对稻田稻纵卷叶螟、大螟、稻飞虱、稻叶蝉等害虫发生及蜘蛛类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显著降低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大螟为害的白穗率及稻纵卷叶螟、大螟、稻飞虱活虫数,分别由3.02%~3.32%、2.48%~3.16%、26.00~34.00头/10穴、11.00~18.33头/10穴、3.00~4.33头/2穴降低至0.29%~0.52%、0%~0.19%、2.33~4.67头/10穴、0~0.33头/10穴、0~1.33头/2穴,但能提高稻田蜘蛛活虫数,由4.00~8.67个/2穴增加到5.67~11.00个/2穴,且在水稻中后期保持稳定的种群数量。同时,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显著提高稻田益害比,达对照田块的1.29~11.57倍。综上可知,通过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合理布局进行生态田埂构建可显著提高稻田重要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数量,并保持稳定的种群,从而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等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源植物 波斯菊 生态田埂 水稻害虫 生态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连年不同方式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洪岩 郝玉波 +7 位作者 张微 刘丽 张明爽 孔德崴 何长安 于倩倩 张树棣 钱春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6,共8页
采用40-90种植方式,在相同施肥量的前提下,进行玉米秸秆离田、碎混、翻埋、覆盖、焚烧5种不同还田方式处理,并开展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均产生显著影响。3年连... 采用40-90种植方式,在相同施肥量的前提下,进行玉米秸秆离田、碎混、翻埋、覆盖、焚烧5种不同还田方式处理,并开展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均产生显著影响。3年连续种植还田下,覆盖还田方式的玉米总产量高于其他还田处理。但在2022年降水量及时间满足玉米生长的条件下,翻埋、离田、焚烧处理方式的玉米产量高于覆盖处理。除离田和焚烧还田外,其他3种方式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焚烧与翻埋还田对玉米根系影响无显著差异,覆盖还田与碎混及翻埋还田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根系生长。在不同处理下,放线菌和酸杆菌作为土壤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其占比达到30%,并且5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微生物OTU数量关系表现为E>A>B>D>C。综上,覆盖还田处理更适合土壤微生物生长,生产上可根据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秸秆处理方式,为玉米产量形成及土壤保持可持续生产能力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玉米连作 产量 根系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南豫北小麦田土壤肥力和籽粒营养特性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薛志伟 郭海斌 +2 位作者 陈杰 郜峰 杨春玲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3-240,共8页
为了探究豫北与豫南地区土壤肥力对小麦籽粒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对比分析2020—2022年收集的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的土壤样品和小麦籽粒样品,测定土壤pH值和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化学指标以及小麦籽粒中的常... 为了探究豫北与豫南地区土壤肥力对小麦籽粒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对比分析2020—2022年收集的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的土壤样品和小麦籽粒样品,测定土壤pH值和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化学指标以及小麦籽粒中的常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豫北地区中,农田土壤的pH值范围为7.98~8.56,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77、1.32 g/kg,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07、3.53、26.07、218.62 mg/kg;小麦籽粒中氮、磷、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16、3.57、4.15 g/kg,钙、镁、硫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06.73、1220.60、1616.40 mg/kg,铁、锰、铜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24、35.56、3.35 mg/kg,锌、硼、钼、硒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80、0.66、0.46、0.03 mg/kg。豫南地区中,农田土壤pH值范围为4.57~6.73,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36、1.35 g/kg,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27、28.80、60.33、259.49 mg/kg;小麦籽粒中的氮、磷、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31、3.67、4.33 g/kg,钙、镁、硫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5.13、1141.73、1529.60 mg/kg,铁、锰、铜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97、60.33、4.16 mg/kg,锌、硼、钼、硒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85、0.63、0.18、0.02 mg/kg。豫南地区农田土壤中的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值明显高于豫北地区,两区域耕地的基础肥力水平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生态区域间的土壤肥力存在不均衡现象;两区域麦籽粒中的常量营养元素含量均较为丰富,但部分微量元素含量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缺乏;相关性分析表明,农田土壤pH值与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全氮含量与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籽粒中常量营养元素与微量营养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促进和抑制关系;农田土壤酸化可能抑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农田土壤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与小麦籽粒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豫南 农田 土壤肥力 籽粒营养元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媒体赋能乡村文化发展的策略——以屈家岭管理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旭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78,共7页
当前,新媒体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拓宽乡村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提升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平台、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乡村社区凝聚力的纽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为例,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媒体... 当前,新媒体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拓宽乡村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提升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平台、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乡村社区凝聚力的纽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为例,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媒体赋能乡村文化发展的策略。目前,新媒体赋能乡村文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传统价值观的式微与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城乡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乡村文化发展主体缺位与文化载体流失等方面的困境。因此,应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信息环境,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模式,提升农民媒介素养,深化乡村特色文化县级融媒体传播,以新媒体+文旅融合,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擘画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新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媒体 乡村文化 屈家岭管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5
作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江苏农业科学》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市,贵刊《江苏农业科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 《江苏农业科学》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市,贵刊《江苏农业科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目总览 2023年版 江苏农业科学 核心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水量蚯蚓粪基质性质及其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苏利荣 曾成城 +10 位作者 何铁光 区惠平 李琴 张野 苏天明 李方圆 彭嘉宇 王忠 王威远 谭裕模 秦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75-279,共5页
为了探讨含水量对蚯蚓粪生物活性的影响,为蚯蚓粪的规范生产、加工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以番茄幼苗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蚯蚓粪含水量水平(65%、50%、36%、25%),研究不同含水量蚯蚓粪的性质及其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5%含... 为了探讨含水量对蚯蚓粪生物活性的影响,为蚯蚓粪的规范生产、加工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以番茄幼苗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蚯蚓粪含水量水平(65%、50%、36%、25%),研究不同含水量蚯蚓粪的性质及其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5%含水量处理与50%含水量处理的蚯蚓粪细菌数量相同且显著高于36%和25%含水量处理;蚯蚓粪真菌数量不受蚯蚓粪含水量的影响;蚯蚓粪放线菌数量以65%含水量处理最低,其次是25%含水量处理,50%和36%含水量处理无显著差异;蚯蚓粪65%含水量处理和50%含水量处理间的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36%和25%含水量处理;以不同含水量的蚯蚓粪作为基质栽培番茄幼苗,当蚯蚓粪含水量为50%~65%时,番茄幼苗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根系生长特性、根系活力、叶面积、叶片SPAD值无显著差异,但当含水量降低到36%、25%时,番茄植株各项指标值显著降低,而且含水量越低越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番茄幼苗生长与蚯蚓粪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蚯蚓粪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与它的作物促生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含水量 微生物 酶活性 番茄幼苗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D1基因在鸡脂肪、肌肉组织及其细胞中的表达规律
7
作者 许明 吴香君 +4 位作者 王钱保 赵振华 吴兆林 黄正洋 黄华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195,共5页
为探究IMPAD1基因在鸡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中的作用,以S3、H和F系鸡为试验素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MPAD1在鸡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腹部脂肪组织中,IMPAD1在2、15周龄H系和F系鸡中的表达量... 为探究IMPAD1基因在鸡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中的作用,以S3、H和F系鸡为试验素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MPAD1在鸡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腹部脂肪组织中,IMPAD1在2、15周龄H系和F系鸡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3系(P<0.01);在皮下脂肪组织中,2、5周龄时F系鸡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系(P<0.01);在胸肌组织中,2、5、10、15周龄时S3系鸡极显著高于与其他品系(P<0.01);在腿肌组织中,0周龄时F系极显著高于其他系(P<0.01),2、5周龄时S3系极显著高于F系和H系(P<0.01);在肝脏组织中,5、10、15周龄时F系鸡极显著高于S3系(P<0.01);在成肌细胞中,IMPAD1在增殖50%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分化期(P<0.05);在肌内脂肪细胞中,IMPAD1在分化7 d时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增殖期与分化1、3、5 d(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MPAD1与H系鸡的胸肌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IMPAD1在不同品系和组织间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性,说明IMPAD1参与了不同品系鸡不同周龄的肌肉发育与脂肪沉积过程,该基因可作为相关性状筛选时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AD1基因 脂肪沉积 肌肉发育 细胞 表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高粱杂交种吉杂159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高悦 赵德 +8 位作者 梁军 侯佳明 杨微 丁博 赵国强 胡博 朱末 李继洪 曲祥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4,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株行距配置方式对春播早熟区高粱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春播早熟区高粱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方式,2018—2019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以高粱杂交种吉杂159(株高131 cm,播期120 d)为试验材料...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株行距配置方式对春播早熟区高粱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春播早熟区高粱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方式,2018—2019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以高粱杂交种吉杂159(株高131 cm,播期120 d)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105000、135000、165000株/hm^(2))和6种等行距方式(50、55、60、65、70、75 cm),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高粱产量和群体冠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株行距对高粱群体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05000株/hm^(2)密度下,不同行距处理下高粱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在135000株/hm^(2)密度下,株行距在50~65 cm之间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70~75 cm行距配置;在165000株/hm^(2)密度下,株行距在50~55 cm之间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在135000株/hm^(2)和165000株/hm^(2)密度下,B1、B2行距处理与其他行距处理相比,花后群体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中下部叶片推迟衰老,茎叶夹角变大,叶向值变小,同时增加冠层的中上部透光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移率降低。试验表明,高密度下,适当地采用缩行增株的等行距种植方式有利于形成高效的光合群体结构,延缓群体中下部叶片衰老,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由此可知,春播早熟区高粱通过增加密度并适当的缩行扩株(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可以使高粱植株个体分布更均匀,起到光能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提升的协同作用;为获得高产,吉杂159推荐165000株/hm^(2)种植密度搭配50~55 cm的等行距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播早熟区 高粱 行距配置 种植密度 产量 冠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大田生长期及储藏期根部碳水化合物变化规律
9
作者 王雁楠 杨育峰 +8 位作者 卞倩倩 康志河 曹郭郑 李君霞 乔守晨 赵国瑞 尹雨萌 李亚蔚 程泽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72,共9页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碳水化合物是其根部的主要营养成分,然而从大田生长期至储藏期结束这一完整生产过程中甘薯根部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以甘薯品种商薯19、郑红22、郑红23号为试验材料,对其大田生长期的相关农艺性...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碳水化合物是其根部的主要营养成分,然而从大田生长期至储藏期结束这一完整生产过程中甘薯根部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以甘薯品种商薯19、郑红22、郑红23号为试验材料,对其大田生长期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对大田生长期和储藏期的根部碳水化合物含量及蔗糖合成酶活性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大田生长期地上部茎叶鲜质量均呈抛物线形变化,且均在栽后75 d达到峰值,郑红22和商薯19茎叶前中期生长及后期衰老速度均较快,而郑红23号茎叶前中期生长较慢,后期衰老也较慢。郑红23号的T/R值与其他2个品种相比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协调性更好。收获时鲜薯产量表现为郑红23号>商薯19>郑红22,而淀粉产量则为郑红22>商薯19>郑红23号。从大田生长期至储藏期结束,3个品种的根部总淀粉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蔗糖含量在大田生长期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而在储藏期则先升后降;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整个取样时期的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升—降—升—降—升—降”;麦芽糖含量在大田生长期呈波动变化,在储藏期则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而海藻糖、鼠李糖等7种可溶性糖仅在部分品种或部分时期被检测到,无明显规律,其中海藻糖仅在3个品种的栽后10 d或15 d出现,推测其可能和根部淀粉的初始诱导合成相关。此外,3个品种根部蔗糖合成酶活性在大田生长期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而在储藏期则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大田生长期 储藏期 根部 碳水化合物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部烟叶灰分及其钙、镁、硫、磷含量与烟叶品质的关系及近红外模型研究
10
作者 付秋娟 郝贤伟 +2 位作者 杜咏梅 毕一鸣 孙婷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01-206,共6页
为明确灰分含量及其钙、镁、硫、磷含量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选取2020年全国12个省份27个产烟区111份代表性烤烟样品(等级为B2F),比较灰分及钙、镁、硫、磷在不同种植区域、不同外观质量下的含量差异及其与物理指标、常规化学成分、感... 为明确灰分含量及其钙、镁、硫、磷含量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选取2020年全国12个省份27个产烟区111份代表性烤烟样品(等级为B2F),比较灰分及钙、镁、硫、磷在不同种植区域、不同外观质量下的含量差异及其与物理指标、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评吸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近红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灰分、钙、镁、硫、磷含量差异显著,且不同成分在不同种植区域含量分布规律不一致;上部烟叶不同外观质量对灰分、钙、镁、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颜色的影响最小;4项物理指标与硫和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宽、叶片结构与钙和镁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灰分与物理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灰分、钙含量与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烟碱含量除外)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尤其是灰分含量与总糖、还原糖等含量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达0.674 4、0.644 6;灰分含量与感官质量评分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灰分含量升高,其细腻感、清晰度、香气量、杂气、润感、刺激性、余味等评分及评吸总分越低,灰分含量大于9.5%,样品评分显著降低;灰分含量与钙、镁、硫含量均建立了较好的近红外数学模型,校正模型及交叉验证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可以用于上部烟叶灰分及钙、镁、硫含量的快速检测。综上,灰分含量是影响上部烟叶品质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分 外观质量 物理指标 感官质量评分 近红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轮作对半夏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11
作者 周丹 韦雪娇 +3 位作者 李开阳 兰世超 程搏幸 罗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35-249,共15页
揭示紫苏轮作对半夏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探讨有助于缓解半夏连作障碍的种植模式。从紫苏轮作和半夏连作中采集半夏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轮作1YBX、连作2YBX和轮作3YZSBX生境中半夏根... 揭示紫苏轮作对半夏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探讨有助于缓解半夏连作障碍的种植模式。从紫苏轮作和半夏连作中采集半夏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轮作1YBX、连作2YBX和轮作3YZSBX生境中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功能差异,挖掘连作和紫苏轮作生境中优势微生物,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轮作1YBX、连作2YBX和轮作3YZSBX的9个半夏根际土壤样品共获得细菌、真菌的OTU数量分别为1 398、1 779个,其中连作2YBX的细菌OTU数量明显低于轮作1YBX,轮作3YZSBX真菌OTU数量高于连作2YBX。细菌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是优势细菌门;轮作3YZSBX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9.8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76%)、厚壁菌门(Firmicutes)(9.01%)相对丰度高于轮作1YBX(34.93%、3.67%和2.88%)和连作2YBX(29.86%、1.15%和1.54%);在属水平上,轮作3YZSBX半夏根际土壤中的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雷尔氏菌属(Ralstonia)、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和鞘氨醇盒菌属(Sphingopyxis)相对丰度均高于连作根际土。真菌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优势真菌门,但轮作3YZSBX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度相对较低;在属水平上,轮作3YZSBX的指示菌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小葚核属(Minimedusa)、Capnodiales属、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等。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在紫苏轮作和半夏连作根际土壤中占主导地位,连作阻断了细菌的氧化呼吸链作用,造成细菌多样性随着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连作1YBX和轮作3YZSBX中病理-腐生-共生型(pathotroph-saprotroph-symbiotroph)占比(23.43%和15.95%)较高,连作2YBX中腐生型(saprotroph)(39.31%)与共生型(symbiotroph)(25.71%)占绝对优势。pH值与TP含量是影响紫苏轮作和半夏连作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碱解氮对细菌群落结构丰度的影响较大。连作是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紫苏轮作不仅能有效地缓解此问题,还能有效地富集具有抑制病原真菌、抵抗半夏病虫害和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等功能的有益菌,有望成为缓解半夏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连作 紫苏 轮作 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减施氮肥对烟草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综合效应
12
作者 吴迪 陈华 +4 位作者 何迟 万紫千 徐高峰 申时才 李江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0-135,共6页
为探讨水稻秸秆还田与减施氮肥策略在水稻→烤烟轮作模式下对烟叶产量与品质的综合效应,在云南省澄江市采用烤烟品种K326和水稻品种云粳37进行隔年轮作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肥、施用55%氮肥、施用70%氮肥、施用85%氮肥、施... 为探讨水稻秸秆还田与减施氮肥策略在水稻→烤烟轮作模式下对烟叶产量与品质的综合效应,在云南省澄江市采用烤烟品种K326和水稻品种云粳37进行隔年轮作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肥、施用55%氮肥、施用70%氮肥、施用85%氮肥、施用100%氮肥),并在每个施氮水平下分别设置无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显著促进烟草生长,尤其在中等至高等氮肥水平(N70、N85及N100)下,会增加烟草的株高、茎围及有效叶片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烟叶产量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在所有氮肥水平下均会提高上等烟比例和产值,特别是在N70和N85处理下,产值分别提升5249.83、2965.19元/hm^(2)。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烟叶中的总糖和总氮含量,烟碱和钾含量也有所增加。秸秆还田下减施15%~30%氮肥可以优化烟叶的化学成分。秸秆还田在所有氮肥水平下均会提高氮素吸收量,且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普遍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适量氮肥配合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氮肥的农学效率和经济学利用效率。综上,结合水稻秸秆还田减施15%~30%的氮肥,可显著提高烟叶的产量和产值,改善烟叶品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进而促进烟叶生产的绿色发展以及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氮肥 烤烟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 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藜麦籽粒品质分析与评价
13
作者 魏玉明 杨超 +5 位作者 杨发荣 谢志军 杨富民 郭斌 黄杰 刘文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3,共9页
为探究“甘味”农产品天祝藜麦的产地环境和品质优势,以采自天祝藏族自治县不同藜麦产地的土壤及藜麦籽粒为试验材料,采用食品安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方法对其产地环境及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天祝藜麦的产地环境达到绿... 为探究“甘味”农产品天祝藜麦的产地环境和品质优势,以采自天祝藏族自治县不同藜麦产地的土壤及藜麦籽粒为试验材料,采用食品安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方法对其产地环境及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天祝藜麦的产地环境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不同产区藜麦籽粒的理化指标、矿质元素、氨基酸含量等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籽粒容重、千粒重、籽粒直径分别为668.00~762.00 g/L、2.86~4.47 g和1.30~2.84 mm;蛋白质、脂肪、能量、碳水化合物、灰分和Zn、Fe、Mn、Ca、Mg及Se等营养物质含量分别为10.80%~15.70%、4.60%~6.70%、1508.10~1629.08 kJ/100 g、64.750%~70.64%、2.30%~5.70%和18.20~31.40 mg/kg、67.90~1978.00 mg/kg、5.33~60.60 mg/kg、416.00~2604.00 mg/kg、1522.00~2776.00 mg/kg、0.03~0.16 mg/kg;不同产地藜籽粒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总氨基酸含量为91.48~128.63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0.81~44.68 mg/g。此外,产地土壤养分与藜麦籽粒品质间和各品质间均有较强的相关性。综合评价分析表明,23个产区藜麦品质优劣顺序为S13=S16>S20>S12>S1=S11=S15>S18=S19>S5>S9=S14>S3=S4=S22=S23>S7=S10=S21>S2=S17>S6>S8,其中天祝赛什斯镇和哈溪镇的综合得分最高,所产藜麦籽粒品质最佳。本研究科学客观地反映了天祝藜麦良好的产品品质和生产环境,为天祝藜麦的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天祝 产地环境 产品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轮作对苏打盐碱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王丽娜 王迪 +4 位作者 任翠梅 顾鑫 姜泽宇 冯鹏 齐国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64-270,共7页
为了探究苏打盐碱土种植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分别采集大豆连作(DD)、玉米连作(YY)及玉米—大豆轮作(DY)植株根际土壤,通过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丰富度及菌群功能进行分析... 为了探究苏打盐碱土种植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分别采集大豆连作(DD)、玉米连作(YY)及玉米—大豆轮作(DY)植株根际土壤,通过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丰富度及菌群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玉米—大豆轮作(DY)处理的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度最高,真菌多样性、丰富度最低;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基本一致,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土壤真菌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菌门。通过PICRUSt2对细菌菌群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细菌菌群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氨基酸的运输和代谢、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发生、细胞壁、膜及包膜生物发生、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方面;在大豆连作(DD)、玉米连作(YY)、玉米—大豆轮作(DY)处理下,各功能细菌群相对丰度无明显差异;通过FUNGuild预测发现,真菌菌群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病理-腐生-共生过渡型、腐生营养型、腐生-共生过渡型。此外研究发现,玉米—大豆轮作(DY)中病理-腐生-共生过渡型真菌数量占比最高。通过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发现,种植制度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柠檬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付小猛 龙春瑞 +8 位作者 杨虹霞 刘红明 毛加梅 杜玉霞 周先艳 魏舒娅 彭忠良 郭莉娜 岳建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4-271,共8页
以2年生盆栽柠檬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pH值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差异,并预测土壤微生物的功能特征。结果表明,酸性(PTLB)处理的柠檬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碱性(PTLD)、强碱(PT... 以2年生盆栽柠檬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pH值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差异,并预测土壤微生物的功能特征。结果表明,酸性(PTLB)处理的柠檬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碱性(PTLD)、强碱(PTLE)处理,且物种组成结构差异显著。本研究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得到的物种,隶属于47门116纲221目416科977属3638种(除去未鉴定微生物),各处理的主要优势菌门均为假单胞菌门、放线菌门、热变形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下对物种绝对丰度排名前20位的菌属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强酸(PTLA)、酸性(PTLB)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更相似,中性(PTLC)、碱性(PTLD)、强碱(PTLE)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更相似,且大部分物种在PTLA、PTLB处理下的相对丰度要高于PTLC、PTLD、PTLE处理。基于EggNOG数据库注释,各处理参与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合成、能量生成与转化、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的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较高,且PTLB处理中参与氨基酸转运和代谢、能量生成和转化的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5个环境因子(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处理液pH值)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处理液pH值的影响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 PH值 宏基因组测序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孢囊线虫大豆种质资源耐盐碱特性鉴定
16
作者 刘冰 冯鹏 +6 位作者 周长军 顾鑫 吴耀坤 李建英 于吉东 马兰 接思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90-96,共7页
为了明确抗线虫大豆种质耐盐碱性状差异,对24份抗线虫大豆种质进行芽期盐碱溶液胁迫试验及全生育期盐碱生长特性鉴定。萌发期盐碱胁迫试验以蒸馏水为对照,设置不同Na^(+)、pH值梯度,盐碱胁迫浓度值4个处理:N1(蒸馏水),pH=6.8;N2:Na^(+)=... 为了明确抗线虫大豆种质耐盐碱性状差异,对24份抗线虫大豆种质进行芽期盐碱溶液胁迫试验及全生育期盐碱生长特性鉴定。萌发期盐碱胁迫试验以蒸馏水为对照,设置不同Na^(+)、pH值梯度,盐碱胁迫浓度值4个处理:N1(蒸馏水),pH=6.8;N2:Na^(+)=50 mmol/L,pH值=8.5;N3:Na^(+)=100 mmol/L,pH值=9.0;N4:Na^(+)=150 mmol/L,pH值=9.8;N5:Na^(+)=200 mmol/L,pH值=10.3。测定芽期大豆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并计算盐碱胁迫指数。结果表明,在Na^(+)=150 mmol/L,pH值=9.8的盐碱浓度胁迫下,抗线虫4号、12号、庆20-9199等3份抗线虫大豆种质芽期耐盐碱性状突出,盐碱胁迫指数最低,达到耐盐碱水平。试验又在pH值为8.5盐碱耕地鉴定大豆全生育期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农庆豆28、庆17-21、庆17-665产量最高,分别为2107.8、2004.7、1927.7 kg/hm^(2);试验计算了种质芽期耐盐碱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隶属函数值,并进行聚类分析,将试验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Ⅳ类群农庆豆28,芽期中耐盐碱,中度盐碱耕地中单株粒数最多,产量最高;第Ⅲ类群抗线虫4号、8号、12号、庆20-9199等7份资源,在Na^(+)浓度=150 mmol/L,pH值=9.8的胁迫浓度下胁迫指数最低,芽期耐盐碱,但中度盐碱耕地中产量及产量构成表现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芽期耐盐碱 胁迫指数 种质资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杨树中龄林阶段施肥对林分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
17
作者 苗婷婷 吴中能 +5 位作者 刘俊龙 丁昌俊 曹志华 孙慧 闫彩霞 杨传宝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3,共8页
为探究安徽沿江地区杨树中龄林阶段需肥特征,以4年生的杨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_(16)(4^(3))正交设计开展配方施肥试验,选取氮、磷、钾3种肥料,各设4个水平,共16个处理,连续5年对试验林的生长量、材种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合理... 为探究安徽沿江地区杨树中龄林阶段需肥特征,以4年生的杨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_(16)(4^(3))正交设计开展配方施肥试验,选取氮、磷、钾3种肥料,各设4个水平,共16个处理,连续5年对试验林的生长量、材种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配方施肥能有效促进杨树生长,处理14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年均增长量都最高,分别比对照高出25.91%、8.60%、27.43%,且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杨树中龄林阶段的材种结构以中、小径材为主,大径材占比较少。通过合理的配方施肥可明显提高林分的大径阶比例。处理14的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最高,分别为55.74 m^(3)/hm^(2)和31.55%,且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氮肥对杨树中龄林阶段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各材种出材量及出材率均有显著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能够促进杨树中龄林阶段生长和大径材培育的最佳施肥组合为N_(4)P_(1)K_(3),即分别施氮肥、磷肥和钾肥500、0、50 g/株。本研究结果可为安徽沿江地区杨树大径材高效培育及科学施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中龄林阶段 施肥 生长 材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茬肥油两用油菜品种筛选及肥田潜力分析
18
作者 彭琦 高建芹 +8 位作者 胡茂龙 郭月 浦惠明 周晓婴 张维 孙程明 付三雄 王晓东 张洁夫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8,共6页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同时也是良好的用地养地作物。为充分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缓解晚熟粳稻油菜轮作茬口矛盾并筛选肥油兼用油菜品种,选取了江苏省生产上8个代表性油用品种,含4个品种间杂种和4个三系杂交种,连续2年在南京江宁...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同时也是良好的用地养地作物。为充分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缓解晚熟粳稻油菜轮作茬口矛盾并筛选肥油兼用油菜品种,选取了江苏省生产上8个代表性油用品种,含4个品种间杂种和4个三系杂交种,连续2年在南京江宁区和南京玄武区2个晚熟粳稻田开展试验,比较不同品种翻压还田时的生物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全氮、全磷、全钾养分累积量。结果表明,在正常肥力投入情况下,品种间杂种的生物量总体高于三系杂交种。其中,宁R201>宁R101>宁杂127>宁杂1818,且宁R201、宁R101和宁杂127的生物量均超过对照秦优10号10%以上。说明这3个品种作绿肥可以为土壤提供更多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总养分的累积量分析结果表明,宁R101、宁R201、宁杂127和宁杂1818均超过对照10%以上,说明这4个品种均具有较高的肥田潜力。综上,宁R101、宁R201和宁杂127品种不管是盛花期总生物量,还是氮磷钾的肥田潜力,均符合肥用品种的筛选要求,可作为江苏省粳稻茬肥油两用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茬 甘蓝型油菜 肥油两用 生物量 养分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梨种质资源石细胞团大小特性分析
19
作者 范净 陈启亮 +3 位作者 杨晓平 张靖国 杜威 胡红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151,共7页
为系统评价砂梨石细胞团大小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砂梨石细胞性状的综合评价指标,挖掘优异资源。以216份砂梨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试验筛网过滤的方法检测石细胞团在不同直径区间的大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砂梨资源的石细胞相关... 为系统评价砂梨石细胞团大小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砂梨石细胞性状的综合评价指标,挖掘优异资源。以216份砂梨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试验筛网过滤的方法检测石细胞团在不同直径区间的大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砂梨资源的石细胞相关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砂梨石细胞含量增加,D≥250μm石细胞团比例逐渐增加。在不同种质类型间,D≥250μm的石细胞团分布比例表现为野生资源(79.92%)>地方品种(70.44%)>国外引进品种(61.28%)>国内选育品种(品系)(53.50%)。石细胞团为300μm≤D<500μm分布比例与石细胞含量、D≥500μm分布比例与果肉硬度成显著正相关,200μm≤D<250μm分布比例与石细胞含量和果肉硬度呈显著负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砂梨果实石细胞相关8个性状的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石细胞含量<0.2%,石细胞团D<250μm分布比例>50%,石细胞团D≥500μm分布比例<15%的评价指标,可用于石细胞含量少且石细胞团小的优异资源挖掘。本研究明确了砂梨石细胞团大小在不同砂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特点,阐明了石细胞团大小与石细胞含量和果肉硬度间的关系,并基于石细胞性状的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石细胞含量少、果肉硬度低、D≥250μm石细胞团比例少的优异砂梨资源10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梨 石细胞团 分布比例 种质资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压绿肥及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张雪梅 付利波 +7 位作者 尹梅 王志远 陈华 陈检锋 徐金玉 杨艳鲜 王伟 苏友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5-271,共7页
针对西南地区不合理施肥和长期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玉米产量降低等问题,研究翻压绿肥及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年开始进行7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冬闲常规施肥处理(CK)、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 针对西南地区不合理施肥和长期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玉米产量降低等问题,研究翻压绿肥及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年开始进行7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冬闲常规施肥处理(CK)、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不施氮(G1)处理、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55%氮(G2)处理、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70%氮(G3)、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85%氮(G4)处理、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100%氮(G5)。于2022年冬季种植光叶紫花苕,2023年玉米播种前进行翻压。玉米成熟收获季,测定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同时测定玉米地上部氮、磷、钾的含量,测定产量和玉米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绿肥配施氮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的含量增加,G3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高。G2、G3、G4、G5处理的玉米产量相较于CK提升了10.45%~16.33%,G3处理提升效果最好。各处理玉米的株高、茎粗、穗位高、穗粗、百粒重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G4处理的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和百粒重均最高,各处理之间穗长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差异。籽粒和秸秆的氮、磷含量及秸秆钾含量相比于CK多数有所增加,各处理中G3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最高,G4处理的氮收获指数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氮肥偏生产力与玉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所有处理中,G3处理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最好,各处理对土壤的肥力均有显著提升。因此,翻压光叶紫花苕配施70%氮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玉米产量,是西南地区比较合理的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氮梯度 有机碳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