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653篇文章
< 1 2 2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学习者名词外部物性关系习得研究
1
作者 朱周晔 熊文新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本文以物性结构理论为指导,以405篇汉语学习者作文和135篇汉语本族语者作文为语料,自下而上获取28595个核心名词,从句子层面考察汉语学习者对名词与共现成分之间外部物性关系的习得表现。研究发现:(1)名词外部物性关系的分布呈现不均衡... 本文以物性结构理论为指导,以405篇汉语学习者作文和135篇汉语本族语者作文为语料,自下而上获取28595个核心名词,从句子层面考察汉语学习者对名词与共现成分之间外部物性关系的习得表现。研究发现:(1)名词外部物性关系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单个物性角色以处置、行为、定位、施成、评价、功用六种类型为主;多个物性角色组合以两个物性角色组合为主;(2)名词外部物性关系的产出呈现非线性发展路径:单个物性角色由稳定发展转为显著增加,多个物性角色组合保持稳定发展;不同物性角色的发展趋势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结构 名词 外部物性关系 汉语学习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义对应复合词法构式的建构与语义类型
2
作者 孟凯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3,共10页
形义对应复合词法构式是由形式相同的一个成分和常用义具有对应关系(主要是同义、反义或类义)的另一个成分构成的语序相同的词法构式组。形义对应复合词法构式可建构为五级构式网络。该网络的建构条件是复合词法构式之间的语义依存性,... 形义对应复合词法构式是由形式相同的一个成分和常用义具有对应关系(主要是同义、反义或类义)的另一个成分构成的语序相同的词法构式组。形义对应复合词法构式可建构为五级构式网络。该网络的建构条件是复合词法构式之间的语义依存性,源自普遍存在于汉语使用者认知中的语义聚合关系。形义对应复合词法构式形成两种语义类型:语义对应,来自于形义对应复合词法构式形成的本质要求,是其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语义偏离即语义不对应,来自于构件的语义选择、构件间的结构关系或构体义的引申。形义对应复合词法构式是基于构式网络的词法构式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词 词法构式 形义对应 语义依存性 语义聚合关系 语义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回声话语看汉语语篇的递系为本
3
作者 王蕾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汉语语篇的递系研究目前多为理论推导,本文尝试以影视剧对话中的回声话语作为切入点,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重复自说明的回声话语远多于重复自话题的,表明对话语篇的组织模式是以递系为本,即前一个说明是后一个说明的话题;重复说明类回声... 汉语语篇的递系研究目前多为理论推导,本文尝试以影视剧对话中的回声话语作为切入点,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重复自说明的回声话语远多于重复自话题的,表明对话语篇的组织模式是以递系为本,即前一个说明是后一个说明的话题;重复说明类回声话语做说明和话题的数量接近,比起做说明,做话题形式更能凸显递系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说明”结构 递系 重复 回声话语 话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的层次切分
4
作者 王红旗 孙停停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共10页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如“努力学习外语”)层次切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首先批评了“多切分结构”的观点,并对以往层次切分的依据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根据修正和补充的层次切分依据,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如“努力学习外语”)层次切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首先批评了“多切分结构”的观点,并对以往层次切分的依据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根据修正和补充的层次切分依据,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只能切分为“状语/+述语+宾语”。为了证明这样切分的正确性,文章对每一类“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都做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 多切分结构 述语 宾语 状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语互动中标识边界的“好”:功能类型与序列组织
5
作者 姚双云 肖兆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4,共12页
口语互动中“好”可用为标识边界的重要资源,作用于不同的互动层面。具体功能主要包括:标识信息边界、标识行为边界、标识话题边界。这些功能与“好”所在序列的不同边界和层次密切关联,可在多个层级发挥作用。“好”偏好分布于指令—... 口语互动中“好”可用为标识边界的重要资源,作用于不同的互动层面。具体功能主要包括:标识信息边界、标识行为边界、标识话题边界。这些功能与“好”所在序列的不同边界和层次密切关联,可在多个层级发挥作用。“好”偏好分布于指令—承诺序列、讲述序列和结束序列,且主要出现在回应位置和第三位置,也可出现在引发位置。“好”具体行使何种边界标识功能,与其所处的序列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 社会行为 边界标识 互动功能 序列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篇视角下留学生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6
作者 姜丽萍 刘豪妍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留学生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一直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目前,留学生在书面语表达方面仍存在难以顺利成文、成文出现问题等问题。究其缘由,在于考试类大纲、标准要求与HSK考试以及教学类大纲要求与教学... 留学生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一直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目前,留学生在书面语表达方面仍存在难以顺利成文、成文出现问题等问题。究其缘由,在于考试类大纲、标准要求与HSK考试以及教学类大纲要求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差距。本研究从语篇视角切入,在建立语篇与书面语表达能力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书面语表达能力提升的三大策略,旨在精准施策,为进一步开展留学生书面语教学以及提高留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 留学生 汉语书面语 表达能力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同类情态词连用及语义组合方式
7
作者 匡鹏飞 徐慧军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汉语情态词存在大量连用现象,类型也多种多样。本文提出情态核心语和情态修饰语的概念,认为情态核心语是表达情态意义的关键成分,提供情态意义类型;情态修饰语确定或改变核心语的量级,从而使得情态系统内部能够划分出不同意义类型和不... 汉语情态词存在大量连用现象,类型也多种多样。本文提出情态核心语和情态修饰语的概念,认为情态核心语是表达情态意义的关键成分,提供情态意义类型;情态修饰语确定或改变核心语的量级,从而使得情态系统内部能够划分出不同意义类型和不同量级。在此基础上考察同一意义类型的情态词连用现象,发现汉语情态内部存在“情态修饰语+情态核心语”“情态修饰语+情态修饰语”“情态核心语+情态核心语”三种连用类型。最后总结出汉语同类情态词的连用规则及语义组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核心语 情态修饰语 连用 梯度 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名量词表量功能考察
8
作者 蒋静忠 穆林芳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4,共10页
国内外已有学者提出现代汉语名量词存在分类词和其他量词的对立。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汉语中的“数量名”结构,发现其在表量功能上呈现出从计数到计量的连续统。根据这个连续统,可以把现代汉语名量词分为计数量词和计量量词两大类。其中,... 国内外已有学者提出现代汉语名量词存在分类词和其他量词的对立。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汉语中的“数量名”结构,发现其在表量功能上呈现出从计数到计量的连续统。根据这个连续统,可以把现代汉语名量词分为计数量词和计量量词两大类。其中,分类词既包含计数量词,也包含计量量词。考察发现,现代汉语计量量词还存在计量功能典型程度的差异,据此可以分为典型计量量词、较典型计量量词、非典型计量量词三类。三类计量量词在计量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典型计量量词倾向于计量一维,较典型计量量词和非典型计量量词倾向于计量三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量词 表量功能 计量维度 倾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助词“了”的语义分析法
9
作者 范晓蕾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4,共12页
本文致力于探讨普通话助词“了”的语义分析法,聚焦于如下议题:辨析“了”句的格式义与“了”自身的意义,厘清“了”句的断言义、衍推义、隐含义与“了”意义之间的关系,剖析“了”句的过去时意义与现在时诠释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了” 语义分析 时体范畴 现在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更X了”构式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10
作者 禹平 赵晓明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提升等程序,具有感叹性评价功能。构式的发展演化主要体现在“能”的语义范畴变化,与语言接触、语体环境、语用频率及语言使用者的交际心理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更X了” 突显转移 构式化 功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事件语义关系的同构映射研究
11
作者 颜力涛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本文以吕叔湘“句段”中的“正段”为事件研究的基本句法单位,将汉语逻辑语义关系区分为事件内部的语义关系和事件之间的语义关系,打破了汉语单句、紧缩句和复句间的条块分割,将“汉语事件语义关系的同构映射”贯穿于整个汉语语法体系... 本文以吕叔湘“句段”中的“正段”为事件研究的基本句法单位,将汉语逻辑语义关系区分为事件内部的语义关系和事件之间的语义关系,打破了汉语单句、紧缩句和复句间的条块分割,将“汉语事件语义关系的同构映射”贯穿于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研究的始终,深入分析解释了汉语较为常见的形近异构问题,避免了汉语这种以“语义”为主导的语言在结构与形式上的羁绊,并追溯了汉语事件语义关系同构映射在熟语和古汉语中的表现。汉语事件语义关系的同构映射,没有具体的实现过程与方式,属于一种构成性隐喻,反映了汉语语法独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段 事件 语义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直X”的规约化及评价立场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敏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本文以“简直X”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规约化及评价立场表达。研究发现,“简直X”不同形式类型的规约化程度不同;在标题、语篇和对话中具有不同序列位置和语篇功能;其评价立场表达功能具有语境依赖性,评价对象包括从物和从言两类;“简直X... 本文以“简直X”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规约化及评价立场表达。研究发现,“简直X”不同形式类型的规约化程度不同;在标题、语篇和对话中具有不同序列位置和语篇功能;其评价立场表达功能具有语境依赖性,评价对象包括从物和从言两类;“简直X”具有感叹性,偏预期性,其偏离社会共享预期和偏离说话人预期构成了社会规约性认识和个人主观认知两大评价标准,评价立场表达功能是在感叹性和偏预期性的作用下浮现出来的;凸显信息焦点和提升信息接受度是“简直X”的语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直X” 规约化 评价立场表达 感叹性 预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经”和“一度”的语义差异
13
作者 景高娃 潘海华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共11页
文章将“一度”分为“一度1”和“一度2”,并用“相对较远过去”“时间段”“极值性”这三个参数对“曾经”“一度1”“一度2”的语义进行区分。“曾经”表示所关联的事件或状态在相对较远过去的某个时间段/点上为真;“一度1”表示所关... 文章将“一度”分为“一度1”和“一度2”,并用“相对较远过去”“时间段”“极值性”这三个参数对“曾经”“一度1”“一度2”的语义进行区分。“曾经”表示所关联的事件或状态在相对较远过去的某个时间段/点上为真;“一度1”表示所关联的事件或状态在某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为真;“一度2”表示所关联的事件或状态在某个时点上具有极值性,即凸显数值极大或极小,或者程度最深。“曾经”所搭配的情状既可以解读为一次,也可以解读为多次,但由于时段性的要求,“一度1”往往有复数性的解读。“非延续性”对“曾经”来说只是语用推理而非固有语义,但对“一度”来说是其固有语义。“曾经”要求表示相对较远过去的事件或状态;而“一度”既可以与表达过去,也可以与表示将来的事件或者状态共现。此外,“曾经”多用于背景句,而“一度”多用于前景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历义 “一度” “曾经” 时间副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视角下韩国汉语学习者“把”字句习得研究
14
作者 孙奇玉 常辉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2,共9页
本研究通过句子可接受度判断任务,考察了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对“把”字句句法—语义接口特性的习得,以验证“接口假说”。结果显示,高级二语者的表现与母语者相似,符合“接口假说”纯句法知识和句法—语义内接口知识能够习得的观点... 本研究通过句子可接受度判断任务,考察了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对“把”字句句法—语义接口特性的习得,以验证“接口假说”。结果显示,高级二语者的表现与母语者相似,符合“接口假说”纯句法知识和句法—语义内接口知识能够习得的观点。二语者在纯句法知识上表现出母语迁移,而在句法—语义接口知识上没有,这表明并不能仅通过“接口”概念预测语言迁移的发生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把”字句 韩语母语者 接口假说 母语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体标记“中/중”的虚化机制
15
作者 姜海燕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2,共10页
本文主要考察“中”和“중”如何从空间方位词虚化为体标记,并寻找“中”和“중”虚化为进行体标记的共同理据,揭示两种语言演变与认知之间的动因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种语言不同受限情况,考察汉语“中”和韩国语“중”的虚化程度差异。
关键词 “中” “중” 虚化机制 虚化程度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所谓”的属性及其语用功能
16
作者 李光华 朴奎陈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所谓”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述词,但学界对其属性及其语用功能尚未达成共识。就其属性而言,可以视为表示语篇连贯关系或表达言者情感态度的元话语标记。通过“所谓”与引号的比较发现,二者的性质高度相似,都具有指示性与多余性。对于... “所谓”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述词,但学界对其属性及其语用功能尚未达成共识。就其属性而言,可以视为表示语篇连贯关系或表达言者情感态度的元话语标记。通过“所谓”与引号的比较发现,二者的性质高度相似,都具有指示性与多余性。对于“所谓”的多重解析,可以分为提及性引语与使用性引语。当为提及性引语时,可适用言内分析与言外分析两个步骤;当为使用性引语时,则需反复适用上述两个步骤。至于“所谓”表现出的否定色彩,其根源是言者声音与被引者声音的相悖;其外部环境是“所谓”的规约化与语境的熏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谓” 语用功能 元话语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转格式中主观量的表达类型与形成机制
17
作者 张耕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让转格式中让步部分的主观量解读从何而来?文章考察该格式全量否定型、全量肯定型和非全量型三类表达,发现主观量有两种形成机制:第一,从强烈情感到主观量。全量否定即质的否定,在质的反预期下转为表达言者的强烈情感,让步部分的量性形... 让转格式中让步部分的主观量解读从何而来?文章考察该格式全量否定型、全量肯定型和非全量型三类表达,发现主观量有两种形成机制:第一,从强烈情感到主观量。全量否定即质的否定,在质的反预期下转为表达言者的强烈情感,让步部分的量性形式与强烈情感交织而获得主观量解读。第二,从量值评价到主观量。全量肯定表示言者对量值大小的意外,即量的反预期,由此导向主观量解读。非全量型的形成是为了表示量的反预期的递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转格式 主观量 质的反预期 量的反预期 情感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音节评注性副词附加模式及其性质、功用与动因
18
作者 李蓉蓉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评注性副词的主观情态凸显特征使其有别于其他副词。这一特征又使其常常单用或配合单用,进而发生再演化。双音节评注性副词和一些成分配合会形成特定附加模式,配合成分包括语气词、附缀、词缀。不同的配合成分加在副词后面时,内部的结... 评注性副词的主观情态凸显特征使其有别于其他副词。这一特征又使其常常单用或配合单用,进而发生再演化。双音节评注性副词和一些成分配合会形成特定附加模式,配合成分包括语气词、附缀、词缀。不同的配合成分加在副词后面时,内部的结构性质有所不同:后加语气词时,为临时组合,还是“副词+语气词”;后加附缀时,为附缀构造化演变,是“宿主+附缀”;后加词缀时,为合成词汇化演变,是“词根+词缀”。有一部分临时组合的“副词+语气词”经过高频使用会发生附缀构造化,形成附缀结构;有一部分附缀结构经过融合凝固会发生合成词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节评注性副词 附加模式 附缀 词缀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经”的多功能性及其跨语言语义图
19
作者 金立鑫 祁嘉耀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2,共10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普通话副词“已经”的句法分布,得到的结论是,“已经”至少具有三个语义表达功能:(1)表示对已然事件的确定;(2)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话语预设的否定;(3)表达“已然体/实现体”范畴。文章最后梳理了1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普通话副词“已经”的句法分布,得到的结论是,“已经”至少具有三个语义表达功能:(1)表示对已然事件的确定;(2)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话语预设的否定;(3)表达“已然体/实现体”范畴。文章最后梳理了15种语言对应“已经”词汇意义的多功能义项,在此基础上构拟了“已经”的小样本跨语言语义概念空间,从中可以看到不同语言表达“已经”的词在该语义空间上不同的语义功能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经” 语义功能 跨语言研究 语义概念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义性特征对“没VP 之前,S”生成的制约
20
作者 鲁承发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多义性特征深刻制约着“没VP之前,S”构式的生成。首先,从共时层面看,“没VP之时,S”与“VP之前,S”这两个源构式都具有多义性,只有二者语义类型相同时,才能进行构式整合。其次,从历时层面看,新构式被整合生成后可以与源构式同步发展,... 多义性特征深刻制约着“没VP之前,S”构式的生成。首先,从共时层面看,“没VP之时,S”与“VP之前,S”这两个源构式都具有多义性,只有二者语义类型相同时,才能进行构式整合。其次,从历时层面看,新构式被整合生成后可以与源构式同步发展,从而扩展出新的语义类型。最后,从跨语言层面看,新构式的语义类型呈现出蕴含共性特征,这是构式生成过程中认知心理与社会规约双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多义 “没VP之前” 构式整合 羡余否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