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815篇文章
< 1 2 2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1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期刊简介:《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创刊于1991年,原刊名《防渗技术》(内部发行),1995年公开发行(季刊),2003年更名为《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 期刊简介:《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创刊于1991年,原刊名《防渗技术》(内部发行),1995年公开发行(季刊),2003年更名为《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全面反映我国水利工程与建筑工程领域科研新成果、工程新技术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立足于解决旱区、寒区水利与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加强学术交流,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新成果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期刊简介,《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创刊于1991年,原刊名《防渗技术》(内部发行),1995年公开发行(季刊),2003年更名为《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 期刊简介,《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创刊于1991年,原刊名《防渗技术》(内部发行),1995年公开发行(季刊),2003年更名为《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性科技期刊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盾构隧道背后空洞对管片受力和变形特性影响研究
3
作者 赵钦 赵亮 +1 位作者 邓国华 亢佳伟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针对黄土地区盾构隧道背后空洞会对管片的受力和结构变形造成不利影响而危害地铁的运营安全问题,本文结合某典型黄土盾构隧道背后空洞扫描和病害调查结果,并基于传统荷载-结构法,提出模拟空洞的方法,分析背后空洞对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 针对黄土地区盾构隧道背后空洞会对管片的受力和结构变形造成不利影响而危害地铁的运营安全问题,本文结合某典型黄土盾构隧道背后空洞扫描和病害调查结果,并基于传统荷载-结构法,提出模拟空洞的方法,分析背后空洞对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拱肩空洞与无空洞工况相比,结构上的弯矩和径向变形量增长6%,拱腰空洞与无空洞工况相比结构上的弯矩最大增长了56%,径向变形量最大增长46%,拱肩、拱腰空洞对于轴力的影响稳定在10%以内。当空洞位于拱腰时,伴随着空洞范围的不断扩大,结构上的弯矩最大增长69%,径向变形量最大增长64%,结构轴力的变化幅度在15%左右。拱腰空洞对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远大于拱肩空洞。空洞位置、范围大小对结构轴力的影响程度较小。土体浸水软化后,增加了空洞对结构受力和变形的不利影响,弯矩最大增长90%以上,结构径向变形量最大增长了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黄土 浸水软化 空洞 内力 荷载-结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4
作者 刘腊美 陈敏 吴磊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3期216-220,共5页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已成为新时代推进新工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针对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以《高等流体力学》为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已成为新时代推进新工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针对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以《高等流体力学》为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通过解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构建涵盖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等六个核心维度的思政目标体系,并提出六个思政元素挖掘方向。创新采用基于工程案例的5E教学法(Engage-Explore-Explain-Elaborate-Evaluate),通过典型工程案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同步建立包含课堂表现、案例研讨等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价值素养观方面获得显著提升。研究证实了系统化课程思政设计对工科研究生价值塑造的有效性,为同类专业基础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目标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流体力学 土木水利 课程思政 5E教学法 教学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的斜拉管桥结构压电阻尼减震控制研究
5
作者 代建波 马祥祥 +1 位作者 汪浩 刘冬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7-15,共9页
为减小流固耦合的斜拉管桥结构的地震响应,基于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等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并以某单塔双跨多索双管道斜拉管桥为例,建立考虑流固耦合的斜拉管桥结构有限元模型,探讨阻尼器在斜拉管桥结构中的最优安装位... 为减小流固耦合的斜拉管桥结构的地震响应,基于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等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并以某单塔双跨多索双管道斜拉管桥为例,建立考虑流固耦合的斜拉管桥结构有限元模型,探讨阻尼器在斜拉管桥结构中的最优安装位置及减震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设计的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阻尼力与驱动电压之间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建立的阻尼力-驱动电压本构模型可以用于管桥结构的压电减震控制;阻尼索在算例斜拉管桥上的最佳减震效果安装位置L为42.875 m,对应的阻尼器最佳倾斜角为41.4°;压电阻尼器在最佳安装位置,阻尼系数为50 kN·s/m时,管桥结构的位移控制效果为13.5%,加速度控制效果为33.9%。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大,明显提高了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管桥结构 压电变摩擦阻尼器 流固耦合 减震率 减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与HSS模型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数值模拟分析
6
作者 郭浩天 孙庆林 +2 位作者 苑成旺 李向群 李继伟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71-79,共9页
为探究应变硬化(HS)及小应变硬化(HSS)本构模型对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的影响,以长春地区某深基坑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室内试验获得HS与HSS本构模型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其排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内支撑轴力进行数值模拟... 为探究应变硬化(HS)及小应变硬化(HSS)本构模型对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的影响,以长春地区某深基坑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室内试验获得HS与HSS本构模型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其排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内支撑轴力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地区粉质黏土HS与HSS本构模型的参考切线、割线及加卸载模量与压缩模量之间的关系为:参考加卸载模量约为压缩模量、参考切线模量以及参考割线模量的3.6倍;HS与HSS本构模型下排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与实际监测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鱼腹型”,仅在数值上存在差异;HSS本构模型结果与实际监测值对比,排桩水平位移模拟结果误差为1.03%~10.32%,内支撑轴力模拟结果误差为6.48%~14.72%,相较于HS本构模型在反应卸荷条件下粉质黏土特性、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方面相对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工程 本构模型 midas GTS NX 数值模拟 粉质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条件对三河口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程汉鼎 赵玮 白雪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192-199,共8页
为研究寒潮条件对三河口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的影响,基于实测数据反演分析所得热力学参数,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坝体在寒潮条件下的应力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当遭遇1 d降温5℃寒潮时,坝体最大拉应力由2.56 MPa大幅增加到3.74 MPa,拉应... 为研究寒潮条件对三河口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的影响,基于实测数据反演分析所得热力学参数,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坝体在寒潮条件下的应力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当遭遇1 d降温5℃寒潮时,坝体最大拉应力由2.56 MPa大幅增加到3.74 MPa,拉应力值远超混凝土允许抗拉强度;典型坝段压应力无明显变化,拉应力最大值由1.64 MPa增加到3.41 MPa。通过分析5种不同寒潮历时和降幅对于拱坝应力分布的影响,降温幅度越高、寒潮历时越长,温度应力的最大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碾压混凝土拱坝 三河口 温度应力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C灰缝加固整毛石墙体静力试验研究
8
作者 翁志英 吴应雄 许昊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48-54,85,共8页
福建省沿海地区现存大量石砌体建筑,其石砌体墙采用干砌甩浆的砌筑方式,砂浆饱满度低以及低强度黏土混合砂浆导致石砌体墙抗剪性能差。基于已有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对整毛石墙灰缝嵌缝加固的成果,提出采用UHPC对整毛石墙灰缝进行点状... 福建省沿海地区现存大量石砌体建筑,其石砌体墙采用干砌甩浆的砌筑方式,砂浆饱满度低以及低强度黏土混合砂浆导致石砌体墙抗剪性能差。基于已有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对整毛石墙灰缝嵌缝加固的成果,提出采用UHPC对整毛石墙灰缝进行点状嵌缝加固,对18个整毛石墙水平灰缝点状加固试件进行抗剪性能试验,以竖向压应力水平和加固方式为主要研究参数,对比分析加固前后整毛石墙体灰缝的破坏特征和受力机理等。结果表明:与未加固石墙试件相比,UHPC加固后的整毛石墙灰缝抗剪承载力显著提升;在UHPC点状加固平面面积相近的基础上,改变点状UHPC的加固位置和数量对整毛石墙灰缝的抗剪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因此采用两点点状嵌缝的加固方式,施工简单且满足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整毛石墙体 抗剪性能 超高性能混凝土 点状墙体嵌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矿化底物及掺量对自愈混凝土修复效果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刘晓 耿俊峰 王浩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2期10-18,共9页
矿化底物作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中关键的功能组分,其种类和掺量对自修复混凝土的裂缝修复效果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矿化底物的作用机制,选用巴氏芽孢杆菌作为矿化微生物,以25%取代率的再生骨料作为载体,在不同矿... 矿化底物作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中关键的功能组分,其种类和掺量对自修复混凝土的裂缝修复效果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矿化底物的作用机制,选用巴氏芽孢杆菌作为矿化微生物,以25%取代率的再生骨料作为载体,在不同矿化底物及其在不同掺量下系统研究其对混凝土裂缝修复能力和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过28 d修复养护后,制备出的自修复混凝土具有优异的裂缝自修复能力,以乳酸钙、尿素和营养物质为底物制备出的混凝土的裂缝修复能力最好,其平均和最大修复宽度分别为0.31 mm和0.6 mm。以乳酸钙和尿素为矿化底物,且掺量为胶凝材料质量分数2%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微生物矿化 裂缝自修复 矿化底物 底物掺量 修复能力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泄洪冲沙闸弧形工作闸门的水动力特性及抗振措施研究
10
作者 严根华 李新燕 +1 位作者 侍贤瑞 董家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1-6,40,共7页
基于大型泄洪闸规模、孔口尺寸和下泄流量大,由此带来的闸下消能、闸门水动力作用荷载更加复杂,闸门结构的抗振能力也相对减弱,结构的流激振动问题也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工程运行安全的制约性因素。以某工程泄洪冲沙闸为依托,开展闸... 基于大型泄洪闸规模、孔口尺寸和下泄流量大,由此带来的闸下消能、闸门水动力作用荷载更加复杂,闸门结构的抗振能力也相对减弱,结构的流激振动问题也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工程运行安全的制约性因素。以某工程泄洪冲沙闸为依托,开展闸门水力学、结构动力特性、水弹性振动特征、抗振优化措施、弧形闸门支臂的动力稳定性等问题系统研究。揭示泄洪闸弧形闸门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结构动力性态及合理运行操作方式等控振减振措施,对确保泄洪闸弧形工作闸门的运行安全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洪冲沙闸 弧形工作闸门 水动力荷载 静动力特性 流激振动 结构抗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矿渣-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姜天华 汪文星 +4 位作者 阮英 莫定聪 李万绪 郑智敏 黄燕南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178-184,214,共8页
为深入探究矿渣-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矿灰比、水胶比和水玻璃模数对矿渣-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折压比的影响。在试验基础上建立矿渣-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 为深入探究矿渣-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矿灰比、水胶比和水玻璃模数对矿渣-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折压比的影响。在试验基础上建立矿渣-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矿渣粉含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但含量过多会降低其韧性;碱溶液含量增加,抗压强度和轴心抗压强度先提升后下降,抗折强度提升较小,折压比先减小后增大;水玻璃模数增加,3种力学性能均先提升后下降,折压比先减小后缓慢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混凝土 正交试验 基本力学性能 折压比 应力应变曲线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12
作者 王稷良 周杨 杨占云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混凝土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其耐久性是确保建筑结构在使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基于结构混凝土在环境和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服役特点,概述环境作用引起混凝土材料微结构的变化机理,梳理结构混凝... 混凝土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其耐久性是确保建筑结构在使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基于结构混凝土在环境和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服役特点,概述环境作用引起混凝土材料微结构的变化机理,梳理结构混凝土受荷载叠加等因素加速混凝土性能劣化的规律,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混凝土在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耐久性的评估方法、应用现状和特点,并对荷载-碳化、荷载-氯盐、荷载-冻融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服役寿命预测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对混凝土的劣化损伤影响显著,荷载作用加速结构内部微观裂隙的萌生与发展,导致宏观开裂,从而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只有根本解决环境与疲劳荷载耦合试验的难题,获得与实际工程环境更接近的试验条件及寿命预测方案,才能实现二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真正耦合,获得更可靠的寿命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侵蚀性环境 荷载 耐久性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状粉土地层基坑开挖对周边场地变形的影响
13
作者 郭浩天 张浩民 赵环宇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3期19-25,77,共8页
为明确西北地区黄土状粉土地层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道路、地表等场地变形的影响,基于兰州某填土场地实际深基坑工程开挖工况及监测数据,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桩锚、内支撑结合地下连续墙两种支护方式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 为明确西北地区黄土状粉土地层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道路、地表等场地变形的影响,基于兰州某填土场地实际深基坑工程开挖工况及监测数据,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桩锚、内支撑结合地下连续墙两种支护方式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桩锚支护,采用内支撑地下连续墙支护时,周边地表最大沉降量由0.1 mm增至9.77 mm(最小增幅14%),水平位移减少6%~50%。内支撑结合地下连续墙支护能较好控制地表水平位移,但其周边地表沉降控制能力相对于桩锚支护偏弱。建议针对黄土状粉土地层湿陷敏感、侧向易变形的特性采用分区组合支护的策略:在临近建筑物侧可优先选用桩锚支护体系抑制沉降,而在宽作业面区域采用墙撑支护体系优化侧向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as GTS软件 基坑支护 桩锚支护 内支撑地下连续墙支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滨海软土地层灌注单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14
作者 黄斌彩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3期51-56,共6页
为探究福建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的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区域灌注单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特性,依托泉州某道路工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单桩进行竖向和水平静载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桩周土体在荷载传递中发生了应力重分布,部分土体由弹性... 为探究福建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的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区域灌注单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特性,依托泉州某道路工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单桩进行竖向和水平静载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桩周土体在荷载传递中发生了应力重分布,部分土体由弹性转为塑性并向深部扩展,使桩顶沉降增加;桩顶荷载、桩土界面摩阻特性、土层类别及桩土相对位移共同影响桩身轴力变化。在福建滨海软土层中,灌注单桩在淤泥层中的侧阻力标准值按规范下限取值,淤泥质土层取上限值。低荷载阶段,浅层土体以弹性变形主导荷载传递,当荷载超过土体弹性阈值后,塑性变形渐进发展并促使荷载传递路径向深层土体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单桩 滨海软土地层 原位静载试验 承载性能 荷载传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座斜井柱和竖直井柱在倾倒岩体中应用研究
15
作者 韩晓荣 杨莉 +1 位作者 何岚 王栋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2期162-168,共7页
倾倒岩体是地表岩体蠕变产生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危害。为了研究在倾倒岩体中建设水工建筑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某拱式渡槽为例,论述其基础处理措施。采用在拱座边墩布置斜井柱和竖直井柱穿透倾倒... 倾倒岩体是地表岩体蠕变产生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危害。为了研究在倾倒岩体中建设水工建筑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某拱式渡槽为例,论述其基础处理措施。采用在拱座边墩布置斜井柱和竖直井柱穿透倾倒岩体,可将上部荷载和拱端推力传递至下部稳定岩体中,既减小荷载对倾倒岩体的作用,又对倾倒岩体的蠕动变形起到抵抗作用。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拱座、井柱和拱端位移较小,拱圈和拱座均处于稳定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斜井柱和竖直井柱在倾倒岩体中的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岩体 拱座边墩 斜井柱 竖直井柱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筒尺寸对半潜浮式风力机动力响应的影响
16
作者 张晓明 赵萌 +3 位作者 左晶晶 周凯 王文华 李昕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170-177,206,共9页
半潜浮式风力机的动力响应是评价结构安全性的重要参考依据,为研究浮筒尺寸对半潜浮式风力机动力响应的影响,根据规范及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浅水海域的无撑杆半潜浮式风力机平台,该平台包括浮筒、侧立柱和三角连接构件。采用SIMA耦合分... 半潜浮式风力机的动力响应是评价结构安全性的重要参考依据,为研究浮筒尺寸对半潜浮式风力机动力响应的影响,根据规范及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浅水海域的无撑杆半潜浮式风力机平台,该平台包括浮筒、侧立柱和三角连接构件。采用SIMA耦合分析程序,建立风力机-塔筒-平台-系泊整体耦合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浮筒尺寸对半潜浮式风力机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潜浮式平台浮筒宽度增大,浮式风力机的固有周期呈现逐渐增大趋势,且有利于改善极端工况下半潜浮式风力机的塔基弯矩和浮式平台的纵荡和纵摇运动,但对浮式平台的系泊张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潜平台 浮筒尺寸 固有周期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边坡换填加固稳定性与减排性研究
17
作者 苏贤 余代广 +2 位作者 周煜 张飞 朱玉明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136-143,共8页
为了探究裂隙对膨胀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并提高加固处理方案的碳减排性,基于极限平衡法构建考虑裂隙影响的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并采用过程分析法构建适用于膨胀土边坡的碳减排评估方法。通过对压实黏土、掺和消石灰及掺和水泥... 为了探究裂隙对膨胀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并提高加固处理方案的碳减排性,基于极限平衡法构建考虑裂隙影响的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并采用过程分析法构建适用于膨胀土边坡的碳减排评估方法。通过对压实黏土、掺和消石灰及掺和水泥三种常见加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不同方式对边坡稳定性和碳减排特性的影响。结合植物光合作用提出植被固碳的生态护坡方案,并预测其实现净零排放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换填深度每增加1m,安全系数平均提高约20%;大气影响深度每增加1m或坡率每增加0.1,边坡稳定性降低约15%~20%;掺和消石灰换填在提升边坡稳定性和减排性能方面表现最佳,掺水泥换填虽能提高稳定性,但伴随较高碳排放;不同植物对应不同的净零排放时间,选择百喜草作为生态护坡植物,最短15年便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换填加固 裂隙发育 极限平衡法 减排评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阳水库平进村顺向岸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
18
作者 肖伟 闫福根 +2 位作者 徐伟 卢增木 付敬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207-214,共8页
平进村顺向岸坡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向阳水库坝址上游约2 km,存在顺坡向的浅层和深层软弱夹层。根据变形监测成果,岸坡处于沿浅层软弱夹层缓慢蠕动变形状态;岸坡一旦沿软弱夹层发生整体滑动破坏,将严重影响水库工程安全及效益发挥。为保证... 平进村顺向岸坡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向阳水库坝址上游约2 km,存在顺坡向的浅层和深层软弱夹层。根据变形监测成果,岸坡处于沿浅层软弱夹层缓慢蠕动变形状态;岸坡一旦沿软弱夹层发生整体滑动破坏,将严重影响水库工程安全及效益发挥。为保证边坡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分别采用二维刚体极限平衡法及三维有限差分法,对顺向岸坡治理前后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种工况下岸坡沿浅层及深层软弱夹层将发生滑动破坏。通过采取前缘压脚及截排水等治理措施后,顺向岸坡稳定安全系数有所提高,可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向岸坡 软弱夹层 稳定性分析 边坡治理措施 向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渠道接缝材料耐老化性能及技术指标研究
19
作者 胡佳雯 何武全 +2 位作者 裴文武 吉仁古日巴 张慧莉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185-191,共7页
为提高渠道接缝材料寿命,将原渠道接缝材料配方进行优化并对其耐久性进行试验研究。以光反射材料超细白云母、纳米二氧化钛、紫外线吸收剂所占百分比为变量,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比。试验表明:4%光反射材料超细白云母、5... 为提高渠道接缝材料寿命,将原渠道接缝材料配方进行优化并对其耐久性进行试验研究。以光反射材料超细白云母、纳米二氧化钛、紫外线吸收剂所占百分比为变量,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比。试验表明:4%光反射材料超细白云母、5%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和0.3%紫外线吸收剂UV-327的配方呈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结合紫外线老化寿命分析,可将我国严寒地区接缝材料的耐老化技术指标确定为:经酸、碱侵蚀后,拉伸强度保持率≥90%,断裂伸长率保持率≥90%,弹性恢复率保持率≥90%;经紫外线老化试验1500 h后,拉伸强度保持率≥95%,断裂伸长率保持率≥95%,弹性恢复率保持率≥95%。三种原料虽对新型接缝材料耐酸、耐碱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升了其耐紫外线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接缝材料 耐酸性能 耐碱性能 耐紫外线老化性能 耐候性技术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公路弃渣场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工程应用
20
作者 曾亮亮 刘海明 谢洪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为了构建符合山区公路弃渣场动态工程特点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实现建设与运行全周期安全管控,解决传统方法在覆盖阶段、管控内容及标准体系方面的不足。通过系统性分析弃渣场建造特征,建立覆盖场地-地基-边坡的全要素动态评价体系,具体包... 为了构建符合山区公路弃渣场动态工程特点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实现建设与运行全周期安全管控,解决传统方法在覆盖阶段、管控内容及标准体系方面的不足。通过系统性分析弃渣场建造特征,建立覆盖场地-地基-边坡的全要素动态评价体系,具体包括:采用崩滑运动距离与行洪能力量化场地稳定性,管控地形改变引发的汇水安全风险;通过地基承载力计算与最大堆填厚度控制,实现超载工况下的地基安全评价;提出分级分类的边坡安全系数标准,基于不同工况(施工期/运营期)与工程规模实施永临结合的边坡动态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实际工程中,该方法有效整合了行洪影响、崩滑运动、堆填高度控制等关键因素,成功实现弃渣场全阶段(选址、堆填、运维)安全管控。与现行规范方法相比,其阶段覆盖完整度提升,风险管控维度增加地形改变、动态堆载等4项核心指标。提出的动态评价方法显著提升了弃渣场安全评价的系统性与工程适配性,即:空间维度实现“场地-地基-边坡”三位一体安全覆盖;时间维度贯穿“临时施工边坡-永久边坡”全生命周期;管控标准体现差异化分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公路弃渣场 动态稳定性 评价方法 临时边坡 永久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