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957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19年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及影响因子演变特征
1
作者 赵珊珊 王荣 +2 位作者 李莹 叶殿秀 艾婉秀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7-259,共13页
利用气象站点观测的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总云量和平均风速等资料,研究了1980~2019年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及气象影响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年度假气候舒适日数131.1d,逐月舒适日数呈双峰型分布,春秋季... 利用气象站点观测的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总云量和平均风速等资料,研究了1980~2019年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及气象影响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年度假气候舒适日数131.1d,逐月舒适日数呈双峰型分布,春秋季多、冬夏季少。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受有效温度和日平均风速的影响,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同时在有效温度、总云量和降水量的共同影响下,度假气候舒适日数年内的双峰型分布更加明显。华北、黄淮、江淮以及新疆、云南是度假气候舒适日数较多的地区,而青藏高原地区舒适日数较少。中国大部分地区度假气候舒适日数呈增加趋势,仅在华北、华南中部等地呈减少趋势。冬、春、秋三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度假气候舒适日数呈增加趋势,而在夏季呈减少趋势。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有效温度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的影响,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假气候舒适性 度假气候指数 气象影响因子 长期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20年海南岛旱涝急转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2
作者 王秀杰 滑心怡 +2 位作者 田福昌 曲姿桦 苑希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的旱涝急转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51~2020年,乐东、保亭的LDFAI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余17个气象站LDFAI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海南岛LDFAI突变年份相对分散,儋州、文昌及琼中的潜在突变年份为2006年,三亚、保亭及陵水为2019年,白沙、乐东、琼海和万宁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58年、1976年、1992年和2017年。2)1951~2020年海南岛共发生27次旱涝急转事件,各站5~10月LDFAI序列在4 a、15~20 a及40 a左右尺度上的周期性振荡较为明显,20 a周期最为活跃,一直存在且比较明显;万宁及陵水两地LDFAI的未来趋势与1951~2020年相反。3)海南岛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降水量,遥相关指数中Niño3.4对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最为显著。气象因子与4个遥相关因子耦合的决定系数中,乐东最大,与耦合单一遥相关因子相比,气象因子与遥相关因子耦合对儋州的影响最大。遥相关因子对海南岛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均呈增加趋势,进一步证明了大气环流异常增加了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旱涝急转 时空分布特征 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非局部均值算法的地面气温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
作者 熊雄 姚俊杰 +1 位作者 陈昕 张齐东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6,共13页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非局部均值算法(Improved Non-Local Means,INLM)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参数寻优的地面气温资料质量控制方法(INLM-PSO方法),该方法将非局部均值引入到地面气温资料质量控制中,通过欧式距离...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非局部均值算法(Improved Non-Local Means,INLM)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参数寻优的地面气温资料质量控制方法(INLM-PSO方法),该方法将非局部均值引入到地面气温资料质量控制中,通过欧式距离和余弦相似度衡量参考站与目标站的相关性并对参考站赋权,实现对目标站观测值进行估计并实现质量控制。为了检验INLM-PSO方法的有效性及适应性,利用INLM-PSO方法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典型14个地面观测站的2017~2018年日均温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效果分析,并与反距离加权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回归检验法(Spatial Regression Test,SRT)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IDW方法和SRT方法,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出气温数据中的可疑值,预测精度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地面气温 改进的非局部均值(INLM) 余弦相似度 粒子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的耦合及流域水文模拟
4
作者 王倩 丹利 邓慧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耦合(SSiB4/GTOP)。通过耦合模型在f空间非均匀条件下进行实际流域的水文模拟,分析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土壤湿度、蒸散发、地表径流、基流和总径流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k0和R的空间变化并不改变经典TOPMODEL原有关系式,只要定义新的地形指数,k0和R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空间均匀的TOPMODEL并无区别;(2) f空间变化条件下由于局地的地下水埋深还与局地的f值有关,地形指数相同的区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这一结论不再成立;(3)与f空间均匀的模拟结果相比较,f随海拔高度h i增加而线性减小使模拟的流域土壤湿度、地表径流和流域蒸散减小但使基流和总径流增加;(4) 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水文模拟结果有影响,但其影响明显小于流域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性 扩展的TOPMODEL推导 耦合模型SSiB4/GTOP 流域水文模拟 f空间非均匀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风速空间异质性的LSTM-AM雾天能见度预测模型
5
作者 王小建 林智婕 +4 位作者 马飞 苏彤 白元旦 郭庆元 黄凯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针对现有方法在雾天能见度预测时对风速空间异质性考虑不足导致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不高的问题,构建了考虑风速空间异质性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LSTM-AM)雾天能见度预测模型。利用半变异函数对风速不同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进... 针对现有方法在雾天能见度预测时对风速空间异质性考虑不足导致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不高的问题,构建了考虑风速空间异质性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LSTM-AM)雾天能见度预测模型。利用半变异函数对风速不同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进行量化,融合邻近点空间分布及风速差异信息,采用风向夹角和变异值对风速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加权,实现对风速空间异质性的有效提取;利用AM机制能加强对关键信息关注的优势对LSTM方法进行改进,以有效捕捉和反映关键时刻气象因子对雾天能见度的影响,增强模型对重要时序信息关注的能力和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实现风速空间异质性下对雾天能见度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相关系数提升10%~20%,均方根误差下降25%~40%,平均绝对误差下降26.3%~39.1%,具有较高的雾天能见度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质性 半变异函数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雾天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6
作者 周德荣 胡清华 +3 位作者 蔡哲 唐志伟 陈希 江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在20年来先降低后上升,高HAI主要分布在人口聚集沿海城市,高EQI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福建省大部分城镇和道路处于高HAI、低EQI的区间,山区林地处于低HAI、高EQI区间。近20年来高HAI、高EQI区域占比升高3%,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变化和冲突变化均占9%,冲突变化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协调变化区域主要出现在城区外围,在城区内部也有零散分布。近10年相比前10年协调变化地区上升4%,冲突变化降低5%,说明福建省近1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福建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年内蓄水水位变动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艾泽 陈鲜艳 +2 位作者 常蕊 张强 李威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选取了2011年三峡水库蓄水高水位期和2022年三峡地区高温伏旱低水位汛期两个典型气候年份的不同蓄水时段,通过改变水位高度设计了两组数值试验,探究了三峡水库动态运行的水位高度变化对库区气候的影响情况。结果...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选取了2011年三峡水库蓄水高水位期和2022年三峡地区高温伏旱低水位汛期两个典型气候年份的不同蓄水时段,通过改变水位高度设计了两组数值试验,探究了三峡水库动态运行的水位高度变化对库区气候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模式模拟的库区气候要素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无论是在低水位的汛期还是高水位的蓄水期,水库蓄水水体加宽和水位抬升对气温、风、相对湿度和降水等要素均产生了局地性的影响,但不同水位高度产生的影响范围和幅度不同。2)气温在水体附近表现为降低特征、相对湿度和风速表现出增大特征,要素的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水体附近,水库蓄水对距离水域远地方的相应气象要素基本无影响。3)降水事件变化较为复杂,库区范围内的降水以略有增加为主,但在汛期时段引起库区降水的因素复杂,地形地貌、空气层结和水汽大小均会对山区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蓄水水位 气候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汛期中国气候趋势预测与展望
8
作者 范方兴 郑飞 +16 位作者 彭京备 陈红 郎咸梅 甘雪冰 马洁华 李超凡 胡帅 刘永 董啸 朱涛 宗海锋 田宝强 王磊 穆松宁 林朝晖 张庆云 周天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4,共12页
2025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分析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在未来3~5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弱LaNiña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5年汛期(6~8月),我... 2025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分析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在未来3~5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弱LaNiña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5年汛期(6~8月),我国可能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主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次雨带位于华南地区。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流域、华南沿海、西藏西南部、西南地区南部和西部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东北东部、华北东部以及河套西部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北部降水偏少2~5成,可能发生阶段性高温干旱。预计2025年夏季登陆台风数量正常略偏少。在预测2025年夏季ENSO强迫较弱、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等关键海区海温偏暖并不显著的情况下,大气环流的季节内异常变化可能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2025年盛夏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否会出现持续性显著偏西偏强以及西太平洋暖池对流是否会明显偏强等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上诸多因素的不同季节内变化特征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旱涝形势的明显差异。然而,数值模式对于季节内尺度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跨季度预测难免存在一定偏差,后续将持续关注海洋和大气环流关键系统的实际演变趋势,开展滚动更新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气候预测 ElNiño-南方涛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度环流 东亚夏季风 夏季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海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预估
9
作者 张婧 许红梅 +2 位作者 郝立生 刘绿柳 向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86,共14页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果显示,相比UN-CESM[分辨率1°(纬度)×1°(经度)],VR-CESM[海河流域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弥补了全球模式在流域尺度模拟分辨率偏低的不足,模拟效果整体得到提高,对海河流域西南部和燕山南部的强降水频率、东部平原北部的强降水强度模拟的准确性有明显改进。与基准期(1976~2005年)相比,海河流域2021~2050年年降水量表现为北部以减少为主,中部和南部普遍增加;海河流域东南部7月降水量普遍增加10%以上。极端强降水频率以38°N为界,呈北部减少南部增加趋势;海河流域南部四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交界地区强降水频率增加在20%以上;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在北京东部和天津北部增幅最大,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在北京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中部和山东、河北与河南三省交界处增加最多,较基准期增加80%以上。从预估的年降水量、强降水频率和强度变化发现,海河流域极端降水风险存在较大时空异质性,未来应对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复杂性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可变分辨率 地球系统模式 海河流域 气候模拟和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考虑融雪的土壤湿度间接Nudging方案对中国气候模拟的影响
10
作者 高德华 崔志强 +3 位作者 李课臣 张飞民 杨凯 王澄海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94,共20页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模拟受春季融雪过程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会对夏季气候的模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探讨春季融雪过程引起的土壤湿度偏差对夏季气候的模拟影响,本文在WRF(WeatherResearch andForecastingmodel)模式中的Pleim-...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模拟受春季融雪过程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会对夏季气候的模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探讨春季融雪过程引起的土壤湿度偏差对夏季气候的模拟影响,本文在WRF(WeatherResearch andForecastingmodel)模式中的Pleim-Xiu间接同化土壤湿度方案中引入了考虑融雪过程的松弛项,开展了跨季节气候模拟,分析了春季融雪过程对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及地表非绝热加热模拟的影响,探讨了春季融雪引起的土壤湿度异常对夏季中国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陆面模式的同化系统中考虑融雪过程使模拟的土壤湿度更接近观测,但存在空间差异;改进的同化方案降低了高原土壤湿度的误差,尤其对高原南部土壤偏湿的模拟偏差改进较为明显。土壤湿度偏差的减小提高了高原地表潜热的模拟效果,但对地表感热的模拟改进较小。同化系统中考虑融雪过程可提高我国北方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降低我国东部气温偏高的模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Nudging方案 气候模拟 数值模拟 融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杭州亚运场馆大风风险模拟
11
作者 张育慧 樊高峰 +3 位作者 何月 蔡菊珍 肖晶晶 俞布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以2007年10月8日第16号台风“罗莎”为背景场,对杭州亚运场馆奥体区域进行大风风险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的绝对误差在0.3m/s以内,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8级风影响的设计情景下,杭州亚运奥体场馆区域内建筑群平均风速为12.9m/s,在高层建... 以2007年10月8日第16号台风“罗莎”为背景场,对杭州亚运场馆奥体区域进行大风风险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的绝对误差在0.3m/s以内,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8级风影响的设计情景下,杭州亚运奥体场馆区域内建筑群平均风速为12.9m/s,在高层建筑的狭管处区域风速超过了30m/s,最大风速达35.7m/s;台风大风强度超过24.6m/s(拔起树木)的危险性区域面积占比4.3%;台风大风强度超过20.8m/s(吹动屋瓦)的危险性区域面积占比9.8%;奥体中心体育场内部受到建筑的阻挡作用,受到外界大风天气的影响较小,对观众和运动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研究成果对后期制定相关策略具有参考价值,加强亚运会体育场馆对大风的监测能力,分钟级气象预报与干预能力,特别是涉及室外运动项目的场馆所在区域,实行重点区域网格化应急布控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亚运场馆 台风 大风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大气外强迫因子
12
作者 张脉惠 荀尚培 +5 位作者 霍彦峰 戴晓慧 何彬方 吴文玉 陈心桐 张宏群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关的环流异常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和低压异常,该环流能减弱气候态水汽输送,减少大气水汽比湿,并通过增强太阳辐射和抑制湿清除作用从而增加近地表臭氧浓度。通过分析大气外强迫因子我们发现,显著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及相应大气环流异常的强迫因子主要是夏季海洋性大陆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其冷暖状态能通过调节越赤道Hadley环流异常从而改变局地环流并进一步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海洋性大陆海温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且能提前2个月与随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产生显著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海温因子来对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进行一定的可预测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大气环流 外强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与水汽特征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形成的影响机制
13
作者 刘姝 周煜 +5 位作者 王福侠 花家嘉 王振超 章鸣 高凌峰 王琼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8,共15页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偏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大陆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坝”,阻挡减弱台风“杜苏芮”的北上,加之西北太平洋台风“卡努”东移的共同影响,建立了两条水汽通道(1000~700 hPa),一条为西太平洋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1000~900 hPa;另一条为南海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900~850 hPa。2)河北中部主要的水汽输入边界为南边界和东边界,且以南边界为主,主要的水汽输出边界为北边界和西边界。河北中部小时降水量与区域水汽通量净收支呈正相关,2023年7月30日河北中部的水汽通量净收支约为29日和31日的4.7倍,为极端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3)太行山地形对此次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受到北段太行山的阻挡,远距离输送的水汽在山前迎风坡及山前平原堆积。地表至700 hPa,东北风/偏东风在山前迎风坡强迫抬升,且山前平原处稳定存在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有利于山前迎风坡至山前平原一带稳定维持强盛而持久的垂直上升运动,这种较强且深厚的水汽辐合和垂直输送利于河北中部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极端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太行山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西藏地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14
作者 孟慧美 吴凌霄 +1 位作者 宣越健 米玛旺堆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基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方法、随机森林(RF)方法、Prophet方法构建适合西藏地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预测模型,利用羊八井地区2000~2021年MODIS遥感NDVI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地... 基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方法、随机森林(RF)方法、Prophet方法构建适合西藏地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预测模型,利用羊八井地区2000~2021年MODIS遥感NDVI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总体呈现不明显减少趋势;3个预测模型中,RF预测精度最高,其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决定系数,分别达到了6.92%、4.04%、0.9;小波变换方法能有效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组合模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其中误差倒数权重组合模型优于平均权重和方差倒数加权组合模型。因此可以利用RF等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小波变换、组合模型在西藏地区进行NDVI预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预测模型 随机森林(RF)方法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方法 Prophet方法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2023年7月持续性高温过程成因和预报研究
15
作者 向亮 孙婉怡 +4 位作者 杜浩昱 车少静 韩世茹 李晓帆 张婧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持续性高温热浪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对高温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河北省142个观测站1961~2023年历年7月的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逐日/月再分析资料等,本文分析了河北省2023年7月高温过程... 持续性高温热浪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对高温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河北省142个观测站1961~2023年历年7月的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逐日/月再分析资料等,本文分析了河北省2023年7月高温过程成因,并采用深度学习算法(LSTM)提出了高温热浪预报模型。结果表明:2023年7月河北省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7.8 d,共出现3次持续性高温过程,最强时段为5~11日。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面积异常偏大,南亚高压的持续偏东和偏北是此次高温持续性发展的环流背景,强烈的下沉运动伴随的非绝热增温是导致干热型高温热浪的直接成因。采用LSTM对河北省中南部4站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预测评估结果显示:ROC曲线的下面积AUC值在0.55~0.65,其中预报效果最好的是保定,表明该模型对逐日最高气温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LSTM能够很好地预测出各站的高温过程,但在高温起止时段和最高气温值上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高温 可预报性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小区风环境与居民活动舒适度研究
16
作者 汤亦豪 刘臻婧 +3 位作者 粟志钢 段丽洁 张剑明 吴贤云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以湖南省湘乡市某住宅小区为例,结合小区精细化建筑模型与湘乡国家气象站的常年观测资料,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小区的风环境展开仿真计算,形成了精细化风场结果,风速比的模拟结果与实地观测有一致的线性关系,表明模型能... 以湖南省湘乡市某住宅小区为例,结合小区精细化建筑模型与湘乡国家气象站的常年观测资料,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小区的风环境展开仿真计算,形成了精细化风场结果,风速比的模拟结果与实地观测有一致的线性关系,表明模型能反映小区风场特征。文末考虑冬季和夏季两种典型工况,从风速、风适宜性、换气率3个方面定量化评价小区风环境。结果表明:小区人行高度冬季平均风速为0.80 m/s,夏季平均风速为1.11 m/s,小区内最大风速出现在冬季,达到3.34 m/s。冬季夜间温度较低导致生理等效温度较低,不适宜在小区静坐,但可以在室外进行行走、运动类活动;夏季小区日间受到太阳辐射等影响,生理等效温度较高导致不适宜在小区内进行行走、运动类活动;夜间适宜风速区间较大,风速适宜居民活动。在风压差方面,冬季小区建筑表面风压差为1.75 Pa,保证了室内通风要求;小区内冬夏两季换气率较高,有利于洁净空气进入小区与污染物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CFD) 风环境 微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2年中国东北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时空分布与地质排放影响研究
17
作者 徐智超 陈匀杉 +3 位作者 单炜 邓超 刘湛军 计静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3,共17页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Aqua卫星搭载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Sounder)遥感资料对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2003~2022年对流层整体甲烷浓度时空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气象及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地表甲烷排放源及排放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带在四季中均具有较高的甲烷排放能力,甲烷浓度呈显著的双峰季节变化特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夏季(6~8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冬季(12~2月),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中国东北地区对流层甲烷浓度平均增长率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平均值为6.05 ppb/a,1 ppb=10-9),这是因为多年冻土退化后冻结层下封存的古老碳逐渐暴露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除产甲烷菌作用,储存在多年冻土冻结层的地质甲烷(亚稳态甲烷水合物,稳态甲烷水合物及地下深处或煤层产生的产热甲烷)也逐渐被释放。最后,结合现场监测结果给出了多年冻土区地质甲烷热—气—固耦合作用模型,为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 多年冻土 甲烷浓度 时空分布 地质释放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汛期面雨量预报检验评估
18
作者 庄园煌 陈宏 +3 位作者 梁健 孙密娜 徐姝 韩婷婷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3-472,共10页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国家指导预报(NGWD)、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模式、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_BJ)区域模式和海河流域气象中心(LYK)的主观预报结果,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准确率、模糊评分、TS(ThreatScore...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国家指导预报(NGWD)、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模式、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_BJ)区域模式和海河流域气象中心(LYK)的主观预报结果,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准确率、模糊评分、TS(ThreatScore)评分、漏报率和空报率等6个统计检验指标,对海河流域2023年汛期(6~9月)面雨量预报效果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1)面雨量的预报效果随预报时效(24h、48 h、72 h)延长而逐渐下降。(2)ECMWF预报效果整体上优于其他模式,其次是LYK、NGWD以及CMA_BJ。(3)分析典型个例发现,ECMWF、LYK及NGWD对于24 h预报时效的强降水过程预报质量较好。但是CMA_BJ在强降水过程的等级预报中具有更大的优势,预报等级误差更小,预报结果更接近于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面雨量预报 数值模式 预报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冠层方案和局地气候分区的成都市城市夏季气象场模拟
19
作者 杨陈卉子 张驹 +4 位作者 张洋 孙磊 康雪 夏瑞丰 刘志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5-246,共12页
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分别使用2021年成都市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s,LCZs)下垫面和由MODIS数据生成的传统下垫面,结合单层城市冠层方案(Urban Canopy Model,UCM)及多层城市冠层方案(Build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ization,... 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分别使用2021年成都市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s,LCZs)下垫面和由MODIS数据生成的传统下垫面,结合单层城市冠层方案(Urban Canopy Model,UCM)及多层城市冠层方案(Build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ization,BEP),通过4种组合方案对成都城市夏季气象场进行模拟,利用不同城市LCZ下垫面类型的气象测站资料评估模拟结果。研究发现:温度对于下垫面改变更加敏感,风速对城市冠层方案改变响应更强。采用LCZ下垫面和BEP方案结合的案例在城市的气温和风速日变化上更接近实测,能更好模拟出成都主城区向外温度降低、风速增大的空间分布;BEP方案对于城市冠层的较好描述使其改善了UCM方案模拟的夜间温度偏高、风速偏大的问题,能更准确地预测温度和风速的变化;LCZ下垫面对紧凑低层、开敞中层、开敞低层气温模拟结果有显著优化,且改善了传统下垫面模拟风速偏大的结果,特别是在建筑分布紧凑的地区。这表明LCZ分类对传统下垫面城市划分的空缺有较好补充,并能精确刻画建筑形态特征,增大城市冠层内的粗糙度。LCZ分类的城市下垫面结合WRF中多层城市冠层模式BEP可以明显提高成都市城市夏季气象场的模拟精度,可以为城市气候预测及空气质量预报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城市气象 城市冠层模式 局地气候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资料在低纬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20
作者 石紫琳 杨启东 +3 位作者 何帅辰 王秀智 吕柄溶 张晓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料,对比分析了NEE在中国低纬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三角帽方法评估了不同资料间的相对不确定性,旨在为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供资料的一致性指引。研究结果表明:从4套NEE资料的年均值而言,GCDF(Global Carbon Fluxes Dataset)、FLUXCOM和GCAS(Global Carbon Assimilation System)资料均表现为碳汇,其值分别为-423.23、-321.25和-63.57 g(C)m^(-2) a^(-1),而Ms TMIP(Multi-scale Synthesis and Terrestrial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资料表现为碳源,其值为2.63 g(C)m^(-2) a^(-1);4套资料在夏秋季节均为负值,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在春冬季,FLUXCOM和GCFD资料表现为碳汇,而GCAS和Ms TMIP资料表现为碳源;从空间分布而言,在整个低纬高原地区,4套资料在冬季均表现为碳源,在夏季均表现为碳汇,在春季Ms TMIP资料在云南地区表现为强碳源,在夏季GCFD资料表现为强碳汇;从不同植被类型而言,FLUXCOM和GCFD资料在除草地外的其他植被类型四季均呈现为碳汇,除Ms TMIP资料外其他资料年平均值在落叶阔叶林下最小,碳汇最显著;从相对不确定性而言,4套资料中FLUXCOM资料在各个季节和全年的相对不确定性均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资料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 低纬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